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

合集下载

打造现代化的新农村建设

打造现代化的新农村建设

打造现代化的新农村建设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农村建设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新农村建设不仅意味着乡村的物质改善,更是对农村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乡村文明的提升。

下面将从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方式、农村文化建设等方面展开分析,探讨如何打造现代化的新农村建设。

一、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在新农村建设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是重中之重。

首先,要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的投入,提高乡村交通的便捷度。

其次,要加强农村供水、供电和通讯网络的建设,确保农民生活的便利和信息的畅通。

此外,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建设,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二、推进农业生产方式改革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

一方面,要推动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推广农业现代化设施和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另一方面,要鼓励农民合作组织,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农民的创收能力。

三、培育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培育农村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首先,要加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农村学校建设,改善教学设施条件,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其次,要加强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修建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让农民享受城市化带来的文化饕餮。

四、促进农村治理体系建设新农村建设需要完善农村治理体系,提高农村的自治、法治和德治水平。

加强农村组织建设,构建健全的村委会和农民自治组织。

同时,加强对农村社会管理的规范,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和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农村社会的安定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农村环保建设新农村建设不能忽视环境保护。

要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提高农村环境的质量。

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推广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建设绿色农村,让农民过上更健康环保的生活。

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一、“十二五”规划《建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一)重大任务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二)三农地位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什么是“三农”问题?即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也就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困难;农业产业结构落后、效率低下、发展缓慢;农村组织机构臃肿、税费负担沉重、市场体系滞后、人口大量过剩。

其中,农民问题是核心;农村问题是保障;农业问题是基础;“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问题是核心;农民的收入又是农民问题的核心。

当前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日益增多的我国人口与日益减少的可耕地的矛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分散经营与规模化的大生产的矛盾;农业人才的流失与集体致富带头人的培养的矛盾;粗放的生产方式与农业现代化生产的矛盾;传统的的农产品生产与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及深加工的矛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与农业快速发展的矛盾;农业人才的流失与集体致富带头人的培养的矛盾;农民文化水平低与农业高科技推广的矛盾;农产品市场体系水平低与加快商品流通的矛盾等。

“三农”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

(三)指导方针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胡锦涛“两个趋向”的讲话:“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四)重点工作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1.国家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投入;2.完善农业补贴制度;3.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4.适时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5.改善农村金融服务;6.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7.加大家电下乡实施力度;8.支持农民建房;9.增加产粮大县奖励;10.建设高标准农田;11.扶持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12.完善动物防疫补贴政策;13.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14.支持优势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15.支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发展;16.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17.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18.开展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19.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1.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22.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23.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24.土地流转政策;25.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26.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27.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28.完善党领导的村民自治;29.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因此,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阐述其带来的益处和挑战。

一、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1. 促进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新农村建设致力于改善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包括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和福利水平。

同时,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获益于经济发展的红利。

2. 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新农村建设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实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覆盖,提高农村运输、通信等条件,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农产品销售,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增强乡村文化魅力:新农村建设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保护传统建筑、庙宇、乡土民俗等,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打造独特的农村文化品牌。

这有助于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游客,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4. 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现农业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提高农村的生态福祉。

二、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1. 城乡差距的缩小:新农村建设旨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促进城乡居民的平等享有社会资源的权利。

2. 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新农村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传统农业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

因此,通过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的科技创新、机械化和智能化,提升农业的竞争力和产出效益。

3. 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新农村建设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过去的农民工潮中,许多农民为了生活而选择外出打工,导致农村人口大量减少。

通过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引农民返乡创业,有助于缓解城市人口增长压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良性发展。

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提高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

本文将主要从新农村建设的定义、目标、现状和发展方向等方面,简要介绍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情况。

一、新农村建设的定义新农村建设是指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文化,构建和谐农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系列重要工作。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建设现代化、美丽、富强、文化、和谐、民主的农村。

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主要是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村社会的和谐、农民的幸福生活。

