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翻译思想共15页
第08讲 近代翻译文学倡导者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 冰室主人”。笔名“饮冰” 冰室主人”。笔名“饮冰”、“曼殊主人”等,广东新会人。 曼殊主人” 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童年时期就显示 出众的才智,11岁中秀才,补博士弟子员,从此进人广州著 出众的才智,11岁中秀才,补博士弟子员,从此进人广州著 名的学海堂学习。16岁中举人。 名的学海堂学习。16岁中举人。 1890年,在广州万木草堂拜康有为为师,系统接受了康有为 1890年,在广州万木草堂拜康有为为师,系统接受了康有为 的改良主义思想体系,与其师倡导变法,世称“康梁” 的改良主义思想体系,与其师倡导变法,世称“康梁”。这 是梁启超从事改良主义事业的开端。 1894年,与麦孟华、夏曾佑等维新志士探讨外国文学,切磋 1894年,与麦孟华、夏曾佑等维新志士探讨外国文学,切磋 维新派的新学。自此对西学有了一定基础。 1895年,在北平协助康有为创办《中外纪闻》,成为主要撰 1895年,在北平协助康有为创办《中外纪闻》,成为主要撰 稿人。 1896年,在上海与黄遵宪、汪康年等创办《时务报》,成为 1896年,在上海与黄遵宪、汪康年等创办《时务报》,成为 主要撰稿人。《时务报》是维新派的重要报纸,影响很大。 主要撰稿人。《时务报》是维新派的重要报纸,影响很大。
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连续发 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连续发 表长篇巨著《变法通议》,轰动一时。 表长篇巨著《变法通议》,轰动一时。 其中第七章是《论译书》(载《时务报》 其中第七章是《论译书》(载《时务报》 1897<27,29,33>),全面论述了翻译西 1897<27,29,33>),全面论述了翻译西 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翻译人才, 如何从事翻译。
梁启超及其思想ppt课件
2. 立宪政必兴民权
梁启超认识到宪政与民权二者压迫关系密切, 不可分割。民权 是实施宪政的前提和基础, 而宪政的实行则又从制度上进一步地保 证了民权。他坚信民权代替君权, 宪政代替君主专制是历史的必然。 梁启超虽然极力提倡以民权作为在中国实施宪政, 代替君主专制的 基础, 但是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张
明确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 度和文化教育制度.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反对封建专制、兴民权、设议院、提倡新学、变法图存的主张. 他主张赋税的征收必须以便民为原则,实行轻税、平税政策,而反 对与民争利的“固民所急而税”的传统观点.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改革家,同时也是新闻史上重要 人物,对中国早期报刊政论文有巨大贡献.从事报刊活动27年,一生创办 领导报刊17种,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创时务文体.
宪法如果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遵循和实施, 宪政就不可能得到 实施、 巩固和发展。
10
4. 立国必分立三大权
梁启超用引用西方的分权制衡理论首先阐述了行政权与立法权 相分离的必要性, 他认为如果不把行政权与立法权相分离那么政府 极易侵犯国民的权益, 国民的权益根本无从保障。只有将二者分割 开来然后制定良好的法律, 方能有效限制政府的权力。法律实施的 有效性如果需要得到保障则必须重视高度司法权, 将司法权与行政 权相分离, 保证司法独立。
但是无论如何,梁启超不但是在政治、经济、哲学、史学、教育、 新闻等方面都颇有建树的学者,更是一位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的思想家, 他的全部政治活动都是以救亡图存为目的而展开的。
14
热万•波拉提 2014221112
15
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
这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少年中国说原文翻译
少年中国说原文翻译少年中国说原文翻译少年中国说原文翻译_梁起超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 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
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动性。
酣畅淋漓,多用比喻、对比,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
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qi à o) 足而待也。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sǔ n) 试翼,风尘吸张。
奇花初胎,矞(y ù ) 矞皇皇。
干将发硎(x í ng) ,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假使全国的少年真的是少年,那么我们中国将变成新兴的国家,她的进步是不可估量的;假如全国的少年都是老大的,那么我们中国就像过去一样是个衰老国家,她的灭亡就像提起脚跟一样很快就要到来。
所以今天的责任,不在其他人,就全在我们少年人身上。
少年明智国家就明智,少年富足国家就富足,少年强盛国家就强盛,少年独立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国家就进步,少年比欧洲胜,国家就比欧洲胜,少年在地球上称雄,国家就在地球上称雄。
红日刚刚从东方升起,它发出的光芒无限长。
黄河在地下河涌出,一泻汪洋。
潜藏在深潭的蛟龙腾跃起来,鳞片和利爪飞动高扬。
小老虎在深谷中啸鸣,各种野兽被吓得震恐惊惶。
雄鹰和猛隼试试翅膀,扇起的风尘一拢一张。
从实用主义出发谈梁启超的翻译思想
从实用主义出发谈梁启超的翻译思想作者:赵闪闪来源:《卷宗》2018年第08期摘要: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在中国近代历史做出了许多积极地贡献,同时也以翻译家的身份在中国的翻译史上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许多人对梁先生的认识只停留在他的政治生涯上,对于其翻译上的成就十分陌生。
虽然他的翻译著作并不是很多,但他提出的翻译思想在当时社会十分具有创新性并且影响深远。
对于他的翻译思想,在当时有过很多争议,至今也仍有人持反对态度。
但是,对历史上人物的评价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尽量保持观点的客观性。
所以本文将以当时的历史背景为主,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来系统的谈他的翻译思想,希望能够以此增加大家对梁先生的多元认识。
关键字:梁启超;翻译;思想;评价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少时就以神童在乡里出名,十七岁高中举人。
