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韵文骈文散文文体知识

合集下载

有三种的古文介绍

有三种的古文介绍

有三种的古文介绍
文体,指文章的体裁、类别。

文体划分的标准主要是从文章的语言形式、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应用范围等三方面考虑的。

就语言形式来说,古代文体可分为韵文、骈文、散文三个大类。

韵文和骈文、散文的区别在于押韵不押韵,韵文是押韵的,如《诗经》、《楚辞》以及各个时代的诗歌。

另外,用于规戒的箴铭一类文章也押韵,属韵文,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骈文和散文是不押韵的,两者的区分是前者讲究平仄、对仗,在句式上一般都是四六对仗(所以骈体也叫。

四六”文),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骈文,散文没有这些规定。

(华语网)
散文这个概念很广泛,凡韵文、骈文以外的文章,都可以称之为散文。

唐宋人把骈文叫做“时文”,把散文叫做“古文”。

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从文体而言,就是反对骈文而提倡散文。

散文有广义、狭义的分别,广义的散文是指一般非韵文的作品,狭义的散文是指文学体裁的一种。

我们讲古代散文用的是广义散文这一概念。

古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四类。

下面分别介绍这四类散文的特点。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归类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归类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归类一、文体知识文学体裁包括古代文体常识和现代文体常识两点。

古代文体:大致上能够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包括史传文。

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赋、铭。

散文,包括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

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下面择其重点予以说明。

1、古体诗、近体诗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

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

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

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仅仅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2、辞、赋、骈文辞即楚辞,属诗歌。

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

赋,源于战国后期,句子大体整齐押韵,间杂散文句式,着力铺陈事物,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

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与朱元思书》、《阿房宫赋》便是此种文体。

3、词、曲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

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

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

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

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

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是清唱曲,杂剧是演出曲。

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组成,套曲也叫套数,由多支曲组成。

文学体裁知识归纳

文学体裁知识归纳

文学体裁知识归纳(一)散文1. 古代散文在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经历以下发展历程:(1)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2)两汉散文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

(3)魏晋南北朝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章多讲求声律,形成骈俪文体。

两晋散文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为代表。

北朝的《水经注》不仅是地理著作,也是描绘山水风光的散文著作,为散文开拓了新的领域。

(4)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5)明代散文先有前后“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6)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更注重“义理”的体现。

