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贫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7章 贫 血
《内科学》 新世纪第三版
目的要求
掌握: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诊断、 鉴别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诊断、鉴别诊断。
熟悉:熟悉常见贫血的治疗原则。 了解:贫血的概述、基本分类方法。常
见贫血的病因、发病机制和预防。
第一节 贫血概述
定义
贫血(anemia)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 血红蛋白(Hb)的浓度、红细胞计数(RBC) 和/或红细胞压积(HCT)低于同年龄、同 性别、同地区正常值的下限。其中Hb的浓 度最为重要。
分期
缺铁期; 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 缺铁性贫血期。
临床表现
贫血;
组织缺铁与含铁酶活性降低的表现;
组织黏膜变化与外胚叶营养不良的 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成熟RBC 中心淡染区扩大,WBC与BPC一般正常。
骨髓象:增生活跃,中、晚幼RBC比例 增高,边缘不整。骨髓铁染色:外铁消 失,内铁显著减少。
表现:贫血、黄疸、脾大、Ret↑、浓茶 色尿等。
常见:分为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 为红细胞内在缺陷、外在异常等因 素引起红细胞破坏过多、过快; 分为血管内溶血及血管外溶血。
二、RBC破坏过多
1、RBC内在异常
1)RBC膜的缺陷(遗传性球形细胞增 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
2)RBC酶的缺陷(葡萄糖-6-磷酸脱氢 酶即G6PD缺乏症)
一般以HB低于正常参考值95%下限作为诊 断标准. 国际标准:成年男性<130g/L, 成 年女性<120g/L, 妊娠女性<110g/L。
定义
我国标准:成年男性<120g/L, 成年女性 <110g/L, 妊娠女性<100g/L.
贫血分度:轻度贫血:90g/L~正常值下限。 中度贫血:60~90g/L,重度贫血30~ 60g/L,极重度贫血:<30g/L。
贫血的诊断
(一)诊断内容:
1.了解贫血程度和类型 2.确定贫血原因和原发疾病
(二)诊断步骤: 1.询问可能引起贫血的各种病史 2.注意与贫血有关的体征和血液系统体格检查 3.实验室检查:a 周围血细胞检查;b 骨髓检查 (涂 片+活检+铁染色); c 其他如大小便常规、 肝肾功能、血清生化、溶血实验、X线和胃肠镜等
2、造血原料缺乏性贫血(营养不良性 贫血)
三、RBC生成减少
1、造血干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 2、骨髓被异常细胞和组织浸润 3、细胞成熟障碍
1、造血干细胞增生分化异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含纯红再障)。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肾衰竭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引起的贫
血。
2、骨髓被异常细胞组织浸润
骨髓病性贫血(各种血液淋巴肿瘤: 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 淋巴瘤)
贫血分类—按红细胞形态
大细胞性贫血(MCV>100 fl):营养不良 性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抗
代谢药物导致的贫血、肝病性贫血等。(幼核 老浆)
正细胞性贫血(MCV 80-100fl, MCHC 32-36%):再障贫血、多数溶血性贫血、急 性失血性贫血、继发性贫血等。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C <32% ):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
辅基部分为血红素(亚铁血红素,化学 命名为亚铁原卟啉Ⅸ,heme),由原卟 啉Ⅸ+亚铁原子组成。
HB的合成
1 色氨酸+琥珀酰辅酶A→γ氨基-δ酮戊 酸ALA×2分子→胆色素原×4分子→尿 卟啉原Ⅲ→粪卟啉原Ⅲ → 原卟啉Ⅸ;
2 原卟啉+Fe++→血红素; 3 血红素+珠蛋白→血红蛋白分子。 4 成熟RBC不具有细胞核、线粒体和核蛋
3)HB结构异常(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 血即地中海贫血等)
二、RBC破坏过多
2、RBC外在异常
1)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 新生儿免疫性、血型不合输血、药物 性)。 2)机械性溶血性贫血。 3)其他(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及脾 功能亢进症)。
