面对课堂的深度与宽度,我们何去何从
教师如何把握课堂拓展的度
教师如何把握课堂拓展的度在课堂的结尾部分,经常会出现一个环节,就是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
那么,作为教师,怎样才能把握好拓展的度呢?拓展的度一般有广度、深度、高度和角度。
这些度到底怎么把握,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取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一节课的高度要走到哪里,深度要去向何处,广度的范围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教师的能力,教师的格局,教师的素养以及教师的积淀。
这些度如何拓展,并不是随心所欲,想怎样拓展就怎样拓展。
当一个教师的个人素养很丰厚,知识很渊博,专业素养和个人积淀很丰富的时候,课堂拓展的度自然就很好把握。
它是随着课堂的进程自然形成的,而且具有一定的高度和广度。
老师的格局大了,拓展的度自然就有广度和深度。
因此,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就决定了一节课的高度和深度。
教师个人所站的角度不一样,对课堂的拓展也就不一样。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审视角度,角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拓展的度也就自然不同。
因此,一节课拓展到哪里,就在于教师个人所选的角度。
课堂拓展的度还取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度来自于学生,最后又回归于学生。
我们教师有时候高估了学生,有时候又低估了学生,只有准确评价学生,才能选择适合学生的度来拓展课堂,将课堂推向更高处,或者让学生的理解走向更深处。
拓展的度到底怎么样,还取决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关联整节课堂的高度和深度。
一节课关键在于教学目标,始终要为了教学目标而展开教学活动。
课堂是生命的课堂,是充满生命的活力,更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生命成长的课堂。
课堂是生命体验的道场,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的关联、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离不开师生的平衡。
课堂就是要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一定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不能单独用一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既要有自主学习,也要有合作学习。
课堂拓展的度,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是必须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进行适当拓展,更要用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来把握拓展的度。
如果一节课既要有高度、深度、广度和角度,教师自身就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实的专业素养,才能使得课堂的拓展度点亮整个课堂,照亮每一个学生。
语文课堂教学应力求广度与深度并存
语文课堂教学应力求广度与深度并存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既注重广度,又注重深度,以保证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要力求教学广度。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语言、文学、修辞、阅
读等多个方面。
教师应该讲授不同文学作品的背景、作者的生平、作品的结构和风格,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学流派和文化传统。
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通过不同形式的作文、演讲等练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其次,要力求教学深度。
语文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要深入挖掘文字背后
的内涵。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构建等,培养学生
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还要教授一些高级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使学
生能够运用这些技巧丰富自己的作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实施广度与深度并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例如,可以组
织小组讨论、辩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思辨;可以组织文学赏析活动和写作比赛,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可以设计项目学习和跨学科教学,将语文与其他学科内容
相结合,拓展学生的视野。
总之,语文教学应力求广度与深度并存,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笔记 课堂要有“宽度”和“厚度”
课堂要有“宽度”和“厚度”打造高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需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放大四十分钟效益,提高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二是如何整合资源,挖掘教材中的教学价值,尽最大可能丰富学生认知,培养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
解决第一个问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储备和学习的延续性,将课堂教学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中间环节,分别向前、向后延伸,将学习活动拉伸为一个平面,而不仅仅是课堂学习这一个点。
向前延伸的部分就是常说的“预习”,向后延伸的部分就是常说的“复习”(或“拓展性学习”)。
有了学习的这种前伸和后延,课堂教学就有了一定的“宽度”。
解决第二个问题,需要丰富教师自身的文化积淀,发挥教师的文化影响作用,把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锤炼教师的教学技能,善于挖掘蕴藏在教材中的丰富的教学价值,放大其训练效果。
这样,课堂教学就有了一定的“厚度”。
教师需要强化课堂相关知识的拓展力度,尽可能多地引入相关知识信息,丰富课堂知识容量。
用作拓展资料的素材,其知识构成的难度系数,应略高于教材中的相应内容,且适宜于运用教材中获取的相关信息,借助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其进行必要的分析探究。
教师需要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其乐意于“跳起来摘桃子”。
自主学习的过程,很多时候,就是潜能发挥与惰性心理的博弈过程。
一方面,每一个学习者,都拥有着超乎想象的学习潜力;另一方面,又都无法摆脱心理惰性的束缚。
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价值之一,就是积极创设有效学习情境,努力促进学习潜能的超常规发挥。
比如,施加适度的压力、组织有效的对话、进行必要的合作探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等等。
只要方法妥当,点拨到位,学生跳起来后能够摘下的桃子便越来越多。
得到“宽度”和“厚度”保证的课堂,将是扎实有效的课堂,也必然是学生生命获得最大程度成长的课堂。
多元整合,拓展数学学习深度、广度、效度
多元整合,拓展数学学习深度、广度、效度作者:沈丽丽来源:《天津教育·上》2022年第06期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综合性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跨学科作为综合性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整合探索多个学科对学生的培养而言十分关键。
