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写作中寻找方向”——北岛访谈录
北岛励志语录选集
北岛励志语录选集北岛,诗人。
1949年出生,本名赵振开,生于北京。
1978年同朋友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担任主编至今。
1990年旅居美国,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大学。
北岛励志语录1. 一生中,我多次撒谎,却始终诚实地遵守着,一个儿时的诺言。
因此,那与孩子的心,不能相容的世界,再也没有饶恕过我。
2.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了看看太阳和蓝色的地平线。
3. 走吧,眼睛望着同一片天空,心敲击着暮色的鼓。
走吧,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
走吧,路呵路,飘满了红罂粟。
4. 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5. 如果你是条船,漂泊就是你的命运,可别靠岸。
6.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7. 我和这个世界不熟。
这并非是我安静的原因。
我依旧有很多问题,问南方问故里,问希望,问距离。
我和这个世界不熟。
这并非是我绝望的原因。
我依旧有很多热情,给分开,给死亡,给昨天,给安寂。
我和这个世界不熟。
这并非是我虚假的原因。
我依旧有很多真诚,离不开,放不下,活下去,爱得起。
8. 、我和这个世界不熟。
这并非是我撕裂的原因。
我依旧有很多完整,至少我要成全我自己。
9. 世界小得像一条街的布景,我们相遇了,你点点头,省略了所有的往事,省略了问候。
也许欢乐只是一个过程,一切都已经结束。
10.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11. 世界小得像一条街的布景,我们相遇了,你点点头,省略了所有的往事,省略了问候。
也许欢乐只是一个过程,一切都已经结束。
12. 那时我们还年轻。
穿过残垣断壁苍松古柏,我们来到山崖上。
沐浴着夕阳,心静如水,我们向云雾飘荡的远方眺望。
其实啥也看不到,生活的悲欢离合远在地平线以外,而眺望是一种青春的姿态。
北岛励志语录(精选)1. 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2. 对于世界,我永远是个陌生人。
现代著名的诗人北岛
现代著名的诗人北岛(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报告材料、策划方案、条据文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党团资料、教案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ummary plans, report materials, planning plans, doctrinal documen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lesson plan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现代著名的诗人北岛北岛(1949年8月2日—),原名赵振开,“北岛”是诗人芒克给他取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北岛经典语录大全
北岛经典语录大全[标签:栏目] ,北岛经典语录大全1、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2、第一次旅行中,他们有幸结识了马查多。
他为伯若达一行朗诵了自己和别人的诗作,洛尔加弹了一段钢琴曲。
那次见面让洛尔加激动不已,马查多对他说,诗歌是一种忧郁的媒体,而诗人的使命是孤独的。
洛尔加从朋友那儿借来马查多的诗集,他用紫色铅笔在扉页上写了首诗,大意是,诗歌是不可能造就的可能,和音乐一样,它是看不见欲望的可见的记录,是灵魂的神秘造就的**,是一个艺术家所爱过一切的悲哀遗物。
3、不过盖房子是给人住的,而诗歌搭的是纸房子,让人无家可归。
**是公开的性,而性是私人的**。
由于这些物的阐释,“家”的概念变得完整了。
其实,旅行是种生活方式。
一个旅行者,他的生活总是处于出发与抵达之间。
从哪儿来的到哪儿去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持未知态度,在漂泊中把握自己,对,一无所有地漂泊。
4、在被闪电固定的背景中,昨天在每一朵花中散发幽香。
5、我喜欢在大街上闲逛,无所事事。
在成人的世界中有一种被忽略的安全感。
只要不仰视,看到的都是胸以下的部分,不必为长得太丑的人难过,也不必为人间喜怒哀乐分心。
6、我得感谢这些年的漂泊,使我远离中心,脱离浮躁,让生命真正沉潜下来。
在北欧的漫漫长夜,我一次次陷入绝望,默默祈祷,为了此刻也为了来生,为了战胜内心的软弱。
我在一次采访中说过:“漂泊是穿越虚无的没有终点的旅行。
”经历无边的虚无才知道存在有限的意义。
7、是的,我们自以为与时俱进,其实在不断后退,一直退到我们出发的地方。
8、自然本身说到底就是沉默的,喧嚣和噪音最后还得归于沉默;喧嚣打扰了事物的本质,而沉默使人回归进自己。
9、其实乌鸦和人有一种共生关系,它们热爱人类,循其足迹,蹭吃蹭喝。
有人类的弱点,怕孤独,呼啸成群。
它们肯定有自己的社会结构,只不过人对此没有耐心罢了:天下乌鸦一般黑。
10、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莫言《寻找灵感》和《我与文学大师的对话》阅读理解
