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物品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医院器械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监测制度

医院器械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监测制度

器械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监测制度一、器械清洗消毒质量监测:1、日常监测:在检查包装时进行,应目测和∕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

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

2、定期抽查:每月应至少随机抽查3-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并记录监测结果。

二、清洗消毒器及质量的监测1、日常监测:应每批次监测清洗消毒器的物理参数及运转情况并记录。

2、定期监测:每年采用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进行监测。

3、清洗消毒器新安装、更修、大修、更换清洗剂、消毒方法、改变装载方法等时,应遵循生产厂家指导手册进行检测,清洗消毒质量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三、消毒质量的监测1、湿热消毒:①应监测记录每次消毒的温度与时间或A0,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②应每年检测清洗消毒器的主要性能参数,结果应符合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的要求。

2、化学消毒:应根据消毒剂的种类特点,定期监测消毒剂的浓度、消毒时间,并记录,结果应符合该消毒剂的规定。

3、消毒效果监测:消毒后直接使用物品应每季度抽样进行微生物监测,每次检测3~5件有代表性的物品。

四、压力蒸汽灭菌质量监测1、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生物监测每周进行。

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并详细记录。

2、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应当对每次灭菌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按要求每周进行生物学监测。

并详细记录。

3、灭菌后器械应每月抽样进行微生物监测,每次检测3~5件有代表性的物品。

五、干热灭菌的监测1、每灭菌批次应进行物理监测。

2、每一灭菌包外应使用包外化学指示物,每一灭菌包内应使用包内化学指示物,并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

对于未打包的物品,应使用一个或者多个包内化学指示物,放在待灭菌物品附近进行监测。

经过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判断颜色的改变是否达到灭菌要求。

3、每周生物监测一次。

器械消毒相关管理制度

器械消毒相关管理制度

器械消毒相关管理制度1.器械消毒管理制度的适用范围及目的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医疗器械的消毒工作,旨在规范医疗器械的消毒操作,确保器械的清洁、无菌和安全使用。

2.器械消毒管理制度的依据本管理制度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包括《医疗器械管理条例》、《卫生部医疗器械使用和管理规定》等相关文件。

3.器械消毒管理制度的组织实施医疗机构应成立器械消毒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实施器械消毒管理制度,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和修订。

二、器械消毒操作规范1.器械分类管理医疗机构应对医疗器械进行分类管理,根据使用频率和风险等级划分为常用器械、特殊器械和一次性器械,分别设定不同的消毒标准和频次。

2.器械消毒操作流程(1)清洗:将使用过的器械进行清洗,去除表面污垢和污染物,使用中性清洗剂搭配刷子进行清洗,并用清水冲洗干净。

(2)消毒:将清洗后的器械进行消毒处理,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和消毒剂,根据不同器械的特点和材质选择合适的消毒时长和温度。

(3)灭菌:对需要无菌处理的器械进行灭菌,使用适当的灭菌方法和设备,确保器械的无菌度符合标准。

3.消毒记录和标识医疗机构应建立器械消毒记录系统,记录每一次的消毒操作内容,包括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处理情况,以及操作人员的姓名和时间等信息。

4.监测与评估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器械消毒进行监测和评估,检查器械的清洁度和无菌度,确保消毒过程符合要求,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5.不合格品处理对于消毒不合格的器械应及时处理,包括重新消毒、更换器械等处理方式,确保不合格品不进入临床使用领域,避免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风险。

三、器械消毒管理制度的落实与监督1.培训和考核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器械消毒操作培训和考核,确保操作规范和流程的贯彻执行,提高医护人员的操作技能和意识。

2.监督管理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器械消毒管理部门,负责日常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定期进行巡查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四、器械消毒安全管理1.消毒剂管理医疗机构应对所使用的消毒剂进行严格管理,确保消毒剂的质量和有效性,避免消毒剂过期或失效导致消毒不彻底。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1.doc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1.doc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1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一、应专人负责质量监测工作。

二、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质量的监测1、日常监测在检查包装时进行,应目测和/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

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

2、定期抽查每月应至少随机抽查3个~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检查的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

三、灭菌质量的监测4.4.1 通用要求4.4.1.1 对灭菌质量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进行,监测结果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4.4.1.2 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4.4.1.3 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

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4.4.1.4 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应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4.4.1.5 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

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4.4.1.6 按照灭菌装载物品的种类,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PCD进行灭菌效果的监测。

4.4.2 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4.4.2.1 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

温度波动范围在+3℃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4.4.2.2 化学监测法4.4.2.2.1 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

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

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

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4.4.2.2.2 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仪器清洁消毒管理制度

仪器清洁消毒管理制度

医院仪器清洁消毒管理制度1. 目的:规范全院仪器清洁消毒操作规程,控制外源性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品质。