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2. 现代散文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其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与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体部分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体部分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体部分一,文体知识文学体裁包括古代文体常识和现代文体常识两点.古代文体:古代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包括史传文.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赋,铭.散文,包括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下面择其重点予以说明,古体诗,近体诗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2,辞,赋,骈文辞即楚辞,属诗歌.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赋,源于战国后期,句子大体整齐押韵,间杂散文句式,着力铺陈事物,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高中学过的《朱元思书》,《阿房宫赋》便是此种文体.3,词,曲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中调,小令.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杂剧是演出曲.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组成,套曲也叫套数,由多支曲组成.杂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结构是四折加一个楔子,其构成有科宾白,唱词,角色有旦,末,净,外,丑等.曲有曲牌,规定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的固定格式.宫调表示曲调声音的高低.4,史传文属历史散文,包括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断代体,通史体.5,论说文古代的论说文是从诸子论学语录发展形成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种:"论"议论事理;"说"申说事理.6,杂记文包括名胜游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人事杂记四类.杂记文范围很广,在部分题目有"记"字.记载历史掌故,遗闻轶事,科学资料,文字考证等均包括在内.7,应用文包括奏疏类,碑志类,祭文,赠序四大类.现代文体:现代文体主要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儿童文学,民间文学,杂文等.此外还有实用文,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类.1,记叙文的六要素是指所写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2,根据需要,记叙文可采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一般的说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经常使用.3,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是指通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中心思想必须明确,集中.4,材料是的骨肉,是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的;中心思想是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5,能突出中心思想的主要材料要写得具体些,详细些;对表现中心思想起一定作用次要材料要写得概括些,简略些,详略得当,可以使主次分明,中心突出.6,记叙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7,线索,指贯穿全部材料的脉络.8,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9,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10,说明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主要有六种:由整体到局部,由概括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原因到结果.1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引用,配图表.12,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本质更加鲜明突出,或者使更生动,更有趣味性,可以在说明中适当的描写和叙述.13,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14,直接提出的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或在开头,或在中间,或在结尾,有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15,论据是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根据.要让别人赞同自己论点,作者就得拿事实和道理作为根据来证明它的正确性.16,用来论据的事实,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事实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17,用作论据的道理,应该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辟理论,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事理等,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18,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19,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20,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立论和驳论.21,小说的三要素是指人物,故事情节,环境.22,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23,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24,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25,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了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服务的.26,根据篇幅的长短,小说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短篇小说中千字以下的叫微型小说,也称小小说,一分钟小说.27,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是通过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小说的人物形象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他比生活中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28,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和内容的不同,散文一般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说理性散文.29,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字里行间洋溢感情,我们学过的叙事散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的老师》,《藤野先生》,《枣核》,《背影》,《回忆我的母亲》,《记一辆纺车》,《小橘灯》,抒情散文以写景状物为主,着重抒发作者的情怀,学过的抒情散文有《春》,《荔枝蜜》,《白杨礼赞》,《听潮》.30,诗歌的主要特点是:集中性,精炼性,音乐性.31,按表达方式分,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按形式分,可以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民歌体.