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案例分析报告

企业内部控制案例分析报告一、引言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防范风险、提高运营效率、保障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本文将通过对一家具体企业的内部控制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企业背景本次案例分析的企业是一家中型制造企业,主要生产电子产品。
该企业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近年来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成本上升等挑战。
三、内部控制现状(一)控制环境1、企业文化企业内部缺乏明确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员工对企业的目标和使命认识不清,导致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不足。
2、组织结构组织结构不够合理,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清,存在交叉和重叠的现象,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信息沟通不畅。
3、人力资源政策人力资源管理不完善,招聘、培训和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人才。
(二)风险评估1、市场风险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不够,未能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导致市场份额逐渐下降。
2、信用风险在客户信用评估方面存在漏洞,部分客户拖欠货款,造成资金回笼困难。
3、生产风险生产计划不合理,原材料库存管理不善,经常出现缺货或积压现象,影响生产进度和成本控制。
(三)控制活动1、授权审批授权审批制度不严格,存在越权审批和审批流程不规范的情况,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和资源浪费。
2、会计系统会计核算不规范,财务报表编制不准确,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3、财产保护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资产盘点不及时,存在资产流失的风险。
(四)信息与沟通1、内部信息传递企业内部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困难,导致工作协调难度加大。
2、外部信息收集对外部市场信息、政策法规等关注不够,无法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和政策变化,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
(五)监督1、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足,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审计范围有限,无法有效发挥监督作用。
2、绩效评估绩效评估体系不完善,缺乏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考核和评价,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精品】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精品】内部控制案例分析内部控制是指一个组织为达到目标,对其财务、操作、信息技术和合规管理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和有持续性的评估、监督和改进的一种管理方式。
合理的内部控制有助于保护重要信息资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防止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和不当行为,增强组织的治理结构和声誉。
某公司是一家制造企业,其经营范围涉及机械设备、轧钢、物流等多个领域。
该公司管理层高度重视财务风险管理,投入很多资源来实现其内部控制目标。
以下是该公司几个部门内部控制的案例分析。
1. 财务部门:该公司财务部门的内部控制主要体现在资产管理、收入管理和费用管理方面。
该部门通过建立资产管理数据库,对公司资产进行清点、评估和监控,并建立各种验收和出库的程序。
在收入管理方面,该部门通过制定销售合同、开票程序、发货单等一系列的制度和流程来确保销售收入的准确、及时和合规。
在费用管理方面,该部门通过制定各种费用预算、审批和报销程序,确保费用开支的合理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2. 生产部门:该公司生产部门的内部控制主要体现在工艺管理、成本控制和安全管理方面。
该部门通过建立工艺操作流程和质量检测标准,以确保产品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在成本控制方面,该部门通过精细化的生产计划和成本核算程序,以确保成本的合理性和可控性。
在安全管理方面,该部门通过建立安全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并建立事故处理和应急预案。
3. 人力资源部门:该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内部控制主要体现在员工管理、岗位评估和配备管理方面。
该部门通过建立员工档案,对员工进行招聘、培训、考核和薪酬管理,以确保员工的素质和能力达到岗位要求。
在岗位评估方面,该部门通过建立岗位职责和能力要求,对各个岗位进行评估和梳理,以确保岗位的合理性和相容性。
在配备管理方面,该部门通过建立规范的配备程序和流程,对不同职位的配备进行管理和监控,以确保员工配备的合理性和效益。
总之,内部控制是对企业管理方式的一种有益补充,有助于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质量,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利润的稳定增长,增强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声誉。
辉山乳业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辉山乳业内部控制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辉山乳业是中国知名的乳制品企业,拥有多年的乳业生产经验和稳定的市场表现。
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频繁出现了一些管理失误和内部控制问题。
本文将深入剖析辉山乳业内部控制的案例,探讨其内部控制问题及解决方案。
二、案例分析1. 财务管理问题辉山乳业的财务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资金使用失控、财务数据不准确等方面。
过去,该企业在资金使用上存在着较大的浪费和滥用现象,财务数据也常常出现错误或遗漏。
这些问题导致了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不稳定和不透明,造成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增加。
辉山乳业的生产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生产设备维护不及时、生产工艺不规范等方面。
在过去的生产过程中,该企业的生产设备经常出现故障,维护不及时,导致了生产效率的下降和产品质量的不稳定。
企业的生产工艺也存在不规范的情况,导致了产品质量的波动和成本的增加。
辉山乳业的职工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工作分工不清、工作积极性不高等方面。
在过去,企业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工作分工不清的情况,导致了职工工作任务的重复和错漏。
企业的职工积极性也不高,工作效率较低,影响了企业的整体运营效果。
三、问题分析在辉山乳业的发展过程中,内部控制问题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和职工管理三个方面。
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薄弱和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不足。