具体表现为:1. 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

通过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农机化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 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求和健康。

3. 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文化。

通过发展多元化经济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培育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4.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扩大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互动和共同发展。

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地区的人口在不断减少,也面临着诸多发展问题。

一方面,农村贫困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及农村基础设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和人才的流失,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经济增长动力有限,导致农村的整体发展较缓慢。

目前,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较大的挑战和问题。

在实践中,新农村建设发展往往因地制宜,在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更好地照顾到当地的特征和优劣势。

同时,环境污染、农村用地乱占、种养殖污染等问题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一些挑战。

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在新时代,新农村建设更需要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相一致,紧密衔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摘要】农村现代化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密不可分。

通过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包括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完善。

农村社会文化的发展也对农村现代化起着重要作用,促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的提升。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农村现代化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未来指明了方向,促进了农业农村的整体现代化进程,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业科技、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文化发展、促进、发展方向、意义。

1. 引言1.1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新农村建设作为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以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为基础,通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条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性工程。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村人口结构的转变。

随着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流失加剧,农村劳动力减少,农村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等挑战。

为了解决农村人口问题,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就业能力,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成为迫切需要。

农村面临着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不平衡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和经济快速发展,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而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产能有限,导致农业发展不平衡,粮食安全风险增大。

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成为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农村社会文化的落后和农村基础设施的不完善。

农村地区相对城市而言,社会文化水平较低,传统观念和习俗仍然存在,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农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之一就是提升农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社会文化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

如何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如何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如何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前言在我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通过这几年的运行,我乡新农村建设既有很多起色,也有更多的问题,为此,我专题对我乡的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背景和目的阿荣旗地处呼伦贝尔市东南部,背倚大兴安岭,面眺松嫩平原,东以扎格敦山为界与莫力达瓦旗为邻,西与扎兰屯市隔音河相望,南以金界壕为界与黑龙江省甘南县毗邻,北部以毕拉河为界和鄂伦春旗相连,西北与牙克石市接壤,是呼伦贝尔连接东北三省的南大门。

全旗总面积1.36万平方公里,辖7个建制镇、4个少数民族乡、7个地方林场和2个国营农场,共有148个行政村,居住着汉、满、蒙古、朝鲜、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27个民族,总人口32万。

农业资源富集,境内有耕地471万亩,优质天然草场234.7万亩,林地89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4.2%,活立木蓄积量3145.13万立方米,主要树种有落叶松、樟子松、蒙古栎、桦树等,主要山野菜有蕨菜、黄花菜、四叶菜、榛子、蘑菇、木耳、猴头等,主要野生动物有鹿、野猪、狍子等,主要野生药材有黄芩、桔梗、赤芍、黄芪等,主要作物有大豆、玉米、马铃薯、水稻、杂粮等,常年粮食生产能力35亿斤,是全国441个优质商品粮基地县和自治区5个大豆主产区之一,素有“粮豆之乡”、“肉乳故里”、“绿色宝库”的美誉。

经过多年的新农村建设,如今的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次,我利用节假日时间,对我乡几个村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做了调查,了解到了新农村建设前后村庄的变化,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关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

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论文

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论文

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探析【摘要】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是亿万农民的根本意愿和生活目标,根据我国大多数农村的现状,有专家指出,在一定的条件下,城乡统筹发展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和单向的因果关系。

本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代的背景,以相关城镇结构组织理论以及城镇社区的城市发展理论为借鉴,按照城乡统筹角度对乡镇规划建设标准为基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城乡统筹发展;建设规划城乡统筹发展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需求,也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同于以往的概念,具有明显的时代意义:首先,“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城市支持农村的新背景下提出的,集中突出了统筹城乡的思想,在明确城乡关系均衡发展的同时,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转变,这对于解决我国农村建设的难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包括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等几方面。

