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播概论笔记
(完整版)视觉传达知识点汇总,推荐文档
就是知觉内容的恒常性。例如对于大小、形状、明亮或色彩都有这种恒常现象。 (三)视觉传达的要素
1.记号 2.图画语言 3.色彩 4.版面、展示 视觉传达亦可称为非语言传达 感知过程中由于图形、色彩、表面状态(肌理)的组合而表现出来一定的“性格”
对观众产生视觉心理影响,会引起不同的感情反映,使观者从中得到各种信息。 受众在感知过程中视线流向是有一定顺序的,可以将视线的这种接受特性称之为
当今设计以进入信息时代,人们时时刻刻都在接触各种信息、信息纷繁复杂、影响 着整个社会,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人类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在众多的信息面 前,人们不可能一一全部接受,往往只对那些具有较强冲击力的信息或他们感兴趣的信 息予以接受。因此,作为视觉传达的设计,要想迅速,瞬间传达信息,达到宣传的目的, 就必须按照设计自身的形式特点和人们的视觉感受规律来设计。
拉丁字,又称拉丁文字,是由字母组合而成的单词,所有的单词只用26个字母和一 些标点符号组成。
1.几何形体 拉丁文字母的字形呈几何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所有大写字母的高度一
致;(2)所有字母都是几何图形结构。可以归纳为方、圆、三角三种形状。 2.字母的形式
小写字母比大写字母写得快,便于阅读。小写字母的出现时间虽晚于大写字母 的出现时间,但它对拉丁文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对汉字的形式和结构进行了系统而详细的分析,影响了两 千多年来的汉字研究。他把汉字分围单体和合体两大类。单体为文,合体为字。在许慎 之前,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六书”。 六书,又称六义,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指事指各种关系及抽象的概念,例如一些数目字,位置词(上、下等)。象形字是图画 文字,通过它能看出所代表的事物。会意字不表音,一般是把两个成分的意思合起来表示 一个新的字意,如:止戈为武。形声字一个成分表示意义,另一个成分表示声音,如“河”。
视觉传播期末总结
视觉传播期末总结视觉传播是一门涉及到图像、图形和设计的学科,通过视觉元素的表达和传递信息。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了解了视觉传播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并学习了如何运用这些原理和技术来传播信息和实现设计目标。
本文将对我在这门课程中学到的内容进行总结。
首先,本学期的课程主要包括了视觉传播基础、视觉传播设计原则、视觉传播媒介和实际案例分析。
在视觉传播基础方面,我学到了图像、色彩、线条等视觉元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学习这些基础知识,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图像和设计作品中所表达的信息,并加深对视觉传播的认识。
在视觉传播设计原则方面,我学习了一些常用的设计原则,包括对比、重复、对称、平衡、比例等。
这些原则在设计中起到了指导作用,能够帮助我们创造出吸引人的视觉效果和传达清晰的信息。
通过实践和分析实例,我对这些设计原则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学会了如何将它们运用到实际设计中。
此外,本学期的课程也包括了对不同视觉传播媒介的研究和分析。
我们学习了平面设计、包装设计、网页设计等不同的媒介,并探讨了每种媒介的特点、应用场景和设计技巧。
通过对这些媒介的研究,我了解了不同媒介的设计特点和要求,并学会了根据不同的媒介选择合适的视觉元素和设计方式。
此外,本学期我们还进行了一些实际案例的分析。
通过对不同设计作品的研究和分析,我们深入了解了这些作品所表达的信息和设计目标。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究,我学会了如何分析和评价设计作品,并从中吸取经验和灵感。
这些案例的分析也培养了我的批判性思维和设计思考能力。
总的来说,本学期的视觉传播课程让我获得了很多知识和技能。
通过学习视觉传播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信息,并运用相关的设计原则来实现设计目标。
通过对不同媒介和实际案例的研究和分析,我也提高了自己的设计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然而,我也意识到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希望能够更加熟练和灵活地运用视觉元素和设计原则,以创造更具吸引力和效果的设计作品。
《视觉传播概论》(第2版)第十一章 视觉刻板印象
一、刻板印象的概念
对于印象研究,美国作家、记者、政治评论家李普曼更侧重于讨 论这种认知方式对人们观念、态度和行动的影响。他将印刷用语 “stereotype”从字面意思上引申出来,赋予其社会心理的意义。 正如印刷需要一套模子,人们在认知的时候也会有这样一套先入 为主的观念。
中国男性的形象在商业社会、消费文化的氛围中被塑造为成功者 形象,但是在家庭社会生活中又被认为缺乏男性气质。
思考题
1.对刻板印象在传播中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分别予以分析。 2.视觉对刻板印象的形成与传播起到什么作用? 3.选取一家以女性(或者男性)受众为对象的媒体,对其中女性图 像(男性图像)进行分析,并撰写报告。
四、视觉文化与刻板印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社会呈现视觉转向,使得更多的信息以视 觉化的方式作用于观者,而不是通过文字传播。
视觉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导致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更多依靠 的是图像模式而不是文本模式,人们被视觉文化包围、建构,而刻 板印象的各种表征也因此朝向视觉化发展。
当代社会的视觉转向使刻板印象也出现了视觉转向,并且呈现以 下几个特点: 第一,加快生成。 第二,加深影响。 第三,加速传播。
另一个是外因,在资讯膨胀的社会中,人们往往不是使用一手资料 而是使用中介化的二手资料来认知事物的,媒介的观点施加于受 众,这就形成由媒介造成的刻板印象,并且有可能因为媒介的巨大 影响而导致人们的某些偏见或者歧视性行为逐渐强化。
二、视觉认知与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并非具体的图像,而是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客体的图 式;刻板印象也并非具体的观看行为,而是人们看待事物时固有的 态度和观点。但是刻板印象的形成和表现,在一些情况下也是视 觉化的,它将会受到视觉认知的影响。
视觉传播概论(多觉传播概论)
視覺傳播概論 ( 多覺傳播概論 )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九十四學年度第一學期•大一必修上課時間:週四3、4堂 (10:10-12:00)•上課地點:L205授課教師:盧憲孚•辦公室:L603•電話:02-26215656 ext. 3113•電郵:create@.tw 【課程主旨】♦培養對生活的創意性感受,進而對多覺的「感性」傳播做理性的分析與再創造,藉此來開發自我潛能、激發創意並培養多元化的創造性思維。
【教學進度計畫】【指定用書】♦《創意是一種習慣》Twyla Tharp著,張穎綺、張文欣譯(2005),台北:張老師文化。
♦《當頭棒喝:如何讓你更有創意》Roger von Oech著,范文毅譯(2004),台北:滾石文化。
♦《怎樣擁有達文西的七種天才》Michael Gelb著,劉蘊芳譯(1999),台北:大塊文化。
♦《像藝術家一樣反轉思考》Betty Edwards著,張索娃譯(2005),台北:時報文化。
♦《天才的五種創意方程式》Annette Moser-Wellman著,蔡凡谷譯(2003),台北:臉譜。
♦《視覺傳播》Paul Martin Lester原著,張霄亭總校間(2003),台北:雙葉書廊。
♦《如何激發大創意》Jack Foster 著,鄭以萍譯(1997),台北:滾石文化。
♦《打響自己50招》Tom Peters著,劉韌之譯(2000),台北:時報文化。
【參考用書】♦《創意思境》楊裕富著(1999),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如何看》George Nelson著,胡致薇、許麗淑、覃月娥譯(1984),台北:尚林出版社。
♦《藝術觀賞之道》John Berger等著,戴行鉞譯(1993),台北:台灣商務。
♦《The Illustrated Dictionary of 20th Designer》Time Clarke等著(1991),NY:Mallard Press。
♦《點、線、面》Kandinsky著,吳瑪俐譯(1983)。
2021新闻学视觉传播复习资料