莫言《寻找灵感》和《我与文学大师的对话》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寻找灵感莫言三十多年前,我初学写作时,为了寻找灵感,曾经多次深夜出门,沿着河堤,迎着月光,一直往前走,一直到金鸡报晓时才回家。
少年时我胆子很小,夜晚不敢出门,白天也不敢一个人往庄稼地里钻。
别的孩子能割回家很多草,我却永远割不满筐子。
母亲知道我胆小,曾经多次质问我:你到底怕什么?我说我也不知道怕什么,但我就是怕。
我一个人走路时总是感到后边有什么东西在跟踪我。
我一个人到了庄稼地边上,总是感觉到随时都会有东西窜出来。
我路过大树时,总感觉到大树上会突然跳下来什么东西。
我路过坟墓时,总感觉到会有东西从里边跳出来。
我看到河中的漩涡,总感觉到漩涡里隐藏着奇怪的东西……我对母亲说我的确不知道怕什么东西,但就是怕。
母亲说: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怕人!毒蛇猛兽怕人,妖魔鬼怪也怕人。
因此人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了。
我相信母亲说的话是对的,但我还是怕。
后来我当了兵,夜里站岗时,怀里抱着一支冲锋枪,弹夹里有三十发子弹,但我还是感到怕。
我一个人站在哨位上,总感到脖子后边凉飕飕的,似乎有人对着我的脖子吹气。
我猛地转回身,但什么也没有。
因为文学,我的胆子终于大了起来。
有一年在家休假时,我睡到半夜,看到月光从窗棂射进来。
我穿好衣服,悄悄地出了家门,沿着胡同,爬上河堤。
明月当头,村子里一片宁静,河水银光闪闪,万籁俱寂。
我走出村子,进入田野。
左边是河水,右边是一片片的玉米和高粱。
所有的人都在睡觉,只有我一个人醒着。
我突然感到占了很大的便宜。
我感到这辽阔的田野,这茂盛的庄稼,包括这浩瀚的天空和灿烂的月亮都是为我准备的。
我感到我很伟大。
我知道我的月夜孤行是为了文学,我知道一个文学家应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我知道许多文学家都曾经干过常人不敢干或者不愿意干的事,我感到我的月夜孤行已经使我与凡夫俗子拉开了距离,当然,在常人的眼里,这很荒诞也很可笑。
我抬头望月亮,低头看小草,侧耳听河水。
北岛作品经典语录
北岛作品经典语录北岛作品经典语录看来这个世界上显然是差异先于认同,而认同往往是对差异的矫饰而已。
《青灯》小编给大家分享了北岛作品经典语录,喜欢就收藏起来吧。
北岛作品经典语录欣赏1. 不过盖房子是给人住的,而诗歌搭的是纸房子,让人无家可归。
政治是公开的性,而性是私人的政治。
由于这些物的阐释,“家”的概念变得完整了。
其实,旅行是种生活方式。
一个旅行者,他的生活总是处于出发与抵达之间。
从哪儿来的到哪儿去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持未知态度,在漂泊中把握自己,对,一无所有地漂泊。
《蓝房子》2. “所有权力都有腐蚀作用,绝对权力有绝对的腐蚀作用。
” 《失败之书》3. 一生中/我多次撒谎/却始终诚实地遵守着/一个儿时的诺言。
《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4. 人总是自以为经历的风暴是卫衣的,且自诩为风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东摇西晃。
下一代怎么活法?这是他们自己要回答的问题。
《蓝房子》5. 道路撞击在一起/需要平等的对话/我静观无字的天空/无限寂寞6.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回答》7. 如果你是条船,漂泊就是你的命运,可别靠岸。
《青灯》8. 我不相信,生活是沼泽,我不相信,生命旅途不能一路高歌; 我不相信,成长是懦弱,我不相信,双手握不住执着的绳索。
9. 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用我的北京否认如今的北京。
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地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
《城门开》10. 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北京就像一个被放大了的灯光足球场。
《城门开》11. 有时深夜难眠,兀自茫然:父母风烛残年,儿女随我漂泊,社稷变迁,美人色衰,而我却一意孤行。
这不仅仅是地理上,而是历史与意志.文化与反叛意义上的出走。
这或许是命中注定的。
访谈录作文200字
访谈录作文200字
访谈录。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一位杰出的作家,他是畅销书《孤独的星球》的作者,也是许多人心目中的文学偶像。
在这次访谈中,我们将一窥他创作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写作经验和心得。
首先,我们来谈谈创作灵感的来源。
作家表示,他的灵感来自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自对人性和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他说,写作并不是一件孤独的事情,而是需要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只有通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思考,才能找到最真实的灵感。
接着,我们谈到了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作家坦言,写作是一项需要长期积累和不断磨砺的技艺。
他建议初学者多读书、多写作,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功底。
