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绪论
武汉理工自然辩证法讲义00绪论
自然辩证法讲义绪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研究内容: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科学技术活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律,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的关系: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辩证法与相邻学科如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学等的区别:具有不同学科性质和定位,但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相互联系和交叉。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分析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揭示科学的发展模式和技术的发展动力,进而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规律。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基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
地质大地球科学概论课件00绪论
环 境 科 学
环环 环环环 环环环 环 环环环环 环 境境 境境境 境境境 境 境境境境 境 物化 地生医 经法管 教 科心情统 工 理学 学物学 济学理 育 学理报计 程 学 学 学 学 学 史学学学 学
四大起源问题 判断:求知欲与生存的需要 学科建设:在边缘上寻找生长点 “问题地球科学”
2. 为什么学习“地球科学概论”
基本素质的需要 宏观更宏微观更微,“拆0”与“组装” 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值得一学吗?认识.关心.重建.拯救
3. 地球科学的科学位置与框架
科学的概念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玉. ---《礼记.大学》 天演论-严复将science译为科学。什么是科学?
6. 地球科学发展趋势(续)
从数值模拟向预测发展 高新技术的应用: 遥感,深部探测 非线性应用:0.618在地学上的局限性 微观地球科学:电镜,隧道电子显微镜,分子生物学,纳米科学,同步辐射加速器,质子加速器。 地球科学的革命——板块构造有待微观地球科学的发展:分子古生物学,结构矿物学,纳米环境地球化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
地球科学概论
本堂课内容
1. 地球科学的目标 2. 为什么学习“地球科学概论” 3. 地球科学的科学位置与框架 4. 应用地球科学 5. 地学发展简史 6. 地球科学发展趋势 7. 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现状 8. 环境科学 9. “十五”期间优先资助领域 10. 极地科学
1. 地球科学的目标
学科之间的交叉:2.7K,质子加速器 界面过程的研究:Sr/Ba,海-气交换,水岩,冰上、冰下
深度
B/Ga Sr/Ba
6. 地球科学发展趋势(续)
研究功能-社会服务(研究功能的动力):找矿,社会型,环境型,气象计划 关键区域:南北极,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洋脊,地幔热柱,大陆架和大陆内部的碰撞带 典型现象:厄尔尼诺,酸雨,臭氧空洞,海平面变化,洋底锰结核,黄土,温室效应 CO2 280-353ppm (1800-1990) N2O 285-315ppbv (1800-1999) CH4 0.7-1.72ppm (1800-1990)
胡盘新主编《普通物理学简明教程》课件ppt-00绪论
大 道 致 远
第一次技术革命 川 在十七、八世纪,牛顿力学和热力学的发展,顺应了第 一次技术革命的需要,其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改进 和广泛应用,用机器代替人的劳动,人类的劳动生产力第 一次获得解放。当然第一次技术革命反过来也促进了经典 物理学的发展.
海 南 大 学
00绪论-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海 纳 百 川
远
近代物理 高新技术 第三次工业革命 (1940年)
物理学是人才培养所必需的基础理论。
海 南 大 学
00绪论-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海 纳 百
物理学所研究的是物质运动最基本最普遍的 形式,因而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 物理学中的发现、发展以及它所建立起来的概念、 规律曾经推动了技术革命的到来和发展。世界三 次大的技术革命可以说是在物理学发展的基础上 开花结果的。
第二次技术革命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电机的发明和电力的 使用为标志,产生了第二次技术革命,开始了电 气化时代。没有电、磁学理论和实验为基础,产 生大规模的电气化是不可想象的。正是麦克斯韦 建立了电磁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然后得 到实验验证,才发展起了无线电技术,才有现在 的卫星通信,移动通讯等。
+奖励加分 -违规扣分(注低于50分者以卷面成绩算) 1.作业缺一次减4分,迟交减2分 2.旷课一次减10分;有事者可以请假,请假者不扣平时成绩,但必须 在抽查人数之前请假。 3.课堂作业表现好,能提出好问题的适当加分。
海 南 大 学
海 纳 百 川
大 道 致 远
00绪论-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考试题型