这也直接导致了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增加、生产效率下降和职工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四、解决方案1. 完善内部管理体系辉山乳业需要从内部管理体系入手,完善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
只有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才能保证企业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避免管理漏洞和失误。
2. 加强内部控制意识辉山乳业管理者需要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将内部控制纳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确保企业的各项工作能够按规定进行,避免出现失控现象。
3. 强化内部监督和检查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和检查制度,对企业内部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企业各项工作正常进行。
三鹿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目录
案件回顾
2008年9月,三鹿集团因其婴幼儿配方奶粉中掺杂致毒物质三聚氰胺被迅速推向破产的边缘,2009年2月12日,法院正式宣布三鹿集团破产。
控制环境
内部监督
信息交流与沟通
风险评估
控制活动
内部控制五要素
控制环境
三鹿集团的大股东享有56%的控股权,第二大股东持有43%的股权,其余1%的零散股份由小股东持有。但大股东三鹿乳业公司推行的是员工持股,并且由经营者持大股,96%左右的股份由900多名老职工拥有,因此,三鹿集团的实际控制人或者说股权相当分散,治理结构演变成内部控制。
质量效益决定s
04
03
Options
实质而不是形式决定内部控制的效果 All Kinds Contests
品牌经营决定内部控制的竞争优势 English Corner
02
战略思维决定内部控制的高度
01
启示与反思
未来展望
在财政部牵头下,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已于2008年6月28日颁布,并于2009年7月1日开始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相关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应用指引的征求意见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内部环境的培育问题、内部控制实施的内在动力问题更非短期可见效的活动。作为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内部控制不应是空中楼阁,它应该深植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之中。对于企业而言,如何从此次事件中汲取教训,更好地结合内部控制规范的贯彻实施来提高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和战略目标,是我们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信息交流与沟通
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三鹿集团的企业规模不断膨胀。无法有效地管理企业,成为制约三鹿集团发展的一大问题。按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单位应当及时向事故发生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但三鹿集团“长期隐瞒问题”,既没有积极主动地收集、处理和传递相关信息,没有及时向政府相关部门报告情况,也没有积极主动地向社会披露信息。
《2024年三鹿集团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范文

《三鹿集团内部控制案例分析》篇一一、引言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企业的稳健运营、风险防范和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不少企业因内部控制失效而陷入困境,其中三鹿集团便是典型的案例之一。
本文将对三鹿集团的内部控制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三鹿集团背景介绍三鹿集团是一家以乳制品为主的综合性企业,曾是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领军企业。
然而,由于内部控制失效,三鹿集团在产品质量、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最终导致企业破产。
三、三鹿集团内部控制问题分析1. 产品质量控制不严三鹿集团在产品质量控制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未能建立有效的质量检测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导致产品中三聚氰胺等有害物质超标,给消费者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2. 财务管理混乱三鹿集团的财务管理存在混乱现象,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
财务报告失真,资金使用不规范,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
3. 风险控制不足三鹿集团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未能及时识别、评估和应对潜在的风险。
在市场竞争激烈、政策法规变化等环境下,企业缺乏应对措施,导致经营风险加剧。
四、三鹿集团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1. 企业文化缺失三鹿集团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缺陷,缺乏对员工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引导。
导致员工缺乏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2. 管理制度不健全三鹿集团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机制。
在组织结构、职责划分、权力制衡等方面存在缺陷,导致内部控制失效。
3. 监管不到位监管部门对三鹿集团的监管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其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使得企业得以长期存在严重的经营风险。
五、改进措施与建议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三鹿集团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通过制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引导,提高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
2.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三鹿集团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包括组织结构、职责划分、权力制衡等方面。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与启示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与启示近年来,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业务范围的增加,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规范财务报告、提高运营效率,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一些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缺陷,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甚至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通过对某些典型内部控制案例的分析,总结出相应的启示,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提供参考。