此外,他还强调了写作的毅力和耐心,说道,“写作是一项需要坚持不懈的工作,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
”。
最后,我们聊到了作家对未来的写作计划。
他表示,自己将继续坚持自己的写作风格,不断探索新的题材和风格,希望能够给读
者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感动。
他说,“写作是我的生命,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
通过这次访谈,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位作家的内心世界和写作心得。
他的坚持和执着,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和鼓舞。
愿我们在他的作品中,找到更多的共鸣和力量。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这世界上有些事,总是让人不禁沉思,让人忍不住想要与之对话。
读完《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这本书后,我就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与这个世界谈谈。
这是一本由北岛所著的诗集,通过文字的力量,作者与这个世界进行了一场深情对话。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这本诗集有着独特的呈现方式。
每篇诗歌的标题,都是以“谈谈”二字开头。
这呈现方式引入了作者与读者的互动,让读者感觉自己正与北岛一同对话。
在这里,北岛不再是一个独自面对这个世界的个体,而是可以与读者分享他的思考和感悟,与读者一同思考人生的种种难题。
阅读这本诗集,我不禁被北岛的文字所打动。
作者的诗歌充满了独特的哲理和情感,引发了我对生活的思考。
在他的诗歌中,我读到了迷茫、挣扎、无奈,但同时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和对人性的探寻。
通过《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这本书,我看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他以犀利的笔锋,直指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扭曲。
他们探讨着,人类在现代文明中追求物质和力量的同时,是否也失去了一些最根本的人性特质。
人类是否真的在成长,还是只是在追逐虚无缥缈的幸福。
在这本诗集中,作者也表达了对人类情感和生存状态的思考。
他借助文字,将自己的心声传达给读者。
作者的诗歌中有着对爱情、亲情、友情的思考和表述。
这些诗句勾勒出了人类情感的复杂和纯粹,使读者在思考自己的情感时,仿佛与作者进行了一次心灵的碰撞。
除了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北岛的诗歌中还蕴含着对生命本身的探讨。
他诗中的探索,并不仅仅是在追问,而是通过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出对生命的向往和对存在的思考。
他对时间、空间和人生的把握,让我无比震撼和感动。
在读完《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后,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这本书通过独特的诗歌形式,让我不仅仅是读者,更是与作者共同对话的参与者。
通过这场对话,我得到了很多思考和启发,也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这个世界的敏感,紧紧跟随内心的声音,勇敢地与这个世界进行对话。
我眼中的北岛
我眼中的北岛提起北岛,我一直觉得神秘,他是一本难读的书。
我对他的思想,只了解九牛一毛,他那诗朦胧得让我陷下去;他那散文,让我心情舒缓。
从小我就听说过海子北岛,但当时也只是知道一个名而已,并无其他。
后来,读了他的故事,读了他的生活,我了解了一点。
他的诗,开始时都难以理解,直觉思维跳跃太大,隐喻、象征太多,让我一时间找不到北。
也许,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文革,对北岛造成了极大地心理创伤,使他产生忧患、悲观、怀疑的的意识,在诗中表现为沉郁、冷峻、悲壮等感情基调。
他的诗个性独特,在八十年代初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散发出理性的光芒,他的《回答》我看不懂,感觉很乱,或悲壮,或反抗,或理性,或尖锐。
北岛是孤独的,诗人也许都这样,在悲观中呼喊,期盼黎明的到来,释放内心的压抑。
可能正因为如此,他的诗很多我都读不懂。
一个简单的事件,一个常见的意象,在他的笔下都是那么都美,譬如在他的诗《布拉格》的开头:一群乡下蛾子在攻打城市| 街灯,幽灵的脸| 细长的腿支撑着夜空。
在《红帆船》里:如果大地早已冰封| 就让我们面对暖流| 走向海| 如果礁石是我们未来的形象| 就让我们面对着海| 走向落日。
我喜欢这种风格,可是一时学不来,哎!北岛先生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声望已然很高,我只能仰望、仰望、仰望这位出色的现代诗人。
其实,在我身边也不乏其人,虽不可相提并论,但其风格偶尔相似,那就是龙建敏的诗,比如《幻灭之秋》:绿,岁月给她染黄| 阳光的雕琢也没夏日般努力| 冰凉的双手被秋末的尾巴给缠绕| 沉沦了一秋| 孤单依靠着树干| 台阶的斜阳也开始陈旧,腐朽| 垢上点点星辰月迹| 茕影的路灯回忆着大城市的繁华| 古老的建筑褪化着颜色| 梦中的悲秋| 狂风聚散| 划落了唯一的基调| 埋葬深藏于下一季的秋。