海 纳 百 川
大 道 致 远
海 南 大 学
00绪论-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海 纳 百 川
国际物理年
《大学基础物理学》农科用教材自作ppt课件-00绪论
大 道 致
00绪论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绪论-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绪论
物理学还为所有其他的科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工具: 物理学还为所有其他的科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工具:
海 纳 百
五十年代就已经把X光用于生物分子的结构分析, 五十年代就已经把 光用于生物分子的结构分析,最重要 光用于生物分子的结构分析 的是它在五十年代首次分析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的双螺旋结构; 的是它在五十年代首次分析了 的双螺旋结构
*
生物物理 有机体遗传程序的研究
** 有机体遗传程序的研究(须运用量子力学、统计 有机体遗传程序的研究(须运用量子力学、
物理、 射线 射线、 和核磁共振技术等 技术等)。 物理、X射线、电子能谱 和核磁共振技术等)。 ** 非平衡热力学及统计物理
海 南 大 学
00绪论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绪论-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绪论
海 南 大 学
二十世纪以古典物理学为基础, 二十世纪以古典物理学为基础,还有很多 重要的发明与应用: 重要的发明与应用
海 纳 百
00绪论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绪论-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绪论
1901年马可尼成功地发射了无线电波,无 年马可尼成功地发射了无线电波, 年马可尼成功地发射了无线电波 线电广播和通讯就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线电广播和通讯就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1936年又发明了磁带录音; 年又发明了磁带录音; 年又发明了磁带录音 1937年发明了雷达; 年发明了雷达; 年发明了雷达 1939年开始调频广播; 年开始调频广播; 年开始调频广播 年发明了晶体管; 1947年发明了晶体管; 年发明了晶体管 1958年超声技术开始在医疗中间应用。 年超声技术开始在医疗中间应用。 年超声技术开始在医疗中间应用 1960年发明了红宝石激光器; 年发明了红宝石激光器; 年发明了红宝石激光器 1975年液晶显示用于计算器 年液晶显示用于计算器; 年液晶显示用于计算器 1982年激光唱盘问世 .大 学 年激光唱盘问世 海 南
00 绪论
绪论§0-1机械原理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一、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机械原理又称为机器理论与机构学。
机械原理是研究机构和机器的运动及动力特性,以及机械运动方案设计的一门基础技术学科。
它是机械设计理论和方法中的重要分支。
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是机械,而机械是机构与机器的总称。
机器的种类繁多,如内燃机、拖拉机、起重机、金属切削机床、纺织机、缝纫机、包装机、电脑绣花机等。
这些机器的构造、性能、用途等虽不同,但从其力学特性和在生产中的地位来看,它们仍保持着下列共同的特征。
即:1)它们都是由各种材料做成的制造单元(通常称为零件)经装配而成的各个运动单元(通常称为构件)的组合体;2)各个运动单元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当在预定的力约束条件下,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单元的运动一定时,该组合体就能实现预期的机械运动;3)在生产过程中,它们能代替或减轻人的劳动,完成有用的机械功(如机器人仿人工作)或转换机械能(如内燃机、电动机分别将热能和电能转换成机械能)。
因此,机器是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用来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转换机械能。
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为机械能,或者将机械能变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的机器称为动力机器或原动机,例如,内燃机、压气机、涡轮机、电动机、发电机等都属于动力机器。
用来完成有用功的机器称为工作机器。
例如,金属切削机床、轧钢机、织布机、包装机、汽车、机车、飞机、起重机、输送机等都属于工作机器。
现代机器通常由控制系统、信息测量和处理系统、动力部分、传动部分及执行机构系统等组成的机械系统。
其中控制和信息处理是由计算机来完成的,使机器成为机电一体化系统,但实质上还是机械。
例如加工中心、机器人、全自动照相机等。
不管现代机器如何先进,机器与其他装置的主要不同点是产生确定的机械运动,完成有用的工作过程。
因此,实现机械运动的执行机构系统是机器的核心,机器中各个机构通过有序的运动和动力传递来最终实现功能变换、完成自己的工作过程。
机器中的运动单元体称为构件。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高教社)》教学课件—00绪论
一、 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
四、 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
