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风俗介绍

合集下载

陕西风俗习惯

陕西风俗习惯

【陕西风俗习惯】十大陕西风俗习惯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

陕西十大怪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生活。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即“关中十大怪”):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益、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等。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

扯面也叫冰冰(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

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 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

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

既可口又耐饥。

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盖。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

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

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

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

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说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

陕西家乡的风俗600字作文六年级

陕西家乡的风俗600字作文六年级

陕西家乡的风俗600字作文六年级陕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这些风俗不仅反映了陕西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更是陕西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陕西家乡的风俗吧。

一、陕西民间艺术陕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

其中,古老的秦腔、泗水曲、评书等乡土文艺是陕西传统文化的瑰宝。

秦腔源于秦腔与关中曲艺双"鼎盛"的历史原因,它以擂何、示有勇等搏打动作为基本动作,并在剧中要配以琴、筝伴奏。

当听到悠扬的秦腔唱响,陕西人民总是情不自禁地被吸引过去。

而泗水曲源于中国古代的女子乐曲,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它以"纯洁、高雅、深邃、宁静"为基本特点,尤以"柔美、文静、委婉、感人"为最大特色。

评书是一种口传文艺,是配戏曲行当武生时的声腔,称武生档,现在也有小生档、旦角、老生档,共计有十几个档。

评书是配戏曲表演的声音,一般以评书作为谢幕的收场白。

这些民间艺术形式使得陕西文化更加丰富,也使得陕西人民更加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民俗节庆在陕西,有着许许多多的传统节庆,而这些节庆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陕西传统的节庆。

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在陕西也是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共度佳节。

家家都会祭祖、祈福,放鞭炮、贴春联、包饺子、走亲访友,还有热闹非凡的民俗活动,如舞狮、舞龙等,显得热闹非凡。

端午节时,陕西人民都会吃粽子,赏龙舟,还有包粽子等民俗活动,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

这些节庆活动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富含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民俗传统陕西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有着许多传统的习俗和传统礼仪。

如陕西的结婚习俗是非常隆重而庄重的。

结婚时,新郎和新娘都要遵循一些传统的礼仪,如迎亲、回门等。

在迎亲时,新郎要派人去新娘家送嫁妆,新娘家要燃放鞭炮迎娶。

陕西省风俗作文

陕西省风俗作文

陕西省风俗作文一、陕西人的热情好客陕西人以热情好客闻名于世,他们喜欢邀请亲朋好友来家中做客,以表达自己的关爱和友情。

不管是节假日还是平时,陕西人都会把客人当作上宾,款待得热情周到。

在陕西,招待客人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传统,他们认为待客如亲,是人情世故最基本的礼仪。

二、宴客讲究礼仪在陕西,举办宴会是一种传统风俗,而且讲究礼仪。

在陕西人眼中,宴会不仅是一种社交活动,更是一种展现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方式。

在宴会上,主人会亲自端坐主位,为客人倒酒叙乐,主人和客人的关系分明,场面热烈而尊重。

而在宴会结束时,主人还会送上礼物作为谢意,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感谢。

三、热爱美食陕西人对美食情有独钟,他们钟爱自己的传统美食,如沉水面、羊肉泡馍、凉皮等。

在陕西,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是一种传统,家人们会一起动手准备食材,一起烹饪,一起品尝美食,这种共享的时刻让家庭关系更加亲密。

此外,陕西人也很喜欢请客吃饭,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同事,只要有时间就会相约一起享用美食,增进感情。

四、尊敬老人在陕西,尊敬老人是一种传统美德。

陕西人认为老人是家庭的根基,是智慧的代表,因此要尊敬他们,照顾他们。

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陕西人总是以尊敬老人为荣,尽孝为重。

在陕西,孝顺是一种传统美德,人们会竭尽所能地照料老人,使他们晚年生活幸福、快乐。

五、喜欢逛庙会在陕西,庙会是一种传统风俗,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庙会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宗教活动,更是一种民俗文化表达,人们会在庙会上购物、游玩、品尝美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每年的庙会吸引了大量游客,也成为陕西省的一张文化名片。