我们学过的叙事诗有《卖炭翁》《木兰诗》《石壕吏》32,词是旧体诗歌的一种,原是一种按照乐曲节拍创造的歌词,后来逐渐与音乐脱离,成为一种有固定格式的诗歌体.词牌是曲调的名称,它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沁园春雪》中"沁园春"是词牌,"雪"是题目.33,民歌体诗是仿照民歌样式所写的新诗.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是在口头流传过程中的经过不断加工而成的诗歌.如《敕勒歌》.34,散文诗是用散文的形式写成的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我们学过的散文诗是高尔基写的《海燕》.35,散曲是元代盛行的新诗体,分为套数和小令两种.二,初中名著阅读导引一览表篇目作者主要人物形象或主要内容主要艺术特色精彩片段西游记吴承恩(明)①孙悟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和反抗者,好动,顽皮,武艺高强,勇敢机智,疾妖如仇.②猪八戒:憨厚纯朴,贪吃好睡,滑稽荒唐,作战勇敢,不畏妖魔,有小生产者,小市民的意识特点.③唐僧:是个善良闵诚的苦行僧,不辞劳苦,不畏艰险,但有昏庸顽固,是非不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超凡,夸张神奇,变形荒诞.①孙悟空大闹天宫②真假美猴王③孙悟空三调芭蕉扇④孙悟空三打白骨精⑤猪八戒高老庄招亲水浒施耐庵(元末明初)①宋江:人民理想的忠义之士,起义军中最有威望的领袖.能团结兄弟,网罗人才;多谋善段,有军事,组织才能;性格既有反抗性,又有妥协性.②鲁智深:正直无畏,见义勇为的豪侠.③林冲:逼上梁山前逆来顺受,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其后变得精明果敢,凶狠泼辣.④武松:力,勇和正义的象征.勇士的典型,复仇的代表,刚正的义士.⑤李逵:淳朴,粗鲁,富有反抗性和同情心,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游民的典型.①全文结构宏伟完整,众多人物一个引一个,每个英雄故事都像一篇英雄传记,传记间一环套有环.②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英雄人物形象.③叙事翔实精彩.④语言通俗生动,充满个性化特色.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②智取生辰纲③武松打虎,斗杀西门庆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⑤宋江题反诗⑥真假李逵朝花夕拾鲁迅《五猖会》记叙了作者少年时一次看五猖会时发生的波折,控诉了封建家长和封建教育制度对青少年身心的摧残;《父亲的病》揭露"巫医不分"的名医敲诈勒索,封建迷信,鞭挞了复古倒退的反动;《范爱农》通过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前,中,后的不同遭遇,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软弱性;《琐记》歌颂了"不满现状"的革命青年.①语言优美,流畅,生动幽默,妙趣横生.②叙事充满奇妙艺术.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②《阿长与〈山海经〉》③《二十四孝图》④《藤野先生》⑤《无常》骆驼祥子老舍①祥子:勤劳正直,诚实善良,纯洁憨厚,坚强健壮的车夫,狭隘孤立的个人奋斗思想和残酷腐败的黑暗社会使他堕落为吃喝嫖赌,懒惰狡猾,,肮脏猥琐,自私麻木的行尸走兽.②虎妞:具有二重性,一是有着自己追求幸福的愿望,对祥子有真诚的一面,另一是剥削者的意识已渗透她的灵魂之中,她想控制祥子,是家中的占有者,支配者.①独特的北京市民文化的表现者与批判者.②善于描写老北京风土习俗,民情世俗.③语言俗白凝练④独特的讽刺艺术.①怒辞杨宅②曹家遇险③晦暗的地狱④最后的绝望繁星春水冰心①以歌咏自然,赞美母爱和抒发哲理的诗为最多.②有许多诗托物言志,以鲜明的形象来比喻或暗示某种人生哲理.③有的揭露学生时代的黑暗,同情涂炭的生灵,讴歌探索前进道路的先驱者.①抒写生活真实,表现率直的个性.②诗风清新明丽,俊秀含蓄,富有诗情画意,格调自然柔和.③抒情和哲理的完美融合.①《繁星一〇》:告诫青年人珍惜青春,勇于奉献,给人以启迪和鼓舞.②《繁星一二》:"爱的哲学",是冰心诗歌的核心和主旋律.③《春水一〇五》:将母爱,自然,童心三者和谐地织入了诗的经纬.鲁滨孙漂流记丹尼儿笛福①鲁滨孙:是一个要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追求财富的具有积极进去精神的新兴资产者的英雄形象.②星期五:鲁滨孙救起的白人俘虏,是鲁滨孙忠实的仆人和朋友.①描写具体逼真,用人物行动具体表现人物性格.②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注重表现性格的变化和发展.③常常穿插一些人物的议论来补充,突出人物性格.①挖独木桥②制作瓦罐③开导"星期五"④自封总督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英)全书共四个部分,写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的旅行经历,讽刺了英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君主政体,两党制以及政治,法律,财政,教育,文化,艺术等个方面,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的社会现实.①将虚构情节,幻想故事和对现实的揭露巧妙结合.②点面结合,对照写作,四部游记一正一反地排列.③绝妙的想象,生动的细节.①游小人国时对"高跟","低跟"党的斗争②游大人国时和国王的谈话③游飞岛国时参观"拉格多科学院"④游慧骃国时和马的对话童年高尔基(前苏联)①阿辽沙:是一个卑视自私贪婪,同情不幸,憧憬美好生活的正直少年.②外祖父卡希林:家长制手工业者的形象,凶恶残暴,没有亲情,惟利是图,寡情薄义.③外祖母伊凡诺夫娜:勤劳,善良,乐观,智慧,体现了劳人民的优秀品质.①交替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描写的多视角描写方法.②语言生动活泼,描写栩栩如生.③选材独特,取材于作家的经历.①与外祖父等人联欢②雅柯夫和奇奇打架③外祖父打外祖母④报复老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①保尔:个性倔强,充满青春活力,不畏困难,勇敢坚强,意志坚定.对共产主义事业抱着坚定不移的信念,的在革命斗争中锻炼和党的教育下成长的共产主义战士.②冬尼娅:天真,纯朴,醉心于爱情,最后由小资产阶级小姐完全变成时代落伍者和寄生虫.①以真人真事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②写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群众的英雄业绩.③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加强了艺术感染力,如格言警句,内心独白,日记,回忆等.①苏联红军与彼得留拉匪徒开战②熔铸"钢铁"的过程③打消自杀念头名人传罗曼罗兰(法)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组成①贝多芬:世界著名音乐大师,对音乐孜孜追求,在双耳失聪,疾病缠身的情况下,创造了音乐史上辉煌的篇章.②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伟大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家,自幼丧母,勤奋好学,有艺术创作,制作了《酒神》,《哀悼基督》等雕像.③托尔斯泰:俄国伟大的文学家,用6年时间完成《战争与和平》,之后又推出了《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①语言饱合深情,富有诗意.②从大处落笔.③风格多变.①贝多芬遗嘱②《米》下编第三章"孤独"③《托》第十二章"忏悔家与宗教狂乱"。