2. 范围:全院仪器使用的各部门。

3. 权责:3.1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制度的修订、完善及督查。

3.2 设备科负责仪器的维护、保养、维修等。

3.3各使用部门负责人监督制度落实。

3.4 使用部门工作人员必须认真阅读,全面掌握相关文件及规程,协助进行日常使用仪器的清洁消毒。

4. 定义:无。

5. 作业内容:5.1 日常管理要求5.1.1 各科室设仪器保管员一名,负责检查仪器设备的常规性能、数量、定点位置、使用维修追踪、清洁消毒等情况,并记录在册。

5.1.2 仪器设备保持清洁、干燥、性能良好。

需要维修的仪器有“待修”标识并及时送修,需要维修的设备应清洁消毒后方可外送维修。

5.1.3 一般仪器(如微量泵、输液泵、血糖仪、吸引器、氧气表、便携式氧饱和度仪、心电图机、洗胃机、输血加温器、监护仪、移动PC机等)病区每天检查数量、完整性和外观的清洁消毒情况,在“设备日常检查记录本”上登记。

5.1.4 仪器表面的清洁与消毒均需记录,记录在仪器维护记录本上。

5.1.5 设备科工作人员应定期巡视、维护、保养等,特殊设备由设备科负责协助定期清洁消毒。

5.2 清洁消毒要求5.2.1 血压计及听诊器:病房至少每天消毒1次;门急诊使用频繁的至少中午和晚上各消毒1次。

5.2.2 接触患者衣服类的物品,如动态心电图背带等至少每周清洗消毒一次,并有记录。

5.2.3 PDA等清洁仪器需要每班清洁消毒。

耳温套等应每个患者使用后均应消毒,方可用于其他患者。

5.2.4 建议使用“覆盖保护”方法。

当医生需戴手套操作仪器时,将医疗仪器表面覆盖一次性保护薄膜等,一患者一更换。

5.2.5 需要隔离的患者使用的仪器建议专人专用,每天消毒;不能专用或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进行消毒,方可给其他病人使用。

5.2.6 超声探头(经皮肤,黏膜或经食管、阴道、直肠等体腔进行超声检查)须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用隔离膜、消毒耦合剂等;每班检查结束后须对超声探头等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处理,干燥保存。

诊疗器械物品清洗、消毒与灭菌制度

诊疗器械物品清洗、消毒与灭菌制度

诊疗器械/物品清洗、消毒与灭菌制度
一、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物品由消毒供应室集中进行清洗、消毒和(或)灭菌;软式内镜由内镜室专人负责处理;硬式内镜由消毒供应室负责处理;口腔器械由消毒供应室处理。

二、一次性使用诊疗器械、物品应符合有关规定,在效期内使用,不得重复使用,使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

三、根据复用诊疗器械/物品感染风险等级,选择适宜的消毒、灭菌方式,高度危险性物品应灭菌处理,中度危险性物品应中水平以上消毒,低度危险性物品应清洁或低水平消毒。

四、严格按照有关工作流程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工作,并做好相应质量监测工作,有记录可查。

五、相关操作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做好职业防护。

六、遵循我院有关外来器械相关规定,对外来器械进行严格管理,做好清洗、消毒、灭菌及监测工作。

七、用于器械/物品清洗、消毒、灭菌及监测工作的各种耗材应符合有关规定,由医学装备部统一采购。

八、相关设施设备应按要求进行日常维护和监测,并做好相应记录。

九、产生的医疗废物和医疗废水应按医院统一规定进行
处理。

十、各区域应按照医院有关规定,定期进行环境物表清洁、消毒工作。

十一、器械/物品清洗、消毒、灭菌工作做好物理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的原始记录备查。

物品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管理制度

物品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管理制度

物品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确保医疗设备、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靠性,保障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明确了物品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管理工作流程和要求,以保证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院各科室使用的医疗器械、器械、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管理工作。

三、管理组织1.成立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管理小组,由医务科、感染管理科、护理部、设备科等相关部门组成。

2.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和完善医院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管理制度,监督实施,定期评估和修订。

3.感染管理科负责对全院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对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四、清洗、消毒、灭菌要求1.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应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根据器械的材质、用途、风险等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清洗、消毒、灭菌方法。

2.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应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操作,操作人员应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3.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清洗剂、消毒剂、灭菌剂,并按照产品说明书使用。

4.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应记录,记录应包括器械的名称、型号、数量、清洗、消毒、灭菌日期、方法、人员等信息。

5.清洗后的器械应进行质量检查,不合格的器械不得使用。

6.器械的消毒、灭菌应定期进行生物监测,监测结果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五、清洗、消毒、灭菌流程1.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应按照医院制定的流程进行,流程应包括器械的接收、清洗、消毒、灭菌、包装、储存、发放等环节。

2.器械的清洗应采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清洗后应进行漂洗和终末漂洗。

3.器械的消毒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或紫外线消毒,消毒时间应符合相关规定。

4.器械的灭菌应采用物理灭菌方法(如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等)或化学灭菌方法(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气体灭菌等),灭菌时间应符合相关规定。