六、重视节日习俗陕西人比较重视节日习俗,每逢传统节日,人们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如除夕贴对联、端午包粽子、中秋赏月等。

在陕西,节日是家人团聚的好时机,人们会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节日,传承民俗文化。

此外,陕西的一些节庆活动也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七、讲究礼仪陕西人讲究礼仪,尤其在婚丧嫁娶等重要场合更是重视礼仪。

陕西风俗文化介绍

陕西风俗文化介绍

陕西风俗文化介绍陕西风俗文化介绍1陕西历史悠久,早在一百多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灞河两岸生息繁衍。

大约五千年前,华夏始祖炎帝、黄帝带领各自部落在陕西黄土高原一带开创了中华文明。

稷开启农耕文明,仓颉创造汉字,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司马迁著成史书绝唱……无不标志着陕西深厚的文化与灿烂的文明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文明遐迩。

这里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然会孕育出独特的风俗文化。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刚刚过去。

春节是国人最重视的节日,陕西人一定也不例外。

春节期间,步入陕西的农家小园,映入眼帘的一定是绚丽缤纷的剪纸窗花和年画。

陕西从南到北,特别在是黄土高原,到处都能见到花花绿绿的剪纸。

陕西剪纸历史悠久,窗花为其代表。

我们常见的民间剪纸,是单色窗花,那粗犷的风格,精湛的工艺,丰富的式样都寓意着幸福安康和吉祥如意。

套色窗花装饰精美、颜色搭配合理、风格典雅。

在陕西农村,大多能看到窗花,窗花的代表作品有“龙凤呈祥”、“连年有余”和“花开富贵”。

剪纸窗花已成为陕西的民间工艺品。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

大都用于新年时张帖,装饰环境,含有新年吉祥之意,故名。

年画承载着人们对新春的祝福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陕西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有着较多的产地,流行也十分广泛,通俗普及,而且拥有大量的读者,发展颇为兴盛。

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它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其他门类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形成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其中凤翔木版年画最为著名。

凤翔木版年画是西北地区流行的民间木版年画,产于陕西省关中的凤翔县。

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最早的木刻雕版技法,彩印与手绘相结合,想象丰富,取材广阔,以线造型,设色以橙、绿、桃红三色为主,简洁明快。

陕西民俗文化

陕西民俗文化

民俗事象1、生活民俗①宗亲,村落,民间组织关中地区城镇及规模较大的村落,其道路多呈棋盘状,并设有连通住户的小巷。

关中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都比较严谨,多数为传统的四合院和三合院,但院落层次较多,一般为两进院或三进院。

房屋多呈对称布置,中轴明确。

②饮食在陕西关中,可见一种独特的生活景观和风俗习惯,就是无论乡人或市井,人们饮食行为中喜欢并习惯使用瓷制的大碗。

岐山臊子面岐山臊子面即大肉浇汤面,在陕西以其经济可口而深受顾客的青睐,在关中农村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待客主食。

羊肉泡馍饺子对于饺子产生的年代,据我国二十世纪的两次考古发掘,可以证明饺子在我国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少应该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③服饰服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独有的特殊技巧。

服饰具有两重民俗性格,一是保护身体,二是装饰。

服饰有其自身的古老传承,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有不同时代的革新与创造。

汉服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

唐装④民居陕北窑洞肉夹馍肉夹馍是在西北地区民间广受欢迎的一种小吃,以陕西地区的“腊汁肉夹馍”(猪肉)和宁夏地区的“羊肉肉夹馍”为主。

腊汁肉夹馍是陕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

宁夏的肉夹馍为羊肉菜馅。

核桃馍核桃馍是北依秦岭,南枕巴山的宁强地区美食中历史最悠久、身份最特殊的小吃。

清光绪26年慈禧避难时作为贡品,后流传于民间,代代兴旺。

以面粉、核桃焙制而成,小如瓷盖,色金黄,入口香酥,放置累日逾旬色味如初。

宁强王婆麻辣鸡相传最早出自王婆夫家前辈所雇一成都厨师之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宁强城内悄然兴起,八十年代末开始在宁强城乡普及。