古代散文知识点 古代散文知识体系

古代散文知识点  古代散文知识体系

古代散文知识点古代散文知识体系古代散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是一种四字、六字句相间的文体。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古代散文知识点最新,希望大家喜欢。

散文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

现代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古代散文是指除韵文以外的所有文体。

古代散文的外延是相当广的概念,赋、骈文、辩、说、论、奏议、序跋、赠序、铭、祭文、杂记、童话、民间故事、寓言、传说、传奇等,都属于散文的一类。

(1)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体,叫律赋宋代用散文的形式写赋,称文赋。

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2)骈文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

它以四六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骈文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影响内容的表达,唐韩柳提倡古文运动,骈文渐衰。

教材选有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3)原原是推究本义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

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

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等。

(4)辩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种错误论点,或辩析某些事实。

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等。

(5)说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云: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我们所学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马说》、《师说》、《捕蛇者说》、《少年中国说》、《黄生借书说》等。

(6)论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韵术》云: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载:论有两体,一日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每篇后面的太史公日。

什么是古代文学中的散文和骈文

什么是古代文学中的散文和骈文

什么是古代文学中的散文和骈文
古代文学中的散文和骈文是两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1. 散文:
散文是一种不拘泥于严格韵律和固定格式的文学形式,它在古代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散文的写作风格自由灵活,语言质朴自然,内容广泛多样,可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和见解。

在古代文学中,散文常常被用于记录历史事件、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等。

2. 骈文:
骈文是一种注重对仗、声韵和谐、辞藻华丽的文学形式,它在古代文学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骈文的写作风格严谨工整,语言优美华丽,内容多以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为主。

在古代文学中,骈文常常被用于写作诗歌、辞赋等。

总的来说,散文和骈文是古代文学中的两种重要文学形式,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在古代文学中,这两种文学形式常常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

中国古代文体划分

中国古代文体划分

中国古代文体主要可以划分为韵文、骈文、散文三大类。

1.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曲、赋等。

其中,诗又
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比较自由,近体诗在格律上有严格要求。

词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句子有长有短,故又称长短句。

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

2.骈文,即骈俪文,是一种讲究对仗的文体,全篇以双句(俪句、
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工整和声律铿锵。

骈文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

3.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不讲究押韵
和对仗,包括古文、记、叙、议、论、说、表、书等。

其中,古文是指以文言写成的散体文,是相对于骈文而言的。

除了以上三大类文体,中国古代还有一些其他文体,如小说、戏曲、传记、奏疏、日记、书信等。

古代文体

古代文体

古代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小说。

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曲、赋、铭等。

韵文是讲究格律的,大多数要使用同韵母的字作句的结尾,不同时代流行不同的韵文文体。

周、春秋流行诗经,以四言为主的诗歌。

战国、楚汉流行辞、汉赋、骈文、古诗、乐府,唐代以唐诗、乐府流行,宋代以宋诗、宋词流行,元以元曲流行,明清以戏曲、赋流行。

中国古代散文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是中国古代文学最主要、最有特色的文体形式,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文化宝库。

古代散文,包括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

从散文的发展趋势看,逐步走向分化,现已形成了各种新的文体,如散文诗、叙事性散文等。

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朱元思书》、《阿房宫赋》便是此种文体。

小说是古文学体裁的一种,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它以刻划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上古到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宋元、明清五个阶段。

下面对这四种文体择其重点予以浅谈。

一、韵文1、古体诗、近体诗古体诗:唐朝人把产生于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

后人又沿用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包括这几种格式:四言古诗,如《诗经-关雎》五言古诗,如曹植的《白马篇》七言古诗,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引”、“行”、“曲”、“吟”、“歌行”等名称。

近体诗:始于南朝的齐、梁,形成于初唐,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称为“近体诗”,是同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近体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每首诗句数固定),句有定字(字数固定),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各联必须对仗)。

