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汇通派的产生

合集下载

中西医汇通第一人王宏翰

中西医汇通第一人王宏翰

中西医汇通第一人王宏翰□记者乔进礼中国的医学史上,产生过中西医汇通派,这样一个影响广泛的流派,对中医与西医的融合意义重大。

王宏翰在清初时,就接受了西医的理论,常以儒家性理之说,结合西医之学互相印证,认为西人的水、风、火、土四元素说,与中国的五行学说相似,便拿来与中医的太极阴阳学说加以汇通,还以胎生学阐发命门学说。

由于,王宏翰开创性地将中西医理论结合起来,被誉为中西汇通第一家。

王宏翰因母病而发愤精究医学,著作有《医学原始》十一卷、《四诊脉鉴大全》九卷、《性学广嗣》六卷、《古今医史》七卷、《续古今医史》二卷、《古今医籍志》十二卷、《伤寒纂读》九卷、《病机洞垣》、《女科机要》九卷、《幼科机要》、《本草性能纲目》四十卷、《补刊明医指掌》十卷、《急救良方》一册、《方药统例》二十卷、《怪症良方》二卷、《寿世良方》三卷、《天地考》九卷、《乾坤格镜》十八卷等。

真孝子学医救母王宏翰字惠原、号浩然子,出身于松江郡城书香世家,其祖父王国臣乃一“明经老儒”,“好学,兼精医理”,后与徐光启“讲授天文性学”,接受了不少西方的科学。

因此,在王宏翰的祖父王国臣这一辈时,家里面就藏了不少西方著作,而且“至乾象坤体昼夜之运动,俱有测量仪器”。

可惜的是,历经明末的战乱,到王宏翰的父亲王廷爵成年时,这些书籍与仪器已经遗失殆尽,“止有乾象坤舆二图”。

所以,到清顺治三年(1647),王宏翰出生时,乃至其长大,并未得传西学。

王宏翰十七岁时,见彗星出于东南,遍考中华天文书籍及六经、《月令》、《元命苞》、《玉历通政》诸书,仍没弄明白怎么回事。

其在编辑《天地考》一书时,说:“续后始得知西士……诸书”,“始知天地之所以然”。

因此,可知王宏翰早年,虽然博通经史、兼及天文,但是并未能从家学中习得西方学术。

起初,王宏翰的母亲曾要他进京赶考,求取功名以光宗耀祖。

可是不久其母得了一场怪病,遍请名医却一直没弄清症结所在。

王宏翰在好友许缵曾的影响下,与母亲一起加入了天主教,祈求神灵保佑,但却无济于事。

中西医结合的艰难道路

中西医结合的艰难道路
4、中医、西医各自发展派: 不论是当年的中西医汇通,还是半个多世纪的践上更没有产生根本性的成果,于是人们开始反思,中医、西医能否结合的问题,于是又产生了一派,这派人是中医就走着中医的路子,是西医就走着西医的路子,但是慢慢人们发现,纯中医对西医一点不懂也是不对的,纯西医对中医一点不懂也不好,人们开始互相反思,中医在反思,西医在反思,中医的博大,西医的精细。。。。。。。
2、中医科学化派:随着西方学术在中国的传播,尤其是西方科学在中国的普及,继中西医汇通派之后,又出现了一批主张中医科学化的人士,产生了中医科学化思潮。在中医科学化思潮中,有很多认识是超前的,但是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这就是都承认中医学经验有效,是可宝贵的,而中医学的理论不科学,缺少事实依据,是凭空结撰的。要发展中医学就必须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医学的经验,用科学原理给以说明。这一思想直到今天还在延续。可悲。。。。。。
我看到了希望,但是人们还没有认识清楚中西医差异的本质,尤其对中医学特殊性形成的原因、过程、影响因素等问题没有揭示出来,对中医学特殊认识的本质还没有系统完整的理解和说明。因为理论不清,实践当然就会盲目。
3、中医主体化派:随着近现代人们的反思,出现了一群坚持中医主体性的主张的流派,认为如果用科学改造中医,势必会使中医灭亡。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实质就是中医学的西化,是用西医改造中医。所谓的中医现代化,实质就是中医学的消亡。即或要沟通中西医学,也要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中医为体,西医为用。这种坚持中主体化的思想也一直持续到现在,直到目前还有一大批人士为之著文立说。哎叹。。。。。。
自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就并存着两种医学体系。这两种医学体系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种因素纠缠在一起,曾有过激烈的论争,这种论争直到进今天还在继续。

