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董仲舒易学哲学思想探析

合集下载

董仲舒、王充的哲学思想

董仲舒、王充的哲学思想


在董仲舒看来,人们的社会关系都是由 “天”所授予的,即所谓“受命于天”。 他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 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 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顺命》) 这就为封建等级关系和宗法关系涂上了 一层更加神秘的色彩。

(四)天人感应 根据这种自然关系的拟人化和社会关系的神秘 化,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深 察名号》)并进而认为,在“天”与“人”之间 存在着一种神秘的感应关系。他认为,“人”的 活动必然会得到“天”的反映。如果君主按照 “天”的意志办事,天下大治,国泰民安,“天” 就会降下“符瑞”,表示肯定;如果君主违背了 “天意”,影响到大一统封建国家的稳定和巩 固,“天”就会降下灾异警告,表示危险。特别 是后者,董仲舒尤其看重。他说:

《吕氏春秋》的这些思想,无疑是试图 改变秦王朝长期所奉行的法家思想路线。 但是,吕不韦不仅没有能使秦始皇采纳 其思想,反而遭到秦始皇的迫害而死。 秦始皇一直都奉行韩非所主张的极端化 的思维模式。

这种状况,直到秦亡之后才出现改变。秦 汉之际的三大思潮,认真汲取秦亡的教训, 都在思维模式上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 三大思潮都认为,在观察世界、思考矛盾、 处理问题时,必须把天、地、人三要素统 一起来加以考虑,而不应当只从其中的某 一个方面、某一个部分上来加以考虑。

由此类推,人类社会关系也应当如此:“君为阳, 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 阴。”(《基义》)也必然是为阳者贵,为阴者贱; 为阳者居于支配、主宰地位,为阴者处于服从、 辅助的地位。这些封建社会关系,到东汉时的 《白虎通义》中被经典性地概括为“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董仲舒说:“王道之三 纲,可求于天。”(《基义》)强调封建社会关系 的建立,是以“天”的法则作为根据的。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董仲舒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思想深刻而富有启发性,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董仲舒相关的著作后,我深受其思想的影响,产生了许多感悟与思考。

董仲舒的思想倡导“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天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人性本善,但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得恶劣。

因此,董仲舒提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他认为个人修养是实现全面和谐的基础,齐家治国是延伸和扩展个人修养的重要环节。

在个人修养方面,董仲舒强调了礼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遵守规范的礼仪,能够使人的内心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追求道德的完美。

同时,他提出了“忠恕”二字,强调了对于他人的关怀和友爱,以及正直和诚实的品质。

在家庭伦理方面,董仲舒强调了君子之家的重要性。

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通过规范的家庭伦理关系来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他主张君子应当尽到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以身作则,传承良好的家风,培养下一代的道德素养。

在政治治理方面,董仲舒提出了“君道”思想。

他认为天命之下,君权神圣且绝对。

君主应当遵循天命,依照道德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他强调君主应具备德才兼备的能力,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

在对天命的理解上,董仲舒提出了“明王之心”与“知命之学”。

他认为君主应当具备开明的心态,以正确的道德观念来治理国家和统治人民。

同时,他主张君主要有超越个人私利的胸怀,心怀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董仲舒的思想对我产生了深刻的触动。

他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使我认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塑造积极向上的品质。

同时,他对于家庭伦理的强调,让我更加注重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尊重他人并关心家人的发展与幸福。

而对于政治治理的思考,则让我明白了道德与权力的关系,以及一个明智君主对于社会稳定与繁荣的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董仲舒的思想,我深刻体悟到,在现代社会,董仲舒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董仲舒哲学思想中“天”的性质

董仲舒哲学思想中“天”的性质

董仲舒哲学思想中“天”的性质董仲舒哲学思想中“天”的性质新闻作者:杨玉珍新闻来源:董仲舒故里-衡水市儒商研究会董仲舒是我国汉代著名哲学家,他为了适应封建大一统专制政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整严密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其核心部分是“天人感应”论,“天”则是这个理论的最高范畴。

董仲舒哲学中的“天”是什么性质的,哲学界久有争论。

我认为,从他的整个哲学体系来看,这个“天”是既不完全等同于先秦天命论中的主宰之天,也不单纯是先秦唯物主义的自然之天,而是这两种天的融合。

在董仲舒的哲学中,天是有意志的,是宇宙一切事物的最高主宰,具有超自然的性质,这是十分明显的。

如他说:“天者,百神之大君也。

事天不备,虽百神犹无益也。

”(《春秋繁露·郊语》。

以下引《春秋繁露》只注篇名)仁之美者在于天。

天,仁也。

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

”(《王道通三》)天是处于至尊之位的最高神灵,它能够有目的地生养万物。

人世间的一切也都离不开天有目的的安排,天有“相授之意,为政之理”(《威德所生》)这样一种天,毫无疑问是有意志的主宰之天。

但这只是董仲舒的“天”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他又承认了天的自然属性,如他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五行相生》)董仲舒这里所说的“天”,是包括阴阳的消长,五行的生胜,四季的循环运转。

