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基本概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田概况
地理位置古田位于闽中部偏东北方,分别由西北向东南、东北向西南倾斜,呈两高两低马鞍状,其间重山叠嶂,溪谷遍布。

地理坐标北纬26.299-26.882,东经118.555-119.400,毗邻福州、南平两地区,是福州、南平、宁德三市交汇的中心点,东距宁德市133千米,东南距省会福州市146千米。

地势以东、西两侧向中部古田溪和古田水库倾斜。

气候状况古田溪纵贯西部,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夏长冬短,春秋对峙,海洋性、大陆性气候兼之。

年均气温16~21℃,年降雨量1400~2100毫米,日照时数1894.9小时,无霜期276天。

主要自然灾害有寒潮、干旱、洪涝、大风和冰雹。

基本概况外福铁路,316国道,101、203、309省道公路纵横境内,闽江航道有34千米。

土地面积23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0.15万亩、山地296.89万亩、水域15.8万亩。

总人口42.6万,其中农业人口36.1万人,全县辖2个街道、7个镇、5个乡,分别为城东街道、城西街道、平湖镇、大桥镇、黄田镇、鹤塘镇、杉洋镇、凤都镇、水口镇、吉巷乡、泮洋乡、凤埔乡、卓洋乡、大甲乡、280个村(居)委会,是闽东土地面积第一、人口总数第四的山区农业大县,素有“水电之乡”、“食用菌之乡”、“华侨之乡”、“体育之乡”、“文化之乡”之称。

方言有古田话、粤语、闽南话。

纪念地有古田会议纪念碑、闽浙赣游击纵队成立地。

名胜古迹有宋吉祥寺塔、临水宫、朱熹“蓝田书院”遗址。

解放后政区1949年6月14日古田解放,成立县人民民主政府,将县以下15个乡(镇)改设为民主乡(镇)公所,沿用保甲制,成立行政村,实行乡(镇)保甲制。

同年7月,撤民主乡(镇)公所,设14个区公所(原西溪乡并入凤埔区)。

8月,缩编为7个区公所,即一区城区、二区平湖、三区
凤都、四区局下、五区谷口、六区沂洋、七区鹤塘。

9月,县人民民主政府改称县人民政府,12月,区公所改称区人民政府。

1950年5月,进行整编,废除保甲,实行区乡村制。

区人民政府进行调整,第四(局下)区撤销,并入第一(城关)区,并从第六(永安)区划出部分辖区成立新四区,增设第八(杉洋)区。

同时,增设89乡和9个街。

一区城关局下,区委会设在城关,辖城内9个街道,城郊10个乡;二区平湖、凤埔,区委会设在平湖,辖13个乡;三区凤都、桃溪,区委会设在凤都,辖9个乡;四区横洋、泮洋,区委会设在横洋,辖10个乡;五区黄田、谷口,区委会设在谷口,辖11个乡;六区永安、北墩,区委会设在永安,辖11个乡;七区鹤塘、卓洋,区委会设在鹤塘,辖13个乡;八区杉洋、大甲,区委会设在杉洋,辖12个乡。