在他的诗中,我看到了北岛的影子,不论有没有刻意模仿。
简单的意象,朦胧的诗意,丰富的想象,美妙的词语,深刻的内涵,我已陶醉,陶醉在他的诗间。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复习精选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16Word版含答案
适用类文本阅读16四、下边一篇,达成12~14 。
史:近失明王开岭① :我在2009 年第 5 版《代典》里到史的解,“ 史是自然界和人社会的展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②答:自然史,先放一放。
③按我的理解,史就是我的集体出身和生计,它回答“我从哪里来、我是” 一。
我看身的年人,他极少或素来不关怀史,我很憾,就告:一个人必点史,你不可以只生活在今世截面上,否你就不立体,没有“根”,精神上很薄,薄薄一。
些孩子都20 多,一眼即上世 90 年月了,在他的印象里,生活和世界素来都是的,向来这样且天地,独一化就是每年流行的西不一。
当你告他30 年前穿喇叭、唱君的歌、听外国台弄不好会坐牢,他大着眼以你开玩笑⋯⋯重要的代拐点、社会局、思潮争,他都没碰上,一路直行,没有跌荡和起伏,个岔口都没有,甚至以父亲母亲也么来的,不过更、更土一点,没有肯德基和麦当了。
所以我就:不要只活在今世截面上,不要老随着尚和流行走,要知道你的出身,个人和民族都要有出身感,一个人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清楚自己是、未来会怎。
④ 代医学在助断上,愈来愈着重基因,去也重,但用的是另一个——“家族病史”,人得什么病,很大程度上是基因静静决定的。
那么,从人生计来,史就相当于基因。
今日的生计格局从何而来?今日的政治性、文化人品和价,从何而来?就是从基因系里来。
90 年月必定是从 80 年月来的, 80 年月必定是从 70 年月来的。
志新在 70 年月因真被割喉管,同的在 80 年月就无性命之了,或会有警示或分,而再今后,可能些也没了。
所以今日的父亲母亲用不着再嘱咐孩子“不要在日里乱”了。
就是步,但步是有成本的,若不牢和珍惜成本,那利息就不行靠,不定哪天就水,大家又变回穷光蛋。
我感觉每个时代都是这样,古人付出成本,后代享受利息。
我们认为好的社会现况,每一点文明进步,都不是天上掉的馅饼,而是利息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感谢那些成本,要怀念那些在成本中牺牲的人,比方当年的孙志刚事件 (一个青年在广州街头因无暂住证被收留后遇殴身亡 ),它以最极致和惨烈的方式刺激了舆论,唤醒了法的良心和制度纠错,《城市漂泊乞讨人员收留遣送方法》由此被取销。
北岛:作家就是应该孤独的
晨报记者陈文香港报道和北岛的访谈约在香港书展的一个中午,快1点钟了,他在连续不断的访谈中一直没有吃饭。
诗人的穿着很简单,只是一件皱巴巴的POLO衫,他眼神平静,语速缓慢,丝毫没有记者预想中的那种气场——反抗、愤怒、锐利。
场面就像一个普通的大学教师在和他的学生聊天,但没想到,这个眼里透着安然和祥和的老头,一开口便字字犀利。
“写作是一门孤独的手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着某种古老的敌意。
”引用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诗句,北岛用诗人特有的方式批判目前某些作家身上存在的问题——他直言,作家就是应该孤独的,写作和孤独紧密相连。
若一个作家只顾吃喝玩乐,追求优渥的物质生活,怎么能写出好的作品。
在北岛的自我描述中,他如今在香港的生活,淡得就像一杯白开水。
“每天像上班一样去写作。
早上,穿过一个环境很好的公园,走六七分钟到我的书房,中午在书房给自己下个方便面,晚上回到家里,和孩子们过家庭生活。
”作为一个北方人,虽然还很不习惯香港的种种,但他说,比起在国外的漂泊,已经很满意了,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多年的漂泊生涯,让北岛深感孤独的好处,“所幸我一直没有放弃写作”。
他说:“我常常为我同代的作家和艺术家朋友感到痛心,并借此不断提醒自己,他们被金钱被权力彻底打垮,其实他们是被自己打垮,换句话说,就是不再跟自己过不去了。
这是最后一道防线,向整个世界彻底投降,同流合污,无可救药。
他们降低自己的写作水准来迎合大众的趣味,妥协的结果就是大众文化变得粗鄙化和泡沫化。
”“作家天生就应该有三种敌意,对所处的时代、母语和自己。
”北岛坚持自己的活法——远离主流文化,“没有办法,这是一个作家和世界的基本关系,一个严肃的作家,必须对自己的写作保持高度的警惕和反省精神。
写作,就是一门孤独的手艺。
”“诗人和读者只是偶然相遇”孤独的诗人总是对一些东西有着天生的抗拒。
北岛有很多读者——他宁愿称呼他们是读者而不是“粉丝”——有人因为他早期的诗歌喜爱他,批评现在的诗人“已死”;有人更在意他在海外漂泊的过程,而不是他诗歌本身的力量,但他说,无论读者们对他有什么样的评价和反应,他都不是很在意。
仿写北岛的回答
仿写北岛的回答
我不是北岛,但我会以北岛的风格来回答。
问:你怎么看待人生?
答: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穿越着时光和空间,不断地寻找着自己的方向和目的。
或者说,我们本身就是这个旅程的一部分,我们的选择和决定会带给我们不同的经验和教训。
人生也并非只有荣光和快乐,还有挫折和孤独。
但正是这些经历,才让我们更加成熟和强大。
所以,我们需要珍惜每一个时刻,勇敢地面对挑战,保持热爱和感恩的心态。
问:你觉得诗歌对人生有何影响?。
见过诗人北岛的书法吗?竟恁样秀气,罕见的北岛手迹九篇
