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快乐主义
人不知而不愠

【导读】庄子讲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如大年,反而有种积极进取,力图获得更多的儒家精神。
而孔子在次处说:人不知而不愠,无疑是非常达观的,以道家视之亦无不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这是孔子快乐主义的最高境界。
因为我不知道,所以我不生气。
假如有个人在你面前哇哇哇地骂你,你当然不高兴,你也要哇哇哇地大叫。
但假如有个人在万里之外骂你呢?问题就不严重了,你任凭他哇哇哇,你自己压根不用哇。
推而广之,如果有人在外星上骂你,那你还要感谢他哩:瞧,那么远都有人知道我!再远些,有人在银河系外骂你,你就不可能知道了。
不知道的事等于没发生,想生气也没有理由呀。
孔子周游列国,被人当作大恶人阳虎围起来,孔子莫名其妙,也不想知道究竟为什么,他弦歌不绝,毫不生气,过不久自然误会消除,他干他的事去了。
楚昭王要封七百里地给孔子做国王,后来因为手下阻拦没封成。
孔子不知道楚昭王为什么要莫名其妙封他做国王,这个国王有多大,做了国王有多美,这些孔子统统不知道,这样,当有人告诉他本来有件大好事要砸到你头上,但没干成时,他就不失落。
人不知而不愠,真好!其实也不是真正的不知道,而是不在乎,不在意。
你不在乎,他还呼得了你吗?当然不能。
孟子说他不动心,就是跟着孔子学的。
孔子说他四十而不惑,又说智者不惑,当然他是智者。
智者不是什么都知道,而是什么都不知道。
守住自身,就不迷惑。
守住固有,一切都有。
知识要人的命,心灵的愉悦才是生命的灵粮。
此粮非彼粮,而是来自上帝的真道,执此真道,则可一生真可乐也。
我们从老子那里学会了无为,我们从孔子这里学会了无知。
两个无为、无知的人在一起就会谈得天衣无缝,可见他们无所不知。
这种无知不是自欺欺人,而是真实的言说。
庄子讲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如大年,反而有种积极进取,力图获得更多的儒家精神。
而孔子在次处说:人不知而不愠,无疑是非常达观的,以道家视之亦无不可。
孔子是老子的传人,其实他说的与老子没什么两样。
【孔子乐观向上的的故事】孔子乐观向上的的故事

【孔子乐观向上的的故事】孔子乐观向上的的故事孔子的一生,有太多的理由让自己不乐观。
尽管他后来被称为圣人,但他所在的时代,却对他采取一种拒绝的姿态。
理想对于他而言,总是远处的风景线。
下面是孔子乐观向上的的故事,欢迎参考阅读!然而,孔子总是坚定地行走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总在无限地去接近自己的目标。
这一切,源于他有乐观的预期,不是对他个人命运的乐观预期,而是源于他对文化的乐观预期。
孔子的遭遇:周游列国十四年屡被拒仍雄心不改从长线而言,中华民族需要孔子;从短线而言,春秋时期似乎不需要孔子。
孔子一直想参与到春秋时代的洪流当中去,然而,后者却拒绝他的参与。
公元前535年,17岁的孔子第一次尝到被拒绝的滋味。
那一年,鲁国的管理层季氏宴请境内有身份的人,具体而言就是“士”,丧母不久的孔子也登门了,然而,世界对于这个还不到弱冠之年的孩子是无情的,季家的管家阳虎挡在门口,说:“请走,没你什么事。
”年少的孔子转身离开。
不知当时的他,有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因为从这次吃闭门羹开始,他会遭遇一次比一次更难堪的拒绝和驱赶。
孔子乐观向上的的故事公元前517年,35岁的孔子在齐国,因为一次会谈,齐景公很欣赏他的业务能力和愿景设计。
正当人生将大有起色时,晏子出来了,他的一番话阻止了孔子进入齐高层。
历史不可捉摸,孔子和晏子都是圣贤,然而,那个时代,需要的是晏子,暂时还不是孔子,因此,两贤不能共事。
齐拒绝了孔子。
公元前497年,孔子55岁,这是他最接近理想的一次。
他已掌握鲁公司管理大权,三个月的施政令鲁公司的管理和业绩大有起色。
例如,卖牲口的不大肆提价了;外来客商不用去寻求帮助,鲁公司的商务管理机构能主动提供服务。
鲁公司好了,齐公司就紧张了,于是给鲁送来女乐,扰乱孔经理的管理,孔子只得走人。
这一回,鲁拒绝了孔子,孔子也拒绝了鲁。
公元前496年,孔子56岁,在卫国,卫灵公一方面对他很客气,给他高薪,一方面却不信任他。
孔子走后,卫灵公又想起孔子的好,再把他接回卫国。
孔子快乐观探微