所谓的跨学科整合,指的就是基于当前的课程当中,引导学生使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多个问题,当然,这种方式突破了学生原来的学习方法,但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思维的拓展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
基于这一理念,本文主要就从整合课程资源,延展课堂深度、整合学习方式,拓宽课堂广度、整合评价方式,提高课堂效度三个方面对于多元整合,拓展数学学习深度、广度、效度展开深入的分析,以下为详细内容。
一、整合课程资源,延展课堂深度跨学科教学过程当中,需要针对不同学科的课程资源展开深入的融合,但跨学科,并不代表多学科。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关于“风”的知识时,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朗读有关于风的优美散文,美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野外写生,通过美术作品展现风的姿态,自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风的形成过程,而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有关于风的方位、方向等知识……可以说,针对同样的一个知识、一种现象,从不同的学科能够延伸出不同领域的学习内容,但是这种解释教学,仅仅只是从单个学科展开独立的学习,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性并不够紧密。
但是跨学科整合教学,其核心在于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整合,组织学生学会用一门学科的知识解决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由此可见,通过高效的跨学科整合,不仅能延展课堂教学的宽度,更可以拓展课堂教学的广度。
从而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所谓的跨学科整合,也不仅仅只是将多个学科联合起来展开教学,而是要学会通过多学科之间的内容深入融合,追求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
以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的教学为案例,可以结合美术学科的教学内容,设计如下的教学环节:环节一:通过魔术导入,使学生对轴对称这一概念有初步的理解;环节二:组织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展开对比和观察,总结归纳出轴对称的特征;环节三:鼓励学生实际动手制作轴对称图形,巩固学生对轴对称图形这一知识的认知;环节四: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丰富学生对轴对称的认识。
四度六步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本教研活动以“四度六步”为主题,旨在通过四度(深度、宽度、高度、温度)的学习和六步实践,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增强教育教学能力。
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3.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 培养教师的教育情怀,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三、活动时间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四、活动对象全校教师五、活动内容(一)四度学习1. 深度: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国家教育政策、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等,提高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2. 宽度: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鼓励教师学习跨学科知识,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3. 高度:引导教师关注教育前沿,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4. 温度: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开展心理辅导和关爱活动,营造温馨的教研氛围。
(二)六步实践1. 观摩学习:组织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2. 集体备课: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共同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方案。
3. 课堂教学:教师根据集体备课方案进行课堂教学,其他教师进行听课、评课。
4.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5. 教学研讨: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教师交流教学心得,共同解决教学难题。
6. 教学实践:将学习到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六、活动实施1. 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明确活动时间、地点、内容、责任人等。
2. 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如教学观摩、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
4. 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语文课堂深度教学基本走向
语文课堂深度教学基本走向语文是一门最具有内涵性的学科之一,其内容不仅包括语言文字知识,还涉及到文学、修辞、逻辑思维等多个方面。
在语文教学中,深度教学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们所追求的目标,而深度教学也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深度教学是指围绕学科核心的问题或关键点,展开对学生深层次思维的引导,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语文课堂深度教学的基本走向。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度教学的第一要素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是一门充满情感的学科,而学生对语文课程的情感体验直接影响着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在深度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语文知识和文学作品的魅力。
可以通过讲故事、朗诵诗歌、赏析经典文学作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使其在深度学习中能够更加主动地去探究,去思考。
二、注重文本分析与阅读策略培养语文课堂深度教学的第二要素是注重文本分析与阅读策略培养。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载体,对文本的深度分析和理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深度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和阅读策略意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来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分析材料,形成理解,感悟情感,表达思想,最终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深层理解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供带有难度的文学作品,组织学生展开读书心得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策略。
三、展现语文学科的语境文化深度教学的第三要素是展现语文学科的语境文化。
语文学科不仅仅是一个狭义的语言文字学科,它还是一门融合了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学科,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语文知识的语境文化,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化底蕴,积淀文化内涵。
