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浩然之气”修养完美人格——孟子心目中士人的理想人格论析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解释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解释名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摘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解释:我长于修养我的浩然之气。
赏析:孟子认为,人应该为自身人格的完善不断培养自己,加强自我修养,“浩然正气”正是有志的君子所表现出来的自信、自强、无所畏惧的精神。
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原文: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
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
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
无严诸侯。
恶声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
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
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
’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
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现代意义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观点和理论,其中“浩然之气”是他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探讨浩然之气的含义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浩然之气是指人内在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天性,这个天性具有激发人追求善良、正义和道义的特质。
而这种特质,即所谓的“浩然之气”,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和发扬的。
浩然之气是指人内心高尚、纯洁的思想、意志和情感,它是一种崇高的情操和道德追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应该追求和发展的品质。
浩然之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追求功利和个人利益的倾向比较明显。
而浩然之气的提出,给人们提供了一种道德追求的指导,使人们能够摆脱功利和狭隘的个人利益追求,追求更高尚的品质和境界。
正如孟子所说:“人皆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只有通过对浩然之气的追求,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浩然之气也有助于人们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观念。
现代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和伦理困境,而浩然之气的培养可以使人们更有责任感和良心,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问题。
浩然之气也是人们追求公正正义的基础,只有在浩然之气的指导下,人们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目标。
浩然之气还具有促进自我成长和发展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成就,而忽视了精神世界的发展。
而浩然之气的培养可以使人们注重精神品质和内在修养的提高,帮助人们走出功利和狭隘的个人主义,更加关注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现代意义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性、道德和政治的理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孟子将“浩然之气”视为人的一种高尚品质,并提出培养和发扬“浩然之气”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现代意义展开探讨。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孟子对“浩然之气”的理解。
在《孟子》中,孟子曰:“孤立而无仁,浩然之气不足以发也。
”这句话中包含了孟子对“浩然之气”的理念。
可以看出,孟子将“浩然之气”与仁义相联系,认为只有具备仁爱之心的人才能拥有“浩然之气”。
而对于“浩然之气”的定义,孟子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但可以从他的著作中得知,他将其视为一种高尚、纯正的品质,是人性中最为可贵的东西。
那么,“浩然之气”在现代社会有何意义呢?我们可以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
“浩然之气”代表着一种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理想,是一种对世界充满热情和正义感的态度。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被功利主义所左右,追求个人利益和享乐,忽略了道德和情感的培养。
而“浩然之气”正是对这种境况的一种反思和抗衡,它呼唤人们追求崇高的理想和崇高的品格,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情怀的人。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浩然之气”也是现代社会急需培养和弘扬的品质。
当代社会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社会不公、道德沦丧等,这需要一种能够激励人们积极向上、热爱和平、追求公平正义的力量。
这正是“浩然之气”所具备的特质,它可以鼓舞人们勇敢面对社会现实,发出批判之声,促使社会达到更好的发展。
“浩然之气”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和社会理想,促使社会朝着更加公平、和谐、文明的方向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浩然之气”并非一种空洞的理想主义,而是要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付诸实践。
孟子认为,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实际行动,才能体现出“浩然之气”的力量。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实践“浩然之气”的精神。
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现代意义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之一,他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人性、伦理、政治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思想和理论。