孔子快乐观探微作者:刘景辉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21期孔子以追求快乐为人生目标之一,其快乐观集中体现在学习之乐、悟道之乐、交友之乐、闲暇之乐、旷达之乐和节制之乐。
学习孔子的快乐观,对今人提升精神境界和人格修养,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其中,孔子快乐的人生境界和人生智慧,至今仍然具有令人赞叹的人格魅力。
《论语》一书以“乐”字开篇,全书“乐”字共出现了46次,有关“乐”的论述在《论语》中占有相当大的篇幅。
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孔子“快乐观”,对于提升今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修养,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学习之乐《论语》开篇即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快乐的,通过实习检验学习效果也是快乐的。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更是把学习之乐提升到了境界的高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知之”、“好之”、“乐之”三个层次,精神渐深,境界渐佳。
由“知之”的最低层次的只是停留在纯功利色彩的认知,发展到了“好之”带有明显主观感情色彩的兴趣层面,是境界的一个提升,但还不是最高境界,因为,兴趣爱好很难保持一贯性和持久性,快乐也可能是暂时的短暂的,只有将其提升到“乐之”这种发自生命体内心的持久的人生境界,其快乐才是永恒的,而且知识与生命个体融为一体,进而超越了兴趣爱好的愉悦,达到了精神的永恒快乐,至此,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都超越了功利世俗范畴,达到了人生境界的完美高度。
孔子在晚年,饶有兴趣地对子路表述自己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孔子用功便忘记吃饭,快乐便忘记忧愁,不晓得衰老会要到来。
这种境界,便是“乐之”境界的生动体现。
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非常自信地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寓教于乐的观点

孔子寓教于乐的观点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其中,他的“寓教于乐”观点被广泛引用和推崇。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孔子寓教于乐的观点,分析其意义和实践方法。
一、“寓教于乐”的意义“寓教于乐”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融入娱乐因素,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教育。
这种教育理念的意义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教育更加有效。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愉悦的体验,通过娱乐方式进行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二、音乐教育孔子非常重视音乐教育,他认为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孔子提倡通过音乐来教育学生,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并通过音乐的艺术表达来感受和理解人生的真谛。
他还强调音乐教育与品德教育的紧密联系,认为通过音乐的修炼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游戏教育孔子主张通过游戏来培养学生的智慧和能力。
他认为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孔子提倡在游戏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实践,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体验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他还指出,游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文学教育孔子非常注重文学教育,他认为文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智慧的重要途径。
孔子倡导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使学生在文学的世界中感受人生的美好和复杂。
孔子强调文学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解读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
五、实践教育孔子主张通过实践来教育学生,他认为实践是学习的最好方式。
孔子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田园、射箭、乐舞等,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他认为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道德教育孔子强调道德教育在寓教于乐中的重要性。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文字版快乐达人图文稿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文字版快乐达人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文字版 7快乐达人每个人一生都在追求着快乐,那快乐到底是什么现代人对这个问题尤其困惑。
有人说笑容满面就是快乐;有人说健康长寿就是快乐;也有人说有钱就会快乐。
难道没有这些就不会快乐吗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他虽然幼年丧父、少年丧母,中年仕途受挫屡不得志,一生穷困潦倒累累若丧家之狗,但孔子却称得上是一个快乐达人。
那快乐达人孔子是如何乐对人生的他对人生的态度对我们现代人又会有着怎样的启示上讲讲到孔子已进入了他的不惑之年,也可说是孔子一生里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论语》里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论语》20章500多则你竟找不到一个苦字。
与乐相对的是忧,苦和忧不一样,苦是一种感觉,忧是一种主动的心理状态,忧国忧民,是动词,苦是形容词。
而且孔子还讲到了君子不忧,智者不忧。
所以《论语》里面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就是一帮快乐的人在快乐地承担着天下的重任,或反过来说,他们承担着天下那么大的重担仍然那么快乐。
所以在宋代,程颐(宜)和程颢(号)两人去向周敦颐(移)先生讨教,周先生说了,你们要想把学问做好就去做一个课题,到《论语》里去找,孔颜乐处,孔子和颜回,你找找他们快乐的地方,是什么东西让他们快乐,把这个东西搞明白了学问就够了。
孔颜乐处,那孔子到底有多少的快乐?实际上我们说,你翻开《论语》这本书,第一章第一则就是孔子在四十不惑时说的。
也就是这个时候他的真实心情,真实心境和处境的写照,而这三句话都是在讲快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第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然后把你学到的东西在生活中实践不是很快乐吗鲍鹏山老师从《论语》中为我们找到了孔子的三种快乐,可这第一种快乐,学习的快乐就让许多现代人大伤脑筋,在很多人看来学习往往伴随着枯燥、乏味、说教,那如何让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又是怎样做的呢?孔子有一次跟师襄子学琴,师襄子教孔子弹一个曲子,弹了十来天孔子老弹一个曲子,老师着急了,说孔先生,这个曲子你已弹得很好了换一个吧。
孔子对乐的观点