统筹城乡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发展农村公共设施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突出解决的问题,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中要解决的又一个重点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新农村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首要环节,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二、城乡统筹的基本内容和统筹要点(1)城乡城镇发展规划统筹要落到实处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城乡统筹发展必须科学规划,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进行了分阶段安排,使规划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

一是要落实农业生产发展规划,找准农业生产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是要落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为农村发展打好物质基础。

三是要落实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规划,即通过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逐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的演讲稿

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的演讲稿

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现代化》。

一、引言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农村是国家的根基。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农业现代化的意义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

农业现代化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新农村建设是实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路径。

通过新农村建设,可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四、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的紧密联系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

农业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而新农村建设则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五、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措施1.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2.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田灌溉率和排水能力,解决农田水资源短缺问题。

3.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4.加强农民培训:加大对农民职业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水平。

5.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和监管,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措施1.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水平。

2.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3.发展农村产业: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

4.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推动农村环境整治,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5.加强农民组织建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农民自我组织和自治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在农村发展方面的重要任务,旨在实现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农民生活的美好化、农村面貌的整体化。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村发展至关重要。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加强农村路网、水利设施和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只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充分保障,农民的生产生活才能得到有效改善。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实现农业的增效增效、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乡村治理乡村治理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

要加强对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建设和支持,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促进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科学化,为农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四、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之一是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农民的生活问题,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确保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五、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促进城乡经济社会融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有机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总结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步伐,才能为农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为农村带来更加繁荣的未来。

愿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建设美丽、富裕、整洁、有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是战略任务更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新农村建设是战略任务更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述, 从另一角度也表 明了农村经济社会 的发展在整个 国民经 济 中的重要基础地位。党的十六大以来 , 随着我 国改革 开放
和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 农村建设 问题越发突 出。在新 的发展 阶段 , 我们党按 照科学发展 观的要求 , 在党 的十六届五 中全
会提出 了建设 社会主义新 农村 的重大历史任务 , 为做好 当前 和今后一个时期的“ 三农 ” 工作指 明了方 向。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 最艰巨最繁重 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 , 必须促进 农 村经济社会 全面进 步。农村 人 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 , 只有
2 0 年第 2期 09
经济研究导刊
E CONO C R E MI ES ARCH GUI DE
No2, 0 9 . 2 0
总第 4 0期
S fa No4 e l .0 i
新农村建设是 战略任务 更是实现 中国现代化 的重要基础
王 晓 梅
( 伊春市委党校 , 黑龙江 伊春 13 0 ) 5 0 0
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 的重要基础 。

设也给我们 留下需要汲取的经验 和教训 。当时的社会主义新 农 村建设的出发点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动员手段 , 目的是要 其 求农业支持工业 、 农村支持城市 , 结果对农村建设 很少投入 , 城乡差别越来越大。再者 , 在新农村建设中强化 意识形态 , 把
这时期也提 出了水利化 、 机械化 、 良种化 、 化学 化等措施 , 毛 泽东还提出了 “ 水利是农业 的命脉 ” “ ,农业 的根 本出路在于 机械化” 等思想 。这些都为今天正确认 识农 业现代化发展方 向与重点 奠定 了基础 。但是 , 这一时期 的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
收稿 日期 :0 8 1 - 0 2 0 — 12

上海市奉贤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上海市奉贤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上海市奉贤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为深入了解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我们对上海市奉贤区进行了实地考察。

奉贤区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

一、奉贤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奉贤区依托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

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奉贤区通过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

这些经营主体在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附加值。

2、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奉贤区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引进推广了一批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品种。

例如,智能化温室大棚、无土栽培技术、优良种苗繁育等,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3、农业新业态蓬勃发展随着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的兴起,奉贤区积极探索“农业+旅游”“农业+文化”等融合发展模式,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和休闲农业园区。

这些新业态不仅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也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生活。

二、奉贤区新农村建设成果1、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奉贤区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实现了农村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全面覆盖和升级改造。

农村道路宽敞平坦,水电供应稳定,通信网络畅通,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农村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奉贤区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