其中,“浩然之气”是孟子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代表了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人格魅力,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一、浩然之气的内涵孟子对“浩然之气”的解释是:“是所以直内而抗外也,故曰‘归正也。
’是所以直内而不佞也,故曰‘曲则全不直。
’”这里的“内”和“外”既可以指个人内心和外部环境,也可以指个人自身和社会整体。
由此可见,“浩然之气”是一种在内外抗衡中保持正义和真实、不卑不亢、有决心和原则的“品德力量”。
具体来说,“浩然之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 忠诚正直。
孟子认为,一个人应该保持内心的纯粹和正义感,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轻易妥协和屈服。
这种忠诚和正直的品质就是“浩然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感恩和奉献。
孟子提倡“仁爱”和“慷慨”,认为一个人应该对身边的人和社会有感恩之心,同时也应该愿意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种奉献和感恩的精神也是“浩然之气”的重要内容之一。
3. 谦虚谨慎。
孟子认为,一个人不能过于骄傲自大,应该保持一份谦虚和谨慎的态度,尊重他人,思考问题,不轻易下定论。
这种谦虚和谨慎的品质也是“浩然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培养良好的品德。
如今社会竞争激烈,很多人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追求短期的成功和荣誉。
而“浩然之气”正是一种让人坚持正义和真实、有品德的优秀品质。
如果一个人具有“浩然之气”,将会赢得更多人的尊重和信任。
2. 增强价值观念。
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元化,很多人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和价值。
而“浩然之气”正是一种守正图新的精神力量,让人不忘初心,坚定追求真理和美好生活的信念。
3. 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现代意义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孟子》中,有一段著名的“浩然之气”的论述,这一概念表达了孟子对于人性的理解和对于品德修养的追求。
本文将通过对“浩然之气”的解释和对其现代意义的探讨,来探究孟子思想的深刻内涵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我们来解释一下“浩然之气”这一概念。
浩然,意为广阔辽阔,气,是指气质、精神、风采。
在孟子看来,“浩然之气”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风范和崇高的道德境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和外在的风采表现。
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本善,每个人都具有“浩然之气”,即良好的人格和正直的品质。
而这种“浩然之气”需要通过后天的修养和培养才能得以体现和发挥。
在孟子看来,一个人如果能够发展和表现出浩然之气,就会表现出坚定不移的道德信念、高尚的品德风范和宏大的气度。
他在《孟子》中提到:“浩然之气,非自得之也,父母有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也。
”这说明浩然之气是天生的,但也需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和培养来发展和完善。
孟子还强调了浩然之气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他认为,只有具备浩然之气的人才能够成就大事、做出伟大贡献,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浩然之气。
那么,浩然之气的现代意义又是什么呢?从孟子的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浩然之气是推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如果能够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浩然之气,就能够在逆境中坚守信念,在竞争中保持风度,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
有了浩然之气的人还会对社会和他人充满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浩然之气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力量。
在现代社会,我们时常能够看到一些不公平不正义的现象,这些都是因为人们的私利和功利心使然。
而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具备浩然之气,就会更加注重道德和人格的培养,更加坚定不移地维护公平和正义,保护弱者的权益,推动社会的公正和和谐发展。
对孟子修养论的研究——以浩然之气为中心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对孟子修养论的研究一一以浩然之气为中心
葬圆成均馆大擎 昊锡源
中文摘要
现代社会正经历着剧变。由于情报源自讯的发达,人类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
成为一体,世界多种多样的文化欢聚一堂,通过知识的大众化,人们的智力水平正持续上升。但 是,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所有领域里,由于利己主义和物质万能主义的泛滥,个人主义和物质中 心的价值观正持续着恶循环,已达到了精神文化的荒废状态。 科学与经济无论怎样发达,运用这些的主体仍然是人类。所以说涵养人类正确精神的修养问 题,既是紧迫的、又是根本的重要问题。当今社会最迫切的课题就在于:随着物质文明的发达, 弥补被忽视了的道德性,从而恢复人的尊严,使人类涵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成熟的人格,实现全人 类和平共处的崭新的社会框架。 儒教是一种积极参与社会实现,以人文精神为基础,修养个人的人格,试图创造人类的共存 以及相辅相成的价值的思想。其中集中探讨心的修养和实践问题的就是孟子的浩然之气。所以说 对孟子浩然之气的研究直接与儒学的实践伦理相联系。孟子思想的特点就在于:以性善说为基础, 恢复被私欲遮蔽了的人的良心,这也是修养的焦点所在。 先秦儒学里强调实践伦理的孔子的思想,到孟子那里,对人本性的哲学分析和修养的具体方 法论得到补充,进而确立了与宗教的天命论有关的理论体系。孟子站在信赖人纯粹的本质的立场 上,主张性善说;扩充四端,要求实现仁义礼智四德:为了实现不动心,提出了其具体方法养浩 然之气的养气说。 程子认为孟子的性善说和养气论都是前面的圣人都未曾发明的,评价说孔子只提到“仁”, 而孟子提出“仁义”;孔子提到。志”,而孟子则提出丰富的养气,此二字可谓功不可没。如果 说通过性善说确立了儒教伦理的哲学基础,那么通过养气说,揭示了修养论的方向和方法。 孟子学问的重点就在于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失去了的“求放心”。儒教所谓圣学就是指如何恢 复和保存天所赋予人的本性。人由于气质的差异、无知和私欲等缘故, 容易失去纯粹的良心。在
