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合集下载

用文中的话回答孟子所认为的大丈夫的具体内涵

用文中的话回答孟子所认为的大丈夫的具体内涵

用文中的话回答孟子所认为的大丈夫的具体内涵

孟子在《论语》中提到,“大丈夫,无所不用其极。”因此,大丈夫不仅仅只是一个泛指,而是一种有特定内涵的精神境界。那么,大丈夫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大丈夫需要有高尚的情操,即重视自身和他人的情感。他们要有勇敢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以便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坚持不懈。他们应该做到心存善良,为他人着想,关心身边的人,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并且在苦难中坚持信念。

此外,大丈夫还需要有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便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分析不同的情况,以及做出明智而客观的决定。另外,大丈夫对自己言行负责,不做任何错误的事情,也不会让别人受到任何伤害,这是大丈夫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大丈夫要有崇高的道德标准,以及坚定的信仰,这是他们价值观的基础,也是他们行动的准则。他们要有客观性和真诚,遵守事实,掌握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实现他们的理想。

总之,大丈夫是一种伟大的人格。他们需要具有高尚的情操,勇敢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具备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崇高的道德标准以及坚定的信仰。大丈夫一定要有客观性和真诚,以便有效地实现他们的理想。因此,只有不断磨练情操、增强能力、坚定信念,才能拥有大丈夫的精神。

- 1 -

.孟子对“大丈夫”的论述,对后人品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下面两则材料,分

.孟子对“大丈夫”的论述,对后人品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下面两则材料,分

析孟子对“大丈夫”的论述。

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大丈夫者,不念小利而念大义者也。以民为本,以天下为家;社稷之安,国人之乐。”

另一方面,在《滕文公上》中,孟子说: “大丈夫者,能正己而行,能正于人而立;能信言而行;能如法而办;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孟子对"大丈夫"的论述是建立在道德原则和理想标准之

上的。首先,他强调要重视民众的幸福和国家的安危;其次,要正己、正于人、信守诺言、遵循法度。总之,作为一位"大丈夫",应当勤奋努力、尊重道德原则、服从法度、无所畏惧。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不 能 屈 ” “ 然 之 气 ” “ 生 取 义 ” 丰 富 内涵 , 有 自信 自尊 、 、浩 、舍 等 具 刚正 不 阿 、 生取 义 、 舍 杀生 成仁 , 大至 刚 、 塞 至 充 天 地 等精神 特 征 。 大丈 夫” 想人 格 的养成 则要 遵循 存 心寡欲 、 志养 气 、 “ 理 持 意志磨 砺 、 求诸 己的“ 反 居仁 由义” 之道 。 关 键 词 : 子 ; 格 ; 大丈夫 ” 孟 人 “
为的正义性的高度 自觉 , 是对社会道德 的强力感 召 , 具有伟
大 的 精 神力 量 。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不屈的伟大民族精神 。
其一 , 孟子提 出“ 大丈夫” 应有高 尚的志节 , 独立 的人格 , 决不向权贵低头。他们 坚持正义 , 捍卫 真理 , 尚道德 , 崇 乐行
仁道。
其三 , 孟子提出“ 大丈夫” 应善于处理义利关 系。在利益 面前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精神 品格是否高 尚的试金石。孟子
而且在人 的主体意识 的发展链条 中也起着举 足轻重 的作用 。 他上 承孔子思想之 统绪 , 下启宋 明理学 之端 倪 , 直接从 人之 内在心性 出发 ,发掘他 所理解的道德 主体 的价值和实现方 式, 一次又一次地 张扬着 自己的主体意识 。 作为先秦儒家的 杰出代 表,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圣人理想人格思想 , 出了 提 “ 大丈夫” 理想人格理论 。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想人格大丈夫在儒家思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大丈夫是孟子对于人类理想人格的一种描述,代表着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和人格风范。本文将从大丈夫的概念、特点、实践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大丈夫的概念

大丈夫这个概念源自于孟子的思想,他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意志,能够超越个人的利益和情感,以天下为己任,担当起社会责任。大丈夫在行为上应该做到正直、诚实、有勇气,不屈不挠地追求真理和正义。在精神上,大丈夫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境界和崇高的品质,能够超越个人的得失和情感波动,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大丈夫的特点

1.高尚的道德品质

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成为大丈夫的基础。这种道德品质包括仁爱、忠诚、诚实、公正等。大丈夫应该时刻保持这些美德,并在实践中体现出来。

2.坚定的意志

大丈夫还应该具备坚定的意志,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勇气。这种坚定的意志能够使大丈夫在追求真理和正义的过程中不屈不挠,始终保持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3.以天下为己任