知识点:视觉媒介演进、视觉文化转向视觉认知四要素视觉认知过程视觉认知理论表征和视觉表征视觉修辞的特征、手法刻板印象、视觉刻板印象视觉说服三个特征蒙太奇与视觉观点视觉欺骗专题讨论:视觉与说服:广告、宣传海报视觉与消费文化:时尚、时装、明星视觉与真实:纪录片、电视新闻、虚拟现实视觉与青年亚文化:涂鸦、戏仿、cosplay、表情包视觉与传统文化:饮食、服饰视觉与政治:形象宣传片、领袖漫画视觉与仪式:宗教仪式、奥运开幕式视觉与公共展示:广场、展览、建筑视觉与美学:真实与美、绘画、艺术品视觉与性别:非诚勿扰、杂志封面视觉叙事:肥皂剧、MTV视觉传播基本原理# 第一讲视觉传播导论一、图像时代和文化转向视觉是一种社会实践方式个人记忆,集体记忆视觉不只是在反映和沟通,也在创造这个世界特权>>视觉的民主化视觉媒介演进,三次转折:复制技术对视觉传播重大影响:摄影1936年《生活》杂志创刊,塑造现代摄影模式媒介从静到动:电视19世纪70年代信号传输数字摄影时代的虚拟视觉景观二、视觉认知过程:获取信息——感知世界——通过时空理解社会关系——快感(生理+社会参与)视觉的加工过程:感觉+选择+理解=观看三、视觉与文化全景式监狱偶像形象的变迁…第二讲视觉认知理论视觉认识的产生:感觉vs知觉-加工米勒莱尔错觉实验(最长的箭头小结:你很容易被你的视觉系统所欺骗眼睛提供的视觉信息可能是模棱两可的看是一个建构过程,没有纯粹的观看视觉认知的产生一、视觉四要素1.色彩认知-主观性颜色的生理学意义生理心理-社会性不同社会颜色含义-恒常性大脑对色彩辨认不仅参考了它本身的特点同时参考了周围环境的特征-记忆性取决于实际的感觉数据和大脑中由记忆展开的对某种颜色的想象2 形状认知基于格式塔理论,包括背景和图形3 运动认知4空间认知相对高度、重叠、透视---视觉认知特点: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主观性;恒常性二、感觉理论&知觉理论感觉—直接视觉理论James Gibson认知自下而上感觉器官收集有关环境的信息视崖实验知觉—●格式塔理论:麦可思-维尔特海默视觉系统把图形看作有机整体,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因此整体不可分割,各部分由整体决定1915鲁宾杯主体和背景的可逆性参考原则:优良性,简洁对称;完整性补足;相似性;接近性(元素归为一类);对称性;连续性;图形和背景知觉是自上而下产生的,眼睛收集视觉刺激大脑对感性信息进行整合梳理后获得的第三讲视觉表征一、符号学1、定义符号学研究各种意义活动的学说,符号是表达意义的中介和工具,表征是探讨符号如何表现意义。
视觉传播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视觉与视觉传播第一章视觉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发展历史第一节从看获取信息视觉信息 p4读图时代p6第二节视觉传播的研究对象共享性,图像化传播,图像第三节技术演进与视觉传播的发展传媒三种形态,图像生成三种方式,视觉传播三次转折景观社会 p21第二章视觉传播的学术研究概貌第一节纷繁的脉络新的领域,研究概况分类 p26教育体系,研究谱系图大众传播领域,中国的研究第二节学科奠基人10个奠基人第二部分视觉语言的特性第三章视觉认知第一节感与知的奥秘感觉、知觉 p51视觉系统工作特点第二节视觉认知的过程和特点研究对象,盲点p57视觉认知的产生四个功能p63 视觉暂留原理,飞现象,诱动知觉,视觉流视觉认知特点 p65第三节视知觉理论6个理论第四节视觉认知学习视知觉发展模式 p77不注意盲视 p77注意瞬脱改变盲 p78STM,LTM p79视觉思维 p80唤醒主体的无意识心理 p81第四章视觉表征视觉表征 p85 p88第一节表征与视觉表征表征特点,图像与所代指的现实之间的意义关联理论:传播模式,编码译码,旁观分享,符号学能指,所指 p91表征轴,交流轴 p92图像符号,标志符号,象征符号p92第二节图像意义的表征与交流一,表征轴1,相似理论,2再现理论,3象征理论,4自我指涉模式二,交流轴1,文化惯例说,2,神经感知说,3,推演说,4,信息处理说扩展的视觉经验,主观视觉p96第三节视觉表征研究的理论范式一,自然联系理论1,透明理论,2,认知理论二,相似理论1,非感知相似理论,感知相似理论三,习俗理论四,内心图景理论1,错觉,2,假装,3,看进去第五章视觉修辞第一节修辞研究的视觉转向视觉转向 p114第二节视觉修辞:用视觉传递观点视觉修辞 p116视觉修辞特点视觉修辞与视觉传播区别 p119视觉修辞两重含义图像有修辞性的三个特点视觉元素三步骤修辞情景三要素第三节符号学视角下的视觉修辞罗兰巴特分析法第六章视觉的美学特征第一节美学视野中的视觉信息美学研究特点美得两个错误认识视觉传播与美:要点和原因第二节美与视觉认知审美经验 p135艺术与视知觉理论审美经验的获得:平衡美,简洁美,色彩美,形式美简洁美 p139主观性 p140第三节媒介美学媒介美学 p142媒介美学特点电视媒介美学理论观点和特点数字媒体美学,交互性第三部分大众传媒与视觉传播第七章用图像传递信息第一节文与图的对立统一全平衡理论多通道运输图文矛盾平衡与失衡图像霸权 p154第二节图像与叙事1,叙事的模范,叙事模范理论2,叙事结构(图)3,叙事的传播学结构第三节电影电视信息的图像化光和色彩,二维空间,三维空间,时间和运动,声音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p166基本运动二,三级运动 p166第四节平面媒体信息的图像化图像化信息传播优势发展趋势:彩色化和数字化具体表现形式:5个起始视觉区,末端停留点 p170第五节图像信息的语法逻辑动词和名词,6种类型的力图像陈述句,象征句,祈使句,感叹句。
视觉传达类读书笔记
视觉传达类读书笔记
视觉传达类读书笔记
视觉传达是一种有力的传播工具,它为人们收集,理解和传达各类信息提供了
有效的帮助。
从宏观上来看,视觉传达一般可以分为图像学,视觉思考,视觉心理学,艺术和设计的课程范畴,涵盖所有艺术表达的各个层面,包括文字,形状,颜色,图像,声音,动画,图表等多种视觉传达方式。
图像学主要研究各种图像艺术表达模式以及艺术表达的形式和方式。
视觉思考
是视觉传达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研究思维的基本视觉模型,语言的基本知识结构,以及把这些模型和知识体系应用到具体问题上的过程。
艺术和设计研究艺术设计在各个社会领域中的作用,以及艺术设计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视觉传达类读书笔记以手绘和文字为主,在在本科阶段可以把视觉传达相关的
概念拆解,在通过实例,头脑风暴,小组研讨类等方式全员视觉传达类专业理论进行探讨,并从某一实例中看到视觉传达的真实意义。
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了解课程内容,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将这些理论,概念应用到实践中,从而使自己的工作能够更好的实现视觉传播的效果。
视觉传媒知识点总结大全
视觉传媒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影视制作影视制作是视觉传媒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了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影视作品的制作过程。
下面是影视制作中的一些基本知识点:1. 剧本创作:剧本是影视作品的灵魂,是影视制作的第一步。
剧本创作需要编剧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对白等进行构思,然后将之编写成剧本。
2. 导演和摄影师:导演是影视作品的总指挥,负责影片的整体把控;摄影师则是负责影片的取景和摄影工作。
3. 化妆与道具:化妆和道具在影视制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能够为影片的拍摄提供必要的视觉效果。
4. 后期制作:后期制作包括剪辑、特效、配音等工作,是影视制作的重要环节。
5. 发行和宣传:影视作品完成后需要经过发行和宣传环节,让更多的观众看到这部作品。
以上是影视制作中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影视制作是一个复杂且包含多方面内容的领域,不同的制作环节需要不同的专业人员合作完成。
二、平面设计平面设计是将文字、图片等视觉元素通过设计的方式呈现出来,是视觉传媒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下是平面设计的一些基本知识点:1. 色彩与构图:色彩和构图是平面设计的两大基础,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色彩的表现力和构图的规律。
2. 字体设计:字体是平面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合适的字体能够让设计作品更具有吸引力。
3. 图形设计:图形设计包括标识、海报、包装等,设计师需要熟练掌握相关软件和设计技巧。
4. 基本设计原理:包括对比、均衡、重复、对齐等设计原理,设计师需要在设计中运用这些原理。
5. 品牌形象设计:品牌形象设计是对一个品牌整体形象的设计,包括标志、宣传材料等。
以上是平面设计中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平面设计要求设计师对色彩、构图、字体等内容有较高的理解和掌握。
三、动画制作动画制作是一种将静态的图像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呈现出连续运动的过程,是视觉传媒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下是动画制作的一些基本知识点:1. 动画制作原理:动画的基本原理包括帧动画、关键帧动画、骨骼动画等。
视传设计概论知识点归纳
视传设计概论知识点归纳视传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了视觉传达的各个方面,如图形设计、摄影、动画、平面设计、UI/UX设计等。
本文将对视传设计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包括设计原理、色彩搭配、排版规则、设计软件等内容。