是年11月,区人民政府改称区公所。

1952年6月,增设第九(卓洋)、第十(凤埔)、第十一(局下)3个区公所,析全县为11个区公所。

1955年9月,以驻地命名,11个区公所即城关、平湖、凤都、横洋、谷口、永安、鹤塘、杉洋、卓洋、凤埔、局下区公所。

是年12月,城关区公所改称城关镇人民委员会。

1956年2月,撤销凤都、凤埔区公所,9月撤销卓洋区公所,全县为7个区公所和1个镇人民委员会。

1958年10月,实行人民公社化,撤区并社,全县建立8个人民公社。

1959~1965年先后增设5个人民公社和1个城关镇,镇辖街居委会,社辖生产大队。

至1982年,全县有13个公社,1个城关镇,261个生产大队,5个居委会,1490个自然村、片村及农点。

千年古县古田人民勤劳创业,历史上以产铁、铸锅、造曲、制茶而出名,又因朱熹流寓而称为“先贤过化之乡”。

解放前,这里是闽东游击区,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迹。

而今古田成为库区大县,全县总面积2385.2平方公里。

县内资源丰富,交通方便,有铁路、公路、水路;这里林业发达,水果甚多,食用菌生产居世界第一,出口量为全国之冠;这里水力资源人均占有量居全国之首,古田溪水电站为全国第一个地下电站;这里是著名侨乡之一,旅外华侨、外籍华人达20多万人;这里体育、文化发展迅速,曾分别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和全国文化模范县。

现古田各方面都发生深刻变化,正由传统的农业县向开放型的山区县迈进。

历史悠久早在殷周时代,境内已有先民繁衍生息;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建县,属福州都督府。

宋置4乡13里:元析48都。

明分城内5保,分乡46都。

清沿明建制,雍正十三年(1744年)划县北13都之地另设屏南县。

民国20年(1931年)行保甲制,初设区,后改乡、镇,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解放后始属南平专区,划8区,辖5镇13乡。

1963年改属闽侯专区.1970年划归宁德地区。

县治除一度(980--988年)迁至水口外,历代均在翠屏山南玉屏镇。

1958年国家建古田溪水库,治所淹没,迁至距旧城西南9公里的罗华乡庄洋里另建新城镇。

新城东至宁德市133公里,东南距省会福州市114公里.2000年全县设8镇,7乡,10个居委会,270个村委会。

总户数119907户,总人口426826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179人。

汉族居多,尚有畲、壮、苗、回、彝、满、朝鲜、蒙古、高山、布依等少数民族,其中畲族9008人。

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古田县境内山地丘陵300.3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84%;耕地45.05万亩,占13%;水域10.8万亩,占3%。

地势分别由西北向东南、东北向西南倾斜,呈两高两低马鞍状,其间重山叠蟑,溪谷遍布。

气候属中亚热带型,夏长冬短,春秋对峙,海洋性、大陆性气候兼之。

年均气温16-21℃,年降雨量1400-2100毫米,日照时数1894.9小时,无霜期276天,主要自然灾害有寒潮、干旱、洪涝、大风和冰雹。

自然资源丰富。

林用地267.9万亩,占总面积72.7%,森林覆盖率达61.4%,林木总蓄积量达424.6万立方米,为宁德地区主要产林县。

森林植物有1300多品种,主要树种为杉、松木、红豆杉、水杉、银杏、青风栋、花榈木等。

矿产以非金属矿为主,高岭土分布12个乡镇27个矿点,尤以凤都际面、吉巷塔洋量多质优;还有叶腊石、泥炭土、花冈岩等,杉洋大甲叶腊石品位高、质量好。

此外,还有钨、铁、铜、金等金属矿。

境内除闽江主干流外,还有古田溪、霍口溪和武步溪,主要溪河25条,主河道长301公里,流域面积1498.7平方公里。

水能理论蕴藏量33.13万千瓦,可开发水力资源12万千瓦。

水陆交通便利西有外福铁路、闽江航道径抵省会通达省外,316国道和203省道贯穿境内。

邮电通讯发展迅速,程控电话可直拔国内各市县和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古田现已建设成为库区大县,尤以“五乡”特色闻名,水果业崛起著称.1958年,因建古田溪水电站,迁建整个县城,淹地4万多亩,移民4万余人。

水坝截流蓄水,形成福建省最大的水库,水域面积37.1平方公里,库容量5.74亿立方米,1989年又因建闽江水口电站,淹地2万余亩,移民2万余人,新建黄田、水口两镇。

1994年,水口电站跨江巨坝竣工,上流水位提高65米,形成境内水域面积34.8平方公里的大水库,库容量26亿立方米。

两度大移民,古田人民为国家电站建设作出奉献;两大库区,也为古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广阔前景。