见过诗人北岛的书法吗?竟恁样秀气,罕见的北岛手迹九篇那个放在书本中的印刷体的北岛,与这个徜徉在便签上的手写的北岛,在您的观感上差别有多大?“北方的一座孤岛”,这是北岛曾经的自诩。
当诗歌开始腿下高高在上的大红色外衣,一句“我不相信”,让他几乎成为讲真话、新诗派的代言人。
也许是读得少吧,相比那些涌动着压抑与突破的诗歌,我更喜欢的,是北岛中年以后的散文漫作。
比如《失败之书》《城门开》,我觉得都是中国当代散文的上上之作。
读着这篇篇散记,于丰饶与苦难间,我得以一窥另一群长者的世道经验,以及他们对国中文化的反观。
北岛给我之印象,似乎总是内向、忧郁、苦闷。
这似乎也是一代优秀作家的应有气象。
书写散文,对于北岛的那些压抑的愤懑,以及去国的惶恐,等于是相对地在另一个维度上搭建了一种平衡吧?我这样说,不是说北岛被岁月和谐了,而是以为,诗歌是医生动手术刀,是精微的性命相关的对峙,而散文是园丁养花园,可以从容地找到症结,并慢慢地剪枝、除虫、施肥、调养。
放之国际,北岛、杨炼无疑是最有影响的中国诗人,还有高行键,他们最重要的身份是飘泊。
不久前,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北岛说:“这么多年漂流了那么多国家,现在在香港也是漂流。
”生于这江河日下的复杂的时代,我们不也同样是故国的一朵浮萍吗?虽未被审判、流亡、放逐,但远不是一种多么根深的植物,面对世相种种,身临每日的见与不见,亦只能发出一声深长的叹息,仅此而已。
北岛的这些手稿,是我在网上发现的,是香港林道群先生收藏的,在此向林先生致谢。
看到它们,让我很欣喜。
触摸诗家手迹,这上面有温度,有湿度,能呼吸,这些手稿本身就是诗的延展。
重新抄写自己的这些经年的旧诗,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是那种深夜披阅旧作的感觉,还是泛生出了“身世浮沉雨打萍”的酸或暖?真没想到北岛的字这样瘦秀,有体有势,笔体研究家们品品吧。
“祖国是一种乡音/ 我在电话的另一端/ 听见了我的恐惧。
”读到手稿中的这句(见《乡音》),我整个人被抓了一下。
“我一直在写作中寻找方向”——北岛访谈录
“我一直在写作中寻找方向”——北岛访谈录唐晓渡/北岛唐: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无论就个人生活还是写作而言,你都一直处于——让我们使用一个比较谨慎的约定说法——“漂泊”的境遇中。
由最初的非常态到后来的常态,这种境遇对你的写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如果变化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这种变化是否首先与你对母语的新的感受有关?布罗斯基曾经有过一个比喻,说在这种境遇中母语会“同时成为一个人的剑、盾和宇宙舱”,对此你怎么看?北岛:我在海外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你在外面漂泊久了,是否和母语疏远了?其实恰恰相反,我和母语的关系更近了,或更准确地说,是我和母语的关系改变了。
对于一个在他乡用汉语写作的人来说,母语是惟一的现实。
我曾在诗中写道:“我在语言中漂流/死亡的乐器充满了冰”。
我想在布罗斯基的三个比喻外,再加上“伤口”。
这种“漂泊”中有一种宿命。
我相信宿命,而不太相信必然性;宿命象诗歌本身,是一种天与人的互动与契合,必然性会让人想到所谓客观的历史。
唐:但宿命不也意味着一种必然性吗?当然这是说一种被个人领悟到并认可的必然性,而不是来自外部的、被强加的必然性,更不是指令性的必然性。
所谓“认命如宿”。
这样来谈“宿命”,似乎和通常所谓的“信念”有点关系;而在众多论者的笔下,你确实被描述为一个“有信念”的诗人。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扩大一点说,你怎么看待诗和诗人的“信念”?它是必须的吗?在我看来你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内心充满困惑、疑虑,并坚持在诗中对世界和自我,包括诗本身进行种种质询的诗人,你是否认为这是一个有信念者的基本表征?信念会给一个人带来方向,至少它要求一个方向;如果是这样,你怎么理解你作为一个诗人的方向?我注意到你有一首题为《借来方向》的诗,在这首诗中,所谓“方向”不仅被讽喻式地表述成是“借来”的,其本身也被从不同的角度反复消解。
是否可以据此认为你持一种反意识形态化的“方向观”?而这种眼光和态度也同样适用于你对“信念”的看法?北岛:自青少年时代起,我就生活在迷失中:信仰的迷失,个人感情的迷失,语言的迷失,等等。
野兽怎么活_诗人就该怎么活
南方周末/2011年/10月/13日/第D21版2011诺贝尔奖?文学野兽怎么活,诗人就该怎么活北岛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特朗斯特罗姆南方周末记者王寅北岛和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
他们相识于1985年的北京,一起游览了长城。
1990年代初,北岛旅居瑞典,在八个月的艰难时光中,“若没有瑞典朋友,我八成早疯了。
”特朗斯特罗姆就是这些瑞典朋友中的一位。
他们也都多次出现在诺贝尔文学奖候选名单上,和诺贝尔赌盘的盘口上。
2011年,特朗斯特罗姆的赔率是9∶2,排在第二位,最后“亚军”中奖。
北岛还是特朗斯特罗姆的第一个中译者,1984年第4期《世界文学》发表了北岛以石默的笔名从英译本转译的特朗斯特罗姆《诗六首》。
北岛后来回忆道:“相比之下,我们中国诗歌当时处于一个很低的起点。
”在北岛的《时间的玫瑰》一书中,特朗斯特罗姆是九位大师级的诗人中仅有的两位在世的诗人中的一位。
在北岛看来,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特朗斯特罗姆,是瑞典文学院的骄傲:“写诗本来就不应该是一个职业,否则诗人很容易被‘职业’毁了。