通过开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行动,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同时,加强农村生态绿化建设,打造了一批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3、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奉贤区不断完善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师资力量不断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日益健全,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试论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我国的建筑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的城镇化建设、农村的小康建设出现了日新月异的景象,使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一个跨越式的提高。

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已逐步改变着城市居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受此影响,新农村建设也在悄然兴起,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也在逐步改善,改善的背后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对日趋紧缺的耕地肆意占用和盲目追求高楼的现象以及后续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政府应加强管理和引导。

1 中国农村现阶段的状况千百年来从古至今我国的村镇是自然形成的,我们的祖先在古代为了生存在不断地寻找开拓着即可满足人类居住又可满足生活的环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不断的改善着居住环境,从古代的茅草房到土坯房及蓝砖房和红砖房到红砖高楼,到近几年的框架结构与轻体结构的组合;农民从靠天等雨到河道治理和深井取水到节能灌溉,以至方方面面,他们都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轨迹。

(一)中国农村民用住宅格局的形成回顾过去,从城市到农村的形成,它是一种家族式格局,为了满足家族逐渐壮大的需要,从单栋住宅发展成四合院、一进院、二进院等。

随着人口增加,长期以来人们为了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近代又形成了现在的单栋独立式住宅,就是现在的一家一处院,尤其是为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每个家庭的农具、家畜到现在的农机具都要有存放处,不至于被风吹日晒的损坏,还有从籽种到秋天农作物的收割都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晾晒和存放处,所以说当今的农民居住环境比较适宜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

(二)当前农村格局存在的弊端在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是我国的改革开放初见成效的时期,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在大步地改良居住环境,由原来的祖宗几代人住在同一栋的几间房内,向现代的分代居住式发展;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民,兜里的钱多了,有房的无房的一起盖房,有的人在儿子刚刚才几岁或十几岁时,就给儿子盖起来三~四到五间大新房,甚至多栋住宅,占用的都是基本良田;由于当时农村大部分人的需要,大量的建材厂家兴起,如砖厂在肆意的侵吞着良田,我国的原始森林被大量砍伐,给我国的资源造成严重的浪费。

新型农村建设的概念界定

新型农村建设的概念界定

新型农村建设的概念界定新型农村建设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农村居民的需求,通过综合施策和改革创新,全面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农村区域的现代化。

新型农村建设旨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生产力发展与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有机统一,推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事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新型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一个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农村。

具体来说,新型农村建设的概念界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农村发展:新型农村建设注重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村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2. 农民收入增长:新型农村建设致力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村产业、推进农村就业创业、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农民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实现稳定收入的增长。

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农村建设注重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水平和质量。

通过实施农村公路、供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4.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新型农村建设关注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

通过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领域的投入,强化农村社会管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获得感。

5.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农村建设倡导绿色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通过推进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保护水土资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总之,新型农村建设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向,旨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增收、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循环,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生态美丽的新农村。

这一概念界定对指导农村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要途径,也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村现代化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严重问题。

城市的发展已经超过了农村,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都比农村要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加速农村现代化,加快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

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格局的完善,可以吸引城市人口返乡创业,同时也为城市人口提供新的创业机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能够缓解城市的压力和矛盾,实现城乡资源整合,提高国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推动农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动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农村现代化包括农业产业化、农村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等内容。

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为农村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更多的机遇。

推动农业现代化,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可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食品的需求,促进圆满的农业生产和保障食品安全。

同时,加强农村科技、基础设施和教育的建设,能够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和远离贫困。

三、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旨在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已经获得显著降低,但仍然有很多农民处于困难的生活状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通过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来扭转这一局面。

通过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商、农产品品牌建设等举措,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维护农民的基本生存需求,进而达到逐步增加农村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目的。

四、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号召的重大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之一。

建设现代化农村的新农村建设思路

建设现代化农村的新农村建设思路

建设现代化农村的新农村建设思路一、背景分析农村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现代化农村是实现农村振兴的重要任务。