[doc格式] 论孟子仁智勇统一的大丈夫理想人格
![[doc格式] 论孟子仁智勇统一的大丈夫理想人格](https://img.taocdn.com/s3/m/ce73ed4cc5da50e2524d7f7d.png)
论孟子仁智勇统一的大丈夫理想人格TheoryResearch学__I_理_嘲黼聃论i仑孟子仁智勇统一昀大丈夫理想人格杨钦英,姚丹(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山东日照276826)摘要:孟子继承了孔子的理想人格学说,将孔子倡导的仁智勇具体落实到他的”大丈夫”人格理论中,强化了理想人格现实的操作规范.孟子的”大丈夫”人格以人性善为理论基础,以仁智勇为精神内涵,呈现出强劲的阳刚之气,通过居仁由义,持志养气的培养途径得以实现.孟子的”大丈夫”理想人格显于当世影响延至当代.关键词:理想人格;仁智勇;义志气中图分类号:D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D02—2589(2009)16一O146—02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中,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有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孟子秉承了孑L子将理想人格理论层次化的做法,他把孔子理想人格中的”圣人”和”君子”做了一个相互补充,使其成为他理想人格中的”圣人”和”大丈夫”.孟子一方面,降低了孔子看成至上”圣人”观的理想人格,消解了它的神秘性;另一方面,使他的”大丈夫”人格理论植根于现实,增加了它的具体操作规范.由此,孟子的”大丈夫”理想人格在人性论的依据下,以仁智勇为其理论内核,通过集义,尚志,养气的培养落实到现实的人生.一,大丈夫理想人格的理论基础——性善论孟子的”大丈夫”理想人格足以性善论为内在依据层层展开的,是对孔子”为仁由己”的深化.(《论语?颜渊》)孑L子很少论及人性问题,在《论语》中只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明确涉及到了人性问题.孔子没有给人性明确定位,但他认为“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也”.(《论语?述而》)孟子从人禽之辩着手,提出了”人异于禽兽”的观点,探讨了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将孔子的人性观点做了性善论的解释.孟子认为,人有四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这四端之心,是人之为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是其”仁义”思想的主要根据.理想人格的道德修养,就是对这四种善端的延伸.二,大丈夫理想人格的精神内涵——仁智勇孟子的人格论是身心合一的道德人格,其核心是仁智勇的完美结合.这一理论继承了孔子理想人格论的观点.《论语?子罕》中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赞美仁,智,勇三者统一的完美人格,他自己终生都在追求实践这种高尚完美的人格.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内涵,将其仁智勇发展为”大丈夫”理想人格中的仁政,知言,浩然之气.仁政,知言,浩然之气与仁智勇一脉相承,又展现了孟子时代具体操作的现实价值.为了造就完善的”大丈夫”理想人格,孟子将孔子建立的“仁”的学说发展成”仁政”.他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他认为,”仁政”就是统治者身心合一的仁爱人格”推己及人”的结果.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是以仁爱和忠恕之道的人格为基础的,”保民而王”是其”仁政”学说的思想核心.孟子认为只要行仁政,保民而王,就能无敌于天下.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这种仁政思想充分体现了盂子关于”仁”的理想人格理论.孟子的”知言”即是对孔子之智的集中反映,孟子说:”波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只有人格完美心理健全的人,才能认识那些人格上有缺陷,心理上有毛病的人的言语,才能不惑,才能不动心,这就是“智”的体现.要做到”的说法,据《孟子?公孙丑》记载,孟子是在和弟子公孙丑讨论对于拥有卿相权位是否”动心”的时候引申出来的.原文如下:(孟子) 日:”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日,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事焉而务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的”浩然之气”体现为从本体论向伦理学,人格理论,用世理论的转化. 三,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品格培养——义志气要成为仁智勇统一的理想人格,必须对其品格进行培养.忠恕之道是孔子培养仁智勇完美人格的一贯之道.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培养是通过集义,尚志,养气的方式实现的,集义以养仁,尚志以养智,养气以蓄勇.重”义”是”大丈夫”理想人格的行为规范,处世原则.孟子重”义”是因为”居仁由义”.孟子发展孔子之”仁”,以”仁义”谈”仁”.《孟子》中的”义”字有108处,”仁义”并举,共计27次.《孟子?尽11,上》中”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这句话明确道出了”仁义”这一范畴的潜在意蕴.从孔子的”为仁由己”,到孟子的”居仁由义”,可以看出”集义”的重要性.为何”仁”的精神特质需要集义呢?这就需要分析仁与义的关系.孟子多次把”仁”与”义”比作”宅”与”路”.他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他还说:”夫仁,天之尊爵,人之安宅也.”(《孟子?J2--~,]咀上》)”夫义,路也.”(《孟子?万章下》)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孟子?尽心上》)孟子以”安宅”喻仁,仁是人心,是人的道德依据,而且这个依据是自己原本固有的.”路”者,道也.”正路”者,即正道.孟子以”正路”喻”义”,这个”义”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限制,约束着人们正确前进. “仁”与”义”这种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显示了集义的重要性. 《论语?子罕》中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视志为人生的精神柱石.同样,孟子为了塑造完美的“大丈夫”理想人格,提出了”尚志”的培养途径.孟子中”志”主要集中在《孟子?公孙丑上》一章中,”《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所以正人心者,尚志也.”【-嘶谓”志”,是让具有善恶判断能力的”心”来作道德判断,再作实践的道德方向,即”志固心之所之”日.这种”志”便与”知言”有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使”知言”的判断力因”志”的存在就有了强大的动力.《孟子?尽心上》中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日:”尚志.”孟子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只有在坚守自己志向的基础上才能”知言”.”