案例一:财务造假案例某上市公司A因为高企业利润、良好的财务报告而备受市场关注。
然而,后来发现该公司存在财务造假的行为,公司的财务状况实际上严重不符合公开的财务报告。
经调查发现,公司高层人员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故意抬高利润、隐瞒亏损,通过虚假报表蒙骗投资者。
这样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的公信力,也对公司自身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启示一:设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对于防止财务造假,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进行财务报告,确保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同时,加强对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督,建立合理的利益冲突制度,避免个人私利影响了公司的利益。
案例二:资产侵占案例某公司B的财务主管负责管理公司的资金和收支。
经过一段时间的内部调查后,公司发现该财务主管以虚构员工工资的方式非法侵占了公司的资金,数额巨大。
这种资产侵占行为对公司的经济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失,甚至威胁到了公司的生存发展。
启示二:建立有效的资产保护机制为了避免资产侵占,企业需要建立起有效的资产保护机制。
例如,建立完善的审批制度,确保每一笔资金的使用都经过合规程序和多级审批;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定期对公司的资产流向进行审核和检查;建立举报制度,鼓励员工提供公司内部违规行为的线索,以及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案例三:安全漏洞案例某银行C的存款业务存在严重的安全漏洞。
黑客通过攻击银行的电子系统,非法入侵了客户账户,并将大量资金转移到其他账户。
这给银行的客户信任和资金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也造成了银行的声誉损失。
双汇内控案例分析

双汇内控案例分析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二、双汇发展概况 (4)2.1 双汇发展简介 (5)2.2 双汇发展经营状况 (6)三、双汇内控现状及问题 (7)3.1 内控体系概述 (9)3.2 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10)四、双汇内控案例分析 (11)4.1 案例一 (12)4.1.1 案例描述 (14)4.1.2 案例分析 (15)4.1.3 改进建议 (16)4.2 案例二 (18)4.2.1 案例描述 (19)4.2.2 案例分析 (20)4.2.3 改进建议 (22)4.3 案例三 (23)4.3.1 案例描述 (25)4.3.2 案例分析 (26)4.3.3 改进建议 (27)五、双汇内控改进措施 (28)5.1 完善内控体系 (30)5.2 加强风险管理 (30)5.3 提高员工内控意识 (31)六、结论与建议 (33)6.1 研究结论 (34)6.2 对双汇内控的建议 (35)一、内容描述本文档旨在分析双汇集团的内部控制案例,以揭示其内部控制体系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通过对双汇集团内部控制案例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管理策略,从而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本文档首先介绍了双汇集团的基本情况,包括其业务范围、组织结构和股权结构等。
我们详细分析了双汇集团在财务、人力资源、采购、销售等方面的内部控制措施及其实施效果。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双汇集团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了全面评估,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和启示。
我们对双汇集团内部控制案例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企业发展提出了展望。
双汇集团在内部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通过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双汇集团有望在未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加剧,内部控制已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
小米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小米内部控制案例分析引言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达到预定目标,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防止事故失误和欺诈行为,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确保企业的法律合规性而建立的一套机制、方法和措施。
本文将以小米作为案例,分析其在内部控制方面的经验与挑战。
小米的内部控制架构小米公司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
首先,小米建立了由董事会领导的内部控制委员会,负责内部控制的规划、组织和监督工作。
该委员会由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内部审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的负责人组成,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其次,小米设立了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对公司的各个业务领域进行内部审计,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同时,小米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风险评估、控制措施和监控机制来降低各种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小米内部控制的优势小米在内部控制方面具有以下优势:1. 强调风险管理小米注重对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
通过建立风险评估方法和应对措施,小米能够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
2. 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小米设立了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对公司的各个业务领域进行审计。
内部审计不仅可以发现问题,还能提供改进意见,帮助公司提高内部控制水平。
3. 制度规范小米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了各个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
这些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公司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并降低违规行为的发生。
4. 强化人员培训小米重视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和能力培养。
公司定期组织培训和考试,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和应对能力,确保内部控制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小米内部控制的挑战然而,小米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1. 组织文化小米公司是一家快节奏的互联网公司,组织文化偏向创新和创业,这可能会对传统的内部控制机制产生冲击。