在这四季之中,百物“春生夏长”、“秋杀冬收”,这样一种天依靠“常动而不滞”的气进行着终而复始的运动。

这里的“天”显然是具有自然物理变化的客观存在的自然之天。

可见,在董仲舒的哲学中,“天”的确存在着两个方面的含义。

因而,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唯物论的自然之天,也不能把它和先秦天命论中的天完全等同起来。

自然之天和主宰之天本来是两个根本刘立的范畴。

董仲舒是怎样使它们兼容并包的呢?试举两例作一说明:“天地之行美也。

是以天高其位而下其旋,藏其形而见其光,序列星而近至精,考阴阳而降霜露。

高其位所以为尊也,下其施所以为仁也,藏其形所以为神也,见其光所以为明也,……”(《天地之行》) “春,喜气也,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冬,哀气也,故藏。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汉朝的哲学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汉朝的哲学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汉朝的哲学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董仲舒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深入探讨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对汉朝哲学的贡献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董仲舒与儒家思想的发展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孔子,但在孔子逝世后,儒家学说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变革。

在战国时期,儒家经典《论语》等著作被整理成书,儒家思想开始形成体系。

而到了汉朝,董仲舒的出现使儒家思想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董仲舒生活在西汉初期,他将孔子的儒家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理论。

他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天地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人要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董仲舒还重视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二、董仲舒思想的核心观点1. 天人合一董仲舒认为天地和人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

他认为人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人的行为和思想受到天地的影响,人要顺应天地之道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董仲舒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治理对于国家统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人要先修身,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才能够影响到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而家庭的和谐则是治国和平天下的基础。

3. 教育的重要性董仲舒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改善社会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广泛开展教育,提倡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素质和文化水平。

三、董仲舒的影响与地位董仲舒的思想对于汉朝哲学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和理论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成为了当时汉朝的国家思想。

董仲舒的庙号被追尊为汉成帝时代的国学,他的学说影响了后来的儒家学者和思想家,成为了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董仲舒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观点和理论影响了后世的儒家学者和哲学家。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七章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000

第七章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000

2.天道任德不任刑 天道任德不任刑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 刑主杀而德主生. 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 育养长为事, 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 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汉书董仲舒传》 (《汉书董仲舒传》)
(1)政治上:维护了封建大一统 )政治上:
1.积极 积极 2.消极 消极
(2)理论上:儒学第一期发展 )理论上: (1)政治上:阻碍中国社会发展 )政治上: (2)理论思维上:"天人感应" )理论思维上: 天人感应" 论是一个形而上学体系
参考书目
1.董仲舒:《春秋繁露》 1.董仲舒 董仲舒: 春秋繁露》 2.王永祥:《董仲舒评传》,南 2.王永祥 王永祥: 董仲舒评传》 京大学出版社2002 2002年版 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编:《董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编: 仲舒哲学思想研究》 仲舒哲学思想研究》, 河北人民 出版社1987 1987年版 出版社1987年版
三,把人性神学化 1,人性天定
今善善恶恶,好荣憎辱;非人能自 今善善恶恶,好荣憎辱; 此天施之在人者也. 生,此天施之在人者也. 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可 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 养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 养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若形 体之肥癯( ),而不可得革也 而不可得革也. 体之肥癯(瘦),而不可得革也. 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 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 仁之性. 仁之性.
பைடு நூலகம்
二,把社会关系神秘化
1."君臣,父子,夫妇之义, 1."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 君臣 阳之道. 阳之道." 的法则是"右阳不右阴, "天"的法则是"右阳不右阴,阳贵 而阴贱" 亲阳而疏阴" 而阴贱","亲阳而疏阴".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 夫为阳,妻为阴" 也必然是为阳者贵, 夫为阳,妻为阴",也必然是为阳者贵, 为阴者贱;为阳者居于支配,主导地位, 为阴者贱;为阳者居于支配,主导地位, 为阴者处于服从,辅助地位. 为阴者处于服从,辅助地位.

董仲舒与新学汉朝的儒家学派与哲学思想

董仲舒与新学汉朝的儒家学派与哲学思想

董仲舒与新学汉朝的儒家学派与哲学思想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是中国西汉朝的一位重要哲学家和政治家。

他是新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对于汉朝的政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董仲舒与新学汉朝的儒家学派与哲学思想为主题,探讨其思想特点、理论学说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一、董仲舒的思想特点董仲舒的思想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董仲舒认为,人应该从个人修养开始,通过修身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强调个人品德的重要性,认为凡事要先以身作则,才能感化身边的人。

只有人人以身作则,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2. 天人合一: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相通的。

他认为人类可以通过顺应自然法则,实现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相处,从而得到吉祥和幸福。

这种思想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天命观:董仲舒的思想中体现了强烈的天命观。

他认为天命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和地位,个人只有经过努力修行,才能达到与天命相合的境地。

这种观念与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相契合,也为统治者提供了合法性的依据。

二、董仲舒的理论学说1. “纲纪”学说:董仲舒提出了“纲纪”学说,指导了他的治国理政思想。

他认为,纲纪是统治国家的基本法则,君主应该遵循纲纪,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他强调君主应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以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富强。

