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临床用血安全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及流程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及流程

一、目的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合理使用血液资源,防止血液传播疾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医院成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用血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

2. 输血科负责临床用血的具体实施,包括血液采集、检测、储存、发放、输注等工作。

3. 临床科室负责患者用血申请、输血前告知、输血过程中的监护和输血后的评价等工作。

4. 医务科负责临床用血管理的监督、检查和考核。

三、临床用血管理制度1. 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提倡科学、合理用血,杜绝浪费、滥用血液。

2. 输血科建立血液库存动态预警机制,血液库存量应达到医院3天以上用血量,并设有应急用血库存,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3. 临床科室履行输血前告知义务,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输血的目的、风险、注意事项等。

4. 患者输血申请应准确、完整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输血原因、输血种类、输血量等。

5. 输血申请经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上级医师核准签发。

申请800-1600毫升的,由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申请量超过1600毫升的,由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科批准(急救用血除外)。

6. 输血申请应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至输血科备血。

7.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成分输血,科学合理用血。

输血前临床医师应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结果评估输血指征。

8. 输血前应按要求检测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ALT、ABO、RhD血型、血常规,不规则抗体筛选检查。

9. 严格执行血液输注前双人核查核对制度,在规定时限内输注,不得自行贮血,输注过程血液中不得加入任何药物。

10. 输血过程中,临床科室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反应。

11. 输血后及时评价患者实验指标的变化,对输血效果进行评估。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为了规范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工作,保证患者用血安全,减少用血不当造成的风险和损失,本制度依据《卫生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国无偿献血工作的指导意见》、《临床用血管理条例》等有关文件制定。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需依靠外部捐血的科室,包括手术室、内科、外科、产科、妇产科、肿瘤科、重症监护室等科室。

同时,在医院内血库使用的血液制品也需执行本制度。

三、术前用血申请流程:1.申请人员填写《申请用血单》,注明受血人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病情、手术等信息,并由主诊医师签字确认。

2.医疗员将《申请用血单》和受血人的相关检查结果(如血型、血常规等)送至血库。

3.血库收到《申请用血单》后,将检测通过的血液制品交付医疗员并记录在《血液制品收发记录簿》中,并注明出库时间、用途等信息。

4.医疗员将血液制品送至患者床旁,同时提醒护士检查患者身份,确认患者是否符合用血申请条件。

5.护士对用血患者进行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师,并记录到《血液制品使用记录簿》中。

6.用血完毕后,护士记录用血患者的相关信息(如用血量、反应情况等),并将记录信息整理成《用血情况记录表》。

四、应急用血管理:1.应急用血应当优先使用本院库存的血液制品。

2.如果本院库存的血液制品不足以应急需求,则可向上级医院借调。

3.应急用血申请需满足相关条件,医生应当在用血后及时向血库备案。

五、血液制品保存:1.血液制品需要保持在设定的温度下(如红细胞在2-6℃,血小板在20-24℃等),并定期检查温度计的准确性。

2.血液制品应当按照保质期使用,逾期作废。

3.血液制品仅供临床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六、血液制品医学使用风险管理:1.血液制品使用前必须进行检测,以确保血液制品的安全性。

2.血液制品使用前,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身体检查,如有不适请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3.医护人员在用血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体征表现,特别是呼吸、循环等方面,如有不适情况立即停止输液,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血液安全用血管理制度

血液安全用血管理制度

血液安全用血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本制度的订立旨在加强医院血液安全用血管理工作,确保患者在接受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制度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以及医院血液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订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全部涉及血液用血操作的科室和人员。

第三条血液用血的原则任何一名患者在接受输血前,必需依照医学指征进行输血,而且要求严格遵守血液安全用血的原则。

具体原则包含: 1. 确保血液清洁、新鲜、无污染; 2. 严格进行血型配对和交叉配血; 3. 严格执行血站供应的血液管理要求; 4. 遵守血液储存、运输和使用的操作规范;5. 接受输血的患者必需签署知情同意书;6. 对于血液用血管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要及时报告和处理。

第二章血液手记与管理第四条血液供应单位的选择医院应当与可靠的血液供应单位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确保血液供应源的可靠性和品质。

签订合作协议的血液供应单位必需符合国家有关血液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定。

第五条血液手记与标本管理1.医院委托经过培训合格的医务人员负责血液手记工作;2.血液手记时必需采用一次性无菌器材;3.操作过程中严禁将血液手记器具放置在地面或非消毒台面上;4.血液标本管理要求严格,必需正确标注手记日期和手记者姓名,及时送交试验室检测。

第三章临床用血管理第六条临床用血的申请和审批1.患者需要输血时,医务人员必需填写临床用血申请单,明确临床用血原因和输血指征;2.临床用血申请单必需有主治医师签字并加盖医院公章;3.血液管理科必需对临床用血申请单进行审核和审批,确保临床用血的合理性。

第七条血液保管与储存1.血液保管室必需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建设和管理,确保血液储存条件符合标准;2.血液保管室的管理人员必需熟识血液保管的操作要求,而且持有相关证书;3.血液损耗必需掌控在规定范围内,避开挥霍。

