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词汇和词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幻灯片1

第十讲词汇和词法

幻灯片2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认为人类语言离不开具体的体验感知,人类对于世

界的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结构和意义,人类语言的形成是基于经验感知和主客互动,因此研究语言结构和意义应该从人类的经验和认知角度入手。

幻灯片3

一、词汇建构的体验性

●Lakoff & Johnson于1980年就提出“新经验主义(Experientialism)”,并于1999年

基于这一思想正式提出“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这一术语,将其主要思想概括成3条基本观点: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其中最重要的是心智的体验性(参见王寅:2002)。人类的概念、范畴、推理和心智的最基本形式依赖于对身体部位、空间关系、力量运动的认识而逐步形成的,归根结底,意义是基于身体经验的,语言也是这样。

幻灯片4

●我们知道,事物主要存在于空间中,而事件和状态主要存在于时间上(时间是空间的隐

喻),我们也是生存于空间和时间之中的,因此身体和空间成为概念和意义的源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近二十多年来,各国的认知语言学家运用许多语言词汇的实例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观点,我国学者对此也有论述。

幻灯片5

1.1 词汇始源

●词汇最初来自对自身和空间(包括地点、方向、运动等)的理解,然后通过丰富的想象力,

运用隐喻等认知策略扩展开来,逐步形成了人类的概念系统,认知语言学家几乎都持这一观点,如Lakoff & Johnson(1980)花了大量的篇幅论述了空间概念如何通过隐喻转用来表示其他概念。Jackendoff(1983:209)指出概念结构中的所有事件和状态主要是根据空间概念化组织起来的。Langacker(1982)早期的语法理论被定名为Space Grammar(空间语法),主要是他认为空间关系、视觉感知在认知和语言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据此他试图用一套表示空间关系的图表(Spatial Diagrams)来对语法作出一个系统和统一的解释,到1987年才将其改为Cognitive Grammar(认知语法)。

幻灯片6

●他(1987:168)指出:表示运动和其他空间关系的术语被扩展来表达其他非空间语义域,

这很常见。Lakoff(1987:283)于1987年将这种依靠空间关系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的假设称为“形式空间化假设(SFH)”,认为概念结构是从物理空间到概念空间的隐喻映射的结果。

●1994年3月22至25日在德国的the University of Duisburg召开了第19届

LAUD(Linguistic Agency University of Duisburg)研讨会,大会主题即为Language and Space。这次大会的主题也正好反映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因为“空间”在认知语言学中被认为是人类概念化的基础,此次大会的论文集题目就是:The Construal of Space in Language and Thought(《语言与思维中的空间识解》)。

幻灯片7

●论文集主编Pütz在前言中所指出:空间是思维的核心(Space is at the very heart of

thought),空间是建构其他重要经验域的组织原则。在各种语言中,空间概念都会被概念化成许多其他语义域。因此,空间概念渐渐成了人类的一个文化遗产(Cultural

Artifact)。

●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类已从对空间的表征开始走入了表征的空间,从对空间的概念化来

到了概念化的空间(思维、推理、语言等)。

幻灯片8

1.2 体验性的范畴化、概念化、词汇化

●人类的认知始于范畴化,然后获得范畴,形成概念,概念系统是根据范畴组织起来的,因

此范畴化是范畴和概念形成的基础,范畴和概念是范畴化的结果。人类自从有了语言之后,就自然会将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相对固定于词语表达之中,这叫做范畴或概念的词汇化。现将这一过程简示如下:客观世界—→范畴(化)、概念(化)—→词汇化—→词语。

●从体验哲学角度来说,范畴、概念主要是人类基于体验之上,经过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形成