浅论汇通学派的形成及意义

浅论汇通学派的形成及意义
吴启 相
( 南省 开 封 市 中 医院 , 河 南 河
开 封 ,4 5 0 ) 7 0 1
中图分类号 :R 3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 7 .8 0( 0 0 40 2 .2 6 47 6 2 1 )1.1 10
【 摘
要 】 本文通过论 述汇通学派形成的历史背景 、代表 医家及其 学术思想,提 出了汇通学派的形成对 中医药学的发展 有重
要 的 历 史意 义 。
【 关键词 】 汇通学派;学术思想;历史意义
[ b ta t T i t t i u s ste hs r a k ru d o oma o , e rsn dc l rc t n r a d a a e cto g t f A sr c ] h s e s se i oy b c g o n ffr t n rpe e t x dc h t i me i at i e s n c d mi h u h o a p io
译的 《 人身说概》 人身图说》等 。这时中医界 已有一些医家 、《
开 始接 受西 医 学 说 。王 宏 翰是 早 期 较 为 系 统研 究 西 医学 的 ,他
以中国的太极阴阳理论比类西方四元素说,还 以胎 生学阐发命 门学说等 ,但 总的来讲没有太 大影 响。此外,汪 昂、赵学敏等 名家也采纳与借鉴西 医学 的某些观 点与技术 ,如 “ 脑主思想 ”
c n u n es h o , h n st ef r ai n o o f e c c o a o f e c c o l t ik o l h m t fc n u n es h o h si o t t it r i n f a c o M . o l mp ra so y sg i c n ef r n h i TC

中西医汇通派研究概述

中西医汇通派研究概述

中西医汇通派研究概述作者:郑洪等关键词:中西医汇通综述近代医学中西医汇通,仸应秋释为会聚、沟通。

关于中西医汇通派,《中医大辞典》的定义是:“简称汇通派,十九世纪末开始在我国出现的一个医学流派,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医学大量传到我国,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的方法,沟通中西医学,他们或则以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印证中医的古典医理;或则以中医的有关论述印证西医的有关知识……其代表人物有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等……”。

对该学派,近年来研究较多,本文试就有关问题作一概述。

一、关于中西医汇通思想及汇通派对中西医汇通思想的源起,一般认为,与近代改良主义思潮有关。

如姜氏认为,中西医汇通的指导思想即是改良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1]赵氏考证也认为,中西汇通思想其源头可上溯到明代徐光启,后来则是洋务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在1903年左右,洋务派主持“新政”时,中西汇通得到进一步发展及流行;而最早明确提出中西医汇通思想的人则是洋务派李鸿章。

[2]中西医汇通的实际工作,马氏认为可以仍更早算起,即在明代,西医“脑主记忆说”已传入中国,并被汪昂等人接受,而略早的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已引述了西医“四体液说”,并与中医学互参,且该书已出现对中西医学术要“会通”的观点,因而方以智是“中西汇通派之第一人”,其后清则王宏翰《医学原始》亦兹采西医一些古代理论,“是提出比较成系统的中西医汇通理论的第一人”。

[3]”至于首倡“中西医汇通”这一口号的,则公认为唐容川。

然而赵氏对此亦有异议,据考唐氏医书则刻时并无“中西汇通”字样,《中西汇通医书亓种》及其中《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之书名及序,首见于1908年上海千顷堂书局版,而并无经唐氏改定之字样,且其时唐宗海不在上海,即在此年逝去,故其书名及序有后人溢美的可能。

[2]又,若据陈氏所考,唐宗海实卒于1897年,[4]是则更足证赵氏之说。

但唐氏为第一位有较大影响的汇通医家,当无疑义。

1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设计

1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设计

《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教案(首页)课程名称:《中西医结合导论》任课教师:职称:所在系部:中西医临床医学院教研室:中医诊断学教研室授课对象及时间: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授课章节:第一章绪论基本教材:《中西医结合导论》(戴恩来罗再琼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年7月)自学资源:1、《中西医比较医学史》(李志庸主编,高等中医院校精品教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结合医学现状与发展趋势》(陈可冀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3、《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陈士奎主编,卫生部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教学目标:1.知识内容:1.熟悉中西医结合的含义、意义2.了解中西医结合发展简史及方针政策2.能力培养:通过绪论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性质和任务;了解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概述与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