一、设计原理设计原理是视传设计的基础,它包括了对各种设计元素的研究和应用。
其中,平衡、对比、重复、节奏和重点成为设计中常用的原理。
平衡指的是在设计中表达一种和谐的感觉,可以是对称的平衡或是不对称的平衡;对比是指在设计中通过形式、大小、颜色等方面的差异来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重复则是指在设计中使用相同的元素来形成视觉上的统一感;节奏是指在设计中通过元素之间的有序排列来产生一种节奏感;重点指的是设计中需要突出的主体元素。
二、色彩搭配色彩在视觉传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传递情感和信息。
对于色彩搭配,我们可以从色相、明度和饱和度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色相是指色彩的基本属性,如红、黄、蓝等;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饱和度是指色彩的纯度,由饱和度高低来决定色彩的鲜艳程度。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考虑色彩的相互关系,如冷暖色调的搭配,对比色的搭配等。
三、排版规则排版是指在设计中对文字进行布局和组织的过程。
在排版中,我们需要考虑字体、字号、行间距、段落间距等因素。
字体选择要根据设计目的和风格进行,可以选择具有特点的字体来增强设计感;字号的搭配需要根据信息的重要性和视觉重点进行调整;行间距和段落间距的设置可以影响整体布局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四、设计软件设计软件是视传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各种设计任务。
目前广泛使用的设计软件有Adobe Creative Suite、Sketch、Figma等。
这些软件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和工具,可以帮助设计师实现各种设计效果,如图形编辑、排版、色彩调整等。
熟练掌握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视传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设计原理、色彩搭配、排版规则和设计软件等各个方面。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 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信息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信息的概念、特性、分类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
- 符号:符号的定义、功能、类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 传播过程:传播的模型、要素(如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及其相互作用。
- 传播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等环境因素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等。
- 里程碑事件: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5W传播模式。
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理论发展: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
-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等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学科交叉:传播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
- 技术影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调查法:问卷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内容分析法:编码、分类、量化内容特征。
2. 定性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法:访谈技巧、数据整理与分析。
- 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的应用。
- 案例分析法: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3. 混合研究方法- 方法论: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原则。
- 实践应用: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混合方法。
四、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1. 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传播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研究成果:我国传播学者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
- 行业应用:传播学理论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
视觉传播概论(第2版)第九章 视觉素养
第三节 视觉素养教育
一、视觉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在理论层面,如果把视觉视为一种语言,则视觉素养教育的理论框 架可比拟语言文字的语言学的部分。不过,视觉不同于语言文字, 它自身有特殊之处,比如就形式来说可以分成四种:
第四,视觉自身有独特的认知方式、解读方式和表达方式,是需要 加强研究的,也是能够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和解释的。
第五,在现代社会,图像传播和文字传播、语言传播具有同等重要 的意义。对于一个现代人而言,如果没有经过视觉素养教育和训 练,那么也是一种“文盲”。
第六,教育工作者、画家、视觉设计人员、传播工作者、媒体从 业人员、摄影工作者、视觉人类学者、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视 觉专家等更应当加强自身的视觉素养,并将自身的视觉素养带入 工作之中,从而在总体上提高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的视觉素养水平。
●视觉素养是指使用视觉来达到以下目的:交流、思考、学习、 建构意义、创造性表达及审美享受。
●在视觉素养的背景下,视觉可能是用眼睛看到的(可见)、在头 脑中的(内心)。
●在视觉素养的背景下,可见的视觉可能包括人造物体、自然物 体、事件、行动、经典的图像、流行的符号、非语言符号、数字 符号等。
●在视觉素养的背景下,心理视觉包括图形图像、任何非语言图 像。
●肢体语言,使用手势和身体动作进行非语言交流。 ●物体语言,使用物体进行非语言交流。 ●符号和符号语言,使用符号和符号系统进行非语言交流。 ●抽象语言,使用色彩、光影、运动的线条和流动、元素并列、 透视等来交流。
因此,视觉素养的理论来源必然是多元的,本书所讨论的视觉认知、 视觉表征、视觉修辞、视觉美学、视觉叙事,都可以成为视觉素 养教育的理论基础,可以根据教育对象和目标的不同,援引适当的 理论,构建理论模型。
视觉传播概论(第2版)第五章 视觉修辞
(5)视觉修辞功能的发挥还应该置于一个综合体系中进行研究,不 仅要注重视觉符号,而且包括语言、听觉等在内的整个符号系统 都必须考虑,尤其是在今天的数字化语境中,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中, 单独考虑任何一个领域都是片面的。
延伸阅读
视觉修辞研究什么?
为更进一步理解视觉修辞的含义,以下提供一些学者的视觉修辞研究课题。案例来自《定义视觉 修辞》(Defining Visual Rhetorics),虽从书名上看,这本论文集旨在探讨视觉修辞的定义,但由 于视觉修辞现象发生在不同的领域,这本论文集将目标设定于展示多元的学术成果,让研究者从各 自不同的角度对视觉修辞现象予以解读。
西方的修辞概念也有一个变化过程,其概念发端于古希腊的论辩 术,当时智者学派将其定义为“说服的技巧”。
最早将修辞学理论系统化的是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修辞学》 中,他给修辞下的定义是“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的 说服方式的才能”。
二、修辞的视觉转向
修辞研究一直是在语言学领域展开,甚至一度否定视觉与修辞的 关系,一些修辞学者曾提出这样的看法:“人类行为有交际性的、 有非交际性的(如睡觉),交际性行为又有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修辞 正是人类的一种语言交际行为。”有的修辞研究者的态度很明确, 在语言交际行为中可以产生修辞,而非语言交际行为,比如肢体语 言、借助图像的传播行为等,都不是修辞研究的对象。
(7)贾尼斯·爱德华兹(Janis L.Edwards)研究经典影像带来的联想,以及它们是如何在人们记忆
