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胶体-优质课教案

(新)胶体-优质课教案
(新)胶体-优质课教案

胶体教案

新县高中李晓慧

●教学目标

1.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了解其应用。

2.进一步认识物质性质与物质聚集状态相关的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索、归纳的能力。

4.通过了解胶体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

胶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胶体粒子大小与其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实验探索等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清晨,明媚的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入树林,会出现万道霞光;

大雾天驾车,雾灯发出的黄光会在雾中形成光亮的通路。

思考:清晨树林间的空气与雾有何共同点?光亮的通路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胶体的定义: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就叫做胶体。这也是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最本质特征。

2、胶体的分类:

[投影]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气溶胶、液溶胶、固溶胶

[讲述]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淀粉溶液、

Fe(OH)3胶体等分散剂为水,这样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投影]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粒子胶体、分子胶体

[讲述]如:Fe(OH)3胶体胶粒是由许多Fe(OH)3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淀粉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板书]3、常见的胶体:

[投影图片]气溶胶:烟、云、雾

液溶胶:牛奶、豆浆、墨水、血液

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

[板书]4、胶体的制备:

实验探究:Fe(OH)3胶体的制备

步骤:取一烧杯,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向沸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1~2 mL。继续煮沸,待溶液呈红褐色后,停止加热,得Fe(OH)3胶体。

注意:①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后停止加热

②不能用自来水,也不能搅拌

③不写“↓”,写胶体

[板书]方程式:FeCl3+3H23(胶体)+3HCl

5、胶体的性质:

【小组合作探究】阅读课本27~29页,查阅相关资料,总结:

(1)胶体具有哪些性质及成因分析

(2)胶体的应用实例及原理分析

[板书](1)丁达尔效应:光束通过胶体,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叫丁达尔效应。

[投影比较]

[多媒体动画模拟]胶粒对光的散射作用

当光线照射到胶体粒子上时,有一部分光发生了散射作用,另一部分光透过了胶体,无数个胶粒发生光散射,如同有无数个光源存在,我们便可发现当一束光线通过胶体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就是丁达尔效应。

[过渡]由于胶体分散质粒子比溶质粒子大得多,以致使光波传播改变了原来的方向。尽管如此,我们的肉眼仍看不到它的存在。超显微镜可帮助我们了解胶粒的情况。

胶粒的运动情况如同花粉颗粒在水里作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这种现象叫做布朗运动。

[多媒体动画模拟]胶粒的布朗运动

[板书](2)布朗运动:胶体分散质粒子作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这种现象叫做布朗运动。

[设问]为什么胶粒的运动是不停的、无秩序的呢?

胶粒作布朗运动,是因胶粒受水分子来自各方面的撞击、推动,而每一瞬间在不同方向上所受合力的大小不同,所以每一瞬间胶粒运动速率和方向都在改变,因而形成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布朗运动使胶粒难于静止沉降,这是胶体稳定的一个因素。相比之下,浊液却无此性质,为什么呢?

[投影比较]

[设疑]若给Fe (OH )3胶体通直流电,胶体粒子的运动会怎样呢?

[播放视频]Fe (OH )3胶体的电泳实验,请观察:

现象:通电后,U 型管里阴极附近的红褐色逐渐变深,阳极附近的红褐色逐渐变浅。 [讲述]从现象可看出,阴极附近Fe (OH )3胶粒增多了,说明在电场作用下,胶粒作了定向移动。

[设问]通电后,Fe (OH )3胶粒移向阴极,说明Fe (OH )3胶粒具有什么样的电性?

[回答]Fe (OH )3胶粒带正电。

[小结]像Fe (OH )3胶体,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粒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泳。

[板书](3)电泳: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泳。

[设疑]为何胶体粒子会带电呢?胶体是否带电?Fe (OH )3胶粒为何带正电?

[分析]胶体粒子小?→?

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可吸附溶液中的离子?→?Fe (OH )3胶粒只吸附阳离子,带正电??→?通电向阴极移动?→?

阴极区液体颜色变深。

[投影归纳]

胶体粒子小?→?表面积大????→?吸附离子带电????→?通直流电向电极作定向移动。

[多媒体动画模拟]电泳现象

一般来说,在同一胶体中,由于胶粒吸附相同的离子因而带同种电荷,如Fe (OH )3胶粒带正电荷。但胶体本身不带电,我们不能说Fe (OH )3胶体带正电。那么,哪些胶体粒子带正电荷,哪些胶体粒子带负电荷呢?