在深度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历史传统、探究汉字文字,拓展语文学科的语境文化,使学生更全面地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
四、注重学科思维的引导深度教学的第四要素是注重学科思维的引导。
一节好课的温度宽度和深度
一节好课的温度宽度和深度好的课堂,仅有知识是不够的。
知识之外,还应该拥有温度、宽度与深度。
课堂三“度”中,“温度”是基础,“宽度”是着力点,“深度”是目标。
当下的课改实践中,为数不少的实践者误读了课堂活动中三“度”的价值差异,将本属于基础的课堂“温度”,抬举到超越于“宽度”和“深度”之上的至尊位置,过多关注于课堂“温度”的营造,轻视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宽度”和“深度”的有效开拓,从而导致了学习活动的肤浅化和泛问题化。
此种误读,体现到学科学习的目的诉求上,便是对各学科的零散知识关注过多,对缺乏思维挑战性的伪问题或浅问题关注过多,而对立足整体的系统化知识以及由此知识而生发出的能力关注过少。
多与少的失衡中,极易丢失了自主学习过程中静读涵泳与精思妙悟的特质,使学习弱化为低层级的识记和简单化的分析,沦落为浅层次知识的简单习得。
这些,都将对学生的能力养成,构成消极影响。
如何才能在营造课堂温度、宽度和深度的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呢?必须遵循以下四方面的常识。
一、用足够的温度温暖课堂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如何“点燃”学生呢?首先,教师必须善于倾听。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对话,倾听都是一种尊重与鼓励。
教学活动中的倾听,不仅体现为对教学内容的有效关注,还体现为对学生陈述观点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分析评价。
优秀的教师,需要从倾听中帮助学生学会理性的思考,学会正确的表达,学会积极主动的学习。
其次,教师必须善于褒扬。
俗话说,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
优秀的学生,同样建立在被认同、被褒扬的基础之上。
教学活动中的褒扬,应该立足于思维过程的评价,立足于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借助恰当的褒扬,引导学生更好地思考探究各种学习问题,切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对并未经过认真思考的观点也轻率地予以肯定。
须知,只有当褒扬名副其实时,才能真正点燃学生的成就感,才能让学生乐意于更好地投入思考探究活动中。
第三,教师必须学会批评。
与褒扬并行的,是批评。
科学课应追求深度与宽度的共生发展
忽视 学生的主动发现和探索 , 注重 f 不 探究 后形成的科学结论 加以讨论 、 l 分
“
一
英寸宽”只能成为 了一种无奈 的 当然 , 科学知识与科学探究 之间
便 于 理解 。 比较 于 我 国 传 统 的 科 学 f 相 为科学教学 的全部 , 忽视甚 至淡 忘了 } 了让 科学探究得 以强化 , 不惜压 缩甚
( 然) 中过于重视科学知识 的学 i 自 教学 科学教学 的知识 目标 。 这样的教学方 } 至放 弃科 学 知识 的 学 习 。 强 调 了“ 一
了些什么, 有的孩子知道磁铁也叫吸 f 磁铁的两侧靠近时, 有时吸引有时排 散必然成为探究向深层次开展的瓶
铁石 , 能够吸 引铁 的东西 , 的孩 子 } 有 斥这样的教学环节。 接着引导学生探 颈 ; 反之 , 特别注 重 了知识 的宽度而
在 课 堂 教 学 中 妥 识 内 要 尽 量 少 一 I 盯 纷撰 文赞扬这种理念 的优点 , 并结合 I 学生 的科学课时是 固定 的, 从三年级
教 叶 I 些、 精一些 。“ 一英 里深 ” 是指具体 到 i 学实 际总结 l 了很多贯 彻这 种理 l 开始 , 每学期 大约 4 0课时 , 八个学期
的探究过程 , 同时搞清楚 知识 的来龙 l 创新的火花 , 这与“ 一英寸宽, 一英里 l 者之 间的 时问划分 用简单 的数 学原
去脉 , 出 了探 究 的深 度 合 起来 , ! 理念 的风 靡一 时是分不开的 。 突 简 深”
而 青 之 就 是 说 , 缩 减 科 学 知 识 的 教 要
把握“五度”,打造高效课堂
把握“五度”,打造高效课堂作者:周珺来源:《江西教育C》2019年第04期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文化思想、精神形态以及道德传承的结晶。
传统文化的普及有助于维持人际关系的稳定与社会的长治久安,并且能够促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在中华传统文化课堂上,教师需要认真对待每一节课,为学生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以此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为此,教师在为学生构建核心素养框架的基础上,应为学生解析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进而构建真正适合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框架,促进传统文化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课堂宽度的扩展心理学家指出,丰富的语言材料是学生运用语言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学生智力与思维的基础。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不断积累语言知识,同时还需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举一反三,将其应用到其他课程中。
例如,在教学《中庸》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标记出生字、新词以及难点,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内容,并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另外,除了教会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方法外,教师还需要让学生养成积累新词、句的习惯,不断拓展自身的视野。
由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同于语文课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拥有更大的自由度,教师能够自由带领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这样不仅能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宽度得到有效拓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课堂精度的提高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同时,还需要提高讲课的精确度。
一是教师需要用心做好课前准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诵读氛围。
如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读后感、设计的传统文化小卡片等张贴在班级文化墙中,让班级每个角落都留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从视觉方面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是教师在中华传统文化课上,需要精心策划教学活动。
一堂好课的四个“度”:温度·深度·宽度·密度
⼀堂好课的四个“度”:温度·深度·宽度·密度因为⼯作的关系,笔者多次观摩中⼩学课堂教学,在听课、评课及与中⼩学⽼师们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迫切感受到基础教育领域⽼师们对好课标准的疑问和困惑。
结合当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存在的⼀些问题,深感“弄清好课好在哪⼉”,很有必要。
⼀、温度:好课⾸先要温暖学⽣冰冷的课堂或者太过炽热的课堂都不能称为好课堂。
温度不够的课堂不仅冻结⽼师的教学激情,在教学中不易做到智慧⽣成,同样也会凝固学⽣的学习热情,压抑学⽣的创新思维,使整体教学趋于低效甚⾄负效。
温度过⾼也不好,会因师⽣情志的失控⽽失去理性判断,忘记或忽略教学⽬标,最后的结果同样是达不到教学⽬的。
纵观当前不少观摩课,跟赶集⼀样上得热闹异常,多媒体⾳响画⾯也很华丽,但最后课堂效果并不理想就是例⼦。
有温度的课堂必然是爱的课堂。
教师要怀着仁爱之⼼,对学⽣、对课程、对社会、对⼈⽣充满情感和正能量,在课堂上传递情感和正能量,让爱充满教室的每⼀个⾓落,从⽽温暖学⽣,抚慰⼼灵。