古代文体常识

古代文体常识

古代文体常识古代文体:古代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包括史传文。

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赋、铭。

散文,包括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

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下面择其重点予以说明。

1.古体诗、近体诗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

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

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

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2.辞、赋、骈文辞即楚辞,属诗歌。

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

赋,源于战国后期,句子大体整齐押韵,间杂散文句式,着力铺陈事物,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

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高中学过的《朱元思书》、《阿房宫赋》便是此种文体。

3.词、曲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

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

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

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

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

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是清唱曲,杂剧是演出曲。

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组成,套曲也叫套数,由多支曲组成。

杂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结构是四折(相当于四幕)加一个楔子(序幕),其构成有科(人物动作、舞台效果的说明)宾白(人物对话、独白等)、唱词,角色有旦(女角)、末(男角)、净(花脸)、外(老年男子)、丑(丑角)等。

语文古代散文与韵文解析与创作技巧总结

语文古代散文与韵文解析与创作技巧总结

语文古代散文与韵文解析与创作技巧总结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古代散文和韵文是两种重要的文体形式。

本文将对这两种文体进行解析,并总结古代散文与韵文的创作技巧。

一、古代散文解析古代散文是不拘一格的散文形式,以自由的笔触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它的特点是自由自在、表达情感真实、文字流畅。

散文作品主要分为辞章散文和骈文散文两种形式。

辞章散文以表现人物情感为主,常见的作品有《陈情表》、《岳阳楼记》等。

这类散文注重情感的表达,语言生动优美,通过描写细腻的情感,使读者能够体会到作者内心的世界。

骈文散文则以描写事物为主,常见的作品有《醉翁亭记》、《春江花月夜》等。

这类散文注重描写的细腻与艺术感染力,通过对事物细节的描摹,使读者能够产生立体感和共鸣。

古代散文的创作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注重细节描写: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3.运用古文化典故:古代散文常常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典故,这些典故的运用可以使作品更加深邃,增强了作品的内涵。

二、韵文解析韵文是古代文学中的另一种重要形式,与散文相比,韵文更加注重韵律和格律的运用。

韵文主要分为绝句、律诗和词三种形式。

绝句是古代韵文中的短诗体裁,每首四句,五言或七言,通过押韵和平仄的运用,使作品更具节奏感和韵律感。

著名的绝句有《古朗月行》、《静夜思》等。

律诗则以格律为基础,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这些格律规定了每行的字数和平仄的要求,通过格律的统一,使作品更加工整和谐。

著名的律诗有《王之涣登鹳雀楼》、《杜牧秋夕》等。

词是古代文学中的短篇抒情诗歌,注重抒发作者的情感和意境,通过押韵和平仄的运用,使作品更具声律之美。

著名的词有《水调歌头》、《浪淘沙令》等。

韵文的创作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押韵运用得当:韵文的特点就是押韵,不同的诗体要求不同的韵脚,运用得当可以使作品更加韵味十足。

古汉语文体常识

古汉语文体常识

2016/12/28
13
古代散文之说理文
说理文是说理的文章,包括政论、史论、文 论、事论等。先秦诸子的散文,有很多议论 性的章节片段,都可以看作是论说文,如 《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荀子》中 的《劝学》。单篇的论说文,最早的是汉初 贾谊的《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论 说文可以细分为论、说、辨等若干小类。
古汉语常识
古代的文体
2016/12/28
1
中国古代的文体,按照语言形式的不 同,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
1、韵文 包括诗、词、曲、箴铭、歌谣等
2、骈文 也称四六文,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 间的一种文体,一般是四字句和六字句,以 偶句为 主,讲究平仄、对仗。 3、古代散文 主要包括史传文、说理文、杂 记文和应用文等
2016/12/28
古代散文之应用文
策: 《教战守策》 碑志:《五人墓碑记》 韩愈《刘子厚墓志铭》 祭文:《祭妹文》《祭十二郎文》(韩愈) 《祭侄稿》 赠序:《送东阳马生序》 书序:《〈指南录〉后序》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伶官传序》《兰亭集序》 书信: 《与妻书》《答司马谏议书》
2016/12/28 16