里被重新赋予意义的。她通过一张肯尼迪小时候的照片来支持自己的想法,这张照片在肯尼迪自己 去世时曾出现,在杰奎琳去世时再次被提及。她使用了戴维·珀尔马特(David Perlmutte)的照片
11个容易激起情感反应的标准来展示为什么这张照片能够引起观者的悲伤情绪。这些元素包括名 人、显著性、惯常性、利益、及时、主角的名声、事件的重要性、互换性、象征性、普遍性、文 化认同。
视觉传播设计知识点归纳
视觉传播设计知识点归纳视觉传播设计是一门与图像、色彩、排版等有关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视觉元素的运用来传递特定的信息或触发特定的情感。
在视觉传播设计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掌握和理解,本文将对其中的一些关键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
1. 标志设计标志(Logo)是一个企业或品牌的重要象征,能够传递其核心价值和识别标识。
标志设计需要考虑到公司的定位、行业特点、目标受众等因素,以创造出简洁、具有辨识度的形象。
同时,要注意设计的可伸缩性和适应性,以便在不同媒介和尺寸上使用。
2. 色彩运用色彩是视觉传播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可以传递情感和引起注意。
在设计中,需要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如色彩的明暗、冷暖、对比等概念。
同时,还要考虑不同颜色在文化和心理学上的意义,以确保色彩运用与设计目标相符合。
3. 排版设计排版是指在设计中组织文字和图像元素的方式。
良好的排版能够提高信息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在排版设计中,需要关注字体的选择和运用,行间距和段落间距的设置,以及版面的整体平衡和比例感。
4. 图像处理图像处理是设计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涉及到对图像进行修饰、优化和编辑。
设计师需要熟悉常用的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和Illustrator,掌握调整色彩、修复瑕疵、裁剪和合成等技巧,以提升图像的质量和表现力。
5. 品牌设计品牌设计是为企业或产品建立独特形象和声誉的过程。
在品牌设计中,需要考虑品牌的个性、目标受众和市场定位,以及与品牌相关的标志、色彩、字体等元素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6. 用户体验设计用户体验设计是关注用户需求和满意度的设计过程。
在视觉传播设计中,要考虑用户在使用产品或接触内容时的感受和体验。
通过合理的布局、清晰的导航和直观的视觉元素,可以提升用户对设计作品的欣赏和使用体验。
7. 响应式设计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响应式设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设计原则。
响应式设计可以使网页或应用程序在不同的屏幕尺寸和设备上都能够有良好的表现。
视觉文化传播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什么是传播:某种意义借助于媒介符号而进行交流的活动,它导致信息和情感的共享;什么是视觉传播:以非语言符号的直观媒介形式所进行的传播,其特点是感性、生动而具体;什么是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以及在历史中积累起来物质或精神的成果什么是视觉文化:这是从与传统书写和印刷文化相比较的角度提出的概念,指当代以机械复制为手段而产生的大众文化,如电影、电视、商业环境设计和报刊杂志图片,以及网络多媒体等等的视觉直观的文化种类; 视觉传播:是一种传播方式,可产生特定的效果;所有传播都是为了传达某种信息、情感和判断,必然涉及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因此必定是有倾向性的,不可能是单纯的形式或方法像计算机语言;因此视觉传播涉及到视觉形式的效果好坏和视觉内容的真善美问题,从哲学上说,前者叫做工具理性问题,后者叫做价值理性问题;视觉传播与视觉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体两面;视觉转向的时代的定义:这个时代是世界被以图像的方式把握的时代;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这个时代重图像甚于事物,重复制品甚于原作,重表现甚于事实,重现象甚于存在,社会的主要活动之一是生产和消费形象,威力无穷的图像左右了我们对现实的要求;对“看”的依赖和“看”所承受的重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当今我们对社会信息的获得,60%到70%的方式是图像的方式;根源:1科技的发展为“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有力的软硬件双项技术支持彩色印刷、电影电视、数字多媒体、移动通信2“消费社会”的出现是“视觉文化时代”到来的社会根源3信息社会的到来是“视觉文化时代”出现的内因信息化社会:即一个社会质量,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及其开发利用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类活动明显地被信息和知识的进步所影响,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和主导因素; 其标志是第三产业、服务业的繁荣;传播的实质:1:动词:去想改变想法、感觉、讯息,得以获知,得到共识,获得交流2:名词:符号.共通信息.讯息互换,个人之间通过共通的符码系统交换的过程,表达观念的艺术,传递讯息的科学3:特质:有意义符号的交换,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东西,由媒体连接参与者,潜在交流的可能,滿足人类需求的基本途径传播活动的分类:1根据信息的特质,可以分为新闻传播、舆论传播、广告传播、文艺传播、科技传播、教育传播、文化传播等;2根据信息的符号表达形式,可以分为语言传播和非语言传播;3根据媒介的人体性和技术性之分,可以分为人际传播面对面,电话,大众传播印刷和电子媒介网络传播计算机及其网络媒介4根据传播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人传播、组织传播和国家传播视觉传播涉及各种特质的信息内容,主要以非语言传播为主导形式进行,在大众和网络传播中应用广泛,且各种传播主体都非常热衷于此种传播形式;视觉传播的内容:人类意识的内容:认知概念,真——纪实性电视新闻;功利伦理实践,善——纪实和审美形式皆有;审美艺术情感,形象,美——审美形式,内容涉及认知和功利伦理视觉传播的特点与常规的语言符号传播比较:运用非语言符号的直观形式进行传播,逼真性高——形象性,感染力强——情感性,适合当代节奏——快捷而准确易读性高,跨文化障碍少——诉诸本能直觉,娱乐价值高——富于感性和身体性,易于表现新奇对象新鲜、美观、动人、丰富传播效果:从横的方向看,不同民族语言的阻隔被打破;从纵的方向看,同一个国家和社会中,文字的垄断被打破,社会进入到了一个空前的大众文化时代;视觉传播的缺陷:1.美国传播学者波兹曼:“娱乐至死”的观点 2.许多商家为营利,不惜推出3.现在的许多视频节目比低俗广告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4.视觉传播以感性生动的画面占据受众的眼睛和头脑,使其无暇思考和判断,因此容易受人摆布;5.需要昂贵技术设备制作影像,受众也需要有相应机器接收设备才能观赏时代不同,对此的承受力和喜好倾向也不同;媒介:就是讯息.广播让我们想象影像,电视则清楚呈现影像;媒介是传达符号样式的实体基础;意义本身不能被传送,真正能被传送的是意义象征符号.符号式传播语言是人类演化的一部分;人类所用的符号有许多以非语言方式传播;符号的七种类型:生理外表,类语言,身体动作,时间的使用,触觉使用,空间的使用,标志、人造物的使用人类生活及其意识的内容:1认知活动概念,真——科学研究,在实践中感知和体验——命题语言2实践伦理功利,善——实用的生产、商业活动和道德理念的制订——命题语言和审美形式皆有3审美艺术情感,形象,美——审美形式,内容涉及认知和功利伦理;传播媒介的三种形态:1.示现的2.再现的3.机器的当代视觉媒介的种类:1、图画和摄影精确复制2、和3、计算机和网络现代传播形式所表现的人类生活和意识及其所使用的媒介技术:1新闻真,善,认知概念与伦理规范,,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2广告善,功利目的,经济生产,财富,生活欲望,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3广播影视艺术美,善,真,情感的艺术形式,广播——音乐、歌曲,电影——电影叙事类作品,故事片,电视——综艺节目电影,音乐会,演唱会,选秀,文化节目,艺术展报道,叙事类作品,电视剧,互联网传统文化中真善美往往是在不同的媒介形式中被表现的,但在现代社会中它们比较难以区分了;视觉传播的领域媒介特性及其所擅长领域和价值倾向:人际传播媒介相关1绘画,雕塑,装置,书法,建筑2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大众媒介相关3CI,广告,视觉传达,版式设计,包装设计,4电视新闻、新闻电影记录片,5电影故事片、电视剧、文化艺术类多媒体出版物、网络中的多媒体文化艺术信息符号就是以某种形式表示它自身以外的其他意义的代码;语言符号学:是一套能使人们彼此交流的符号系统,它由符号、能指和所指组成,即能指是表达其他事物的事物,所指是能指所表达的事物的意义事物的概念而不是实物,符号是二者的结合;图像符号:是符号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有着某种相似或相同;例如,一个建筑模型就是真实建筑的某些特征的图像展示:形状、颜色等等,或照片与本人的相似关系;标记符号:是如果某标记确系由某物体造成,并成为指明该物体存在的物质痕迹,那么这一标记就是标记符号;例如弹洞与枪击的关系;非语言的图像符号的特点:1.