三、RBC生成减少
1、骨髓病性贫血(造血衰竭综合征和 骨髓病性贫血(肿瘤浸润) )
7、血清铁蛋白(SF)<14μg/L。 8、铁剂治疗有效。
符合第1项和第2~8项中任何二项以上者可 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鉴别诊断
缺铁性贫血
铁缺乏
铁粒幼细胞贫血 铁失利用
铁代谢检查 铁染色检查
地中海贫血
珠蛋白合成障碍 血红蛋白分析
慢性病贫血
慢性炎症、感染 有确切原因存在 及肿瘤等
治疗
一、病因治疗 十分重要,甚至比纠正贫血本身更有
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幼浆老核)
正常红细胞形态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大细胞性贫血
贫血分类—病因和发病机制
(红 红 红 失细 细 细 血胞 胞 胞 )丢 破 生
失坏成 过过减 多多少
一、RBC丢失过多
1、急性失血
急性失血后贫血
2、慢性失血
慢性失血后贫血
二、RBC破坏过多
溶血性贫血(HA)
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妇女、婴幼儿和儿童是高危人群。
铁的分布
正常成人男性体内铁的含量约为50~55mg/kg, 女性约为35~40mg/kg。
2/3铁→Hb;RBC代谢→Hb释放→铁→重复利用 (封闭系统)。
3.5% →肌红蛋白。 30%→贮存铁(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肝
定义
贫血是多种不同原因或疾病所引起的一 组共同病理表现,不是一种独立疾病。
这一概念对贫血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 意义。
属于常见病,在发展中国家和特殊人群 尤为突出。
HB的特点
Hb是红细胞内一种重要结合蛋白,属于 色素蛋白中的血红素蛋白类。包括珠蛋 白和血红素。
蛋白部分为珠蛋白(globin)(人类 globin由两种即四条多肽链组成);
骨髓纤维化等。
3、细胞成熟障碍
(1)DNA合成障碍 巨幼细胞性贫血(叶酸、维生素B12缺 乏)
(2)HB合成障碍 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
临床表现
贫血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血液红细胞 携带氧气能力的降低,其临床表现决 定于各器官组织的缺氧程度和对缺氧 的代偿功能和适应能力。
贫血症状的有无和轻重,除原发病的 性质外,主要取决于贫血的程度及发 生速度,与患者年龄及心肺代偿能力 有关。
黄素。
铁的再利用和排泄
铁的代谢是一个基本封闭的系统,日 排出的铁约1mg。
衰老或被破坏的RBC→含铁化合物→ 代谢分解→铁代谢池→再利用。
排泄的铁随脱落的胃肠道、泌尿道及 皮肤上皮细胞排出。女性由于月经、 妊娠、哺乳等而排泄的铁较男性多。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丢失过多—慢性失血; 需铁量增加而摄入量不足; 铁吸收不良。
适宜疾病: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巨 幼细胞性贫血及再障贫血恢复期等。
补充造血原料:铁、叶酸、维生素B12 等。
避免滥用。 注意给药途径、剂量和疗程,防止复发。
3)造血刺激
雄性激素: 康力龙(司坦唑醇)、丙酸睾丸素、安特尔、 哒那唑等。
造血刺激因子: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粒系、粒单系刺激 因子(G-CSF、GM-CSF)、白介素-11等。
意义。 二、铁剂治疗
口服铁剂 注射铁剂
治疗
口服铁剂: 首选、安全、经济,不良反应少。饭后服用, 禁忌茶水 常用硫酸亚铁及其控释片(福乃得),琥珀 酸亚铁及富马酸铁对胃肠刺激较小。 治疗5-10天Ret升高,2周后Hb开始恢复, 2个月正常,应继续3-6个月维持以补充体内 应有的贮存铁。
铁代谢指标:血清铁↓、总铁结合力↑, 转铁蛋白饱和度↓,铁蛋白↓,红细胞游 离原卟啉↑等。
IDA的血常规变化
IDA的外周血红细胞形态
诊断
诊断思路: 1、贫血: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原因:存在缺铁的诱因; 3、检查:表现铁缺乏的证据; 4、治疗:铁剂治疗有效。
诊断标准
1 、 小 细 胞 低 色 素 性 贫 血 , Hb 男 性 < 1 2 0 g/L, 女 性 < 1 1 0 g/L, 孕 妇 < 1 0 0 g/L;MCV<80fl,MCH<26Pg, MCHC<0.31;
髓移植、脐带血移植等。
第二节 缺铁性贫血
定义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 是由于人体内贮存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 减少而形成的一种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为典 型表现的贫血性疾病。