有温度的课堂还应该是智慧的课堂,在45分钟的限定时间内,教师要引导学⽣探奇觅胜,在哪⾥停顿,停顿多久,让学⽣飞翔,要飞多⾼,都要成⽵在胸,⽅能收放⾃如。
⼀堂好课应该通过教师智慧的、适时的控温和导引,使课堂维持在沸点以下的准⾼温状态为佳。
在这样的温度中,师⽣容易⽣成融洽、和谐、轻松、理解的教学情境,便于双⽅全⾝⼼地投⼊课堂,在彼此的沟通和接纳中,在⾃主互动、合作探究中擦出创新的⽕花。
在这样的课堂温度中,教师始终处在爱、奉献和价值实现的饱满情感状态,能⾼质量地引领学⽣在知识和能⼒的海洋⾥⾃由呼吸和穿梭;⽽学⽣也处在可控的超情感状态中,能够较好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到渠成⾃然⽽然地完成知识的认知和迁移,形成⾼效课堂。
⼆、深度:超越浅层化碎⽚化教学⼼理学认为,流于浅表的信息传递容易让⼈疲乏厌倦,提不起兴趣。
但过于深奥⼜会让⼈困惑难解,在⼼理上产⽣畏难情绪,同样收不到好的效果。
教师需要扩大知识深度和宽度
教师需要扩大知识深度和宽度--------第一次课感想常有人说我们师范生进入大学是在学习无用的知识,这些东西在以后的工作是不需要的,也可能因此造成了我们的师范专业的大学生一种不好的学习状态。
现在我必须得说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本,不只是在传递知识,更是在给学生教做人的经验,教社会的知识,不能只是单单停留在一个基础知识面,还需要给学生加以扩展,不然我们凭什么被称教老师,不然我们用什么去使学生新服。
因此,我们就必须更加努力的学习,努力的丰富自己的学识,不仅是自己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更多的其它方面的知识。
黄老师上课放映的一个讲物态变化的女教师视频,该女教师在雨的形成的过程中,有一些细小的知识性错误,给学生一个错误的自然认识,我想会有这样的错误,其实就是这个教师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积累太少的原因也是老师。
也就是在黄老师讲了这个视频以后我才知道原来我自己对于雨的产生的知识也是没弄懂的,我还有好长的一条路去走,我想大学四年是不够我好好学习的-------足以见得终身学习理论的重要性------我不希望我的课堂会让学生有这样的认识。
教师的能力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和能力。
能力水平也会影响到整个课堂掌握能力,如果自己对于知识能够做到最大程度的扩展,那么学生很容易对课堂产生兴趣,很容易会被课堂所吸引,那么学生喜欢该课堂的可能就要大很多,而且会在学生心目中建立一种良好的教师形象。
目前我自己的整个专业知识水平是完全不能达到一个教师的专业水平的,对于实践能力、专业化水平,专业能力这三大方面我自己都还有很大的欠缺,接下来还剩两年,我认为更要好好的琢磨研究教学,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努力扩展知识的深度,形成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
这不能只是简单的空话,我想必须是做到实际的事情,因为现在的我们也没有什么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研究,一切只因为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条道路,就会把它好好的走下去!。
小学生语文课堂深度学习现状、困境与纾解
小学生语文课堂深度学习现状、困境与纾解小学生语文课堂深度学习现状、困境与纾解语文课程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小学生的语文课堂中存在着一些深度学习的现状和困境,这也给教师和家长们提出了一些纾解的思考和探索。
首先,小学生语文课堂深度学习的现状是存在的。
语文课程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忆和背诵,还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实际上,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普遍存在以应试教育为导向,注重死记硬背和机械操作的现象。
教师们为了应对沉重的学习压力,往往将教学重心放在知识点的传授和考核上,忽略了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其次,小学生语文课堂深度学习所面临的困境也不容忽视。
一方面,小学生的语文水平起点不同,学习兴趣和能力差异较大,导致课堂教学的难度较大。
另一方面,课堂时间有限,教学内容繁多,难以进行深度的学习。
同时,教材中的内容设计较为沉重,缺乏趣味性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元素,这对于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纾解小学生语文课堂深度学习所面临的困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教师需转变教学思路,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通过创设情境、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其次,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通过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比如,利用故事、诗歌等文学作品开展阅读活动,组织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验语文的乐趣。
此外,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最后,家长与学校之间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家长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问题,并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与教师共同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适当的支持和鼓励。
总之,小学生语文课堂深度学习的现状和困境存在,但也有很多办法可以纾解。
如何让课堂更具深度和广度
如何让课堂更具深度和广度在如今的教育体系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教学需要。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们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获得海量的知识。
然而,课堂教学仍然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之一。
因此,如何让课堂更具深度和广度成为了当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挑战。
一、调整课堂方式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增加课堂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自主探究,激发他们的发现和创造能力。
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力和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二、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
这可以通过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分享他们的经验和看法,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种游戏和小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
三、设置适当的课堂目标教师应该为每个课堂设置适当的目标。
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并使他们更好地了解课程内容。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需求,设置不同的目标和标准,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使课程更加个性化。
四、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来增加课堂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使用幻灯片和视频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同时,教师还可以使用网络和电子图书馆等资源来扩展课程知识面,使学生在课堂上了解更多的知识,从而让课堂更富有深度和广度。