大丈夫应该具备超越个人利益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做出贡献。这种责任感不仅体现在言语上,更体现在实践中。大丈夫应该在行动上表现出对社会的关爱和责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4.正直和诚实

大丈夫应该具备正直和诚实的品质,能够在言行中保持一致,不虚假、不隐瞒。这种正直和诚实能够使大丈夫在社会交往中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三、大丈夫的实践意义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精选作文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精选作文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先秦儒家思想是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留给我们丰富的德育思想文化,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构建了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体系,提出了“仁”、“礼”结合、“道”、“德”兼顾的修身之道,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德治、仁政思想,同时他将“性善论”、“民本思想”融入孔子的理论,并对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做了补充,形成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对中国的思想教育影响深远,它的真知灼见对我国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孟子“大丈夫”人格的提出及内涵

理想人格是人格的升华,中国传统人格以道德为主,受此影响,古代的理想人格也就表现为完善的道德人格,即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1]。孔子提出了“圣人、君子、贤人、志士之人、成人、善人”等不同层次的理想人格类型,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圣人”和“君子”[2]。他认为,“圣人”是人格的最高境界,是普通人很难达到的境界,尧舜也未达到圣人的境界,一般人更难企及这种境界,孔子的“圣人”人格缺乏具体的标准,而“君子”则是现实中可以实现的理想人格,也是他极力推崇的理想人格类型。孟子对孔子的理想人格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他提出

了“大丈夫”的人格理论。他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圣人之于民,亦类也”,为普通人成为圣人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孟子还总结出了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大丈夫”人格: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3]。

论孟子仁智勇统一的大丈夫理想人格

论孟子仁智勇统一的大丈夫理想人格
现代化研究; 姚丹( 98 ) 女, 1 6 一 , 辽宁沈阳人 , 曲阜师范大学 日照校 区图书馆馆 员, 主要从事 图书馆管理学研 究。
L h i n j iS Y a iU
☆ 的, 它是正义与大道德造就的一身正气 。 浩然之气 ” “ 的说法 ,
ຫໍສະໝຸດ Baidu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2 28 (09 1一 O 4— 0 10— 59 20 ) 6 16 2 D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 中,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 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 有其重要 的地位 , 对后世思想文化
产 生 了巨 大 的影 响 。 子秉 承 了孑 子 将 理 想人 格 理 论层 次 化 孟 L 的做 法 , 把孔 子 理 想 人 格 中 的 “ 他 圣人 ” “ 子 ” 了一 个 相 和 君 做
果 。孟子所提倡 的仁政是 以仁爱 和忠恕之道的人格为基础 的,保 民而王” “ 是其 “ 仁政” 学说 的思想核心。孟子认为只要
孟子 的“ 大丈夫” 想人 格足 以性 善论为内在依据层层 理 展开 的, 是对孔子“ 为仁 由己” 的深化 。(论语 ・ 《 颜渊》孑 子很 )L
少论及人性问题 , 《 在 论语》 中只有 “ 性相近也 , 习相远也” 明
之心 , 是人之为人 , 与动物区别的根本 , 是其 “ 仁义” 思想的主 要根据。理想人格的道德修养 , 就是对这四种善端的延伸。

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例子

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例子

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例子

《孟子》智慧名言故事:何为大丈夫

【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

【要义】淫,扰乱心意。移,改变节操。屈,挫折志向。大丈夫,指有独立自主人格和有作为的男子汉。

战国中期,各大诸侯国为扩大实力,称霸诸侯,都纷纷拉找别的国家和重视对外的策略和联合。这样,在外交和军事上产生了合纵、连横运动。合纵就是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就是由强国拉找一些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各国诸侯竞相任用一些随机应变、善于揣摩、能言善辩、纵横捭阖的智能、善谋之士,在外交、军事上展开了激烈的明争暗斗。这些纵横之士,揣摩国君的心理,投其所好,唯命是从,提出奇策异谋,有时能够左右政坛风云,能使诸侯国转危为安,化亡为存。当时,公孙衍主张合纵,张仪主张连横。他们鼓吹依靠纵横策略,大则可以称霸诸侯,小则可以安定国家。纵横家的计谋、策略虽产生了重要作用,但他们突出强调外力,过分夸大了计谋策略的作用。