特点:骨髓、肝脾等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浓 度、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蛋白降低,典型 的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临床表现
皮肤黏膜及全身症状:皮肤黏膜苍白,倦怠乏力等; 循环系统:心悸气短,肺动脉瓣和心尖部吹风样收
缩期杂音,心脏扩大、HR增快,EKG ST-T改变, 严重者贫血性心脏病; 中枢神经系统:头痛、头晕、耳鸣、目眩等; 消化系统:纳差、腹胀、呕吐、腹泻等; 泌尿生殖系统:肾功能减退及女性月经失调等。 原发病的临床表现
定义
HB、RBC和Hct的下降有时是不平衡的。如 轻度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RBC和Hct可在正常 范围。
上述各值受地区、年龄、性别、生理、病理状 况等影响而有所不同。如婴儿和儿童比成人低 15%,成年男性高于女性,妊娠妇女相对减少, 疾病如肝硬化腹水、低蛋白血症、心衰等血浆 容量增加会出现稀释性贫血,脱水、利尿或急 性失血后出现血液浓缩,HB升高,即使有贫 血,检查值也会正常。
铁的转运
还原物质↓胃酸
食物(Fe++、Fe+++)→小肠黏膜
→Fe+++转铁蛋白(血清铁)
↓
↓
BM幼RBC
贮存铁
↓
制造HB
铁的贮存
铁蛋白、含铁血黄素(变性或部分去蛋 白的铁蛋白)→贮存肝、脾、骨髓等器 官的单核巨噬细胞内→需要时予备用。
铁蛋白是衡量贮存铁量的指标。 骨髓可染铁即分布在骨髓小粒的含铁血
脾骨髓;贮铁量:男性约为1000mg,女性为 300~400mg。 仅有少量合成酶类和在血液中运转。
铁的来源和吸收
来源 内源性:衰老红细胞、母体; 外源性:食物、药物或输血; (铁需要量:20~25mg/日,从食物摄取1~1.5mg/ 日即可)。
吸收 1)游离铁才能吸收,Fe++> Fe+++,肉类>植物; 2)部位: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胃酸与维生素C促进吸 收。
血小板悬液输注以防治出血:多数为机采 照射血小板悬液。
粒细胞输注以控制感染:现已很少输注。 血浆或冷沉淀输注补充凝血因子等。
8)骨髓移植
干细胞疾病: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 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增生异常综 合征等贫血性疾病。
重症地中海贫血患者。 造血干细胞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骨
2、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 3、血清(血浆)铁<10.7μmol/L,总
铁结合力>64.44μmol/L; 4、运铁蛋白饱和度<0.15。
诊断标准
5、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色铁消失, 铁粒幼红细胞<15%。
6、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0.9μmol/L (全血),或FEP/Hb>4.5μg/gHb。
4)激素疗法
主要指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地塞米松、 甲基强的松龙等。
免疫相关性血液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 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纯红再障等。
5)免疫抑制
某些血液病的发生与免疫异常相关: AIHA、SAA、MDS、ITP等。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 传统—VCR、CTX等;特异—ATG、 ALG等;常用—CSA等
6)脾脏疗法
脾脏疗法:脾脏切除、脾动脉栓塞、脾 区照射等。
自身免疫性血液病:如溶血性贫血(重 度地贫、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紫癜、脾功能亢进症 等。
巨脾伴梗塞、脾脏破裂等。
7)成分输血
红细胞输注以纠正贫血:浓缩红细胞、洗 涤红细胞等。应区别急性和慢性,掌握适 应症,成分输血,防止并发症和副作用, 避免滥用血源。
白体,不能合成Hb;Hb是在未成熟RBC (包括网织红细胞,Ret)中合成的。
贫血发生
凡涉及红细胞生成(数量与功能)、血红蛋白 合成(造血原料供应如铁、叶酸、维生素B12及 珠蛋白异常)、红细胞代谢异常,均可以产生 贫血。
贫血分类
贫血可根据红细胞形态和发病机制进行分 类,两者各有利弊,临床应该结合起来进 行诊断。
贫血的治疗
1)病因治疗 2)补充治疗 3)造血刺激 4)激素疗法 5)免疫抑制 6)脾脏疗法 7)成分输血 8)骨髓移植
源自文库
1)病因治疗
祛除诱发因素:如消化系统的肿瘤导 致的慢性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其病因治疗尤为重要。