孔子对乐的观点“乐”之教化即属“文教”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家语》载,孔子至周,通过问礼访乐等活动,乃“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说明“乐”为社会治理反映的一个重要方面。
制礼作乐,标配着天下和国家秩序,不是灵机一动、随便创制的,所谓“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集中到最高层由之统一发出、颁布。
同样,“乐”也是人民情感生活的调节。
儒家认为,人本身有喜悦和悲伤等情绪活动,审慎地制定准则来进行节制非常必要,比如可以用歌舞等手段来表达人心中欢乐的需求。
协和五声,以平和人心,成就政事。
这就是说,给人们提供“美感”的艺术工作者,需要与时代共舞,把握时代脉搏,创新升华至艺术之美,然后再反哺社会,才能发挥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所谓“事不成,则礼乐不兴”,作“乐”是在功业成就、圆满后的追述与比兴,增强了韵味和形象的化育感染力。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之影响深入人心,无形中对社会风气的转移、引导功效甚为显著。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并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我们看到,孔子把“乐成”往往作为个人修养也好、社会治理也好的最后一步、最高成就——一种所谓美在内心、美在实质的充溢、贯穿:“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个完善人格的养成,最终亦要“文之于礼乐”来完成。
在扬弃异化的条件下,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生产劳动“变成一种快乐”和“自主活动”,物质和精神成为每个人的“自我享受”,理想社会显然离不开对人的感觉器官社会化的美的培育。
礼乐文化向来是作为传统中国治理的重要内容。
其中的“乐”反映的美育思想,并非我们今日一些人追求的“为艺术而艺术”之纯粹,而暗合当代倡导的“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这样一种互为互需的艺术观。
对于“乐”之创制,儒家向来主张以“中和”为原则。
孔子为什么把《关雎》放在诗经第一篇呢?《论语·八佾》给出了答案:“《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从《论语》看孔子的“乐”

从《论语》看孔子的“乐”【摘要】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乐具有独特的见解和重要意义。
在孔子心目中,乐是一种可以影响人心情和修养的艺术形式。
通过对乐的定义与作用、乐对人的影响、孔子对音乐的态度、孔子如何看待舞蹈以及孔子对于乐的修养与教育意义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乐在孔子的思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乐不仅是一种欢乐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可以培养修养、陶冶情操的教育工具。
乐与修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人的心灵和身心健康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孔子的思想中乐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关键词】孔子、乐、论语、定义、作用、影响、音乐、态度、舞蹈、修养、教育意义、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关系。
1. 引言1.1 孔子对乐的看法孔子对乐的看法主要体现在他对乐的定义和作用上。
在孔子看来,乐是一种能够感染和影响人心的艺术,是一种能够调和人的情绪、陶冶人的品性的表现形式。
他认为乐能够使人心情愉悦,促进人的情感交流,培养人的美好情操。
孔子强调乐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消遣,更是为了陶冶人的性情,进而修养人的品德。
他认为只有在正确的音乐和舞蹈中,人们才能展现出端庄、礼貌和和谐的气质。
对于孔子来说,乐在人的修养和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通过欣赏和参与乐曲、舞蹈等艺术活动,可以使人们学会感恩、懂得尊重,培养出高尚的品格和正直的态度。
孔子十分重视在教育中灌输乐的精神,将乐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身养性的方式。
他认为只有通过乐的陶冶,人们才能真正得到心灵的升华和提升。
在孔子看来,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道德的生活方式,是实现全面人格修养的重要途径。
1.2 乐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乐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认为乐是一种可以陶冶人心、陶冶性情的艺术形式,可以使人们消除烦忧、舒缓情绪。
他认为人们在面对压力、挫折时,可以通过音乐的力量来排遣负面情绪,达到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在孔子看来,乐可以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一种可以启发人灵感、感悟人生的艺术形式。
孔子“乐”观的时代意义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孔子“乐”观的时代意义邓朝岚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快乐是人们在感受外部事物带给内心的愉悦、安详、平和,满足的精神状态。
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是人生的普遍要求。
本文从《论语》出发,探寻孔子所追求的快乐,孔子将修身、交友、立志作为获得人生快乐的途径。
孔子说的快乐是超于物质的精神的快乐,再对比现代社会人们对快乐的追求,从中我们获得一些启示,使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怎样去获得真正的快乐。
关键词:孔子;快乐;现实;物质作者简介:邓朝岚(1996.3-),女,汉族,四川米易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秘书学2015级学生,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是汉语言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85-01快乐是人们在感受外部事物带给内心的愉悦、平和,满足的精神状态。
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持续的愉快心情。
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生的普遍要求,本文从《论语》出发,探寻孔子所追求的快乐,孔子将修身、交友、立志作为获得人生快乐的途径。
孔子说的快乐是超于物质的精神快乐,他所追寻的是长久的快乐,再对比现代社会人们的追求的快乐,从中我们知道我们应该怎样做,怎样去获得真正的快乐。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说过:“《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而“乐”字在《论语》中出现 46 次之多,其中有关快乐的记录有 14 条。
可见,“乐”是孔子常常提及的一个范畴。
那么孔子在《论语》中追求的是什么样的快乐呢?他乐的是什么呢?我们在这个时代应该怎样追求快乐?一、安贫修身的快乐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浮云。
”(《论语•述而》)孔子的快乐与物质生活和本身境遇无关,他可以吃粗粮,喝生水,弯着胳膊当作枕头。
不正当的财富和官位,就像浮游在天上的云彩一般。
从《论语》看孔子的“乐”

