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导论
史学导论
史学导论试题1)1、《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刘勰3)3、“五朵金花”之称的中国古代史分期、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汉民族的形成、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
4)4、斯大林指出的民族的4个特征,(即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文化),5)5、史学三才是指史才、史学、史识(刘知己),章学诚在其著作《文史通义》中明确“史德”概念。
6)还相应地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专门机构加以管理。
周的“天府”、汉的“兰台”、唐的“国史馆”、宋元的“架阁库”、明的“皇史馆”、清的“内阁大库”。
7)石刻铭文中价值最大的记事碑,它们往往记录了史书中没有的重要史事。
如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了唐太宗时期景教、基督教流入中国,并在长安建寺传教的情况。
8)史料的讹误主要有三种类型:记录时产生的讹误、流传中产生的讹误、有意作伪9)流传中产生的讹误;错字、衍字、倒字、脱字、并字10)史料学专治史料,内容主要有辨伪、考证、校勘、搜集和整理史料。
11)张心徵《伪书通考》统计,经部伪书七十三、史部伪书九十三、子部伪书三百一十七、集部伪书一百二十九。
12)明代胡应麟作《四部正讹》,第一次提出八点辨伪方法,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扩张为十二点。
13)学案体始创于明末清初的黄宗羲。
他广泛收集明代学者文集、语录,文析宗派,条整源流,著成真正开创学案体的专著《明儒学案》,后又作《宋元学案》14)文献校法:对校法、本校法、它校法、理校法、15)中国史著体裁的分类:编年体、纪传体、记事本末体、章节体16)会要体是我国古代史书的体裁之一。
这种体裁创始于唐人苏冕的《会要》,完善于宋人王溥的《唐会要》。
它按朝代汇集史事和典章制度,故称“会要”。
明清两代的此类史著也称“会典”。
17)清代考据学大为发展。
钱大昕《二十一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18)历史书籍编著的基本要求:1、明确书著的阅读对象2、弄清楚书著编写的任务、目的3、定下分期和断限4、确定史书的体裁和结构5、注意文字表述19)各时代史著内容不同,其形式也往往不同,如魏晋时期佛、道盛行,《魏书》特别设立“释老志”;隋唐科举制度创立,《新唐书》增加了“选举志”,还有”府兵制”;20)起居注是古代帝王言行录,最早出现于唐代,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21)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提出“校法四例”,将历代校勘古籍的方法归纳概括为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22)甲骨文四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23)罗振玉作《玺印姓氏徵》。
史学导论姜义华读后感
史学导论姜义华读后感篇一史学导论姜义华读后感哎呀,读了姜义华的《史学导论》,我这心里可真是五味杂陈啊!一开始,我就像个无头苍蝇,对书中那些高深的史学理论和观点摸不着头脑。
我就在想,这啥呀,咋这么难懂?也许是我自己水平太菜了,连这点东西都搞不明白。
不过呢,随着我慢慢读下去,好像有点开窍了。
书中对于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的阐述,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我发现,原来历史不仅仅是那些干巴巴的事件和人物,它背后有着那么多复杂的因素和联系。
比如说,书中提到历史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直线,而是像一条弯弯绕绕的小河,可能会突然拐弯,可能会有漩涡。
这让我想到我们的人生,不也是这样充满了变数吗?但是,读着读着,我又有点疑惑了。
那些理论真的能完全解释历史的发展吗?我觉得可能未必吧。
历史这么复杂,一个理论就能说清楚?这让我有点怀疑。
但不管怎么说,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知道了自己在史学知识上的不足。
也许未来我还会再读几遍,说不定能有更多的收获呢!你们觉得呢?篇二史学导论姜义华读后感读了姜义华的《史学导论》,我真是感慨万千啊!一开始,我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翻开这本书的,心里想着:“这能有多厉害?”结果,没看几页,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书中对于历史的解读,就像是一场刺激的冒险。
姜义华先生的观点独特又犀利,让我眼前一亮。
比如说,他提到历史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紧密相连。