这就像野兽和家畜的区别。
野兽怎么活法儿,诗人就该怎么活法儿。
”特朗斯特罗姆大于诺贝尔奖南方周末:间隔15年后,诺贝尔再次把奖金支付给一个诗人。
他为什么可以赢得这份尊敬?他值得这份尊敬吗?北岛:我说过,特朗斯特罗姆大于诺贝尔奖。
把今年文学奖授予他,与其说是托马斯的骄傲,不如说是瑞典文学院的骄傲。
托马斯在世界文学的地位是公认的,多个奖少个奖并不能改变什么。
这一点人们最好不要本末倒置。
我在《特朗斯特罗姆:黑暗怎样焊住灵魂的银河》(收入《时间的玫瑰》)一文中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读者有耐心的话,可以去读这篇文章。
我只能说,他是20世纪以来世界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已经成为人类精神财富的一部分。
南方周末:特朗斯特罗姆的正式职业是心理学家,他的这份工作一直做到他退休(生病)吗?他的这份职业和他的创作有联系吗?北岛:更准确地说他是犯罪心理学家,主要是在少年犯罪管教所工作。
北岛:是笔在绝望中开花
北岛:是笔在绝望中开花
陈蕾
【期刊名称】《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
【年(卷),期】2017(000)011
【摘要】去年七月的一天,北京单向空间(原单向街书店)举办了北岛的“文学之夜”沙龙。
格子衬衫,浅色长裤,沉静睿气的目光——67岁的北岛身形瘦削,缓缓诉说着关于文学、关于生活的种种。
在灯光略显昏暗的空间中,作家朗诵的诗句如同飘浮在眼前、排列成行、拨开历史的迷雾,让人倾听那个时代的足音。
光阴荏苒,文字却不朽,正如那“时间的玫瑰”,未曾凋零。
【总页数】5页(P8-12)
【作者】陈蕾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工业科技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星夜》:希望中的绝望与绝望中的希望——梵高绘画精神赏析 [J], 陈莉
2.绝望而美丽的爱情之花——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赏析 [J], 高建军
3.“希望中的绝望”和“绝望中的希望”——《等待戈多》与《过客》中的两种生命哲学 [J], 胡中方
4.绝望的序曲——浅析纳博科夫小说《绝望》中的焦虑书写 [J], 冯泽寰
5.绝望的序曲——浅析纳博科夫小说《绝望》中的焦虑书写 [J], 冯泽寰[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岛访谈:回顾八十年代
北岛访谈:回顾八十年代
查建英;北岛
【期刊名称】《当代作家评论》
【年(卷),期】2006()4
【总页数】1页(P70-70)
【关键词】八十年代;北岛;运作过程;大环境;感受;人物
【作者】查建英;北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5
【相关文献】
1.庆幸长在八十年代——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访谈录之曹剑篇 [J],
2.从"友情与讨论"看《八十年代访谈录》 [J], 徐静茹
3.中文是我惟一的行李——北岛访谈 [J], 翟頔;
4.八十年代的诗歌是一种范儿——黄亚洲访谈录 [J], 姜红伟;黄亚洲;
5.“重返八十年代”文学课堂的缘起与展望——程光炜教授访谈 [J], 程光炜;张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精品美文阅读:北岛,在语言中漂流
精品美文阅读:北岛:在语言中漂流◎刘鹏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每当我读到北岛的这首诗,浑身的血液都会一下子涌到头顶,脚下的土地也会迅速变得冰凉,似乎所有的想像都来源于遥远的地平线。
北岛,首先是一个建筑工人,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瘦弱的男人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让以后的世界变得表情怪异,是惊讶万分还是张口结舌,或许还是手舞足蹈呢。
当时这个建筑工人唯一的理想是烧锅炉或者是看水泵,因为这两件事才有足够的时间看书,可是一直到现在他也没有实现自己妄想的这个美差事,对于他,或许一辈子都实现不了喽。
北岛的诗歌创作开始于“文革”后期,大部分诗歌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时代造就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
他在冷静的观察中,发现了“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价值的全面崩溃、人性的扭曲和异化。
他想“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北岛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为准绳,重新确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本性;悼念烈士,审判刽子手:嘲讽怪异和异化的世界,反思历史和现实;呼唤人性的富贵,寻找“生命的湖”以及“红帆船”。
为了那只“红帆船”,20 世纪80 年代末,北岛开始了长期在海外漂泊的生活,准确地说,他更像一个饥寒交迫的流浪者。
在我们即将淡忘他和他的作品时,北岛以一本《失败之书》的散文集,让我们重拾记忆,这位曾经风靡全国的诗人,在多年异乡漂泊的旅途中,他变得沉默了吗?他变得寡言了吗?他变得愤怒了吗?普希金有首诗:没有幸福,只有自由与平静。
在海外漂泊了多年的北岛更明白自由与平静的内涵,我想这些比幸福更为重要。