师从康有为,鼓吹维新变法。
近代的著名的学者,思想家,革命家,同时也是翻译评论家和翻译史家。
与之前的佛经翻译时期相比,许多学者对晚清时期的翻译抱有不满,认为这个时期的翻译太具有功利色彩,觉得这个时期的翻译家更多是为了自己的个人目的而非纯粹地想要发展翻译事业。
所以对这个时期翻译家的了解也没有那么深入。
因此,每当提起这个时期的翻译家,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严复,一提到翻译思想‘信、达、雅’便脱口而出,这无可厚非。
但是对于梁启超先生的认识也不应该缺失,因为单从翻译角度出发,梁启超与严复在当时的影响力可以说是不相上下,只不过是影响的方面不同。
与其说梁启超的翻译思想比较功利,倒不如说他深入地思考了翻译的实用性作用,并将此作为一种实业试图去挽救当时的中国。
所以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他的实用主义翻译思想。
一、提倡译政事之书的实用主义翻译思想(一)翻译政事之书的原因自鸦片战争开始,林则徐作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就提出了翻译和译才的重要性,他提倡翻译西书以了解西方的情况为主,基于当时中国的需要,翻译多为科技、地理类的书籍。
梁启超-翻译强国思想
题目:论梁启超的翻译强国思想学校学院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专业班级 2009级MTI学生姓名冀菲菲学生学号21200114922010年3月1日摘要:梁启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政治的变化引发了思想的变化进而引发翻译思想的变化,梁启超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时候提出了变法图强、学习西方、救国图强的思想。
本文就其翻译强国思想提出的背景揭示其主要内涵及其与当时政治的关系。
关键词:梁启;翻译;强国;政治;文学引言: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常被誉为“维新志士”,凸显其在政治领域的地位;同时很多人也将他赞为“百科全书”似的学者,褒扬他的学识渊博。
诚然,梁启超在这两方面都是当之无愧的“急先锋”。
然而他在另外一个领域的成就,往往为人忽视,那就是他对翻译西学的提倡和对翻译的独到见解。
与同时期著作等身的严复与林纾相比,梁启超的确稍逊一筹,但在翻译理论和方法的贡献上,可与之平分秋色。
梁启超的翻译强国思想,翻译文体革命及翻译文学理论,翻译的语言价值以及其翻译方法与标准直到今天也有其特殊的借鉴意义。
(一)“翻译强国”提出的背景1.社会背景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而封建制度更是长达两千年之久,自清朝以来,封建制度衰落,政治危机四伏。
在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兼并严重;在政治上,清政府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文化上,八股文、大兴文字狱;而在外交上,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这些情况进一步巩固,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因此在当时企图走军事强国之路是行不通的,因此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再次战败,军事强国之梦化为泡影,战争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
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
除此之外,面对民族和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许多知识分子意识到中国的几次战败归根结底是由于中国的闭关锁国、中国的封建制度以及各类禁锢人们思想的愚民手段,因此,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失败后,明智的中国人如龚自珍、魏源、郑观应乃至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意识到中国正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正面临着亘古未对之强敌,中国必须变革,必须向西方学习,才能够生存下去,开始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梁启超君子的演讲及译文
梁启超君子的演讲及译文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广东省广州府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茶坑村)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在1914年的11月5日,应当时清华学校的校长周诒春的邀请,著名的学者梁启超先生在“同方部”为清华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君子》的演讲。
梁先生开头便阐述了“君子”的含义,指出这个词语的含义广泛,很难给出确切的解释。
在对英美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功能差异进行了简要比较后,他引述了《易经》中的“乾坤”二卦来解析他认为的“君子”。
他解释说,“乾”象征着天的运行不息,所以君子应该自强不息;“坤”象征着地的宽厚包容,所以君子应该厚德载物。
接着,梁启超先生对清华学子提出了期望,认为他们应该成为君子。
他指出,清华学子集合了中西方的优秀人才,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他希望他们能够在海外吸收新的文明,改良社会,促进政治进步。
这篇演说词后来被刊登在1914年11月10日的《清华周刊》上,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被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原文如下:君子梁启超君子二字其意甚广,欲为之诠注,颇难得其确解。
惟英人所称劲德尔门包罗众义与我国君子之意差相吻合。
证之古史,君子每与小人对待,学善则为君子,学不善则为小人。
君子小人之分,似无定衡。
顾习尚沿传类以君子为人格之标准。
望治者,每以人人有士君子之心相勖。
《论语》云: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明乎君子品高,未易几及也。
英美教育精神,以养成国民之人格为宗旨。
国家犹机器也,国民犹轮轴也。
转移盘旋,端在国民,必使人人得发展其本能,人人得勉为劲德尔门,即我国所谓君子者。
莽莽神州,需用君子人,於今益极,本英美教育大意而更张之。
国民之人格,骎骎日上乎。
试析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
试析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他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梁启超的重要性及研究背景,随后分析了他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以及他的翻译理论及其贡献。