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平时学历史,是不是太片面了?只看到了表面的事件,却忽略了背后的深层原因。
不过,有时候我也会想,他的一些观点是不是有点太绝对了?也许历史并不是像他说的那样非黑即白,可能还有很多灰色地带呢?我觉得这也是读这本书让我纠结的地方。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历史的长河在我眼前流淌。
那些古老的故事、伟大的人物,都变得鲜活起来。
这感觉,真的太奇妙了!但是,这本书也不是完美的。
有些地方的论述过于复杂,让我读得云里雾里的。
史学导论姜义华读后感
史学导论姜义华读后感篇一史学导论姜义华读后感读完姜义华的《史学导论》,我整个人都像是被丢进了历史的大漩涡,晕头转向却又兴奋不已。
这本书啊,就像是一个知识的宝库,里面藏着无数的珍宝。
我一开始读的时候,心想:“哎呀,这会不会很枯燥啊?”结果呢,越读越上瘾!姜义华先生在书中提出的那些观点,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
比如说,他强调历史研究不能只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要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平常了解历史,是不是常常只看到了表面的热闹,却忽略了深层次的东西呢?也许是吧!书里还提到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让我觉得历史就像是一个超级复杂的拼图,每一块都有它独特的位置和意义。
我在想,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是不是常常把它简单化了,觉得就是记住几个时间、几个人名就完事儿了?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而兴奋,觉得自己好像发现了新大陆;时而又困惑,那些深奥的理论让我抓耳挠腮。
我就问自己:“我能搞懂吗?”但又不甘心放弃,非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不过,我觉得这本书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有些地方的论述是不是太复杂了,让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有点摸不着头脑呢?可能是我自己水平不够吧,但我还是希望能更通俗易懂一些。
总之,读完《史学导论》,我感觉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上了一个新台阶,虽然过程有点曲折,但这一路真好!篇二史学导论姜义华读后感哎呀妈呀,终于读完了姜义华的《史学导论》!这感觉,就像是跑完了一场马拉松,累得够呛,但又特别有成就感。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这能看懂吗?”毕竟,史学这种高大上的东西,总让人觉得遥不可及。
但是,读着读着,我居然被吸引进去了。
姜义华先生的文字,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在历史的长河中穿梭。
他让我看到了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故事,更是我们理解现在和未来的钥匙。
我不禁在想,我们平时总是说“以史为鉴”,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呢?书里提到的各种史学方法和理论,有的让我恍然大悟,有的则让我一头雾水。
史学导论笔记-章清
史学导论
课程目的:以“典范”的角度来讨论
引言:历史 历史学 历史学家
一、历史:“客观的真实”与“呈现的真实” 关于历史是什么?或者说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是关于历史这门学问难以绕开的问题。
(1)历史是有“意志”的吗?
目的论史学:最终指向某一个目的,强调必然性。
如:基督教史学——末日审判
命题是正确的,但对于历史而言,“真理”是无法达到的
尽量去了解和构建更多的事实
? 我们所能把握的历史仅仅是“呈现的真实”
仅是真实历史很小的一部分
--------------------------------------------------------------------------------------
德国史学——纳粹(极权)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2)历史是客观的吗?
只能说历史的客观性是历史学的梦想
兰克:“如实直书”——历史学最基本的原则
客观主义的三个要素:目标:如实直书
尽可能使用第一手材料
史料批判作为历史学的基础
我们所能讨论的是:
? 历史研究就是为了求真
米歇尔·福柯——伟大的不确定性
在历史当时的人,有无数的可能性,而后人看到的只是后来实现的一种可能。
《归训与惩罚》《福柯的生死爱欲》《性史》《词与物》《知识考古学》 《疯癫与文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最主要的工作题目:权力和知识的关系
对历史研究的界定——记忆