从《论语》看孔子的“乐”1. 引言1.1 孔子对乐的看法引言: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论语》中对乐有着深刻的看法。
在孔子看来,乐是一种道德教育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人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品德和修养。
乐不仅可以使人心情愉悦,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还可以调节人的情绪,促使人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孔子认为,乐是一种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可以传达道德价值观念的载体。
他强调礼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认为乐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文明的发展。
在孔子看来,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对人性、社会道德和文化传统的体现和弘扬。
通过《论语》中对乐的记载,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孔子对乐的重视和价值观念,以及他如何通过乐来培养人们的修养和品德。
对于孔子来说,乐是一种可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也是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1.2 《论语》中关于乐的记载《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乐的看法,其中有多处关于乐的讨论。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乐也者,吾弗如之矣。
”这表明孔子对乐的态度是认同和赞赏的。
在《论语·述而》中还有一段对话,孔子说:“乐其可知也,其非其也。
”这表明孔子认为乐是可以被认知和理解的,但也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含义。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讨论了乐的作用,他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这说明孔子认为通过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和心态,从而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
《论语》中关于乐的记载表明孔子对乐具有积极的看法,认为乐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教育工具,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和品德修养。
通过研读《论语》中涉及乐的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对乐的态度和看法。
2. 正文2.1 孔子认为乐是一种道德教育的工具孔子认为乐是一种道德教育的工具。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乐是一种可以陶冶人心、调节情绪、培养品德、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
他认为通过参与乐曲、舞蹈等活动,可以提升个体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境界。
从《论语》看孔子的“乐”

从《论语》看孔子的“乐”1. 引言1.1 孔子的乐观念孔子的乐观念包含了他对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理解。
在《论语》中,孔子常常提到乐,认为乐是人生的重要部分,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他认为通过乐可以达到身心愉悦,调和内外,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
孔子认为乐可以调节情绪,使人心情愉悦,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他认为乐可以提高人们的美德素养,使人更加善良和宽容。
在孔子看来,乐还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团结和合作。
孔子认为乐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体验,是人们心灵愉悦的源泉,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他常常在言行中强调乐观的态度,引导人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孔子的乐观念体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乐与礼的关系在孔子的思想中,乐与礼是密不可分的。
乐是指音乐、舞蹈等形式的娱乐,而礼则是指行为规范和仪式。
乐与礼在孔子看来都是重要的文化传统,乐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可以传承美好的情感和价值观念,而礼则是人们相互之间的规范和秩序。
在孔子看来,乐与礼相辅相成,乐可以通过形式美感来引导人们向善,而礼则是通过行为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
乐与礼的结合可以使人们在对立矛盾中寻找到平衡,既能感受到美的意境,又能遵循道德规范。
乐与礼在孔子的思想中都是重要的文化元素,通过二者的结合,可以实现个体修身养性、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
2. 正文2.1 乐在孔子的生活中乐在孔子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孔子认为乐是一种美好的心态,能够让人感受到快乐与愉悦。
在孔子的日常生活中,乐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他常常与弟子们一起歌唱、舞蹈,享受音乐的美妙,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也影响着他的学生们。
孔子认为乐可以带来人心灵的舒畅和愉悦,可以促使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朗,心情更愉快。
他认为乐是调节心灵的一种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排遣烦恼,消除忧虑。
在孔子看来,乐不仅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孔子的快乐教育探微

“教 育 本 苦 ”这 类 误 解 。 一 、 快 乐是孔子的基本人生态度 纵观 《论语 》,我们 可以发现 ,快乐是孑L子 的基本人生
态度 这种快 乐的态度 对于孔子而言 ,几乎是一种 信仰 ,是 一 种不讲条件 、没有任 何理 由的存在 。他把快乐看 作 自己的 重要人格特征 “叶公 问孔 子于子路 ,子路 不对 。子日: ‘女 奚不 日,其为人也 ,发愤忘食 ,乐 以忘忧 ,不知 老之将 至云 尔 ’:” 无论是 《论 语 》的记载 ,还是 《史记 》的描述 , 孔子在他所生 活的时代 都非常不成功 。除 了偶 尔受 到的一些 礼遇 ,孔子一 生饱 受挫 折 ,几乎处处碰壁 。他生 活在春秋乱 世,可谓 生不逢 时 ;幼年丧父 、晚年丧子 ,可谓 家庭不幸 ;
在孔 子看来 ,快乐可 以分 为三个层 次或者说 三重境 界 , 分别是愉悦 、快乐 、不生气 。 “学 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 朋 自远方 来 ,不亦乐乎?人 不知 ,而不愠 ,不亦 君子乎?” 通 过学 习获得新知识 、新技能 ,并能经 常运用 ,这是最让 人 愉悦 的事情 ,是快乐 的最 高层 次或境 界。关 于这 一点 .我们 很多人 应该 都有过类似 的体 会。人们一旦学会 了某项新技能 , 一 定迫 不及待地想去运用它 、实践它 ;一旦通过 运用 、实践 证 明我们 的确掌握 了这一新技 能 ,那种胜任感 、成 就感油然 而生 ,必然会产生发 自内心 的喜悦 。所 以 ,孑L子 才说 “学而 时习之 .不亦说乎” 。古代 交通 、通信 都非 常不 便利 ,一旦 有朋友从远方来看 自己,那种快乐的心情 可想 而知。然而 ,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朋 友来 了同然开心 .但他 们总归有离 开的时候。因此 ,这种快 乐只能保 持很 短暂 的时间 ,根本无 法与掌握 知识技能带来 的胜任 感 、愉悦 感相 比。所以 ,孔子 才说 “有朋 自远方来 ,不 亦乐乎”。无论过 去还 是现在 ,总 有很多人非常在乎 自己的名气。一旦别人都 知道 自己 ,就会 非常开心;反之 ,如果别人 不知道 自己,就会生气 、不开心 。 在孔子看来 ,即使别人不 知道 自己 ,也能不 生气 ,这样才能 有君子之风 。不生气 ,这 是从 反面的角度来谈快 乐。虽然不 生气未必快乐 ,但是生气 必定不快乐 ;一个 人如果很少生气 A然就容易快乐 。x,t ̄L子而言 , “不愠” “乐 ” “说 (悦 )” 就是快 乐的 重境界 。 “学 而时习之”这一段话 之所以能放 在整部 《论语 》的开篇 ,就是因为这段 话最 能反映孔子快乐 的 人 生 态 度 。
孔子的快乐人生智慧