• 新传播革命带来执政环境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政府处在 了全民全时空的“全景化围观”中。
• 争夺传播主导权关系到国家的信息安全、意识形态安 全,关系到政策的制定 和推行。
• 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有很强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如何运 用可操作的、能够被 用于解释日常生活具体问题的 “ 解释框架” ,对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进行 有 效的“再编码”。
• 第四次传播革命首先打破的是传统大众媒体对信息源 的掌控。
• 互联网赋予了信源蜂窝式增长的可能,5. 64 亿中国网 民每个人手里都有信息。
• 一部联网的手机 可以让你走遍世界,公民知情权在互 联网传播革命中得到了回归。
一、 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 中国的新意见领袖阶层,主要由活跃的思想精英、作家、 艺术家和草根领袖 几部分组成。
• 国家封锁信息、全面管控言论表达的时代已经一去不 复返。 井喷式的信息 增长,使国家在“ 信息权力冶 上 逐渐式微,也预示着拥有注意力资源的公民在“ 信 息 权力冶上逐渐强势。
• 国家、政府在各 个方面重视舆论压力、改进管理模式。
第三节 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 “去中心化———再中心化冶,是第四次传 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第五节 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
一、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杂糅下的互联网技术 二、 互联网技术下的全球化与个人化 三、 中国媒体的涅槃与新生
00第一章 绪论
5、种类多、分布广 种类多、
微生物的共同特点5 微生物的共同特点
(1)种类多 )
20多万种: 多万种: 多万种
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3500种 种 病毒: 病毒 4000种 种 真菌: 万种 真菌:9万种 原生动物和藻类: 万种 原生动物和藻类:10万种
容易发生变异:(实例) 容易发生变异:(实例) :(实例 产黄青霉: 产黄青霉:生产青霉素的菌种 1943年:生产能力 年 生产能力20U/ml 现在:生产能力5万单位 万单位/ml甚至更高。 甚至更高。 现在:生产能力 万单位 甚至更高
二十世纪40年代: 万单位 万单位/每个病人每天 二十世纪 年代:10万单位 每个病人每天 年代 现在: 万单位/每个病人每天 即便是新生儿40万单位 现在:100万单位 每个病人每天(即便是新生儿 万单位 万单位
非细胞生物——————————————— 病毒界 非细胞生物 动物界 高等生物———— 高等生物 生物 真核生物 真核原生生物界 细胞生物 低等生物— 低等生物 菌物界 原核生物—————————原核生物界 原核生物界 原核生物 植物界
生物分类系统二: 生物分类系统二:
个域” 三原界”系统) (“3个域”或“三原界”系统) 个域 古生菌( 古生菌(Archaea) 细菌(Bacteria): 细菌 : 细菌、放线菌、蓝细菌、 细菌、放线菌、蓝细菌、 真核生物(Eukarya) : 真核生物
一、Microorganism (微生物)
(一)微生物定义 (二)微生物包括哪些类群 (三)微生物的特点 (四)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五)微生物培养设备及研究技术
00 绪论
通过调查,发现新的药用植物或同种植物的新用 途。如过去本草无记载或无药用价值,或用途未发现 的。 为合理地、可持续地利用开发和保护这些珍贵的资 源,必须首先识别他们,进行资源调查,摸清他们的 近缘种类的分布、生境、蕴藏量、濒危程度。
我国古代本草重要著作有:
①《神农本草经》作者不详,西汉末年(公元1~2世 纪),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37种。 ② 《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梁代,陶弘景,载药730种, 新增365种。
2. 调查、考证药物植物资源
解放后,我国已进行了三次(1959-1962,19701972,1983-1987)大规模的中药资源调查,基本上摸 清了家底。据1995年3月份的《中国中医药报》等报纸, 报道全国中药资源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 (占总数的87%),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 河南省中药资源2302种,药用植物1963种(占总 数85%),药用动物270种,药用矿物69种。
2.药用植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首先是观察和比较实物,了解原植物的外形 特征。掌握其科学术语名词,描述准确无误,该 植物在进化过程中的基本类群、科名、种名很关 键。比较植物的异同点,同时观察原植物标本的 形态特征。 多实践,多接触实物比如采集植物标本,制 作标本等工作。同时解剖知识在显微镜观察细胞 和组织学的特征,掌握显微观察的基本技能,如 永久切片,临时制片(水装片、粉末制片、徒手 切片)。 实践、观察、比较基础上,才有更好的鉴别。
5.为中药材生产规范服务
我国的中药和原料的质量标准化已经落后欧盟,最 初起源欧盟的农业标准化种植,逐步发展到药品标准化。 中药材生产过程规范化与规模化,即要按照中药材 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 的要求生产药材。包括中药材产地生态环境(水、肥、 土、气候等)。种子的质量,繁殖材料,栽培、养殖管 理,采收与初加工等一系列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熟 悉。
00绪论篇
【复习思考题】
1.现代厨房总和包括哪三个方面? 2.现代厨房生产要素硬件方面有哪些要素?软件方面有 哪些要素?