“五乡”优势一是水电之乡。

境内“一五”计划建成的古田溪水电厂,装机容量26万千瓦,系全国第一个地下式电站;“七五”计划国家重点工程水口水电站,装机容量140万千瓦,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水力发电站。

此外,还有遍布于乡镇的水电站150多个。

二是华侨之乡。

境内归侨、侨眷15万人,旅外华侨、外籍华人25多万,分布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17个国家和地区。

三是食用菌之都。

70年代以来,古田食用菌栽培技术突飞猛进,连续取得银耳、香菇、竹荪人工栽培的三大突破。

2000年全县食用菌总产量达到2.1吨(干品),产值5.5亿元,产品畅销27 个省市,进入香港、澳门、台湾,并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外市场,银耳产销居世界第一,香菇出口为全国之冠,竹荪和猴头菇开发达国内领先水平,在2007年12月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古田县“中国食用菌之都”的称号.四是体育之乡。

古田群众性体育活动活跃,并为国家输送一批优秀运动员,其中有荣获世界奥运会铜牌、银牌的运动健将。

1990年,古田被国家体委授于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

五是文化之乡。

1992年古田获得省文化工作先进县称号,继后又被评为全国文化模范县。

“五边"优势“五边”指:铁路边、国道边、闽江边、水库边和县区边.近年来,古田人民充分利用这些特殊环境发展地方特产,尤其利用食用菌生产带来的大量剩余资金投入到开山种果的热潮中。

2000年栽种面积达10多万亩,产量4.7万吨。

出现荣获全国金杯奖的湖滨密抽、名闻遇迩的西洋油柰、大桥柿丸和遍及城乡的水蜜桃等名优特水果。

食用菌之都又刮“绿色旋风”,使这个曾产青玉而得名的古田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华。

食用菌之都经济状况
经济状况全年完成生产总值53.66亿元,增长13.4%,为近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67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17.37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20.62亿元,增长15.6%。

地方财政收入2.05亿元,同口径增长38.1%,继续保持收支平衡。

农业经济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新增市级龙头企业3家,新增省级名牌产品5个,黄田马蹄笋证明商标通过国家商标局核准注册。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水果、畜禽、水产品产量分别为13.61万吨、6.74万吨、1.5万吨、1.48万吨;完成造林更新面积2000公顷。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及其服务业总产值26.5亿元,增长5.8%。

工业经济工业经济效益提升、后劲增强,食用菌、石材、水电、制药、钼矿等主导产业继续做大做强,新增规模企业9家,天宝矿业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引进了西班牙欧诚集团玻璃卫浴生产等工业项目。

全年工业总产值44.8亿元,增长18.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9亿元,增长23.5%。

第三产业作为闽东北亲水游出入口之一的古田翠屏湖知名度进一步提高,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认真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及药品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7亿元,增长16.3%。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和贷款余额为34.2亿元和17亿元,分别增长8.9%和20.6%。

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8亿元,增长15.3%。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共投资1.17亿元,投资额创历史新高;完成古谷水公路水泥路面37.5千米改造工程,贯通环湖公路17.5千米,建成农村水泥路89.4千米,农村客运站1个,候车亭71个,省道304线宁德苗圃至古田高坑二级公路晋级改造工程已于2007年12月28日破土动工。

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完成城区6条主街道部分路段和4个环岛的改造;城区供水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桃溪水库输水管道铺设已完成并投入使用,水库大坝工程正在施工建设。

园区建设扎实推进,黄田库区工业集中区已动工建设并完成一平工程13.3公顷,鹤塘芝山石材加工基地三期工程已平整土地4公顷。

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81个新农村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并完成64个,修编23个新农村示范村(庄)规划,6个乡镇76个村农村垃圾治理“家园清洁”行动通过省市验收;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和改造农家店62家;初级水利化县通过省政府验收,建成沼气池219口,水葫芦生产沼气试验获得成功。