历史研究是作为“记忆”的延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文化,也需要延续自己的记忆。
现在是个同质化的时代,所以历史记忆是区分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读《史学导论》的几点体会
我读《史学导论》的几点体会我读《史学导论》的几点体会——读姜义华等的《史学导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我读的书目是姜义华、赵吉惠、瞿林东、马雪萍等合著的《史学导论》,出版于1989年。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史学导论》这本书与老师所讲的史学通论课相仿,都和史学理论有关。
在我的印象中,由多人合著的书大多有结构不够明晰,思想不够统一的毛病,然而我读了这本书却没有这种感觉。
我读了这本书感觉收获颇多。
当然由于版本较早,这本书有些人名翻译不够准确,里面有一些错别字等等,这些缺点也是有的。
关于绪论《史学导论》的绪论部分比较长,大约占了全书的四分之一,这也许是本书的一个瑕疵,然而这一部分还是介绍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绪论部分回顾了历史学的历史发展,并对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和科学地位做出了评价。
“历史学源于人类自身的历史活动,具有比一般科学更古老的历史。
文字产生以前的神话、传说、诗歌当中就包含了人们对于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
文字产生以后,历史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鉴戒史学、理性史学和科学史学三个阶段。
”①这里所说的鉴戒史学从赵老师的讲课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史学”,这大体包括古代社会和中世纪的史学。
巧合的是,传统史学在中西方都起源于大约公元前5世纪。
然而中国的传统史学一直延续到戊戌维新运动之前,比西方多延续了大约600年的时间。
中国的传统史学何以能够延续这么长的时间,理性史学为何姗姗来迟,这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老师的课堂上,我认识到中国的传统史学有5个特点,也许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这5个特点是:1.史官文化与史学政治化。
中国的史书起源于政府行政的记录,历史成为“王官之学”,私人史学不可避免地处于边缘地位。
这一方面使得历史文献和历史编纂工程可以大规模、持续的进行,一方面也使得史学本身与政治紧密结合。
2.史学道德化。
历史学承担了道德评价和功过评价的终极性功能,这就使得道德化史学与官史学结合起来。
《史学导论》
《史学导论》《史学导论》⽬录导论 (1)●⼀、《史学是什么?》介绍 (1)●⼆、《史学是什么?》原因 (2)●三、“公共史学” (2)第⼀章历史意识 (2)●⼀、社会记忆 (2)●⼆、历史主义 (3)●三、专业历史意识和⼤众社会记忆的对⽴与否 (3)●四、怀旧之情——已逝的历史 (4)●五、抛却历史——进步的历史 (5)⼩结: (5)●六、对传统观点的挑战以及历史学和社会记忆之间的部分⼀致 (5)第⼆章历史学的功能 (6)●⼀、元史学与拒斥历史学 (6)●⼆、历史学的⽤途 (6)●三、理解历史 (7)●四、未来的发展路径:历史学和发展序列预测 (7)●五、历史学的合理性 (8)●六、学科讨论 (9)第三章原始资料 (9)●前⾔ (9)●⼀、历史资料简述 (9)●⼆、叙事和回忆录以及其他历史资料 (10)●三、档案资料 (11)●四、私⼈信件和⽇记 (11)●五、资料保存 (12)第四章资料的运⽤ (13)前⾔ (13)⼀、运⽤资料的⽅法以及对资料的分析 (13)⼆、资料可靠性 (14)三、⽂本的解读 (14)四、资料互证与资料中的隐含信息 (15)五、⽅法和直觉 (15)导论●⼀、《史学是什么?》介绍1961年《史学是什么?》(E.H.Carr What is history?)卡尔——间接的⾓度审视历史——研究国际关系历史学是学者和权⼒精英的专属领域。
在任何意义上,⽆产者和边缘群体都⽆权建构他们⾃⾝的历史学,由此就⽆法预见后来被称为“⾃下⽽上的历史学”的出现。
卡尔不否定⽂本证据的历史真实性,他的历史奠基于有关进步和权⼒的“宏⼤叙事”。
这两者都是解构主义者攻击的靶⼦。
●⼆、《史学是什么?》原因1.卡尔的历史分析植根于对实际问题的历史研究中——哲学与历史研究实践的结合2.这本书传达的最明确和最紧迫的信息仍然具有很⼤的实⽤性。
——历史研究的问题和结论必然随时间⽽变化(经验主义:遵从可靠地专业研究程序将产⽣有关过去的可信的或客观的知识;卡尔——反对——揭⽰出,在历史研究的所有层⾯上现实都会影响过去的重构,从原始资料的选择⼀直到历史学的最终著述都是如此)E.P Thompson 社会史学派、新城市史学派、⾮洲史研究9.11事件的许多历史线索: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发展(与讨伐异教徒或圣战的观念相联系)、巴勒斯坦内部积蓄的危机、许多伊斯兰国家中央政府权⼒的削弱、中东对美国⼲涉主义不断增加的仇恨、冷战结束以来不稳定的世界秩序历史意识的丧失并⾮仅是陷⼊灾难的国家⾯临的问题。
史学导论.
