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的分析
【摘要】目的:对中药制剂在临床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以及事件进行分析,为合理安全用药提高可靠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在2010年1月-2012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以及同期文献报道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368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统计发现,本组研究对象中老人的发生率相对于中青年患者而言要高,并且以注射剂的发生率最高,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以及一些全身性的损害。结论: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较高,且以老年患者居多,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应用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自身因素以及病情,对中药制剂予以合理应用,避免发生不良反应,提高用药安全。
【关键词】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用药安全;注射剂
中图分类号 r282.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5-0113-01
在临床上所谓的药物不良反应(adr)就是指药物在正常的用法与用量下发生的同用药目的无关的或者是意外的有害反应。由于中药制剂在临床上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由该类药物所导致的诸多adr也逐渐显现出来,因此该类药物的安全用药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中药制剂在临床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以及事件进行分析,为合理安全用药提高可靠参考的目的,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和相关文献报道的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展开回
顾性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研究资料来源于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2年8月所收治的和同期相关文献报道的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临床报告,抽取其中的36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2例,女186例,年龄12~87岁,平均(61.3±14.6)岁。
1.2 方法
将以上所统计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与整理,包括患者的、年龄、临床表现、中药制剂种类、剂型以及给药途径等。并对所有相关观察指标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涉及人群
经统计发现,本组研究对象中以老年患者居多,共216例,占58.70%;其次为未成年患者,共110例,占29.89%;中青年患者最少,共42例,占11.41%。
2.2 中药制剂种类、剂型以及给药途径
本次研究中的368例研究对象产生的不良反应共涉及102种中药制剂,居于前6位的是:双黄连注射液29例,占7.88%;参芪扶正注射液21例,占5.71%;丹参注射液16例,占4.35%;喜炎平注射液16例,占4.35%;参麦注射液14例,占3.80%;生脉注射
液14例,占3.80%。
经统计发现,中药注射制剂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本组共有285例患者为注射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占77.45%;其次为胶囊剂31例,占8.42%;而后便是丸剂13例,占3.53%;还有颗粒剂和散剂等。
给药途径主要涉及有静脉滴注271例,占73.64%;口服64例,占17.39%;静脉注射16例,占4.35%;局部外用10例,占2.72%。
2.3 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和涉及器官
经统计得知,本组368例不良反应报告累及器官包括:(1)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08例,占29.35%,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荨麻疹、皮肤红肿、水疱疹等;(2)全身性损害102例,占27.72%,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过敏性休克、发热、头痛、寒战等;(3)交感神经系统损害36例,占9.78%,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腹泻、潮红、多汗、心悸、呕吐等;呼吸系统损害33例,占8.97%,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胸闷、气促、喉水肿、咽部不适等;胃肠系统损害26例,占7.07%,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胃溃疡出血、口干、胃肠道反应等;本组病例还涉及有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肝胆系统等的损害。
3 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发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几率相对较高,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当中,并以注射剂为最主要的不良反
应剂型。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中药制剂主要包括有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其均为对心脑血管类疾病进行治疗的药物;喜炎平则主要是产生良好的抗感染、抗病毒效果;参芪扶正注射液则具有显著的益气扶正的功效,主要用来对肺癌、胃癌进行辅助治疗,该分析结果同相关文献报道的中药注射剂的应用领域主要为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细菌以及病毒感染的结论基本相符[2]。对于中药注射剂而言,其为我国独创的一种新剂型,存在较高的生物利用度,且作用迅速,可以较好地发挥对急病重症进行治疗的作用,从而使临床急救中药缺乏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注射给药能够直接进入到人体的血管组织以及器官内,药物吸收作用迅速。尤其是静脉注射,药液直接进入到血液循环系统,没有经过吸收过程,对于抢救危重患者比较适用[3]。并且注射给药不通过胃肠道,从而使患者免受消化道因素对药物产生的影响,所以剂量相对准确,疗效也相对可靠。然而没有得到胃肠道的吸收,肝脏解毒作用以及胃肠道的屏障作用也就不存在了,药液一旦进入到机体当中,对机体的作用便无法逆转,因此比较容易引发不良反应[4]。
参考文献
[1] 杨卫星,胡律江,郭慧玲.中药注射剂研究现状与临床常见配伍不合理性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9,9(2):92-93.
[2] 王莉英,邹秋亚,郑静.164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10):786-787.
[3] 高颖,郭鹏,张静泽.中药注射剂的研究进展[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9,18(3):250-251.
[4] 杜守颖.中药注射剂面临的危机与发展机遇[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9,9(4):246-247.
(收稿日期:2012-10-23)
(编辑:何玉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