然而,当前我国农村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农民收入低下、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等。

因此,探索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农村建设思路非常重要。

二、经济版块首先,农村要发展多元化产业。

传统的农业模式已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因此要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发展,如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以增加农民收入。

其次,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通过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三、教育与文化版块新农村建设不能只局限在经济层面,还需要注重教育与文化建设。

建设现代化农村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改善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

同时,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挖掘和保护农村的历史文化遗产,塑造乡村文化品牌。

四、卫生与医疗版块健康是农民幸福生活的基础。

为此,要加强农村卫生与医疗服务,提高农民的医疗水平。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卫生机构的投入,改善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的条件。

同时,要加强基层医疗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为农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五、基础设施版块现代化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

首先,要加强农村交通建设。

修建农村公路和改善农村道路条件,方便农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

其次,要加强农村供水和供电建设。

改善农村的供水和供电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另外,要加强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打破农村信息的壁垒。

六、环境保护版块建设现代化农村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耕地利用率。

同时,要加强农村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工作,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此外,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增强农民的环境意识,共同参与环保行动。

七、产权与土地问题新农村建设还需要解决产权与土地问题。

政府应加大农村土地产权保护力度,确保土地确权登记制度的有效运行。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农业现代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通过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业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

其次,加速农村一体化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当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人口老龄化、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

加快农村一体化发展,可以有效整合资源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业农村全面振兴。

第三,加强农村精准扶贫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村贫困是影响全面小康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

通过加强农村精准扶贫,解决贫困群众生存困难,鼓励贫困群众自力更生,激发贫困地区发展潜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最后,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技术含量。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只有不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

只有不断深化农业改革,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农业向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

希望全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我国农民谋福祉、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中国的农村也面临着重大挑战和机遇。

为了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新农村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并探讨其带来的影响和发展机遇。

一、基础设施的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提升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这包括道路、桥梁、供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完善。

优质的基础设施能有效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效率。

二、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和现代化的种植管理方式,可以提高农民的种植效益、减少劳动力投入,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推广高效节水灌溉设施、精准农业技术等,能够提高农田的利用率和农产品的质量。

三、农村产业升级新农村建设还包括农村产业升级。

传统的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但随着农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农村产业需要升级。

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如农旅结合、文创产品、农产品加工等,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四、乡村旅游的发展随着城市居民对休闲度假需求的增加,乡村旅游成为新兴的产业,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通过提供农家乐、农产品采摘等乡村旅游项目,可以吸引城市居民前往农村旅游,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繁荣,同时保护传统的农村生态环境。

五、农民素质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还包括农民素质的提升。

通过提供教育培训、知识普及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技能水平,能够提升农民对产业发展的适应能力,增加他们的收入和就业机会。

六、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新农村建设还包括农村社会事业的建设。

这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改善和发展。

提升农村社会事业的水平不仅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有助于吸引城市人才返乡创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七、生态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的另一个核心内容是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改善农田的水土保持,加强农药农肥的合理使用,开展农田的生态修复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保护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推进现代化建设新农村