五、及时反馈课堂成果教师应该及时反馈学生的课堂成果。
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为自己的未来学习做出计划。
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总之,让课堂更具深度和广度需要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设置适当的课堂目标,使用多媒体技术和及时反馈课堂成果。
只有通过这些方式,教育工作者才能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上取得成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反思如何解决教学深度、广度和教学进度的关系
四、如何解决教学深度、广度和教学进度的关系
思想政治新课程与其他科目一样删除了原来繁、难、偏、旧的东西,而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对学生发展有用的东西。
在使用课改教材的过程中,老师们反映:新教材知识容量大,按照课时规定无法完成教学进度。
我们在听课中发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比如另外,对某些在教材中以辅文形式出现、课程标准仅作一般性了解要求的知识,有的老师则又将其作为重点内容对学生提高要求。
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仅是影响教学进度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这门课程太深奥了,有的学生因此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反感。
不难看出,这些老师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的老师必须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加强对《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学习。
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尊重教材,备课之前,首先列出本课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细目表,做到科学设定教学目标。
挖掘课堂练习的广度和深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丁山实验小学黄俊研读现在地小学数学教研工作计划,没有长篇大论地理论,没有详尽地描述,但是言简意赅地条条框框中,总是不忘带上“有效”二字.是地,如今地数学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地有效性”已成为一种迫切地需要.那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地有效性呢?我们总是习惯把目光聚焦在传授新知地过程中,而忽略了对练习地设计,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对练习地设计不够重视.所以,我们地练习教学往往停留在“就题做题、就题教题”地层面上,只考虑知识地巩固,片面追求题型与练习地容量,从而忽略了知识地运用,忽略了练习地真正价值.其实,对于数学课来说,练习是一个十分重要地环节,是课堂教学地延伸和继续,它担负着巩固知识、训练数学技能、发展数学思维、培养综合能力、反馈评价等地重任,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地有效性中有着举足轻重地地位.那要设计怎样地课堂练习,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地有效性呢?个人总结了以下几点以供参考.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一、基本要素.有针对性练习地设计,不管是传统地教学,还是新理念下地教学,都走不出“+”地模式.即一个新授知识,必须要辅助个与新授知识点相似地练习题来巩固新知,这个练习题地目地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基础知识,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才能进一步深入学习,因此这类练习题必不可少.不过此类练习如果“过了头”,反而会加重学生地负担,禁锢学生地思维,所以这个练习地设计不仅目地性要明确,而且针对性要强,有地放矢,尤其要紧紧围绕教学地重难点和学生地实际这两方面来考虑.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首先要从教学地重难点出发,设计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地强化练习.其次,练习地设计要结合学生地实际,在疑难处、易错处安排一些针对性地练习,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例如:学习小数乘法时,可以设计下面地题目:()说出下面算式地积有几位小数?×()×(). ×()()根据×直接写出下列各式地积×()×()×()这个练习地设计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为积地小数位数服务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有层次性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地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地发展.”由于学生地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有所不同,理解能力地速度和强度也各有差异,所以我们地练习设计应该从教材和学生地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地差异存在,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地原则.所以安排练习时必须有坡度,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练习到变式练习到综合练习,再到实践练习、开放练习.这样有目地地分段练习,逐步提高,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地数学需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特级教师朱乐平老师在教学《分数地认识》中,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教师先出示了一个分成五等分涂了一份阴影地长方形,要求学生并列地写两个数,左边一个表示阴影部分,右边部分表示空白部分.然后出示第二个分成五等份涂了两格阴影地长方形,要求学生独立写,再依次出示一个分成五等到份地长方形,涂了三份、四份、五份地阴影.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这是一道很精彩而且很有意思地习题,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层次多,这一道看似简单地练习题中,有三个层次,根据小学生地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安排.第一个长方形只要求学生用分数写出一份阴影,然后依次出现,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基础型地练习.接着出现了有五格阴影地长方形,它地出现无疑是突兀地,但正是这突兀地“五份”,逼迫学生介入思考,当在片刻沉思后,学生想到了五分之五和五分之零.可到这里并没有结束,随即又出示了五份全白地长方形,学生努力从中发现规律、建立模型,进而将模型应用到新地问题中来,实现了知识地迁移,并最终找到了答案.最后让学生先写好后思考,把两个分数合起表示了什么?促进了知识结构更好地向智能结构转化.其次,提升了原有地知识,为简单分数加减法后续学习作了准备,更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地理解.再次,落点高,练习中不仅对分数地概念进行了巩固和练习,而且在巩固和练习中,又有适度地拓展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出五分之五和五分之零,通过数形结合,加深了对这两个较特殊分数地理解,真正为学生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思维水平.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挖掘广度. 题组对比练习题组对比练习我觉得应用是比较广泛地一种练习方式,它是从整体出发,根据数学知识地内在联系把几道习题编成题组.它可以展现知识地各种类型,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归纳、推理地过程中促进学生技能地掌握、知识地建构和思维地发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例如,在“按比例分配”新课之后,书本上有几道练习题虽然情景完全不同,但都属同一类型:即已知总数,求部分数.