第八条血液配血与交叉配血1.血型检测必需依照规定的方法进行,确保准确无误;2.血液交叉配血使用抗人球蛋白(Coombs试验)进行,确保受血者与供血者血型匹配;3.严禁混合不同血型的血液进行输血。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范本(4篇)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范本(4篇)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范本一、目的和范围为了确保医院使用血液及血液制品的科学性、规范性,提高血液使用的安全性和合理性,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此管理制度。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临床科室在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血液及血液制品的管理。

二、管理原则1.严格执行医院血液管理制度,遵循医疗质量管理规范,确保患者用血安全。

2.合理用血,循证医学原则,严格按照用血指征进行血液使用。

3.严守血液管理流程和操作规程,保证血液采、存、运输和使用的规范化。

4.加强科室间沟通和协作,避免血液浪费现象的发生。

三、使用申请和审批1.医生必须根据患者病情和用血指征填写《血液使用申请单》,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用血原因、血型和交叉配血结果等。

严禁无指征地使用血液。

2.主管医生对血液使用申请进行认真审核,确保申请合理和规范。

3.针对急危重病患者的血液使用申请,主管医生可在紧急情况下口头申请,但必须书面确认和归档。

4.医院设有血液使用审批委员会,由相关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审批血液使用申请、监督和管理血液使用情况。

四、血液存储和运输1.血液和血液制品应存放在专门的血液库房内,并保持明确的标识和分类。

2.血液库房应保持干燥、洁净、通风良好。

3.血液存储温度应符合规定,严禁冷冻解冻多次使用。

4.血液运输应采取冷链运输方式,确保血液质量和安全。

五、血液使用和记录1.血液使用时,医生必须在医疗记录中详细记录用血量、用血时间和血液反应等。

2.血液使用后,护士负责填写《血液使用记录单》,包括血液来源、血型、过期日期等信息,并及时归档。

3.对于大出血患者,应定期进行血液库存盘点,及时补充不足的血液。

六、血液废弃处理1.血液过期、污染、不合格等情况应及时报废处理,并填写废弃记录。

2.废弃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应进行特殊处理,避免对环境和人员的污染。

七、管理考核和监督1.医院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血液使用的监督、考核和指导。

2.定期开展血液使用的监督检查,对不规范的血液使用进行纠正。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11篇)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11篇)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11篇)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11、输血科负责临床用血协调,建立血液库存动态预警,血液库存量应达到医院3天以上用血量,且有应急用血库存,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2、临床科室履行输血前告知和临床输血审批制,按要求准确、完整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申请800-1600毫升的`,由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申请量超过1600毫升的,由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科批准(急救用血除外)。

输血申请应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至输血科备血。

3、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成分输血,科学合理用血。

输血前临床医师能够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结果评估输血指征;按要求检测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ALT、ABO、RhD血型、血常规,不规则抗体筛选检查;输血后及时评价患者实验指标的变化。

4、严格执行血液输注前双人核查核对制度,在规定时限内输注,不得自行贮血,输注过程血液中不得加入任何药物。

5、临床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输血过程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变化;输血过程中先慢后快;能正确识别、处理输血不良应;能及时回报输血不良应调查处理表交输血科保存。

6、输血后24小时内应详实、准确记录输血病程记录,内容至少包括:输血指征、输血目的,输血方式,异体输血品种、ABO、RhD血型和剂量,自体输血量,输血起止时间,输注过程观察,有无输血应,输血应处理与转归,输血疗效评估;术中输血的`麻醉记录、手术记录、术后病程记录中出血量及输血量一致,输血量与发血量一致;输血护理记录至少包括异体输血的献血码、品种、ABO、RhD血型、剂量,自体输血量,输血起止时间,输注过程及有无输血应,输血应处理与转归等。

输血完毕,及时保存交叉配血报告单、输血记录单等于病历中。

7、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实施血液保护措施,对符合自体输血适应症患者,经治医师应积极动员患者自体输血。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精选5篇)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精选5篇)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精选5篇)第一篇: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为了贯彻落实《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相关制定,对2003版的医疗工作制定中的(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进行修订。

一.临床输血审批制度1.临床科室申请用血必须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由主治医师以上签字核准鉴定。

2.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参照-附件)及控制用血量。

临床输血一次用血量超过2000毫升,需经科主任签名后报医务科批准(急诊用血除外)。

经治医师必须在病史中写明用血指征。

3.凡属必须履行用血申报手续的患者,经治医生应认真填写“用血通知书”,由家属持“通知书”及有关证明,到区用血办公室办理用血证明后,方可予临床用血。

夜间或休息日急诊用血,可由家属持“通知书”到本院门诊收费处交纳用血互助金及血款后准予用血,事后家属到区用血办补办用血证明后,可到财务科退还用血互助金。

如遇经济确有困难者,可由科主任(或二值班)与医务科(或行政总值班)共同认可签字后,方可先用血后补款。

4.临床医生必须有计划地申请用血量,原则上应在规定期限内用完所备血液,如遇特殊情况,尚未用完所配制的血液,应及时通知血库进行调剂。

如调剂无效或未及时通知而造成血液报废的经济损失,应由申请备血科室承担。

二、输血前检测和告知制度1.临床医师议定输血治疗方案前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使其理解输血治疗和输血相关实验检查的必要性。