学生特点分析:该班为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2012级本科班。

本届学生按照最新修改过的培养计划进行授课,先期已经学过《中医基础理论》、《中国医学史》、《中药学》、《中医诊断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中西医学课程,于第五学期开设《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

学生对中西医结合专业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有中西医学基本的知识基础,但对于该专业的前景以及发展方向等还存在困惑。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西医学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文化背景及方法论,明白中西医学在认识集体生理病理和诊断治疗的差异,并通过了解建国后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已经形成的中西医结合的新概念、新模式等,启发学生们中西医结合的思维呢里,初步构建起学生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将中西医学一体化的思维模式。

该班学生62名,小班授课,有助于开展讨论及与学生互动。

教学重点:1. 中西医结合的含义及意义;2.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阶段。

教学难点:中西医结合的意义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从概念出发进行深入剖析,结合中西医发展历史以及方针政策的实施,使学生了解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概述与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明确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产生原因与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研究等是目前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方向,从而理解中西医结合的深远意义。

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想研究

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想研究
际医学交流与合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张锡纯中西医 汇通思想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理论和实 践的指导,有助于推动中西医结合的进
一步发展。
培养跨学科人才: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 想提倡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培养
具有跨学科视野和思维的人才。
YOUR LOGO
THANK YOU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在 治疗肿瘤、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中西医结合将 更加注重基础理论的融合与创新,在预防、保健、康复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面临的挑战:中西医结合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如何实现中西医优 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等,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开拓了医学研究的新思路
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有益的启 示
对中医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 极影响
对现代医学的启示
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 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实践与探索 促进现代医学对传统医学的认知与借鉴 激发医学界对创新思维的追求与实践
对中西医结合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张锡纯 首次提出中西 医汇通思想, 为中西医结合 奠定了基础。
中西医治疗方法的汇通
张锡纯提出中西医治疗方法的汇通思想,强调中医和西医在治疗方法上的相互借鉴和融合。 张锡纯认为,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应该取长补短,互相补充。 张锡纯提倡将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西医的对症治疗相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 张锡纯提倡将中医的整体观念与西医的局部治疗相结合,以实现全面治疗和调理。
中西医汇通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当时社会文化、经济和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医学史-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课件

中国医学史-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课件




唐宗海(1846—1897)四川省彭县人
经 精
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等五种书

·
心 图 》
唐宗海主张
①“折衷归于一是”,建立尽善尽美之医 学;
②中西医原理相通,用西医解剖生理知识 印证《内经》等古典医籍;
③重中轻西,厚古薄今。明确提出“中西 医汇通”口号之第一人,但思想上带有尊 经崇古的局限性。
1929年中医存废之争
1925年,中国教育界决定将中医纳入学校体制中。此事报请教育部批准时,以余 云岫为代表的西医界上书教育部,坚决抵制。教育部以此为借口,断然拒绝了中医进入 大学学系的要求。因此,中西医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加深,从而引发了20世纪最大的一次 中医存废之争。
1929年2月23日至26日,南京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会上讨论 了四项关于“废止中医”的提案,最后通过了废止中医案——《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 议案一旦实施,中医的废止便只是时间问题了。因此,在议案及余云岫的《废止旧医以 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公布后,立即遭到中医界的强烈反抗,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 反响。
最早接受西医学的中医学家王学权1728172818101810著书著书重庆堂随笔重庆堂随笔肯定西医解剖学肯定西医解剖学中国医学史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42一中西医汇通派及主要代表医家明确主张中西汇通的代表人物唐宗海1846184618971897朱沛文约生于朱沛文约生于1919世纪中期世纪中期张锡纯1860186019331933恽铁樵1878187819351935一中西医汇通论一中西医汇通论中国医学史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43明确主张中西汇通的代表人物唐宗海18461897四川省彭县人一中西医汇通论一中西医汇通论中国医学史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44唐宗海主张折衷归于一是建立尽善尽美之医中西医原理相通用西医解剖生理知识印证内经等古典医籍