孔子的快乐人生智慧作者:朱吉元来源:《醒狮国学》2017年第09期纵观《论语》全书,时时可见“乐”,却无一个“苦”字。
《论语·学而篇》开篇就谈到人生之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得一种知识而能够应时实习,怎能不愉悦?有朋友从远方来,这又怎能不快乐无比?即使不见知于人,心里也毫不怨恨,这不就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这里就有人生的三大快乐:学习、交友、好心态。
其实,快乐正是孔子的人生的一大特点;追求人生快乐,也是孔子的人生智慧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生命经历来看,孔子的一生可谓历尽坎坷,他幼年无父,少年失母,早年困窘贫贱,晚年连遭妻、儿之丧;他博学多才,道德高尚,富有修养,却不为当政者所用所容;他长期周游列国,致力于实践自己的政治理念,推行仁道,却四处碰壁,屡陷困境。
孔子有足够的理由愤世嫉俗,却始终能不为环境所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篇》),一生进德修业,乐观积极,自强不息,实现了个体身心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圆融,拥有了一个快乐的人生。
他曾经自我描述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篇》)内心快乐着,忘掉了一切痛苦和忧愁,连自己将要老去都不知道了。
颜回的人生,在一定程度上可谓孔子自身的写照。
颜回家境困窘,生活匮乏,却安生乐生,心境愉悦,他的人生貌似贫困潦倒,实则随遇而安,平和喜乐。
孔子赞美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论语·雍也篇》)从《论语》中可见,孔子很少以“仁”赞许人。
在孔子的学生中,颜回之所以能受到孔子这样的嘉许,就因为颜回能长久地做到“仁”,并能体验到超越贫富贵贱等外在境遇、回归生命本原的心中之乐。
孔子的“长处乐”,也正是在“仁”的内在精神追求和不断的道德修练中,才获得的人生境界。
(新版)孔子的快乐人生

孔子的乐感人生鲁新林导言快乐是一种身心愉悦的情感体验,很多时候,快乐就是我们生活中选择的标准和目标:这样能使我快乐吗?能就做,不能就不做。
人生在世,没有人愿意生活在痛苦之中,人人都在追求快乐。
那么怎样才能过得快乐?我们这些身处人生困境的人来说怎样才能快乐呢?今天我们来看一位古人的快乐,看能不能对我们有所启发。
这个人就是孔子。
孔子其人孔子的名字,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可说是家喻户晓,他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去世于公元前479年,活到73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间贤弟子七十二人,大多数在当时的各个国家担任重要官职。
孔子在中国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历代皇帝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每年山东曲阜都会举行祭孔大礼,台湾地区、香港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学生们去孔庙祭拜求学业更好的风俗。
今天孔子已经不只是中国的孔子,而成为世界的孔子。
他开创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1956年世界范围纪念的十位文化名人:1孔子2柏拉图3亚里士多德4哥白尼5牛顿6达尔文7培根8阿奎拿9伏尔泰10康德)。
从2004年,中国借用孔子的名义,在全球123国合作开办了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已经成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孔子既然名气这么大,他是不是就过的很快乐呢?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孔子是他的父亲和妾生的,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他们母子被父亲的正妻赶出家门,回到母亲娘家附近居住,过着清贫的生活。
孔子自幼爱好读书学习。
17岁时母亲去世。
18岁结婚,儿子出生时,鲁国国王赠给他鲤鱼。
二十多岁时担任鲁国小官,24岁时兴办私学,让普通人能学到知识。
三十岁时已经成为闻名天下的学者。
孔子“乐”观的时代意义