2. “发扬大成”学说:董仲舒主张发扬儒家学说的精华,使之成为一种具备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

他认为只有通过发扬儒家学说的大成,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新学汉朝儒家学派与哲学思想新学汉朝儒家学派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一支思想流派,主要思想为延续、发展了儒家传统。

新学汉朝儒家学派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德行的重要性,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相较于先秦儒家学派,新学汉朝儒家学派在学术研究方面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

他们主张儒家学说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适应时代的变化。

这一点使得新学汉朝儒家学派更加接地气,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思想探析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思想探析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思想探析在目前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汉代哲学思想的研究仍属薄弱。

这种薄弱不仅表现在研究专著、论文数量上的偏少,更主要的在于其研究质量上的偏低。

就汉代哲学的研究质量言,一则是对汉代哲学的地位和价值认识不足。

汉承秦制,汉帝国在经济、政治上为中国封建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在思想文化上定儒学为一尊,从而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确定了指导思想;在哲学思想方面,汉武帝在“册问”贤良文学之士时明确提出了“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问题,董仲舒在回答皇帝之“册问”的“策对”中明确讲到了“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汉书·董仲舒传》的“天人之际”思想,就连司马迁那样的史学家也要通过“史”来“究天人之际”问题。

但迄今为止,对汉代哲学所明确提出的“天人之际”问题却重视和探讨不够,这使人感觉到,汉代的天人思想要么就是一些神学目的论的臆想,要么就是一些肤浅的经验直观,难见其中哲学理论的价值。

二则对汉代哲学思想的梳理、发掘上有人为地简单化和公式化倾向。

虽然现在的汉代哲学研究论著对陆贾、贾谊、董仲舒、刘向、刘歆、扬雄、桓谭、王充、王符、仲长统、张衡、《礼记》、《淮南子》、纬书、《太平经》、《黄帝内经》等等的其人、其书的哲学思想多有所发掘,但汉代哲学思想的总体框架仍是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与王充“元气自然”论的对立,似乎董仲舒讲的是一种神学目的论的唯心主义臆想,而与之对立并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则是王充唯物主义的“元气自然”论。

在此种人为认定的汉代哲学思想体系中,已完全消除了“天人之际”这样真正的哲学问题,人为地将汉代哲学简单化和肤浅化了。

第三个方面则是对汉代哲学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

比如说,董仲舒为什么要讲“天人感应”论?天与人究竟是如何相感相应的?这种感应中所蕴涵的哲学思想是什么?它反映和表现了当时怎样的哲学思维方式和水平?它有什么积极的思想意义和哲学价值?王充为何要讲“元气自然”论?这种理论到底对人们认识、把握宇宙有何作用?王充一味地反对目的论,这种反对究竟有何价值?这些问题并没有深入探讨,仍囿于一般的就事论事。

董仲舒的基本哲学观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董仲舒的基本哲学观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董仲舒的基本哲学观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02/2008:51董仲舒是汉朝最有才华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著有《春秋繁露》及《董子文集》。

他的哲学主张和政治主张,在中华民族的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复兴了传统的儒家文化,融会贯通先秦时期各家各派的思想,并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天意是要大一统的。

他还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常,这是董仲舒的道德伦理哲学。

它的政治思想亦逐渐成为汉朝统治者以及历代封建皇朝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

它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哲学观基础之上的。

董仲舒的基本哲学观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有意志的,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人与天是相合的。

他还认为“道”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即使说“三纲五常”、“大一统”等维护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

他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命于天,包括认识活动;人认识的目的就是了解天意,人通过内省可以判断是非,达到“知天”的目的,通过对阴阳五行的观察,能了解天意、天道。

他还认为人与神相沟通是通过祭祀来达到的,这一活动使人能知道天命鬼神,看到日常见不到的东西。

对于皇位的更换和改朝换代等政治现象,他也做了详细的解释,提出了“遣告”与“改制”之说,谴责、警告统治者:如果为政有过失,天就出现灾害;如果不知悔改,就出现怪异和惊骇;若是还不知畏惧,大祸就会临头,历史是按照必然的顺序循环不已的。

此外,董仲舒还提出了“性三品”说,性是由天决定的,天生质朴,但是却要“带外教然后能善”,即人性善是教育的结果,君王对人民的教化也要顺乎天意。

董仲舒将儒家文化发扬到了极致,这样有利思想一统以及国家的统一。

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董仲舒的主张

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董仲舒的主张

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董仲舒的主张本文话题:董仲舒的主张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知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董仲舒思想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曾出现了许多耀眼的思想家,他们适应时代的需要,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或者具有预见性的主张,而这些主张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主要活动于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他是汉初杰出的大儒,他治学严谨,学识丰富,为适应汉初政治上加强封建大一统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他提出了许多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上都产生重大影响的主张,而且其中一些思想主张对中国后来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初的社会形势董仲舒生活在西汉前中期,战国后期以风靡之势统一中国的秦王朝经过二世而亡,西汉在农民浪潮以后得以建立,汉代建立以后农民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作为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在汉代封建剥削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汉代的封建剥削主要有:其一是领户制即所谓的封建领主制;其二是豪强地主实行的租佃制。