在内部控制的建设过程中,小米需要平衡创新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
2. 人员参与度虽然小米高度重视内部控制,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员工的参与度可能不足。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以G公司为例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以G公司为例引言: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机制,用于帮助企业有效管理和保护资产,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它对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以及合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管理。
本文通过以G公司为例,对其内部控制进行案例分析,以探讨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现存问题以及改进建议,旨在为其他企业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G公司内部控制概述G公司是一家大型制造业企业,主要生产和销售消费品。
为了规范经营行为,保护企业资产,G公司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并通过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监督和检查。
G公司内部控制流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内控目标设立、内控措施制定、内控执行和内部监督。
二、现存问题分析1. 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不完善G公司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G公司没有建立全面的风险识别机制,导致某些风险无法及时识别和管理。
其次,G公司的风险评估缺乏深度,只是简单地对风险进行定性评估,没有进行量化分析,难以准确估计潜在风险的严重程度。
2. 内控目标设立不具体G公司的内控目标制定不够具体,存在模糊性。
对于每个内部控制目标,没有设定明确的指标和标准,缺乏可操作性。
这导致了内控执行的难度,使内控的效果无法得到有效的量化和评估。
3. 内控措施制定不完备G公司在内控措施制定方面存在一些不完备的问题。
首先,部分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内容不熟悉,缺乏培训和引导,导致内控措施的执行效果有限。
其次,G公司在内部控制制度制定时未考虑到新技术的应用和信息系统的改进,导致内部控制措施与实际操作存在脱节。
4. 内控执行和内部监督不到位G公司的内控执行和内部监督存在一定的不到位问题。
内控执行方面,一些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敷衍了事,导致内控制度的执行效果不理想。
内部监督方面,G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力和资源相对不足,无法对全面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三、改进建议1. 加强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G公司应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机制和风险评估体系,在业务的各个环节中充分识别和评估潜在的风险。
我国零售业内部控制经典案例分析

我国零售业内部控制经典案例分析
1. 案例背景
零售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如何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成为了企业管理的关键问题。
本文将分析我国零售业中的两个经典案例,探讨其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策略。
2. 案例一:某连锁超市内部控制失效
该连锁超市在短期内迅速扩张,却未能建立起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
导致的问题包括:
- 账务管理混乱,造成资金流失;
- 员工权限过大,容易发生挪用资金等不当行为;
- 商品进销存管理不规范,导致库存过量或短缺。
改进策略:
- 设立独立的财务部门,加强对账务的监督;
- 制定明确的员工权限管理制度,并进行适当的分级授权;
- 引入现代化的进销存管理系统,提高库存管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3. 案例二:某电商平台虚假交易问题
某电商平台存在虚假交易问题,主要表现为:
- 存在虚假商家,销售假冒伪劣商品;
- 存在虚假交易数据,用于夸大平台的交易量;
- 存在虚假评价,误导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改进策略:
- 强化对商家的准入审查,并建立可信的评价体系;
- 建立内部数据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虚假交易行为;
-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打击假冒伪劣商品。
4. 结论
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告诉我们,在零售业中,良好的内部控制是保障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企业应及时发现和解决内部控制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
只有做好内部控制,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更长远的发展目标。
> 注意:以上内容仅为分析案例问题和提出改进策略,具体操作细节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鹿集团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三鹿集团内部控制案例分析三鹿集团内部控制案例分析引言:企业的内部控制是确保企业运作顺畅、高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企业内部控制失灵的案例。
本文将以三鹿集团内部控制失灵事例为案例,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以加深我们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
一、案例背景介绍三鹿集团是一家创立于1985年的中国奶粉生产企业,其产品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销量。
然而,在2008年,三鹿集团爆发了一起严重的奶粉质量安全事件,给无数婴幼儿的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也令整个企业声誉大打折扣。
二、内部控制失灵原因分析1. 隐瞒真相在奶粉质量安全问题被曝光之前,三鹿集团高层有关部门曾多次接到举报,但内部人员却选择隐瞒真相,掩盖事件,不作公开处理。
这种缺乏透明度和诚信的行为直接导致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2. 责任落实不到位在质量安全问题选择时,企业内部没有建立严格的责任体系,相应的责任人未能及时采取措施,造成了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
这种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失去了一致性和有效性。
3. 内外部监管失灵奶粉质量安全事件广泛影响了公众,但监管机构在对该企业进行监管时出现了失职现象。
监管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和强制措施,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三鹿集团的违法行为。
三、内部控制改进方案1. 加强透明度和诚信企业应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公开重要信息,增强企业和公众之间的信任。