孔子“乐”观的时代意义作者:邓朝岚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5期摘要:快乐是人们在感受外部事物带给内心的愉悦、安详、平和,满足的精神状态。
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是人生的普遍要求。
本文从《论语》出发,探寻孔子所追求的快乐,孔子将修身、交友、立志作为获得人生快乐的途径。
孔子说的快乐是超于物质的精神的快乐,再对比现代社会人们对快乐的追求,从中我们获得一些启示,使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怎样去获得真正的快乐。
关键词:孔子;快乐;现实;物质作者简介:邓朝岚(1996.3-),女,汉族,四川米易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秘书学2015级学生,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是汉语言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01快乐是人们在感受外部事物带给内心的愉悦、平和,满足的精神状态。
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持续的愉快心情。
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生的普遍要求,本文从《论语》出发,探寻孔子所追求的快乐,孔子将修身、交友、立志作为获得人生快乐的途径。
孔子说的快乐是超于物质的精神快乐,他所追寻的是长久的快乐,再对比现代社会人们的追求的快乐,从中我们知道我们应该怎样做,怎样去获得真正的快乐。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说过:“《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而“乐”字在《论语》中出现 46 次之多,其中有关快乐的记录有 14 条。
可见,“乐”是孔子常常提及的一个范畴。
那么孔子在《论语》中追求的是什么样的快乐呢?他乐的是什么呢?我们在这个时代应该怎样追求快乐?一、安贫修身的快乐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浮云。
”(《论语·述而》)孔子的快乐与物质生活和本身境遇无关,他可以吃粗粮,喝生水,弯着胳膊当作枕头。
不正当的财富和官位,就像浮游在天上的云彩一般。
论语的快乐真谛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论语》——孔子的快乐真谛于丹曾说过:“《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孔子能教给我们快乐的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一、知足常乐。
富贵快乐,贫穷也快乐;当官快乐,为民也快乐。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贫而不怨,富而不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就是孔子的“知足常乐”。
孔子说他的弟子颜回,是一个贫穷而快乐的人: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而对他自己: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o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垫着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
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如同天上的浮云。
”《论语》中有“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就是在家闲居,孔子也一样的快乐:衣冠整齐,容貌舒展安详,脸色显出和悦轻松的样子。
二、自得其乐。
如何获取快乐,则完全要靠我们自己。
《论语》开篇第一则,则就是孔子的“快乐宣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明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又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人要快乐,就要培养正当有益的爱好。
孔子非常热爱自然,自然同样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快乐。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这就是孔子的快乐观。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他常常被音乐感动,感慨万端。
有一次,曾皙在谈志向时,却出人意料地说出一番和治国平天下毫无关系的话来: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翻译过来就是:二月过,三月三,穿上新缝的大布衫。
大的大,小的小,一同到南河洗个澡。
洗罢澡,乘晚凉,回来唱个山坡羊。
没想到,这样的逍遥自在,却得到了孔子的由衷赞扬: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就是说:我点赞了!三是助人为乐。
孔子的快乐教育探微

孔子的快乐教育探微作者:但柳松来源:《教师·中》2019年第01期摘要:快乐是孔子基本的人生态度,基于此,孔子的教育也是快乐的。
学以致用、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师生和谐是孔子的教育让人快乐的原因。
儒家教育原本是快乐的教育,在当前我国教育转型的背景下,学习孔子的快乐教育既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有利于正确认识与重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孔子;快乐教育;《论语》很多人一谈到教育,就认为教育本来就是让人痛苦的,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些人一提到勤奋读书就想到“头悬梁、锥刺股”,他们把教育之“苦”看作儒家教育的传统,却不知道儒家教育原本是快乐的教育。
“在孔子时代,学习是快乐的事情。
‘乐学’的思想和实践,在《论语》中随处可见。
”[1]在当前我国面临教育转型艰巨任务的背景下,探寻孔子的快乐教育有利于正本清源,消除“教育本苦”这类误解。
一、快乐是孔子的基本人生态度纵观《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快乐是孔子的基本人生态度。
这种快乐的态度对于孔子而言,几乎是一种信仰,是一种不讲条件、没有任何理由的存在。
他把快乐看作自己的重要人格特征。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无论是《论语》的记载,还是《史记》的描述,孔子在他所生活的时代都非常不成功。
除了偶尔受到的一些礼遇,孔子一生饱受挫折,几乎处处碰壁。
他生活在春秋乱世,可谓生不逢时;幼年丧父、晚年丧子,可谓家庭不幸;在鲁国官场失利后,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周游列国,却常常陷入困顿,“在陈绝粮”,连饭都吃不上,至于恢复西周礼制的政治理想,更是从来没有实现过,真正是事业不利。
面对生不逢时、家庭不幸、事业不利种种情形,孔子一直保持着一颗快乐的心。
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乐以忘忧”,始终保持豁达的心胸。
正因为如此,许多研究孔子的人都认为孔子是一个快乐的人。
梁漱溟先生这样说:“我初认识孔子就是在他简直没有所谓苦,所谓烦恼。
孔子乐观念的特点

孔子乐观念的特点Confucius was known for his optimistic and hopeful outlook on life. He believed that by practicing virtue, one could achieve harmony and peace in both society and oneself. 孔子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闻名。
他相信通过实践美德,一个人可以在社会和内心中实现和谐与平静。
According to Confucius, one of the key characteristics of his optimistic philosophy was the focus on self-cultivation and personal growth. 孔子乐观哲学的一个关键特点是着重于自我修养和个人成长。
Confucius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self-reflection and introspection in order to better oneself and contribute positively to society. 孔子强调了自我反省和内省的重要性,这样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并积极地贡献于社会。
Confucius believed that by cultivating virtuous qualities such as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and propriety, individuals could become better people and create a more harmonious and peaceful society. 孔子认为通过培养仁、义和礼等美德,个人可以成为更好的人,并创造一个更加和谐与平和的社会。
Another aspect of Confucius' optimistic philosophy was his belief in the power of education and continuous learning. 孔子乐观哲学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对教育和不断学习的力量的信仰。
孔子的贫困与快乐