偏重于辨别、反驳、订正。 “辩”即辩是非, 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 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讳辨》。
2016/12/28
17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
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 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 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2016/12/28 12
歷朝紀事本末史書概況表
書 名 卷數 繹史 160 左傳紀事本末 53 通鑒前編紀事本末 100 通鑒紀事本末 239 續通鑒紀事本末 110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 150 宋史紀事本末 26 遼史紀事本末 40 金史紀事本末 52 西夏紀事本末 36 元史紀事本末 27 明史紀事本末 80 明朝紀事本末補編 5 續明紀事本末 18 三藩紀事本末 4 清史紀事本末 80 編著者 記史範圍 清馬驌 太古~戰國末 清 高士奇 春秋史事 近人 沈朝陽 唐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宋袁樞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五代末 清 李銘漢 宋~明末 宋 楊仲良 北宋太祖~欽宗 明 陳邦瞻 太祖~文天祥謝枋得之死 清 李有棠 太祖~西遼 清 李有棠 有金一代 明張鑒 李思恭~李睍 明 陳邦瞻 世祖至元中~順帝末 清 谷應泰 太祖起兵~清兵入關 清 彭孫貽補谷應泰書之闕 清 倪在田 南明史事 清 楊陸榮 明末福王、唐王、桂王事 近人 黃壽鴻 起太祖~德宗

必备知识——掌握散文知识,熟悉文体特征

必备知识——掌握散文知识,熟悉文体特征

必备知识——掌握散文知识,熟悉文体特征一、散文概念古代文学中,散文包括古文、骈文和辞赋,骈文和辞赋基本上属于韵文范畴,但在行文体制上更接近散文。

现代文学中,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

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

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常见的散文有写人记事类散文、写景状物类散文和哲思文化类散文。

二、散文的文体特征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也可以托物抒情,还可以发表议论。

同时,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进行自由调整和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的,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服务的。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散文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

作者要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1)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2)以作品中的“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远,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古代韵文骈文散文文体知识

古代韵文骈文散文文体知识

古代韵文骈文散文文体知识第一篇:古代韵文骈文散文文体知识古代韵文骈文散文文体知识(一)韵文 1.诗(1)古体诗:在句式上有四、五、六、七言、杂言等,用韵和篇幅较为自由,在文体上有的有“吟”、“歌”、“行”等作标志。

如:《诗经》、《楚词》、《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近体诗:规格、音韵有严格要求,又称格律诗。

A.律诗:有五律和七律。

每首8句。

每句7言为七律,五言为五律。

B.绝句:有五绝后七绝。

每首4句。

每句五言为五绝,七言为七绝。

2.词:又称“长短句”、“曲子词”、“诗余”。

每首词都有词牌,不同的词牌,段数、句数、字数不同。

从字数上看,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1)小令:字数在58个以内。

如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2)中调:字数在58-90字之间。

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3)长调:字数在91以上。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曲:由词“蜕化”而来的一种文学样式。

元曲可分为散曲和杂剧。

(1)散曲:最明显的标志是宫调名。

散曲有小令、套数两种。

小令是独立的一支曲子,套数是两首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

如马致远《越调 ? 天净沙》、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2)杂剧:由曲子、宾白、科介组合在一起,用来在舞台表演故事的一种形式。

如关汉卿《窦娥怨》。

4.辞赋:对押韵要求不严格,文中间有散文句式。

如杜牧《阿房宫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箴铭哀诔:一般是全文押韵,不杂有散文句式。

如刘禹锡《陋室铭》、《红楼梦》中贾宝玉祭奠晴文的《芙蓉诔》。

(二)骈文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在词汇上大量用典,追求华丽;在句式上多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故称“四六文”。

如吴均《与朱元思书》、王勃《藤王阁序》。

(三)散文 1.史传文:(1)编年体:主要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如《左传》、《资治通鉴》。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古代传统文学的文体特点与风格鉴赏

古代传统文学的文体特点与风格鉴赏

古代传统文学的文体特点与风格鉴赏一、文体特点1.古诗:以五言、七言为主,注重平仄、押韵,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2.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讲究对仗、平仄、押韵,结构严谨。