增进对过去的了解。
3.3完成一项研究需要回答的问题
第一,明确的问题意识; 第二,有关这一问题,前人有什么研究; 第三,用什么资料进行研究; 第四,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3.4历史学家的视野
控体系”和主宰现代生活的种种操控策略与技术的
更大组合。
2.3学科的形成标志
如华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所揭示的,我们今天
已经习惯了把有关社会进程和社会结构的知识,给予不同类别的
学科称谓,其中最重要的有:人类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科
学和社会学。当中最少有三个学科在19世纪以前是没有的。在19
我们所能讨论的是: (1)历史研究就是为了“求真”? (2)我们所能把握的历史仅仅是“呈现的真实”。
1.2 傅柯——伟大的不确定性
人类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带有千条支流的水道, 带有万条航道的大海,交给了处在一切事物之中的 伟大的不确定性。……他将去的地方是未知的—— 可他一旦上了岸,那地方其实就是他的故乡。
2.6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
(7)根据于生物的及心理的科学,叫人知道一切心理的现象 都是有因的。(8)根据于生物学及社会学的知识,叫人知道道德礼 教是变迁的,而变迁的原因都是可以用科学方法寻求出来的。(9) 根据于新的生物化学的知识,叫人知道物质不是死的,而是活的; 不是静的,而是动的。(10)根据于生物学及社会学的知识,叫人 知道个人——“小我”——是要死灭的,而人类——“大我”—— 是不死的,不朽的;叫人知道‘为全种万世而生活’就是宗教,就 是最高的宗教;而那些替个人谋死后的‘天堂’‘净土’的宗教, 乃是自私自利的宗教。
史学导论
史学导论第一章历史学的起源与目标第一节人类的存在是历史的存在——历史是什么?人类的存在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宇宙的存在也是一种历史的存在。
现实的人类,是由历史的联系、历史的发展、历史的积淀构成的。
一、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交往关系的生产的历史连续性1.人类作为历史的存在,首先根源于人类能够借助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延长和扩展自己的各种器官,将人类的现实存在确定在物质生产持续进行和不断扩大这一基础上。
工具生产被视为人类形成的主要标志。
2.人类作为历史的存在,除去物质生产以保障自身生存和繁衍后代外,还从事精神生产以满足人自身真、善、美、健等精神的文化追求。
精神生产与文化包含知识、思维、道德、审美、抒情等众多层面。
无论哪一个层面,都同样是历史的连续、历史的积累、历史的发展、历史的变革过程。
3.人类作为历史的存在,还根源于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同时,也在进行着社会关系的生产。
生产关系的生产也是世世代代不断积极、不断变革、不断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这种历史连续性,和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一样,充分证明人类的存在是历史的存在。
二、历史是人类充满矛盾的活动与成长过程1.每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东西继承下来的全部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关系的总和,以及全部的精神文化遗产,从各个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制约着人们。
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只能在与先前历史所提供的所有条件互动关系中,才可发挥作用。
事实上,人的思想、情感、动机、追求等精神活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无一不是历史连续性的产物,无时无处不存在于历史的连续性与继承性之中。
2.偶然性与必然性杂糅,无非是包罗万象的外在世界中为人们所不太了解的那些联系。
从表面看,历史事件似乎总是由偶然性支配的,但是,这种偶然性始终为内部隐蔽的规律所支配。
这里所说的规律,即事物之间历史形成的广度不同、深度不同的各种联系,尤其是那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本质性联系。
史学导论
1、历史:一是指已经发生了的过去的事;另一是指对以往事情的记载和研究,特别是对人类社会的记载和研究。
历史也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客观历程,包含着人类能动的主体活动以及自然界的相互作用。
常划分为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人类史和自然史。
2、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一般来说,它包括历史过程的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历史学不仅包括历史,而且还包括对客观存在和过程的规律描述和探索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3、比较史学19 世纪中叶从欧洲开始产生的,它通过对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条件下复杂的历史现象的对比,分析其异同,从而探寻历史共同规律与特殊规律。
历史比较研究,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的一种方法。
实际上,历史比较研究在酉方从史学诞生的那天起就已经出现了,希罗多德、塔西陀等在他们的著作中就曾运用过比较的方法,近代历史学家也都不同程度的把历史上各个不同的民族加以纵向和横向的对比,通过对比来说明他们庞大的思想体系。
孔德把比较研究作为探求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主要方法,并列举了比较研究的三种方式,这是对历史比较方法的最早的理论探索。
但比较研究真正形成一个独立、系统的史学流派却是 20 世纪初的事情。
4、心理史学定义:心理史学就是心理学与历史学相结合,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与个性特征,对历史作出合理解释的研究方法,按现代西方史学中的研究方法划分出来的一个分支。
利用西方心理学理论来推进社会未来发展。
以精神分析法研究心理为特点,向着多种学科方法的“大综合”方向发展。
5、口述史学也称口碑史学,主要指一种搜集和利用口头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与流派。
口述史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荷马史诗、希罗多德的《历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对史学发展起重要作用。