通过提高透明度和建立良好的诚信体系,可以减少内部人员隐瞒真相的现象。
2. 建立严格的责任体系企业应建立明确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使责任人能够迅速采取行动和应对突发事件。
通过建立严格的责任体系,可以提高内部控制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3. 健全监管机制政府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和有效的监管手段。
同时,公众也应加强自我监督,激发对企业行为的关注和监督意识。
四、结论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内控要点: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形成制衡;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清晰。
风险提示:权责分配不合理,职能交叉或缺失;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职责或流程不清晰、不明确;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制度缺失或制度不适宜,长期未修订;不相容职责未分离等。
案例1:未制定“三重一大”决策事项清单,权责分配不清。
某公司下属单位未制定“三重一大”决策事项清单,决策事项不清。
案例2:战略规划关键要素缺乏。
某公司战略规划未对公司现有市场竞争情况进行分析,未对未来如何发展各项业务,公司现有资源如何配置进行论述,战略实施路径不明确。
案例3:制度缺失或不适宜,长期未修订。
某公司多项制度系2017年之前制订,随着业务变化,经营战略调整,公司职能部门几经优化整合,部分制度已不适合现有的业务体系,与职能部门职责不符合,有些制度已不执行。
公司未对制度梳理修订,存在无据可依、无章可循的风险。
案例4:制度不完善,职责不明确。
某公司销售管理制度不完善,对客户信用管理未规定审批权限。
赊销合同签订之前,客户的信用风险由销售业务员自行判断。
赊销客户未按时回款时,没有及时收紧信用额度,仍照常赊销,货款积欠较大。
案例5:不相容职责未分离,易产生舞弊风险。
公章和法人代表私章由同一人保管。
某公司公章和法人代表私章均由办公室同一人保管,不相容职责未有效分离,同时保管此两类印章可以公司名义对外签订协议,存在较大风险。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它涉及到企业内部流程、制度和措施,以确保业务活动的合规性、资产保护和风险管理。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真实的内部控制案例,探讨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避免类似的问题发生。
案例背景:某公司是一家规模较大的制造企业,业务范围涵盖了多个领域。
该公司拥有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充分重视风险管理。
然而,最近一个审计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内部控制缺陷,这给公司带来了严重的财务风险。
案例分析:1. 缺乏明确的审批制度:在该公司的采购流程中,审批制度不够清晰,导致一些员工滥用权限。
他们趁着管理者的不注意,私自修改了采购订单和付款信息,将货款转移到了他们自己的账户上。
这种行为一直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审计人员重新审查了采购记录才发现问题。
这个案例揭示了明确的审批制度的重要性。
一个有效的审批制度应该明确规定了谁有权审批哪些交易,并确保审批过程有适当的二次核查。
此外,公司应当进行定期的审计来评估审批制度的执行情况,并确保员工知晓制度的重要性。
2. 内部控制缺失:在该公司的库存管理中,存在一个严重的内部控制缺陷。
员工在录入库存数据时没有进行适当的验证,导致一些库存信息的错误和遗漏。
这给了一些员工错误地盗取了库存品的机会,导致公司在盘点时发现了巨额亏损。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内部控制措施的缺失可能导致严重的财务风险。
在库存管理中,应该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包括明确的工作流程、适当的验证和监控机制。
此外,公司还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度。
3. 缺乏有效的信息系统安全控制:信息系统在现代企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包括内部控制的一部分。
在该公司的案例中,信息系统安全控制不够严格,导致一些敏感的财务信息遭到未经授权的访问和篡改。
这直接影响了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信息系统安全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公司应该使用先进的安全技术来保护关键的业务信息,如数据库加密、访问控制和防火墙等。
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内部控制是组织为实现经营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用于确保资产安全、信息真实准确、业务规范运行和内外部规章制度的遵循。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内部控制可能会失效,导致各种问题的发生。
本文将从中美两国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
1.中兴通讯中兴通讯是一家中国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在2024年遭到美国政府的制裁,原因是该公司违反了与伊朗和朝鲜的贸易禁令。
这一事件暴露了中兴通讯的内部控制失效问题。
具体表现为:(1)管理层对合规风险的忽视:中兴通讯未能建立完善的合规管理体系,没有将合规风险纳入到企业经营的全局考虑中。
管理层对于违反贸易禁令的风险认识不足,导致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确保企业合规。
(2)内部控制流程不完善:中兴通讯的内部控制流程存在缺陷,未能有效预防和发现违反贸易禁令的行为。
例如,在采购和供应链管理方面,中兴通讯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控制措施,导致购买被禁止销售给伊朗和朝鲜的产品。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中兴通讯在事件后进行了重组,并加强了内部合规管理。
公司成立了合规与审计委员会,负责监督合规事务,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合规风险管理制度。
此外,公司还加强了对员工的培训,提高了员工对合规风险的认识。
2.美国能源公司美国能源公司(Enron Corporation)是美国一家经营能源市场的公司,于2001年破产,成为当时最大的企业破产事件之一(1)高管腐败行为:美国能源公司高管通过虚假会计手段,掩盖了公司的巨额负债和真实的经营状况。
他们利用特殊目的实体来掩盖公司的债务,并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将债务转移给其他实体,使公司的负债表看起来更健康。
(2)审计失效:美国能源公司的审计公司安达信(Arthur Andersen)在审计过程中未能有效发现公司的财务欺诈行为。
安达信未能独立审计公司的财务报表,以及公司关联方实体的财务状况,从而未能提供准确可靠的财务报告。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美国政府通过了《萨班斯- 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加强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要求。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一、郑百文假典型巨额亏空的背后案例简介:郑百文全称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由郑州市百货公司和郑州市钟表文化用品公司于1987年6月在合并的基础上组建而成,于1996年4月1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
1996年,郑百文每股收益0.37元,净资产收益率15.88%;1997年每股收益0.448元,净资产收益率19.97%。
但自1998年起,ST郑百文的经营业绩开始滑坡,根据2000年6月30日的财务报表,每股净资产已达-6.8856元/股,资产负债率高达216.76%,总负债金额为24.75亿元,而总资产仅为9.7亿元,已是严重资不抵债。