我国近代中西医汇通史

我国近代中西医汇通史

我国近代中西医汇通史作者:周明忻关键词:近代中西医汇通医药史我国近代中西医汇通从1582年始到1949年止,大约经历三百多年历史。

大致上分为三个阶段。

一、接受西方医学,汇通启蒙阶段(1582~1805年)西方医学传人我国,始于十六世纪下叶。

1582年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玛窦来到我国广州。

1601年到北京。

他在《西国记法》中有关神经学说的论述,是传人我国第一部西方医学的记载。

之后又有意太利龙华民、罗雅各,德国人汤若望、邓玉函合译的《人身图说》、《泰西人身说概》、《四体液说》等为我国最早的解剖生理学书籍。

这些书籍大部分是由他们西方人译述成中文,少部分译本有我国学者参与合作,那也是做些文字的修改润色而已。

这些书籍开始受到中国学者、中医界少数有识之士的注意和兴趣。

如明代医家方以智(1611~1671年),他不仅同意“脑主记忆”说法,而且企图以西方“四体液说”的理论来解释中医脉象。

他对中西医学的不同之处“随闻、随决、随时录之,以俟日后之会通”。

据说,王肯堂的《疡科准绳》所记载的人体骨骼形状和数目,就是在和利玛窦多次交往讨论中受西方解剖学的影响而写成的。

还有如王宏翰在《医学原始》中进一步采纳“四体液学说”与中医阴阳亓行理论、脏腑学说融汇,提出“太极元行说”、“命门元神说”,并用西方胎生学理论解释“命门”形成。

在西方医学传人我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天文学并很快被我国学者全面接受。

这一历史事实的成功,首先是因为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一批上层知识分子积极、主动接受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其次是从明·崇祯到清·咸丰年间,天文学方面的大权(钦天监)几乎一直掌握在欧洲人手里;其三是天文学与医学虽然是我国自然科学中体系庞大而严密,但天文学的变革只涉及少数人,天文学家远没有像医药这样庞大的行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它对社会各阶层日常生活关系没有医药这样密切。

民间黎民所需仅一本历书而已,然历书又不是直接反映天文理论的改革;其四是和医学比较而言,天文是较简单纯粹便于直观的学科,而更重要的是当时西方天文学的理论和实践均超过我国水平。

中西医汇通派简介

中西医汇通派简介

中西医汇通派简介目录•1拼音•2注解•3参考资料•附:o1古籍中的中西医汇通派1拼音zhōng xī yī huì tōng pài2注解中西医汇通派简称汇通派[1]。

19世纪末开始在我国出现的一个医学流派[1]。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医学大量传到我国,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的方法,沟通中西医学[1]。

他们或者以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印证中医的古典医理;或者以中医的有关论述印证西医的有关知识[1]。

这种认识和做法,比起全盘否定中国医药学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尊经泥古、拒绝接受任何新鲜事物的因循守旧思想是一个进步;但在旧中国,汇通中西医的工作,既无明确方向,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往往具有片面性,因而多有牵强附会之弊,其成果是很有限的[1]。

其代表人物有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等,他们各有一些代表性著述[1]。

3参考资料1.^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7.古籍中的中西医汇通派•《金针秘传》:[十五、针验摘录](八)肠癖书家颜二民患肠癖十余年,其苦万状,中西医治终未能愈。

乙丑余由陜军谢职归,遇于邗上,殷殷求治。

为针手...•《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上卷]脏腑之官心。

原互为功用。

髓筋通于心。

乃肾交于心。

合为离卦中含坎水之象所以能司神明也。

详心藏神注。

即如西医所...•《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下卷]脏腑通治实迹。

西医虽详形略气。

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说。

不能发明西医云。

人之脏腑。

全有连网相联。

其连网中。

全有...•《温病正宗》:[下编·正宗辑要第二章·分论]三十、论温热即是伏火变,超时而发,无一不同归火化。

中医所谓伏火症,即西医所谓内炎症也。

王秉衡曰∶风寒暑湿,悉能化火,血气...•《重订广温热论》:[第一卷温热总论]论温热即是伏火(添加)变,超时而发,无一不同归火化。

中医所谓伏火症,即西医所谓内炎症也。

王秉衡曰∶风寒暑湿,悉能化火,血气...•更多古籍中的中西医汇通派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保证100%正确,涉及到药方及用法用量的问题,不保证正确,仅供参考。