在最后一部分讨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明了梁启超在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领域的综合影响。
结论部分总结了梁启超的思想对中国思想史的意义,同时展望了未来对他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的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全面理解和探讨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梁启超、政治思想、翻译理论、影响、贡献、关系、综合影响、研究方向1. 引言1.1 梁启超的重要性梁启超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政治思想融合了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理论观点。
梁启超强调人民的力量和民主制度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他主张适度改良现行制度,为中国推进政治改革指明了方向。
在翻译理论方面,梁启超也有着重要的贡献,他提出了“信与达”的翻译原则,倡导对外国文明进行传播和交流。
梁启超的思想既注重理论体系构建,又关注实践应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发展轨迹,为今后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1.2 研究背景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和翻译理论家,对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正处于政治动荡和文化变革之中,人们对于国家前途和民族复兴的探讨日益增加。
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成为了当时社会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思想史,也可以为当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对于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试析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
试析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龙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摘要: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史上维新运动的领袖,最有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之一。
在对梁启超的译介活动进行分析评价的研究中,研究者多以其文学翻译作品为对象进行展开,并从翻译学的角度对其功利性提出了批判。
本文旨在从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出发揭示其译介活动中存在“功利性”与“经世思想”的必然性,并试图在清末这一本土语境中对梁启超的译介活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起到的积极意义进行一个再评价。
关键词:梁启超;福泽谕吉;译介活动;功利性1 序言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史上维新运动的领袖,最有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之一。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导、以日本维新为蓝图的变法运动在慈禧太后的干涉下以失败告终,亡命日本的梁启超以《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为据点,译介、吸收了大量海外作品。
从翻译学的角度来看,梁启超的译介中确实存在着大量的漏译、误译。
也正因如此,“梁启超式输入”一直处于众矢之的。
①翻译学的角度给我们研究梁启超的译介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学术视角的同时,也造成了思想史视角的缺失:梁启超虽译介了众多作品,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在中国近代化转型过程中最大、最有影响力的身份依然是启蒙思想家,我们无法脱离梁启超的启蒙思想家这一身份来把握和评价其译介活动。
本文拟在参鉴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着手探讨梁启超译介活动中带有“功利性”和“经世思想”的必然性,同时站在清末这一本土语境的视角揭示梁启超的译介活动在中国近代化转型过程中起到的积极意义。
2 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成为了清末思想语境中的主流方向。
而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分子首先直面的难关,则是语言上的障碍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层面创设了京师同文馆(1862)、上海广方言馆(1863)、广州同文馆(1863)等专门学校,致力于翻译人才的培养。
不仅如此,知识分子层面也开始意识到翻译的重要性,大力提倡翻译活动。
从布迪厄的“惯习”和“场域”理论看梁启超的翻译思想
从布迪厄的“惯习”和“场域”理论看梁启超的翻译思想作者:温弘来源:《西部学刊》2023年第19期摘要:梁启超作为政治活动家和翻译家,他的翻译思想和活动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惯习”和“场域”对翻译现象有一定的解释作用,可以概括影响译者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对译者的翻译行为有更好的解释力。
梁启超写作翻译论著提出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采用“译意不译词”等方法翻译多部外国小说特别是政治小说,是受政治活动家“惯习”的影响,其目的是为了启蒙民众,实现救国图强。
梁启超处于晚清社会的“场域”里,在政治改良无法实现目的的情况下,提倡小说界革命,以期通过翻译政治小说的方法来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教化民众,重建社会政治秩序。