学习纵横之术的景春,十分崇尚公孙衍、张仪的煊赫功业。有一天,他对孟子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发怒时,劝说诸侯相互攻伐而使诸侯恐惧;安静下来,天下便会太平无事。”孟子反诘说:“这种人怎能被称做大丈夫呢?”孟子的诘问,充满了对公孙衍、张仪的鄙夷之情。接着,孟子又引述《礼》的规定,揭露了纵横家的实质。他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阿谀苟容,窃取权势,唯诸侯之命是从,遵循妾妇顺从的原则,怎能是大丈夫的作为呢?孟子接着说:“居心仁爱,是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循规守礼,是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笃行守义,是走着天下最光明的道路。得志的时候,就与百姓共同遵循大道前进;不得志的时候,就独自坚持、实行自己的原则、理想。”孟子进一步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至理名言。就是说,富贵不能扰乱我的心意,贫贱不能改变我的节操,威武不能挫折我的志向,这种坚持仁义之道、保持独立自主人格的人,才叫做大丈夫。

孟子大丈夫的三个标准

孟子大丈夫的三个标准

孟子大丈夫的三个标准

《孟子》中提出的“大丈夫”的三个标准是:“仁义、礼乐、信”。

仁义是指仁慈、仁爱,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精神追求。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以仁义

为本,以仁慈、仁爱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以仁慈的心去做事,以仁慈的态度去处理事情,

以仁慈的心去做人。

礼乐是指礼仪、乐趣。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以礼仪为本,以礼貌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以

礼貌的心去做事,以礼貌的态度去处理事情,以礼貌的心去做人。同时,大丈夫还应该懂

得享受生活,懂得享受乐趣,懂得享受美好的事物,懂得享受美好的生活。

信是指诚实、守信。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以诚实为本,以诚实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以诚

实的心去做事,以诚实的态度去处理事情,以诚实的心去做人。同时,大丈夫还应该守信,不许自己的话落空,不许自己的承诺被抛弃,不许自己的信仰被践踏。

总之,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以仁义、礼乐、信为本,以仁慈、礼貌、诚实的态度去对待

他人,以仁慈、礼貌、诚实的心去做事,以仁慈、礼貌、诚实的态度去处理事情,以仁慈、礼貌、诚实的心去做人,以此来达到大丈夫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仁义、礼乐、信”,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大丈夫。

关于孟子的“浩然之气”和“大丈夫精神”与大学生的精神、使命的

关于孟子的“浩然之气”和“大丈夫精神”与大学生的精神、使命的

关于孟子的“浩然之气”和“大丈夫精神”与大学生

的精神、使命的

浩然之气

精神

孟子的“浩然之气”理论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进行了重点论述,“知言养气”是《孟子》一书中最重要而又最难理解的地方,历来注家很多。孟子所提倡的“浩然之气”,要求人们在艰难的情境中,意志不断得到磨炼,仍能坚持主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坚持信念,不忘初心,鼓励人们要坚持道义,一往无前,守气、守约,无愧于心,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不断培养正直刚毅的“正气”。

使命

孟子的“浩然正气”说作为一种人格境界说,在现当代依然有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内容有益于人们健康人生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培育,对于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导向意义。孟子讲求人们要敢于担当使命,大义凛然,志气不可夺,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气节。

大丈夫精神

精神

以“仁心”为根本,以“大道”为正路,仕途穷达不离道,富贵贫贱甚至生死都不改操守,极大地挺立了中国士人的精神品格,提升了中国文化包括文论的精神境界。

使命

也就是说,孟子也明白,“义”和“利”的抉择问题,往往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两难问题。但是,一个拥有大丈夫精神的人,就不能对利益过分追求,过度追求利益,最终会导致人欲望膨胀,仁之本性被蒙蔽。所以,一个拥有大丈夫精神的君子,进行取舍的准则从来都是“义”而非“利”,当“义”和“利”发生冲突后,君子会毫不犹豫舍“利”取“义”,这才是孟子心中合格的“大丈夫精神”。

大丈夫 孟子标示理想人格内涵的用语

大丈夫 孟子标示理想人格内涵的用语

大丈夫(孟子标示理想人格内涵的用语)

“大丈夫”是孟子标示理想人格内涵的用语。语出《孟子·滕文公上》:“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种大丈夫气概和“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是对立的,体现了孟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基本内涵,表现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独立人格的觉醒,发扬了儒家以“天下”为怀的入世济世精神和做人处世的坚定原则。孟子把孔子关于“匹夫不可夺志”的“尚志”精神和“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守死善道”态度加以继承发展,形成“立志”与“行道”的大丈夫精神。其核心是一旦认定正义在己之后,就始终不渝,不为处境变化而改变,不受外力所曲挠。孟子类似的论述还有:“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已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因此,大丈夫之论既是做人情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精神支柱。这种理论和《礼记·中庸》的慎独之说结合在一起,成为儒家道德修养论中的重要内容。