[投影归纳]一般来说:

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荷。

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土壤的胶体粒子带负电荷。但并非所有胶粒都带电荷。 [讨论]同一胶体中胶粒带同种电荷,会产生怎样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对胶体的性质有何影响?

[讲述]由于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它们之间相互排斥而不易聚集沉降,这就是胶体一般稳定的主要原因。

[小结]胶体分散系稳定的原因。

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不易聚集;布朗运动能克服重力作用,胶粒不易沉积。

[过渡]我们分析了胶体稳定的原因,其中胶体粒子带电是重要的因素。那么,能否想出针对性的办法破坏胶体的稳定性,使胶粒彼此聚集长大而沉降呢?

思路:“胶粒????→?中和电荷聚集变大????→?重力作用沉淀”

[学生讨论]提出中和胶粒所带电荷的方法。

归纳为:1.加电解质;

2.加带相反电荷的胶粒。

[板书](4)胶体的聚沉:分散质粒子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 方法:加热;加电解质溶液;加带相反电荷的胶粒。

[多媒体动画模拟]加电解质引起胶体聚沉

[过渡]以上我们紧紧围绕胶体粒子大小的特征,研究了胶体所具备的重要性质。借此,可以认识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板书]6、胶体的应用

[投影](1)静电除尘

(2)土壤的保肥

(3)石膏制豆腐

(4)明矾净水原理

(5)江河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

(6)使用蓝色墨水的钢笔抽黑色墨水容易堵塞

(7)喝豆浆放糖不放盐

(8) FeCl 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随堂练习]1、下列现象与胶体的性质无关的是( )

A、将盐卤或石膏加入豆浆,制成豆腐

B、一枝钢笔使用两种不同型号的蓝黑墨水,易出现堵塞

C、向Fe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会出现红褐色沉淀

D、清晨,人们经常看到的阳光穿过茂密的树木枝叶所产生的美丽景象

2、已知土壤胶粒带负电荷,又有很大的表面积,因而具有选择吸附能力。在土壤里施用含氮量相同的下列肥料,肥效较差的是()

A、(NH4)2SO4

B、NH4HCO3

C、NH4NO3

D、NH4Cl

3、把稀H2SO4溶液逐滴加入到氢氧化铁胶体中,

现象是。

原因是。

板书设计:

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就叫做胶体。这也是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最本质特征。

2、胶体的分类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气溶胶、液溶胶、固溶胶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粒子胶体、分子胶体

3、常见的胶体:

4、胶体的制备:FeCl3+3H23(胶体)+3HCl

5、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光束通过胶体,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叫丁达尔效应。

(2)布朗运动:胶体分散质粒子作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这种现象叫做布朗运动。

(3)电泳: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泳。

(4)胶体的聚沉:分散质粒子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

方法:加热;加电解质溶液;加带相反电荷的胶粒。

6、胶体的应用

作业布置:完成学习指导对应活页练习

观潮教案公开课

《观潮》 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在走近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先打开语文书,翻到第一单元篇章页。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汉江临眺/汉江临泛》(出示全诗),意思是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生答:自然美景)。 再看右下角的两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本单元的阅读目标是(生答: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习作目标是(生答: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看来同学们对篇章页的使用都非常熟悉了。 2.那么,我们就进入这个单元第一篇课文的学习,看看课文向我