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实现,必须从立志开始,把立志看成是”大丈夫”理想人格实现的坚实动力支持.孟子理想人格的具体化,即具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之人.体现孟子”浩然之气”之”勇”的气需要养,即”养气”.孟子的气具有两层涵义,一方面气是一种生命元气的特征,徐复观说:”孟子养气章的气字指的只是一个人的生理地综合作用或可称之为生理地生命力”Pl.另一方面是气的道德意蕴,这是孟子”浩然之气”的现实价值,也是孟子超越于前人的地方.程颐评价说:”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孟子”养气”主要是为了达到不疑不慎,意志坚定的一种道德精神境界.”气”需要养,这是因为孟子把”心”与”气”看成是互动的关系,所谓”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认为,心不足够坚定气便会反过来控制,干扰心.因此,在这种互动的关系中,要养气便要从坚定心的实践来确定,这便形成了孟子修养功夫中”心”与”气”的独特关系【引.在对告子的批评中,孟子用”志”字来代替”心”,”志”是表示道德判断及实践的道德方向.孟子借”志”强调”心”的道德判断及实践性,因而,孟子的”养气”主要着手于两个方面:”持其志”和”无暴其气”.”持其志”即从积极性上去持执心的道德判断及实践性;”无暴其气”即从消极性上减少生理血气无所控制16].”持其志及”无暴其气”修养方法最终修成了孟子的”浩然之气”.四,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当代价值——经于世孟子所塑造的仁智勇统一的”大丈夫”理想人格,因其具有现实的具体操作规范,一经形成便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两千多年来,在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感染下,历代有识之士学习,领悟和实践,从而长期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人格修养和自我塑造,培养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优秀人才.”大丈夫”是孟子歌颂的具有仁智勇完美人格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孟子一生都在躬身实践着这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理想人格.孟子”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闪烁着不可磨灭的思想光辉.孟子仁智勇统一的”大丈夫”理想人格,不仅深刻的影响了两千多年中华民族性格的发展,时至当代,它经世致用的现实价值依然浓郁.具有行仁,为智,有勇这样理想人格中的大丈夫,配以集义,尚志,养气这样的修养方法,孟子的大丈夫理想人格论其精华对于建构和谐社会理想人格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参考文献:[1][2][9]朱熹.孟子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6.[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卜1].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2.[4]朱熹.孟子集注?孟子序说[H].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5]杨儒宾.儒家身观[R].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6:35.[6]温克勤.先秦儒家合理人生观述评[J].齐鲁学刊,1994,(1).[7]杨伯峻.论语译注[H].北京:中华书局,1980.[8]杨伯峻.孟子译注[卜1].北京:中华书局,2003.[1O]赵岐.孟子章句[H].北京:中华书局,1998.[11]焦循.孟子正义[H].北京:中华书局,1987.[12]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H].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l995.[13]Xp球柏.孔孟的人格论——三大德(仁智勇)与大丈夫[J].哲学研究,2001,(12).[14]姜碧纯.浅析孟子的”大丈夫”思想[J].武警学院,2008,(3). (责任编辑/陈鹤)47。
关于孟子理想人格的浅析

关于孟子理想人格的浅析摘要: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一个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他从性善的角度提出了他的教育理念,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给我们人格培养树立了典范,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对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对我们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孟子理想人格浅析“人格”是一个多重含义的概念,这个概念源于拉丁语,当时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
后来心理学家借此术语来说明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不同于其他人的精神面貌,心理学把人格定义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有的心理品质。
【1】从伦理学的意义上,人格就是“每个人的那种品质”(康德语)。
道德人格是人们按道德要求所应该具有的哪种品质和行为体系,理想人格作为道德人格的高层次是人们应该争取获得的高尚道德品质和行为体系总和,是至善的人化或行为直观化。
【2】在孟子之前,春秋时期的老子所认为的最高人格为圣人,孔子在《论语》中也表达了他的理想人格——君子,《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妖,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对于孟子,他继承了孔子的君子人格的一些特质,提出“士”是他的道德人格,理性人格是“大丈夫”。
“大丈夫”一词最先出自《孟子》一书,它是孟子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
《孟子·滕文公下》载,景春曰:“公孙衍、张仪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之命,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段话,不仅最早出现“大丈夫”一词,还表达了孟子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大丈夫”的标准。
从孟子的浩然正气看古代理想人格

从孟子的浩然正气看古代理想人格文/胡宾ON ANCIENT IDEAL PERSONALITY FROM MENCIUS’S AWE-INSPIRING RIGHTEOUSNESS○冬至祭孟。
Sacrifices to Mencius on the Winter Solstice.在孟子故里邹城市城区的南部,坐落着始建于北宋年间的孟庙,其第三进院落有一座大门,叫作“泰山气象门”。
“泰山气象”取自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评说:“仲尼天地也,颜子和风庆云也,孟子泰山之岩岩气象也。
”意即孟子的气度和风范就如同五岳之首的泰山一样,高大巍峨,令人敬仰。