“大丈夫”——孟子

“大丈夫”——孟子

“大丈夫”——孟子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

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精神特质

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精神特质

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精神特质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曾经提出了“大丈夫”这个概念,并指出了大丈夫的精神特质。据孟子所说,一个大丈夫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品质:

1. 仁爱:大丈夫应该有一颗仁爱之心,关爱他人,以德报怨,宽容大度,不计较小利小失。

2. 正义:大丈夫应该秉持正义之心,做事公正无私,坚持原则,不屈服于权势和金钱的诱惑。

3. 孝顺:大丈夫应该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不负家族的期望。

4. 忠诚:大丈夫应该忠于国家和民族,有志报国,有责任感,不为私利所动,不负国家和民族的重托。

5. 勇气:大丈夫应该有勇气和胆识,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怕失败,不退缩。

这些品质,构成了一个大丈夫的精神特质。这些特质,不仅适用于男性,也适用于女性。一个有道德风范、有责任感、有胆识的人,无论男女,都可以成为一个大丈夫。这样的人,不仅能够成就自己,也能够为社会和家庭做出更多的贡献。

- 1 -

孟子论述大丈夫为人处事应该做到仁礼义的句子

孟子论述大丈夫为人处事应该做到仁礼义的句子

孟子论述大丈夫为人处事应该做到仁礼义的句子孟子论述大丈夫为人处事应该做到仁、礼、义的句子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句话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大丈夫。

这句话体现了孟子对于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行为准则的理解,强调了仁、礼、义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对不同境遇时应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操守。

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标准

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标准

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标准

人生有许多种不同的追求,但大家普遍认为高尚追求才能成就大丈夫。古往今来,诸子百家和尚、哲士、先贤,都曾勤学刻苦,努力探求大丈夫之道。比起其他的人,他们以深厚的修养和立足内心力量的思考去探求人生的道路,不被外物所迷惑,才能真正地接近自己的梦想和灵魂。

在许多中国古典思想家中,孟子已经成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孟子提出了一套关于大丈夫的标准,他认为,大丈夫在其言行上必须遵循“仁”(仁义品性),在行动中应该做到忠贞、勤勉,既要为人类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又要从古至今时时刻刻继承和实践社会责任。

首先,孟子认为大丈夫要有“仁”的品德。孟子认为,“仁”是社会的根本平衡和社会基本准则,大丈夫要崇尚仁德,要以爱护他人为本,遵守和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孟子曾说:“仁者,人之母也”,他强调“仁”对于实现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其次,孟子主张大丈夫要有坚定的忠贞精神,要以行动支持正义。孟子曾说:“信以贞,以其可也”,他主张大丈夫要时刻忠实于本良心,不要被外物所迷惑,他们的言行要能自圆其说,尽职尽责,以行动去支持正义,对自然、社会、国家等去履行自己的义务。

此外,孟子认为大丈夫要有勤奋的精神,以自修自强为原则。孟子教导人们学会修身齐家,即以自我为中心,以学习读书、探究智慧、勤俭节约为首要内容,以增强内在力量为基本方向,以培养自身的素养和才华,具备追求真理、求和谐、建设文明为核心,实现自身的价

值和使命。

最后,孟子主张大丈夫要有安定淡泊的心态,要能守恒无变。孟子曾经说道:“毋怀其可也,毋怀其不可也。”孟子强调,大丈夫要像水一样清澈、柔和,拥有淡泊、不攀比的心态,一切古今之事都把握在自己的本位上,对待事物要做到客观公正,保持安定不变的心态。

孟子论大丈夫原文及译文

孟子论大丈夫原文及译文

孟子论大丈夫原文及译文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孟子论大丈夫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孟子论大丈夫原文及译文

孟子论大丈夫原文及译文

孟子论大丈夫原文及译文

孟子论大丈夫原文及译文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孟子论大丈夫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第16卷第3期(2011)甘青离奸孑拒V o1.16No.3(2011)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石芳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孟子提出的理想人格的标准范型——”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浩然之气”,”舍生取义”等丰富内涵,具有自信自尊,刚正不阿,舍生取义,杀生成仁,至大至刚,充塞

天地等精神特征.”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养成则要遵循存心寡欲,持志养气,意志磨砺,反求诸己的”居仁由义”之道.