们展示的是一个是什么自然景象呢?(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看完这个视频,同学们可以用一个词概括一下你的感受吗?(预设:奇特、壮观)你们知道这个潮在哪儿吗?(预设:钱塘江,引入资料袋)老师没有办法带同学们实地观看,但是今天啊,老师想带着同学们借助文字去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发挥你的想象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和壮观。(板书课题:观潮)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桥潮的? 2.生字词教学 下面想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是不是都认真完成了,这里有几组词语,你们都掌握了吗? (1)据说屹立踮脚(不要认半边熟字而读错) (2)若隐若现人山人海(ABAC式,拓展) (3)风平浪静山崩地裂 多音字教学(薄) 3.理清层次 同学们预习得可真棒!那我们来看刚刚留下的问题: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生答:时间顺序)那你能说说你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春江花月夜》课件步骤 一、导语设计(教师导入)(1′)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 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 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 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家作品(1′)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 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 后世。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三、整体感知(10′) 1、范读提示:在那样一个美好的夜晚,诗人伫立江边,欣赏无边的美景。随着时间的推 移,诗人的内心波澜起伏,一会儿思索月亮的形成、人类的起源等高深的哲学问题,一会儿又 联想到游子和思妇相思相爱的情形。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3、想一想,你觉得如何划分层次更符合诗人的思路。 (一)(1-8)描绘春、江、花、月、夜美景 (二)(9-16)引发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三)(17-36)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讲解:整首诗的思路可以用我们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来概括,即触景生情。由美景引发思 考生发情感。下面我们从“景”“思”“情”三方面来研究这首诗。 四、分节赏析诗歌(30′) 第一部分:景:板书:春江花月夜的美景(10′) 1、对于写景的诗歌,要围绕“意象及意境、手法、情感”三要素来鉴赏,开头八句通过对哪些 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幻灯片下划线) 意象:江,花,月(春、夜是背景)浩瀚澄澈的江,绚烂耀眼的花,明亮空灵的月。 意境:幽美恬静 情感:板书:美好,兴奋,快乐。 手法:景中含情 2、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潮水走 到哪里,月光跟到那里,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 野,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她的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光皎洁,使得空中的飞霜不能察觉了.在皎洁的月光下,江滩的白沙也分辨不清了. 3、此时月的状态如何?明确:初升。板书:月升 第二部分:理:哲理思考(10′) 1、过渡:“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对前面景色的总结,江天无尘,明月孤寂。清

【新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语文1《观潮》优质课教案

1观潮 1.认读“盐、屹”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潮、据”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奇观、农历”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句子的含义。 4.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通过对钱塘江大潮的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突出大潮给人带来的震撼的写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并且练习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重点 知道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宏大气势。 难点 学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事物发展的过程;学习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培养 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字词教学 本课15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中,有7个生字出现在第2、3自然段中。因此,可以集中指导生字认读 及书写。本课生字的学习,可以跟词语教学或句子教学相结合。比如,可以通过“闷雷滚动”来认识 “滚”这个字,并通过介绍这个字的结构及读音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同时,还要进行书写的指 导,如:“阔”是半包围结构,里面的“活”字要写得略窄些;“盼”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同 高;“逐”是半包围结构,“豕”要写得略窄。 2.阅读理解 这篇文章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生词较少,生僻的句子较少,因此不难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抓 住这些词语、句子,让学生边读边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展现文字所描述的景象。这样学生既能加 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学习了阅读理解的方法,同时也品味了文字的魅力。学生们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 体会大自然的魅力。 3.表达运用

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针对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告诉他们规范表达的重要性,理解课文时,请学生们发表看到钱塘江大潮时的感想。 1.预习提纲 (1)搜集图文资料及视频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会认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会写字要求会读写并组词。通过查工具书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 (3)再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熟读课文,通过找重点词语,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把握课文的写作顺序,体会按时间顺序写作的好处。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塘江大潮吗?课前我让大家搜集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大家肯定对钱塘江大潮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钱塘江大潮吧。 课件出示: 钱塘江大潮:由于每年秋分后的一段时间,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这几天海水所受引潮力特别大,再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从而形成特大涌潮。农历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钱塘江的潮头最大,以千古赞咏不绝的“海宁潮”闻名天下。 2.学生交流看到这些资料和图片后自己的感受。 生1:看到这些图片,我感到非常震撼。钱塘江大潮真是汹涌澎湃、宏伟壮观。

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检查预习 “月亮是一首悬挂在天空的诗”,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 无尽的遐 想。一段春江,一处风月,静静的躺在璀璨的诗河之中,一千多年 过去了,它默默地等待我们的到来,等待我们的聆听。今天我们就来聆听被 称为“孤篇压全唐”的唐代绝响一一《春江花月夜》 1. 关于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曾以 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他在诗 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与贺 之章、张旭、 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 。靠一首《春江花月夜》而成 就美名,闻一多评这首诗为: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生仅留下两首 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成就千古美名。 2. 配乐播放《春江花月夜》朗诵 (PPT )) 读准字音: 滟滟(y cn ) 霰(xi cn )汀(t m g )捣(zh en )浦(p u )碣(ji e ) 二、 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PP 碾示教学目标) 1. 诗歌写了几种意象?作者着重写的是什么? 课题 春江花月夜 课型 诗歌新授 课时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 学 目 标 知识点 1、 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 感受诗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 和鉴赏水平。 2、 把握诗歌中的情、景、理的完美融合。 能力点 1、 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由多种意象构建的意境。 2、 理解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情景理交融的艺术魅力。 教育点 掌握诗歌赏读方法,在诵读中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不断获得新的个 性阅读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重难点 3、把握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校:枣庄八中北校 备课组:高二语文 主备人:贾璐

