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ppt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ppt课件

ppt课件
25
1、阴阳偏胜
(1)“阳胜则热”—(实)热证:高热、 大汗、烦躁、面赤、脉数
(2)“阴胜则寒”—(实)寒证:面白、 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淡、脉沉迟或 沉紧
ppt课件
26
2、阴阳偏衰 (1)“阳虚则寒”-阴相对偏亢-虚寒证: 面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 微 (2)“阴虚则热”-阳相对偏亢-虚热证: 潮热、盗汗、口干舌燥、脉细数 (3)阴阳互损 原因:阴阳互根互用
ppt课件 20
(五)阴阳相互转化
-转化是消长的结果。 “物极必反” 量变——质变 形 式 1) 渐变-寒暑交替,昼夜转换 2) 突变-急性发热性疾病,高烧持续不退, 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 绝。-阳证转化为阴证
ppt课件 21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玻尔 -族徽:太极图 “contraviasuntcomplementa”(对立即互 补)
ppt课件 11
(三)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阴和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 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 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期和 条件。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阴阳互用:阴阳双方不断地资生、促进 和助长对方。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 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1 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 -天与地、昼与夜、水与火、寒与热 2 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气与血、脏与腑、寒热与温凉
ppt课件 4
事物的阴阳属性
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 明亮的、兴奋的 阴: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 晦暗的、抑制的
中医基础理论 PPT课件

医学课件
19
❖ 阴虚则热:人体之阴气虚衰,不能制阳,则 阳气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如久病耗阴或素 体阴虚,可出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 干舌燥、脉细数等“阴虚则热”的虚热证。
❖ 阴阳偏衰所导致的病症是虚证,阴虚出现虚 热证,阳虚出现虚寒证。“精气夺则虚。”
医学课件
20
❖ 3)阴阳互损:由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所以 在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阴损及 阳,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的情况。
❖ 1)阴阳偏盛:即阴偏盛、阳偏盛,是属于阴 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 盛则寒。”
❖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如温热之邪侵犯人 体,可出现高热、烦躁、面赤、脉数等“阳 胜则热”的热证。由于阳能制约阴,故在阳 气亢盛时必然要消耗和制约机体的阴气,致 使津液减少,而出现脏腑、组织、器官失于 滋润
医学课件
12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 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处于动态平衡的结 果。疾病的发生标志着这种协调平衡的破坏, 故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阴阳学 说用来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 下两个方面:
医学课件
13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 疾病是由于病邪作用于人体,引起邪正相争, 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和生理功 能失常的结果。而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 类。“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一般而言,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 调等属阴邪。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六淫之中, 风邪、暑邪、火(热)邪为阳,寒邪、湿邪 为阴。
❖ 4.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其气收敛, 类似秋季肃杀之象,故以金来代表肺脏。
❖ 5.肾藏精,主水,而称为水脏,肾对精 的固藏,有如严冬万物生机潜藏之意, 故以水来代表肾。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PPT课件

相反:阴阳的属性完全相反,故构成对立的关系。 例: 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 降、昼与夜、明与暗、水与火、寒与热等等,皆 为属性相反的矛盾双方 制约:阴阳双方相互抵制、相互压制、相互克制 或相互牵掣。 例: 水与火的相互制约, 寒与热的相互制约; 兴奋与抑制的相互制约, 如同力学中的作用与反作用,电学中的正 电与负电一样。
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消长,是指阴和阳之间的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 于静止的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 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基 本形式。 具体表现为二类八种。
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 消长变化主要表现为:此消彼长, 此长彼消。
阴消阳长 阳长阴消 阳消阴长 阴长阳消
关联性 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 者同一统一体中相互关联的 两部分,才能分属阴阳。 前提 属于同一范畴、同一层次。
相对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 的、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变的。 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阴阳的无限可分 阴阳互藏 阴阳属性互相转化
事物、现象阴阳属性的划分
凡是静止的、内守的、下降 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 抑制的都属于阴;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 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 兴奋的都属于阳。
正常的阴阳对立制约 如:春夏秋冬的气候变化 异常的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 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 “制约太过”。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 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 “制约不及”。
统一(动态平衡)
正是由于阴阳的相互制约,才使事物或 现象的阴阳双方之间取得统一,取得相对 的协调平衡——阴平阳秘 动态平衡:平衡的取得是阴阳双
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 中相互感应,即不断地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和变化的根本 条件。 阴阳交感是生命活动产生的基本条 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ppt课件