避免盲目给药:在消除病因之前,盲 目给药往往疗效不佳。
2)补充治疗
《内科学》 新世纪第三版
目的要求
掌握: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诊断、 鉴别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诊断、鉴别诊断。
熟悉:熟悉常见贫血的治疗原则。 了解:贫血的概述、基本分类方法。常
见贫血的病因、发病机制和预防。
第一节 贫血概述
定义
贫血(anemia)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 血红蛋白(Hb)的浓度、红细胞计数(RBC) 和/或红细胞压积(HCT)低于同年龄、同 性别、同地区正常值的下限。其中Hb的浓 度最为重要。
分期
缺铁期; 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 缺铁性贫血期。
临床表现
贫血;
组织缺铁与含铁酶活性降低的表现;
组织黏膜变化与外胚叶营养不良的 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成熟RBC 中心淡染区扩大,WBC与BPC一般正常。
骨髓象:增生活跃,中、晚幼RBC比例 增高,边缘不整。骨髓铁染色:外铁消 失,内铁显著减少。
表现:贫血、黄疸、脾大、Ret↑、浓茶 色尿等。
常见:分为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 为红细胞内在缺陷、外在异常等因 素引起红细胞破坏过多、过快; 分为血管内溶血及血管外溶血。
二、RBC破坏过多
1、RBC内在异常
1)RBC膜的缺陷(遗传性球形细胞增 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
2)RBC酶的缺陷(葡萄糖-6-磷酸脱氢 酶即G6PD缺乏症)
一般以HB低于正常参考值95%下限作为诊 断标准. 国际标准:成年男性<130g/L, 成 年女性<120g/L, 妊娠女性<110g/L。
定义
我国标准:成年男性<120g/L, 成年女性 <110g/L, 妊娠女性<100g/L.
贫血分度:轻度贫血:90g/L~正常值下限。 中度贫血:60~90g/L,重度贫血30~ 60g/L,极重度贫血:<30g/L。
贫血的诊断
(一)诊断内容:
1.了解贫血程度和类型 2.确定贫血原因和原发疾病
(二)诊断步骤: 1.询问可能引起贫血的各种病史 2.注意与贫血有关的体征和血液系统体格检查 3.实验室检查:a 周围血细胞检查;b 骨髓检查 (涂 片+活检+铁染色); c 其他如大小便常规、 肝肾功能、血清生化、溶血实验、X线和胃肠镜等
2、造血原料缺乏性贫血(营养不良性 贫血)
三、RBC生成减少
1、造血干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 2、骨髓被异常细胞和组织浸润 3、细胞成熟障碍
1、造血干细胞增生分化异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含纯红再障)。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肾衰竭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引起的贫
血。
2、骨髓被异常细胞组织浸润
骨髓病性贫血(各种血液淋巴肿瘤: 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 淋巴瘤)
贫血分类—按红细胞形态
大细胞性贫血(MCV>100 fl):营养不良 性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抗
代谢药物导致的贫血、肝病性贫血等。(幼核 老浆)
正细胞性贫血(MCV 80-100fl, MCHC 32-36%):再障贫血、多数溶血性贫血、急 性失血性贫血、继发性贫血等。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C <32% ):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
辅基部分为血红素(亚铁血红素,化学 命名为亚铁原卟啉Ⅸ,heme),由原卟 啉Ⅸ+亚铁原子组成。
HB的合成
1 色氨酸+琥珀酰辅酶A→γ氨基-δ酮戊 酸ALA×2分子→胆色素原×4分子→尿 卟啉原Ⅲ→粪卟啉原Ⅲ → 原卟啉Ⅸ;
2 原卟啉+Fe++→血红素; 3 血红素+珠蛋白→血红蛋白分子。 4 成熟RBC不具有细胞核、线粒体和核蛋
3)HB结构异常(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 血即地中海贫血等)
二、RBC破坏过多
2、RBC外在异常
1)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 新生儿免疫性、血型不合输血、药物 性)。 2)机械性溶血性贫血。 3)其他(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及脾 功能亢进症)。
三、RBC生成减少
1、骨髓病性贫血(造血衰竭综合征和 骨髓病性贫血(肿瘤浸润) )