《江南的冬景》公开课教案

《江南的冬景》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品位,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交流探究,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3.学习对比修辞、避实就虚的写法,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 1.交流探究,品味文本意境美。 2.体会郁达夫散文的特点。 教学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教学过程: 一、投影学习目标(见上) 二、导入新课与作者介绍: 1.导入新课 我们这个地方一年四季中,哪个季节最美?(学生答)作家郁达夫,他选择了大家难发现美 的季节——冬季,并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美,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江南的冬景》,这 节课就让我们借用大师的一双慧眼,去发现和感受江南冬天里的美景! 2.投影作者 三、检查预习情况 (一)朗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煮茗 (míng)蛰居 (zh é)曝背 (p ù) 亘古 (g èn)赭色 (zh ě) 乌桕 (ji )ù 丰腴 (y ú)正月( zhēng)槎桠 (ch á y ā) 泊船 (b ó)中间 (jiān)搁下 (g ē) 湖泊 (p ō)间或 (ji n)à搁不住 (g é) 月晕 (y ùn)剥削 (b ō)文件夹 (ji ā) 晕头转向 (y ūn)剥花生 (b āo)夹衣 (ji )á (二)浏览文本,整体感知 课前我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预习,现在再给大家 3 分钟时间快速浏览课文,回答 1、作者写了江南冬天的哪几个场景? 2、尝试给每幅画面命名。 曝背谈天图午后郊游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 总结:作者从五个角度,刻画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冬景,午后的温暖,蕴蓄生机的大地,雨中的迷蒙,雪中的情趣,等等,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 四、选点突破,局部赏析 针对上述五幅画面,学生对午后郊游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这三幅画面进行详细地赏析,回答教师提出的具有思维梯度的一组问题—— 1、写了哪些景物 2、景物有何特点 3、作者感受如何 4、运用何种手法 (一 )午后郊游图赏析 1、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杂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 暖的阳光。

最新完整版观潮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优质课《观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笼罩、薄雾、若隐若现”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边读书边想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 教学难点:理解潮来时的描写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式,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 步骤:播放潮水音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询问: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那在作者的眼里,钱塘江大潮又是怎样的呢?形式:歌曲、音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自主探究:默读、轻读 (1)字词:读正确、通顺,弄清词义。 (2)内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画出喜欢的句子,记录你的感受 B。检查反馈字词关: (1)引导思考:多义字:“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自主发言,字典验证。 (2)鼓励发现:易错字音、字形,总结记忆方法。 (3)四字词语:结合图片,理解——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风平浪静。 (4)朗读练习:同桌互读,朗读竞赛 内容关: (1)引导观察: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

么顺序写的。 (2)总结交流:总(天下奇观)——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初步交流: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目的】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了解学生的感受能力与兴趣所在。 3、再读课文,质疑问难潮来前 (1)默读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2)发表感受:你觉得平静的江面怎么样?怎么感受到的?结合图片,理解关键词”横卧”联系实际,体会“若隐若现” (3)除了涨潮前的江面,还有什么景象? 潮来时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1)“隆隆的响声”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轰隆隆) (2)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写的?(闷雷滚动) (3)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么形象

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设计_图文(精)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学校:枣庄八中北校备课组:高二语文主备人:贾璐 课题春江花月夜课型诗歌新授课时1课时教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知识点1、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水平。 2、把握诗歌中的情、景、理的完美融合。 能力点1、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由多种意象构建的意境。 2、理解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情景理交融的艺术魅力。 教育点掌握诗歌赏读方法,在诵读中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不断获得新的个性阅读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重难点3、把握诗歌情境,体会诗 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文本研习与对话)