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的历史研究

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的历史研究

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的历史研究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的历史研究中医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一直在中国的医疗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关系加以研究和探索变得尤为重要。

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的历史研究,对于了解中医发展的历程、中西医学交流的情景以及中医和西医结合的可能性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的医学知识交流主要通过经验传承和官方交流进行,没有形成系统的交流渠道。

然而,一些历史文献和资料中反映了古代中医与西医的交流现象,这些资料为我们了解中西医交流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汉朝时期,中国首次有了西医的出现。

当时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的胡人和罗马帝国的定居者将西医传入中国。

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医学也对西医产生影响。

据《黄帝内经》记载,当时有人研究天文角度,使用数学和天文知识来解释人体疾病和诊疗方法。

这种“医学”的基础为以后的医药学奠定了基础。

在唐朝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文化和学术传播得到了推动。

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带来了许多医学理论和药物,并引起了中医的发展。

同时,唐代中医药学成立了一系列的名家学派,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和疗法。

此外,唐代还出现了一些早期的中西医交流,例如《灵枢》中记载的与阿拉伯医学有关的内容。

随着明代和清代的到来,中国开始更加重视西方医学。

明代教育家杨时中提出:“中外学问,一对而起。

”这种思想在当时基于揭示“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并为中西医学交流打下了基础。

在明代末年和清代初年的天主教传教士利用西学,传播了西方医学理论和实践。

这一时期的中西医学交流表明了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到了近代,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文化冲击。

这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挑战。

一些知识分子开始质疑中医的科学性和临床效果,并将西医视为救命稻草。

为了使中医学适应现代医学的要求,一些医学家提出了中医科学化的观点。

他们强调中医需要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并进行临床试验和实验室研究。

中西医结合导论

中西医结合导论

一、单选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填写在括号中。

每小题2分,共10分)1、《医学汇通》是我国第一部论述中西医汇通之专著,其作者是()A/ 方以智B/汪昂C/王宏翰D/王学权2、《人体构造》一书开辟了以解剖和科学实验为基础的近代人文主义的复兴,使医学开始摆脱神权的束缚而独立发展,其作者是()A/培根B/ 维萨里C/ 洛克D/哈维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改变对于全身性衰老的观点有重要意义,是指()而言。

A/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症B/急性虚证C/ 生理性肾虚D/急瘀证4、舌丝状乳头缺少,菌状乳头很少,脱落细胞很多,且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并有核破裂、胞浆内空泡等现象的舌是()A/ 淡白舌B/ 红降舌C/青紫舌D/镜面舌5、交感神经兴奋或某些体液因素使血管壁紧张度升高时,切脉感觉指下端直以长,如按琴弦的脉为()A/ 紧脉B/ 革脉C/ 弦脉D/长脉二、多选题(备选答案中有二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填写在括号中。

每小题2分,共10分)1、中西医结合研究期间的中医界主张中西医结合的代表人物是()A/傅连暲B/时逸人C/张锡钧D/蒲辅周E/施今墨2、西医学模式及其演变包括()A/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B/自然哲学医学模式C/环境-形神医学模式D/机械论医学模式E/生物医学模式3、研究表明,湿邪的本质并非单纯指水湿而言,还包括在一定湿度生长繁殖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以及()等因素失调密切相关。

A/ 病毒B/ 能量代谢C/ 胃肠道紊乱D/水液代谢E/免疫4、精神因素的致病机制及其物质基础是()紊乱。

A/ 中枢神经系统B/内分泌系统C/ 免疫系统D/脑内环核甘酸类代谢E/热应激蛋白表达下降5、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症的常见症状有()A/ 厌食B/ 乏力C/多汗D/口渴E/大便干硬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1、自然哲学医学模式:2、中药西用:3、微观辨证:4、菌毒并治:四、判断正误(每小题2分,共10分)1、“中西医汇通派”形成于鸦片战争至建国之前。

中国中西医结合发展史

中国中西医结合发展史

中国中西医结合发展史标签:发展史中国中西医结合寻医问药历史的脚步跨入20世纪的时候,几千年来传统中医学一统天下的格局已经被打破了。

中西医学的碰撞、交流与互补形成了中国医学发展的时代特征。

中西两种异质医学体系的交流并非一帆风顺。

具有不同历史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学者,先后提出了“中西医汇通”、“废止中医”、“中医科学化”等多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长期而激烈的学术争鸣,争鸣的焦点在于面对西医学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应当对中国传统医学采取怎样的态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政府继承延安时期的卫生政策,注重扶持和保护中医。