2.输血前必须进行肝功能、乙肝二对半、丙肝、HIV、梅毒等传染性病原血指标的检查,并将相关结果填入《临床输血申请单》及《输血治疗同意书》。

3.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务科、总值班或主管部门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三、输血的核对制度1.确定输血后,经治医生认真填写“输血检验报告单”,并开出备血医嘱。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血液是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对于确保患者安全和提供适当治疗至关重要。

为了有效管理和使用血液资源,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得以建立。

本文将对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的内容和重要性进行探讨。

一、血液资源管理1. 血库建设血库是血液资源的主要储存和供应单位,其建设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部门的要求。

血库需具备标准的设施和设备,同时需有专业的人员负责血液的储存、管理和供应。

2. 血液安全血液安全是血液资源管理的核心。

血库需要确保采集和储存的血液符合安全性的要求,比如必须检测病毒感染、血型、血红蛋白等。

严格的血液筛查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供血的安全性,防范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3. 血液的科学管理血库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包括关于血液种类、储存和库存管理、血液的过期处理等方面的规定。

只有做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才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和交叉感染的风险。

二、血液使用管理1. 临床用血指南为了合理使用血液资源,临床需要依据相应的指南和规范进行血液的使用。

临床用血指南可以制定血液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遵循指南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减轻供血压力。

2. 输血适应症的评估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要求医生在使用血液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明确输血的指征。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病情、实验室检查结果、术后出血风险等,只有满足适应症才能进行输血。

3. 审核和审批制度在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中,一部分医院会设立血液使用的审核和审批机制。

该机制通过将使用血液的决策委托给特定的专家小组,提高了对输血决策的严谨性和及时性。

三、血液资源的监测和评估1. 资源的统计和分析为了合理分配血液资源,临床用血管理制度需要对血库的血液供应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通过对血库库存和血液使用情况的统计与分析,可以更好地规划和管理血液资源。

2. 应急血液管理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要求医院建立应急血液管理机制,确保在急需血液情况下的快速供应。

该机制中包括应急血液储备、应急血液输血协调、移动血库等方面的规定与安排。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三篇)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三篇)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一、总体要求临床用血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医院临床血液使用行为,确保用血的合理性、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制度的目标是达到合理用血、节约用血、保证供需平衡,并提高血液产品的使用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传染病的发生率。

具体要求如下:1.医院应设置血液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完善和执行血液管理制度,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

2.各科室要建立临床用血小组,负责制定本科室的用血指南和规范,履行好临床用血的管理职责。

3.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血液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用血操作,不得违反制度规定。

4.医院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用血培训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用血水平。

二、血液使用的标准和途径1.血液使用的标准:临床上需要输血治疗的适应症应明确,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血液检查结果来判断是否需要输血。

一般情况下,血红蛋白小于70-80g/L、血红蛋白下降快于10g/L/d,或出现休克、严重贫血和急性失血等情况,都是输血的适应证。

但是,对特殊患者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血液使用的判断。

2.血液使用的途径:血液使用途径包括定点献血和购买血液产品,医院要与当地血液中心建立血液供应管理机制,确保血液的及时供应。

三、用血操作流程1.临床医生在确定需要输血治疗后,提出申请,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及输血的原因和目的。

2.医院血库根据申请单和血液库存状况,审核申请单,并选择合适的血液产品。

3.临床医生核对血液品种和数量,并签字确认。

4.临床医生填写血液用法,包括输血速度、输血量和输血时间等,并通知护士负责输血过程管理。

5.护士在输血过程中,必须核对患者的身份、血型和血液品种。

6.护士监测输血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和呼吸等,并记录在输血观察表中。

7.输血结束后,护士做好输血过程记录,并填写输血后观察表。

8.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血效果,进行疗效评估,并记录在病历中。

四、临床用血的质量控制1.血液采集和储存:医院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血液采集的安全性和质量,储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范文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范文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工作,保障患者用血的安全和合理性,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各科室的临床用血操作、血液库房的管理,以及相关人员从事用血活动的监督和指导。

第三条本制度所涉及的用血管理事项包括:用血申请、血液库存管理、血液采血抽验、血液配型鉴定、用血后的临床观察和血液废弃处理等。

第四条本制度的实施,应与医院质量管理、临床实践指南等相配合,并依据相关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执行。