口述历史也是一种动态的历史教育方法,但有一定的片面性,到德国兰克学派兴起,口述资料才遭到冷落6、兰克史学兰克史学是德国 19 世纪影响最大的历史学家兰克创立的,基本思想是重视原始资料的利用和考辩;重视政治史;认为历史可以认识,但不能完全认识;对史料来源的重视及深刻的分析;历史著述的作用在于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史著之可信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可信的原始材料作根据。
史学导论课程总结
史学导论课程总结一、课程概述史学导论是一门介绍史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深入了解了史学的起源、发展和学科特点,掌握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提高了对历史事件和历史文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对这门课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二、课程内容在史学导论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史学的起源与发展通过学习史学的起源和发展,我们了解到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演化过程。
史学最早出现在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史学经历了不断的变革和发展。
我们了解到了史学的不同学派和不同的研究取向,如传统派、批判派和新史学等。
2. 历史研究的方法与工具在史学导论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比如,历史文献的分析方法,包括文献收集、鉴别、整理和解读等。
另外,我们还学习了一些常用的历史研究技巧,如历史地理学、计量史学、口述史学等。
3. 历史事件的理解与分析通过学习史学导论课程,我们学会了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
我们了解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习了如何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历史事件,如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角度。
我们还学习了如何利用历史文献和资料来解读历史事件,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4. 历史学的应用与意义史学导论课程还介绍了历史学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我们了解到历史学在教育、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历史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引导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历史,避免历史重复的错误。
三、课程反思通过学习史学导论课程,我对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我也反思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反思:1. 理论学习与实践联系不紧密在史学导论课程中,由于时间和课程设置的限制,我们更多地是了解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而较少有机会进行实际的历史研究。
因此,在实际运用史学理论的过程中,我常常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我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多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史学导论(上)
史學導論(上)課號:BSP338 12學分:2教師:徐泓上課時間:周一7.8教室:B609課程說明:本課程的目的,在為新生介紹歷史學這門學問的內容、性質、意義與功用,及其近來發展的趨勢與注重的課題,並幫助他們掌握學習的入門途徑與方法。
課業要求:閱讀指定教科書及參考資料,並習作指定作業。
評分方式:作業及平時測驗35% 期中考試25% 期末考試40%課程綱要及參考資料:一、從中學到大學:在歷史學系如何把書念好1.Benoit, Ty(2002).How to Succeed in a History Class:An Internet SurvivalGuide for College Students. Retrieved June 28,2002, from/~tben/stusuc/stusuc.html#anchor467330(1)The High School to College(2)Where to Go for Assistant(3)How to Study History and Prepare for Each Class Session(4)Rules for Successful Class Participation and Discussion2.Kreis, Steven(2002).A Student‘s Guide to the Study of History.1.1“TheProper Attitude .”Retrieved June 28,2002, from/guide/attitude.html3.Cantor, Norman F. & Richard I. Schneider (1967). How to Study History. NewYork: Thomas Y. Crowell Co. Pp.1—16, “A Commitment to Excellence.”二、歷史是什麼、歷史學是什麼1. 周樑楷(1993),《歷史學的思維》(台北:正中書局),頁1--9,〈歷史:這個名詞的來源〉;頁11—34,〈人人都是歷史家〉。
史学导论笔记
史学导论笔记第一讲:历史是什么这是每一个历史学家都必须回答但又无法准确回答的问题。
目前存在的两个观点:一、历史是神学的奴婢。
代表人物:奥古斯丁,著作《上帝之城》、《忏悔录》他的观点:1、认为人类历史只不过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它从上帝创世开始,结束上帝解救犹太人出苦海并升入幸福的天堂2、历史最终由上帝的旨意决定的,但上帝的旨意需要某种直接的推动力来加以实现,这种直接动力就是善与恶的矛盾冲突,表现为上帝之城、世俗之城,两城之间的善恶冲突,以及世俗之城内部恶与恶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推动着世俗之城最终毁灭和上帝之城的最终胜利。