一、情境导入,检查预习 “月亮是一首悬挂在天空的诗”,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 无尽的遐想。一段春江,一处风月,静静的躺在璀璨的诗河之中,一千多年 过去了,它默默地等待我们的到来,等待我们的聆听。今天我们就来聆听被 称为“孤篇压全唐”的唐代绝响——《春江花月夜》 1.关于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 远意境。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靠一首《春江花月夜》而成就美名,闻一多评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成就千古美名。 2.配乐播放《春江花月夜》朗诵(PPT) 读准字音: 滟滟(yàn)霰(xiàn)汀(tīng)捣(zhēn)浦(pǔ)碣(jié) 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PPT展示教学目标) 1. 诗歌写了几种意象?作者着重写的是什么? 全诗紧紧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布局谋篇,层层抒写。 答案预设:以“月生——月照——月斜——月落”为外在线索 ,呈现出月下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诗境。 2.(教师预设)学生自读诗歌,就意境和整体情感方面,谈谈对这首诗的见 解和感受(学生各抒己见) (教给学生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并且找出关键词句) 提示:景色优美,境界阔大,淡淡的哀愁,积极的人生思索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对话文本,学会审美) 【赏景】 1.请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写景部分的意境,并体会特点 及内蕴。

《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 许小花 设计指导思想: “像山那样思考”这一专题中的第一板块“谛听天籁” 主要体现了对自然纯美的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达自 然之美。本文的课堂设计,主导思想是突出对文章本身审美 韵味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与探究能力,激发珍爱自然的 情感。 《江南的冬景》一文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 学特征: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 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与文章之美的 能力。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观察、感受能力和通过文本阅 读感知、发现、鉴赏美的能力。 2、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学生感受和 欣赏自然之美与文本之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与文本之美的能力。 2、学习文章避实就虚的写法,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

韵。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预习布置: 1、字音: 涮羊肉(shuàn)蛰居(zhé)乌桕(jiù)赭色(zhě)槎桠(cháyā) 给予(jǐyǔ)剥花生米(bāo)泊船(bó)月晕(yùn) 2、自读课文,思考: a、文本哪些段落直接写了江南的冬景? b、文本共写了几幅画面?尝试着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提示:可直接用相关段落中的词语进行命名,也可以对段落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加以命名。)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国画大师刘海粟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 为什么说青年画家一定要读郁达夫的散文呢?其散文和画画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郁达夫的散文,去领略其笔下的江南的冬景。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观潮》教学设 计与反思 《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明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2、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胶体公开课学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的体系叫。 被分散的物质称做 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做 思考:根据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它们之间有几种组合方式? 请画出分散系的分类图, 思考:依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对分散剂是液态(包括水)的分散系进行再分类。请同学阅读课本26页第一自然段,并画出分类图。 是 胶体的本质特征是3、科学探究A:如何制Fe(OH)3胶体? 取一烧杯,加入25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向中逐滴加FeCl3饱和溶液5-6滴。继续,待溶液 后,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 科学探究B::如何证明胶体粒子比浊液粒子小 方法: 当一束光通过胶体时,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上可看到有一条光亮的“通路”,这个现象叫。此性质是鉴别胶体与溶液的常用物理方法。 丁达尔效应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形成的。 科学探究D:如何证明胶体有介稳性? 实验1:向装有少量Fe(OH)3胶体的试管中逐滴加入MgSO4溶液观察现象: 结论: 实验2:将装有少量Fe(OH)3胶体的试管加热。 观察现象: 结论: 归纳:胶体在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体系。

巩固练习: 1.当分散剂为液态时按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分散系一般有三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 1 nm时, 是____________ ,大于100nm时,是____________,在1nm~100nm之间时,是___________。 2.下列分散系最稳定的是() A.悬浊液B.乳浊液 C.胶体D.溶液 3.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胶体外观不均匀 B.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 C.胶粒不能通过滤纸 D.胶体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 4.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质的根本区别是( ) A.是否为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 B.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C.能否透过滤纸 D.是否均一、稳定、透明 5.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 ) A.NaCl溶液B.盐酸 C.Fe(OH) 3胶体 D .Fe(OH) 3沉淀 6.用下列方法来制备胶体,能够得到胶体的是()A.将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BaCl2溶液和硫酸相混和并振荡 B.把1mL饱和三氯化铁溶液逐滴加入到20mL温水中,边加边振荡,并加热到沸腾 C.把1mL饱和三氯化铁溶液一次性加入到20mL沸水中,并加以搅拌 D.把1mL饱和三氯化铁溶液逐滴加入20mL到沸水中,边加边振荡课后合作小组学习交流内容: 1.我们使用的墨水也是胶体,不同牌号的墨水不能混用,否则可能会堵塞笔,什么原因呢? 2.利用豆浆胶体制成我国的传统食品豆腐 3.试着用胶体知识解释江河入海口处形成珠江三角洲的原因? 4. FeCl3溶液为什么能使血液迅速凝固? 5.明矾为什么能净水? 6.静电除尘器原理和冶金工业用电选矿的原理是什么? 7.土壤为什么具有保肥作用? 8如何证明胶体粒子比溶液中的粒子大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衡南五中莫小玲 【教材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这个单元学习重点是通过把握意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春江花月夜》作为首篇,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美的特点。诗人通过对春江月夜美景的描写以及丰富的想象,将读者引入一个情思浓郁的诗境,引领读者感受游子、思妇两地相望、相思之情。全诗景、情、理完美融合,既描绘了一幅月夜的美丽画面,又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情韵悠长而又不乏深刻。 【学生分析】 经过近两年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积累了相当的文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学文化修养,但对诗歌鉴赏方法并不能系统的掌握。本诗作为选修内容,重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积累诗歌鉴赏的经验方法,所以教学过程要注重学法指导,要让学生全程参与。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想象和大胆质疑。 【任务分析】 掌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春江花月夜》这篇诗歌中欣赏景、情、理交融的艺术;掌握“明月”、“江水”“落花”三个典型的诗歌意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意境,体验诗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赏析诗歌的景致美、哲理美和情感美。 教学难点:掌握写景、抒情、言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设想】 第一步: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第二步: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第三步: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惜时——相思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美吟美诵 (一)导入语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