但由于受废止中医思想回潮的影响,卫生部门的某些领导人在中医科学化的旗帜下,制定了若干错误的卫生政策,对中医的正常传承和发展形成了极大的阻碍。

毛泽东主席及时发现并批评了这种错误,第三届全国卫生行政会议开始扭转“轻视和歧视”中医的倾向,后来逐步确立了中西医结合的正确方针,在对待中医药学的态度方面,实现了思想认识上及方针政策上的一次革命。

作者王振瑞照片中西医结合,就是在中西医团结合作的基础上,主要由中西医兼通的医学人才,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发掘、整理、研究祖国医药学遗产,丰富现代医学科学,发展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统一的新医学的过程。

在几十年的实践过程中,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就和宝贵经验,事实证明中西医结合是发扬中医药学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医药学可以沿着传统的和现代的两条道路不断进步。

“中西医结合”之前中西医交流的指导思想西洋医学传入中国,首先是作为取信于中国人的手段受到西方人的特别重视。

近代西方各国都热衷于在中国开展医疗活动,竞相兴办医院,招收中国学徒,兴办医学校,招收中国学生,创办中文医学期刊,翻译出版西医书籍,致力于西洋医学在中国的传播。

通过西方传教士和教会团体的努力,西医学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方法和医学体系,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

随着中国引进西学规模的扩大,西医学作为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也逐渐受到中国官方的重视。

中西医结合导论第一章中西医结合导论

中西医结合导论第一章中西医结合导论
概言之,医学是人们在认识、保持和增强人类健康的思想和 观念的指导下,以预防和治疗疾病,关注人(身体和心理)的 健康和生命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
医学的对象和目的
目前,我国主要有中医学和西医学两大医学体系。 中医学,即中国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研 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 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 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 的科学知识体系。它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观和辩证观, 即元气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 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研究核心, 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其丰富的理、法、方、药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在 疾病的预防和人类卫生保健事业中,发挥了不可忽 视的作用。
一、中西医汇通思想的产生
在明朝的中下叶,西医传入中国,面对中西医的客 观存在,有人将中西药进行比较,产生了中西医汇通 思想。
方以智(1611~1671),是中西医汇通的最早倡导 者;
汪昂(1615~1695),善于接受西方医学,是最早 接受西医的代表人物;
王宏翰(17世纪),产生中西医汇通思想的代表人 物之一;
中西医结合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 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观察方法之后, 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吸收二者之长,并融会贯通, 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 的整体医学,简称为中西医结合医学。
“研究、比较、吸收、创建、服务”
二、中西医结合的含义
就是将中西两种医学融合,创造医学理论 新体系,将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最终目标, 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努力。
中西医结合导论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 殷 鑫
医学的含义
一、医学的含义 医学的含义涉及人们对健康与疾病、生命与死

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的历史研究

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的历史研究

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的历史研究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的历史研究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中医发展的过程中,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是中医的重要发展路径。

本文将重点讨论这三个方面的历史研究。

中西医汇通是指中医和西医在交流和融合过程中的发展。

早在唐代,中国就开始引进外来医学,如房中术、飞蓬散等。

明清时期,西医进入中国,使得中医与西医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西方医学的进入为中医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例如病因病机的理论、解剖学的知识等。

同时,中医也对西医的先进技术进行吸收和融合,如使用西医仪器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西医汇通为中医带来了新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使其得以更好地发展。

中医科学化是指在现代医学科学基础上对中医进行系统研究和整理,以推动中医的科学化发展。

20世纪初,中国的中医学界开始进行中医科学化探索。

吴阶平等人提出中医药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宋庆龄倡导了将中医纳入医学教育体系。

此后,许多学者致力于中医的科学化研究,包括药理学、临床研究、药物学等。

通过严谨的实验和研究,中医学得到了更加科学的解释和验证,为中医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西医结合是指在中医和西医之间找到平衡点,将二者优势结合起来的医疗方法。