汉承秦制,继续实行奖励军功的食邑制度,这一方面是刘邦为自己夺取天下招揽人才,另一方面是解放奴隶,实行封建制,更好的适应历史的发展要求。

此外汉初尤其注重对暴秦短命而亡的总结,对农民起义尤为重视,因此汉初轻徭薄赋,于民生产。

除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外,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封建富商和封建政府之间的矛盾,豪强宗族地主和封建官僚地主之间的矛盾,而这三个矛盾整体上还是中央集权政府一方与富商、宗族地主以及地方割据势力一方的矛盾。

他们之间的矛盾在汉初社会中超过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两个敌对阶级的矛盾,成为了汉初的主要矛盾。

汉初时,由于刚刚结束秦末战争,汉初几位统治者都实行休养生息,轻租薄赋的政策,人民生活得以安定,然而到汉武帝使土地兼并迅速膨胀,对封建政权和封建经济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同时关系国家生活的盐铁,铸钱很多都未集中在中央,商业经济发展严重影响了封建中央政权的根基。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董仲舒哲学思想略览
西汉朝,开始设立以研究与讲习儒 家经典为事的儒经博士。凡博士教弟 子的经书都用汉朝通行的隶书写成, 因此叫今文经。今文经的特点是,用 阴阳五行说解释与阐发儒家经典。由 之,一方面,使儒家的伦理—政治学 说有了宇宙生成论的依托;另一方面, 又使先秦时期原本较为朴素的儒家学 说流为谶纬神学。
天地之所生,谓之性情;
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春秋繁露•深察名 号》)
既然“天两,有阴阳之施”,故“身亦两, 有贪仁之性”是很自然的。情就是贪的, 就是不善的,这也是天然具有的。既然人 天然所生之性不一定为善,人天然具有的 情还是恶的,那么,人若要真正成为善人 就要教。而有受教者也就必有施教者,这 个施教者就是全合于“人道之善”的圣人。
他所谓“元”,也就是等于他所谓的广 义的“天”。所以他说,“天者万物之 祖”,“天者。百神之大君也”。“天” 在宇宙间是万物之祖,是百神之君。
董氏的天道观是殷周以来天神观念的否定 之否定。周代的天神观念,战国时期虽已 逐渐被荀子等人所否定,然而,并没有绝 迹,如邹衍把阴阳五行说改造成为五行相 克的五德终始说。及至汉,董仲舒更进一 步接受和发挥了邹衍的五德终始说,
性比于禾(谷),禾须加工才成为米,同 样性须加工才成为善。因之,他对孟子的 性善论颇有不同之见。他认为孟子之所谓 人性善是人性与兽性比较而言;但如果这 样的人性和一个作为标准的人性(圣人) 来比较,他就不是全善的。
其次,董氏还认为,生下来的人,不但具 有性,还具有情,性与情都是天所赋予的。 他说:
阳喜乐,阴怒哀。附会到人事,即是君、 父、夫为阳为尊;臣、子、妻为阴为卑, 此即“三纲”说。董仲舒称:“王道之三纲,
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又称: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汉

总结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总结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总结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董仲舒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天人感应思想被认为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发展。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可以追溯到汉代西汉初年,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下面将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进行详细总结。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集中在天地之间的关系上。

他认为天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和主宰,是人类道德行为的指南。

董仲舒根据天体的运行、天象的变化以及人类的行为来探寻天人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能够影响天地的运行,同时天地的变化也会影响人类的生活和行为。

董仲舒将人类分为两个层面:天意之人和物欲之人。

天意之人是指具有高尚道德伦理的人,他们能够察觉天地的变化,遵循天道的指引。

物欲之人则是那些被欲望和私欲驱使的人,他们追求个体的利益而忽视了天地的规律。

董仲舒认为,只有天意之人才能与天地相应,与天地保持和谐的关系。

他强调了人类道德行为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们才能回归到人性的本源。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也对政治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提出了“承天法”的概念,认为国家的法治原则应该与天地之道保持一致,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

他强调了统治者的责任,认为只有具备高尚道德的统治者才能有效地统治国家。

董仲舒还关注了天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他认为天地赋予人类特殊的地位和能力,人类应该尊重天地之道,善待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他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反对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对儒家学说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强调了个体修身的重要性,不仅对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中有着重要地位。

它为后来的儒家思想家提供了思考人性和社会道德的基础,并对中国古代政治治理和环境保护产生了深远影响。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通过顺应天道,实现个体境界的提升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一思想仍然影响和指导着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

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社会价值研究

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社会价值研究

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社会价值研究【摘要】摘要:本文通过对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探析,分析了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探讨了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通过对董仲舒思想的深入理解,可以提升当代社会的价值观,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本文对董仲舒思想的认识进行总结,强调了当代社会价值的提升以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对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研究,可以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当代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回顾,认识,社会价值,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中国哲学史上,董仲舒被誉为“天人合一”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被视为中国古代儒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董仲舒生活在汉朝初期,他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成为了社会中的理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价值观念的认同和接受程度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否依然与当代社会相契合,是否仍具有普世的价值,这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背景下,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可能对当代社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董仲舒的思想,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2 研究意义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哲学价值。