不需要专门的教育过程,也能识别其意义2.与现实对象相似,使人容易将其等同于现实对象象征符号所涉及的既不是相似性,也不是实际的因果关系,而是由象征符号使用者做出的一种硬性规定,使某种象征符号与某种意义之间具有特定的关联;文字是这类符号的典型例子,除了拟声词外,它们仅仅通过社会习俗与所指的事物发生关联;广义的视觉符号:是指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能表现事物一定性质和意义的符号,如绘画、摄影等图像符号,电影、电视、数字视频等影像符号,舞台表演、展示、建筑、服装的具象符号,动作、表情等肢体语言符号,以及书法、印章等基于语言文字的符号,它们都是眼睛所能感受的,因此都属于视觉符号;狭义的视觉符号:是指在现代大众媒介上传播的,以印刷媒介形式或电子以及数字媒介形式表达某种意义的直觉符号皮尔斯的图像和标记符号,以及象征符号中的非语言符号,这种视觉符号的主要特点是:1除了符号形式以外,物质媒介本身的特征也将产生附加意义2具有特定的视觉语言语法,像语言一样需要有一定的媒介素养才能理解视觉形象的符号特性:1形象性:图像符号不必与现实事物的逼真复制,只要在结构或某些总体特征上相似即可,因为符号的本质就是示意,而非替代;2标志性:由某一物体的有形痕迹形成的符号3不确定性:视觉形象的视觉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具备指明形象之间相互关系的明确手段,更重要的是,视觉传播缺少判断结构视觉形象的符号功能:1引发情感2提供论据3引而不发视觉符号与视觉表征:表征即表现,代表,是指符号与其指代物的关联,以及人们如何使用符号传播和交流思想;视觉表征:探讨人们如何使用视觉符号传播和交流思想;视觉符号的特点:1以平面表现立体媒介的模拟性2从再现走向仿像后现代视觉文化的特性,消费影像而非追求现实真理3与语言符号相反的多义性直觉符号的优点和缺点并存,提供了意义表达的灵活性视觉表征中图像与现实的关系:1.相似理论:传统理论主张,图像总是指代和它相似的事物,同时这种相似是媒介形式的相似,而非等同于原物的相似,否则就不是图像,也将不具有表征意义;2.再现理论:改良的相似理论,认为非现实存在的对象,那种头脑想象的对象,也可以被图像符号来表征3.象征理论:认为将相似性作为图像价值的标准是错误的,主张所有的表征都是象征性的,图像符号也不例外;所谓象征,就是一种符号在表达其表面意义以外,还表达另一种内在的意义;这种内在的意义是随现实环境和历史、文化语境的不同变化的;4.自我指涉模式:符号的能指此时与所指的关系是分离的,能指自我指涉而与所指无关;如大众文化的许多产品;①:被表征的客体以比喻的方式来形容②存在关系:表征是对一种现实存在之物的表现,不是针对非现实存在之物的;③描写关系:表征是对某个已存在之特定对象的描述;广告文本对其所传播对象的表征方式两种类型:①对现实存在物的描绘产品诉求②对非现实存在物的比喻、象征形象诉求主图像符号生产者与观者的关系:1.文化惯例说:认为观者是通过自己的文化经验对图像进行解码分析,而习俗和惯例则内化于文化经验之中,观者以为自己是凭直觉来理解图片,实际上特定的理解是受特定的文化惯例支配的;2.神经感知说:主张观看是一种客观的生理性的过程,这是视觉经验及其理解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对图像意义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这些从真实世界中获得的线索3.推演说:认为观者对图像意义的理解首先是通过观察和感知产生初步认识,然后假定其与现实有关系,接着便与现存的图像图形进行大量的比对处理,最终使图像与现实联系起来;4.信息处理说:认为观看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具有主观色彩的信息处理过程,观者是通过自己已有的视觉经验来获得对观看对象的认知,这与图像生产者的原意可以并不一致;描述色彩:A客观法依靠已知的度量标准①波长与色彩:可见光谱波长范围:380-780纳米毫微米②温度与色彩色彩的温度色温的度量单位是卡尔文K;零度是卡尔文温标中可能的最低物理温度,大约为摄氏零下273度;B比较法:以经验中已知事物的颜色来定义一种颜色的方法就是比较法C主观法都依靠观者的评价;色彩比视觉的其他要素更能引起情感反应,因此,它是一种高度主观的、极其有力的观念交流途径;世界上没有两个人能以相同的眼光看待同一种颜色;产生纵深感的8种因素:1空间,空间大,景物的纵深感也强,旅游;2大小,知道物体大小和比例容易产生纵深感;3色彩的冷暖和明暗可以产生纵深感;4光线的强弱可以产生纵深感;轮廓光5纹理梯度,池塘涟漪6介入物,把一物放在另一物之前7时间,对历史和未来价值的态度将决定纵深感的强弱;8透视关系,暗箱原理的运用完形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完形:是一有組織的整體,它的特性由其內部的全體性質所決定,它本身是一個具體的存在,而非各部分相加的總合;2完形心理學:探討人類組織及辨識視覺刺激的方式,他們認為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也就是說,在辨識圖樣時,所有刺激所共同發揮的作用超過各個感覺的總和;3認知心理學:受完形心理學影響甚巨,其論點主張知覺的主要條件在組織的整體,而非組織中的部分,人類行為乃由其所處的整體情境所決定,而不是由個別情境所決定;4飛現象:魏德邁發現如果兩個不動的光源以輪流的方式很快地閃動,觀者會認為是一個單一光源在兩個定點之間來回的移動;聚合法则:1認知會屈服於直覺的驅力,藉著凝聚互具吸引力的刺激形成較為簡單的群組,由複雜驅向簡單化,這種視覺吸引力就是『聚合法則』;將種種資訊組織成意圖的整體,即靠聚合;2四個聚合法則:相似法則、鄰近法則、連續法則、共同因緣法則;影響圖與地的因素有哪些:1對稱:所觀物體有一個平衡或對稱的取向,我們會視其為前景物體;2外凸:物體曲線向外或向內者,常被視為有展現形體的物體;3區域:較小的形狀易被視為形體;4意涵:有意涵的物體視為影像前景對於熟悉的物體,會較注意5取向:物體的形狀,一個垂直的或水平的形樣最常被視為一個形體;知觉理论:根据知觉理论,视觉过程并不只是观者简单地目睹由光线建构的物体,而是积极地通过大脑活动达成一种知觉活动;根据卡罗琳·布鲁默的研究,大脑活动能以下述方式影响对形象的知觉:记忆、投射、期待、选择、适应、失谐、文化和文字;看的过程:1.视觉的感觉:以视觉感官去感受或去看,此动作仅让足够的光进入眼睛,以便能立即看到周遭的物体;受伤或不正确的用法会阻碍视觉的运作;此时并不涉及精神因素;2.视觉的选择:在视界场域中选择出特定的元素;也就是将某个景物特定部分区隔出来;此区隔结合眼睛对光采集的能力和大脑较高层次的功能运作的结果;选择是有意识、智力化的行为;3.视觉的认知:认知和想象-也就是必须试着让所检选出的元素产生意义;以认知和想象来处理影像的心理运作,就不仅止于观察的动作;4.视觉传播的循环心理和智力的活动的三个方面:1理解视觉对象所需要的文化知识、艺术经验和素养2理解视觉文化需要特定的思维能力3对视觉传播和交流情境的共识视觉思考:1以影像的方式去思考及学习,即是「视觉思考」;2安海默:『视觉认知』即是『视觉思考』;3视觉思考可经由『看/想象/图绘』这三种可视化想象力来达到;4.可视化想象力:互动的想象力;麦克金McKim主张视觉思考可经由看/想象/图绘三种可视化想象力来达到;5看:我们所见之物是影像images 而非东西;6想象:我们心灵之眼所想象之物,一如我们在作梦时所见;7图绘:我们所描、所涂、所绘之物; 什么是视觉构成:构成艺术充分调动造型因素中的关键元素,以构成最具传达效率的画面视觉形态;视觉构成讲究形式感、传播效率和视觉冲击力,而避免主观和传统文化因素的习惯运用;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存在于一切视觉造型中,同时立体构成的学习使初学者在三维空间中开创独特的视觉角度,发掘三维空间中材料的肌理、质感与量感,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体验;视觉构成设计的目的:1.构成赏心悦目的吸引力2.有助于意义的传达3.确保其易读性4.集中注意力在信息的最重要部分视觉构成的主要原则:1界定图框:图框一方面界定了一个设计,另一方面决定了视觉表现的范围、方式和水平或垂直的构图方向;2重量:任何视觉元素都有特定的视觉重量,这是由我们的生活经验和视觉经验共同造成的心理定势;3视线的动向:观者在观看时,眼睛会以独特的方式持续地扫描对象来吸收视觉信息;4“好的”法则:在完形认知理论中,“好的”法则意即在现有条件所能达到的最好规律的、对称的、简化的心理组织;这里的“好”是指那种激起最少负面情绪,极少复杂化的视觉状态;因为人的视觉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总是寻求一种最简单省力而舒适的视觉感知状态;视觉构成与形式美法则:形式美法则又称作“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组合规律”,主要有齐一与参差、对称与平衡、比例与尺度、律、主从与重点、过渡与照应、稳定与轻巧、节奏与韵律、渗透与层次、质感与肌理、调和与对比、多样与统一等等;这些规律是人类在创造美的活动中不断地熟悉和掌握各种感性质料因素的特性,并对形式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抽象、概括而总结出来的;视觉构成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要符合形式美的规律,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创造更富有传播效率的视觉形式;因此,视觉构成与形式美法则往往有交叉之处,而前者往往更强调具体的传播目标和效率而突破后者的规范;1对称2连续3渐变4对比5调合6比例7平衡8节奏9统一视觉传播的认知基础:1个体认知的发生学原理2.