3.散文:以儒家经典为代表,注重文辞、章法,抒发作者情感。

4.赋:以铺陈叙述为主,讲究排比、对仗,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5.骈文:以六朝骈文为代表,对仗工整,辞藻华丽,富有音乐性。

6.小说:以唐传奇和明清小说为代表,具有情节曲折、人物生动、描写细腻等特点。

7.词:源于唐代,兴于宋代,以抒情为主,注重音律、格律。

8.曲:分为杂剧和散曲,以元曲为代表,具有口语化、通俗化、抒情性强等特点。

二、风格鉴赏1.现实主义: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生活,如《红楼梦》、《水浒传》等。

2.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追求理想境界,如《离骚》、《西游记》等。

3.唯美主义:注重艺术表现,追求形式美,如唐代诗歌、宋代词等。

4.儒家中庸之道:强调道德教化,注重人际关系,如《论语》、《大学》等。

5.道家自然无为: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如《道德经》等。

6.佛教因果报应:强调命运轮回,提倡慈悲为怀,如《金刚经》等。

7.儒家经典传承:注重传统价值观,强调道德修养,如《诗经》、《尚书》等。

三、古代传统文学的价值1.文化传承:古代传统文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传承了丰富的民族精神。

2.审美教育:古代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3.道德教化:古代文学作品传达了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中学生的品德修养具有积极作用。

4.历史借鉴:古代文学作品记录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对中学生了解历史、增长知识具有参考价值。

通过学习古代传统文学的文体特点与风格鉴赏,中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简述唐代诗歌的特点。

方法:回顾课本中关于唐代诗歌的介绍,提取关键信息,如题材、形式、风格等,进行总结。

我国散文大体包括骈文和散曲

我国散文大体包括骈文和散曲

我国散文大体包括骈文和散曲1、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1)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2)两汉散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3)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

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2、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

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欲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

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

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古代的文体知识

古代的文体知识

古代的文体知识古代的文体文体知识,是古代文化知识的一个方面。

文体的不同,往往反映出语言形式的不同,掌握各种文体在语言形式方面的一些特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用品的内容。

划分文体的标准及古代文体的划分古人划分文体的标准主要有三条:1、文章的语言形式;2、文章的内容;3、文章的应用范围。

根据这三条标准,可把古代文体划分为三个大类:散文;2、韵文;3、骈文古代散文的类别:(一)史传文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主要有三类:甲:编年体编年体历史散文在东周的时候已经产生,当时叫做“春秋”。

当时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春秋”。

今天我们能见到的只有鲁国《春秋》。

为《春秋》作传的有公羊、谷梁、左氏,称为“春秋三传”。

编年体历史散文以《左传》、《资治通鉴》影响最大。

编年体历史散文的特点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本来程序叙述它的来龙去肪,便于读者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便于读者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它的阶段性。

编年体历史散文的不足之处:不利于集中描写人物;一个事件往往拉得很长,分散在不同的年代里。

读者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够了解其全面;某些人物有始无终,某些事件顾此失彼。

乙、纪传体纪传体历史散文创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是这方面的开创之作,我们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都属于纪传体历史著作。

纪传体这种体裁的特点:通过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历史散文对古代小说、故事等文学形式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六朝的志怪小说,唐宋传奇以及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都深受这种体裁的影响。

古人称小说为“野史”,往往把小说篇名称为某某传。

如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白行简的《李娃传》等等。

丙、纪事本末体这种体裁创自南宋的袁枢。

袁枢根据《资治通鉴》所提供的材料写了一部《通鉴纪事本末》,把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归纳为二百三十九个专题。

它的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的材料集中在一起。

如“三家分晋”“秦并六国”、“高帝灭楚”、“七国之叛”等,然后按年排列。

略谈古代文体知识

略谈古代文体知识

略谈古代文体知识略谈古代文体知识·关中刀客我国古代的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三类。

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赋、铭。

散文,包括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

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明确文体知识,对我们从总体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路和特征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我国古代有哪几种常用的文体呢?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