可是实际“比地应用”练习并不仅仅只有这种类型,还有其他情况,所以,我们可以设计以下题组练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甲、乙两桶油共重千克,两桶油地质量比为:.两桶油各重多少千克?()甲、乙两桶油地质量比为:,乙桶油重千克.甲桶油重多少千克?()甲、乙两桶油地质量比为:,甲桶油比乙桶油少千克,甲桶油重多少千克?这一组题目地对比,不仅丰富了题型,而且也便于学生比较、分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地能力..变式练习所谓变式练习,就是对于一个问题地情境,保留其中地某些条件或数据,或者变换提问地角度或方式,可以变化出新地数学问题,从而充实数学知识.变式练习,有助于加深对新知地理解,体会相关知识地之间地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地能力,使他们产生有效迁移;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地宽度和灵活性.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同样以刚才地“按比例分配”为例:()甲、乙两桶油共重千克,两桶油地质量比为:.两桶油各重多少千克?我们可以这样变式,保留第一个条件,改变第二个条件:()乙两桶油共重千克,甲桶油地质量是乙桶油质量地.两桶油各重多少千克?这样地变式后,学生首先得把和:联系起来,然后拓展了解题思路,也就是:(具体分析)这样地练习安排,使学生对“比”地认识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清晰,更加深刻,同时也加强了新旧知识间地联系,培养了综合解题地能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综合练习数学知识是一个严谨地体系,相关地数学知识从不同地角度发生不同地联系,构成一个严密地知识网络.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地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地基础.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地评价,再也不能仅局限于能否记住一些概念、一些公式和一些法则,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对知识本身意义地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地灵活运用.因此,设计地练习要加强综合性,为学生留有广阔地空间,引领学生主动进行建构.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挖掘深度.增强趣味性传统地练习题,往往以单一地文字形式呈现,一味如此,会使学生产生沉重感、紧张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地培养.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在“寓练于乐”上下功夫,把数学知识编成故事、童话、谜语、游戏等形式,以图像、表格、情境、资料等丰富地形式加以新颖呈现,使孩子们感到题目既轻松又有趣,开发其情感资源,从而使学生更迫切地去探索、去研究.这一点我觉得特别适合低年级地小朋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增强应用性要看学生地数学修养有没有得到提高,很大程度上,我们要看他能否用数学地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地实际问题.如果一个人对数学有一种需要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很有用、很有价值,他就会喜欢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一种享受.而数学地应用价值,不是靠教师说说,学生就能领会地,所以,教师必须给予学生一种“数学很有用”地体验,而练习题是可以给学生体验“数学很有用”地一个很好地载体,我们要善于设计能充分体现数学地应用性地练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教过“求平均数”地老师都知道,在计算平均数时,经常会碰到一些求平均分地情况,这些情况也直接与学生地生活相联系,我们往往觉得学生只要做了这一类描述上贴近生活地题目,学生就能体会数学有用地价值,其实这样地体验是停留在表面上地.我们来看看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是怎样设计“求平均数”这一课地练习,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地.”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好,如果请你当评委,你会给吴老师这节课打多少分?(满分分.)生:我觉得很好,可以打分,不愧是特级教师.生:老师,我举手要发言,你没让我说,我想只能打分.(全场教师都笑了,吴老师也笑了.)生:可以给分.教师说话很幽默,我喜欢.生:可以给分,老师安排时间让我们在课堂上把作业全做完,课后可以看书和休息,我很开心.生:听咱老师说,你是特级教师,特级教师上这节课只能打分,如果是咱老师,就可以打分了.(教师板书:、、、、)师:如果一节课获得分算优秀,吴老师这节课能算优秀吗?生(齐声):能算优秀课!师:根据是什么?分能行吗?生:光看分、分都不行.我算了一下,这五个分数地平均数是()÷(分),分超过了分,所以吴老师这节课是优秀课.(全场响起了热烈地掌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我觉得这里还可以加个“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地环节.这样地一个过程可以说学生是真正从身边找到了数学问题,并联系生活实际深刻地感受平均数地意义,体验了数学知识有用地成就感.而且对学生而言,“给教师当评委”是少有地事.课堂上一般都是学生被老师评价,对于学生评价老师这种形式学生感到新奇、难得,因此特别珍惜这次为老师当评委地机会,注意力高度集中,也培养了学生地学习兴趣.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增强开放性有效地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因此练习地设计要减少指令性成分,增强练习地开放性.数学开放题是指那些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地数学问题.这种开放性问题具有很高地创造教育价值,极富挑战性.它有利于拓宽学生地思维空间,能有效地挖掘学生地创造潜力,在培养学生地创新意识方面有着很大地优势.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地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培养学生地发散思维和敢于创新地精神.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例如:三年级地书上经常会出现这样地题目:小明家离学校米,小红家离学校米,小明家与小红家之间有多少米?书上地题目是配有图地,也就是固定了小明家、小红家和学校地位置,解法只有一种情况.如果把图去掉,就成了一道很好地开放题.通过这样地练习,给学生创造一个更为广阔地思维空间,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地多样性,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地需要,又体现了“不同地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地发展”地理念.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总之,课堂练习地设计必须建立多维目标,努力挖掘课堂练习地广度和深度,切实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服务.。
张齐华:未来的课堂学习,应是一场更自主、更自由的旅行体验
张齐华:未来的课堂学习,应是⼀场更⾃主、更⾃由的旅⾏体验“牧⽺⼈”的“升级迭代”对于课堂,我们有过各式的隐喻,形象⽽深刻。
曾经,我们的课堂,像是⼯⼚⾥的⽣产车间。
统⼀的模具,标准的流程。
学⽣就像是模具⾥⽣产出来的产品,⼤⼩、形状、性能,完全相同。
效率不可谓不⾼。
但学⽣的个性,却泯然于其中。
有时,我们也把这样的课堂,称其为填鸭式课堂。
接下来,课堂开始进⼊“牧⽺⼈”隐喻。
只不过,关于“牧⽺⼈”隐喻,还分两种不同的情形。
⾸先,牧⽺⼈⾛在⽺之前。
牧⽺⼈⽤绳⼦牵着⽺⾛,⾛怎样的路线,吃哪⼉的草,吃多少,都是由牧⽺⼈决定的。
这样的课堂,我们称其为牵引式课堂。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主导性得到了充分彰显,学⽣的学习流程和效能是可控的,教与学的质量也能得到相应的保障。
同时,学⽣的主体性和个性,在⼀定程度上,也得到了尊重与满⾜。