当年,北岛用他锋锐的诗句撕裂了整个世界,如今,他用散文表示了自己存在的第三种方式。
散文与漂泊之间,按时髦说法,有一种互文关系:散文是在文字中的漂泊,而漂泊是地理与社会意义上的书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一直在写作中寻找方向”——北岛访谈录唐晓渡/北岛唐: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无论就个人生活还是写作而言,你都一直处于——让我们使用一个比较谨慎的约定说法——“漂泊”的境遇中。
由最初的非常态到后来的常态,这种境遇对你的写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如果变化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这种变化是否首先与你对母语的新的感受有关?布罗斯基曾经有过一个比喻,说在这种境遇中母语会“同时成为一个人的剑、盾和宇宙舱”,对此你怎么看?北岛:我在海外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你在外面漂泊久了,是否和母语疏远了?其实恰恰相反,我和母语的关系更近了,或更准确地说,是我和母语的关系改变了。
对于一个在他乡用汉语写作的人来说,母语是惟一的现实。
我曾在诗中写道:“我在语言中漂流/死亡的乐器充满了冰”。
我想在布罗斯基的三个比喻外,再加上“伤口”。
这种“漂泊”中有一种宿命。
我相信宿命,而不太相信必然性;宿命象诗歌本身,是一种天与人的互动与契合,必然性会让人想到所谓客观的历史。
唐:但宿命不也意味着一种必然性吗?当然这是说一种被个人领悟到并认可的必然性,而不是来自外部的、被强加的必然性,更不是指令性的必然性。
所谓“认命如宿”。
这样来谈“宿命”,似乎和通常所谓的“信念”有点关系;而在众多论者的笔下,你确实被描述为一个“有信念”的诗人。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扩大一点说,你怎么看待诗和诗人的“信念”?它是必须的吗?在我看来你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内心充满困惑、疑虑,并坚持在诗中对世界和自我,包括诗本身进行种种质询的诗人,你是否认为这是一个有信念者的基本表征?信念会给一个人带来方向,至少它要求一个方向;如果是这样,你怎么理解你作为一个诗人的方向?我注意到你有一首题为《借来方向》的诗,在这首诗中,所谓“方向”不仅被讽喻式地表述成是“借来”的,其本身也被从不同的角度反复消解。
是否可以据此认为你持一种反意识形态化的“方向观”?而这种眼光和态度也同样适用于你对“信念”的看法?北岛:自青少年时代起,我就生活在迷失中:信仰的迷失,个人感情的迷失,语言的迷失,等等。
我是通过写作寻找方向,这可能正是我写作的动力之一。
可我不相信一次性的解决。
在这个意义上,“方向”只能是借来的,它是临时的和假定的,随时可能调整或放弃;而意识形态则是一种明确不变的方向,让我反感。
你这也可以说这是一种信念,对不信的信念。
唐:你说到了“伤口”,这让我想到了你在你刚刚征引过的那首诗中的一个设问。
你问道:“谁在日子的裂缝上/歌唱……”这里“日子的裂缝”是否与你所说的“伤口”对应?这首诗开头的一句是“夜正趋于完美”;后面你又说:“必有一种形式/才能作梦”;能否将所有这些——包括你征引的那两句诗,包括末节“早晨的寒冷中/一只觉醒的鸟”的总结性意象,也包括标题《二月》——视为你所说的“宿命”,或者说觉悟到这种宿命的一个完整隐喻?换言之,诗对你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作梦”的形式,飞翔的形式;而你的诗之所以总给人以二月早晨寒冷(我更想说冷峻——当然不止是冷峻)的感觉,是因为它们来自“伤口”,来自“日子的裂缝”,来自——与其说是世界的,不如说是人性和语言内部的——“正趋于完美的”夜?北岛:现代汉语既古老又年轻,是一种充满变数和潜能的发展中的语言。
但近半个世纪来由于种种原因,它满是伤口。
说到宿命,其实诗人和语言之间就有一种宿命关系:疼和伤口的关系,守夜人与夜的关系。
如果说什么是这种宿命的整体隐喻的话,那不是觉悟,而是下沉,或沉沦。
写作的形式,显然与这种沉沦相对应。
《二月》这首短诗说的是,在一个“正在趋于完美的夜”里沉沦的可能。
再说到宿命与必然性,在我的看来,其实有两种不同的色调,宿命是暗淡而扑朔迷离的,必然性是明亮而立场坚定的。
唐:每个诗人都有自己写作的“发生史”,并在一定阶段上形成自己的“个体诗学”和“个人诗歌谱系”。
但你在这方面对绝大多数读者来说似乎还是个谜。
能否请你简要地谈一谈你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写诗的?迄今大致经历了哪些阶段?有哪些相应的诗学主张?与你有过较为密切的精神血缘关系的诗人都有谁?曾有论者认为你最初受到前苏联诗人叶甫图申科的影响,是这样吗?北岛:对我来说同样是个谜,就象河流无法讲述自己一样。
我试着讲述自己写作的开端,但发现每次都不一样,于是我放弃了回溯源头的努力。
我想,写作是生命的潜流,它浮出地表或枯竭,都是难以预料的。
外在的环境没有那么重要。
我年轻时读到一本黄皮书《娘子谷及其他》,曾一度喜欢过叶甫图申科。
他八十年代初来北京朗诵,我只听了三首诗就退席了。
他让我恶心。
那是由于当年阅读的局限造成的偏差。
这个世界诗人众多,由于精神上的联系而组成了不同的家族,与语言国籍无关。
我喜欢的多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诗人,包括狄兰·托马斯、洛尔加、特拉克、策兰、曼杰斯塔姆、帕斯捷尔纳克、艾基、特郎斯特罗姆。
后两位还健在,幸运的是我还认识他们。
二十世纪上半叶是世界诗歌的黄金时代,让我如此眷恋,以至于我想专门为此写本书。