ST郑百文的最大债权人——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拥有债权约为20.76亿元,2000年8月22日ST郑百文被停牌,其后要求将其罚出股市的呼声不绝于耳。
2000年12月3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等四家单位在北京宣布ST郑百文的重组方案。
其主要内容有:ST郑百文将其全部资产、债务和人员、业务从上市公司退出,转入其母公司进行整顿;山东三联公司将支付3亿元给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用于清偿ST郑百文所欠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约15亿元的债务;ST郑百文全体股东将所持有股份的约50%过户给三联集团,不同意过户的股东所持有的股份将由三联集团按照股东大会确定的公平价格收回。
鉴于其重组较为顺利,ST郑百文于2001年1月被复盘。
2001年2月,公司宣告预亏。
2001年2月,公司召开股东大会,通过了重组细则。
2001年3月,公告从3月5日到4月5日停牌,从3月20日起,开始登记股权变更手续,并申请全面收购要约。
2001年9月27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对郑州白文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及有关中介机构违反证券法规的行为做出了行政处罚:对涉嫌犯罪的主要责任人员,已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经查,郑百文公司上市前后三年采取虚提返利、费用挂账、无依据冲减成本、费用跨期入账等手段,累计虚增利润1.439亿元。
康得新内控案例分析报告

康得新内控案例分析报告一、康得新公司背景介绍康得新复合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1 年 8 月,是一家材料高科技企业,在深圳中小板上市。
公司致力于打造先进高分子材料平台,主要产品包括预涂膜、光学膜等。
然而,这样一家曾经风光无限的企业,却因内部控制失效等问题陷入了巨大的危机。
二、康得新内控失效的主要表现(一)财务造假康得新通过虚构销售业务、虚增营业收入和利润等手段,进行了大规模的财务造假。
例如,伪造客户订单、合同及相关凭证,以营造出业务繁荣的假象。
这种造假行为严重违背了会计准则和诚信原则,也反映出公司内部财务控制的严重缺失。
(二)资金被挪用公司控股股东康得集团非经营性占用康得新资金,导致公司资金链断裂。
这表明公司在资金管理和关联交易方面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漏洞,未能有效防范控股股东对公司资金的违规占用。
(三)信息披露违规康得新未能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重大信息,如财务造假情况、资金被占用等,误导了投资者的决策。
这反映出公司内部信息传递和披露机制的混乱和失效。
三、康得新内控失效的原因分析(一)治理结构缺陷公司股权结构过于集中,控股股东权力过大,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
董事会和监事会未能充分发挥监督作用,使得管理层的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
(二)内部审计薄弱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不足,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权限,无法对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审计。
(三)企业文化扭曲公司过于追求业绩增长和短期利益,忽视了合规经营和风险控制,形成了不良的企业文化氛围。
(四)外部监管不足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漏洞,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康得新的违规行为。
四、康得新内控失效的影响(一)对公司自身的影响康得新因财务造假和内控失效,被深交所强制退市,公司声誉扫地,经营陷入困境,员工面临失业风险。
(二)对投资者的影响投资者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三)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康得新事件破坏了资本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原则,影响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也给整个证券市场带来了负面的示范效应。
内部控制的案例分析与启示

内部控制的案例分析与启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复杂性的增加,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减少风险以及保护利益相关方的权益。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一些内部控制失灵的案例,这些案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本文将通过对一些内部控制案例的分析,总结出一些在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期对读者有所启示。
案例一:公司A的资金流失案例公司A是一家中型企业,由于业务上的疏忽和内部控制不严密,导致了大笔资金的流失。
经过调查发现,这些资金流失主要是由于内部员工的行为不端所致。
在公司内部,很多员工可以随意调取现金并进行支出,而没有经过审批和监督,这为员工的违规行为提供了便利。
同时,公司的财务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复核制度,在监督上也存在缺失。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公司资金管理的失控,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这个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如下的启示:1. 建立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企业应该建立起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明确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权限,对现金的调取和支出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批和记录,避免员工的滥用和挪用。
2. 设立有效的审计和复核机制:企业的财务部门应该建立起有效的审计和复核机制,确保资金的流动和使用符合规定,防止内部人员的违规行为。
3. 强化员工行为的监督:企业应该建立起健全的员工行为监督机制,通过定期培训和巡查等方式,加强对员工的教育与监督,提高员工的职业操守和风险意识。
案例二:公司B的信息安全漏洞案例公司B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由于在信息安全措施上的失误,导致了用户的个人信息泄露。
经过调查发现,公司内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缺乏对用户隐私的保护意识。
同时,公司的IT系统存在着漏洞,未能及时发现和修补,导致黑客入侵和数据泄露事件的发生。
这个案例为我们敲响了信息安全警钟,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这个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如下的启示:1. 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企业应该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对客户信息的保护和IT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客户数据的安全。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1、 “华联时代”:只要感觉好,现在就投 资
2、 “万通时代”:“遥远”的管理,失控 的局面
在吉林省股份制改革中充当“领跑”角色的 “王子”成了名副其实的“乞丐
