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长平之战和官渡之战让你彻底读懂战争中的粮草与粮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长平之战和官渡之战让你彻底读懂战争中的粮草与粮

道!

一、官渡的粮草与长平的粮道今天这篇文章主要是探讨战争中的粮草和粮道问题。谈到粮草,不止是供应士兵的粮食,也包括其他想当数量的战略物资。比如还包括食盐、损耗型武器的补充、用于更换的被服、战马所需的草料等。如果是意大利部队,可能还需要通心粉和红酒。总之,粮草是否充足关乎一支军队的作战能力和作战的持久性。粮道,顾名思义,就是运送粮草的必经之路,是军队作战的生命线。如果军队处于攻势前进状态,粮道还会不断延伸拉长,因而粮道的安全性和粮食的运输能力密切影响着战争的胜负。既然粮草和粮道这么重要,但感觉古代战争的粮草很容易被敌军毁灭,粮道也很容易被敌军断掉。比如官渡之战,袁绍十余万人,曹操勉强两万人,袁绍占明显优势。但袁绍的乌巢粮草被曹操烧掉后,袁绍大军很快崩盘,胜负转瞬易手。又比如秦赵长平之战,白起派出二万五千名秦军断掉赵军粮道后,赵军就立马陷入了死地。可见古代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粮草和粮道实力的比拼。二、粮草粮道的实力比拼喜欢读欧洲古代史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欧洲古代战争很少涉及粮食和

粮道的问题。其实欧洲古代战争这个现象并不稀奇,因为古代欧洲城邦之间的作战,你可以权且理解为甲镇和乙镇之间

械斗,参战人数较少,卷入范围较小,持续时间不长,因而粮食和粮道问题不突出。中国春秋初期也有类似战争现象,往往是两国之间约定好一个决斗地点,双方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战斗,分出胜负后就各回各家,对粮食和粮道问题也依赖不大。但是欧洲古代战争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交战范围的扩大,持续时间的延长及冲突的升级,粮草和粮道问题自然会变成了战争的胜负手。比如坎尼会战,是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主要战役。第二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投入兵力三万,罗马投入兵力八万,此规模早已不再是乡镇之间的械斗。坎尼会战的起因就是汉尼拔为了截断罗马之粮食补给,进一步打击其士气,进兵罗马粮仓坎尼城而引发的大战。同样,中国进入春秋后期后,粮食和粮道问题也成为了战争的关键,春秋末期的军事家孙武已经提出“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的观点了。可见,战争规模越大,参战人数越多,战争时间越长,粮食和粮道的重要性就越突出。秦赵长平之战这样大规模的战役本质上拼的就是综合国力,而当时综合国力中最重要一个指标就是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储备能力。在粮食问题上,赵国显然是处于劣势的。秦国坐拥关中和巴蜀两个大粮仓,普及牛耕,在粮食的生产总量上占有优势。所以长平之战相持一段时间后赵国就耗不起了,开始到处借粮。《战国策·齐二·秦攻赵长平》记载:“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最终因为粮

食不继而只能选择主动出击。反观秦国,虽然民有菜色但还是能继续维持。国力强弱对比,一场相持一览无遗。可能有人会说,难道当兵的这些人平时不吃饭吗?凭什么说战争就是比拼粮食生产能力和储备能力。因为一场战争消耗的不仅是士兵,更是全国劳力。首先粮食需要运输,特别是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时代,需要大量人力进行运输。一旦大量劳力投入粮食运输,则势必大幅度减弱农耕。比如秦赵长平之战时,秦国就曾征伐河内年满十五岁以上的劳动力担任粮食的运输工作。《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别说古代战争,就是现代战争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淮海战役期间,江苏、山东、安徽、河南这四省的解放区共出动民工543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艘;筹集粮食9.6亿斤,运送到前线的粮食4.34亿斤。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解放区的这种空前浩大的人力动员,几乎是动员了除去老弱妇孺外的全部青壮年男性。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回到古代战争,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详细记录了北宋军队的后勤供给情况。其写到:“三人饷一卒,极矣,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復加矣。”宋朝

出征十万大军,其中负责辎重的部队就有三万人,能够打仗的只有七万人。而一个作战的士兵需要三个民工给予其提供后勤保障,十万大军则需要三十万劳动力担任运粮工作。如果按照宋朝的配给编制推算,赵国长平之战的45万大军实际作战人数为30万左右,辎重部队为15万左右,另有135万左右的劳动力投入了后勤粮食运输,因而赵国总共有180万人左右脱离了农耕。这180万人不仅不能生产粮食,反而在来回的运输途中还要消耗大量粮食。忙时吃干,闲时吃稀,现在吃得比平时更多了。180万人是个什么概念?战国时期的总人口才2000万左右,赵国当时的人口最大推算为350万人左右。一个长平之战,让赵国投入了全国一半的人口脱离生产进入消耗粮食状态。如果没有充足的粮食储备,如何经得起持久。其次粮食在运输过程中还存在大量的消耗,这和粮道运输能力息息相关。根据《旧唐书》中关于李靖征突厥时的后勤记录显示,从山东运粮到河套地区,途中粮食的损失高达百分之九十。我们试想一下,赵国人民为长平的赵军运粮,本身以当时的运粮工具要穿越“山岭高深,实为险扼”的太行八陉中的滏口陉已属难事,之后还要受秦军袭扰,可以想象要把粮食运到长平前线犹如登天。即使运到,粮食也所剩无几。而秦军运粮则不一样,秦军可以通过水运方式运粮。不仅时间短,道路通畅,关键是粮食损耗小。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就历来重视水利和水运物流,关中的地理形势也具

备水运的条件。《战国策·楚策一》记载张仪说楚王时就曾炫耀秦国的水上物流能力:“秦西有巴蜀,方船积粟,起于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余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里敷虽多,不费汗马之劳,不至十日而距扦关。”过后刘邦在选择定都洛阳和关中犹豫不决之时,张良建议定都关中,其中就有谈到关中的水运便利。《史记·留候世家》写到:“留侯曰:‘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于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所以赵国长平之败,本质上败在粮食的生产储备能力上,败在粮道的运输能力上。袁绍官渡之败,败在乌巢粮仓被毁,多年经营储备的战略物资付之东流。“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袁绍如果还想集结兵力对抗曹操,后勤已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难在短时间内再次发动针对曹操的大规模战役。三、粮草粮道的脆弱性既然粮草和粮道这么重要,那么容易保护吗?答案是不容易保护。别说古代战争,就是现代战争也不容易保护。比如平型关战役,八路军就是歼灭的日军辎重部队。用古代战争的话来说,就是烧毁了敌人的部分粮草。而且八路军在敌后搞的破袭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