唐:欧阳江河在一篇文章中曾表达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在他看来,“北岛这个名字一方面与一个人的确切无疑的写作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历史的真相想要阐明自身因而寻找一个象征物的要求有关”,由此他怀疑“北岛本人也是…北岛‟这个名字的旁观者。
”你认为他的观点有道理吗?你乐于充当“北岛”这个名字的旁观者吗?如果乐于,请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北岛:历史与个人的关系的复杂性,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
我想起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的诗句:“我受雇于一个伟大的记忆。
”在我看来,“伟大的记忆”比“历史的真相”可靠得多。
我对“北岛”倒是有时候有旁观者的感觉。
唐:为存在和美作证被视为现代诗的伟大职责之一。
它提示着更多被遮蔽、被抹去和被遗忘的可能性。
你的诗一方面忠实地履行着这一职责,但另一方面,却又一再对此表示怀疑。
在《蓝墙》一诗中,“作证”被表现为一种荒谬的要求(“道路追问天空/一只轮子/寻找另一只轮子作证”);而《无题》则干脆取消了类似的要求(“煤会遇见必然的矿灯/火不能为火作证”)。
这究竟是表达了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看法,还是一种必要的语言策略?它是诗的一种自我怀疑方式吗?北岛:“一只轮子/寻找另一只轮子作证”反应了我在本体论意义上的怀疑。
这个世界难道还不够荒谬吗?美国大学的那些大多数学术论文,就是互相寻找作证的轮子。
进一步而言,这世界得以运转的整个逻辑体系在我看来都有问题。
《蓝墙》是反着说的,《无题》中的“火不能为火作证”是正着说的。
唐:你去国后的作品在保持了此前作品尖锐、机警、精致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同时,也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
除了欧阳江河已经指出的音调和意象更为内敛、更具对话性质等“…中年风格‟的东西”外,最明显的是反讽和自嘲的成份大大增加了。
这种变化的心理学依据容易理解,我更感兴趣的是美学上的考虑,能不能请你谈一谈?北岛:说到美学,应该是你们评论家的事。
我一直在写作中寻找方向,包括形式上的方向,寻找西班牙诗人马查多所说的“忧郁的载体”。
那是不断调音和定音的过程。
诗歌与年龄本来就相关,特别是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岁月年华一直是重要主题。
唐:你一直非常注重炼字炼句。
你早期作品中的若干警句至今长驻人心不仅是你个人的一个胜利,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诗学的一个胜利。
你近期的作品则似乎更注重炼“境”,并往往通过末句提行来增强其穿透力。
同时你的诗还具有阶段性地集中、反复、高度个人化地处理某几个意象的特征。
这些意象及其用法对解读你的诗具有“关键词”的性质,诸如早期的“石头”、“天空”,此后的“孩子”、“花朵”等等。
斯蒂芬. 欧文认为你的诗“也许……概括了汉诗的传统”。
作为《唐诗的魅力》一书的作者,他这么说堪称是对你的极高褒奖;然而在国内,你的名字却是和“反传统”联系在一起的。
显然,在这种悖谬中包含了对“传统”的复杂认知。
请从个人的角度谈谈你的创作与中国传统诗学的内在关联。
北岛:这些年在海外对传统的确有了新的领悟。
传统就象血缘的召唤一样,是你在人生某一刻才会突然领悟到的。
传统博大精深与个人的势单力薄,就象大风与孤帆一样,只有懂得风向的帆才能远行。
而问题在于传统就象风的形成那样复杂,往往是可望不可及,可感不可知的。
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与境界的重视,最终成为我们的财富(有时是通过曲折的方式,比如通过美国意象主义运动)。
我在海外朗诵时,有时会觉得李白杜甫李煜就站在我后面。
当我在听杰尔那蒂·艾基(Gennady Aygi)朗诵时,我似乎看到他背后站着帕斯捷尔那克和曼杰施塔姆,还有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尽管在风格上差异很大。
这就是传统。
我们要是有能耐,就应加入并丰富这一传统,否则我们就是败家子。
唐:在诗学上你无疑是一个倾向于“极简主义”的诗人。
极简主义的至境是“大象无形”、“大音稀声”;但也容易沦为趣味化,把诗写得太像诗,或故弄玄虚。
请问你是怎样把握其中的界限和张力的?为了防止趣味化,或拓展更多的可能性,一些当代诗人不在乎写出来的是不是诗,甚至故意把诗写得不像诗,你也会有这样的冲动吗?北岛:我意识到这个问题,这也是你提到我的诗中自嘲与反讽的来源。
趣味化往往是大脑的游戏,是诗歌的迷途或死胡同。
我自己就有这类失败的教训。
防止趣味化,就应该把诗写得更朴实些,而不是把诗写的不象诗。
当然反诗的试验是有好处的,那就是告诉我们诗歌的疆界。
唐:我注意到《白日梦》是你惟一的一个组诗,这在当代诗人中是罕见的。
绝大多数有成就或试图有所成就的诗人都对组诗或长诗投以了相当的关注,希望以此建立自己的“纪念碑”。
你是不是对独立的短诗情有独钟?假如的确如此,其根据是什么?在你未来的写作计划中,会有长诗的一席之地吗?北岛:《白日梦》对我来说是个失败的尝试。
这先搁置不提。
说到长诗,几乎没有一首是我真正喜欢的。
自《荷马史诗》以来,诗歌的叙述功能逐渐剥离,当代诗人很难在长诗中保持足够的张力。
我确实只喜欢短诗,因为在我看来这才是现代抒情诗的“载体”,即在最小的空间展现诗歌的丰富性。
现代抒情诗根本没有过时,它的潜力有待人们发现。
当今“抒情”几乎已经成了贬抑词,那完全是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