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苏武传》 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研读体会文章鲜明突出的对比与生动入微的细节对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作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
3.(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发表自己对苏武的看法。【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卫律劝降、苏武牧羊、李陵劝降等重点段落,对比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
2.从文中归纳出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言行选择?
【教学设想】
1.课文篇幅较长,语句较生拗,应让学生多读,以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欣赏课文时,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来将重点由“言”转移至“文”上,吸引学生兴趣。
【辅助手段】
PPT,板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苏武牧羊》的歌词“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导入人物形象的分析。
二.师生回顾传记里的人物事件:
(板书标题:苏武传)故事讲到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牵连入匈奴国中叛乱事件,他两度寻死,慷慨陈词,终于消弭了可能导致两国发生误解争端的危机,扭转了外交上的被动局面。但是不料匈奴公然违背两国通好的宗旨,粗暴扣留了苏武等使节,要逼迫他们投降,以此来羞辱汉朝。卫律的威逼利诱以失败告终。匈奴明白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便改变了劝降策略。(板书:出使——遇意外——两次自杀——卫律劝降——北海牧羊——李凌劝降)
三、研读:
1.问:作为一个使者,苏武为什么遇事就自杀?原因?
分析:人物言行(两句话——“重负国”“屈节辱命”),人物身份,得出人物品格。
问:自杀行为收到怎样的效果?(“惊”,“哭”,“壮”)
2.分析卫律劝降:
问:几步?苏武的反应?结果怎样?体会苏武内心的想法。
分析:三步,总结为:威逼利诱。反应:不答,不应,大骂。
问:威逼利诱没有结果单于又对苏武采取怎样的行动?(“幽禁”,“流放”)
问:北海的生活怎样?苏武怎么面对的? 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之前曾两度要自杀,现在却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请学生讨论。)体现人物什么精神?
分析:“乃幽武至大窖中,绝不饮食。”想以摧毁折磨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可是苏武“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顽强地活了下来。以至于“匈奴以为神”。于是匈奴变更为残酷的方式,“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把他单身流放到气候苦寒的无人之地,这已经够残酷了,何况又被判处了终身流放。但“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又顽强地活了下来。并不矛盾。第一次自杀是因为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避免受辱;第二次自杀是在审讯时他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语后,这是为了杀身息祸,为国雪耻。但是后来匈奴转为劝降,劝降失败后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之前的求死转为求生,因为他要证明汉使的气节不可折辱,所以,当他在北海上牧羊时,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时时提醒自己不忘使命。可见,他的求生求死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只不过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3.李陵在什么情况下来劝降的?劝降的身份?劝降的步骤?结果?
分析:情况: “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好不容易过了三年温饱日子,偏偏王短命而亡,卫律又使人盗牛羊,苏武又陷入了困境中。人不怕平地摔交,怕的是从高处摔落。此时正是一个人最脆弱的时候,而苏武的故友,叛将李陵就在此时出场了。
身份:友人
步骤:挑拨君臣关系;断绝情亲之念;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
4.从李陵与苏武的对话,你可以看出两人的出发点有何不同?(个人与国家)
分析:李陵的话语中处处是从个人、家庭考虑打算,他斤斤计较于一家一己的恩怨,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苏武则相反,他“先国家而后私己”。两人胸怀,有如天渊之别。
5.“乃幽武至大窖中,绝不饮食。”想以摧毁折磨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可是苏武“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顽强地活了下来。以至于“匈奴以为神”。于是匈奴变更为残酷的方式,“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把他单身流放到气候苦寒的无人之地,这已经够残酷了,何况又被判处了终身流放。但“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又顽强地活了下来。
思考: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之前曾两度要自杀,现在却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请学生讨论。参考:并不矛盾。第一次自杀是因为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避免受辱;第二次自杀是在审讯时他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语后,这是为了杀身息祸,为国雪耻。但是后来匈奴转为劝降,劝降失败后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之前的求死转为求生,因为他要证明汉使的气节不可折辱,所以,当他在北海上牧羊时,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时时提醒自己不忘使命。可见,他的求生求死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只不过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好不容易过了三年温饱日子,偏偏王短命而亡,卫律又使人盗牛羊,苏武又陷入了困境中。人不怕平地摔交,怕的是从高处摔落。此时正是一个人最脆弱的时候,而苏武的故友,叛将李陵就在此时出场了。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李陵受命而来,显然是来说降的,可是他的技巧比较高明,他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