的;意义也是这样,主要也是体验的结果。它们深深扎根于人类对物质世界、社会世界、文化世界和心智世界的体验之中的。

幻灯片9

●范畴化是概念与词语形成的基础,具有体验性特征,因此,概念与词语也是基于体验的。

Ungerer&Schmid(1996:278)指出:语言词语所表达的意义以及如何结合使用,取决于人们对周围真实世界的感知和范畴化。由于我们在不断地观察这个世界,并在其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深知世界实体的构成,这一感知和体验就反映在语言的本质之中。●强调体验性,并不等于否定人的创造性。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则体现了人可以在认识

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这就解释了不同人和民族之间为什么会存在认知上的差异、语言表达的不同。人具有想像力和创造力,不可能像镜子一样来反映客观外界,其中含有主观加工成分。

幻灯片10

1.3 体验性的隐喻

●被认知语言学界称为“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也是来源于我们的实践。我们在直接经验

中产生了一些基本概念,它们就可能成为隐喻的始源域,诸如空间、物体、目的等,我们往往通过它们来理解较为间接的世界和概念。人类在对现实世界的体验过程中形成范畴和建立联系的基础,就是要对通常聚集在一起的相似属性作出概括和类属划分,因此无

论是基于相似性的隐喻也好,还是能够创造相似性的隐喻也好(王寅:2003b),都是基于通过对比找出相似的能力,这种能力究其根源来说是基于人类身体经验之上的。

幻灯片11

●语言表达中的很多基本隐喻本身就是基于体验之上的,如用see来表示“知道”,因为“视

觉”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汉语中也说“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见微知著”、“眼界(见识的广度)”、“见解”、“见识”。可见,在从“看见”到“知道”这一隐喻扩展过程中,身体经验起着很重要的·2·作用。又如listen可用来表示obey,汉语也有类似的隐喻引申现象,如“听话儿”、“听从”、“听命”、“言听计从”、“听取”等。英汉两种语言也都用catch(抓住)来表示“理解”,如英语说“Do you catch my idea?”,汉语也可以说“抓住主要思想”、“抓住要点”等。

幻灯片12

1.4 体验性的心理词汇

●身体经验是心理状态的词汇源(Sweetser,1990:30,45)。Lakoff(1987)曾论述了英语中

几十种表示生气的表达方法, 王寅(2001:375)分析了汉语表达生气的说法,其实它们都是基于人类生理状态以及对客观现象的体验感知而形成的。

●语言中大多情态动词含有“想、能、义务”等意义,往往表示了一种“不是现实存在的”,

“仅有潜在可能性”的含义。它们在语法化过程中也是在体验和隐喻的基础上实现了从“物理力量”到“社会力量、情态力量、道义力量”的演变,也就是说,“力量”仅内在于人们的心智活动之中,如may原义为be strong,与main同源,如短语with might and main,意为“全力以赴”。它从表示“物理力量”演变成“社会力量”,就增生了“允诺”

之义。

幻灯片13

1.5 空间化的复合词与词缀

●英语的很多复合构词也主要与空间概念有关(参见Kastovsky,1996:197),可用限定词

表示空间或地点(如boatride, caveman, schoolgrammar等),也可用中心词表示空间或地点(如bakehouse, turningpoint, birdcage等)。另外,很多前缀、后缀也与空间有关。

幻灯片14

二、词法的成因

●体验哲学认为空间可以被概念化成几乎所有的词汇范畴以及最出人意料的语法手段,人

类的词法范畴也在其中。胡壮麟(1996)在“语法隐喻”一文中引用了中世纪学者John of Salisbury说过的一句话:语法模仿的毕竟是自然,其起源部分归之于自然。他还强调,语法隐喻反映出的是语法概念/形式与现实世界/语义之间的关系。许多语法术语本身就源自对现实世界的隐喻,同时也可转用来隐喻性地反映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现象。他在论文中举例讲解了语法中“格(case)”这个术语的经验来源。

●传统语法中的基本词法范畴,如词类划分,名词的性、数、格、分类等,动词的人称、时、

体、态、式等,都能反映出人类在对客观外界体验基础上所形成的认识和理解(参见李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