后人对孟子岩岩泰山气象般人格的尊崇,源于孟子所倡导的“养浩然之气”,以及他所倡导塑造的强大、独立自主的主体人格思想。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孟子对一种充塞于天地之间浩然正气与一种阳刚壮美理想人格的崇尚与膜拜。
孟子在《公孙丑》篇中提出了培养理想人格的“养气”之说:“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具有主体理想人格的一腔浩然正气,一种正义、光明、雄伟、充沛的精神道德力量。
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浩然之气”不能靠偶然袭取而得,而必须经由合乎“义与道”的长期培育和修养才能形成,这种个人修养过程就是理想人格培植的过程。
孟子思想中的理想人格是道德修养的完备者。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善”乃是人的本性实情,是与生俱来的。
孟子认为人生而具有四心,它们可以扩充为仁义礼智“四德”,其它品质亦可因这四种基本品质而生。
仁义是道德的代名,可以涵盖四德。
因此,道德的完备在于具有仁义。
故孟子说:“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另外,孟子认为,理想人格的塑造是出自本心,这才是真正的“仁”。
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现代意义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浩然之气”是孟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他思想的核心之一。
本文将从浩然之气的含义、孟子对浩然之气的重视、以及浩然之气在现代社会的意义等方面展开讨论。
浩然之气是孟子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内心中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它包括仁爱、正直、信义、勇敢等诸多品德,是人们追求道德美的内在动力和精神力量。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这种浩然之气的存在,只是需要通过教育和修炼来激发和发展。
孟子非常重视浩然之气的培养和发展。
他认为浩然之气是人的天赋本性,而不是后天获得的。
孟子主张人们要通过学习、修养和实践来激发和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他提出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修身格言,强调了人们应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追求内外协调的和谐状态。
浩然之气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浩然之气是人的内在精神力量的表现,它对于人们追求精神自由、个人奋斗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浩然之气代表了一种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追求,它能够激励人们秉持正义、真实和善良的行为准则,提升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平。
浩然之气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缔造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孟子的“浩然之气”是一种内在的高尚品质和精神力量,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今天的社会中,人们应该通过学习和修养来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浩然之气,追求自身的道德升华和精神成长,同时也能够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孟子》读书心得——吾善养浩然之气

儒家人格之美的六个境界
善 美 圣
信 大 神
苏轼《留侯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 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龚自珍
‚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 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于所 不言求其言亦在是。
苏轼·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
吾善养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与人格之美
天安 小学 王琳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 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 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 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 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 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 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 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 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现代意义孟子是中国古代大儒,他倡导了一种精神境界——“浩然之气”,这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和信仰。
本文将从孟子的“浩然之气”与其现代意义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浩然之气”的含义“浩然之气”是孟子大力弘扬的一种人生态度,它是一种高洁无私、忠诚勇毅的精神境界。
在孟子的哲学思想中,“浩然之气”是一种包含在人类天性中之道德操守,即人们应该发扬自己内在的高贵品格。
它在孟子的思想中有两层意义:其一是指心灵的纯洁、高尚和正义,如孟子所说:“修身在正,不在勉;在得民心,在明德。
”这种“修身”的过程包含自我净化、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
其二是指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如孟子所说,“仁者,爱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
”这种“仁”的境界体现出自己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浩然之气”的现代意义在于引导人们树立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具体表现为:1. 个人自我完善。
在当今社会,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具备多种技能是个人的优势和资本。
因此,要求个人在工作和生活方面,自我净化,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 个人责任感。