20世纪后半叶,中医在国际上日益受到关注,中西医结合成为中医发展的关键趋势。

中西医结合旨在充分发挥中医所长,同时借鉴西医的先进技术和理论,提高中医的疗效和可靠性。

中西医结合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领域。

中西医结合的研究通过不断总结和完善,使中医得到更好地发扬和传承。

总结起来,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发展的重要路径。

中西医汇通促成中医与西医之间的交流和互鉴,为中医带来了新的理论和方法;中医科学化使中医得到科学解释和验证,推动中医的科学发展;中西医结合将中医所长与西医先进技术相结合,提高了中医的疗效和可靠性。

闲聊中医史:道医、儒医、汇通医

闲聊中医史:道医、儒医、汇通医

闲聊中医史:道医、儒医、汇通医如若以时间为轴,纵观中医史,其发展至今可有三个历史阶段:道医时代、儒医时代、汇通医时代。

闲文简要总结各时期代表人物、代表著作等。

时间精力及认知所限,难免不妥之处,谨供参考。

一、道医时代(秦汉隋唐)先秦哲学上建立的道气学说,逐渐被中医学所吸收,并将气作为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春秋时期,无神论等唯物主义思想的兴起“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使人们开始用崭新的、唯物的科学观念来认识并解释世界自然事物的各种属性。

古代科学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冲破天命和鬼神致病的束缚,从神学和迷信中解放出来,建立了中医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把医学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杰出医学人物:黄帝、岐伯、淳于意、葛洪、陶弘景、杨上善、王冰、孙思邈。

杰出代表著作:《神农本草经》、《内经》。

该时期医学特点:推天道明人事及天地人一体观、对立与循环观,是道家思维方式;道家思想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

道家的理念在该时期的医学中有着深刻的烙印。

“道”是《道德经》中抽象的最高宇宙本体。

《内经》中也用“道”来阐释生命现象的最高理论问题,因而《内经》实质上是一部道家生命哲学著作。

由道家宇宙论出发,《内经》阐发了人与环境的天人合一论、生命发生论,气化运行论、修心养生论等等。

又如《内经》中的“真人”、“至人”则是道家典籍中独有的名词。

《神农本草经》首重金石类丹药,如上品药首列丹砂、云母、玉泉等药,可见其颇受道家炼丹术影响。

是书中诸多药物功效中都含有“轻身”“ 不老”“ 延年”“ 神仙” 等词汇,极其明显含有道家方士思想。

《内经》、《本经》中处处弥漫着道家思想气息。

二、儒医时代(宋金元明清)隋唐以降,崇尚科举取士,儒家文化影响更深,儒医初露端倪,唐代是道医向儒医转变发生时期。

至宋代,儒医阶层正式形成并渐成主流。

元代时期,儒医成为医术高明的代名词。

明清时期,儒医辈出。

杰出医学人物:许叔微、朱丹溪、王肯堂、李中梓、龚廷贤、叶天士、薛雪、徐大椿杰出代表著作:《证治准绳》、《医宗必读》该时期医学特点:宋代开始理学家对气、阴阳、五行等理论进行深化系统。

从“洋务运动”到“中西医汇通”

从“洋务运动”到“中西医汇通”

从“洋务运动”到“中西医汇通”【摘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由李鸿章等人发起的“洋务运动”未能挽救没落的清政府,最终以失败告终。

“中西医汇通”是近代以来传统医学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目的在于融合中西两种医学的学术流派,其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期内所取得的成就甚微。

然而,当我们摒弃某些固有的成见,把它们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认真地考察一下,是不是会有一些新的认识呢?“洋务运动”的积极意义何在?“中西医汇通”对后世医学的影响何在?二者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呢?本文就上述几个问题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洋务运动中西医汇通医学史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西方医学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和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固有的传统医学,一些思想比较开明的医家开始努力探索融合二者的途径和方法,他们著书立说,发表各自的观点和体会,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术流派――中西医汇通派。

中西汇通的思想最早可追溯至明末,当时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徐光启在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交往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汇通中西的重要性,他认为对于西法,“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先,必须翻译”,也就是先要学习,然后会通,由“会通”而“归一”,最后达到“超胜”[1]。

而最早提出“中西医汇通”的是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他在为《万国药方》(1890年)作序时写道:“倘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于医学岂曰小补哉!”我们暂且不论李氏秉国时为后世遗讥的一面,单就他的这一观点而言,无疑对近代中西医汇通派的学术思想影响甚大。