研究这一思想对于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探讨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深入研究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哲学思考,启示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浅析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董仲舒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体系 。其 在 《 春 秋繁 露 ・ 同类相动 》中大肆 论证其 同 类相动 的论点 。 董 仲舒 所建 构的庞 大 的新儒 学体 系 ,之 所 以在汉 代乃 至更 久远 “ 百 物去其 所 与异 ,而从 其所 与 同。故 气同 则会 ,声 比则应 。其验 的封 建 王朝 中为 中央政 府 所采 纳 ,成为 了官 方最 权威 的意 识形 态绝 啜 然 也。 董 仲舒在提 出 。 同类相动 的论点 及把 气作 为 同类 相 动
的 中介运 行工 具之后 ,紧接着 他就 必须 详细 论证 “ 天 人同 类 这 一 重大 命题 。董 仲舒在 其 《 春秋 繁露 》 中详细 、具 体 、大篇幅 地论 证
这一 观点 。他 在 为人者 天》 一 文 中言道 : “ 为 生不 能为 人 ,为 人 者天 也 。人之 为人 本于 天 ,天亦 人之 曾祖 父也 。此人之 所 以乃类 上
【 摘要 】 本文从董仲舒所处的时代背景入手, 重点论述了其改铸的新儒学体 系中极其重要的两部分 内容:“ 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和 “ 春 秋 公 羊 学”的政 治 历 史哲学 ;而在 宏观 上 简要 分析 和解释 了董 仲舒 哲 学体 系的来龙 去脉 ,架 构线 索和 基 本 内容 。 【 关键词 】董仲舒 ; 天人感应 ; 春秋公羊学 【 中圈分类号 】 B 2 3 4 . 5 【 文献标 识码 J A

也。 。 善 言天 者必 有征 于 人 ,善 言古 者必 有验 于 今。 董生 在策 舒第 一次 将 阴阳五 行纳入 到这 一儒 学 体系 中。 《 汉书 ・ 五行 志》 中 中旁 征博 引 ,立 论独 特 ,分析 详 尽 ,并提 出 了一 系列 的 治国之 策 。 言: 。 景 武之 世 ,董仲 舒治公 羊春 秋 ,始推 阴 阳 ,为 儒者 宗。 其 由上 文所言 ,既然董 仲 舒 已将 气作 为天人 感应 的中 介运行 工具 , 比如 ,董 仲舒 反复 申述 在政 治上 要任 德不 任删 ,以仁义 教化 为本 。 实, 再 比如 ,董仲 舒在 策论 中提 出要 。 立 太学 以教于 国, 。 设 庠 序 以化 而 气分 阴阳 ,阴 阳再配 五行 .那 么董 生引入 阴 阳五行 观念 于他 的体

董仲舒易学哲学思想探析(一)

董仲舒易学哲学思想探析(一)

董仲舒易学哲学思想探析(一)摘要:董仲舒的易学哲学思想是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

其内涵丰富而深刻,主要表现在董仲舒赋予《易传》中的“元”以逻辑在先和价值根源之意义,表明“元”是一个价值本体范畴;他把《易传》的“继善成性”论改造为“天止人继”说,反映了人类在宇宙万物中之地位与意义的一种自觉精神;又把《易传》“人文化成”的思想观念发展为一种“人文宇宙观”,从宇宙观高度审视人类文化,又从人类文化角度看待宇宙,宇宙观与文化观合二为一,表明了宇宙是人类文化创造的本源和基础,而人类文化是宇宙的发展和完善。

这就从宇宙观的高度肯定、突出了人文价值的崇高意义。

关键词:董仲舒;易学哲学;元论;天止人继说;人文宇宙观AnanalysisonDONGZhong-shu’sphilosophyoftheYilearningAbstract:Beingabundantandprofound,DONGZhong-shu’philosophyoftheYilearningisthecoreofhisw holephilosophicalsystem.ThisismainlyembodiedbythatDONGZhong-shugrantedtheYuan,origin,inYi Zhuanthesignificanceofbeinglogicallypriorandtheoriginofvalue,indicatingtheYuanwasanontologica lcategoryofvalue.Hetransformedthetheoryof“succeedinggoodnessintonature”describedinYiZhuan intothetheoryof“heaven’sboundarybeingsucceededbyhuman”,reflecting aconsciousspiritstressingt hepositionandsignificanceofhumanintheuniverseandthemyriadbeings.Healsodevelopedtheideolo gicalconceptof“accomplishmentofhumansociety”explicatedinYiZhuaninto“humancosmicview”,exa mininghumanculturefromtheheightoftheworldoutlookandexaminingtheuniversefromtheangleofh umanculture.Thusheunitedtheworldoutlookandculturaloutlookintoone,indicatingthattheuniverse wastheoriginandbasisforhumanculturalcreationandhumanculturedevelopsandperfectstheunivers e.Andthereforehehighlyconfirmedandstressedthesublimesignificanceofhumanvaluefromtheheigh tofworldoutlook.Keywords:DONGZhong-shu;philosophyoftheYilearning;theoryofYuan;heaven’sboundarybeingsucc eededbyhuman;humancosmicview自近代康有为着《春秋董氏学》以来,学界探讨董仲舒思想时,大多讨论他的春秋公羊学,而鲜有论及董仲舒思想中的易学问题。