图像认知的直观性、简易性、便捷性 3.图像认知的视觉优势4.图像认知的技术条件19世纪中叶发明摄影术,19世纪末发明电影技术视觉化时代来临的历史必然性 1.生活节奏加快,休闲放松成为紧迫需要 2.电视等消费类媒介成为主要的文化形式3.视觉符号直观性强,富有感染力4.视觉传播现场感强,能满足受众认知真实和亲身参与的需要:纪实和目击成为最被认可的媒介价值和文化享受;视觉传播的功能:1.视觉传播具有直观、便捷的表意功能,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2.视觉传播符号具有强烈的,对人的认知和行动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3.视觉传播的现场目击感,扩大了人们的认知视野,增进了人们对世界认知和体验的深度与广度;4.视觉文化的通俗、廉价和生动趣味性,使得大众得以摆脱正统文化的束缚,可以在熟悉而轻松的日常形式中尽情狂欢;视觉传播的消极方面:1.视觉符号所建构的拟态环境替代了社会现实,令人将娱乐和消费当作真实的认知2.图像依赖使得人们的理性分析能力弱化,只顾表面而不顾实质;社会新闻 3.过量的视觉信息令人产生审美疲劳,使得人类的文化价值丧失其珍贵性;4.视觉传播盛行,使得形式主义泛滥,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形象工程”取代了对象本身;视觉传播的伦理问题:1视觉传播的逼真性往往被用于制造虚假形象,以服务于商业、政治乃至个人目的:2视觉传播符号往往被滥用于展示视觉暴力和色情,使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产生对世界的扭曲认识;3视觉传播易于侵犯名人隐私;4视觉传播有漠视普通人权利,进而造成侵害的倾向;宣传的定义:“它仅指以重要的符号,或者更具体一点但欠准确地说,就是以消息、谣言、报道图片和其他种种社会传播方式来控制意见的做法”拉斯韦尔;告知性传播—新闻—知晓,劝服性传播—宣传—改变行为电视广告的视觉传播特点:1形象性,产品形象,商标、代言人形象2实证性,精确复制现实场景和产品形象3情节性,善于视觉叙事4精致性,视听效果精美动人5消费性,提供心理满足和精神享受电视广告的文化隐忧:1广告对人的包围日益严密,使正常的生活空间受到侵犯2广告诱发攀比心理3电视虚拟现实令人产生不切实际倾向视觉说服与修辞方式:1.隐喻,把某一事物的特征转移到另一事物上;潜在地运用巫术法则相似律,接触律和类比论证方式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类比是一种主观的不充分的似真推理,因此,要确认其猜想的正确性,还须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 2.转喻,用某一事物的突出部分来代表整体;视觉说服的文化制约性:1.文化传统与广告的意蕴:明示义—隐含义 2.文化传统与诉求方式:价值观,审美观与表达的方法3.全球化时代的广告诉求策略:普世文化—地方文化新闻与广告中形象运用的原则:1新闻需要真实,广告可以虚构2新闻真实来自选择,广告真实出于创意3新闻需要约束,广告必须创新视觉素养的定义:视觉素养是人类通过观看以及结合其他感官体验发展出的一种综合的视觉能力,这是人类认知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具备此种能力的人,可以辨别和理解周围环境中各种自然的或者人工的视觉行为、物体、符号;同时还可以通过创造性地使用这种能力,得以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并且通过灵活运用这种能力,在视觉传播中对大师作品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多的享受;视觉素养与大众媒介的关系:媒介素养是人类使用不同方式获取、分析、评价和创造性地使用媒介的能力1.所有的媒介都是建构起来的2.媒介信息是通过创造性运用其特有的法则建构起来的3.不同的受众对同一则信息的感受不同 4.媒介有着潜在的含义和观点非透明 5.所有媒介信息都被有目的地使用,或为利益,或为权力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对媒介的识别对媒介的防御对媒介的利用对媒介的参与视觉素养和信息认知:1.受众对视觉传播符号的反应不同,因为各人的空间智能、想象力和教育经历不同2.当代受众视觉素养提高,对传播者有制约3.现实中的视觉素养应用案例新闻娱乐化:是媒体按照快乐原则和大数法则来选择和处理新闻的文化行为一方面,娱乐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流行,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另一方面,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尽力使硬新闻软化; 在内容上, 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技巧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形式:1观念的改变A从题材的多样化发展到随意化B从新闻立场的平民化、非政府化发展到个人化、无原则化C是从追求新闻节目的好看到新闻价值观的异化;2形式上的表现A作为电视节目串联的主持人其身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B方言制作和播报新闻的电视节目层出不穷C表现式的电视新闻形式层出不穷;3内容上的表现A时政新闻的“过度娱乐化”B社会新闻的庸俗化C经济新闻报道的“娱乐化”D娱乐新闻的低俗化;新闻娱乐化产生的根源:1.随着消费社会的成型,“娱乐至上”成为世界性风潮,作为“人的听觉和视觉的同时延伸”的电视媒体,娱乐功能日益突显;2. 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 3.新闻节目特别是传统新闻节目,对广大受众的吸引力越来越弱,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最短板;4.追逐收视率成为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根源1收视率作为客观而有效的标准,反映了各个节目占有的市场份额不同,告诉着媒体从业人员节目的收视程度2媒介人员在生产制作电视节目的过程中,依据节目的收视程度来进行薪资结算,这也成为电视节目为追求收视率而呈现。
视觉传播概论笔记
1、中国学者沙莲香将信息分为三种: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精神内容的载体,无论是语言、文字、图片、影像,还是声调、表情、动作等,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这些讯号以可视、可听、可感的形式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经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得到处理并且引起反馈2、当下视觉文化的显著特点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视觉文化不依赖图像,而是依赖图像化或视觉化这一现代趋势“3、视觉信息分为三类:a、直接的,是眼睛从现实世界和现实场景中直接获取的:b。
间接的通过媒介间接转述的图像化的视觉信息c、大脑里存在的虚构的视觉信息4、美国传播学家A.哈特把传播媒介分为三类: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机器的媒介系统5、图像生成方式:手工生产的、机械复制的、合成的图像6、视觉传播的三次转折:a、复制技术对视觉传播的重大影响b、媒介从静到动c、数字时代虚拟的视觉景观7、视觉传播教育的三种典型样态a、在大众传播领域展开,课程隶属于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b、在文化领域展开,课程隶属于高校的影视学院或人文学院c、在艺术研究领域展开,课程隶属于高校的美术设计学院8、中国人民大学的盛希贵教授是较早开始研究视觉传播学的学者,1997年10月15日起在《人民摄影报》上发表《摄影与视觉传播》系列论文,2005年出版《影像传播论》,是国内本领域第一本学术著作9、索-沃斯“视觉传播研究之父“10、鲁道夫-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派学者著作《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11、大脑对视觉信息的认知操作分为四个具有不同功能的系统,分别处理形状、空间、颜色、运动等信息视觉认知包括:色彩认知、运动认知、形状认知、空间认知大脑对色彩的理解有以下特点; a、色彩感知的恒常性b、色彩感知的记忆性运动知觉反应的类型:a、直动知觉物体的确发生了运动,人眼也感知到运动b、似动知觉利用人脑的“视觉残留现象“是假运动c、诱动知觉对静止画面产生错觉假运动12、辨识模式研究者认为:大脑是根据储存的记忆对形状进行区别,一种说法认为人们在记忆中储存着大量模板,识别就是与模板相匹配的过程,需要庞大的数据库,另一种说法认为视觉是根据形式的主要特征进行匹配的13、魔宫模式奥利沃-塞弗瑞知人们在认知形状时首先找出它最基本的视觉特征,如直线、曲线,然后再和记忆里相似的事物匹配,越多特征相符合,则这个形象就被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形成认知14、格式塔学派创始人麦可思-威尔特海默基本理论:部分之总和不等于整体,因此整体不能分割:整体是由各部分所决定。