5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亿元,占年度预期目标的107%。

招商引资积极组团参加“6·16”宁德投洽会、“6·18”省项目成果交易会、“9·8”厦门投洽会和宁德·香港投洽会,共签约内外资项目26项,对接项目38项。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历史可比口径)1153万美元,增长22.4%;外贸出口总值(海关口径)1269万美元。

人民生活全年新增就业人数3189名,帮助1338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7697名,城镇登记失业率3.92%。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809人、266人和1156人;落实城市低保对象2281人,农村低保对象13431人,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5.1%,为10444名参合对象报销医药费1009万元;全部解决医改前已破产、关闭、解散的国有、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问题;第一批城镇低保无房户家庭廉租住房补贴已发放到户;发放74岁以上的行政事业单位高龄退休人员住房工龄补贴315万元。

安排894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免费就近入学;兑现农村库区移民的后扶直补资金4540.19万元;完成“造福工程”和滑坡险情村搬迁74户300人,56户受灾倒房户春节前全部搬进新居;实施省、市扶贫开发重点村扶贫项目22个,投入资金531万元;全年城镇居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10806元,增长21.8%;农民人均纯收入5362元,增长14.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5.3%。

全年财政用于改善民生的投入达1.23亿元,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一年。

社会事业成功举办世界古田人同乡恳亲大会,进一步密切了对外联系。

开展了纪念中共古田特支成立80周年、澄洋暴动60周年、黄孝敏烈士诞辰100周年以及建军80周年系列活动。

共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1项。

高考再创佳绩,各科类上线总数3028人,上线率73.94%;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危房改造扎实推进,改造危房面积6900平方米。

乡镇卫生院新增医疗用房面积7680平方米,改造危房面积2206平方米;建立了乡村医生享受政府津贴制度。

广播电视转星调整、“模改数”工作及55个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
播电视工程全面完成,电视、广播新闻上稿量位居全市县级台第一。

成功举办“翠屏湖之夜”大型文艺焰火晚会等一系列文艺活动。

人口自然增长率4.92‰。

国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连续8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平安县”称号。

食用菌方面标准化基地建设得到加强,新建食用菌标准房2000多间,新增工厂化设施栽培食用菌基地2个,规范出口备案基地6个,加强食用菌农残和银耳熏磺治理工作。

加大食用菌品种科研和精深加工力度,建立市级食用菌研发中心,不断完善种质资源库建设,加强了菌种知识产权保护,成功研制出“雪耳啤酒”、“银耳多糖饼干”等银耳多糖产品,“封闭式袋栽银耳”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银耳绿色食品标准研究及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被评为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食用菌加工基地已有28家企业基本完成厂房建设,并有部分企业投产运营。

改造了食用菌博物馆。

全年食用菌鲜品总产量40.7万吨,增长8.4%。

2007年10月,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食用菌之都”称号。

生产力发展殷周时代,先民已使用石斧、石锛及陶器等用具。

先秦时期,地荒人稀,生息着“发肤身体皆白惟两眼纯赤”的闽越族人。

西晋末年,境内始有南迁的汉族人。

隋末,有浙江杨氏首抵境内种植香菇。

唐建县之初,人口千余户,首任县令刘疆率众“锄芜敷菑”,开辟家园;民务稼穑,田岁一获,地瘠产物无多。

唐末,中原诸姓流裔迁徙境内,促进经济开发,“水耕火耨绕山田”,“高低陇亩事耕锄”,制曲酿酒等家庭副业颇为兴盛。

宋代“产铁之务”占全国10%,茶业亦得到发展。

元代,出现造纸作坊。

明初,重视兴修水利,辟渠开陂10余处,种植业得以发展,粮食作物有赤、白早稻,晚白稻,红芒秫,大、小麦,黄、黑豆,白小豆等10余种。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人口增至15317户,50372人。