董仲舒的思想名词解释

董仲舒的思想名词解释

董仲舒的思想名词解释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对中国古代哲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性、天命、礼仪、教育等方面的观点,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董仲舒的思想,对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和论述。

一、天命董仲舒的思想中,天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他认为,天命是人们所不能违背的自然规律,是一种超越个人意愿的外在力量。

董仲舒认为,人们生活在世间,必须顺应天命,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够获得幸福和成功。

他强调了人的行为必须符合天命的要求,否则就会导致灾祸和不幸。

因此,他提倡人们要反思自己的行为举止,以此来顺应天命,修正错误行为。

二、仁义仁义是董仲舒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

他认为,仁义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仁义可以理解为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以及遵循道德原则的行为举止。

董仲舒强调了人们应该尽力培养仁义之心,这样才能够和谐相处,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他提倡人们要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利益,遵守社会规范,以此来彰显仁义之道。

三、礼仪董仲舒对于礼仪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可以在社会交往中维护秩序和谐。

董仲舒认为,人们应该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以此来体现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他提倡人们要尽量避免过度的自我表达和过分的行动,以此来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同时,他还强调了礼仪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通过遵循礼仪,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四、教育董仲舒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和价值。

他认为,教育是人们修身养性、培养品德和智慧的重要手段。

他提倡人们应该从小就接受正确的教育,注重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他强调了教育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以此来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董仲舒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智慧的培养。

五、人性董仲舒对人性的看法与其他思想家有所不同。

他认为,人性本身是善良的,人们天生具备怜悯和同情的情感。

董仲舒天人哲学思想及其人文价值分析

董仲舒天人哲学思想及其人文价值分析

041[摘 要] 在当前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董仲舒的天人哲学思想及其人文价值,成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促进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课题。

这一研究不仅关系到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度挖掘,也关系到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运用这些思想应对人类面临的众多挑战。

基于此,对董仲舒天人哲学思想及其人文价值展开研究,分析董仲舒的生平与时代背景,阐述董仲舒天人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并分析天人哲学思想的人文价值,旨在全面理解董仲舒的天人哲学思想。

[关 键 词] 董仲舒;天人哲学;人文价值董仲舒天人哲学思想及其人文价值分析陈 莹董仲舒天人哲学思想,作为汉代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深邃的哲理和丰富的人文价值至今仍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思想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前全球化与信息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重新审视董仲舒的天人哲学思想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成为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任务。

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人们对于天人合一思想的认识,对于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董仲舒生平与时代背景董仲舒,西汉时期杰出的儒家学者,其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和文化。

生活在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其一生的学术和政治活动,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学术追求和政治理想,也深深地植根于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中。

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04年,正值汉朝由盛转衰、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关键时期。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董仲舒以其深厚的儒学素养和对时事的敏锐洞察,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建议,试图通过儒家思想的复兴来解决当时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董仲舒的生平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为人们理解其天人哲学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和文化语境。

董仲舒所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正是在汉朝中期社会动荡、人心不安的大背景下,试图寻找一种稳定社会秩序、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理论基础。

在当时,儒家思想与道家、法家等诸多学派争鸣,董仲舒能够在这样复杂的思想环境中,提出新的理论创见,显示其非凡的学术勇气和深邃的思想洞察力。

董仲舒“天人感应”哲学思想

董仲舒“天人感应”哲学思想

董仲舒“天人感应”哲学思想
浅析董仲舒“天人感应”哲学思想
关键词:天人感应人副天数谴告
一“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
(一)天为大神
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论证“天”为至上神,为万物之始。

首先,董仲舒将“天”与宇宙万物建立起血缘伦理关系,把“天”看成是宇宙万物的母体和缔造者。

董仲舒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即万事万物皆由“天”所生,没有例外。

那么,作为万物之杰的“人”自然也是“天”的子民,董仲舒说:“为人者天也。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这样,“天”与人的关系就被等同于父与子的关系,从而在伦理上获得了至上权力的合理依据。

其次,董仲舒巧妙地借助阴阳五行学说将“天”进一步神化,“天之道,出阳为暖以生之,出阴为清以成之”,使得“天”与阴阳建立了必然的联系。

因此,“天”自然就成为“王者之所最尊”,“百神之大君也”。

这样一来,“天”理所当然地取得了统摄自然与社会的无上权威。

(二)人副天数
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感应,首先就在于“天人同类”。

“人生于天,而取化于天”,即人本身是“天”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称之为“人副天数”。

首先,人的形体结构就是“天”之模式的副本。

“人之身,首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董仲舒易学哲学思想探析自近代康有为著《春秋董氏学》以来,学界探讨董仲舒思想时,大多讨论他的春秋公羊学,而鲜有论及董仲舒思想中的易学问题。