关键词:孟子;人格;”大丈夫”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11)03—026—04

孟子不仅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

而且在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链条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上承孔子思想之统绪,下启宋明理学之端倪,直接从人之

内在心性出发,发掘他所理解的道德主体的价值和实现方

式,一次又一次地张扬着自己的主体意识.作为先秦儒家的

杰出代表,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圣人理想人格思想,提出了

“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

,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丰富内涵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圣人理想人格思想,提出了理想人格

的标准范型——”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认为普通人只要善于发现和扩充自己与生俱来的”善端”,就可以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尧舜等圣人的理想人格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即”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孟子公孙丑上》).只要人们认真去做,都可以成为尧舜一样的圣贤,从而揭开了圣人的神秘面纱,即作为理想人格典范的圣人同样是现实社会中的一员,这就为普通人成就理想人格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尧,舜,禹,商汤,文王的圣人目标仍缺乏具体的标准,为此孟子提出了更利于践行的”大丈夫”理想人格,将理想人格进一步形象化,具体化,为人们实现理想人格的途径提

供了更具体的操作规范,具有丰富的内涵.这种”大丈夫”的

英雄气概涵养了中国人不卑不亢,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伟大民族精神.

其一,孟子提出”大丈夫”应有高尚的志节,独立的人格,

决不向权贵低头.他们坚持正义,扞卫真理,崇尚道德,乐行

仁道.

孟子提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大丈夫”必须具备仁,义的思想基础,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义”.得志的时候,偕同百姓循着大道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也能独自坚持原则,独善其身.富贵不能乱心,贫贱不能变志,威武

不能屈节.这是一种坚不可摧的信念,这信念不是指向个体私欲,而是攸关民族,国家的整体利益,呈现的是一种大仁, 大义,展示的是一种大胸襟,大气节.这就是”大丈夫”应该具备的高尚情操与志节.

其二,孟子提出”大丈夫”应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善养”浩

然之气”.《孟子》中说:”公孙丑问日:……’敢问夫子恶乎长?’日:’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气”一般理解为意念或情绪,所谓养气实质上就是培养道德意念和情操.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所以说这种”浩然之气”是”配义与道”,是”集义所生”,”无是,馁矣”.有了这种”浩然之气”,就能具备一种崇高的精神美,人格美.所谓”善养吾浩然之气”,即是要培养自己这种”美”,“大”,”圣”,”神”的崇高品格.孟子认为一个人具有了这样崇高的品格,在精神上就会体现出浩然正气,就能”知言”:不仅自己言辞理直气壮,而且善于辨别各种错误的言辞.这种”浩

然之气”就是”大丈夫”所应具有的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是

种至大至刚的,压倒一切邪恶的豪迈之气.这是对自己行

为的正义性的高度自觉,是对社会道德的强力感召,具有伟

大的精神力量.

其三,孟子提出”大丈夫”应善于处理义利关系.在利益

面前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精神品格是否高尚的试金石.孟子

认为”大丈夫”应以道义为重,在义与利发生矛盾冲突时,可

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义,指的是国家,民族,集体的公

利;利,指的是个人的私利.”大丈夫”应事事处以公心,心系

利民厚生的社会大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即以天下的忧

乐为自己的忧乐,这是典型的天下为公的思想.孟子提倡人

们应该把国家,民族,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计较个人的得

失,具有奉献精神.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

收稿日期:2011-O1—06

作者简介:石芳(1979一),女,甘肃宁县人,西北师范大学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26

第16卷第3期(2011)石芳: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V o1.16No.3(2011)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所恶有甚

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在孟子看来,珍

惜生命,厌恶死亡是人之常情,但是”大丈夫”在正义和真理

面前,应该具有为真理,为正义献身的自我牺牲精神.

二,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精神特征

孟子的”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所蕴含的精神特征充分

表现了以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人自身的深切关注,对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深入思考,对人格尊严的高度重视和对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其

精神内核已被后人继承和发展,并不断闪耀着新的时代光辉. 孟轲曾经说过:”万物皆备于我矣.”以为世界上最可宝

贵的东西是内在于每个人自身的,这就是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这些精神财富的价值远远高于外在于人的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依此价值标准,孟轲对他所追求的”大丈夫”的

理想人格作了描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一,自信自尊,刚正不阿的高尚气节.

“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就很鲜明地展现出

了孟子人格上的一大优点——自信自尊.孟子以继承三世之伟业为己任,以”变今之俗”(《孟子?告子下》)为目标,以身为圣人之徒而自豪,他明确宣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

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孟子这种饱含大丈夫气节的人格气度总是能够使他如御风而行,居高临下,声势夺人.这

强烈地体现在他与君王的对话中.孟子与国君交谈,”说大人,则藐之,勿视之巍巍然”(《孟子?尽心上》),不避锋芒,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