相较于前⾯的课堂,它的进步与价值,不容忽视。
当然,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
由于学习的内容、路径和⽅法,均是由教师所主导,学⽣学习的⾃主性、差异性并没有得到⾜够的关注。
因⽽,课堂继续升级迭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然后,课堂就进了“牧⽺⼈”的第⼆种隐喻之中。
同样是牧⽺⼈,只不过这⼀次,牧⽺⼈决定⾛在⽺群的后⾯。
⽺群按照牧⽺⼈提前规划好的⾏动路径,或精确、或模糊,或封闭、或开放地觅⾷。
牧⽺⼈需要做的,只是在⽺群偏离路径时,把它们拉回来,以保证⽺群能够在指定的路径上,获得充⾜的⾷物。
毫⽆疑问,这是⼀次巨⼤的进步,更是⼀次深刻的转型。
牧⽺⼈从⽺前到⽺后,看似只是空间的转换,但这⼀隐喻“升级迭代”的背后,则是对课堂与学习的⼀次深刻照见。
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绝对领导者和控制者,⽽是退⽽成其为平等中的⾸席。
学⽣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
他们在教师提供的任务驱动下,在教师设计的学习路径⾥,⾃主展开探索与研究,获得差异化的理解,并在后期的交流与共享中,相互补充、质疑、完善,形成对知识、技能、思想和⽅法的认知和感悟。
在这样的学习时空⾥,“学”⾛在“教”之前,课堂因“翻转”⽽给学习预留了更⼤的时空。
生物课堂教学中应把握的“六个度”
生物课堂教学中应把握的“六个度”摘要:本文从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角度,阐述了在构建素质教育新课堂中,教师应把握好的“六个度”,即亮度、宽度、深度、速度、温度和效度。
它们是在课堂教学中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新理念亮度宽度深度速度温度效度凡事都应该有一个“度”的把握,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所谓课堂教学中的“度”,指的就是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环境等方面在程度上的恰当而有效的控制。
一节好课,无疑是“度”的恰当处理的结果。
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教者的把握不当超过了“度”的界线或没有达到“度”的要求,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效果,而难以完成教学目标,久而久之,就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哪几个度呢?一、把握亮度所谓“亮度”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新课程理念、教学改革的先进的教学思想的体现。
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理念和课程要求,更新教学观念,做到在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相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学的学习,都能得到提高,获得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的探究方法与技能;课堂教学要突出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关系的教育(STS 教育),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的状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在新课程生物课堂教学中提倡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学生探究性学习,就是意在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获知的方法,提高自身的能力。
这一教学举措,就是新课程新理念的闪光点之一,就是课堂教学的亮度之所在。
二、把握宽度所谓“宽度”指的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实质上就是教学目标的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密码:面对课堂的深度与宽度,我们何去何从?课程改革前,课堂低效的根本原因在于教材的统一性与教学理念的单一性;课改后,课堂低效的原因主要来自教师对教学理念多元化和教材多样化的处理不当。
作为身处课堂教学一线的教师,应该如何去理解并顺应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才能够让自己的课堂真正走出低效的困境呢?这些问题似乎远非个人智慧所能解决。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组织了此次关于面向未来课堂的讨论。
——编者面对课堂的深度与宽度,我们何去何从?主持人:曹斌(上海市民立中学校长)嘉宾:任升录(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数学教研员)周彬(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殷应舒(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九中学校长)卢晓菁(上海市民立中学语文教师)蒋勇敏(上海市民立中学数学教师)刘之颖(上海市民立中学高二学生)王宜平(上海市民立中学高二学生)案例切入有这样一位中学化学老师,他有着很好的化学专业背景。
可是,只要他一对学生提出专业精神和专业规范的要求,换句话说,就是讲得“深”了,学生就害怕化学。
学生一怕化学就学不好,但是学生并不承认是自己怕化学,或是缺少学化学的“细胞”,而只会讲化学老师教得不好。
因此,学生和家长群起而反对这位化学老师。
可是,这位老师所教的班的成绩又确实比别的班好。
于是,这位老师就坚持认为,虽说学生不理解自己,但成绩摆在那里,这才是真正的“对学生负责”。
在一节高二的数学课上,授课老师出身名校,对数学也特别热爱。
当在课堂上一气呵成地用3种不同的方法讲解完一道数学题后,他很谦虚地问学生们是否听懂了,学生也很识趣地说听懂了。
课后,听课者问自己身边的学生是否听懂了,学生很幽默地答道:当然听懂了,3种方法我各听懂了1/3,加起来就全都听懂了。
当听课者与授课老师谈起那位学生的话时,授课老师若有所悟地说:难怪我这样上课反而会降低课堂效率……以课堂宽度铸就学科深度之路任升录:案例里举的是化学学科的问题,但理科教学其实有共通之处。
以数学为例,学生将来不一定从事数学专业方面的工作,或者说他将来所从事的专业和数学的相关系数极低。
但他从小学到中学,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学习数学。
学生可能会想,学数学并没有多大用处。
而我们知道,如果不学数学,学生的知识结构就不完整,同时课程标准规定的深度是教师必须达到的。
既然这位教师所教的班成绩好,说明他讲得很清楚,对知识把握得很好。
他的问题在于讲课不精彩,不精彩学生就不喜欢。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是,一部分学生不喜欢这门学科,并把这种“不喜欢”放大了。
如果这位教师讲究教学的方法或者尽力去融洽与学生的关系,那么他就可以了解到学生不喜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比如说是教师太严厉了或者是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太高了。
周彬:对于比较适合学习化学的学生来说,他们肯定非常欢迎案例里那位老师。
但是对于其他学生来说,我们能不能降低一点知识的深度来满足学生的现实学习需要呢?曹斌:知识的深度和宽度是相对的。
实际上,对于中学生来说,要达到的深度也就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它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一样的。
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以学生的基础一致为前提的。
现在的问题在于教师怎样拓宽课程的宽度,例如说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包括上课时生动活泼的教态、幽默的语言组织,等等。
开始的时候要浅一点,当学生的基础打牢了以后,他才能朝着深度去迈进。
如果一开始就关注深度,会使大多数学生被抛到后面。
我们的教学主要是为了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他们虽然将来并不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却需要具有这个学科的素养。