这是令人遗憾的。

从古代天人关系论角度而言,《周易》和《春秋》这两部经典具有密切联系。

《周易》善推天道而落实于人事,《春秋》善言人事而上达天道。

可以断言,董仲舒作为西汉大儒,他除了精治《春秋》的“微言大义”,还深研《周易》的“天人之学”。

事实上,董仲舒不仅多次论及《周易》内容及其特点[①],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董仲舒还改造、吸收了《易传》天人观,从而构成董仲舒哲学思想中的核心内容,也即董仲舒的易学哲学思想。

本文即着重阐发这一点。

一、元论研究董仲舒易学哲学思想,首先面临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就是如何理解和把握董仲舒元论的确切内涵。

冯友兰先生指出,“董仲舒所讲的‘元’究竟是什么东西,我们还不能作出明确的说明。

有一点是明确的,在董仲舒的体系中,‘元’不可能是一种物质性的实体。

……仅仅依据后来某些公羊家认为‘元’就是‘气’的说法,便得出董仲舒的哲学体系是唯物主义结论,这是站不住的。

”[②]这里有三点需要说明:其一,冯先生是从公羊学角度探讨“元”的内涵;其二,他探讨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说明董仲舒哲学思想的性质(即唯心、唯物问题);其三,探讨的结果是尚不清楚“元”的内涵。

那么,董仲舒所讲的“元”,究竟是什么呢?“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

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

《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贵者始。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天人三策·第一策》)“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以诸侯之即位正竟内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

”(《春秋繁露·二端》。

以下引用该书只注篇名)“唯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

终不及本所从来而承之,不能遂其功。

是以《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

故人唯有终始也而生,不必应四时之变,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

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前。

……故春正月者,承天地之所为也,继天之所为而终之也。

其道相与共功持业,安容言乃天地之元。

天地之元奚为于此?恶施于人?大其贯承意之理矣。

”(《重政》)从上述关于“元”的使用意义上看,董仲舒赋予“元”以一种人文性的内涵,这种人文内涵贯穿于所谓“反自贵者始”(实即“正身”观念)至“五者俱正而化大行”(即指“王化”大行),可谓“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体现了“大其贯承意之理”的理念。

这一理念一方面与《公羊传》关于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的阐释相通;另一方面,也继承了《易传·彖》关于“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的思想。

但董仲舒所讲的“元”,从形式上讲要比《公羊传》的“元年”和《易传》的“乾元”更为抽象;从内容上讲,却又包涵了更为丰富的人文内涵,表示其“纯正”、“重始”的价值理念。

董仲舒所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这个“天”本是天地之天、自然之天,但经过“元之深正”以后,这个自然之天也就获得了一种人文意义。

董仲舒讲“元者为万物之本”,特别是,所谓“人之元”“乃在乎天地之前”,表明了“元”具有逻辑在先的重要意义,而“元”本身并非一种实体性的存在。

由此表明,“元”是董仲舒的一种价值理念,表示其“纯正”、“重始”的人文价值内涵。

或可借用宋儒张载的一句话来帮助阐明,就是“为天地立心”。

这个“心”并非实体,而是人文之义。

如上所述,“元”与“天”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元”正“天”,从而赋予“天”以一种人文内涵。

所谓“仁,天心”(《俞序》),即集中说明了这一点。

当然,董仲舒所讲的“天”,并非只有人文性,它还包涵宗教性与自然性。

其中,宗教性是由董仲舒所处的历史条件和思想背景所决定的,这一意义的“天”主要用于“君权神授”和“神道设教”。

人文性是由董仲舒思想中的儒学内容所决定的,这一意义的“天”主要用于伦理政治方面。

自然性是由宇宙万物的自然本性所决定的,这一意义的“天”(即“气”)主要用于一切自然事物(天地、阴阳、五行与万物)和人(包括人事治乱),这是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基础。

应该说明,这三种含义的区别只是相对而言的。

实际上,董仲舒所讲的“天”往往同时涵盖这三种含义,而不能截然分开。

也就是说,这三种意义的“天”常常互相渗透、互相融摄。

学术界以往过多地讨论、批判董仲舒哲学思想中关于“天”的神学意义,这显然是很偏颇的。

[③]总而言之,董仲舒所讲的“元”具有人文价值的终极根源之意义,可以说是一个价值本体范畴;而“天”则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依据[④],是一个哲学本体范畴。

以“元”正“天”表明,宇宙万物的价值意义都是由人所赋予的,从而改造、发展了《易传·彖》关于“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的哲学思想。

二、天止人继说天人观是《易传》哲学思想的精华。

而《易传》关于“继善成性”的人性论思想,又是《易传》天人观的精髓。

学术界讨论董仲舒的人性论思想时,只注意到董仲舒所受孟、荀的影响,而没有注意到,董仲舒所受《易传》人性论的影响更为重要、更为深刻。

董仲舒的人性论主要就是对《易传》人性论的一种继承和改造,成为董仲舒易学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故性比于禾,善比于米。