五十年代初,宁强逐渐知名的小吃——王婆麻辣鸡。

特色方言年轻,奏是骚青,有时,也是木乱,噶达马西的爱,冲向瓷马二楞的我,木囊着时间;扑稀赖亥的小草,向泥土里格丢,每个尔子,好像都是马达;有时,生活并不日踏,不仅仅,充满着皮干和扎式,只是,我们没有像香蕉一样,在成长中学会转弯;窝耶的人生,需要克里马擦,再宝瓷到雾达,谝闲传,额站在制达,看着雾达,额的心到底在阿达?。

陕西风俗

陕西风俗

陕西风俗十大 陕及来由
陕 西 风 俗 西 风 俗
陕 西 风 俗
陕 西 怪风 俗
陕 西 风 俗
俗称“八百里秦川” 的关中盛产小麦。面 条也就成了关中人的 主要伙食,关中人吃 面,喜欢将面和硬揉 软、擀厚、切宽,并 称之“biangbiang biangbiang 面”。这种面煮熟以 后,捞在碗里,无论 是浇肉臊子还是油泼 辣子,吃起来都很光 滑,柔软,有筋性。 很耐饥。
总结
不同的环境养育不同的人,陕西十大 怪的怪是对外地人讲的,如果你了解过了 陕西当时的农业背景、环境背景、还有就 是一些社会观念,到此这十大怪也就不怪 了,因为陕西人就是这样生活的。
朋友,一切为了自己的明天!
谢 谢!
陕西人吃饭用的是 “老碗”,是一种耀州 产的直径一尺左右的白 瓷青花大碗,这种碗比 小盆还大,所有盆碗分 不开。关中农村的人们 吃饭爱蹲在一起,边说 边说,谝闲传,(这就 是“老碗会”),所有 都盛一碗,就不用在回 家去盛饭了。陕西人 (老陕)吃饭,喜欢用 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 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 称为“老碗”。这种老 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 以往往碗盆难分。
关于Biang-biang面的传说
一位集怀才不遇愤世疾俗贫困潦倒饥寒交迫于一身的秀才来 到咸阳,他路过一家面馆时,听见里面“biang-biang”之声不 绝,一时饥肠辘辘,不由得踱将进去。 店小二一声长长的吆喝, 顷刻间 一碗面摆到面前,顷刻间碗中罄净,直吃得秀才大汗淋 漓。“店家,结账!”秀才喝道。一摸兜,坏了,一时忘形,竟 忘了囊中早已空空如洗,顿时窘住,刚才的热汗顷刻间冷冰冰刷 在脸上。他说:“小二,你与老板商量过,本人今天没钱,可否 写出‘biang、biang’二字,换这碗面吃?” 皇上可以造字为名, 秀才岂敢与之比肩?秀才满腹心酸,一腔惆怅;寒窗苦读,功不成, 名不就,众目睽睽下,落到赖账这般田地,天理不公啊!他一急, 心里骂皇上:“什么‘日月当空照’?民间疾苦,哀鸿遍野;宫闱 倾轧,豺狼当道;贪官污吏,横行乡里;我秀才寒窗苦读,就因无 钱无人,打不通关节,获不取功名……日月何照之有!罢罢罢, 你皇上能造字,我秀才何尝不能?”秀才一声大喝:“笔墨伺候!” 只见他笔走龙蛇,大大地写了一个□!他一面写一而歌道:“一 点飞上大,黄河两边弯 ;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 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 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一个字,写尽了山川地理,世 态炎凉。秀才写罢掷笔,满堂喝彩。从此,“biangbiang面”名 震关中。

陕西民风民俗

陕西民风民俗

陕西民风民俗秦腔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角色可分为: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老生、须生、小生、大净、毛净,丑角等十几种。

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对许多剧种都有很大的影响.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嗓.主要流行于西北各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其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张扬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北京、香港,及中国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

社火在陕西,是指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等的统称。

是一种靠扮演,造型,技巧获胜的艺术,它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历史人物或现代人物,形成一个故事的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瓴惊险迭出的艺术感染力。

这种来自黄土地与秦腔相结合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剪纸人们将在纸上剪出来的图案贴在门楣、窗子、桌子等,以表达自已的喜乐、感情及生活感受,因此又称之“窗花”。