二、历史是“人”的历史它在文艺复兴以来出现,把人作为历史的中心,但又出现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历史相对主义观点代表人物:克罗齐、柯林伍德他们否认历史是客观的存在,,认为所谓历史就是人类回答现实所提出的问题,对过去所做的思考,因此“一切的世界史都是当代史”。
第二种观点:历史客观主义的观点代表人物:兰克他们否认历史的现实主观意义,主张在任何活动中,历史学家都要消灭自我成为历史事实的传话筒。
第三种观点:从双重内涵来解读历史。
他们认为历史的正确含义有两个:一种叫做历史的本体,第二种叫做历史的认识。
从表面上看,第三种观点正确,看上去正确的往往是无用的——无用的真理。
(如马哲中的辩证法),只有片面才能深刻,深刻的肯定是片面的。
★马克思对历史学的定义:他认为历史不过是有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它的基本特性是客观性,即存在着规律,但是它同时又可以被认识。
从广义上看,历史是指宇宙间所有事物的发展过程,从狭义看,专指人类的发生发展史。
什么叫历史学历史学分为两种:广义的历史学,我们仅仅知道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从狭义上看,是指专门以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及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
第二讲:历史学的前世今生前提:历史四层次:1、过去2、对过去的叙述★3、理性的历史学4、分析与批判的历史学西方古典史学这一时期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神化了的英雄史观(前希罗多德时代)正如西方的文明源于古希腊一样,西方的历史学也完全建立在希腊人的基础之上,但是在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诞生之前,西方经历了一段很长的童年时段,我们称这个时代为前希罗多德时代。
史学导论
一、名词解释1、史料:就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遗留下来的痕迹,包括史迹遗存、文字记录(历史文献)、音像资料、口头传说四类,其中文字记录是主要的。
2、唯心史观:即历史唯心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非科学的历史观。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它有三层含义:一是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二是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是意识的产物,是杂乱无章的;三是认为英雄创造世界,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认为人民群众的作用只是英雄意志的体现。
3、辨伪学:就是鉴别古书真伪,以揭示伪书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其史料价值的一门辨别伪书的学问,为历史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史料。
4、计量史学:也称定量史学、历史计量学派或数量史学。
它并不是个严谨的概念,从广义上讲,是对所有有意识地采用计量方法从事历史研究工作的总称,以区别以叙述和定性分析为主的传统史学。
5、历史科学:是指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阐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规律、预见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门科学。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历史科学”有三种用法:第一种用法,泛指一切科学,包括了自然史和人类史。
第二种用法,是指研究社会现象的诸学科,即社会科学。
第三种用法,用“历史科学”一词来专指史学,即我们现在通常意义上使用的、作为社会科学的—个部门的历史学。
6、校勘学:一般是指在各种版本中选择原本、初刻本或善本书作为底本,参以其它不同版本作比勘,以校正同一书籍中的错误,从而恢复书籍的原始面貌的学问。
“校”是考核查对的意思;“勘”复核审定的意思,校勘学是研究校勘及和校勘有关的问题的一门学科。
校勘的依据为“善本”、“它书”、“他人意见”。
校勘的方法有本校法、对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
7、历史学: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问。
8、客观历史:是指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两个部分,具有客观性和一度性。
史学导论复习总结
史学导论复习总结史学导论是一门介绍历史学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流派的课程,是历史学专业的基础。
本文将对史学导论进行复习总结,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历史的概念和分类。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事件、事实、文化等的总和。
历史可以按时间分为古代史、中世纪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等;按空间分为国内史、外交史、文化史、艺术史等;按性质分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
第二,历史的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田野调查、谈话访谈、统计分析、比较研究等。
其中文献研究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和解释历史文献,来推断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
同时,田野调查则是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走访实地考察现象和事件,来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第三,历史的流派。
历史学中存在着多个流派,包括传统史学、社会历史学、文化史学、结构史学、女性史学等。
传统史学主要强调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和叙述;社会历史学关注社会制度和社会变迁的研究;文化史学则强调文化现象和文化演变的研究;结构史学则注重制度变动和社会变迁的结构特征;女性史学则强调研究女性对人类历史和社会的贡献及影响。
第四,历史的评价。
历史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会受到不同观点和利益的影响,因此历史的评价也存在着多种观点。
历史的评价应当注重理性、公正和客观,同时要尊重历史事实和历史文化的独特性。