第五条医院应建立完善的用血管理制度、流程和工作规范,并组织开展用血管理培训和考核。

第二章用血申请和审批第六条患者用血需经医生开具用血申请单,并填写患者的基本信息、用血指征和用血量等内容。

第七条用血申请单须经临床科室主管医生或专家组负责人审批签字后,方可向血液库房提出申请。

第八条血液库房应按照申请单上的用血量和血型等要求,配发适宜的血液制品,并填写库存管理记录。

第九条医生在患者获得用血后应及时将用血申请单归档,并做好血液使用情况的记录。

第三章血液库存管理第十条血液库房应建立血液库存管理制度,并定期进行库存检查和质量评估。

第十一条血液库房应保持适量的血液储备,确保能够满足患者的用血需求。

第十二条血液库房应定期检测血液制品的储存温度和有效期,确保血液的质量安全。

第四章血液采血抽验第十三条血液采血应由具备规范操作技能和相关证书的护士或医生进行。

第十四条血液采血前,应检查患者的血容量和血液净化情况,确保采血的安全和有效性。

第十五条血液采血应选择清洁、无污染的血管,采用一次性无菌针头和采血管。

第五章血液配型鉴定第十六条血液配型鉴定应由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的实验技师进行。

第十七条血液配型鉴定应遵循标准操作程序,保证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八条血液配型鉴定结果应及时记录,并报告给相关临床医生。

第六章用血后的临床观察和血液废弃处理第十九条医生应密切关注患者用血后的临床情况,及时处理并记录相关信息。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医疗行业汇总)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医疗行业汇总)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医疗行业汇总)一、引言血液是拯救生命的重要资源,临床用血是医疗救治的关键环节。

为了确保临床用血的安全、有效和合理,我国医疗行业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规范,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本文将对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进行汇总,以期为医疗行业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二、临床用血管理原则1.安全第一: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是首要任务,包括献血者筛查、血液检测、成分制备、储存运输等环节。

2.合理用血:根据患者病情、血红蛋白水平、心肺功能等因素,合理选择血液成分和输血量。

3.严格监管:加强对临床用血过程的监管,确保各项操作符合规范要求。

4.信息公开:及时向患者及家属公开用血相关信息,提高透明度。

5.教育培训:加强医务人员用血知识培训,提高临床用血水平。

三、临床用血管理流程1.献血者招募:严格按照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进行献血者招募。

2.献血者筛查:对献血者进行健康检查,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血液检测等。

3.血液采集:采用无菌、密闭、一次性采血器材,确保血液采集安全。

4.血液检测:对采集的血液进行病原体检测,包括HBsAg、抗-HCV、抗-HIV、梅毒等。

5.成分制备:根据临床需求,将全血分离制备成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等成分。

6.储存运输:采用专用设备储存血液,确保血液质量。

在运输过程中,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防止血液变质。

7.输血申请:临床科室根据患者病情,向输血科提交用血申请。

8.输血科审核:输血科对用血申请进行审核,确保用血合理性。

9.血液发放:根据输血申请,发放相应血液成分。

10.输血过程:临床科室严格按照输血操作规程进行输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11.输血后评估:对输血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临床用血管理措施1.完善组织机构:成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临床用血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2.制定规章制度: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3.加强人员培训:定期开展临床用血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范文(5篇)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范文(5篇)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院临床用血行为,有效管理血液资源,保障患者用血安全,提高临床用血效果,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内临床用血行为的管理,包括血液库存控制、用血审批、血液使用追踪等内容。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的所有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

第四条临床用血应严格按照医学、伦理、法律等相关规定进行,确保临床用血活动符合规范。

第五条临床用血应尽量选用供血风险低、适应患者需求的血制品,避免不必要的用血。

第六条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血液管理制度并定期进行宣教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临床用血的认识和操作技能。

第二章: 血液库存控制第七条医院应根据实际临床需求,合理确定血库需存储的数量和种类,并根据血液有效期进行动态管理。

第八条医院血库应定期进行库存清点,检查血液存储条件,及时处理过期、损坏、不合格等血液。

第九条医院血库应有充足的存储空间,满足日常存储需求,并做好防火、防潮等措施。

第十条医院血库应设专人管理,确保血液管理操作规范与安全。

第三章: 用血审批第十一条医院设立用血审批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负责审批患者的用血申请。

第十二条用血审批委员会由血液科、临床科室、质控科等相关部门的代表组成,主任医师担任主任。

第十三条患者用血需经过医生开具申请单,并填写患者的基本信息、诊断、用血原因、用血量等必要内容。

第十四条用血审批委员会按照患者的临床情况、血液库存等因素,决定是否批准患者的用血申请。

第十五条用血审批委员会审批结果应及时通知医生和患者,并记录在档案中。

第四章: 血液使用追踪第十六条医院应建立血液使用追踪制度,对每一袋用血进行记录与追踪,确保用血的及时、准确。

第十七条医生应及时向血库申领用血并签字确认,用血后应填写血液使用记录单,包括用血时间、用血量、用血原因等内容。

第十八条医院应建立血液使用统计和查询系统,可以随时查询和统计血液使用情况。

第十九条医院应委派专人负责血液使用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为临床用血管理提供参考。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一、为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本院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

三、临床用血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四、本院无偿献血由市卫生局指定的献血站负责组织。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组织或变相组织临床用血。