推进现代化建设新农村
大干部 群 众 学 习掌握 。谢 谢 ! 坚 城 中长期 规划编制 的纲领 性文件 。《 建 展 , 持 工业 反 哺农 业 、 市 支 持 农 村 议 》 开 宗 明义 地 指 出 ,十二 五 ” 时 期 和 多 予少 取 放 活方 针 ,加 大 强 农 惠 农 “
(0 1 至2 1年 ) 2 1年 05 ,是全面建设 小康 力 度 , 实 农 业 农村 发 展 基 础 , 高 农 夯 提
护耕地 , 加快 农 村 土地 整 理 复 垦 , 规 大 三 、 宽农 民 增收 渠道 。 高 农 民 拓 提
模 建设旱涝保 收高标准农 田。推进农 职 业技 能 和创 收 能力 ,多渠 道 增 加 农 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 、 提高 业科技创新 ,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 民收人 。 广体系 , 发展现代种业 , 加快农业机械 效益 ,完善农产 品市场体 系和价格形 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 系 ,发展高 成机制 ,健 全农业补贴等 支持保护制
实施农村清 洁丁程 ,开展农村环境综 村信用社 改革 ,鼓励有条件 的地 区以
合 整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 县为单位 建立社 区银行 ,发展农村小 衡 发展水平 , 进农村 中等职业 教育 型金融组织 和小额信贷 ,健全农业保 推 免 费 进 程 。加 强 农 村 三 级 医 疗 卫 生 服 险制度 ,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 深化农村 务 网 络建 设 。 完善农 村 社 会保 障体 综合改革 ,推进集体林权和 国有林 区 系 , 步提高保 障标 准。深人 推进开 林 权 制度 改革 ,完 善 草 原 承 包 经 营制 逐 发 式 扶 贫 , 步 提 高 扶 贫 标 准 , 大 度 。认真 总结统筹城 乡综合配套改革 逐 加 扶贫投入 , 快解 决集 中连片 特殊 困 加 试点经验 , 积极探 索解决农 业 、 村 、 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空心村”现象分析(小组成员:杨佳佳、丁晨、王楠、丁扬珍、项倩。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与“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建设愿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落后地区的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失,土地抛荒严重,村落残败不堪,鲁迅笔下的“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力”的画面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这一情形被学者称之为“空心化”或“空心村”现象。

作为我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出现的新现象,“空心化”使得乡村发展陷入一种治理性困境。

第一部分“空心村”是什么及现状一、“空心村”是什么。

(一)农村建设规划意义上的空心村(略)(二)经济学意义上的空心村(略)探究形成空心村的原因,乃是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性质的产物。

时至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尤其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

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我国在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过程中,不可能形成英国等“羊吃人”的现代化过程,因此,只能以这种劳动力的缓慢而大规模的转移来实现。

青壮年作为社会成员的主体,其生活和工作的分离,使农村之心空去。

因此,从社会学角度来讲,空心村是旧农业社会在当代中国的最后一瞥。

二、“空心村’现状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在我国2.4亿亩村庄建设用地中,“空心村”内老宅基地闲置面积占10%-15%,全国大约有1200万份宅基地和地上房产处于可转让但不能转让的闲置状态。

而根据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资料分析,今后20年全国每年将有1200多万农村人口要转移到城镇地区,而以目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用地153平方米计算,每年将平均有18.36万平方米的农村住宅可能闲置不用。

2009年8月韶关市调研结果显示,全市目前共有“空心村”722个,占地面积11700多亩,涉及房屋72700多间,住户35500多户。

“空心村”的特点可归纳为:人力资本空心化、土地抛荒化、村庄空心化、家庭空巢化、集体空壳化、科技空心化以及公共服务空心化等方面。

人力资本空心化,是指农村青壮年基本上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留守的多是无法外出的老弱妇幼(被群众戏称为386199部队)。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2006年夏对17省2749 个村的问卷调查显示,近1/3的村青壮年转移率在80%以上,74.3%的村认为本村能够外出打工的青年劳动力都已经出去了,只有1/4的村认为本村还有青壮年劳动力可转移。

人力资本空心化,使新农村建设力量匮乏,农田水利建设、防汛抗灾、整治村容村道等公益事业很难集中人力完成。

此外,由于高素质青壮年大量流失,使得农村两委人员年龄老化、素质下降,有的村甚至找不到合适人选,致使村组织长期处于瘫痪状态。

人力资本空心化已使“谁来建设新农村”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严峻问题。

土地抛荒化,是指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村青壮年纷纷进城务工,在家务农的基本为“386199”部队,大面积土地因无力或无人耕种而抛荒或变相抛荒。