江南的冬景教案设计

江南的冬景教案设计 江南的冬景教案设计范文 学习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热爱大自然的美。 2.理解郁达夫的散文风格,郁达夫散文语言的清丽明快。 3.学习从结构、语言特色、写作方法等方面赏析散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大自然向我们展示着它的崇高和优雅,我们感悟自然,会理解自然,从大自然中得到某种启示。 江南,人间天堂,仿佛大自然独自钟情于那里,安排下最美丽的景致。那里山水清丽,风光宜人。去过苏杭吗,西湖的山水,苏州的园林,美在旖旎。去过周庄吗?小桥流水,杨柳依依的景致,粉墙黑瓦,烟雨迷离的村舍,美在婉约。江南,说不尽的江南。 郁达夫文中的江南,究竟指哪里是长江以南的所有地区 ——指江浙地区(第6小节),是长江以南江苏和浙江两省的部分地区,也可指长江三角洲一带。 能说出一些古人描写江南的诗句吗?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以上的诗句都是说江南之春景,江南的冬景如何,郁达夫给我们描绘了江南的冬景。冬景在我们的感觉中,总不是太讨好的,冷是一大特点。可郁达夫描绘出了江南冬景的可爱之处。 二、阅读课文 (一)用八到十分钟时间仔细阅读课文,画出生字词,画出文中的关键句。 (二)思考明确:作家写了哪些江南冬天的景物江南冬景有哪些特点 三、老师带领同学阅读、讨论、分析、欣赏 1、检查课本上要求画出的字词,注音解释有关词语,亦可在讲析时穿插着讲。 煊羊肉(xuān)蛰居(zhé)乌桕(iù)赭色(zhě)槎桠(cháā)给予(ǐǔ)剥花生米(bā)剥削(bō)拿出纱衫来着(zhuó)用不着(zhá)夹衣(iá)夹克(iā)泊船(bó)湖泊(pō)月晕(ùn)晕头转向(ūn)搁笔(gē)搁不住(gé) 2、检查画出的关键句,一起看,有哪些句子概括了江南冬景的特点? ——回答:每二段末——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是也可爱得很么? 第三段——江南的冬景,……,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还画出了哪些句子一并可讨论一下,画得好不好,是否是主旨关键句。要多表扬鼓励。)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

远》中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等等……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 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

胶体优质课教案

胶体教案 新县高中李晓慧 ●教学目标 1、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了解其应用。 2、进一步认识物质性质与物质聚集状态相关的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索、归纳的能力。 4、通过了解胶体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重点 胶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胶体粒子大小与其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实验探索等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清晨,明媚的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入树林,会出现万道霞光; 大雾天驾车,雾灯发出的黄光会在雾中形成光亮的通路。 思考:清晨树林间的空气与雾有何共同点?光亮的通路就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胶体的定义: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就叫做胶体。这也就是胶体区别于其她分散系的最本质特征。 2、胶体的分类: [投影]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气溶胶、液溶胶、固溶胶 [讲述]如:烟、云、雾等的分、‘’;‘’;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淀粉溶液、Fe(OH)3胶体等分散剂为水,这样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投影]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粒子胶体、分子胶体 [讲述]如:Fe(OH)3胶体胶粒就是由许多Fe(OH)3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淀粉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板书]3、常见的胶体:

[投影图片]气溶胶:烟、云、雾 液溶胶:牛奶、豆浆、墨水、血液 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 [板书]4、胶体的制备: 实验探究:Fe(OH)3胶体的制备 步骤:取一烧杯,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向沸水中滴加FeCl3饱与溶液1~2 mL。继续煮沸,待溶液呈红褐色后,停止加热,得Fe(OH)3胶体。 注意:①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后停止加热 ②不能用自来水,也不能搅拌 ③不写“↓”,写胶体 [板书]方程式:FeCl3+3H23(胶体)+3HCl 5、胶体的性质: 【小组合作探究】阅读课本27~29页,查阅相关资料,总结: (1)胶体具有哪些性质及成因分析 (2)胶体的应用实例及原理分析 [板书](1)丁达尔效应:光束通过胶体,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叫丁达尔效应。 [投影比较] [多媒体动画模拟]胶粒对光的散射作用 当光线照射到胶体粒子上时,有一部分光发生了散射作用,另一部分光透过了胶体,无数个胶粒发生光散射,如同有无数个光源存在,我们便可发现当一束光线通过胶体时从侧面可以瞧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就就是丁达尔效应。 [过渡]由于胶体分散质粒子比溶质粒子大得多,以致使光波传播改变了原来的方向。尽管如此,我们的肉眼仍瞧不到它的存在。超显微镜可帮助我们了解胶粒的情况。 胶粒的运动情况如同花粉颗粒在水里作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这种现象叫做布朗运动。 [多媒体动画模拟]胶粒的布朗运动 [板书](2)布朗运动:胶体分散质粒子作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这种现象叫做布朗运动。 [设问]为什么胶粒的运动就是不停的、无秩序的呢?

优质课获奖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28观潮》【市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观奇景,赏奇俗,提高阅 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小组交流讨论,体会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的 特点,品味优美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 感。 2学情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单元提示中已明确指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生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这篇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磅礴,又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也流露出了作者在南宋灭亡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八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他们很乐于小组一起交流学习,互帮互助,教师稍加点拨就能理解课文,获取知识。 3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观奇景,体会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 3、赏奇俗、品奇怀。 4教学过程 4.1 第二学时 4.1.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观奇景,赏奇俗,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小组交流讨论,体会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的 特点,品味优美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 感。 4.1.2学时重点 观奇景,体会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 4.1.3学时难点 赏奇俗、品奇怀。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著名词人苏轼曾说“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钱江大潮因其雄奇壮美历来被人们所称颂。同学们,你们见过钱塘江大潮吗?想不想亲眼目睹?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段视频。边看边思考这是怎样的钱塘江潮。 (学生观看视频) 师:这潮水太美了,你能不能也用感叹句来说一说你刚才你所看到的情景。 (学生畅所欲言) 这就是同学们眼中所看到的钱塘潮,这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周密写的这篇文章《观潮》,让我们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活动2【测试】朗读入文,知识检测 1、朗读 老师把检查朗读的权力交给你们了,两个人两个读,看哪个小组读得正确,读对的人数最多,现在开始。 (学生对读) 2、复习检查字词意思。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诵读诗歌,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意趣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品读经典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的能力;引导学生抓住主要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通过置身诗境的方法,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情景理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理、情。 教学过程 一、“月亮是一首悬挂在天空的诗” 1.回顾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征夫游子思乡之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女子相思怀远之情;李清照“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离愁别绪之情: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怀古伤今之情: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2.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出无尽的遐想。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

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成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段春江,这处风月,静静地躺在璀璨的诗河中,一千多年过去了,它默默地等着我们的到来,等着我们的聆听。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二、“孤篇横绝全唐的大家” 1.学生眼中的张若虚。 根据预习和课文注释,学生介绍知道的张若虚。 2.老师眼中的张若虚。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日本汉学家:“中国古代只有两首好诗,一首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一首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全诗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另外一首是《代答闺梦还》,闺怨诗、五言排律)的张