3.厨房管理任务内容除去书上概括的八个部分外,还有 哪些内容?
泰式料理
问一问
1.传统厨房与现代厨房有何区别?
2.厨房的是怎样划分类型的?
二、厨房管理概述
• (一)厨房管理
1.厨房管理概念 2.现代厨房管理概念
3.建立高效的运转管理系统
4.制定工作规范程序和产品标准
5.科学合理设计厨房布局
6.制定系统的管理制度 7.监督厨房有序运转 8.不断改进管理工具和手段
现代厨房管理
绪 论 篇
【学习目的】
• 本章主要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厨房和 厨房管理的概念、现代厨房的生产要素, 了解现代厨房的分类生产特点及工作任务, 总体上对厨房管理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 认识和了解。
【案例导入】
• 在餐饮业打拼多年的某一人士,谈起经营 时说道:刚开店时厨师提出辞职的情况屡 屡发生,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每次都给 经营带来了一些困难。现在这一切情况改 变了,企业得到发展了。经验就是一条: “活到老,学到老。”
(一)厨 房
3.厨房的生产要素
(1)人员 (2)设施、设备 (3)生产场地 (4)原材料 (5)能源 (6)合法的手续 (7)法规和管理制度 (8)计算机软件
(一)厨 房
4.厨房生产特点
(1)生产量的不确定性
(2)生产制作的手工性 (3)产品具有特殊性 (4)生产成)厨房管理的任务内容
5.科学合理设计厨房布局
厨房的设计规划和布局不单 是建筑设计部门的事,也是
6.制定系统的管理制度
制度是维持秩序和纪律的 依据,纪律是执行目标任务 的基本保证,这自然也是厨 房管理的任务之一。
马工程《管理学》配套习题(PDF版:13章)00绪论
第0章绪论一、判断题1.管理学是研究人类管理活动一般规律的科学。
时代背景不同,环境特征不同,管理活动的规律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2.现代管理学通常通过解剖人类管理活动的进行来描述和抽象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
()3.通过控制,管理成为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过程;通过创新,管理过程表现为这个循环的螺旋上升。
()4.中国古代先哲的这些思考虽然大多涉及宏观层面的国家和社会治理,但对当今微观组织的管理仍可提供重要的启迪。
()5.描述人的活动的任何文字材料,只要我们用心去读,都有可能让我们收获管理的启示。
()6.研究和学习管理学,只是为了抽象和掌握管理的一般规律,了解管理的一般理论和方法。
()7.管理学是在总结大量前人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科学结论。
()8.用马克思主文科学理论指导我们的管理学研究和学习,就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关系,去探讨管理理论的一般抽象与具体运用的关系,去思考作为管理对象的组织活动与组织环境的关系。
()二、填空题1.控制保证了决策选择的活动能按预定的规则有秩序地进行。
秩序是获得效率的__________。
2.管理学的研究体系是由____________的过程特点决定的。
3.把____________作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因为它是现代微观经济活动选择的普遍形式,不仅因为这种组织形式数量众多、提供着大量鲜活的研究案例,而且也是历史发展的选择。
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企业经营范围不断扩展,技术进步的速度日益加快,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____________已成为企业经营与管理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变量。
5.管理学习中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可能帮助我们填补实践缺憾,在此基础上引发的思维沉淀也因而可以提升我们在直觉基础上判断的正确性。
6.学习和研究管理学,要以____________为基本指导。
00绪论 《中国近代史》 马工程
四、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方法和基本史料
• 唯物史观: • 阶级分析的方法 • 历史主义的方法 •垣:史料愈近愈繁 • 近代中国的史料类型: • 图书、档案、文书、文件、函电、日记、
账簿、契约、报刊、回忆录、碑刻图录、 影像资料、口述史料等。
四、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方法和基本史料
• 入门工具书: • 《中国近代史料学》 • 《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 • 《中国近代史必备文献书目》 • 《中国历史研究入门》(近代部分)
四、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方法和基本史料
• 基本史料: •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鸦片战争》6册、《第二次鸦片战争》 6册、《洋务运动》8册、《回民起义》4 册、《捻军》6册、《中法战争》7册、 《中日战争》7册、《戊戌变法》4册、 《义和团》4册、《辛亥革命》8册、《北 洋军阀》6册、《抗日战争》11册) • 《五四运动档案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
导论
导论 • 一、中国近代史的学科对象 • 二、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过程和线索 • 三、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 • 四、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方法和基本史料 • 五、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意义
一、中国近代史的学科对象
• 作为学科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时限界定: • 起点:1840年鸦片战争 • 下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政权建立的进程。 • 第三、打通历史学各学科。 • 第四、理解当下的基本国情
《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 李侃等编:《中国近代史(第四版)》,北京:中 华书局,1994年。
• 半殖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反帝国主义、 反封建的斗争。
• 近代历史系列关键问题: • 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融合新闻学课件00绪论
现象级融媒体产品H5《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
➢ 从时效价值看,作为建军九十周年这一特殊“时刻”推出的一款融媒体产品, H5“军装照”与其他的新闻报道形成了一种的呼应关系,共同作用于建军节 议题的舆论生态建设。
➢ 从主题价值看,H5“军装照”通过互动游戏的方式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九 十年的变迁历史,其在朋友圈的“刷屏”制造了一场不折不扣的媒介事件, 这无疑达到了再现历史、铭记荣耀的主题宣传目的。
➢ 01 广义
何为融合新闻?