尽管2005年国家全部免除了农业税,但这只减缓了土地撂荒的势头和程度,并没有从根本上遏制土地抛荒现象。

例如,2007年湖南全省土地抛荒的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就达到了10%以上。

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如果对土地抛荒化现象不及时加以遏止而任其继续扩大,势必将危及未来国家的粮食安全。

村庄空心化,是指近年来因外出务工而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把新房建到公路等村外交通便利处,村中心老宅“人去房空”、日趋老化以至残败不堪。

整个村落,“从外看,新房一排一排、红墙绿瓦;到里看,旧屋一座一座、残垣断壁、污水肆流!‘说村不是村,有院没有人。

说地不是地,草有半人深’”。

“空心化”不仅使村庄品位大打折扣,还破坏了村落的景观布局,使道路网络、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难以按规划实施。

此外,村中心遗留的旧房大多为土木结构且年久失修,发生大风、暴雨等自然灾害时,极易发生倒塌事故,对村庄的安全构成隐患。

家庭空巢化。

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众多“空巢”家庭的出现。

笔者所指的“空巢”家庭是指家中青壮年人口在外务工,长期不在父母或未成年子女身边的家庭,即“空巢老人”或“空巢儿童”。

农村家庭的空巢化至今已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例如安徽、湖南、江西等部分农村,“空巢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

父母外出务工使他们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安全等问题,容易受到侵害或走上犯罪道路。

“空巢老人”虽然经济上得到了进城子女更多的支持,但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极度缺乏。

集体空壳化,是指村集体原有资产“分光吃净”后,村组集体经济只剩空壳,债务接近甚至超出债权。

由于集体空壳化,村两委缺乏为民服务、发挥自身凝聚民心职责的物质基础,其威信和影响力受到严重削弱。

村中基础设施因为缺乏资金不能及时维修而毁坏殆尽,仅存的水利灌溉体系也几乎失去了使用价值,农业生产重新回到靠天吃饭的阶段。

虽有“一事一议”制度,但因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筹资、筹劳很少能够得到落实,村中道路依然是“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团糟”。

科技空心化,是指青壮年人口大量外出“削弱了农民文化的根基”,留守的老幼妇孺由于生理、心理和精力原因,缺乏承接、吸收最新农业技术的能力与意识,农村科技推广和传承出现断档,成为科技创新扩散的真空地带。

建设新农村,促进生产发展,依赖于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广,而这是一个包含技术消化、吸收和提高的系统过程,需要一支数量庞大、素质过硬、适应现代化大生产要求的劳动力队伍。

大量有文化青壮年的流失,使农村人力资本存量降低,农业技术的推广难以实施,因而延滞了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

公共服务空心化,是指由于政府供给责任缺失,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严重匮乏。

农村公共服务是为农村居民公众利益提供服务的事务,主要包括农村卫生服务、农村信息和文化服务、农村社会保障服务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等。

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使农村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人居环境改造等公共事业的政府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

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服务问题依然没得到政府的充分重视,很多乡镇公共服务机构由于经费和人员缺乏形同虚设,农民很难直接从这些机构得到有效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由于取消了村提留乡统筹,农民要想兴办公益事业只能采取“一事一议”方式,但因村中青壮年大量流失,这一方式往往收效甚微。

第二部分造成“空心村“问题的原因总体概括,造成农村“空洞化”的原因可分为:农民自身因素、制度管理因素、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四个方面。

一、农民自身因素:1、农村青年普遍“厌农”尽管乡下空气比城里新鲜,但在当前发展情境下,农村青年如果升学无望,中学一毕业后便义无返顾地扎进城里。

这些计划生育政策下出生、成长的一代,虽在农村长大,但从未从事过农业生产活动且“厌农”思想严重,认为“在家种田,不如外出挣钱”。

农村对于他们只是“想要挣脱和逃离的生死场,而不是希望的田野,希望空间、做‘人’的空间是城市”。

城市便利的生活、丰富的文化和新鲜的事物吸引着他们。

即使屡遭排斥,也要固执地在城市中徘徊,“宁肯饿死在城里,也不会再回农村”,成了他们内心的共识。

农村青年普遍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导致不少地区的农业劳动力出现“断层”,再加上土地流转不畅,留守的老弱病残者无力耕种的土地只能白白抛荒。