日常生活中任何一种行动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感,为更美好的社会做出贡献。
在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努力促进组织的发展,为集体的利益奉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也从自己的角度看到问题,思考问题是否有利于全社会,而不是自私地看待。
3. 用心关爱他人。
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与他人共存共荣也是人生的重要一部分。
在生活中,要细心关爱自己的家人,理解和尊重身边的每一个朋友,慷慨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使大家都能过上快乐的生活。
4. 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
在现代社会,任何人都应该追求平等和公正。
人们应该努力争取自己的权益,同时也应该关注弱势群体面临的困境。
公平和公正不能单方面追求,如孟子所言“一境同体,谓之大同”,只有各方待人接物对待和解,才能营造出和谐的社会环境。
孟子:养浩然之气,塑造理想人格

孟子:养浩然之气,塑造理想人格大道知行2020-09-10 09:48《孟子》作为一部重要的先秦儒家著作,不仅集中反映了孟子本人的政治主张和学术观点,还反映了孟子对于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理念。
孟子一生多半在周游列国中度过,晚年退隐返乡,与弟子万章等人一起著《孟子》七篇。
作为儒家经典,《孟子》一书积累了孟子的毕生思想精华,阐述了儒家理想中关于如何成为君子,实现“内圣外王”的人生价值的深刻道理,其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
01坚守精神高地孟子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坚守精神世界的批判维度,坚持道不同不相为谋,充分彰显出其人格魅力。
首先,正直笃行。
孟子周游列国,以“王道”“仁政”等学说游说诸侯针砭世事,在手握大权的国君面前,没有丝毫奴颜媚骨,而是正直笃行,气宇轩昂,与君主对论,论辩滔滔,宏大深刻。
在孟子看来,君王诸侯与民众生来都是平等的,而真正值得尊重的是仁德道义,只有人格的高贵才能傲然独立。
所以,无论面对梁惠王、齐宣王,还是滕文公、邹穆公,他从来不屈膝臣服,那种“万物皆备于我”“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气度和风范,为人所敬仰。
其次,仁政为民。
战国时期群雄相争,孟子主张统治者靠道德的力量统治天下,实行仁政,提倡贵民、爱民、保民、养民、教民、乐民等民本思想,强调“法先王”“与民同乐”“推恩”“轻徭薄赋”“养民施教”,然后才可以为民父母。
这也是孟子独特人格所在。
这不仅为后世有为的统治者提供了治国的基本方略,其中所蕴含的民主思想更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而为后人所称道。
最后,舍生取义。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他不仅用这条标准来要求自己,还以之教化君王。
他以儒者的智慧和担当,向梁惠王阐述了国君应以“义”为先,才能使百姓信服的道理。
同时,告诉人们,无论是君王,还是普通百姓,要在做事的时候遵守“义”的原则,尤其是在“义利冲突”时,一定不能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而丧失了人的尊严与道义。
浅论孟子“浩然之气”与人格养成

★社会•经济•法律★浅论孟子“浩然之气'与人格养成罗枭(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74)【摘要】笔者尝试从人格的养成和塑造入手,对“浩然之气”的相关含义和其与“不动心”“义”和“志”的关系进行简略的分析和释义,并基于孟子所提出的“四端说”和"大丈夫”,结合张祥龙的相关论述,简要提出“浩然之气”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孟子浩然之气人格[中图分类号】1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784(2019)02-123-4—、引言“浩然之气”出自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的一段对话,作为继孔子后儒家在战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孟子的“浩然之气”自从提出后就有了层出不穷的解释。
就“浩然之气”的来源而言,一般推及到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所说的:“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一般是作为孟子“浩然之气”中的“气”的来源,但是通过分析文本发现,孔子的“气”主要是侧重于个人成长中因为年龄和经历所积累的“气”,而孟子的“气”则是一种贯穿生命行为的宏大人格气质:“塞于天地之间”o就“浩然之气”的意义相似而言,又推及到《管子•内业》篇中的:“其细无内,其大无外”“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等。
值得注意的是,《管子》并非管子所著(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认为《管子》为伪作[1]),其中杂糅了多种影响,说明孟子在陈述“浩然之气”的时候,也借鉴了其它学派的一些成果(《管子•内业》一般被认为在《孟子》后,所以孟子可能受到同时期道家的一些影响切)。
目前对“浩然之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哲学学科内,对“浩然之气”的阐释主要有三个维度:_是认为“浩然之气”是物质性的,二是”浩然之气'是精神性的,三是物质性与精神性相结合。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浩然之气”是神秘钗的一种主观投射。
笔者尝试从人格的养成和塑造入手,并结合张祥龙在《先秦儒家哲学九讲》中的一些观点,对孟子的“浩然之气”进行一些解读。
对孟子阐述的浩然之气的理解 -回复

对孟子阐述的浩然之气的理解 -回复
孟子认为,人具备一种特殊的气质,叫做“浩然之气”。
“浩然”意指宽广深远,具有高尚、清正、忠诚、正义、纯粹等品质。
而“之气”是指这种品质存在于人体内的一种能量或精神。
人生而具有浩然之气,但这种气质需要通过不断地修炼和培养才能得到完善。
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人类的本质,是彰显人性中最优秀部分的特质。
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培养和强化浩然之气,才能实现一个完整的人类生命价值。
同时,浩然之气也是人与众不同、拥有独特性的标志,能够给人带来信心和力量。
对于如何培养和强化浩然之气,孟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只有在个人的修身过程中,才能真正领悟浩然之气的力量,进而在家庭、社会、国家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促进世界的和谐、繁荣和发展。
总之,浩然之气既是人性的本质,又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
孟子的理念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高尚、宽广、纯粹、正义的人,需要不断地培养、努力和追求。