它多取材自喜庆节令、五谷丰收、民间戏曲故事、儿童、动物等,既饶富情趣又装饰美观,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故深受大家喜爱。

西府剪纸以它特有的文化风韵,融古文化之精髓与历代劳动艺人智慧之结晶,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可谓民族艺术之瑰宝。

馄饨形状像银锞,平底、鳖肚,两个尖耳朵,馅有萝卜、韭菜,象征浑全,吉利。

馄饨是韩城人过年过节待客的佳食。

传说,家人吃馄饨万事如意,举家团圆;亲友吃馄饨唱来常往,亲如一家,永不破裂。

羊肉泡馍是西安最有特色最有影响的食品。

古称“羊羹”,宋代苏轼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

其制作方法先将优质的羊肉洗切干净,煮时加特制佐料煮烂。

吃时把白面烤饼,掰成黄豆大小放入碗内,在碗里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汤,并配以葱末、料酒、粉丝等调料,单勺制作而成。

陕西秦岭之巅的家乡风俗

陕西秦岭之巅的家乡风俗

陕西秦岭之巅的家乡风俗秦岭,素有"长山秀水好风光"之称,位于中国陕西省的中部,横贯陕西南北。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孕育了独特而丰富多彩的家乡风俗。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探秦岭之巅的家乡风俗风情。

一、风土人情地处秦岭之巅的家乡风俗深受地域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

人们生活简朴,重视亲情和友情,邻里之间团结互助。

在农忙时节,村里的人们总会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共同完成田间劳作。

夏日里,村民们喜欢在乡间田野里放风筝,包饺子,丰富多彩的家乡风俗让外来游客流连忘返。

二、节日庆典秦岭之巅的节日庆典也是家乡风俗的一大亮点。

每逢春节,村民们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

清明节时,人们会到乡间墓地扫墓祭祖,表达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端午节时,村里的少年儿童会举行划龙舟比赛,欢天喜地庆祝节日。

三、美食特色陕西省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烹饪大省,秦岭之巅的家乡风俗也不例外。

家常菜肴中,有着地道的陕西风味,如油泼面、羊肉泡馍、擀面皮等,口味独特,香气扑鼻。

此外,秦岭地区还以水果著称,山间的板栗、苹果、樱桃等各种水果,甘甜可口,倍受人们喜爱。

四、习俗传统秦岭之巅的家乡风俗习俗丰富多彩。

婚礼上,新郎需骑马迎亲,新娘要接受家中各种考验,以示未来生活的幸福美满。

丧礼上,则要严格遵守各种吊孝、守孝的传统,尊重先人。

此外,一些传统节日如元宵节、中秋节等也有着特定的习俗,流传至今。

五、民间艺术秦岭之巅的家乡风俗还有着独特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如秦腔、山歌、剪纸等,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通过表演和传唱,传承着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代代相传。

六、结语秦岭之巅的家乡风俗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富有地方特色。

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勤劳朴实,生活方式简朴而充实。

在这里,人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乡土气息,体验到了纯朴的农耕文化。

秦岭之巅是一个让人留恋的地方,其独特的家乡风俗风情,让人们回味无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怪:不坐蹲起来
பைடு நூலகம்
晋朝有个“身无长物”的典故,说的也是席地 而坐的风俗。此风尚的转变应在晋以后,关中 地区基本保持了“坐”的本意,只是姿势稍有 改变,膝盖不着地了,大腿压在小腿肚子上, 就变成为蹲姿,于是乎想蹲就蹲,此风尚也就 世袭了下来。甚至有的人直接蹲在凳子上。 “蹲景”成为关中地区特别是农村最有名的亮 点,这一怪独步天下,关中人的“蹲景”是地 球上的绝版。有的人蹲半天腿不酸腰不痛,实 属一种硬功夫。
第六怪:房子半边盖

传统的中国家居一般都是“人”字型结构, 关中地区把这种房子叫“安间”房,又叫上 房。里面住着主人和老人,结构都是厅房、 两边是卧室。 一个院落除了上房还有偏房, 在关中叫厦子房,房子的结构是“人”字的 一半,就是半边盖的“怪”房子。为什么要 把房子盖一半?首要因素就是贫穷。原来这 种半边盖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能节约大量 的木材,实现了关中人少用木头多用土的理 念。