医院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医院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医院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医院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医院必须严格执行以下制度:一、清洗制度1.清洗对象:所有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包括内镜、窥镜、手术器械、各种穿刺针、注射器、体温计等。

2.清洗时间:医疗器械在使用后应及时清洗,避免污物干燥,增加清洗难度。

3.清洗人员:指定专业人员进行清洗,并进行培训,确保清洗质量。

4.清洗剂:根据医疗器械的材质和污染程度选择合适的清洗剂。

(1)手工清洗:使用软毛刷、清洁布等手工工具,按照器械的清洗指南进行清洗。

(2)机械清洗:使用专业的清洗设备,如清洗机、超声波清洗机等。

6.清洗质量控制:定期检查清洗后的医疗器械,确保清洗彻底,无污物残留。

二、消毒制度1.消毒对象:所有清洗后的医疗器械,特别是高度危险物品,如手术器械、内镜等。

2.消毒时间:清洗后的医疗器械应立即进行消毒,避免再次污染。

3.消毒人员:指定专业人员进行消毒,并进行培训,确保消毒质量。

4.消毒剂:根据医疗器械的材质和病原体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1)化学消毒:使用化学消毒剂,如75%酒精、碘酊、氯化物溶液等。

(2)物理消毒:使用高温蒸汽、紫外线辐射等物理方法进行消毒。

6.消毒质量控制:定期检测消毒后的医疗器械,确保消毒效果达到规定标准。

三、灭菌制度1.灭菌对象:所有消毒后的医疗器械,特别是高度危险物品,如手术器械、内镜等。

2.灭菌时间:消毒后的医疗器械应立即进行灭菌,避免再次污染。

3.灭菌人员:指定专业人员进行灭菌,并进行培训,确保灭菌质量。

4.灭菌剂:根据医疗器械的材质和病原体特性选择合适的灭菌剂。

(1)高压蒸汽灭菌: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如高压锅、灭菌箱等。

(2)化学灭菌:使用化学灭菌剂,如环氧乙烷、过氧化氢等。

(3)物理灭菌:使用高温蒸汽、紫外线辐射等物理方法进行灭菌。

6.灭菌质量控制:定期检测灭菌后的医疗器械,确保灭菌效果达到规定标准。

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制度

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制度

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制度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内承担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部门,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医疗安全和患者的健康。

为了确保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规范、高效、安全,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度。

一、人员管理1、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持证上岗。

2、工作人员应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

3、注重个人卫生,进入工作区域应更换工作服、工作鞋,戴帽子、口罩,必要时戴手套。

4、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患有传染病或其他不适宜从事消毒供应工作的疾病时,应及时调离工作岗位。

二、环境管理1、消毒供应中心应布局合理,分为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各区之间有实际屏障,人流、物流分开,不交叉、不逆流。

2、工作区域应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温度、湿度符合要求。

3、每日定时对工作区域进行清洁消毒,包括地面、墙壁、台面、设备等,定期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

三、设备管理1、配备齐全、性能良好的清洗、消毒、灭菌设备,并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和检测,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建立设备档案,记录设备的购置、使用、维修、保养等情况。

3、操作人员应熟悉设备的性能和操作方法,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设备,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设备损坏或影响工作质量。

四、物品管理1、对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储存、发放等环节进行严格管理,确保物品的质量和安全。

2、回收的物品应分类放置,避免交叉污染,特殊感染物品应单独处理。

3、清洗应按照去污、冲洗、漂洗、终末漂洗的步骤进行,保证清洗质量。

4、消毒、灭菌应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参数,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确保消毒、灭菌效果。

5、无菌物品应存放在无菌物品存放区,分类存放,标识清楚,存放环境符合要求。

6、发放无菌物品时应严格核对物品的名称、数量、有效期等,确保发放准确无误。

五、质量控制1、建立质量控制小组,定期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

消毒器械管理制度

消毒器械管理制度

消毒器械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工作,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责任1. 医疗机构应设立消毒供应中心,由专人负责消毒器械的管理工作。

2. 消毒供应中心负责收集、清洗、灭菌和储存医疗器械的工作。

3. 医疗机构领导应加强对消毒器械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支持,确保该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管理程序1. 消毒器械的收集医疗机构各科室按照相关规定,将已使用的器械放入指定的收集箱中。

收集箱应具备防漏、防臭和防污染的功能,以确保收集到的器械不对环境和其他器械造成污染。

2. 消毒器械的清洗收集箱中的器械需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清洗,清洗后的器械应被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以免气味和湿气导致细菌滋生。

3. 消毒器械的灭菌清洗后的器械应送到消毒供应中心进行灭菌处理。

消毒供应中心应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设备,并有具备专业技能的工作人员负责操作。

常见的灭菌方式包括高压蒸汽灭菌、化学灭菌和高剂量辐射等方法。

需要根据器械的特点和使用要求来选择合适的灭菌方式。

4. 消毒器械的储存灭菌后的器械应按照分类和标签的要求进行储存,并定期对存储环境进行卫生检查和细菌抽样检测。

被发现有污染的器械应立即被重新处理。

四、管理监督1. 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关的消毒器械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程序,并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2. 消毒供应中心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每一个工作环节都符合标准要求。