7、血清铁蛋白(SF)<14μg/L。 8、铁剂治疗有效。
符合第1项和第2~8项中任何二项以上者可 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鉴别诊断
缺铁性贫血
铁缺乏
铁粒幼细胞贫血 铁失利用
铁代谢检查 铁染色检查
地中海贫血
珠蛋白合成障碍 血红蛋白分析
慢性病贫血
慢性炎症、感染 有确切原因存在 及肿瘤等
治疗
一、病因治疗 十分重要,甚至比纠正贫血本身更有
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幼浆老核)
正常红细胞形态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大细胞性贫血
贫血分类—病因和发病机制
(红 红 红 失细 细 细 血胞 胞 胞 )丢 破 生
失坏成 过过减 多多少
一、RBC丢失过多
1、急性失血
急性失血后贫血
2、慢性失血
慢性失血后贫血
二、RBC破坏过多
溶血性贫血(HA)
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妇女、婴幼儿和儿童是高危人群。
铁的分布
正常成人男性体内铁的含量约为50~55mg/kg, 女性约为35~40mg/kg。
2/3铁→Hb;RBC代谢→Hb释放→铁→重复利用 (封闭系统)。
3.5% →肌红蛋白。 30%→贮存铁(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肝
定义
贫血是多种不同原因或疾病所引起的一 组共同病理表现,不是一种独立疾病。
这一概念对贫血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 意义。
属于常见病,在发展中国家和特殊人群 尤为突出。
HB的特点
Hb是红细胞内一种重要结合蛋白,属于 色素蛋白中的血红素蛋白类。包括珠蛋 白和血红素。
蛋白部分为珠蛋白(globin)(人类 globin由两种即四条多肽链组成);
骨髓纤维化等。
3、细胞成熟障碍
(1)DNA合成障碍 巨幼细胞性贫血(叶酸、维生素B12缺 乏)
(2)HB合成障碍 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
临床表现
贫血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血液红细胞 携带氧气能力的降低,其临床表现决 定于各器官组织的缺氧程度和对缺氧 的代偿功能和适应能力。
贫血症状的有无和轻重,除原发病的 性质外,主要取决于贫血的程度及发 生速度,与患者年龄及心肺代偿能力 有关。
黄素。
铁的再利用和排泄
铁的代谢是一个基本封闭的系统,日 排出的铁约1mg。
衰老或被破坏的RBC→含铁化合物→ 代谢分解→铁代谢池→再利用。
排泄的铁随脱落的胃肠道、泌尿道及 皮肤上皮细胞排出。女性由于月经、 妊娠、哺乳等而排泄的铁较男性多。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丢失过多—慢性失血; 需铁量增加而摄入量不足; 铁吸收不良。
适宜疾病: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巨 幼细胞性贫血及再障贫血恢复期等。
补充造血原料:铁、叶酸、维生素B12 等。
避免滥用。 注意给药途径、剂量和疗程,防止复发。
3)造血刺激
雄性激素: 康力龙(司坦唑醇)、丙酸睾丸素、安特尔、 哒那唑等。
造血刺激因子: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粒系、粒单系刺激 因子(G-CSF、GM-CSF)、白介素-11等。
意义。 二、铁剂治疗
口服铁剂 注射铁剂
治疗
口服铁剂: 首选、安全、经济,不良反应少。饭后服用, 禁忌茶水 常用硫酸亚铁及其控释片(福乃得),琥珀 酸亚铁及富马酸铁对胃肠刺激较小。 治疗5-10天Ret升高,2周后Hb开始恢复, 2个月正常,应继续3-6个月维持以补充体内 应有的贮存铁。
铁代谢指标:血清铁↓、总铁结合力↑, 转铁蛋白饱和度↓,铁蛋白↓,红细胞游 离原卟啉↑等。
IDA的血常规变化
IDA的外周血红细胞形态
诊断
诊断思路: 1、贫血: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原因:存在缺铁的诱因; 3、检查:表现铁缺乏的证据; 4、治疗:铁剂治疗有效。
诊断标准
1 、 小 细 胞 低 色 素 性 贫 血 , Hb 男 性 < 1 2 0 g/L, 女 性 < 1 1 0 g/L, 孕 妇 < 1 0 0 g/L;MCV<80fl,MCH<26Pg, MCHC<0.31;
髓移植、脐带血移植等。
第二节 缺铁性贫血
定义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 是由于人体内贮存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 减少而形成的一种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为典 型表现的贫血性疾病。