只有具备浩然之气的人,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为世界和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现代意义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有关人性、修身、治国的理论,对中国古代以及现代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浩然之气”概念更是深受后人推崇。
本文将从“浩然之气”这一概念入手,探讨孟子对于人格修养及其现代意义的启示。
我们来解读一下孟子对于“浩然之气”的理解。
在《孟子》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浩然之气,不与力俱行;修身之道,不言而信。
”这句话意味着“浩然之气”是一种内在的品质,一种无需刻意表现的高尚气质。
孟子认为,人应该具备“浩然之气”,即具备高尚的品德、深厚的修养和内在的气质。
这种“浩然之气”并非表面的外在修饰,而是源自内心的真诚与坚定,是一种内化于心灵深处的气质。
孟子认为,只有具备了这种“浩然之气”,才能够实现真正的个人修养,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君子。
那么,“浩然之气”对于现代人又有何种意义呢?“浩然之气”提醒我们要注重内在修养。
在当今社会,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生活却显得贫乏。
人们往往只注重外在的表现和装饰,却忽略了内在的修养。
孟子的“浩然之气”概念告诫我们,只有注重内在修养,才能够实现成长和完善。
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修养内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才能够真正成为有价值的人。
孟子的“浩然之气”提醒我们要有自己的坚定信念。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因为外部的诱惑而失去自己的信念,迷失了方向。
“浩然之气”告诉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被外部的诱惑所动摇。
无论面对怎样的压力和诱惑,我们都应该依靠内心的力量,不轻易动摇自己的立场和信念。
这种“浩然之气”是一种坚定的内在品质,是秉持正义与道义的力量,是自我克制和自我约束的一种境界。
在现代社会,这种坚定的内在信念,对于我们在风浪变幻般的社会中保持定力和独立意志具有重要意义。
“浩然之气”也提醒我们要有高尚的品格。
在孟子看来,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的外在财富或地位,而在于他的品格。
他认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格,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现代意义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提出了“浩然之气”的概念,他认为浩然之气源自于人性本善,是一种正直、坚定、高尚的品质,是一种激励人们自强不息的力量。
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不仅在古代有着深远的意义,如今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着重要的价值。
浩然之气是一种崇高的品质,它强调的是人应该具有的高尚情操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在孟子看来,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应该保持着内心清正、高尚的品质,充满正义感和坚定的意志。
这种浩然之气,让人们能够坚守正道,不受外界诱惑和干扰,不偏离自己的道德准则和原则。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价值观的多元化和日益浮躁的社会氛围,人们往往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自己原有的品质和态度。
而浩然之气的提倡,正是要求人们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品行,不为外界所动摇,以高尚的品性去面对挑战和考验。
浩然之气强调的是人应该积极向上、不断自强的精神。
孟子认为,人应当有所作为,应当追求卓越,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质。
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不仅带给个人更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也能够带动整个社会向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各种物质追求和消极情绪所困扰,缺乏对于精神追求的坚持和热情。
而浩然之气的倡导,正是要求人们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不畏艰难,追求卓越,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质,为社会进步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浩然之气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孟子的思想中,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顺应自然规律,积极主动地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种和谐共生的思想,使得人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和安宁,远离浮躁和焦虑。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和造成自然灾害。
而浩然之气的提倡,正是要求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自己的努力。
浩然之气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在于,它提醒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保持内心的高尚和正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士 人在 古 代 常 常 被 用 来 称 呼 具 有 某 种 特 定 身 份 的 人 。在 孔子 以后 , 士人被 用来 作 为知 识分 子 的代称 。 范 文澜 在 《 国通 史 简 编 》 中 中指 出 : 士 大 体 分 为 四 “ 类: 一类 是 学士 , 如儒 、 、 、 、 、 等 专 门家 , 墨 道 名 法 农 著 书立 说 , 映 当时社会 各 阶级 的思 想 , 出各种 政治 反 提
在 富 贵 贫 贱 面 前 不 乱 心 智 , 暴 力 威 胁 面 前 坚 强 不 在
屈, 自得 其乐 , 自行其道 ,穷 不失 义 , 不离 道” L “ 达 。
人 应 该 有 独 立 人 格 做 支 撑 , 论 穷 困 还 是 通 达 , 志 不 得
还是失 意 , 有立 身行 事 的标 准 , 志 的时 候 , 行 都 得 推
Au 2 1 g. 01
以 “ 然 之 气 ” 养 完 美 人 格 浩 修
— —
孟 子 心 目中 士人 的 理 想人 格 论 析
陈玉荣
( 南大 学 文学 院 , 庆 西 重 4 0 1) 0 7 5
摘
要: 春秋 战 国 时 期 是 我 国 历 史 上 一个 动 荡 的 时 期 , 崩 乐 坏 , 个 新 的 社 会 阶 层 —— “ ” 此 产 生 。诸 子 对 加 强 士 人 的 人 格 礼 一 士 不为 外界 所动 。