阴阳五行
完整版ppt课件
1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 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 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多种 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 使用望、闻、问、切等 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 手术等治疗方法。
完整版ppt课件
2
中医基础理论
完整版ppt课件
3
❖ 1、无极表示万物没有生成以前的混沌世界 是无形的用 没有 表示 但 并不是没有的意思
❖ 水克火:水可以灭火所以水克火。 ❖ 火克金:火可以炼金(熔化金属)所以火克金。 ❖ 金克木:金属可以砍材所以金克木。
完整版ppt课件
36
木曰曲直
曲 — 弯曲; 直—伸直; 能屈能伸。 生长、升发、 舒畅、条达
完整版ppt课件
37
火曰炎上
炎 热、 光 明、 升 腾。
完整版ppt课件
38
土爰稼穑
❖ 万物土中生, 万物土中灭。
稼
❖ “土载四行” ❖ 生化、承载、
受纳
完整版ppt课件
穑
39
金曰从革
刚柔相济,沉降 收敛、肃杀
完整版ppt课件
40
水曰润下
滋润、下行、 寒凉、闭藏
完整版ppt课件
41
❖ 肝的性质跟木的特性特别相似,是一样的长疏调理 的,所以中医叫肝属木;
❖ 心是温驯向上热乎乎的,跟火的个性特别相似,所 以心属火;
❖ 如何调理阳虚
❖ 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 肉、鸡肉,常用药物有、冬虫夏草、、胡桃、 等,可选用金匮肾气丸。
❖ 问题:阳虚的人适用人身、鹿茸吗
完整版ppt课件
29
中医基础理论
五行
完整版ppt课件
30
五行的定义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一、引言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具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防治原则等方面。
本课件旨在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帮助学习者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阴阳五行1.阴阳阴阳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指的是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特点。
在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五行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之间具有相生、相克、相侮、相乘等关系。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等方面。
三、脏腑经络1.脏腑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脏腑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
2.经络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
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具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传导感应、抵御病邪等作用。
四、病因病机1.病因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包括情志、饮食、劳逸等;外因主要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病等。
2.病机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病机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常等。
五、诊法辨证1.诊法诊法是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四诊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共同为辨证提供依据。
2.辨证辨证是中医学根据四诊所得的资料,分析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辨证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关键环节。
六、防治原则1.预防预防是中医学的重要理念,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强调调养身体、增强正气、避免病邪;既病防变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传变。
2.治疗治疗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治则和治法。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PPT

6.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病理学的核心,强调疾病是由多种因素作用相互 影响而成。中医治疗时重视察觉和诊断病因,根据病因来治疗疾病。
谢谢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PPT
演讲人
பைடு நூலகம்
1.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理论 和病因病机学说等。
0 50
40 30 20 1
2.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宇宙和人体都是由阴阳两极和五种基本元素(木、火、 土、金、水)组成的。阴阳相互作用、五行相生相克,调节平衡来维持健康。
3. 经络学说强调人体内部有多条经脉,通过这些经脉使得气血运行通畅,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经络穴位是治疗疾病的重要途径。
4. 脏腑学说将人体内部的器官分为五脏六腑,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由此形成了中医的诊治方法,通过观察症状,判断病人的病位病脏,进而制 定治疗方案。
5. 气血津液理论是指人体内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包括气、血、津液等。这 些物质在人体内不断循环,维持生命机能。中医治疗往往着重于调节气血津 液的平衡。
2024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脏腑经络学说在临床诊断中应用
脏腑经络学说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 价值,医生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 体征等来判断病变脏腑和经络。
脏腑经络学说还可指导临床治疗,医 生可根据病变脏腑和经络的特点制定 相应的治疗方案,如针灸、推拿、中 药等。
2024/2/2
17
04
病因病机理论
2024/2/2
18
外感六淫致病因素及特点
综合化
中医正在与西医相互融合,形 成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 ,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
务。
7
02
阴阳五行理论
2024/2/2
8
阴阳概念及其关系
阴阳定义
阴指事物的阴暗、寒冷、 静止、内敛等属性;阳指 事物的明亮、温暖、活动 、外放等属性。
2024/2/2
阴阳关系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 变化的根本动力。
闻诊方法介绍
听声音
听病人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 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以
分辨病邪性质和脏腑虚实。
2024/2/2
嗅气味
嗅病人身体、口气、分泌物、排泄 物等气味,以了解脏腑气血盛衰和 病邪性质。
注意事项
要在安静环境下进行,避免噪音干 扰;要结合望诊和问诊,综合分析 判断。
25
问诊策略与技巧
问寒热
2024/2/2
运动调理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 太极拳、八段锦等,注重调息 、调身、调心。
精神调理
保持心情愉悦、精神宁静,避 免过度情绪波动。
12
03
脏腑经络学说
2024/2/2
13
脏腑功能特点与分类
脏腑功能特点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和六腑。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指胆 、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主要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PPT课件