关键词:梁启超;惯习;场域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19-0173-04Translation Thoughts of Liang Qichao: From thePerspective of Pierre Bourdieu’s Sociological Concepts “Habitus” and “Field”Wen Hong(Sanquan College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3)Abstract: As a political activist and translator,Liang Qichao’s translation ideas and activities are of seminal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ranslation. Bourdie u’s sociological theories of “habitus” and “field” have a certain explanatory effect on translation phenomena, which can summarize various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that affect translators and have a better explanatory power on their translation behavior. Liang Qichao proposed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strategies in his translation works and adopted methods such as “translating the meaning but not the words” to translate a number of foreign novels, especially political novels. This was influenced by t he “habitus” of political activists, with the aim of enlightening the people and achieving national salvation and strength. Liang Qichao was in the social “field”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in the situation where political improvement could not be realized, so he advocated the revolution in the world of novels, hoping to propagate the idea of bourgeois improvement, educate the people,and rebuild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order through the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novels.Keywords: Liang Qichao; habitus; field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翻译家。
梁启超《论毅力》全文翻译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分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轮流出现。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必定是不可避免的。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那些意志能力比较弱的人,凭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意志能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又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他所做的事情越大,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他不退缩也就越难。不是极其坚强的人,就没有能够善于达到它的终点的。
梁启超《论毅力》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逆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梁启超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外语研究>>2006年第三期
启超的 翻译之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
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中国近代史 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 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 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 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 集》。
制作人 制作人
王竹君 王竹君 纪晓萌 赵淑红 纪晓萌 肖 宇 赵淑红 金 千 肖 宇
金 千
2010-9-18
“然其惨淡经营之心力,亦可见矣。译成后,颇不自慊,以为不 能尽如原意也。顾吾以为译文家言者,宜勿徒求诸字句之间,惟以不 失其精神为第一义。不然,则诘屈为病,无复成其为文矣。”
“翻译本属至难之业,翻译诗歌尤属难中之难。本篇以中国 调译外国意,填谱选韵,在在窒碍,万不能尽如原意。”
——梁启超ຫໍສະໝຸດ “豪杰译” 采用白话文,沿用中国传统章回体格式 语言有明显的汉文化倾向 译意不译词
起伏的山峦望着马拉松- 马拉松望着茫茫的海波; 我独自在那里冥想一刻钟, 梦想希腊仍旧自由而欢乐; 因为,当我在波斯墓上站立, 我不能想象自己是个奴隶。 查良铮
梁启超翻译的策略——政治为先,应时而变
从主题到诗节的选择体现了重意识形态,轻 艺术审美的倾向
重效果效果轻学术的准确性
梁启超翻译的精神 文学感染力 语言文体 精神传达
摘要
经历了维新变法的失败后,梁启超开始转向文学,以翻译西方小 说为手段来引进西方的启蒙思想,抨击朝政,改造社会。他的翻译实践 有四个特色:取政治小说为译本,从日文转译西学,进行翻译的操控和改 写,通过新闻报报刊来发表译文。他的翻译理论以深厚的佛学为基础, 对今天的译学研究仍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他的翻译实践具有意识 形态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学习西方、追 求民主的心路历程。
梁启超作为一个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影响巨大的翻译家
梁启超作为一个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影响巨大的翻译家,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涌现了大批的研究成果,有学者借用当代译学理论来阐释梁启超的翻译思想和实践;也有学者从政治文化角度来研究政治文化对晚清翻译活动包括梁启超的翻译活动的影响。
但从“翻译的政治”这一命题、视域和维度对梁启超进行研究的文章却不多见。
本文旨在对梁启超翻译活动、思想和实践加以阐释,重新审视这位“鸿儒”的翻译主张及其目的,解读他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巨大贡献。