在评价历史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定性和定量方法、单项和多项指标法等。
综上所述,史学导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历史学基础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可以接触到历史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并了解历史学的多元流派及其评价。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
史学导论笔记
史学导论第一讲历史是什么一关于历史的定义:这是每个历史学家必须回答却都始终无法回答的问题,从基本层面来看,有两个分支(两个基本观点)1)历史是神学的奴婢——代表人物:奥古斯汀,其代表作《忏悔录》、《论上帝之城》——奥古斯汀的两个历史观点:1)认为人类历史只不过是有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它从上帝的创世开始,结束于上帝解酒犹太人出苦海并伸入幸福的天堂,人类历史为天堂历史的小浪花。
(用来解释基督教为什么会经久不衰)。
2)历史最终由上帝的旨意决定,而上帝的旨意需要某种直接的推动力来加以实现,而这种直接的推动力就是善与恶的冲突,表现为上帝之城,世俗之城之间的善恶冲突以及世俗之城内部善与恶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最终推动世俗之城的最终毁灭和上帝之城的最终胜利。
2)历史是人的历史文艺复兴以来,人们开始把人作为历史的中心,但由此出现了3种倾向,:历史相对主义观点(代表人物意大利克罗齐),所谓历史人类为回答现实提出的问题而对过去所做的思考,因此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第二种倾向:历史客观主义观点(代表人物兰克《教皇史》)否认历史中的任何主观意,主张在任何的活动当中,历史学家都要消灭自我,成为历史的传声筒。
两种,a为人类过去生活的实在过程,(也有人称其为历史的本体)b历史学家根据过去的各种材料用文字写下的历史,它体现了人类对自己过去生活的一种认识上的努力。
3)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理解:历史只不过是有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基本特性是客观性皆存在规律,同时又可以被认识,【从广义的角度看】,历史是宇宙间所有事物的发展过程。
【从狭义的角度看】专指人类的发生发展史。
(深思:何为科学发展观)二什么叫历史学(历史学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学的解读,把历史学分为广义和狭义两部分,【广义的历史学】:我们仅仅知道的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狭义的历史学】:专门以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及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普遍历史学。
名词解释·史学导论
【名词解释·史学导论】1、《周礼》:儒家经典之一。
又称《周官》。
作者说法不一。
今人考证为战国人搜集周王朝官制和战国时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成。
全书按天官、地官、春官、下官、秋官、冬官,分为六篇。
西汉时,河间献王得《周官》,却《冬官》,补以《考工记》。
该书详细记述了周及战国时的职官、礼仪等各种典章制度,设各司之官377人,并详列其职掌细目,还保存了不少珍贵的科技资料。
注本有东汉郑玄《周礼注》、唐贾公彦《周礼义疏》、清孙诒让《周礼正义》。
2、《左传》:儒家经典之一。
亦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编年体史书。
一般认为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叙事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72年)到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是研究先秦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史学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12、《尚书》:儒家经典之一。
亦称《书》《书经》,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主要记述商、周两代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重要战争、阶级关系、政治制度和政策,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3、《竹书纪年》:战国时魏国的史书,又称《汲冢纪年》。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汲郡汲县人盗掘当地古墓时发现。
《竹书纪年》内容,上起传说时代,下迄战国后期,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
书中有不少史事的记载与传统说法大异,但亦有些记载与甲骨文和金文相符。
至宋代,《竹书纪年》再度亡佚。
今本《古本竹书纪年》,是清代以来的学者从古书中辑收《竹书纪年》的各种引文而成的辑本。
4、《史记》:二十四史之一,西汉司马迁著。
《史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余万字。
作者是按目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
史学导论
名词解释:1、王国维王国维,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著名的文学家、国学大师、考古学家,代表作品:《人间词话》、《曲录》、《观堂集林》等,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
2、二重证据法:将出土的材料甲骨文同纸上的传统文献资料对比来研究,用卜辞补正了书本记载的错误,而且进一步对殷周的政治制度作了探讨,得出崭新的结论以考证古史的方法,称为“二重证据法”。
由王国维在1925年发表的《古史新证》中提出,包括一是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证,二是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这种考证方法既继承了乾嘉学派的考据传统,又运用了西方实证主义的科学考证方法,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古史研究上开辟了新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
郭沫若曾赞颂说:“王国维……遗留给我们的是他的知识的产品,那好像一座崔巍的楼阁,在几千年来的旧学的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3、比较史学。