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代统称为“书”,“书”即书信、意见书的总称。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

初中语文课本所选诸葛亮的《出师表》即“表”中范例。

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

文言文标题中的“……记”,即相当于现代文“记……”的形式。

如“小石潭记”,就是“记小石潭记”,即记述游小石潭的行踪以及小石潭的景物。

这类文章大多数是游记,用来记叙旅游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风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内容,其次是些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包括如《桃花源记》这样的诗前“序文”)。

除了以上两篇,我们学到的还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核舟记》等。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如《归去来兮辞序》《滕王阁序》。

唐代出现了另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增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晚辈同乡的增序。

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事物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面的一段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韵文骈文散文文体知识
(一)韵文
1.诗
(1)古体诗:在句式上有四、五、六、七言、杂言等,用韵和篇幅较为自由,在文体上有的有“吟”、“歌”、“行”等作标志。

如:《诗经》、《楚词》、《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近体诗:规格、音韵有严格要求,又称格律诗。

A.律诗:有五律和七律。

每首8句。

每句7言为七律,五言为五律。

B.绝句:有五绝后七绝。

每首4句。

每句五言为五绝,七言为七绝。

2.词:又称“长短句”、“曲子词”、“诗余”。

每首词都有词牌,不同的词牌,段数、句数、字数不同。

从字数上看,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1)小令:字数在58个以内。

如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2)中调:字数在58-90字之间。

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3)长调:字数在91以上。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曲:由词“蜕化”而来的一种文学样式。

元曲可分为散曲和杂剧。

(1)散曲:最明显的标志是宫调名。

散曲有小令、套数两种。

小令是独立的一支曲子,套数是两首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

如马致远《越调 ? 天净沙》、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2)杂剧:由曲子、宾白、科介组合在一起,用来在舞台表演故事的一种形式。

如关汉卿《窦娥怨》。

4.辞赋:对押韵要求不严格,文中间有散文句式。

如杜牧《阿房宫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箴铭哀诔:一般是全文押韵,不杂有散文句式。

如刘禹锡《陋室铭》、《红楼梦》中贾宝玉祭奠晴文的《芙蓉诔》。

(二)骈文
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在词汇上大量用典,追求华丽;在句式上多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故称“四六文”。

如吴均《与朱元思书》、王勃《藤王阁序》。

(三)散文
1.史传文:
(1)编年体:主要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如《左传》、《资治通鉴》。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如《史记》。

(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如《通鉴记事本末》。

(4)国别体:按各国来编排历史事件。

如《国语》、《战国策》。

(5)断代体:记述某个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

如《汉书》、《三国志》。

2.论说文:
(1)论、说、辩、原:这些都是典型论说文形式或析理推论,或阐述事理,或明辨是非。

如:《师说》、《过秦论》、《原君》、《讳辨》。

(2)寓言:以说故事形式,用喻证手法反映某种哲理。

如《庖丁解牛》、《愚公移山》。

(3)书信、赠序、奏议:这三种形式,就应用范围而言是应用文,就语言形式内容来说属于议论文。

如《答司马谏议书》、《送东阳马生序》、《出师表》、《谏太宗十思疏》。

(4)先秦时的语录体(《论语》、《孟子》)和论文体(《孟子》、《庄子》)。

3.杂记文:
(1)山川景物、人事记:以山川、景物、人物为主要记叙对象。

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

(2)笔记文: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掌故轶事、小品随笔、考证杂记等都有涉及。

如《梦溪笔谈》。

4.应用文:
(1)墓志铭:刻在石上、埋在墓里,记叙死者生平事迹。

如《柳子厚墓志铭》。

(3)祭文:即哀悼死者之文。

如《祭妹文》。

5.小说:
(1)志怪小说:兴起于魏晋南北朝。

把人的意志、对理想的追求等通过神鬼故事曲折地表现出来。

如《搜神记》、《列异传》。

(2)传奇学说:兴起于唐朝。

小说情节曲折离奇。

如《柳毅传》。

(3)章回小说:形成于明朝,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将全书划分为若干回,每回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如《三国演义》、《红楼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