3. 对于各科室和个人的违规行为,医疗机构应根据相关条例和规定进行处罚和纠正。

4. 医疗机构应建立消毒器械使用和感染控制的档案,对于重大事故应及时报告、调查和整改。

五、知识宣传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消毒器械管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消毒管理工作的重视和执行能力。

六、附则1. 对于严重违反消毒器械管理制度的医疗机构,应限期整改,对其负责人和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2. 对于屡教不改的医疗机构,应予以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执照的处罚。

医院医疗设备、手术器械及物品的清洁、消毒、灭菌及存放规定

医院医疗设备、手术器械及物品的清洁、消毒、灭菌及存放规定

医院医疗设备、手术器械及物品的清洁、消毒、灭菌及存放规定医疗设备、手术器械及物品的清洁、消毒、灭菌及存放规定一、医疗设备的管理1.每日清晨应开启层流空调,并在术前一小时进行空气净化记录。

2.每日手术前半小时,应用清洁巾湿式擦拭手术间的窗台、地面、无影灯、敷料桌、托盘、输液架、麻醉机、手术床及走廊地面等。

每台手术结束后,应擦净地面上的污液,清除线头、纸屑等杂物。

手术结束后应彻底打扫手术间卫生。

每周应进行彻底清扫一次。

使用的清洁工具应用不易掉纤维的织物材料制作。

3.每周应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清洁消毒净化空调回风口过滤网。

手术室物品应用清水擦拭,包括手术床、转椅、电刀、输液架、脚凳、操作台、吸引装置、仪器表面、壁橱等。

4.地面应每台手术结束后用500mg/L含氯消毒液和清水各湿式拖地一次。

连台手术时,前一台手术结束后应打扫并整理手术间,清洁干燥层流自净30分钟,再接下一台手术。

5.墙面消毒应根据污染程度,使用500mg/L或2000mg/L含氯消毒液和清水擦洗处理。

常规每周应进行两次室间墙面擦拭消毒。

6.手术交换车的管理:①手术交换车分为一般手术交换车和感染手术交换车。

②手术交换车所用物品用后应及时更换,有血迹、污液时应立即更换。

③每日手术前应用清洁巾进行湿式擦拭,当日手术结束后应更换车上所有物品,并使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进行擦拭。

感染手术交换车消毒应根据感染种类分别处理。

如接送隔离病人(或疑似病人)后,应使用一次性床单,注明病种,用双层不渗漏黄色胶袋双层包裹,然后焚烧。

平车应及时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7.送敷料包和器械包的运输车,每日应用500mg/L含氯消毒液和清水各擦拭一次。

8.无影灯每天应用500mg/L含氯消毒液和清水各擦拭一次,并保持其透明度。

9.手术中所用的无菌持物钳应为干罐,每4小时更换。

有或疑有污染的应立即更换。

10.立式血压器、听诊器、心电监护仪及微量泵每周应用清水擦拭干净,遇污染时应用75%酒精擦拭。

清洁消毒工具管理制度

清洁消毒工具管理制度

清洁消毒工具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和加强清洁消毒工具的管理,确保工作场所的卫生安全,提高工作效率,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使用清洁消毒工具的单位和个人,包括但不限于医疗机构、学校、餐饮企业等。

三、工具分类1.清洁工具:包括抹布、刷子、拖把等用于清洁作业的工具。

2.消毒工具:包括消毒液、消毒喷雾器、消毒巾等用于消毒作业的工具。

四、工具管理1.购置管理:所有清洁消毒工具必须经过质检合格后方可购置,购置时要注意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

2.领用管理: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制定领用制度,明确工具的领用人员和数量,并做好登记记录。

3.存储管理:清洁消毒工具要分类存放,避免受潮、污染等,存放地点要保持整洁干燥。

4.使用管理:使用清洁消毒工具时,要按照工作要求正确使用,保持工具的清洁度和完好性。

5.保养维护:清洁消毒工具使用一段时间后应及时进行清洁和保养,保证工具的使用寿命。

6.检测管理:定期对清洁消毒工具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更换,确保工具的有效性。

五、清洁消毒工具使用要求1.清洁工具使用时应注意避免与有毒、有害物质接触,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2.消毒工具使用时应注意按照工作要求正确使用,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3.清洁消毒工具使用过程中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接触工具和消毒液。