2、农民传统的宅基地私有观念浓厚许多农民认为,旧房是“祖宗业”,是“根基”,动不得,也不愿动。

由于农村建房在早些年实行“先建新房,后拆旧房”的方法,一些农户在建起新房之后,便不肯再拆除旧房。

观念的落后和行为的无序,是“空心村”形成的很重要的原因。

3、盲目攀比思想农村住宅建设基本上朝着“越来越高、越来越大”的方向发展。

只有广阔的村外和农田才能提供更大的住宅建设空间。

4、珍惜土地的意识和市场意识淡薄由于宣传贯彻不到位,造成农民对土地公有的法制观念非常淡薄,一些人片面认为,土地是集体的,如能用来建房就变成了自己的,于是千方百计多占宅基地,甚至将承包的责任田当成私有土地,未经许可随意侵占或调换建房;而且由于土地的收益较低,使得农民们节约用地意识不强。

5、比较利益的驱动与工业相比,农业收益一直比较低。

近年来农产品的价格又不断下降,农药、化肥、灌溉用水等农用物资价格却不断上升,致使农业效益的空间不断被压缩,几近最低点。

以种一亩水稻为例,产稻500公斤,收入800元,种子、农药、化肥等物耗约180元。

请人犁田、插秧、收割等费用230元左右,亩平均纯收入仅390元左右(还包括自己的劳动量价值),“一亩田一年收入不及外出打工一个月收入”。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作为理性“经济人”,“洗脚进城”就成为农民必然的选择,从此“乡村成了客栈,漂泊的城市代替了家园”,而家园日益“空心化”。

二、制度、管理因素1、制度、管理乏力村两委成员和上级相关部门领导重视不够,是造成“空心村”的一个原因。

比如有的村干部以个人的好恶为出发点,建房没有严格按程序审批,村建规划只是“图上画画,墙上挂挂”;有些部门更是只顾罚款收钱,对违反规划的行为“睁只眼,闭只眼”。

(1)缺乏统一管理,规划不科学,审批制度不健全,多数乡镇只重视村外新区规划和建设,而忽视村内旧宅基的合理规划和利用,再加上一些村委会干部法制观念淡薄,不按程序,不按规定,随意发放大小不等宅基地,造成村内旧宅基大量闲置。

另外,有关部门对于农村建房用地的管理重视度还不够,以及土地制度使用不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法缺失。

(2)相关法规不完善,缺乏建房约束机制,对农村宅基地的合理流转,缺少制度规定和政引导,对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也没有相关规定,对农村宅基地的闲置、抛荒无相关法律条文限制。

政府部门对多占、超站、乱占土地的行为如何进行处罚,如何制定土地有偿使用便准等尚缺乏政策和法律规定。

2、调控手段的乏力如由于建房实行“先建新房,后拆旧房”的原则,即使一些农户在建起新房之后不再拆除旧房,也无人监督管理,批少占多,“挪窝”不“腾笼”的现象时有发生。

而且,由于土地产权不明晰,对空置户缺乏相应的对策,放任农村隐性宅基地市场的自由发展。

四是法律的执行力度不够。

土地管理法规对农村建房用地的处罚规定是: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或没收在违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并处以罚款。

拆除违法建筑制止违法用地具有强大的威慑力,但真正执行起来却相当困难。

现在农民盖房几天就可以封顶,土地管理部门对其违法行为下达停工通知书,等走完程序,将其移交法院强制执行时,房子早已盖好了,人也住进去了,一旦拆除,便会激化矛盾。

3、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落后,现有国力使政府不可能建立比较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