当时吉林省看到全国各地都在搞企业上市, 而本省一家上市企业也没有,心情十分急迫, 仓促之际选中了“东北华联”。由于“东北 华联”不具备上市公司要“有3年以上的股 份制经营历史”的要求,在有关部门的运作 下,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浑江百货大楼嫁接改 造。可只嫁接来了“3年以上的股份制营历 史”,并没有嫁接来规范的股份制经营机制。 名义上,“东北华联”是吉林省股份改革试 点单位,“新三会”全都健全,可实际上还 是国有企业那一套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也 就是说,企业在上市后,一步登天,可是在 天上才发现没膀,不会飞翔。
1998年2月,长春高斯达公司正式成为“东北华 联”的第一大股东。1年后,已经戴上ST帽子的“ 东北华联”被更名为“ST高斯达”,“东北华联” 四个字在股市上“消失”了。
1.本案例中“东北华联”对对外投资业务未进行
预算控制,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对外投资计划。 盲目扩张,在科、工、贸全方位发展,短短1年
(2)了解对外投资当地的税法、金融外汇政策、会计政策等, 判断其对投资项目的影响,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解决办法。
(3)预测或审核项目开发人员预计的项目现金流量。对股东需 提供的股本、免息借款和计息借款以及项目本身的融资、成 本控制和预期回报做出合理预测并提出安排建议。
(4)计算或复核项目开发人员计算的项目分析指标,估计项目 可能发生的最大财务风险及公司的财务承受能力,并据此发 表意见。对规模较大的投资项目应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分析 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和现值指数法。
时间,“东北华联”便由一个商业大厦摇身变 成拥有55个全资子公司,6个控股和参股企业, 资产5.6亿元的集商业、实业、房地产于一体的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案例一: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一、案例简介:辽宁省沈阳市某农机厂1998年进行股份制改制时,严重违反国家资本保全的原则,将这一企业仅卖2万元,使国家权益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1)改制前,会计师事务所根据该企业出具的会计报告,对该企业进行了评估。
评估结果,该厂资产合计2895万元,负债合计2269万元,净资产626万元。
而该厂在制定改制实施方案时,则将国有净资产626万元又进行了剥离,把职工宿舍楼及其所占土地262万元,厂区土地使用权224万元,退离休、富余人员、患病人员养老费、医疗费、补助费等145万元,一起进行了剔除,国有资产变成了-5万元。
(2)该厂为避免资产出现负数,又将净资产人为增加7万元,使企业国有剩余资产变成了2万元。
(3)1998年9月,德州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将该厂产权以2万元价格一次性全部出售给原企业内部职工,企业则改制成另一家农机制造有限公司,随即便进行了资产交接。
同时,改制后的公司将向内部职工募集的268.5万元资金作为注册资本,办理了相应的变更手续。
就这样,一家拥有净资产626万元的国有企业顷刻间变成了完全由内部职工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
二、案例分析:本案中,如果将农机厂整个企业视作一项资产,则企业改制后由国家所有变成内部职工集体所有,可以看作是一项整体资产的处置。
保护财产的一种控制是对不再需要的资产应同资产的取得一样,通过一定的程序来处理。
然而,在转轨改制过程中,由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位,外部监督弱化,国有资产的流失就非常严重。
改制中,上至企业的高级管理层,下至普通内部员工,都想从中浑水摸鱼捞一把,完全置法律法规于不顾,采取种种方式侵吞国有资产中饱私囊。
企业应当建立固定资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同一部门或个人不得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全过程。
企业应当对固定资产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授权批准的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的责任范围和工作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从内部控制角度浅析齐鲁银行贷骗案一、齐鲁银行概况齐鲁银行是一家以“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市民百姓,做中小企业的伙伴银行的城市商业银行。
为山东省成立的首家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首家与为己任”外资银行战略合作的城商行,也是山东第一家跨省经营的城商行。
1996 年6 月,在济南市 16 家城市信用社和 1 家城信社联社的基础上组建而成济南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6月6日,更名为济南市商业银行,2009年6月6日,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正式更名为齐鲁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齐鲁银。
其中,外资股东澳大利亚联邦银行持股比例为 20%。
在完成“去城商行”特色的关键一步后,齐鲁银行力图依托山东向全国延伸扩张,推进转型、扩张、上市“三大战略”。
自成立以来,先后进行了管理体制、运营机制、考核机制、用人机制等重大改革,目前已在天津、青岛、聊城设立3家分行,济南市辖内69家网点,在岗员工2000余人。
总资产83.68亿,营业利润11.26亿,在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上较之2010年都有大幅度下降,这与“12)06”特大伪造金融票证案的发生,不无关系。
二、齐鲁银行贷骗案简介2010年12月6日,山东经济学院在齐鲁银行账户中的3000万元被转走,查证过程中,齐鲁银行发现其持有的“存款证实书”系伪造,遂报案。
经查实,主犯刘济源是活跃在济南金融界的资金掮客,为商业银行引来存款大户,同时,他也是通过存单质押获得贷款的资金使用大户。
司法文件显示,刘济源以支付高额利息、好处费等方式,引诱企业到其指定的银行办理定期存款,而后采用虚假质押的手段,以骗贷的方法从银行诈骗巨额资金。
起诉书称,从2002年起,刘济源产生骗取银行信贷资金想法。
随着资金出现巨大亏空,刘济源涉嫌诈骗手段逐步升级,从涉嫌骗取银行贷款最后转为直接诈骗企业。
2010年10月,刘济源以帮助办理授信、贷款为由,骗山东经济学院在齐鲁银行存款。
刘济源将伪造的学院印章交给员工,在齐鲁银行开立了学院账户。
几天后,山东经济学院向这个账户里存入了3000万,这笔钱被刘济源指使人转走。
山东经济学院发现账户里没有存款之后,找到了齐鲁银行了解情况。
刘济源再次试图卖出手里的股票补上这3000万的窟窿,但未果。
最后,齐鲁银行选择了报案。
根据起诉书涉案金额统计,齐鲁银行案涉案金额超101亿元,其中涉嫌诈骗银行100亿元,涉嫌诈骗企业1.3亿元,案发后追回赃款79亿余元,实际损失恐超21亿。
三、齐鲁银行骗贷案背后的内控缺陷分析尽管相关事件正在调查中,但齐鲁银行“出事”的主要原因是在城市商业银快速扩张的背景下,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失效引发的案件。
纵观案件事发的整个过程,齐鲁银行暴露出的内控缺陷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发展战略过于激进,存在严重的战略实施风险从 2009年到 2013 年末,齐鲁银行的战略是转型、扩张、上市。
截至2009 年年末,齐鲁银行总资产 617.35 亿元,较年初增长 28.06%,而各项存款余额546.55 亿元,增长 22.98%;各项贷款余额 353.1 亿元,增长 25.41%。
其资产规模和存贷款指标相当于 1996 年成立之初的 20 倍。
2010 年又是大跃进之年,该行资产总额达到 821.25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203.90 亿元,增长 33.03%;各项存款余额 656.93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10.38 亿元,增长 20.20% ; 各项贷款余额 421.53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68.77 亿元,增长 19.49%。
规模的急速扩张加剧了齐鲁银行对资本金的苛求,也必然要求有存、贷款业绩的支撑。