( ) 烈 的 社 会 责 任 感 三 强 在 孟 子 眼 中 , 通 老 百 姓 都 是 在 糊 里 糊 涂 中 度 普 过 了 浑 浑 噩 噩 的 一 生 , 子 说 :行 之 而 不 著 焉 , 矣 孟 “ 习
而不 察 焉 , 身 由之 而 不 知 其 道 者 , 也 。 终 众 ”
一
、
“ 然 之 气 ” 生 的 历 史 背 景 浩 产
陋 , 没有 诸侯 的骄 横 、 又 霸道 , 是一 群人 格独 立 , 不 外
春秋 战 国时 期是 我 国历 史 上 一个 动 荡 的 时期 , 礼 崩乐 坏 , 一个 新 的社会 阶层—— “ ” 士 由此而 产生 。
乏 温文 尔 雅 之 貌 , 不 乏 仁 义 礼 智 之 气 的 大 丈 夫 。 内 “ 君子 所性 , 义 礼 智 根 于 心 , 生 色 也 啐 然 , 于 仁 其 见 面 , 于背 , 盎 施于 四体 , 四体不 言 而 喻 。 2∞充 盈 在 ”l3 l 士 人 内心 的“ 然之 气 ” 不 仅 在 他们 的容 貌 上 自然 浩 , 流 露 出来 , 在 他 们 超 凡 脱 俗 的气 质 上 表 露 无 遗 。 更 士人 的“ 然之气 ” 来 源 于 他们 高 尚 的追求 和不 懈 浩 , 的努力 。 学界 关 于孟 子“ 然之 气 ” 研究 , 浩 的 一般 从 哲学
河 , 志 于道 , 国修 身 平天 下 。 立 治 ( ) 立 的 人 格 二 独
一
不 容辞 的社会 责任 , 而培 养 自身 的社会 责任感 , 士 是 人人 格修 养 的 一 个 重 要 方 面 。为 此 孟 子 有 以下 议 论 :天 之生 此 民也 , 先 知 觉 后 知 , 先 觉 觉 后 觉 “ 使 使
会 遭 到 世 人 的 不 理 解 , 至 是 非 议 , 这 并 不 能 动 摇 甚 但
孟 子 认 为“ 彼
时 , 此一 时” 从历 史长 河来看 , 过五 百年定 会 非 , 每
士人 的决心 和意 志 。孟 子用 周文 王和孑 子 的例子 来 L 鼓励 遭 人非议 的 貉稽 , 士人 讨 厌 人们 七 嘴 八 舌 的 议 论, 孔子 和周 文王 也被人 怨 恨 , 这并 不影响 他们 的 但
收 稿 日期 :0 1—0 —2 21 3 2
士 为能”
。他 们 高 瞻远 瞩 , 能从 社 会 、 国家 、 民生
作 者 简 介 : 玉 荣 (9 8 ) , 北 恩 施 人 , 南 大 学 硕 士 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 陈 18一 女 湖 西 研 中国 古 代 文 学 。
6 6
关 键 词 : 子 ; 人 ; 然 之 气 ; 涵 孟 士 浩 内
中 图 分 类 号 : 8 5B 2 . B 2 ;225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2 3 9 2 1 ) 8~0 6 —0 1 7 —5 7 ( 0 1 O 05 3
张 。在孟 子 眼 中 , 士人 既 没 有 普 通 大 众 的愚 昧 、 浅
根 据 孟 子 的 主 张 ,浩 然 之 气 ” 培 养 , 是 一 蹴 “ 的 不
日: 我知 言 , “ 我善 养吾 浩 然之 气 。 ”
“ 问 何 谓 浩 然 之 气 ? 敢 ”
日 : 难 言 也 。 其 为 气 也 , 大 至 刚 , 直 养 而 无 “ 至 以 害 , 塞 于 天 地 之 间 。其 为 气 也 , 义 与 道 ; 是 , 则 配 无 馁
主 张 , 文化 上有 巨大贡 献 。这一 类人 声名 大 , 在 待遇
优, 如儒 家大 师孟 子 , 从车 数 十乘 , 从 数 百人 , 侍 往来 各 国间 , 凭他 的声 名 , 到 国家 , 所 国君们 都 得 馈 赠 黄 金 , 给 衣食 , 取孟 子 的议论 。 供 听 ”】 士 人作 为脑 力 劳 动 者 , 其人 格 修 养 受 到诸 子 们 的重 视 , 儒家 推崇 “ 者 , 人 ” 墨家 崇 尚“ 爱 ” 道 仁 爱 ; 兼 ; 家 以追求 精神 自由为 最高 境界 ; 家则 以追 求“ 、 法 法” “ 、势 ” 一 的实 干 家 为 荣 。 而作 为 儒 家 代 表 人 术” “ 统 物 的孟 子 在士 人 人格 修 养 问题 上 更 加 理 性 , 有 思 更 辨 意 味 , 提 出 了“ 他 浩然 之气 ” :
也 。 予 , 民 之 先 觉 者 也 ; 将 以 斯 道 觉 斯 民 天 予 也 。 L2 知 先 觉 的 士 人 , 负 着 用 尧 舜 之 道 去 教 ”2 先 l 肩
导 和开 化芸芸 众生 的责 任 。上天赋 予 士人这 种神 圣 使命 , 人就应 该 自觉 承 担起 这个重 担 。孟 子 以伊 士 尹 的例子 来论 说承 担 这 种 责 任 的 自觉 性 : 果 天 下 如 还有 任何 一对 夫妇 没 有 感 受 到尧 舜 之 道 的 恩 泽 , 就 如 同是 自己亲 手将 他 们 推 进 了 痛苦 的泥 潭 , 承 受 要 不 可推卸 的责 任 。使命 感 之 强 , 由此 可 见 一斑 。同 时, 孟子 对士人 也 提 出很 高 的 要 求 , 贤者 以其 昭 昭 “ 使人 昭 昭” 只有 自己对 仁义 、 , 礼仪 等 了解 透彻 , 到 达 先知 先觉 的高 度 , 才有 资格 去 教 育 感 化 他 人 ,对 他 人提 出批 评 。孟 子 认 为士 人 不 但 应 该 有 丰 富 的知 识, 而且 更应 该 有 优 秀 的 品格 , 为 他 人 学 习 的楷 成
因
此 , 要 士 人 对 老 百 姓 进 行 引 导 和 教 化 , 是 十 人 义 需 这
鲁 , 泰 山 而 小 天 下 , 观 于 海 者 难 为 水 , 于 圣 登 故 游 人 之 门者 难 为 言 。观 水 有 术 , 观 其 澜 。 日月 有 必 明 , 光 必 照 焉 。流 水 之 为 物 也 , 盈 科 不 行 ; 容 不 君 子之 志 于 道 也 , 不成 章 不 达 。 ”士应 仿 效 日月 江 ”
胸 怀 , 是 “ 然 之 气 ” 体 现 。孟 子 离 开 齐 国 , 正 浩 的 在 路途中, 充虞 问道 :夫 子若 有不豫 色然 , 日虞 闻诸 “ 前
夫 子 日 :君 子不 怨 天 , 尤 人 。’ ‘ 不 ’
一
仁 义 , 恩 于 民 , 负 重望 ; 意 的 时候 , 隐 田园 , 施 不 失 归 修 养身 心 。当士 人保 持 自己独 立人 格 的时 候 , 免 难
“ 问夫 子 恶 乎 长 ? 敢 ”
养 ‘ 然 之气 ’ 浩 是孟 子重 要 的道德 修养 方法 。 l 而笔 ”4 者则试 图从 《 子 》 书 中孟 子 的具 体 言 论 来 分 析 孟 一 “ 浩然 之气 ” 的具 体 表现及 其 影 响 。
二 、浩 然 之 气 ” 具 体 表 现 “ 的
角度 加 以 阐释 , 有 的研究 者 指 出 : 如 果说 中 国儒 如 “ 学就 是人 学 , 么 , 那 孟子 堪称 人学 大师 , 他提 出 的 ‘ 浩 然之 气 ’ 在 中 国人 学 思 想 史 上 具 有 十分 重 要 的地 , 位 。 “浩然之 气 ’ ” 是孟 子哲 学思想 中特 有 的概 念 ,
士 人有 其 特 殊 的一 面 , 无 恒产 而 有恒 心者 , “ 惟
也 。是 集 义所 生 者 , 义袭 而 取 之 也 。行 有 不 慊 于 非
心 , 馁 矣 。;6 则 .2 2 1
孟 子提 出的“ 然 之 气 ” 不 是 针 对 所 有 社会 成 浩 ,
员 提 出的要 求 , 而是 针 对 士 人 的人 格 修养 提 出 的 主
声 誉 和 人 格 。士 人 独 立 人 格 之 所 以 可 贵 , 因 为 他 是
有 圣君兴 起 , 且 还会有 旷 世之才 出现 , 而 自周 武 王 至
今( 春秋 战 国时期 , 笔者 注) 已经有 七百 多年 了 , 年 算 数 , 已经超 过五 百 年 了, 时 势 , 正是 圣 贤 大 有 早 论 也 作 为的 时期 。接 下 来 , 子 的 言 论 可 谓 是 豪 气 冲 孟
修 养 问 题 提 出 了 不 同 的 看 法 。 儒 家 的 代 表 人 物 孟 子 认 为 , 于 士 人 来 说 , 人 格 修 养 的 最 高 境 界 就 是 拥 有 “ 然 之 气 ” 具 体 表 现 对 其 浩 ,
为博 大 的 胸 怀 、 立 的 人 格 、 烈 的社 会 责任 感 、 高 的 精 神追 求 以及 严 格 的道 德 自律 。 独 强 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