《观潮》公开课教学设计

《观潮》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感受景物的动态变化,厘清动态景物介绍的表达顺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梳理文章描写钱塘潮变化的具体角度,体会文章描写的表达效果,积累优美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言语品读的过程中,感受钱江潮的气势,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过程: 一、角色扮演,激趣导入。 1.各位小游客们,欢迎乘坐“美丽景象”号旅游车,我是你们的导游。 今天我们要去观赏一个被称为天下奇观的美丽景象,宋代大文学家苏 轼是这么称赞它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肯定有小游客猜到 我们的终点站是哪里了吧。(盐官镇)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一定要来盐官 镇呢?(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2.那么,小游客们跟随着我一起登上海塘大堤,观潮去吧! 二、自读课文,抓拍场景。 1.今天来观潮的人可真不少,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你会怎么说?(人 山人海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人声鼎沸水泄不通) 2.我们来得早,很幸运地占据了观潮的最佳位置,现在潮还没有来,大 家拿出相机对着喜欢的场景拍拍照片,一会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你最喜 欢的场景。(生自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喜欢的场景描写,并简单 写写你对这个场景的感受) 3.(出示图片)这里面有你们抓拍的场景吗?请同学们用文字来描述一 下你拍摄的照片吧!(生分享,相机理解横卧,横卧的钱塘江仿佛一条 沉睡的巨龙) 4.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背后是一句句优美的文字,一句句优美的文字 组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让我们齐读这些美妙的画面,感受这 画面之美,文字之美。(齐读) 三、品词赏句,欣赏动景。 1.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可江面还是一片平静,观潮的人们开始急躁 起来,有人开始小声嘀咕:(请学生表演) 2.就在这时,你们听——谁来描述一下你听到的声音(闷雷滚动)你们 观察到江面这个时候是什么样的呢?(风平浪静) 3.听到这个声音人群不仅没有安静下来,反而变得——人声鼎沸;因为 ——潮来了! 4.期待已久的钱塘江大潮终于来了,大家的心情怎么样?(激动)请大 家带着这样的心情尽情地欣赏这天下难得一见的奇观吧!精彩的场景 一定要抓拍下来哦!(有感情地朗读3,4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么让 潮来时的画面动起来的。) 5.同学们,刚才我们抓拍了很多精彩的照片!这么多照片中你最喜欢的 是哪一幅呢?你能把理由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a.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

春江花月夜优质课获奖教案(精)

春江花月夜详细教案 导语:一段春江,一处明月,就那么静静的躺在唐诗之中,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而有位诗人正是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唐朝的张若虚,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段春江,走进这轮明月。 展示课件:作者简介。 找学生读。 展示全诗课件,让学生自读几分钟。 走进课文: 《一》课件展示前四节 生齐读 问:开头两句点出了题目中的哪几个景物? 春江,月 最突出的写了哪个景物? (板书)月 这是怎样的一轮月啊?板书(潮生月) 赏析“生”字写出了明月与海潮活泼的生命。 曾有诗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可以说一个“生”字写出了明月伴随着海浪相生相依的状态。 还有呢?(随波月) 春江带月,月随波转,一望无垠,极其开阔而博大。 下面还有什么月? 似霰月如霜月 这是个比喻句,写出了月光的什么特点? 细,轻,柔。 概括一下这两轮月的特点(辽阔朦胧)该怎么读?

读出它的舒缓,陶醉来。 找学生读指导师范读 <二>展示课件白云五句 生齐读 这轮明月它缓缓升起了,它照在春江水上,春水涣涣,它照在花丛中,繁花艳艳, 它照在人的心上,又能引发人的什么思绪呢?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同学们找找看,这轮明月让哪些人心生感慨! 思妇游子 扁舟子是指——飘荡江湖的游子 明月楼是指——思妇的阁楼 它照在思妇凭栏远眺的身影里,它照在游子起身回首的双眸里,可谓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分隔万里的思妇和游子,他们的情意“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在分隔万里的思妇和游子,他们“不思量,自难忘”。诗人又是如何具体的描写他们的呢? 赏析其中的“卷”和“拂” 拟人手法,明写月光的挥之不去,实写思妇思念远方游子的苦恼和懊恼。 这是个(相思月) 这段应该怎么读?(低回) 生示范,指导,师示范 《三》展示课件此时相望不相闻到复西斜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鸿雁和鱼龙本是传递感情的信物,可上有广袤的天 空,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不能随月光飞到你身边,下有悠长的流水,潜跃的鱼龙也 只能跃起一层层波纹而难以游到你眼前,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愿望的游子,只能沉沉 的睡了,在梦中,他梦到了什么? 落花 (展示落花意象课件)生读 落花是衰败的象征,在诗歌里象征着游子的还乡梦碎。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观潮》教学设计 与反思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明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2、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

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