面对业绩压力,银行自然有尽可能多放贷的冲动,同时采取恶性竞争、票据抵押等手段吸收存款。
这种吸收存款的手段必须由客户包括企业财务会计人员配合,银行内部人员不可能完成整个操作。
这就给了伪造金融票证骗取资金者以可乘之机。
齐鲁银行通过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急速抢占市场份额,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见表1),同时,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发展模式也存在着很高的违规风险。
表1齐鲁银行交通银行2010 2009 2010 2009 净资产收益率 11.40% 17.85% 20.08% 19.26% (二)贷款审批监管不严,存在严重的操作风险。
据银监会2010年颁布的《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贷款人应采取现场与非现场相结合的形式履行尽职调查,形成书面报告,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负责。
其中,对有担保的流动资金贷款,贷款人需调查抵(质)押物的权属情况。
据行业人士分析,刘济源骗贷的操作模式是,首先利用各类社会关系,通过一些重权的领导打招呼,以说服一些资金雄厚的国有企业到齐鲁银行开户存入大额资金,然后利用银行和存款企业的管理漏洞,通过伪造金融票证向银行办理存单质押贷款,从而骗取银行资金。
第三方用存款企业的存单办理质押贷款,企业的定额存单需要质押在银行。
企业印鉴可以作假,但银行存单造假的可能性很低,因为银行面对自家的存单,一定具有很强的辨别能力。
然而直到2010年12月6日,某柜员才发现“存款证实书”系伪造,而此前刘济源已骗贷近60亿。
可见齐鲁银行在贷款审批、监管方面存在操作不规范,监管失效等问题,最终导致业内外人士相互勾结,东窗事发。
(三)内部控制组织架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
尽管齐鲁银行内部控制组织架构相对完善,在业务部门不仅设有中台控制,例如信贷审批部和运营部,全行也设有管理部和合规部对内部控制和风险进行管控,而且在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下还独立地设有具有较高权威性的内审部。
但是管理层对内控建设不重视,甚至直接参与舞弊。
据媒体公开报道,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对齐鲁银行相关项目审计出具的《齐鲁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度财务报表及审计报告》显示,齐鲁银行的第三方存款质押业务存在借款人营业收入与贷款规模不匹配等诸多问题。
为此,《报告》注明了“保留意见”。
说明骗贷案在2010年初就已显露,而齐鲁银行反而撤换了该会计师事务所。
当高管层开始践踏内部控制制度时,其组织架构的形同虚设和内控执行的不力就在所难了。
(四)员工风险防控意识不足,内控文化建设缺失。
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存在偏差,在处理内部控制与业务发展的关系上, 把加强内部控制与发展和效益对立起来, 规避规模扩张引起的问题,忽视部控制文化的建设。
根据齐鲁银行2011年1月公布的上年度业绩,2010 年度不良贷款率为1.12%。
尽管这项指标看似符合监管要求,但将其明细数据与四大行的建设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北京银行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齐鲁银行的次级贷款比例远高于正常水平。
齐鲁银行次级贷款占比高达1.83%,同期建设银行为0.45%,而同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北京银行仅为0.09%。
齐鲁银行在追逐信贷大规模扩张并且忽视了对内控文化的建设,为膨胀信贷而积极展开创新以获取存贷高息差之时, 一些基层商业银行的员工在工作中存在着不规范或不道德的行为, 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违法违规经营, 甚至以权谋私、以贷谋私的现象时有存在,这就给了伪造金融票证骗取资金者以可乘之机。
四、齐鲁银行内部控制的改进建议(一)立足实际,明确战略定位,加强战略风险管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明确指出,战略委员会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科学论证,形成发展战略建议方案;必要时,可借助中介机构和外部专家的力量为其履行职责提供专业咨询意见。
以降低发展战略过于激进,脱离企业实际能力或偏离主业,可能导致企业过度扩张,甚至经营失败的风险。
目前,国内银行大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战略风险的管理。
其主要表现在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重规模轻效益、重速度轻质量,在发展模式、盈利模式、业务定位、客户定位甚至区域定位等诸多方面都严重趋同,从而陷入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不能自拔。
如果齐鲁银行贷骗案,能让银行管理层意识到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加强战略实施中风险的识别监控,也算是塞翁失马。
(二)加强信贷审批工作,严防操作风险。
第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流程。
从业务操作、学习、劳动纪律等方面对内部管理制定细致的管理办法;依据各类信贷业务审查审批及押品评估认定流程规定,细化业务工作规程,形成一套实用性较强的业务操作规程。
第二,严格审查审批工作,加强信贷风险控制。
严格进行信贷业务审查审批工作,对每笔业务从要件的提供、内容的核实、财务数据的分析、企业市场前景、担保的落实、授信额度的控制、企业融资及信用程度、贷款用途的合理性、还款来源的可靠性等一一进行审核,有效规避了信贷风险。
第三,开展信贷业务检查活动,消除信贷风险隐患。
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活动,全面掌握各类信贷客户的授信到期与使用情况,以及压缩授信类客户压缩计划地完成情况,对其中出现的超额占用授信或授信过期等情况及时进行预警。
(三)强化内部控制活动,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力首先要做到不留任何控制盲点,商业银行应该根据业务经营的发展,建立覆盖所有部门,所有业务条线,所有人员的内部控制制度:其次银行要将内部控制落实到人,并通过有效的奖惩和监控机制,保证内控制度的真正执行;最后要进一步完善银行的控制措施,例如授权审批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
(四)加强内部控制文化建设,增强员工风险防范意识,降低道德风险。
首先要树立“业务发展, 内控先行”的内控合规文化理念。
各级行领导应始终以业务为中心, 以内控为保证, 坚持业务开拓与内控监督并重。
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 强有力持续不断地将合规文化理念灌输、渗透给员制”的内控环境和合规文化氛围。
其次,健全内控教育培训长效机制。
通过分层次、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合规文化理念和制度的学习培训, 让每位员工都熟知本部门、本岗位的职责、业务基本规定、操作流程、控制要点和控制措施强化员工警惕风险、识别风险、正视风险、管理风险、合理承担风险的意识, 使之成为员工自觉遵循的准则。
最后要提高内部控制与员工的价值关联度, 把内部风险控制与员工的自身利益和发展密切联系起来, 有效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使之在全力促进业务发展和安全经营的同时, 自身价值也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资料:[1]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S],2010年4月。
[2][杨有红,李宇立,《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会计研究》[J],2011年,第 3 期。
[3]张庆,《“齐鲁银行事件”对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的启示》,《财会月刊》[J],2011 年第 12 期。
[4]陈晓慧,吴应宇,《银行操作风险的内部控制系统及完善策略》,财会月刊[J],2008年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