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

——“空心村”现象分析

(小组成员:杨佳佳、丁晨、王楠、丁扬珍、项倩。)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与“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建设愿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落后地区的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失,土地抛荒严重,村落残败不堪,鲁迅笔下的“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力”的画面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这一情形被学者称之为“空心化”或“空心村”现象。作为我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出现的新现象,“空心化”使得乡村发展陷入一种治理性困境。

第一部分“空心村”是什么及现状

一、“空心村”是什么。

(一)农村建设规划意义上的空心村(略)

(二)经济学意义上的空心村(略)

探究形成空心村的原因,乃是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性质的产物。时至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尤其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我国在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过程中,不可能形成英国等“羊吃人”的现代化过程,因此,只能以这种劳动力的缓慢而大规模的转移来实现。青壮年作为社会成员的主体,其生活和工作的分离,使

农村之心空去。因此,从社会学角度来讲,空心村是旧农业社会在当代中国的最后一瞥。

二、“空心村’现状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在我国2.4亿亩村庄建设用地中,“空心村”内老宅基地闲置面积占10%-15%,全国大约有1200万份宅基地和地上房产处于可转让但不能转让的闲置状态。而根据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资料分析,今后20年全国每年将有1200多万农村人口要转移到城镇地区,而以目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用地153平方米计算,每年将平均有18.36万平方米的农村住宅可能闲置不用。2009年8月韶关市调研结果显示,全市目前共有“空心村”722个,占地面积11700多亩,涉及房屋72700多间,住户35500多户。

“空心村”的特点可归纳为:人力资本空心化、土地抛荒化、村庄空心化、家庭空巢化、集体空壳化、科技空心化以及公共服务空心化等方面。

人力资本空心化,是指农村青壮年基本上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留守的多是无法外出的老弱妇幼(被群众戏称为386199部队)。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2006年夏对17省2749 个村的问卷调查显示,近1/3的村青壮年转移率在80%以上,74.3%的村认为本村能够外出打工的青年劳动力都已经出去了,只有1/4的村认为本村还有青壮年劳动力可转移。人力资本空心化,使新农村建设力量匮乏,农田水利建设、防汛抗灾、整治村

容村道等公益事业很难集中人力完成。此外,由于高素质青壮年大量流失,使得农村两委人员年龄老化、素质下降,有的村甚至找不到合适人选,致使村组织长期处于瘫痪状态。人力资本空心化已使“谁来建设新农村”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严峻问题。

土地抛荒化,是指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村青壮年纷纷进城务工,在家务农的基本为“386199”部队,大面积土地因无力或无人耕种而抛荒或变相抛荒。尽管2005年国家全部免除了农业税,但这只减缓了土地撂荒的势头和程度,并没有从根本上遏制土地抛荒现象。例如,2007年湖南全省土地抛荒的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就达到了10%以上。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如果对土地抛荒化现象不及时加以遏止而任其继续扩大,势必将危及未来国家的粮食安全。

村庄空心化,是指近年来因外出务工而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把新房建到公路等村外交通便利处,村中心老宅“人去房空”、日趋老化以至残败不堪。整个村落,“从外看,新房一排一排、红墙绿瓦;到里看,旧屋一座一座、残垣断壁、污水肆流!‘说村不是村,有院没有人。说地不是地,草有半人深’”。“空心化”不仅使村庄品位大打折扣,还破坏了村落的景观布局,使道路网络、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难以按规划实施。此外,村中心遗留的旧房大多为土木结构且年久失修,发生大风、暴雨等自然灾害时,极易发生倒塌事故,对村庄的安全构成隐患。

家庭空巢化。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的一个直接后果

就是众多“空巢”家庭的出现。笔者所指的“空巢”家庭是指家中青壮年人口在外务工,长期不在父母或未成年子女身边的家庭,即“空巢老人”或“空巢儿童”。农村家庭的空巢化至今已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例如安徽、湖南、江西等部分农村,“空巢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父母外出务工使他们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安全等问题,容易受到侵害或走上犯罪道路。“空巢老人”虽然经济上得到了进城子女更多的支持,但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极度缺乏。

集体空壳化,是指村集体原有资产“分光吃净”后,村组集体经济只剩空壳,债务接近甚至超出债权。由于集体空壳化,村两委缺乏为民服务、发挥自身凝聚民心职责的物质基础,其威信和影响力受到严重削弱。村中基础设施因为缺乏资金不能及时维修而毁坏殆尽,仅存的水利灌溉体系也几乎失去了使用价值,农业生产重新回到靠天吃饭的阶段。虽有“一事一议”制度,但因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筹资、筹劳很少能够得到落实,村中道路依然是“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团糟”。

科技空心化,是指青壮年人口大量外出“削弱了农民文化的根基”,留守的老幼妇孺由于生理、心理和精力原因,缺乏承接、吸收最新农业技术的能力与意识,农村科技推广和传承出现断档,成为科技创新扩散的真空地带。建设新农村,促进生产发展,依赖于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广,而这是一个包含技术消化、吸收

和提高的系统过程,需要一支数量庞大、素质过硬、适应现代化大生产要求的劳动力队伍。大量有文化青壮年的流失,使农村人力资本存量降低,农业技术的推广难以实施,因而延滞了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

公共服务空心化,是指由于政府供给责任缺失,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严重匮乏。农村公共服务是为农村居民公众利益提供服务的事务,主要包括农村卫生服务、农村信息和文化服务、农村社会保障服务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等。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使农村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人居环境改造等公共事业的政府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服务问题依然没得到政府的充分重视,很多乡镇公共服务机构由于经费和人员缺乏形同虚设,农民很难直接从这些机构得到有效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由于取消了村提留乡统筹,农民要想兴办公益事业只能采取“一事一议”方式,但因村中青壮年大量流失,这一方式往往收效甚微。

第二部分造成“空心村“问题的原因总体概括,造成农村“空洞化”的原因可分为:农民自身因素、制度管理因素、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四个方面。

一、农民自身因素:

1、农村青年普遍“厌农”

尽管乡下空气比城里新鲜,但在当前发展情境下,农村青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