4.遇到破损、污染等情况,应及时更换工具,避免对清洁消毒作业造成影响。

六、责任分工1.单位负责人:负责全面落实清洁消毒工具管理制度,确保工作场所清洁安全。

2.责任部门:负责管理清洁消毒工具的购置、领用、存储、保养等工作。

3.领用人员:严格按照规定使用和保养清洁消毒工具,确保工作效率。

4.检测人员:负责定期对清洁消毒工具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七、附则本管理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正式执行,如有违反规定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八、制度宣導1. 使用清潔消毒工具時應注意選擇符合國家標準的產品,確保質量;2. 清潔消毒工具的存放應保持乾燥、清潔,避免受潮;3. 定期對清潔消毒工具進行檢測,確保工具的有效性;4. 使用清潔消毒工具時要加強個人防護,避免接觸有毒有害物質;5. 發現清潔消毒工具破損或受污染應及時更換,避免對工作造成影響。

医院器械清洗管理制度

医院器械清洗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保障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规范医院器械清洗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工作。

三、职责1. 医疗器械清洗室负责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工作。

2. 手术室、病房等相关科室负责医疗器械的回收、分类。

3. 医疗器械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工作的监督管理。

四、清洗流程1. 清洗前准备(1)对回收的医疗器械进行分类,按照材质、用途等进行分组。

(2)对回收的医疗器械进行初步检查,去除可见污物。

2. 清洗(1)采用超声波清洗机进行初步清洗,去除器械表面的污渍。

(2)根据器械材质和污渍情况,选择合适的清洗剂进行清洗。

(3)清洗过程中,注意器械的摆放和操作,防止损坏。

3. 消毒(1)清洗后的器械采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如戊二醛、过氧化氢等。

(2)消毒时间根据器械材质和消毒剂浓度确定。

4. 灭菌(1)消毒后的器械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或化学气体灭菌等方法进行灭菌。

(2)灭菌时间根据器械材质和灭菌方法确定。

5. 检查与包装(1)灭菌后的器械进行外观检查,确保无锈蚀、变形、破损等情况。

(2)将灭菌后的器械进行无菌包装,注明器械名称、规格、灭菌日期等信息。

五、质量控制1. 定期对清洗、消毒、灭菌过程进行质量检查,确保各项指标符合要求。

2. 对清洗、消毒、灭菌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 对清洗、消毒、灭菌人员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

六、奖惩措施1. 对在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科室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本制度,导致医院感染发生或其他不良后果的,追究相关责任。

七、附则1. 本制度由医疗器械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医院常用物品消毒管理制度

医院常用物品消毒管理制度
消毒物品
清洁
消毒与灭菌方法
更换频率
注意事项
手术器械及物品
手术缝线
压力蒸汽灭菌或环氧乙烷灭菌
不应重复灭菌
根据不同材质,选择相应的灭菌方法,严禁用戊二醛浸泡灭菌
手术用敷料(纱布类,棉球类,布类)
布类一用一清洗
压力蒸汽灭菌
1.纱布类,棉球类等一次性使用
2.布类,一用一清洗一灭菌
感染性疾病使用的布类,应用专用袋盛装,单独清洗消毒(标明感染性)
分区使用
医疗垃圾桶和污被服桶
用清水清洗干净
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干燥后备用
每周清洗消毒,保持清洁
由保洁公司负责
类别
消毒物品
清洁
消毒与灭菌方法
更换频率
注意事项
手术器械及物品
一般器械
1.器械首选机械清洗,条件不允许时可进行手工清洗
2。精密和有机污染较重的器械应手工清洗
3。有关节,缝隙齿槽的器械,应尽量使其张开或拆卸到最小单位进行清洗
4.手工清洗,按照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漂洗步骤进行
5.复杂及管腔器械,使用超声清洗机,高压水枪清洗
1.一人一用一消毒
2。如患者长期住院,每周更换一次
3.有污染,随时更换
感染患者使用过的床单,被套及枕套,用黄色袋装送指定地点清洗消毒(标上感染性标识)
工作服、病员服
定期送指定地点清洗
1.工作服及病员服分开清洗消毒
2。加洗涤剂及含氯消毒剂,放入洗衣机洗涤
1.定期更换
2。有污染,随时更换
普通区域工作服清洗,每周两次,特殊区域(手术室、新生儿室)每天更换
一次性使用物品不得重复消毒使用
硅橡胶螺纹管
用自动清洗机清洗消毒

医疗器材清洁、消毒、灭菌管理制度

医疗器材清洁、消毒、灭菌管理制度

医疗器材清洁、消毒、灭菌管理制度1. 简介本文档旨在规定医疗机构内医疗器材的清洁、消毒和灭菌管理制度,以确保医疗器材的安全使用和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2. 负责人和职责- 医疗机构应指定负责医疗器材清洁、消毒和灭菌管理的专业人员;- 负责人应对医疗器材清洁、消毒和灭菌工作进行组织、指导、监督和记录。

3. 医疗器材分类医疗器材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次性器材:使用后即应弃置,不得重复使用;- 非一次性器材:应按照规定进行清洁、消毒或灭菌后方可重复使用。

4. 清洁管理- 使用清洁剂对非一次性器材进行清洁;- 清洁应彻底,确保器材表面不含污物和血迹;- 清洁后的器材应进行彻底冲洗和干燥。

5. 消毒管理- 对非一次性器材应进行消毒处理;-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按照说明进行操作;- 消毒处理后,应进行充分的清洗和干燥。