第四怪: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直径一尺 左右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 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 分。在关中农村,差不多每个村庄都有一个 人们聚在一起吃饭的地方,或大槐树下,或 村头宅边。每到吃饭时,男人们就端着大老 碗,蹲在一起,一边滋滋有味地吃着饭,一 边津津乐道地啦着话,什么变换花样的饭菜, 大家甚至还要互相品尝一下,这就是有名的 “老碗会”。陕西人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 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时用老碗盛一下就 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第二怪:锅盔像锅盖

相传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 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 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 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 现如今,锅盔已经是家家户户餐桌上必备之 物,由于个头大,一个就可以管一家人一天 吃的了。
第三怪:辣子是主菜
关中人对于辣子情有独钟,而且和别的地方 吃法不同,不吃干辣子面,而是油泼辣子。 油泼辣子常见的做法是辣子罐里放入的六成 辣子面放点盐、胡椒或者别的,用原汁的菜 籽油,油温控制在八九成热,边倒边搅,直 至油把辣子面埋没了就行了,这时候独特的 香味会四处漂浮,满街都能闻见。一般用它 来加馒头或拌面,餐餐必备。
第九怪:睡觉枕砖块

陕西人不喜欢柔软的枕头,而选择木制的枕头 和石制的枕头。这是和陕西人憨直的秉性分不 开的。 三伏天,吃过午饭,房子里是睡不成了,但还 是有好去处,那就是大树底下。来到大树底下, 跟小伙伴们玩耍,玩累了,各自找一 块阴凉, 折几片大桐叶铺在身下,信手拿来一块砖枕在 头下,听着树上的知了的鸣叫,不知不觉就安 然入睡。而且,陕西人亲切地把它叫做:“金 不换”,意思就是用金子也不换的宝贝,足以 见得陕西人对于这个头下石块和木块做的枕头, 其依恋和痴迷的程度是何等真切了 。
我的家乡—陕西
外语学院日辅英122班 任思佳 126070230
陕西西安作为中国一大古都之一, 历史源远流长,许多非常独特的风俗 习惯也在历史长河中逐渐产生。 其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所谓的 “陕西十大怪”。
第一怪:面条像裤带

扯面也叫冰冰(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 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冰 冰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 别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 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 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足够一顿 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两、 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第十怪:秦腔吼起来

秦腔是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 老一辈人几乎人人都会唱上几句。其实秦腔也 不是真吼起来的,只不过演员表演起来确实很 卖力气,开玩笑说是“叫破天”。 每当农闲之 季,或者逢年过节,爱唱戏的人们总喜欢聚在 一起,吼上几段。这种吼是义务的,不取任何 报酬,只要听众们能叫声"好",吼戏者的高兴 程度不亚于获得了什么大奖。吼的人,脸红脖 子粗,吼得"走火入魔";听的人,息声静气, 听得如痴如醉。关中人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秦 腔,听起来过瘾、解馋、嘹得很。
第七怪:姑娘不对外

“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
关中男人的写照,它的正面意思是关中男 人恋家恋婆娘,在“玩龙玩虎不如玩黄土” 的小农时代,这种思想也算正统。关中地 区据说由于秦始皇的英灵镇压于此,自古 都是自给自足的宝地,风调雨顺,物产丰 富,缺灾少害。 在这里。“金窝银窝不 如自己的草窝”的观念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关中姑娘们生于此,当然不愿意远嫁他乡 了。所以,一般情况下,关中妹子都会嫁 本地郎。
第五怪:手帕头上戴

过去人的生存环境差,黄土高原上风刮尘扬, 烈日毒辣,妇女们出门干活串户没个遮蔽可不 行,所以都会顶块手帕。 遮阳伞、防晒霜、 口罩、墨镜是现代女性的生活必需品,过去的 关中女人没这样的条件。走亲戚,回门子(回 娘家),下地干活时这个自制的手帕就发挥出 大作用,年轻的妇女把手帕戴出许多花样来, 成为风情和装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