广义的融合新闻强调其“全媒体”和“跨媒体”意义上的“融合” 内涵。主要是指媒体融合语境下的新闻生产、发布、运营、社会 服务实践和活动,其特点表现为整体性策划、全局性整合、一体 化生产、跨平台传播、多渠道分发、智能化推送、全媒体运营等 等。
➢ 02 狭义
何为融合新闻?
狭义的融合新闻强调“新媒体”和“多媒体”意义上的“融合” 内涵,主要是指媒体融合语境下区别于广播、报刊、电视等传统 新闻形态的一种新兴的多媒体新闻形态,其特点表现为坚持用户 中心原则、整合多种介质元素、强调产消共创融合、突出双向互 动设计、注重新闻故事驱动、倾向情感话语生产、强化用户消费 体验等等。
狭义的融合新闻强调新媒体和多媒体意义上的融合内涵主要是指媒体融合语境下区别于广播报刊电视等传统新闻形态的一种新兴的多媒体新闻形态其特点表现为坚持用户中心原则整合多种介质元素强调产消共创融合突出双向互动设计注重新闻故事驱动倾向情感话语生产强化用户消费体验等等
绪论:融合新闻学的兴起
1
2
3
4
何为“融合”?
何为融合新闻?
融合新闻学知识体系
本书的知识结构与 章节框架
00绪论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工程
八、西方马克思主义 及其历史演变
绪论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特点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和方法
•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 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学说,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强大思想武器。
• 我们今天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 创立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他们的继承者 对它的发展,即包括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着的马克思 主义。
•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整的理论体系, 它由哲学、政 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涉及经 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世代相 传的基本内容。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就是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的历史。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特点
◆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对 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有助于我们认清马克 思主义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从而坚定我们 对它的信念。
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方法
第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要学会运用历史唯 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第二, 要从整体性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这里 说的整体性,既包括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也包括理 论体系的整体性。
•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这是和 欧洲的经济发展程度、工人运动状况、历史文化传统 分不开的。
• 19世纪德国的两位伟大思想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 克思主义的奠基者,他们为创立、传播、发展马克思 主义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 在20世纪的俄国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有了重大发展, 结出了丰硕的成果。除了俄国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在 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00绪论
2011-3-29
10
运筹学
Operations Research
§0
over
2011-3-29
11
华罗庚(1910-1985)
2011-3-29
7
运筹学
Operations Research
6. 运筹学各分支 (1)线性规划(linear programming):在一组线性不等式 或等式约束条件下,求一个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或小) 值. (2)非线性规划(nonlinear programming) (3)整数规划(integer programming) (4)多目标规划(multiobjective programming) (5)动态规划(dynamic programming) (6)参数规划(parametric programming) (7)几何规划(geometric programming) 8
运筹学
Operations Research
王继强
山东财政学院 统计与数理学院
E-mail:mror@
2011-3-29
1
运筹学
Operations Research
§0 绪 论
Introduction
2011-3-29
2
运筹学
Operations Research
1. 关于运筹学 “运筹”的由来:
2011rch
(8)模糊规划(fuzzy programming) 以上合称数学规划(Mathematical Programming)或规 划论. (9)图论(graph theory):离散数学(discrete mathematics)的重要分支之一. (10)对策论(game theory):亦称博弈论,研究具有对 抗性质的问题. (11)决策论(decision theory):与对策论相反,研究非 对抗性问题.