嗣后因兵荒屡见,至万历三十年(1602年)人口仅8336户,29200人。

是年首试植桑养蚕,稍有成效,推广一时。

清代,出现教会学校,传入西医,印刷、制伞、打铁、铸锅、制曲、制茶等行业较为出名。

随之出现私人联营商业。

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产品颇为丰富。

光绪年间,秫米(即糯米的福州方言称谓)销往省城,岁约数万担。

民国初期,出现现代工业萌芽,印刷、造纸、纺织等先后采用机械或半机械操作。

电话、电报等现代通讯设备先后应用。

民国14年(1925年)首建水力发电厂。

民国21年设立农事试验场(后改为县中心农场),试验推广农产良种和化学肥料。

民国24年境内第一条公路建成通车。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政权腐败,生产条件低下,加以境内兵匪相扰,自然灾害频仍,古田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抗日战争时期和其后的内战阶段,社会动荡,官、兵、匪、霸沆瀣一气,横征暴敛,欺压百姓。

农村破产,百业凋零。

不少贫苦农民被迫离乡背井,“四出佣食”,或漂流海外谋生,或出走上府(闽北一带)寻求生路。

民国37年人口同宣统二年(1910年)相比,从原来195683人减至153628人。

民国38年,国民生产总值719万元,人均收入41元。

工农业总产值921.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0.5万元。

解放后,人民政权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解放了生产力。

其间虽有失误和挫折,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1979年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94年,国民生产总值9.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3.0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55亿元),分别比1949年增加100倍、140倍,年均递增分别为10.8%、11.6%。

县财政收入逐年增加,1994年达7272万元,比1978年增加12倍。

农业生产发展1949年,粮食总产量4.9万吨,平均亩产82公斤,农业总产值920.8万元,占工农业产值99.95%。

随着土地改革和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改变旧生产关系,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年均以6.3%速度递增,1957年粮食产量7.1万吨,比1949年增长43.9%。

1958~1961年,“大跃进”、公社化,生产瞎指挥,粮食总产连续下降,1961年仅4.99万吨。

尔后纠正了某些“左”的错误,1964年粮食总产达到1957年水平。

“文化大革命”期间,片面抓“以粮为纲”,强调“大集体”、割“资本主义尾巴”,挫伤农民积极性,农业生产出现艰难徘徊局面。

80年代起,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注重农业综合开发,着力稳粮增收,发展农村商品经济。

食用菌生产异军突起,1985年产量达205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并逐步成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

1990年,粮食总产量14.26万吨,平
均亩产311公斤,人均产量359公斤。

水果生产登上新台阶,累计果园面积3.47万亩,形成湖滨水蜜桃、大桥柿丸、西洋油奈等名优水果基地,水果产量达7387吨。

茶叶产量753吨。

淡水养殖面积4.67万亩,建立鱼苗基地385亩,淡水鱼总产量839吨。

畜牧业以饲养传统畜禽古田黑猪、黑番鸭和半番鸭为主,肉类总产量3906吨。

至1994年,粮食连续九年获得丰收,总产量15.53万吨,水果总产量2.5万吨,肉类3.7万吨,分别比1978年的10.92万吨、184吨、1942吨增加1.42倍、136倍、18.81倍。

食用菌生产又有新发展,香菇、银耳种植双超1亿袋,总产量1.16万吨,产值突破2亿元,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农业总值、财政收入各有三分之一来自食用菌生产。

工业实力加强古田工业基础薄弱。

1949年解放初,仅数十家手工业作坊。

1952年总产值50万元。

1956年完成对私营工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发展以支农为主的全民和集体工业。

1957年总产值596万元。

1958年盲目大办社队工业。

60年代起,先后扩建新建造纸厂、化肥厂、制药厂、纺织厂等骨干企业。

1978年总产值9166万元。

80年代起,贯彻改革、开放、搞活方针,实行承包责任制和厂长负责制,开展技术改造,增强经营机制,形成以化工、造纸、食品、药品为主,电力、纺织、机械、建材、印刷、陶瓷、服装、鞋革、酿造、工艺等多门类的工业体系。