以气血为例,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故气虚 亏损,持续发展,则常可使血液生化不足而表现为 气血两虚;相反,若补气,促使气旺出血,则又可 使气血有所恢复。前者则是“阴阳皆消”的过程, 后者则为“阴阳皆长”的过程。
说 的 主
原来含义朴素,指日光向背。如《吕氏春秋》说: “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
要
内
阴阳概念逐渐超出了朴素的理解,发展到认为
容 阴阳本身实际代表着两种相反的物质力量,且彼
此之间发生着作用,从而导致了自然变化。
当人们对众多的矛盾现象观察积累到一定的程 度,则对阴阳的认识也就升华到一个更为高级的 水平,成为一种标示两种抽象属性的哲学范畴, 用以概括一切具有这些属性的矛盾事物。
医 学
素问:阳胜则热(实热),阴胜则寒(实 中
寒)”。
的
阴阳偏衰:虚弱不足的生理状态
应
素问:阳虚则外寒(虚寒),阴虚则内热 用
(虚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二
阴
阴 阳说明病理变化
阳 学 说
在
中 医
阴阳互损及转化
学 中
的
中医病机学认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应 机体阴精阳气任何一方亢盛或虚损到一定的程度,用
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母子关系: “生我”和“我生” 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相生关系又称之为“母子关系”。、 如水为木之母,木为水之子。
五行相克
关 其转化的前提,而阴阳的转化,则是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2023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阴阳学说•中医五行学说目录•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中医养生法01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基础理论起源于先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起源汉代,张仲景、华佗等医家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
奠基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医基础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出现了众多医学流派。
发展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在继承发扬古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现代发展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用阴阳两极的矛盾运动来解释自然界和人体内的各种现象,包括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主要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功能及病理变化等,是中医基础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性质来类比人体内各个脏腑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1 2 3中医基础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有助于人们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防病治病的能力。
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掌握好中医基础理论有助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弘扬中华文化02中医阴阳学说阴阳是事物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可表示事物的两个方面,具有普遍性、相关性和相对性。
阴阳的涵义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彼此依存和制约。
阴阳对立统一阴阳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阳极则阴,阴极则阳。
阴阳相互转化阴阳两个方面在动态变化中维持着平衡关系,达到平衡状态时则表现为调和状态。
阴阳消长平衡阴阳学说的基本原理03指导养生保健阴阳学说指导养生保健,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饮食调理等。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ppt课件

25
引起相侮的原因 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一行进行反向克
制。 如:“木亢侮金”
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虚弱,受原来“我克”一行的反向克制。 如:“金虚木侮”
完整版ppt课件
26
五行相乘与相侮的关系
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
区别:相乘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相侮是与五行 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
完整版ppt课件
40
病色与病脉 脏腑病,出现本脏之色、本脏之脉,此为疾病的色脉相符,病情较 轻。
脏腑病,出现色脉相生,表示病情虽重,但病势为顺,预后良好。
脏腑病,出现色脉相克,表示病情严重,病势为逆,预后不良。
完整版ppt课件
41
病色与反映在面部的分部
本脏之色见于本脏之位,是色脉相 符,表示病情较轻。 心
完整版ppt课件
20
五行制化调节
制,制约;化,化生。
是指五行系统结构在正常 状态下,通过其相生和相 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 种调节作用,又称之为 “五行制化”,或隔二隔 三调节。
完整版ppt课件
21
五行制化
如:以火为例
水克火, 火生土以克水; 使水对火的克制不致过分造成火的偏衰。
木生火 , 火生土以克水,水生木,木生火; 以保证火不会偏亢。
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 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完整版ppt课件
51
抑木扶土法
是通过疏肝健脾以治疗肝气亢逆、脾虚失运病证的一 种方法,又称疏肝健脾法。 适用于肝郁脾虚病证。 临床表现
完整版ppt课件
52
培土制水法
是通过温运脾阳,或健脾温肾,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一种方法, 又称健脾温肾利水法。 适用于脾虚不运,或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临床表现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THANK YOU.
阴阳理论
阴阳对立
阴阳双方彼此对立,相互 制约,存在排斥、斗争的 关系。
阴阳互根
阴阳双方彼此依存,相互 扶助,存在依从、促进的 关系。
阴阳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双方 可以互相转化,阴可以转 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
五行理论
五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
五行相克
木、火、土、金、水之间按照特定的顺序依 次相生,促进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预防为主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注重养生保健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和情志等方 面来预防疾病。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
起源
中医起源于古代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发展历程
中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学术流派和发展重点,如汉代张 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
现况
现代中医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阴阳五行与中药治疗
阴阳学说
中药的性味归经是中医治疗的关键。中药 的性味归经是指中药具有寒、热、温、凉 四种药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并且归属于不同的脏腑经络。根据中药 的药性、药味和归经的不同,可以调节人 体的阴阳平衡。
VS
五行学说
根据五行养生法,中药可以按照五行属性 进行分类,如肝属木,与酸味、绿色、春 季等相应,因此治疗肝病多用具有酸味和 绿色属性的中药材,如柴胡和茵陈蒿等。 同样地,其他脏腑也可以通过五行养生法 来选择相应的中药材进行治疗。
中医与阴阳五行
01
02
03
阴阳学说
中医认为阴阳是宇宙的基 本规律,人体内部也存在 阴阳平衡的问题。
五行学说
中医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 体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 人体各部分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