6. 灭菌管理- 对一次性器材和高风险操作器械应进行灭菌处理;- 可选择蒸汽灭菌、化学灭菌或其他合适的灭菌方法;- 灭菌后应进行严密包装,保持其灭菌状态。

7. 监测和记录- 定期对医疗器材的清洁、消毒和灭菌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监测结果应记录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8. 培训和培训记录- 医疗机构应开展医疗器材清洁、消毒和灭菌管理的培训工作;- 培训内容应包括正确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风险防范;- 培训记录应进行保存,并定期进行回顾和更新。

9. 废弃物管理- 废弃物(如消毒剂、灭菌器、一次性器材等)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处置和销毁;- 废弃物的处理记录应进行保存。

10. 法律法规遵守- 医疗机构应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涉及医疗器材清洁、消毒和灭菌的规定;- 确保医疗器材清洁、消毒和灭菌工作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本文档为医疗机构内医疗器材清洁、消毒和灭菌管理的基本要求,具体操作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实施。

消毒灭菌的护理规章制度

消毒灭菌的护理规章制度

消毒灭菌的护理规章制度1.消毒灭菌的定义消毒又称杀菌,是指使用化学药剂或物理手段将器械、用具、环境等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灭活或抑制到不致引起感染的程度的过程。

灭菌是指将器械、用具等物体中的所有病原微生物杀灭或全部去除的过程。

消毒和灭菌的宗旨都是为了避免病原微生物传播和感染。

2.消毒灭菌的原则(1)彻底性原则:消毒和灭菌工作必须彻底、彻底、再彻底,不能松懈。

(2)专业性原则:消毒和灭菌工作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杜绝外行乱入。

(3)全程性原则:消毒和灭菌工作必须从采购消毒剂到使用器具,再到处理废弃物都要全程监控。

(4)安全性原则:消毒和灭菌工作必须做到有利于环境和人体的安全,避免产生二次污染。

(5)经济性原则:消毒和灭菌工作要尽可能节约消毒剂和成本,提高效率。

3.消毒灭菌的基本流程(1)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灭菌方法。

(2)摆放好待消毒和灭菌物品。

(3)正确使用消毒剂和灭菌设备。

(4)按照要求的时间和温度进行消毒和灭菌。

(5)清洁消毒剂和灭菌设备,存放好消毒和灭菌器具。

4.消毒灭菌的分类(1)按照消毒对象的不同,分为器械消毒灭菌、环境消毒灭菌、手部消毒灭菌等。

(2)按照消毒剂的不同,分为物理消毒灭菌、化学消毒灭菌等。

(3)按照消毒时间的不同,分为紧急消毒和常规消毒。

5.消毒灭菌的管理(1)制定消毒灭菌标准和操作规程。

(2)定期对消毒灭菌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3)建立消毒灭菌档案,记录每次消毒和灭菌的情况。

(4)培训消毒灭菌人员,提高其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5)定期组织消毒灭菌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交流。

6.消毒灭菌的注意事项(1)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方法进行消毒灭菌。

(2)使用合格的消毒剂和设备,避免使用过期或损坏的物品。

(3)保持消毒灭菌场所的整洁和通风,防止二次污染。

(4)注意个人防护,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消毒剂。

(5)消毒和灭菌后要及时清洁消毒设备。

以上就是消毒灭菌的护理规章制度的相关内容,通过严格遵守和执行这些规定,可以有效提高消毒灭菌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操作规范

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操作规范

太湖县人民医院重复使用器械、物品清洗、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一、污染器械的回收1、使用科室将重复使用的污染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直接置于封闭的容器中,并写好科室、物品、名称、数量,存放在科室处置间里。

CSSD收集人员用污车集中回收处理。

不允许在诊疗场所对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清点。

2、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者应双层封闭包装并标明感染性疾病名称,由CSSD单独回收处理。

(2)回收车每次使用后应清洗、消毒、干燥备用。

(500mg/L含氯消毒剂)二、、分类去污区工作人员做好职业防护后,按照下列方式进行工作:1、在CSSD的去污区供应室两名人员对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清点、核查,并做好登记(日期、科室、物品名称、数量、清点人员签字)2、根据器械物品材质,精密程度等进行分类处理。

三、清洗清洗人员做好职业防护,根据不同类别的器械、物品按照下面的流程进行清洗:1、冲洗:将器械、器具和物品置于流动水下冲洗,初步去除污染物。

2、洗涤:冲洗后应用多酶液浸泡10分钟后在水下进行刷洗、擦洗。

3、漂洗:洗涤后再用流动水冲洗。

4、终末漂洗:用去离子水进行冲洗。

四、消毒根据要求先用合适的消毒方法。

五、干燥器械清洗结束后,经传递窗传递到检查、打包区。

打包区工作人员按下列要求完成器械的干燥:1、用灭菌后的低纤维絮擦布进行干燥处理。

2、穿刺针、手术吸引头的管腔类器械,用95%乙醇进行干燥处理。

六、器械检查与保养1、包装间护士在打包前,用目测方法对干燥后的每件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检查。