一、梁启超翻译的时代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战争的失败,使得国人在痛苦和屈辱中深刻反思,并逐渐觉醒,同时认识到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
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应对策略。
当时的译书机构把大量有关工程技术、军事武备和自然科学类的西方著作介绍到中国。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把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摆在每个人的面前。
梁启超慧眼独具,看中了翻译这一高效的工具,把兴西学与译西籍作为维新变法之重,救国之道。
他把译书的重要性和强国的政治思想结合起来,认为“译书为强国第一义”。
1896年,梁启超撰写了著名的《西学书目表》,反复强调翻译西书之急,认为国家存亡兴衰之关键在于输入西学;还列举出当时急需翻译的300多种书籍。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客居日本,他的政治抱负没有因“戊戌六君子”的喋血而改变,而是以更新、更有力的形式付诸行动,积极探寻救国救民之路。
日本的所见所闻,使他摆脱了“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和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学自我优越感”的限制,放眼世界,开始通过翻译和办报等方式,系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思想。
他是提倡翻译政治小说的第一人,为推动社会进步,改造社会思想,从而为迎来清末文学翻译的高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梁启超翻译的政治目的德国学者汉斯?弗米尔的功能学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行动,而行动皆有目的,所以翻译要受目的制约;译文好不好,视乎能否达到预定的目的”。
梁启超作为一个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影响巨大的翻译家
梁启超作为一个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影响巨大的翻译家,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涌现了大批的研究成果,有学者借用当代译学理论来阐释梁启超的翻译思想和实践;也有学者从政治文化角度来研究政治文化对晚清翻译活动包括梁启超的翻译活动的影响。
但从“翻译的政治”这一命题、视域和维度对梁启超进行研究的文章却不多见。
本文旨在对梁启超翻译活动、思想和实践加以阐释,重新审视这位“鸿儒”的翻译主张及其目的,解读他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巨大贡献。
一、梁启超翻译的时代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战争的失败,使得国人在痛苦和屈辱中深刻反思,并逐渐觉醒,同时认识到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
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应对策略。
当时的译书机构把大量有关工程技术、军事武备和自然科学类的西方著作介绍到中国。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把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摆在每个人的面前。
梁启超慧眼独具,看中了翻译这一高效的工具,把兴西学与译西籍作为维新变法之重,救国之道。
他把译书的重要性和强国的政治思想结合起来,认为“译书为强国第一义”。
1896年,梁启超撰写了著名的《西学书目表》,反复强调翻译西书之急,认为国家存亡兴衰之关键在于输入西学;还列举出当时急需翻译的300多种书籍。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客居日本,他的政治抱负没有因“戊戌六君子”的喋血而改变,而是以更新、更有力的形式付诸行动,积极探寻救国救民之路。
日本的所见所闻,使他摆脱了“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和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学自我优越感”的限制,放眼世界,开始通过翻译和办报等方式,系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思想。
他是提倡翻译政治小说的第一人,为推动社会进步,改造社会思想,从而为迎来清末文学翻译的高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梁启超翻译的政治目的德国学者汉斯?弗米尔的功能学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行动,而行动皆有目的,所以翻译要受目的制约;译文好不好,视乎能否达到预定的目的”。
梁启超翻译思想探析
梁启超翻译思想探析作者:李兆国来源:《职业时空》2009年第01期摘要:与同时期著作等身的严复与林纾相比,梁启超的确稍逊一筹,但在翻译理论和方法的贡献上,可与之平分秋色。
他提倡翻译西学,对翻译有独到见解。
梁启超的翻译强国思想、翻译文体革命及翻译文学理论、翻译的语言价值以及其翻译方法与标准直到今天也有其特殊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翻译;强国;文体;文学;理论;语言价值梁启超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为挽救民族危亡,主张仿效西法,变法维新,救国图强。
作为一名维新思想家,其兴西学、译西籍、变法图存的主张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意义。
而现代对于梁启超翻译思想的研究,或只论其一而忽略其他,或从其政治活动分析,将任公视为政治家、思想家和历史哲学家。
本文拟从翻译理论的角度,结合任公翻译活动和翻译论著,就其翻译强国思想、翻译文体革命、翻译文学理论、翻译的语言价值以及其翻译方法与标准加以论述。
一、“译书为强国第一要义”一翻译强国思想梁启超将兴西学与译西籍作为维新变法、救国之道。
他在《变法通义》中专辟一章,把译书提高到“强国第一要义”的地位。
他把“择当译之本”列于三义之首。
可以说是抓住了译事之本。
选择什么样的书来翻译,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翻译的动机和目的。
梁启超把翻译当作强国之道,目的在于推行维新变法。
他认为,以前的国文馆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的大都是兵学著作,这无助于解决中国的强国大事。
“中国官局旧译之书,兵学几居其半”。
此择译不当,“当知西人之所强者兵,而所以强者不在兵”。
故当译之书:(一)“当以尽译西国章程之书,为第一要义。
西国各种之章程,类皆经数百年、数百人、数百事之阅历,而讲求损益,以渐进于美备者也”;(二)当译学校之教科书。
“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变法通议》),“学校为立国之本,则宜取其学堂定课之书”;(三)当译政法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