《视觉传播概论》(第2版)第十章 视觉说服
(五)照度与真实感
画面中的光照可以从极度明亮到极度阴暗,越接近两端就显得越 不自然。类似日常生活中一般的照度,最能带来真实感。
(六)影调与真实感
影调可以从层次极度丰富到只有单一的层次,如果是正常的影调 层次表现,可以激发观者真实自然的感受,越接近两个极端,真实 感越差。
二、诉诸情感
第八章中提到,图像符号通过视线接触、景别、视点这样一些视 觉语法的组织和受众展开交流,并产生特定的传播效果。这些视 觉语言要素运用在视觉说服中,不但可以对受众所看到的景象起 着控制的作用,同时也作用于受众的情感。
视觉象征的说服作用,可以通过作用于观者的感性,即主要通过引 发观者的联想来实现。
视觉象征的说服作用,还可以通过作用于观者的理性来实现,即用 说理的方式让观者接受图像所表达的观点。
第二节 视觉说服的技巧
一、诉诸真实
诉诸真实是视觉说服常见的技巧,并且会更多地利用摄影影像。 诉诸真实并不是说图像要和现实一模一样,而是说图像中的能指 以一种我们最惯常审视它们的样态呈现,旨在唤起真实感,呈现的 是一种自然主义的风格。
1.时间性符号(temporal signifiers)
虽然每张照片就其性质而言都是通往过去的桥梁,但如果不借助于文字与标题,要在照片中创造时 间概念则并不容易。不过,赫克斯福德发现,英美新闻界在照片使用上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惯例,以表 示时间转换,具体方法如表10-1所示。
表10-1 新闻照片的运用与照片时间性的指示
2.隐喻性符号(metaphorical signifiers)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视觉象征,隐喻性符号是把形象与概念连接起来。赫克斯福德又将其分为以单 一图像为中心产生的视觉象征,以及通过交互而产生的视觉象征,具体见表10-2。
视觉传播复习资料
1、什么是视觉传播?指视觉图像(形象、影像)创作者,设计者或创造者将以形象为主的视觉信息,通过印刷文本、美术绘画、摄影作品、电影、电视、互联网等视觉媒介送给观众或受众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过程。
2、一、视觉原理1、从眼到眸(1)眼睛的构造及功能——从照相机谈起:网膜成像a.光线折射b.水晶体的调焦作用c.瞳孔的收缩放大,调整光量d.双眼的聚合2、视觉产生的四个阶段(1)网膜成像:首先摄像光线必须投射在网膜上(2)转译作用:网膜上的杆细胞将影像信息转成神经行动(3)神经传导:神经行动由双极神经元与节神经元等传入大脑视觉皮质(4)解码作用:视觉皮质将神经行动解析成有意义的视觉信息3、从视觉到知觉大脑皮质层的感觉区,负责解析信息——感觉分析体——结节:造成原始的感觉(非有意义的认知)——结节符号化为生理元素——视觉经验的基石4、a.个别特色的分析b.空间频率分析c.深度分析(双眼视差)d.色彩分析e.动作分析f.位置分析g.大小分析5、从认知到信息视觉感知:指外在刺激牵动感觉器官的神经细胞,是属于比较低级的层级,纯处于对刺激的生理反应,并不代表任何意义(形象感觉)认知是世界模式的建构视觉认知:是接受到视觉感官刺激后得出的意义3、聚会法则概念:元素与元素之间组合的独特吸引力(认知会屈服于完形)特点:1、非自愿的带有强制性的2、视觉情境中各元素的互动由此在看的自然反应中,人类透过他的认知,有将个别的单位组合成整体的需要。
聚会法则的细分:1、相似法则:受众具有自动组合信息的能力,能把视影中相似的成分组合成图形,试图让其产生意义。
2、临近法则:两个相互接近的事物,越是距离相接近,认为是一个有机整体。
3、连续法则:视觉对象的内在连贯特征,箭形错觉(来那错觉)。
4、共同因缘法则(共同目标法则):画面中元素的目标方向一致性,受众可惯于将同一个方向的目标看成一个整体。
4、发展视觉注意力(1)不注意盲视(2)注意瞬脱(3)改变盲增强视觉记忆力(1)感官记忆(2)短期记忆区(3)长期记忆区5、色彩的三要素:色相、彩度、明度6、视觉与美的关系:一方面,美大量的存在于以视觉为主要表现方法的艺术中,比如:绘画、雕塑、摄影艺术等。
《视觉传播概论》(第2版)第一章 视觉传播概述
总而言之,人类对现实世界的图像化记录,一方面经过抽象、简化, 形成了文字语言系统。
另一方面则从单纯地描述所见世界,增加了更多表情表意,用视觉 进行评价和解说的功能,实际上是在同时描绘人们现实中的经历 和头脑中虚构的视觉景观。
从视觉传播的发展历史来看,图像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分享视觉信 息的一个重要途径。
2、观看在社会互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观看在现代生活中的中心位置日益明显。
二、感觉+选择+理解=观看
这个公式的核心是“从更高的认知程度上对一个形象进行精神加 工,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感觉和选择”,“只有当你对相关视觉信 息做过分析之后,你才能确切地发现这个情境的真正意义,它才有 可能成为你长时记忆中的一部分”。
思考题
1.你如何理解“读图时代”这个概念? 2.在你的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些文字还是图像,或者说历 史对于你来说是如一本书还是像一幅画,为什么? 3.对文字的阅读也是一种“观看”,这种观看和对图像的观看有 何差别? 4.从图像的角度谈谈你对“媒介即信息”这句话的理解。
电影史学研究者乔治·萨杜尔认为,电影实际上意味着“快速摄 影”,它诞生的动因有两个:
一是对运动的图像给人们视觉带来影响的思考;
二是摄影术诞生之后,影像可以通过化学物质用物理的方法机械 记录,而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发明一部可以让静止影像运动起来的 机器。
电视解决了影像信号远距离传输的问题。网目制版技术是将图片 分解成大小、黑白不同的点进行制版;而电视的发展也是依靠德 国的保尔·尼普可夫发明的“尼普可夫圆盘”,它把图像分解成 许多小点(像素),并将小点进行逐行传输。
一方面是让图像的外观发生了变化,例如在木版画和摄影的早期 阶段,黑白图像取代了彩色绘画,
视觉传播设计知识点汇总
视觉传播设计知识点汇总视觉传播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图形设计、排版设计、平面设计等多个方面。
在日常的设计工作中,了解并掌握一些重要的视觉传播设计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视觉传播设计知识进行汇总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色彩原理与运用色彩是视觉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不同的颜色可以产生不同的情感和表现效果。
在色彩运用上,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1. 色彩搭配原则:冷暖色搭配、对比色搭配、类似色搭配等原则可以帮助设计师实现色彩的和谐与对比,增加作品的吸引力和表现力。
2. 色彩情感原则:不同的颜色可以引起人们不同的情感反应,比如红色代表热情,蓝色代表冷静等。
设计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情感传达目标,选择适合的颜色。
3. 色彩搭配的步骤:确定主色调、辅助色调和背景色调,避免过多色彩的混搭,在整体上保持色彩的协调。
二、排版设计的要点排版设计是视觉传播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文字的表达、版面的布局、字距的调整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排版设计的要点:1. 字体选择:根据设计的需求和风格,选择适合的字体。
要注意字体的可读性和美观性,并且避免在一个作品中使用过多的字体。
2. 行距和字距的调整:行距和字距的合理调整可以使文字更易读,更美观。
行距过小或字距过大都会影响到阅读体验。
3. 标题和正文的区分:通过字号、字体、颜色等方式来区分标题和正文,使得阅读者能够快速地找到所需信息。
4. 对齐方式的选择:根据设计需求来选择左对齐、右对齐、居中对齐等不同的对齐方式,以达到整体视觉效果的统一和美观。
三、平面设计的要素平面设计是视觉传播设计中最基础的要素之一,它包括了形状、线条、纹理、空间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平面设计的要素:1. 形状的运用:通过使用不同的形状,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常见的形状包括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选择。
2. 线条的运用:线条可以增加作品的动感和层次感,可以是直线、曲线、折线等形式。
《视觉传播概论》(第2版)第七章 用图像传递信息
构成了一个图像的话语表达。
图7-2 香农传播理论图示
图像中的动词可能是有形的箭头、线条,也可能是无形的眼神、
运动趋势等,赫伯特·泽特尔从电视研究的角度称其为“屏幕自
然力”,他的研究对于一般意义上图像中的动词分析,可作为参考。
泽特尔将之分成六种类型:
其表现方法可以给观者带来三维空间的感觉。如何在二维平面中
表现三维世界,其核心是将眼睛看到的立体世界通过镜头转译到
图像语言中。
电影和电视屏幕对三维空间的阐释,
一方面是利用视觉对空间的深度知觉能力实现的,这在视觉认知
里面也有提及。
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镜头的特性实现的,镜头的推拉变化可以使画
面的空间感觉发生改变。
(1)力的主要方向。
(2)画框磁力和质量吸引。
(3)屏幕不对称。
(4)前景与背景。
(5)心理完形。
