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劝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

荀子

从小学到现在,同学们也算是十年寒窗了,大家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学习的意义在哪里?对于学习,有哪些好的方法?相信大家也很想知道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劝学》的指引,穿越时光隧道去聆听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大师荀子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课前已经让同学们预习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了,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嗯,你不理解輮以为轮。我们课下的注解说輮是通假字,用火烤使木弯曲。所以,輮在这里应该是使动用法,輮后边还缺少了宾语,可以用之补上,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加热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你不理解非能水也,水本来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之后,肯定是发生了词类活用现象了,根据上下文推断一下,水是什么呢?对,是游水的意思。好,那大家现在来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答: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

荀子是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同学们找的很到位,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方法、态度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这样看来,这应该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很容易让人想到古代的老学究,穿着灰色长袍,正襟危坐,拖着长腔,讲着一堆枯燥、乏味、单调的大道理时的情形。这篇文章是这样吗?不是。

请同学们齐读第二段,看一看作者是如何阐述学习的意义的。

用了五个比喻句。第一句是说经过提取的过程,青色变得更纯粹,经过凝结的过程,水变得更寒凉,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意在表面说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

因为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说明人经过一定的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化,知识就会丰富,能力就会提高。

第二句说,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说明已经改变

的本性,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特性的,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同样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在上述列出了五个比喻的基础上,类推到人。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并不断反省自己,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好,第2段主要论述了学习的意义:通过学习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下面请同学们仿照第二段的学习方法,合作探究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好,请几组同学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第一小组。第一句提出了思和学,强调了学的重要性,用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开阔人的视野。接下来运用四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浅显的比喻来说明凭借外界条件,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人工条件,都能帮助我们弥补不足。自然导出本段最后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罢了。

好,第三段也是通过五个比喻来论述学习的作用是弥补不足。

第四小组,你们讨论的结果呢?嗯,这个小组的同学说,第四段开始的四个比喻句从正反两方面来强调学习要善于积累。接下来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不折和金石可镂的对比都说明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取得成功。好,同学们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归途赛跑,铁杵磨针,滴水石穿等。

好,做到坚持不懈就够了吗?嗯,第三组同学迫不及待要回答了。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通过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还要专心。

嗯,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和排比,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排比的运用又使说理透彻,气势磅礴。同时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一正一反形成鲜明对照,增强了文字的说服力。

下面请同学们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比喻要恰当。

1、空虚的头脑若以知识来充实,犹如雨水浇灌着干旱的土地,使它能恢复生气。

2、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没有知识的生活,犹如在黑暗中的远征。

3、没有知识的头脑,像不长谷物的荒地

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好文章,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会赋予它新的内涵,我们推想荀子写此文的初衷,是针对自己提出的“性恶论”中的“恶”采取的一种措施,要加强后天的学习,改变自己不良的天性,成为有学问、有修养的谦谦君子。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

应该超越古人,上升到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度,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学习能够开阔人的视野,提高人的品位。课下请同学们背诵课文。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师说

韩愈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抗流俗,收召后学,作《师说》。”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韩愈是怎样触犯流俗,倡言师道的。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掌握论证方法,体味语言特色

课前已经让同学们预习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了,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一段,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求学的人,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接下来正面概述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又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用反诘句,加强语气。最后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二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是如何和第一段联系的?

这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出现不良后果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