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处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功能完好、无损毁。

2、清洗质量不合格的重新处理;有锈迹,应除锈;锈蚀严重的应报废;器械功能损毁的及时报修或报废。

3、应用润滑剂进行器械保养4、科内质控护士应每日抽检,发现不合格的及时改进七、包装包括装配、包装、封包、注明标识等步骤。

物品表面消毒管理制度

物品表面消毒管理制度

物品表面消毒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保障员工和客户的健康,维护企业的形象,避免传染疾病的传播,有效防控病毒和细菌的传播,制定本物品表面消毒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所有办公场所、生产车间、仓库、餐厅、卫生间、休息室等所有区域。

所有员工、客户和访客都必须遵守本制度。

三、责任部门1. 环境卫生部门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本制度的执行。

2. 各部门负责人负责组织本部门员工执行物品表面消毒管理制度。

3. 所有员工都有责任和义务严格遵守本制度,自觉维护工作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四、消毒物品1. 消毒剂:采用有效的消毒剂进行表面消毒,如84消毒液、酒精喷雾、次氯酸钠溶液等。

2. 棉布或纸巾:用于擦拭消毒剂,保持表面清洁卫生。

五、操作流程1. 每天早上和下班前,各部门负责人要对办公区域、生产设备、公共区域等进行消毒,确保工作环境清洁卫生。

2. 每个员工在工作前后,都应使用消毒剂对自己的工作区域进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3. 餐厅、卫生间等公共区域要定时进行消毒,保持清洁卫生。

4. 公共电梯、楼道等高频接触区域,要加强消毒频次。

六、注意事项1. 使用消毒剂时,要注意适量,不可过量使用,以避免对人体或环境造成伤害。

2. 使用消毒剂时,避免混用不同种类的消毒剂,以免产生有害气体。

3. 擦拭消毒剂时,要保持手部清洁,避免将细菌传播到其他表面。

4. 消毒结束后,要及时将消毒用具清洗干净,防止细菌滋生。

七、监督检查1. 环境卫生部门要定期对各部门的消毒工作进行检查,确保制度的执行和有效性。

2. 每个部门负责人要定期检查员工的消毒操作情况,对不符合要求的情况进行纠正和整改。

3. 员工自觉遵守制度,如有违反者,要进行相应的处罚或教育。

八、处罚措施对违反本制度的员工,根据情节轻重,可采取口头警告、书面警告、记过、记大过等处罚措施,严重者甚至可依法开除。

九、制度宣传1. 环境卫生部门要定期进行物品表面消毒管理制度的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卫生意识和消毒技能。

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清洗消毒灭菌制度篇一:62物品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管理制度物品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管理制度一、管理要求1、内镜、口腔诊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可以依据卫生部有关的规定科室自行规范处理。

2、外来医疗器械应按照《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制度》的规定由科室统一清洗、消毒、灭菌。

3、有进行物品器械清洗和/或消毒、和/或灭菌的科室应根据本科室实际情况制定以下相应的制度。

(1)建立健全岗位职责、操作规程、消毒隔离、质量管理、监测、设备管理、器械管理(包括外来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2)建立质量管理追溯制度,完善质量控制过程的相关记录,保证供应的物品安全。

(3)应督促设备科派专人负责设备的维护和定期检修,并建立设备档案;定期对所使用的各类数字仪表如压力表、温度表等进行校验,并记录备查。

二、人员要求1、工作人员应当接受与其岗位职责相应的岗位培训,正确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1)各类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的知识与技能。

(2)相关清洗、消毒、灭菌设备的操作规程。

(3)职业安全防护原则和方法。

(4)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相关知识。

(5)科室有压力蒸汽灭菌器者应具备特种设备的压力容器作业人员证。

2、应建立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根据专业进展,开展培训,更新知识。

三、建筑要求工作区域划分应遵循“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的原则。

工作区域分为去污染区、检查包装灭菌区(含独立的敷料制备或包装间)和灭菌物品存放区。

去污染区与检查包装灭菌区之间应设实际屏障。

四、设备、设施1、清洗消毒设备及设施:应配有分类台、手工清洗池、干燥设备及相应清洗用品等,有清洗管腔的科室应配备压力水枪、压力气枪。

有条件可配备机械清洗消毒设备。

2、检查、包装设备:应配有带光源放大镜的器械检查台、包装台、器械柜、敷料柜及清洁物品装载设备,有使用密封包装材料的,应配备包装材料切割机、医用热封机。

3、灭菌设备及设施:各类灭菌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设有配套的辅助设备。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器械清洗效果、清洗消毒设备消毒效果、灭菌器灭菌效果应严格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进行监测。

(二)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由岗位工作人员完成日常监测,由经验丰富的专人完成定期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如实记录在质量监测记录上。