五、本院临床用血必须使用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血站供应的血液。

六、临床科室应严格执行输血适应症,认真执行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

七、临床科室应建立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如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应及时报告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并立即通知输血科负责人和献血管理机构负责人,及时调查处理。

八、临床科室应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确保临床用血的客观真实性和可追溯性。

医师应当将患者的输血适应症、输血过程和输血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以及与患者亲属的沟通情况等,记入病例;临床科室应将输血申请单、输血记录单等资料保存至少10年。

九、本管理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如有违反本管理制度的行为,将按照医院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在医疗领域,临床用血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

然而,由于血液的短缺和复杂性质,医疗机构必须进行有效的临床用血管理,以确保有限的血液资源得到合理、安全、有效的利用。

一、临床用血的重要性临床用血是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对于那些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或治疗严重疾病的患者。

血液是生命的源泉,输血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缓解病情,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血液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因此必须进行有效的管理,以确保其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

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的挑战1、血液短缺:全球范围内,血液供应都面临着短缺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对献血的认识不足,献血积极性不高,以及血液采集和分发的复杂过程导致的。

2、血液质量:确保血液质量是临床用血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4篇)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4篇)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和优化医疗机构临床用血流程,并确保用血安全有效而制定的一套管理制度。

该制度包括以下内容:1. 临床用血审批制度:规定医院临床用血需经过审批程序,包括申请、审核、审批等环节,确保用血合理、必要。

2. 用血指征和禁忌症的明确:明确不同病情需要用血的指征和禁忌症,防止不必要的临床用血,减少用血风险。

3. 用血的分级管理: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用血的紧急程度等,将临床用血分为不同级别,确保高危患者可优先获得血源。

4. 用血前的血液检验和交叉配血:规定临床用血前必须进行血液检验,包括血型鉴定、抗体筛查等,确保血液品质和血型适配性。

5. 用血品种和用量的严控:规定不同病情需要用血的品种和用量,防止不合理的浪费或供不应求。

6. 用血过程记录和追踪:规定医院要对每一例临床用血进行记录和追踪,包括血液来源、血液使用情况等,便于事后评估和血液质量管理。

7. 用血教育和培训:医院要进行相关用血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临床医生和护士对用血管理的认识和操作技能。

8. 用血不良事件的报告和处理:和规定医院用血不良事件的报告、处理和分析程序,及时发现和解决用血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确保用血安全。

通过制定和贯彻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可以有效提高用血质量,减少用血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2)是指医院规范化、科学化地管理血液和血液制品的使用过程的一套制度。

其目的是保证患者用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血液资源的利用率,确保医疗质量。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内容:1. 临床用血指征的制定:制定详细的用血指征,明确哪些患者需要输血,根据不同病情和临床需要确定输血的种类和数量。

2. 用血审批程序:规定临床用血的审批程序,确保医务人员在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时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申请、审批和使用。

3. 血液管理委员会:成立血液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执行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包括用血指征的更新和审核、用血指导方针的制定和宣传等工作。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临床用血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采购、储存、配送、使用、监督管理等活动。

第三条本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加强对临床用血的规范化管理,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有效、合理。

第四条临床用血管理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安全、经济的原则,推广成分输血和自身输血,减少不必要的输血。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或者指定专门人员负责临床用血管理工作。

第六条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应当由医疗、护理、输血、感染控制、药学等部门的代表组成,负责制定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工作计划和考核标准,对临床用血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

第七条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应当定期召开会议,分析临床用血情况,提出改进措施,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第三章采购与储存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临床用血需求和血液供应情况,制定临床用血计划,并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采购符合国家规定的血液制品,建立血液制品采购记录,记录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制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厂家、批号、有效期等信息。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血液制品储存管理制度,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安全。

储存条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专库、专锁、专人管理。

第四章输血管理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临床输血管理制度,规范临床输血操作程序,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输血科(室),配备专业人员进行临床输血工作。

输血科(室)应当具备独立的采血、检验、输血等功能,并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十三条临床医师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实验室检测结果等因素,合理选择输血治疗方案,并在病历中详细记录输血指征、血液制品种类、剂量、输血时间等信息。

第十四条输血前,医疗机构应当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确保输血安全。

第十五条输血过程中,医疗机构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确保患者安全。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及流程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及流程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及流程一、引言临床用血对于救治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但同时也需要严格的管理和规范的流程来确保用血的安全、合理和有效。

本文将详细阐述临床用血的管理制度及流程,以保障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健康权益。

二、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一)用血申请制度1、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科学合理地申请用血。

2、申请用血时,医师需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诊断、输血目的、预计输血量等。

3、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 800 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申请备血量在 800 毫升至 1600 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 1600 毫升的,由科室主任提出申请,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

(二)用血审核制度1、输血科(血库)接到输血申请单后,应对申请用血进行审核。

2、审核内容包括患者输血适应证、输血前检测结果、申请血量等。

3、对不符合输血指征或申请用血不合理的,输血科(血库)应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三)用血登记制度1、输血科(血库)应建立健全用血登记制度,对每一次用血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2、登记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输血日期、输血品种、输血量、供血者信息等。