19世纪中叶从欧洲开始产生的,通过对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条件下复杂的历史现象的对比,分析其异同,从而探寻历史共同规律与特殊规律,来分析和解释历史的又一重要途径。
进行历史比较研究要必须注意可比性原则与类型选择,而且要考虑运用程序和使用范围问题。
虽然适用于历史研究的全过程,但是应用起来仍让存在种种局限性,不应该把它视为“观察的最高形式”,只有同时运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历史主义与阶级分析等方法,才能全面揭示并且抽象概括出历史的本质,也才能发挥历史比较方法的应有作用和功能。
总之,历史比较研究,不仅能丰富人们历史认识的广度与深度,更有助于超越时空限制的历史真理的发现,并由此超越各种国别性史学、专门性史学的局限,走向真正的世界性史学、贯通性史学、普遍性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学概论》思考题:名词解释
1、历史记忆
历史记忆是现存的文献可以考察确定的,在历史长河中确有其事其物的历史。
2、历史认识论
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它与历史本体论、历史
方法论或史学方法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哲学。
具体说来,它是
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其客体的过程、特征、方法等等的理
论,它主要涉及历史认识主体(人、特别是史学家)和历史
认识客体(即客观历史)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涉
及历史认识过程的特点、历史认识正误的原因及其检验方
法,还涉及历史认识如何对实践乃至对现实发展进程的影
响。
严格说来,历史本体论是关于历史本体即客观历史进程
的理论认识,也即历史理论,而史学方法论则涉及手段问
题,因而历史认识论成为历史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3、编年体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4、年鉴学派的“三时段”说
由年鉴派第二代领导人布罗代尔在其巨著《地中海》中提出。
把历史的时间分为三种不同的时段,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
长时段指一些在历史的发展中几乎察觉不到变化却又一直存在的“结构”,比如地理
中时段是“局势”分析的场所,涉及几种不同的结构之间的交汇,(这个有点复杂说实话),比如人口,价格短时段是指事件,比如政治
5、定量分析
将数学引入历史学,用以研究历史活动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成,它的本来意义是运用描述性的统计资料所形成的数据以论证或说明
历史问题,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
6、历史方法论
或称历史科学方法论、历史研究方法论。
它并不指任何单一的研究方法,而是指关于史学方法的理论,或者说,它是一种可以用于历
史研究的普遍方法理论,抑或可以说,拿一定的世界观来观察、
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便是方法论。
在这个意义上,也可称之为“方法学”。
从另一个角度说,史学方法论也可以理解为论史学方法
7、纪传体
是一种史书的体裁,它最重要特点是突出了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大量的人物传纪为中心内容,把记言和记事进一步结合起来。
从体裁的形式和结构上看,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
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不可缺少的形式,故通称记传体。
记传体史书的创立者是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传体通史。
《二十四史》都是用记传体写成。
8、才、学、识、德
“才、学、识”是唐刘知几提出的著名的“史学三长”理论(见《新唐书刘子玄传》),史学三长主要针对史学家的修养而言。
刘知几说的“才”指的是史家对于历史著作的表述水平,可以理解为文笔;“学”指的是史家应掌握的知识。
比如要求史家应熟知著名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等。
“识”指的是史家对历史的认知能力,可以理解为历史见识,这个接近于我们今天的史观。
在史学三长中,刘知几最重“识”。
“德”则是历代对于史家的一个基本要求,从南董之志的典故到司马迁的“不虚美,不掩恶”,秉笔直书一直是历代对于史家品德最基本的要求
9、比较历史学
关于历史的比较研究。
即通过对人类历史各方面或各角度的相互比较来探索历史发展同异,或历史发展一般规律与特殊性的一
种史学研究方法。
近半个世纪以来,它已发展成为专门性的、
具有特定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史学分支。
《史学概论》思考题:问答论述
1、如何理解历史实际、历史资料与历史认识者的对
立统一关系?P69
2、简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主要观念及其对历史学的挑
战。
P211
3如何理解历史的客观性与史学的真实性?
历史的客观性是指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时间或过程,是不以历史学家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但是这种已经过去了的历史事实,一般来说只存在于人民个别的记忆之中,存在于历史学家和人们的历史纪录中,后世人们经过前人记述相关遗留和史学作品来了解历史,它们实际上都是经过历史学家重构了的历史事实,这就是史学的真实性。
但两者并不矛盾,承认历史客观性的同时并不否定历史的真实性,恰是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历史事实是客观存
在,并不因为历史学家没有注意到而丧失它们的客观存在性
4、例举20世纪中国“史学概论”研究的基本状况。
P45
绪论
5、什么是历史认识感性的、知性的、理性的三个阶
段?P72
6、如何理解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历史学的挑
战。
重复
7、举例分析在历史研究实践中,制约历史认识的主客
观因素。
制约历史认识的主观因素有:历史认识者的社会地位,价值取向,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环境,工作方法以及利益驱动等。
如司马迁
客观:社会背景,社会生产力等,
8、例举20世纪中国“史学概论”研究的基本状况。
重
复
9、以一个学术流派为例说明史学研究共同体的形成。
P289
10、如何理解历史主义与当代意识?P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