(6)矢量。
二、图像陈述句
图像陈述句在视觉修辞上大多使用消极修辞,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以相对客观的角度展示信息,从图像中看不到图像制作者的
存在与介入,似乎只是旁观者对事件现场的一种机械记录。
第二,图像中的力以一种平衡的状态出现,表现风格四平八稳,图
也不能融合,或者文字受图像支配,或者图像受文字支配,语言符
号和视觉再现从来都是服从于一种顺序,以先后和主次的方式配
合。
因此马格里特这幅画的价值在于,它看似矛盾,实则启发我们思考
如何破除图文等级关系而召唤一种同时性,即两者的融合。
第二节 信息图像化传播中的语法逻辑
在写文章的时候,要遵循语法逻辑,从词到句到文章,句子的基本
作用和变化,仿佛置身于一个虚拟世界,进而产生沉浸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国学者沙莲香将信息分为三种: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
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是:“精神内容的载体,无论是语言、文字、图片、影像,还是声调、表情、动作等,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这些讯号以可视、可听、可感的形式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经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得到处理并且引起反馈
2、当下视觉文化的显著特点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视觉文化不依赖图像,而是依赖图像化或视觉化这一现代趋势“
3、视觉信息分为三类:a、直接的,是眼睛从现实世界和现实场景中直接获取的:
b。
间接的通过媒介间接转述的图像化的视觉信息
c、大脑里存在的虚构的视觉信息
4、美国传播学家 A. 哈特把传播媒介分为三类: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机器的
媒介系统
5、图像生成方式:手工生产的、机械复制的、合成的图像
6、视觉传播的三次转折:a、复制技术对视觉传播的重大影响
b、媒介从静到动
c、数字时代虚拟的视觉景观
7、视觉传播教育的三种典型样态
a、在大众传播领域展开,课程隶属于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
b、在文化领域展开,课程隶属于高校的影视学院或人文学院
c、在艺术研究领域展开,课程隶属于高校的美术设计学院
8、中国人民大学的盛希贵教授是较早开始研究视觉传播学的学者,1997 年10 月15 日起
在《人民摄影报》上发表《摄影与视觉传播》系列论文,2005 年出版《影像传播论》,是国内本领域第一本学术著作
9、索-沃斯“视觉传播研究之父“
10 、鲁道夫-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派学者著作《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
11 、大脑对视觉信息的认知操作分为四个具有不同功能的系统,分别处理形状、空间、颜
色、运动等信息
视觉认知包括:色彩认知、运动认知、形状认知、空间认知
大脑对色彩的理解有以下特点; a、色彩感知的恒常性
b、色彩感知的记忆性
运动知觉反应的类型:a、直动知觉物体的确发生了运动,人眼也感知到运动
b、似动知觉利用人脑的“视觉残留现象“是假运动
c、诱动知觉对静止画面产生错觉假运动
12 、辨识模式研究者认为:大脑是根据储存的记忆对形状进行区别,一种说法认为人们在
记忆中储存着大量模板,识别就是与模板相匹配的过程,需要庞大的数据库,另一种说法认为视觉是根据形式的主要特征进行匹配的
13 、魔宫模式奥利沃-塞弗瑞知人们在认知形状时首先找出它最基本的视觉特征,如直线、曲线,然后再和记忆里相似的事物匹配,越多特征相符合,则这个形象就被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形成认知
14 、格式塔学派创始人麦可思-威尔特海默基本理论:部分之总和不等于整体,因此整
体不能分割:整体是由各部分所决定。
反之,各部分也由整体所决定
15 、视觉思维最早由格式塔心理学者鲁道夫-阿恩海姆提出
16 、视觉表征
含义:表征不是对符号本身的研究而是探讨符号如何表现意义,视觉表征就是对以视
觉符号为中介进行的意义交流的各种现象的研究
17 、图像对观者来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
皮尔斯对符号的分类:图像符号、标志符号、象征符号,
a、图像符号是描绘性符号,是关于某人某事的描写,强调与
其指代的主体之间的相似性,具有某种相同性质
b、标志性符号也叫索引符号,是对某事某物存在的指示可以
提供线索,导致联想和行动:
c、象征符号指代抽象概念,它的意义要在一种约定俗成的基
础上才能理解
17 、图像具有修辞性的三个必备特征
福斯认为图像必须具备如下三个特点,才能产生修辞功能
a、具有象征意义
b、人的介入
c、必须向观者展示
18 、基于视觉修辞观研究视觉元素的三步骤:图像的自然属性、图像的功能、图像的评价
19 、设计师必须考虑到修辞情境,包含三要素:受众、目的、语境
20 、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750 年出版了名为《美学》的专著
21 、重力是指物体对视线吸引的强度,视觉的“重力“随着一下一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a、物体的大小——越大的物体越重
b、物体的色彩——颜色越鲜艳越重
c、物体的空间距离——越远的越重
d、物体的位置——上面的比下面的重
e、读者的兴趣——具有独特复杂外形的物体对读者有较强吸引力,视觉上更重
22 、黄金分割比例0.618: :1 鼻祖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派
23 、真实感、实用性是媒介美学研究的重点
24 、电视美学的研究从三方面展开:
a、从形式特点入手,分析电视的表现手段
b、把电视媒介看做一个整体,从其特质分析,是针对媒介本身的探索
c、从大众文化角度入手,从文化批评的角度研究电视美学
25 、泽特尔把电视美学的研究领域分为:光线和颜色、两维空间、三维空间、时间和运动、声音
26 、美国俄勒冈大学瑞克-威廉姆斯提出“全平衡“的视觉传播理论
全平衡就是对视觉传播过程中的认知现象的解释,强调大脑的两个主要认知系统之间的平
衡,即理性处理系统和知觉处理系统的平衡
全平衡理论指出主体对视觉图景的反应时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出现的,但随后又利用大脑的理性思维进行分析、产生判断,而大脑对于文字的认知则完全靠理性分析,全平衡就是指觉、知觉、现有经验的平衡,实质是理性认知的平衡、直觉认知的平衡
27 、文学研究中,图与文被分成三个层次:图像、以具体形式存在的文字图像、作为抽象
意义存在的文字
28 、叙事性是电影、电视的一个根本特性
29 、图像叙事可分为两个交叉的结构:形式展现、内容展现
30 、色彩的功能;信息功能、构图功能、表述功能
31 、在二维空间里布置视觉元素,首先要考虑屏幕空间的两个主要特性:宽高比、画面大小
32 、时间、运动可看做电影、电视的第四维空间
电影、电视里的时间可分为:主观时间、客观时间
主观时间是观者对时间的心理感受
客观时间是影片的实际播放时间
33 、当代媒体信息图像化发展的两大趋势:彩色化、数字化
34 、图像的数字化出现在图像传播的各个环节,概括为:
a、图像的获取和展现——数字相机,扫描仪
b、图像的储存的检索——数据库
c、图像的传输和市场开拓——互联网
35 、将各种视觉元素看做一个整体进行信息设计,是报刊平面设计的核心,基本从五条原则出发:平衡、对比、重点、比例、统一
36 、字体的选择要根据媒体的定位及新闻信息的性质进行选择,遵守以下几个原则:不可滥用、配合新闻风格、简洁有力、自然顺畅、慎用噱头
37 、版面设计必须形成一个“视觉冲击中心且只能有一个“视觉冲击中心”
38 、视觉传播过程中受众是积极能动的
a、受众对图像信息的接收是有选择的
b、受众对图像意义的阐释是多元的
c、受众对图像的参与性更强
39 、英国传播学学者麦奎尔将大众传播学受众研究区分为三种不同的传统或途径:结构的、行为的、社会文化的
40 、图片使用视觉优先原则
a、新闻性与视觉表现俱佳
b、新闻性差视觉表现佳
c、新闻性佳视觉表现差
d、新闻性、视觉表现俱差
原则上,第一类图片必用,第四类弃用
41 、图像符号的交流的功能
a、图像中人物的视线方向能够给观者带来不同心理感受
b、图像中画面的景别变化带给观者不同的心理感受
c、图像中视点的变化反映不同心理关系
有五种视点的变化:a、正面视点是平行透视,画面中线条在远处汇聚
带给观者直击现场的感觉
b、侧面视点成角透视画面中线条在两个方向产生汇聚
带来客观感受
c、高视点传播者从高处向下进行观察
对画面中事物有掌控在手的感觉
d、抵视点传播者从较低位置观察
产生亲切感
以上因素不绝对,通常交织在一起使用,分成两种态度:主观感性、客观理性
42 、视觉素养的特征:a、视觉素养是一种不断进化的能力
b、视觉素养是一种交流能力
c、视觉素养是一种创造能力
43 、色彩运用与真实感的指标:a、色彩饱和度,在极度饱和到极度不饱和之间的变化
b、色彩多样性,在极度丰富到只有单一色彩之间变化
d 色彩的层次感,在明暗极度丰富到只有单一层次之间变化
44 、具有修辞作用的图像必须要符合三个条件:象征意义、人为因素、用于传播
45 、视觉欺骗、
常见欺骗受众的方法:摆拍
对影像的篡改
当多幅图像进行编排时,颠倒正常次序,误导观者
有选择地展现造成的欺骗
46 、视觉文化涵盖的领域:纯艺术、工艺/设计、表演艺术、艺术景观、大众与电子媒体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