3、用血登记资料应妥善保存,以备查阅和追溯。

(四)血液储存管理制度1、输血科(血库)应按照规定的条件和要求储存血液。

2、不同血型、不同品种的血液应分别储存,并有明显的标识。

3、血液储存设备应定期维护和校准,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温度、湿度等参数符合要求。

4、定期对库存血液进行质量检查,对过期、变质或不合格的血液应及时进行处理。

(五)血液发放管理制度1、血液发放必须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确保血液的质量和新鲜度。

2、发放血液时,应认真核对受血者和供血者的信息,包括姓名、血型、住院号等,确保无误。

临床用血安全质控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安全质控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患者用血安全,提高临床用血管理水平,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1. 成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临床用血安全质控管理制度,监督、检查和指导临床用血工作。

2. 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下设临床用血质控小组,负责具体实施临床用血安全质控工作。

三、职责分工1. 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职责:(1)制定临床用血安全质控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监督、检查临床用血工作,确保用血安全。

(3)定期组织临床用血安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用血安全意识。

(4)协调解决临床用血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 临床用血质控小组职责:(1)执行临床用血安全质控管理制度,对临床用血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定期对临床用血工作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3)对临床用血工作提出改进措施,推动临床用血工作持续改进。

(4)协助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开展临床用血安全培训。

四、临床用血安全质控内容1. 输血科(血库)管理:(1)输血科(血库)设置、人员配置、设施设备应符合国家规定。

(2)血液采集、储存、发放、输注等环节应符合国家规定。

(3)血液质量检测、血液报废等应符合国家规定。

2. 临床用血管理:(1)临床科室用血申请、审批、用血记录等应符合国家规定。

(2)临床用血前评估、输血适应症、禁忌症等应符合国家规定。

(3)临床用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确保用血安全。

3.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理:(1)临床科室应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及时上报输血不良反应。

(2)输血科(血库)应配合临床科室做好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

(3)定期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总结,提高输血安全水平。

五、培训与考核1. 定期组织临床用血安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用血安全意识。

2. 对医务人员进行临床用血安全考核,确保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六、监督与检查1. 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定期对临床用血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1. 前言为了有效管理医院的临床用血工作,提高患者用血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制定本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涉及临床用血的科室和人员。

2. 目的和原则2.1 目的本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确保患者用血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提高血液资源的利用效率;•规范临床用血的管理流程。

2.2 原则•临床用血必须符合医学指南和临床实践的相关规定;•临床用血必须有明确的证据支持;•临床用血必须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临床用血必须确保血液安全性;•临床用血必须进行必要的记录和报告。

3. 临床用血管理流程3.1 申请与审批•临床用血需由医生提出申请,并明确注明患者基本信息、用血指征和用血量;•临床用血申请需经过科主任或临床科室负责人审批,并确保用血合理性。

3.2 血液配型与定量•患者需要进行血液配型与定量检测,以确保血液的相容性和用血安全性;•血型不匹配的患者在无紧急情况下不得使用血液。

3.3 血液需求与调配•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血液调配系统,确保血液的及时供应;•血液调配需遵循先进先出原则,并定期进行库存管理。

3.4 用血过程管理•在用血过程中,医院应加强对患者用血的监测和管理;•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用血效果进行实时调整和评估。

3.5 报告与记录•医院应建立完善的临床用血记录和报告制度;•临床用血的相关信息需及时记录和报告,以便进行后续的评估和分析。

4. 临床用血安全管理4.1 血液安全监测•医院应定期进行血液安全监测,确保血液质量符合相关标准;•监测内容包括血型鉴定、传染病筛查等。

4.2 质量控制•医院应建立血液质量控制制度,确保血液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对血液供应商进行定期评估,确保提供的血液符合质量要求。

4.3 不良事件报告与处理•发生严重的不良事件时,医院应立即启动不良事件报告与处理程序;•不良事件应及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5. 培训与教育•医院应定期进行相关临床用血管理的培训和教育活动;•医生和护士等相关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培训和考核。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参考)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参考)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参考)一、概述临床用血是医疗救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合理和有效,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质量管理要求,特制定本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本制度旨在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行为,提高临床用血质量,确保患者用血安全,降低输血相关风险。

二、临床用血管理组织架构1.医院成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由分管副院长、医务处、输血科、临床科室、护理部等相关人员组成,负责制定和修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监督临床用血工作的执行,协调解决临床用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输血科负责临床用血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血液成分制备、血液储存与发放、临床用血指导等。

3.临床科室负责本科室临床用血的具体实施,严格按照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和输血指南开展用血工作。

三、临床用血管理流程1.用血申请:临床科室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填写《临床用血申请单》,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医师审核签字后,提交至输血科。

2.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输血科收到用血申请后,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确保供血者与受血者血型相合,避免输血反应。

3.血液成分制备与储存: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制备相应血液成分,如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并在规定条件下储存,确保血液质量。