同时,乡镇企业崛起发展,1988年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077万元,占县属工业总产值的25.3%。

全县工业产品品种增多,质量提高,出口产品有苎麻球、红曲、鞋帽、竹编、瓷器、香菇等20余种。

至1990年,获省、部级奖优质产品14个。

是年,全县工业企业1209家,总产值1.30亿元,比1978年增长41.76%,乡镇工业企业435家,从业人员4951人,总产值3074万元。

1994年,围绕转机换制、扭亏增盈目标,加大改革力度,取得成效,全县工业总产值8.55亿元,比1990年增加5.58倍。

县制药厂股份制改造取得成功并成为全区首家产值超亿元企业,化肥厂、抗生素厂摘掉亏损帽子,全县超额完成全年扭亏增盈500万元任务。

乡镇企业有新突破,总收入8.4
亿元,总产值8.8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加6倍、27倍。

商业贸易扩大解放初期,个体商业户798个,国营商业2家,县、区供销社11个,分销处21个;主要农副产品收购总值58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值107万元。

1956年完成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壮大,成为市场主体。

至60年代初期,有国营商业21家,县及其基层供销社10个,分销处123个。

主要农副产品收购总值539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值1997万元。

同时,开始发展对外贸易,主要经营茶叶、红曲、畜产品等出口商品。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左”的思想干扰,商业发展缓慢,物资供应短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执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国营、集体、个体等多种经营得以发展。

商品购销两旺,市场繁荣。

1990年,国营商业283个,从业人员3460人;全县基层供销社15个,营业网点404个,从业人员1689人;个体有证商业3027户,从业人员3207人。

商业零售网点3588个,城乡贸易市场8个,其中有全国最早、最大的食用菌专业市场。

社会商品零售总值2.21亿元,贸易市场成交额7484万元。

全县还有外贸生产企业20家,对外贸易收购总价1355万元,外贸出口实绩1032万元。

主要出口商品有食用菌、土畜产、鞋帽服装、工艺品等类30多个品种。

1994年,商业、供销、粮食等内贸企业的利润大幅度增长,社会商品零售总值3.69亿元,集市成交额2.46亿元;商品纯购进6546万元,纯销售1.46亿元。

个体工商户发展到4188户,从业人员7531人;私营企业67家,从业人员770人。

同时,新批“三资”(中外合资、独资、台资)企业12家,项目总投资1.34亿元,已投产的三资企业出口创汇920万美元。

此外,6000多农民闯海南,创办著名的双联农场,1万多农民走南闯北搞运销,接连经营食用菌原料和产品,拓展市场经济。

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事业进步50年代起,面向工农办学,注重科技与生产相结合,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传染病、地方病防治,组织群众文化、体育普及活动。

1985年起,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基本扫除文盲;科技组织和队伍壮大,科技成果应用推广,推动了经济发展;县、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更加健全,主要传染病基本消灭;广播电视进入千家万户;群众性体育活动更加深入,人民体质增强。

1994年,有幼儿园20所,入园儿童9948人;完全小学285所,学生47576人;中学21所,学生19509人。

中小学生平均1599人/万。

还有中等专业、职业、技工学校,聋哑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和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

1978~1994年,向高等院校输送新生3837人,多渠道集资3922万元,新建中小学校舍25幢,建筑面积
9.44万平方米。

有科技机构5所,民营科技机构34个,自然科技专业人员2406人,群众科技人员2260人,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87项次。

有县直医疗卫生单位9家,乡镇卫生院14所,村卫生所315个,私人诊所58个,大型医疗器具299种,卫生技术人员1157人,床位665张,平均每万人27.5人、15.8张。