00绪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人体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
第五节 人体功能的调节
一、正常人体学的定义
正常人体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化学 组成与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属于生物学中形态学与 机能学的范畴。
从三个水平展开:
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 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 整体水平的研究
(四)、生殖
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 己相似的子代个体的功能。
第四节 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
一、内环境与稳态
细胞内液(40%) 体液(60%)
细胞外液(20%):组织液(15%),血浆(5%)
组织、细胞直接 接触的生存环境
(内环境) 稳态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细胞外液理化特性在一 定水平上保持相对恒定
相对动态平衡
第五节 人体功能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 环境变化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特点:快速、局限、精确、协调 结构基础:反射弧 基本方式:反射 类型: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反射弧:
传入神经纤维
传出神经纤维
感受器
中枢
效应器
突触 中间神经元
突触 传出神经元
传入神经元 传出纤维
正常人体学的研究内容:
1.人体形态学: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 学。包括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 2.人体机能学:研究正常人体功能活动规律 及其化学基础,包括生理学和生物化学
• 三 正常人体学的学习方法 • 形态与功能结合: • 理论联系实际: • 局部与整体统一: • 进化与发展:
第二节 人体的基本结构
传入纤维
第00章 绪论-73页PPT文档资料
绪论
第1章 地球概况
作为一第个2章地岩质石工圈作者应该掌握的知识
第3章 矿物
第4章 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第5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第6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2020/1/24
5
第7章 地质年代与地层系统
第8章 地壳运动
第9章 构造变形
第10章 矿床的基本知识
第11章 地下水
第12章 环境与地质灾害
2020/1/24
14
根据实际的研究内容和特色,这门科学已经细分为三、 四十个学科:
1. 在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方面:矿物学、岩浆岩石学、变质岩石 学、沉积岩石学、地球化学等等;
2. 在研究地球的构造、地表形态变化和各种地质作用方面:构造 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地貌学、动力地质学、火山学、地震地 质学、沉积学等等;
2020/1/24
42
联合古陆及其裂解
2亿年前的联合古陆:北面:劳亚古陆-包括北美、欧洲、亚洲(阿拉 伯半岛和印度不在其内)南面:岗瓦纳大陆(南美、非洲、印度、阿拉伯半 岛、南极洲)
2020/1/24
43
三叠纪 白垩纪
2020/1/24
侏罗纪 第三-第四纪
44
绪论
1.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2. 地质学发展简史 3. 地质学的特点 4. 研究方法 5. 研究的意义
32
随着科技手段的更新、发展,同时人类自身探 索资源的需要收集到了更广泛的地质资料(洋 底)建立了以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 学说为标志的新地质学理论、观点和方法。
板块学说由剑桥大学的麦肯齐和派克(1967), 普林斯顿大学的摩根和拉蒙特观测所的勒皮松
(1968)提出
由马杏垣院士介绍到至国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0 绪论
决策: 从若干个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例
如出门带伞问题就是一个决策问题。 博弈:
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 用时候的决策。例如,国际象棋中的对 弈就是典型的博弈问题。
例如,在国际象棋中,双方在考虑如 何应对时,不仅需要考虑自己在每一步 棋中的走法,更要注意自己的这种选择 对对方在下一步棋中的选择产生的影响, 以及这种影响对自己在后面走法的影响。
• Reinhard Selten将Nash均衡的概念扩展到动态和 多阶段博弈。
• Harsanyi提出了如何将当时人们认为无法分析的 不完全信息博弈,转换为运用已有的博弈理论 便可以分析的博弈模型的一般方法。
• 在对博弈问题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博 弈论的应用研究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其应用范围已由20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军 事领域,扩展到经济、政治、文化及法 律等诸多领域。甚至对生物学等自然科 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 特点:自己的选择影响其他人的选择, 反过来又影响自己的选择,也就是说存 在相互作用。