孔子的贫困与快乐作者:一叶障目来源:《老区建设》2009年第05期近年来一些个学者通过对《论语》的多年潜心研究,获得了一个重大发现:孔子原来是个快乐主义者,即孔子不仅一辈子追求着快乐,而且事实上成为了“先乐”起来的人,因此而得出结论:“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并进一步发现:“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因而教导我们:我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因而要追求幸福快乐,就要适应日常秩序,要学会克制,要反躬自省,要苛责内心,要该放下时就放下,等等。
学者考证出孔子原来是个快乐主义者,尚不知其考证之依据。
但其结论“幸福与贫富无关”,也许有出处。
孔子下列关于快乐与贫富之相关关系的对话可能被学者引为“幸福与贫富无关”的佐证。
但如果不断章取义、不望文生义、或不曲解词义,我们从中则应得出与这位学者相反的结论:一、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翻译出来,就是:吃的是青菜和很粗糙的饭,喝的是白开水,睡觉的时候连枕头都没有,也不过就是曲着手臂当枕头,如此快乐也可以油然而生了。
不过我们在读孔子这段关于快乐的表述时,别忘了这段话只是一个铺垫。
应该注意到孔子后面紧接着就表达其思想的实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由此看来,孔子并不拒绝“富且贵”,只是当这“富且贵”需要以“不义”为代价时,孔子才宁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孔子甚至认为国家政治清明时不抓紧时间富裕起来简直是可耻的(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二、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矣”奋发图强,积极进取,以勤劳致富为快乐,把忧愁暂时忘却,这才是积极的人生。
说明孔子还是以不“富且贵”为忧愁的,至少是忧乐参半的人,因而才发愤改变现状。
孔子出身贫寒,为改变贫困面貌而发愤学本领,他管过仓库,放过牲畜,吹过喇叭,学过驾驶和射箭。
孔子在家练习射击,“观者如堵”。
略谈孔子的乐道