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

善与米,人之所继天而成之外,非在天所为之内也。

天之所为,有所至而止。

止之内,谓之天性;止之外,谓之人事。

”(《深察名号》)“善如米,性如禾。

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

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

米与善,人之继天而成于外也,非在天所为之内也。

天所为,有所至而止。

止之内谓之天,止之外谓之王教。

王教在性外,而性不得不遂。

故曰:性有善质,而未能为善也。

”(《实性》)这两段话的中心意思是一致的,可以概括为“天止人继”说。

“止”是指“善质”乃“天之所为,有所至而止”,“继”则指“性善”乃“人之所继天而成之外”。

由“善质”到“性善”,关键在于一个“继”字。

显然,这是接受了《易传》“继善成性”说的思想。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系辞上》)对此,余敦康先生阐释得很好,他说:“天人之间的沟通,关键在一个继字,继是继承,继续,继之则善,不继则不善。

如果人不继承天道之阴阳,就没有本源意义的善。

如果人不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实现此本源意义的善,就不可能凝成而为性。

”[⑤]当然,董仲舒并没有全盘接受《易传》“继善成性”说,而是有所改造。

不过,这种改造在今天看来欠缺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董仲舒过份强调“止之内”与“成之外”的区别,从而有割裂天人之道的连续性之嫌。

因为,从天人连续性的观点看,“人道”即“天道”,“人为”即“天为”,其间不存在截然之别,正所谓“道一也,岂人道自是人道,天道自是天道!”(《二程遗书》卷十八)第二,董仲舒赋予“一阴一阳”以伦理善恶、主次等级的性质,从而有损《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哲学思想的普遍性意义。

[⑥]第三,在此基础上,董仲舒过份抬高了“王教”对于完善人性的重要性,从而降低、甚至于消除了个人所具有的“继善成性”的主体意义和普遍意义。

这一点应该说是严重的不足。

不过,从董仲舒所处的历史背景看,他之所以抬高“王教”,目的是为了维护和推崇西汉“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这在当时倒是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董仲舒除了从人性论角度提出“天止人继”说之外,又从养生学角度提出了“人其天之继”的命题。

他说:“循天之道以养其身,谓之道也。

……是故天长之而人伤之者,其长短;天短之而人养之者,其短益。

夫损益者皆人,人其天之继欤?出其质而人弗继,岂独立哉!”(《循天之道》)这段话的语境虽然是针对养生之道而言的,但它所提出的“人其天之继”,确是具有哲学的普遍性意义。

特别是所谓“出其质而人弗继,岂独立哉”,这就突出了个体的主体性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抬高“王教”的不足。

杜维明先生说,“个人本身有内在的生命与内在的价值,包括自己的修身、身心性命之学,其基本精神就是‘天生人成’。

”[⑦]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董仲舒关于人性的“天止人继”说,以及“人其天之继”这一哲学命题(显然,“天止人继”与“人其天之继”的内涵本质上是一致的。

养生与修性是统一的。

故为行文方便,以下只提“天止人继”),自然会另有一番新意。

因为学术界一般认为,董仲舒只是发展了先秦儒学的外王思想,对关乎身心性命的内圣之学则付诸阙如了。

这个观点是经不起检验的。

陈来先生指出,学界习惯于把孟子、《中庸》视为儒学关于“内在超越”论的源头,其实,《易传》关于“继善成性”的思想也不容忽视。

[⑧]如果肯定这一点,那么董仲舒关于“天止人继”的思想又岂容忽视?所以,借用杜维明先生的话,董仲舒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天生人成”。

事实上,董仲舒本人就曾明确讲过“天生人成”的思想,他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

”(《立元神》)可见,“天止人继”与“天生人成”的思想内涵是相通的,其基本精神都是指天地生长、化育万物,而人类则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发展,以使包括人类在內的万事万物都达到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

综上所述,董仲舒的“天止人继”说是一个具有超越性和普遍性的哲学命题。

从本质上讲,它反映了人类在宇宙万物中之地位与意义的一种自觉精神。

这种自觉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自我意识,即自觉继承宇宙的大化流行,使生命不断向上超越和发展。

[⑨]所以,这个命题堪称董仲舒天人关系论中的哲学思想精华。

遗憾的是,这一点竟被学术界所忽视。

学术界以往只注意讨论、批判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殊不知,董仲舒天人感应论只是针对西汉初期的政治狀况而言的,其哲学意义自然就比不上“天止人继”这一命题了。

三、人文宇宙观学术界讨论董仲舒的天人之学时,大多批评他的“天人感应”论或“天人相副”说;而很少注意到,其实,董仲舒也像荀子一样,也讲“天人之分”。

他说:“察天人之分,观道命之异,可以知礼之说矣。

”(《天道施》)显然,所谓“察天人之分”,与荀子所讲“明于天人之分”(《荀子·天论》)是相通的。

董仲舒还讲“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全以成体,不可一无也”(《立元神》)。

这种“天生人成”的思想显然也与荀子所谓“君子者,天地之参也”(《荀子·王制》)的思想相通。

特别是,关于儒家人文思想的一个重要观念“礼”,董仲舒是这样定义的,他说:“礼者,继天地,体阴阳,而慎主客;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内外远近新旧之级者也。

”(《奉本》)董仲舒对“礼”的界定,是从“继天地,体阴阳”的哲学高度论起,最核心的精神仍是一个“继”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