4.血液发放与输注:临床科室凭《临床用血申请单》领取血液,严格按照输血指南进行输注,密切观察患者输血反应,确保输血安全。

5.输血后评价:临床科室对输血患者进行输血后评价,评估输血效果和安全性,对输血相关并发症进行及时处理。

四、临床用血管理要求1.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遵循合理用血原则,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2.严格执行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制度,确保供血者与受血者血型相合。

3.严格按照输血指南进行输注,密切观察患者输血反应,确保输血安全。

4.加强临床用血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临床用血知识和技能。

5.做好临床用血相关记录和资料保存,便于追溯和总结。

五、临床用血质量控制1.定期对临床用血工作进行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序号:XXYY-ZWK-001文档编号:ZWK-20XX-001XXX医院临床用血安全管理制度编制科室:知丁日期:年月日临床用血安全管理制度1.目的:保证临床合理、规范、安全用血,保障紧急抢救的及时用血。


2.范围:医院科室、员工、患者。


3.定义: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结束后,因输入血液或其制品或所用输注用具而产生的不良反应。

4.内容:4.1 输血培训:4.1.1 培训内容: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

4.1.2 各级各类人员培训要求:4.1.2.1输血科人员须具有国家认可(或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经过输血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合格后方可上岗。


4.1.2.2临床执业医师,须经医院组织的输血培训合格后,由医院医务科授权方可开展临床输血工作。

每年至少培训一次,累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8学时。


4.1.2.3新入院医护人员和其他从事输血相关辅助工作的专门人员必须进行临床输血培训,培训时间不得少于4学时。


4.1.2.4医学生、进修人员入院教育培训必须包括临床输血知识,在带教教师指导下从事临床输血相关工作。


4.1.2.5未经临床输血培训的人员不得从事与临床输血相关的工作。


4.2临床用血:4.2.1输血前检查:4.2.1.1 检查内容:4.2.1.1.1输血相容性检测:ABO 血型鉴定、RhD 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筛选)和交叉配血试验。

4.2.1.1.2肝功能测定和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毒抗体等)。

4.2.1.2 检查对象:4.2.1.2.1手术患者、待产孕妇和有创诊疗操作原则上应将输血前检查作为入院常规。

4.2.1.2.2 内科住院、门急诊可能需要输血的患者也应提前进行输血前检查,确保意外大出血时输血治疗的及时和安全。

4.2.1.3 检查频次:4.2.1.3.1 首次输血患者必须进行输血前检查;
4.2.1.3.2 间隔三个月输血应重新进行肝功能测定和感染性疾病筛查;
4.2.1.3.3 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收多次输血者,每次输血前都应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筛选)。

4.2.2 输血申请:4.2.2.1 输血指证评估:医务人员对输血患者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计划和方案。

对不符合输血适应症的用血申请,输血科不予发血。

4.2.2.2 输血知情告知:
4.2.2.2.1 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输血目的、可能发生的输血反应和经血液途径感染疾病的可能,双方在《输血/血液制品治疗知情同意书》上签名。

4.2.2.2.2 无家属签名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4.2.2.2.3 每次输血计划内输血可签署一份《输血/血液制品治疗知情同意书》,计划外输血需再次签署《输血/血液制品治疗知情同意书》。

4.2.2.3 临床输血申请分级管理:4.2.2.3.1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 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4.2.2.3.2 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需科室主任核准签发。


4.2.2.3.3 超过 1600 毫升的,需报医务部门批准。


4.2.2.3.4 紧急用血时须征得上级医师同意,并记入病历,事后按照以上要求补办手续。

大量用血申请单由输血科保存。

4.2.3 备血:4.2.3.1择期手术或常规输血: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临床输血申请单》和受血者血样至少于预定输血日期前一天送输血科备血。

4.2.3.2 紧急用血:护士根据医嘱分两次抽血型和交叉配血的血样,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临床输血申请单》、血型和交叉配血的血样送到输血科,输血科人员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4.2.3.3电话约血:特殊情况下(如术中抢救)已经递交《临床输血申请单》的用血科室可以电话申请追加用血。

需电话约血时,约血医生应自报姓名、所在科室以及用血病人的姓名、住院号、血制品品种、数量并说明约血原因;输血科接电话者要做好详细记录并签名。

输血结束后,约血医生应补开规范的《临床输血申请单》送至输血科存档备查。

4.2.3.4 血样采集与送检要求:
4.2.3.4.1 医院应建立血液标本管理制度,规范标本采集、保存、登记、送检等流程,有效防止标本发生差错。

4.2.3.4.2 建立标本采集手册,指导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的标本采集,并明确相关责任。

患者信息应当具有唯一性。

4.2.5审核: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对临床输血申请单进行审核,合格率必须达到100%。

4.2.6 交叉配血:4.2.6.1配血标本必须是在输血前3天之内采集的,超过3天必须重新采集,同时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


4.2.6.2输血科建立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正确无误后方可进行交叉配血。

4.2.6.3两人值班时,配血试验由两人互相核对,双查双签名;一人值班时,操作完毕后,自己复核并签名,填写配血试验结果。


4.2.6.4 交叉配血报告单的内容应当包括输血法规规定需要报告的全部内容。

4.2.7 血液发放:4.2.7.1 准备:4.2.7.1.1配血合格后,输血科人员应及时通知临床用血科室,由医护人凭取血单到输血科取血。

4.2.7.1.2取血单应当详细注明患者姓名、科别、ID 号、ABO 和 RhD 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血液信息、医师签名、日期等。