特点:骨髓、肝脾等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浓 度、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蛋白降低,典型 的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临床表现
皮肤黏膜及全身症状:皮肤黏膜苍白,倦怠乏力等; 循环系统:心悸气短,肺动脉瓣和心尖部吹风样收
缩期杂音,心脏扩大、HR增快,EKG ST-T改变, 严重者贫血性心脏病; 中枢神经系统:头痛、头晕、耳鸣、目眩等; 消化系统:纳差、腹胀、呕吐、腹泻等; 泌尿生殖系统:肾功能减退及女性月经失调等。 原发病的临床表现
定义
HB、RBC和Hct的下降有时是不平衡的。如 轻度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RBC和Hct可在正常 范围。
上述各值受地区、年龄、性别、生理、病理状 况等影响而有所不同。如婴儿和儿童比成人低 15%,成年男性高于女性,妊娠妇女相对减少, 疾病如肝硬化腹水、低蛋白血症、心衰等血浆 容量增加会出现稀释性贫血,脱水、利尿或急 性失血后出现血液浓缩,HB升高,即使有贫 血,检查值也会正常。
铁的转运
还原物质↓胃酸
食物(Fe++、Fe+++)→小肠黏膜
→Fe+++转铁蛋白(血清铁)
↓
↓
BM幼RBC
贮存铁
↓
制造HB
铁的贮存
铁蛋白、含铁血黄素(变性或部分去蛋 白的铁蛋白)→贮存肝、脾、骨髓等器 官的单核巨噬细胞内→需要时予备用。
铁蛋白是衡量贮存铁量的指标。 骨髓可染铁即分布在骨髓小粒的含铁血
脾骨髓;贮铁量:男性约为1000mg,女性为 300~400mg。 仅有少量合成酶类和在血液中运转。
铁的来源和吸收
来源 内源性:衰老红细胞、母体; 外源性:食物、药物或输血; (铁需要量:20~25mg/日,从食物摄取1~1.5mg/ 日即可)。
吸收 1)游离铁才能吸收,Fe++> Fe+++,肉类>植物; 2)部位: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胃酸与维生素C促进吸 收。
血小板悬液输注以防治出血:多数为机采 照射血小板悬液。
粒细胞输注以控制感染:现已很少输注。 血浆或冷沉淀输注补充凝血因子等。
8)骨髓移植
干细胞疾病: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 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增生异常综 合征等贫血性疾病。
重症地中海贫血患者。 造血干细胞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骨
2、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 3、血清(血浆)铁<10.7μmol/L,总
铁结合力>64.44μmol/L; 4、运铁蛋白饱和度<0.15。
诊断标准
5、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色铁消失, 铁粒幼红细胞<15%。
6、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0.9μmol/L (全血),或FEP/Hb>4.5μg/gHb。
4)激素疗法
主要指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地塞米松、 甲基强的松龙等。
免疫相关性血液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 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纯红再障等。
5)免疫抑制
某些血液病的发生与免疫异常相关: AIHA、SAA、MDS、ITP等。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 传统—VCR、CTX等;特异—ATG、 ALG等;常用—CSA等
6)脾脏疗法
脾脏疗法:脾脏切除、脾动脉栓塞、脾 区照射等。
自身免疫性血液病:如溶血性贫血(重 度地贫、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紫癜、脾功能亢进症 等。
巨脾伴梗塞、脾脏破裂等。
7)成分输血
红细胞输注以纠正贫血:浓缩红细胞、洗 涤红细胞等。应区别急性和慢性,掌握适 应症,成分输血,防止并发症和副作用, 避免滥用血源。
白体,不能合成Hb;Hb是在未成熟RBC (包括网织红细胞,Ret)中合成的。
贫血发生
凡涉及红细胞生成(数量与功能)、血红蛋白 合成(造血原料供应如铁、叶酸、维生素B12及 珠蛋白异常)、红细胞代谢异常,均可以产生 贫血。
贫血分类
贫血可根据红细胞形态和发病机制进行分 类,两者各有利弊,临床应该结合起来进 行诊断。
贫血的治疗
1)病因治疗 2)补充治疗 3)造血刺激 4)激素疗法 5)免疫抑制 6)脾脏疗法 7)成分输血 8)骨髓移植
源自文库
1)病因治疗
祛除诱发因素:如消化系统的肿瘤导 致的慢性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其病因治疗尤为重要。
避免盲目给药:在消除病因之前,盲 目给药往往疗效不佳。
2)补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