广播电视率先在全区实现全县城乡闭路电视联网。

文化市场全面开拓,“芳草”计划深入实施,继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后,又获福建省文化先进县和全国文化模范县称号。

城乡人民生活提高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6元。

1981年,职工人均工资701元,198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62元,职工人均工资1533元,居民人均消费水平622元。

199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56元,职工人均工资3801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2716元,与1988年比增148%。

城乡储蓄存款余额2.75亿元,人均655元。

消费结构随之变化。

饮食从温饱型向营养型转变,穿用趋向中高档商品,各种电器进入寻常人家;居住由低层土木结构住房向多层砖混结构住房发展,城镇人均居住面积15.26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18.83平方米。

人民安居乐业,平均寿命由1949年解放前夕的35岁延至67岁。

历史文化古田人民淳朴务实,有勤劳创业、开拓进取精神。

自建县以来,人才辈出,代有名人。

唐有刘疆率众垦荒,创邑有功,被后人奉为“拓主”;陈靖姑为民施医救产,带孕消灾而以身赴难,被世代尊为临水夫人。

宋有林用中从师朱熹,嗜学不倦,遂成理学大家,被朱熹视为畏友,有《东屏集》问世。

明有张以宁诗文成就开一代文风,宋濂为其《翠屏集》撰序,称其集为一代奇作;罗荣授职广东布政司参政,因犯颜直谏“入贡之害”被贬贵州而砥砺名节,泰然赴任。

清有余正健官至顺天府尹,操守清廉,致力除奸减讼,被赐为“天下师表”;甘国宝历任台湾总兵,镇守海疆,体恤兵民,台湾同胞为其建祠设祀;林朝聘代理浙江余姚知县,当英军陷宁波犯余姚时,只身赴英营斥退敌舰,诚为“忠勇可嘉”;进士曾光斗主讲福州鳌峰书院十余年,工诗善书,名噪闽中。

自宋至清,还有登进士榜者181人。

近现代有爱国高僧、历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圆瑛法师,试制成功我国首架双翼水上教练机的飞机设计师陈立痒,我国著名的泌尿科外科专家王历耕,率部参加淞沪抗日之战的爱国将领林宪杰,开拓我国橡胶事业的爱国华侨雷贤钟,多次受到毛泽东接见的寄生虫学教授陈心陶,九叶派诗人杜运燮等。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更有诸多英贤,如荣获奥运会射击比赛铜牌、银牌的运动健将黄世平,我国首批培养的十八位博士中最年轻的数学博士王建磐等。

解放以来获博士学位的还有32人,评上省级以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93人。

古田人民富有正义感和反抗精神。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官民奋起抵御倭寇犯境。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斋教首领刘祥兴组织武装暴动,怒杀为非作歹的洋教士,史称华山教案,被载入中国近代史册。

民国4年(1915年),东乡义民社发动民众抗捐抗税。

抗日战争期间,各界人士组织抗敌后援会,募捐慰劳前方将士。

民国27年春,全县有红军、游击队员和爱国志士231人参加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为抗日而阵亡将士计70多人。

半个多世纪以来,古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争取解放,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

20年代平湖一带的农民运动,30年代大甲毗源溪村建立的第一个苏维埃村政权,40年代凤都、大东地区的游击斗争,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迹。

解放以来,古田人民发扬优良传统,前赴后继,艰苦创业,谱写古田发展新篇章。

古田建县1250多年,旧貌换新颜。

经过40余年建设,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很大发展。

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抗灾御险能力不强;工业规模小,总量少;城乡基本建设、环境综合治理、人口计划生育等任务紧迫艰巨;教育、科技、卫生等事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还不相适应。

建设社会主义新古田,任重而道远。

鉴往策今,古田人民正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出发,继往开来,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为实现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建设繁荣昌盛、文明绚丽的开放型山区县而奋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