(三)监测内容及要求。

1、器械清洗效果监测
(1)日常监测:在检查包装时进行,应目测或借助带光源的放大镜检查,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

(2)定期抽查:每月应随机至少抽查5个待灭菌的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效果,方法同日常监测,并记录检查结果。

2、清洗消毒机及其效果监测
(1)日常监测:应每批次监测清洗消毒器的物理参数及运转情况,并记录。

(2)定期检测:每个月采用喷淋型清洗监测卡对清洗消毒机进行监测,每次监测清洗机的不同部位,做好标记,并记录。

3、灭菌效果的监测
(1)高压灭菌效果监测:物理监测,每批次监测;化学监测,每包内外监测;生物监测,每周监测;灭菌植入物,每批次监测;B-D 试验,每日检测。

(2)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监测:物理监测,每批次监测;化学监测,每包内外监测;生物监测,每天第一锅监测。

4、要求
(1)应建立清洗、消毒、灭菌操作的过程记录,内容包括:
①应留存清洗消毒器和灭菌器运行参数打印资料或记录。

②应记录灭菌器每次运行情况,包括灭菌日期、灭菌器编号、批次号、装载的主要物品、灭菌程序号、主要运行参数、操作员签字,及灭菌质量监测结果等,并存档。

(2)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清洗、消毒监测资料和记录的保存期间应≥6个月,灭菌质量监测资料和记录的保留期应≥3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品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管理制度
一、管理要求
1、内镜、口腔诊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可以依据卫生部有关的规定科室自行规范处理。

2、外来医疗器械应按照《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制度》的规定由科室统一清洗、消毒、灭菌。

3、有进行物品器械清洗和/或消毒、和/或灭菌的科室应根据本科室实际情况制定以下相应的制度。

(1)建立健全岗位职责、操作规程、消毒隔离、质量管理、监测、设备管理、器械管理(包括外来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2)建立质量管理追溯制度,完善质量控制过程的相关记录,保证供应的物品安全。

(3)应督促设备科派专人负责设备的维护和定期检修,并建立设备档案;定期对所使用的各类数字仪表如压力表、温度表等进行校验,并记录备查。

二、人员要求
1、工作人员应当接受与其岗位职责相应的岗位培训,正确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各类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的知识与技能。

(2)相关清洗、消毒、灭菌设备的操作规程。

(3)职业安全防护原则和方法。

(4)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相关知识。

(5)科室有压力蒸汽灭菌器者应具备特种设备的压力容器作业人员证。

2、应建立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根据专业进展,开展培训,更新知识。

三、建筑要求
工作区域划分应遵循“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的原则。

工作区域分为去污染区、检查包装灭菌区(含独立的敷料制备或包装间)和灭菌物品存放区。

去污染区与检查包装灭菌区之间应设实际屏障。

四、设备、设施
1、清洗消毒设备及设施:应配有分类台、手工清洗池、干燥设备及相应清洗用品等,有清洗管腔的科室应配备压力水枪、压力气枪。

有条件可配备机械清洗消毒设备。

2、检查、包装设备:应配有带光源放大镜的器械检查台、包装台、器械柜、敷料柜及清洁物品装载设备,有使用密封包装材料的,应配备包装材料切割机、医用热封机。

3、灭菌设备及设施:各类灭菌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设有配套的辅助设备。

五、防护用品
1、根据工作岗位的不同需要,应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圆帽、口罩、隔离衣或防水围裙、手套、专用鞋、护目镜、面罩等。

2、去污区应配置洗眼装置。

六、耗材要求
1、清洁剂: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

根据器械的材质、污染物种类,选择适宜的清洁剂。

(1)碱性清洁剂:pH 值≥7.5,应对各种有机物有较好的去除作用,对金属腐蚀性小,不会加快返锈的现象。

(2)中性清洁剂:pH 值6.5~7.5,对金属无腐蚀。

(3)酸性清洁剂:pH 值≤6.5,对无机固体粒子有较好的溶解去除作用,对金属物品的腐蚀性小。

(4)酶清洁剂:含酶的清洁剂,有较强的去污能力,能快速分解蛋白质等多种有机污染物。

2、消毒剂:应选择取得卫生部颁发卫生许可批件的安全、低毒、高效的消毒剂。

3、洗涤用水:应有冷热自来水、软水、纯化水或蒸馏水供应。

自来水水质应符合GB/T5749的规定;纯化水应符合电导率≤15μS/cm(25℃)。

4、灭菌蒸汽用水:应为软水或纯化水。

5、润滑剂:应为水溶性,与人体组织有较好的相容性。

不破坏金属材料的透气性、机械性及其他性能。

6、包装材料:包括硬质容器、一次性医用皱纹纸、纸塑袋、纸袋、纺织品、无纺布等应符合GB/T19633的要求。

7、消毒灭菌监测材料:应有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在有效期内使用。

自制测试标准包应符合《消毒技术规范》有关要求。

医院感染管理科
2009年11月修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