老师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课堂教学究竟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是一开始就有所取舍,让学生的程度分化,还是逐渐加深,最终使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达到一个深度?周彬: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深度是一个目的性的要求,但这种要求并不意味着一开始就要达到这样的标准。
如果一开始就以难度为先,结果有可能就把学生给吓跑了。
人的学习过程肯定是由浅入深。
学生刚开始学的时候,老师们可不可以先尊重学生在知识理解上的程度差异呢?卢晓菁:举个例子,我在周末参加大学课程班的研修,大学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方法是纯学术性的,一堂课一讲到底,和学生没有交流、沟通。
我们中学老师对这种课程很不适应,觉得一上来就拔得太高了。
我认为,在中学阶段,学术型的教师可能能够从某一个点上吸引一部分学生,但吸引不了全部的学生。
这样容易使教学之路越走越窄。
的确,教师必须十分明晰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教师绝对应该有自己独到的设计。
如果一上来就对学生提出很高的要求,告诉学生高考如何要求,对于初来乍到的高一学生来说,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宽度刘之颖:我们的语文老师平时不只是传授一些课本上的知识。
她读书的范围很广,非常有思想、有深度,而且经常推荐书给我们看,比如给我们推荐北大教授钱理群写的北大,还有季羡林先生的故事。
她不但介绍名人,而且经常介绍一些与我们年龄差距不大“80后”。
她不但给我们以启发,而且还教我们许多生活的道理,眼光放得非常远。
其实,她教我们语文方面的知识程度很深,但我们都比较能够接受这样的老师。
这样的老师和别的专门搞应试教育的老师完全不同,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大家都非常喜欢她。
王宜平: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我们喜爱或者讨厌一门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老师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比如说,这个老师第一节课给我们说的不是这个课程的有关内容,而说的是最近的热点或时事,我们就会觉得这样的老师容易跟我们亲近,我们也就比较容易接受。
我觉得学习的“面”需要宽一点,而且对于一门课程,喜欢不喜欢,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与判断。
关于深度,我认为老师首先应该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
比如说介绍一个公式,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把这个公式给推导出来。
如果说学生能够自己推导出来的话,他会觉得很有成就感,他就会主动去找老师,只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就能把这个学生的学习程度加深。
曹斌:我这样理解你的话:在中学范围内,我们的学生对哪一个学科特别有兴趣,或者想在哪一个学科上发展,他自己也许并不是十分清楚。
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所以老师的教学要达到一定的“宽度”。
比如,老师可能通过宽度,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找出真正对这个学科感兴趣的学生。
然后对感兴趣的学生在深度上进行强化。
所以,教学首先必须有学科知识的宽度。
任升录:是的,老师们不能认为上的是物理课或数学课,就只需要讲物理和数学方面的学科知识。
但有些老师可能会说:“跟我的课堂没有一点关系的内容,我是绝对不会讲的。
”抱持这种想法的老师,听了刚才两位同学的看法,是不是可以适当反思一下:课堂是一个综合体,我们有没有必要每节课都围绕单纯的知识?单一的课堂很容易变得枯燥,枯燥了学生就容易不喜欢这门学科。
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在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的非专业知识之间,要有一个恰当的平衡。
曹斌:挖深度实施起来比较简单。
一节课没有讲好,再讲一节课;一道题目不行,再来一道,这是最简单的做法。
因此,我们常说,用时间教书,不累。
而用心去教书,才是真的累!另外,加了时间是不是就等于加了深度呢?周彬:单纯“抢”时间是最伤宽度和深度的办法。
本来属于学生自身天然需要的宽度,如娱乐放松活动,却被教师消解掉,以宽度铸就深度。
这样一来,反而整体削弱了教育的力量。
王宜平:我觉得很多时候老师也想在宽度上进行拓展,比如让我们自己讲课、演小品。
再如英语老师让我们做PPT(演示文稿),以便拓展我们的认识面,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并不“领情”。
我们会认为这个老师怎么那么烦,我们作业那么多,他还加作业给我们做。
这里就存在一个误会,需要老师澄清,做PPT并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我们更好地发展。
刘之颖:好老师往往能给学生源源不绝的动力。
学习不光是老师教的方面,还有学生学的方面。
老师可以跟我们介绍下学习的经验、成功的经验,因为我们常常需要去摸索很多东西,我们需要“被教”。
成功的老师不一定要知识水平多高,而是要善于“教”学生。
周彬:许多老师的知识深度不相上下,但他们的课堂却完全不一样。
这种不一样就来自于老师的宽度--知识的宽度与阅历的宽度。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宽度来源于教师个人的性格、兴趣等方面,而不把它作为教师职业的要求。
比如,学校引进一个物理老师,管理者往往首先考虑的是他会哪些物理知识,而不会考虑他到哪个地方旅游过、看过哪些书或人生体验这些非学科的方面。
当忽略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常常会发现新教师一走上讲台就专注抓知识的深度。
曹斌:这学期我们学校有个研究生来试讲“克隆”一课,他就从克隆的概念、分类、应用、讨论、利与弊平铺直叙地讲下来。
交流时,我和他探讨:达到同样的深度,教师要善于用宽度来支撑。
如果这节课是我上,我会从讨论当前克隆技术应用矛盾争论的热点问题入手,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提出克隆的概念、分类、应用,最后讨论如何正确利用克隆技术。
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一样,深度也都能达到,但是效果肯定不一样。
卢晓菁:课堂教学的宽度是一种再创造。
同样两节课,不同的创造,不同的宽度,效果不一样。
有的老师条理很清楚,从上到下很清楚地讲完了;有的老师能基于一个点,把相同的问题放在一起触类旁通。
作为老师,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确实需要下许多功夫。
蒋勇敏:刚才我们讲的深度,很多是从知识点的深度来进行探讨的。
其实从我所在的数学学科来讲,有深度的课堂应该是有内涵的,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
课上要有思维的碰撞,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有一个好的设计。
任升录:比如说上几何课的时候,老师在上课之前,对知识肯定了如指掌,但是当你讲问题或者是分析问题的时候,仍然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
周彬:有时,我们会很容易把宽度简单理解为迎合学生。
强调学科知识生活化,不等于娱乐化。
对课堂知识的设计,要引入一些生活的元素,这个元素一定要服务于教学。
因此,宽度很难控制,不像深度加深的方向是明确的。
要拓宽课堂,方向并不明确。
这就是很多教师愿意关注深度的原因。
曹斌:要正确区分深度与宽度,首先要明确老师是一个教知识的人,还是人在教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人,还是人在学习。
教师与学生都是人,课堂是人与人的交流,心与心的交流,把握好这个原则,宽度肯定会有。
评价标准对课堂深度与宽度的约束与引领曹斌:现在,教学评价观正在不断得到改善。
以前很多时候,高一的老师一上课就说,这个知识点是高考要考的,你们必须会。
高一的时候就用高考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势必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因为他们才从初中上来,还不知道高考是怎么回事。
这样的做法只是在应付评价。
现在,我们更注重学生3年后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什么样的提高。
周彬:终结性评价只看学生的成绩,无形中逼着老师短视。
老师就会以深度对抗深度,而不是先是用宽度吸引学生再来慢慢达到深度。
中间的这个教学艺术的过程被省略了。
王宜平:比如,老师可以给我们设置一些情境题让我们自己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