00 绪论
• 1944年John Von Neumann和Oskar Morgenstern合作的巨著 Game Theory and Economic Behaviors
是博弈论诞生的主要标志。
• 20世纪五十年代初,John Nash关于Nash均衡及 其存在性的著名论文为非合作博弈的一般理论 奠定了基础,开辟了博弈论研究的新领域。
2) 不完全信息博弈:博弈开始时存在不确定 的因素。
00 绪论
1)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2)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行动:同时
行动:有先后
信息:没有不确定性 信息:没有不确定性
3)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4)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行动:同时
行动:有先后
信息:存在不确定性 信息:存在不确定性
00 绪论
对手不开发,获利800万元
00 绪论
考察下列优化问题
已知某工厂计划 生产甲、乙两种产 品,每种产品需要 在A,B两种设备上 加工,有关数据如 右图:
产品 甲 乙 设备有 设备 (x) (y) 效台时
A 13 9
B 2 2 10
单位产
品利润 3 8
(千元)
• 用π表示产品总的利润,x表示生产的甲 产品数量,y表示生产的乙产品数量。
00 绪论
• 假设市场需求确定: 企业1和2决策时都已知道市场需求,
那么在博弈开始之前,由于每个企业都 看到了投入-产出图,使得每个企业该 知道的信息都已知道,不存在任何事前 (即博弈开始之前)的不确定性。
00 绪论
根据企业的决策是否存在时序上的 差异,企业是否同时决策将所探讨的完 全信息博弈问题分为: •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两个企业同时决策, 即不存在决策时序上的差异; •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两个企业先后决策, 即存在决策时序上的差异。
00 绪论
在分析博弈问题时,传统博弈论的 分析框架一般都隐含着以下假设 : 1. 参与人完全理性; 2. 完全理性是共同知识。
00 绪论 1. 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
区别:决策主体的行为相互作用时, 当事人能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
• 由于协议的达成也是一个非合作博弈过程, 因此,非合作博弈比合作博弈更“基本”。
• 一般认为,非合作博弈研究在策略相互作 用情况下,局中人既不能交流信息也不能 签订协议时理性行为的构成问题。
人们日常生活经常遇到的博弈问题 除了棋类比赛,还有猜硬币游戏、选美 比赛等等。
• 生活中的博弈现象: 1、田忌赛马 2、城市中心道路上禁止汽车鸣喇叭 3、麦当劳和肯德基总是挨在一起 4、价格控制为什么失败
在博弈论中,博弈被严格定义为 完全理性的个人或群体的行为发生直接 相互作用的情形,而博弈论正是研究这 种情形下个人或群体的选择以及这种选 择所导致的结果的理论。
• 上述问题可以用下列模型描述:
M ax 3 x 8 y
x 3y 9
s .t.
2
x
2y
10
x , y 0
x 3
y
2
00 绪论
• 甲乙猜硬币正反:甲抛掷硬币,乙猜正 反。乙猜对了,甲给乙一元钱;乙猜错 了,乙给甲一元钱。
• 特点:乙的选择仅与自己的主观判断有 关。
00 绪论
• 甲乙猜硬币正反:甲选择硬币的正反, 若乙猜对,则甲给乙一元钱;若乙猜错, 则乙给甲一元钱。
• 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非合作博弈理论。 Nash、Harsanyi和Selten皆因研究非合作博 弈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00 绪论
根据参与人的先后顺序来划分。 1) 静态博弈:同时行动; 2) 动态博弈:行动分先后。
00 绪论
1) 完全信息博弈:博弈开始时没有不确定的 因素,意味着每一个参与人对所有其他参 与人的战略空间、支付函数有准确的了解。
需求大
企业 开发(a):投入2千万元资金需求小对 对 对手 手 手不 开 开开 发 发发 , ,, 赔 获获 4利0利 03万 0200元 万0万 元元
不开发(b):不投入资金,利润为0
根据企业对上述不确定性的了 解程度,我们可以将上述“新产品 开发博弈”问题定义为四类博弈: •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00 绪论
绪论
主要内容: 一、 什么是博弈论 二、 博弈论的发展历程 三、 博弈论的分类 四、 博弈论分析基础 五、 博弈的解
00 绪论
所谓博弈论(game theory): 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 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 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博弈”(game)可 以用来泛指各种游戏,如国际象棋、围 棋、桥牌、扑克、博彩及各类体育比赛 等等。
00 绪论
• 假设市场需求不确定: 至少有一个企业在决策时不知道
市场需求,那么在博弈开始之前,对 于不知道市场需求的企业,仍然存在 一些与他的决策有关的信息他无法确 定。
00 绪论
根据企业的决策是否存在时序上的 差异可将不完全信息博弈问题分为: •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两个企业同时决 策,即不存在决策时序上的差异; •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两个企业先后决 策,即存在决策时序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