略谈孔子的乐道吴宝捷一孔子的乐道在生活之中无论是宗教,抑或是唯心主义的哲学家,无不是想构建一个“天堂地狱”或者一个形上的世界。
这些世界都是脱胎于现实生活,而又脱离于现实的生活。
人的现实生活则在宗教等而言,或命定,或无意义等等,因此乐道与他们而言,则是略有虚无缥缈的味道。
然而宗教却依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有其强大的魅力。
原因何为?在一个客观与主观极为复杂的世界里,人能求得心灵的安顿是极为不易的。
若是战乱,人为生死存亡而四处奔走;若是和平年代,现实生活则又是平淡而浮躁。
能有几人能在生活中真正的体味出生活的乐道?《论语》在首章首句就直接点出了儒学的根本。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呼?”(《学而》)快乐是直接来自生活的,它不是脱离人世间,而是要平下心来,用心去体会生活,然后再抚慰、安顿和愉悦自己的灵魂。
学习儒术的根本应当是乐人、乐世、乐己。
可见,孔子的乐道不应当是脱离现实生活,而是原原本本的处在于生活之中的。
我想这也是儒学之生命常青的关键所在。
对于生活而言,从某方面来讲,我们不是乐,就是忧,或者说是处于乐与忧这对矛盾范畴此消彼长之中。
那么就在于人们能否在生活中怡然自得。
孔子是个讲究现实生活的人,尽管也许他也相信人类之外有着伟大的外力,有天、有神、有鬼的存在。
但他并没有花什么心思在这些方面,于他而言,现实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而其它的可以姑且不论。
一次子路问孔子如何侍奉鬼神,孔子回道:“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估计子路还不是很明白孔子的意思,接着又问孔子人死后会是怎么回事,孔子更加明确的告诉子路:“未知生,焉知死?”(《先进》)对于鬼神,孔子敬而远之,也“不语怪力乱神” (《述而》)。
孔子的注意力在现实生活之中。
而在自己的生活模式上,于忧、于乐,孔子选择了乐道。
一次,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怎么样的一个人。
子路对于老师当然不敢妄加评论,只是回去向孔子报告了这件事,于是孔子对自己做了个评价:“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快乐主义
胡雪莲摘要:《论语》作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体现了孔子快乐主义的思想,孔子的‚仁义道‛也是‚快乐道‛。
无论是‚仁‛的快乐、学习的快乐还是乐知的快乐,都是孔子对内心的审视。
当他读懂自己内心的那一天,也是他真正快乐的那一天。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由孔子的弟子和后学根据孔子的言行记录整理而成。
‚仁‛是《论语》的思想内核,同时‚仁义‛观点也表明了孔子快乐主义的思想。
‚仁‛就是人。
孔子曰‚仁者人也。
‛二人为仁。
当两个人在一起才能体现‚仁‛,‚仁‛字说明,人不是自己说了算,要由别人来评判
‚仁‛就是是爱人。
孔子说‚仁者爱人。
‛而孔子的爱人,是不分善恶是非的。
子曰:‚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孔子说:‚喜欢仁义道德的人(很好),认为仁道至高无上;厌恶不道德的人(也很好),也是为仁,因为它的目的是避免受不仁义的人的影响。
‛以仁义之心善待不仁义之人,不会被他人的不义行为影响,也就内心没有恨和不快了。
‚仁‛就是快乐。
既然大家都好了,那一定是快乐的。
‚求仁而得人‛,就是说人想要对谁好,就会对谁好;想要快乐,就会快乐。
仁义必须的快乐的,否则终将会与人性背道而驰,有悖人性,就不是处于真心,由何来真仁义?
学者陆胤说:‚因此,我们要把‘仁’作为心灵栖居的家园。
只有把心安放在‘仁’这个处所里面,才能忍受穷困带来的痛苦,而不变节,才能延续快乐带来的幸福,而不过度,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
快乐主义之学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句话的意思是,经常学习不也很高兴吗?‚学而时习之‛就是经常学习、经常练习,然而学习的快乐有几种呢?王少农先生在所著的《孔子谈快乐》中指出共有五层意思:
一、生下来就学习真好玩;
二、让我自己学吧;
三、不断学习,不断练习、不断练习,我就懂什么都懂,太好了;
四、经常学习是件快乐的事;
五、听说你不高兴,找点书看,找点事做,就好了;
第五层的意思是孔子的本意,学而时习之就是生而时习之,就是生下来就学、生下来就会的意思。
所谓‚学‛,不是知识性学习,而是精神性学习,指唤醒人的潜能。
我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一旦唤醒潜能,就会成功快乐。
快乐主义之精神胜利法
孔子说:‚六十而耳顺。
‛在孔子看来,人一老,就会什么都不在乎,也就什么话都听得进去,什么罪都能受。
当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到了陈国,正赶上兵荒马乱的时候,离开陈国时,一行人在路上遇到了饥荒。
这时候子路埋怨到:‚我们好歹也做过官,怎么落到这个地步?‛孔子大概已经听过不止一个学生向他抱怨,换了别人,一边饿肚子,一边听旁人诉苦,也许要精神分裂。
但孔子却平静的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做官的人是有落魄的时候,但有坚持,只有小人才会落魄的时候无所不为。
孔子的精神胜利法就是:遇到什么事,,听到什么话,首先自己不生气,然后再去排解别人。
精神固然不能战胜肚子,但却多少补充了肚子的不足,这一回,孔子师徒竟又奇迹般的战胜饥饿,重新上路了。
在无数相似的困难时期,孔子的精神胜利法陪伴他度过命途多舛的从政生活、游学生活。
可见,这也不失为一种制造快乐的好方法。
快乐主义之乐知境界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思是,知道他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一它为乐的人。
这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知道一件事不如喜欢一件事,喜欢是一种大知识。
佛经上把喜欢佛学的人成为‚善知识‛,也就是这个意思。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同时在点明:快乐也必缘于对本来的认知,有真知才能真乐。
因此乐之者也必是好之者与知之者,这样他的快乐才能有所依附。
希腊智者西塞罗说:‚与其与一个普通人一起认识真理,不如同柏拉图一起犯错误‛,也是重在揭示:一、热爱智者要大于热爱知识;二、喜欢一个人或喜欢一件事本身就体现了知识。
耶稣在十字架上说:‚主啊,原谅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如果已经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了,那人类就会正确而快乐,不会再有无谓的牺牲与浪费。
由此联系现实,世上最幸福的人莫过于把自己爱好当工作的人了,因为这样的人,工作对他来说不是苦役,而是欢乐的源泉。
在他心目中,几乎没有‚工作‛这个概念,因为工作意味着要完成一些硬性规定的任务,可对他而言,时刻都在享受着创造的自由和快感,享受着审美的喜悦和激情,毫无刻板、约束和勉强之感,岂有‚工作‛的意识呢?如果说有的话,那也会被更盛大、更神圣的概念所代换:事业和使命!把爱好当工作的人之幸福还在于,如果他能取得成果的话,他可以享受成果;如果他不能取得成功的话,他可以享受过程。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他甚大的慰劳,取得成果只是他另外的收获。
如果你想对自己的终身幸福负责任,那么就要把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当做终身职业,那么将来的事业几乎就可以无忧了,因为人们在自己最喜爱最擅长的领域里最容易取得成功,并且在你取得成功之前,你还可以享受充满乐趣的奋斗经历。
孔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就是说,因为快乐,所以不知道老。
并非真的不知道老,而是因为快乐,所以无所谓老不老。
其实人老了更快乐,因为老人可以很开放、很自由,如孔子所言‚随心所欲‛,是人生最高境界的时期。
真正的成功必然伴随欢乐,只有信里的微笑才是真正的微笑。
这就是孔子的快乐之道。
因此,人不应该随波逐流,而应该把眼光从外收回,凝视自己内心。
读懂自己内心的那一天,就是人成功与快乐的那一天。
参考书目:
《论语集释》程树德著程俊英、将元见校点1990年08月中华书局
《论语译著》杨伯峻著2006年12月中华书局
《孔子——先尽人事后由天》陆胤著2008年02月中国发展出版社
《孔子说快乐》王少农著2007年01月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
《孔子做人精要》林旭编著2006年05月中国言实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2010年0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袁世硕主编2008年0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