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子理想人格的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孟子理想人格的浅析
摘要: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一个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他从性善的角度提出了他的教育理念,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给我们人格培养树立了典范,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对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对我们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孟子理想人格浅析
“人格”是一个多重含义的概念,这个概念源于拉丁语,当时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

后来心理学家借此术语来说明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不同于其他人的精神面貌,心理学把人格定义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有的心理品质。

【1】从伦理学的意义上,人格就是“每个人的那种品质”(康德语)。

道德人格是人们按道德要求所应该具有的哪种品质和行为体系,理想人格作为道德人格的高层次是人们应该争取获得的高尚道德品质和行为体系总和,是至善的人化或行为直观化。

【2】在孟子之前,春秋时期的老子所认为的最高人格为圣人,孔子在《论语》中也表达了他的理想人格——君子,《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妖,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对于孟子,他继承了孔子的君子人格的一些特质,提出“士”是他的道德人格,理性人格是“大丈夫”。

“大丈夫”一词最先出自《孟子》一书,它是孟子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

《孟子·滕文公下》载,景春曰:“公孙衍、张仪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
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
之嫁也,母之命,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段话,不仅最早出现“大丈夫”一词,还表达了孟子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大丈夫”的标准。

对于景春所说的公孙衍、张仪,虽然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但这些纵横家在诸侯中纵横捭阖于诸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对诸侯投其所好,他们只能算是“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

并不是孟子所认为的大丈夫,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居于仁,由于义,立于礼,行天下正道,富贵、贫贱、威武,都不能改变自己的操守。

孟子作为“亚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大丈夫”观来源于儒家的基本理念,继承了孔子的君子形象,如大丈夫要“居于仁,由于义,立于礼”,来源于孔子强调的“仁”和“礼”。

另外,“大丈夫”观还有他自己的“性善论”为依据,孟子曾说过:“万物皆备于我”【3】,人最宝贵的东西内在于每个人的自身,这也就是人的道德品质,我们后天通过学习所要保存的就是这些好的东西,应该是大丈夫所应具备的品质。

对于孟子提出的“大丈夫”标准我们可以理解为:
第一,“大丈夫”要有高尚的气节,绝不向权势低头,绝不无原则的服从。

“大丈夫”要立足仁、义、礼,只向真理和正义低头。

第二,“大丈夫”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3】关于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自己说不清楚,但他指出那是一种“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气,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受意念指导的情感和一种混合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

孟子认为有了这种“浩然之气”,就可以称为“大丈夫”了。

孟子的这种“大丈夫”观在中国产生了巨大了的影响:
第一,“大丈夫”观成为儒家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中国士人树立了一个典范,成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和文人修身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孟子以后,儒家后世的许多人都向孟子的“大丈夫”学习,例如文天祥,在蒙古人的囚室里写出了闻名天下的“正气歌”;方孝孺,面对朱棣的威逼利诱,依然面不改色。

第二,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几千的熏陶,这种重义,不屈于压迫的“大丈夫”观在中华民族面临危机时,为爱国人士表现出来,当日本侵略中国是,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发出了宁死不做亡国奴的号召。

孟子的“大丈夫”观很显然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理念,而且在中国占
有重要地位,那么,我们要如何做才能向这种理想人格迈进呢?孟子他给了我们几点建议:
第一,持志养气。

持志,就是坚持崇高的志向,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他就会有相应的“气”——精神状态,。

所以,孟子又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一方面“志于道”,坚定不移;另一方面,养气。

第二,动心忍性。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人的意志要在逆境中磨练,只有经过磨练,人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最大可能发挥。

第三,存心养性。

孟子认为人生来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要成为实际行动中的善,还要存养和扩充。

孟子主张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

寡欲,善性就丧失的少,就有利于养气,发展理想人格。

第四,反求诸己。

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智人不智,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5】当自己的行为不能达到目的时,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自己的人格才会更完善。

第五,知耻改过。

大丈夫要坚持正义和真理,当自己有错误时,要敢于承认,知耻然后改正。

做到以上五点,就接近于孟子的理想人格了。

当今社会,物质的高度发达,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空虚,理想人格的追求者越来越少,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孟子的理想人格的标准是极为重要的。

当代教育,不仅仅要培养一批高能力的知识分子,还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尤其在青少年期要加强关于理想人格的观念的培养和教育,为中国的未来培养一批社会接班人。

注释: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3月第3版第440页;
【2】张奇伟亚圣精蕴:孟子哲学真谛人民出版社 1997年12月第一版第256页
【3】孟珂孟子*公孙丑上
【4】孟珂孟子*告子下
【5】孟珂孟子*离娄上
参考文献: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 2009年6月第一版
赵昌平著孟子:人性的光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7月第一版张奇伟著亚圣精蕴:孟子哲学真谛人民出版社 1997年12月第一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