4.2.7.1.3取血时必须使用取血专用保存箱,每个取血箱每次只能存放同一人次血液或血制品。

4.2.7.2 核对: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同时核查取血单、交叉配血报告单上的患者信息和血袋上的血液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ID 号、科别(病房/门急诊)、血型、供血者血袋编码、血型、血液量、采血日期、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和内容物等,核对无误后,双方签名发出。

严禁不合格的血液出库。


4.2.7.3 取血限制:
4.2.7.3.1 未按规定办理输血申请的不得发血。


4.2.7.3.2 血液制品一旦离开适宜储存条件,即有可能发生细菌繁殖或丧失功能的危险,临床用血科室不得自行贮血,暂时不输注的血液应保存于输血科专用冰箱中,直至输血前取走。


4.2.7.3.3 取血数量:为减少血液制剂在室温下的存放时间,每次发血严格控制发放数量,红细胞每次发放最多2个单位,血小板每次发放1个治疗量,血浆每次发放不得超过400ml,冷沉淀每次发放不得超过12袋,(急救用血、术中用血、血浆置换除外)。

输血科人员有告知取血人员输血相关事宜的义务,如告知输血的时限等。

4.2.7.3.4 取血人员必须是在职医护人员或经过专门培训的具有一定医学知识的工作人员,严禁病人家属取血。

4.2.7.4 血样保存: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

4.2.8 血液输注:4.2.8.1输注时限:取回的血液制品应按照相关要求尽快输注,在室温下放置不得超过30分钟。


4.2.8.2输注核对:
4.2.8.2.1输注前: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质量是否异常,执行双人双核对、双签名制度。

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4.2.8.2.2 床旁: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ID号、门急诊/病室、血型等,确认与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相符,并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注。

4.2.8.3 输注速度:4.2.8.3.1 静脉输血起始速度宜慢,红细胞输注,前15分钟内,控制在20滴/分左右,15分钟后若无不良反应发生,则遵医嘱调整滴速为 60滴/每分钟左右。

4.2.8.3.2 血小板、血浆、冷沉淀输注前15分钟内,控制在50滴/分左右,15分钟后若无不良反应发生,且患者能耐受,则调整为75滴/分左右。

4.2.8.3.3 如果患者有循环超负荷风险,应调低输注速度至15滴/分左右。

具体可根据患者年龄、病情和输血耐受程度适当调整输注速度。


4.2.8.3.4 1个单位的全血或成分血应在4h内输完。


4.2.8.3.5 对于新生儿,在小剂量血液制品被抽入输血泵的情况下,必须使用带有滤网的滤器或一个含有同样过滤作用的替代系统输注。

红细胞、血浆、血小板通常剂量为10-20ml / kg。

输血速度0.5-1.5 ml /分。

输前加温至室温或37℃为宜。

4.2.8.4 异常情况处理:4.2.8.4.1 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4.2.8.4.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4.2.8.4.3上报:医护人员对所有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应登陆异常事件管理系统填写输血不良反应报告上报输血科,输血科需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相关项目,并向临床反馈意见。

输血科每月统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行分析上报质控办。

4.2.9 血袋回收:血液输注完毕,废血袋送回输血科放置2-6℃度冰箱集中保留24小时后,按医院感染性废物管理要求,统一处理,并记录,以备必要时进行核对。


4.2.10输血病程记录:输血当天相关病程记录内容应完整详细,至少包括输血原因、输注种类、血型和数量,输注过程观察情况,有无输血(不良)反应以及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等。

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上应注明输血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并有两位输注核对者的签名。

4.3 血液质量管理:4.3.1血液入库核对:4.3.1.1输血科接收血站发送的血液后,应当对血袋标签、包装进行核对。


4.3.1.2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的血液入库,做好登记。


4.3.1.3血液包装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应拒领拒收。

禁止将血袋标签不合格的血液入库。


4.3.2 血液储存:4.3.2.1储存的血液制剂必须按A、B、O、AB血型与品种、规格、日期分别贮存于专用冰箱不同层内或不同专用冰箱、冰柜内,并有明显的标识。

4.3.2.2 医院的储血设施应当保证运行有效,储血环境应当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

全血、红细胞的储藏温度应当控制在2-6℃,血小板的储藏温度应当控制在20-24℃,震荡保存;冰冻血浆及冷沉淀应当控制在-20℃以下;储血保管人员应当做好血液储藏温度的24小时监测记录。

4.3.2.3 已配血但临床未取走,并且不再使用的血液,经外观和内容物检查合格后,可重新入库并发放。


4.3.2.4 质量监控:
4.3.2.4.1当贮血冰箱的温度自动控制记录和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时,要立即检查原因,及时解决并记录。


4.3.2.4.2 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他物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