谈到李氏,就不能不想到近代史上曾经风云一时的“洋务运动”,本文就“洋务运动”和“中西医汇通”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自的影响作一初浅论述。

“洋务运动”的背景及其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不久,国内出现了暂时相对“稳定”的局面,但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醒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掌握大权的恭亲王奕等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和局”的出现而减少他们对清朝统治的危机感。

晚晴举人唐宗海,中西医汇通创始人

晚晴举人唐宗海,中西医汇通创始人

晚晴举人唐宗海,中西医汇通创始人
唐宗海(1846年~1897年),字容川,四川彭县人,生于清代同治元年,卒于光绪23年,享年五十二岁。

他先攻儒学,为诸生时在四川已经颇有名气。

光绪年间举进士,中年之后则转而研究医学,主张兼取众家之长,'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学而能取长舍短'。

--------------中医七大派'中西医汇通派'创始人之一。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是1892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清代的唐宗海。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基础理论著作。

又名《中西医判》、《中西医解》、《中西医学入门》。

清·唐宗海撰。

刊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

唐氏谓:'西医初出,未尽周详;中医沿讹,率多差谬'。

于是采摭《内经》之要而以西医之生理、解剖等会通说明。

《伤寒论浅注补正》,伤寒著作。

《中医汇通医书五种》之一。

七卷。

清·唐宗海撰。

唐氏比较推崇陈念祖《伤寒论浅注》,但又认为'此书注解,尚有缺误'。

遂在陈书的基础上予以补缺正误,前六卷为六经证治原文,于每经篇首补总论一篇以明大旨。

唐宗海推崇陈念祖《金匮要略浅注》,但对陈氏注解尚有缺误深以为憾,遂对陈书予以补缺正误,并加以发挥。

唐宗海为名噪一时的中西医汇通派代表人物,他以中西汇通的观点诠释补正该书,在沟通中西医学方面做了大胆尝试。

《血证论》(公元1885 年)清.唐宗海(容川)着。

八卷。

阐述气血关系,血证的病机及其疗法,极有心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汇通派的产生
一、中西医汇通思想的产生 二、中西医汇通派代表医家及其学术思想
一、中西医汇通思想的产生
• 中西汇通思想其源头可上溯到明代徐光启, 他在天文学上提出了中西汇通的主张。 1629年,他在“礼部为奉旨修改历法开列 事宜乞裁疏”中提出了中西历汇通。 • 后来则是洋务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就 是在1 9 0 3 年左右, 洋务派主持“ 新政” 时, 中西汇通得到进一步发展及流行; 而最 早明确提出中西医汇通思想的人则是洋务 派李鸿章
二、中西医汇通派代表医家及其学术思想
• • 产生背景 鸦片战争的创伤给长期以封建专制思想统治的旧中国产生了巨大震动和冲击, 使一直以天朝自居的清政府开始惶恐和紧张起来“战争失败的苦痛和屈辱让 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要自强,要求富。,然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向 西方学习,故而他们提出要“师夷长技以制夷”。 最初人们所看到的只是西方的科技和军事优越于中国,于是,以清政府官员黑龙 江中医药大学博士论文为主的一些人士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西方医学 在中国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得到迅速发展”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 “,要求中国传统的文化礼制不能变,观念层面的东西不能变,能变的只是器用 层面的东西”更进一步说,社会的经济基础可以变,但是上层建筑一定不能动“。 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这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 一批开明人士认识到,要使中国真正富强,需要变革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礼制, 即上层建筑,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于是”维新运动“取代”洋务 运动“在国内兴起来,它们积极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制度,对旧中国的封建 文化礼制进行批判"这样的社会政治背景自然会对传统中医的发展产生巨大影 响“ 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促进了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同时它也促使了中 医和西医之间的交流"中西医汇通学派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出来的"
一、中西医汇通思的产生
• 在明代, 西医“ 脑主记忆说” 已传入中国, 并被 汪昂(在《本草备要》“辛夷”条下提到)等人接 受。 • 而略早的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己引述了西医 “ 四体液说” , 介绍了脑!神经!脊髓等解剖知识并 提出“脑主记忆”说,并与中医学互参, 且该书已 出现对中西医学术要“会通”的观点, 因而方以智 是“ 中西汇通派之第一人” 。 • 其后清初王宏翰《医学原始》亦兼采西医一些古 代理论,提出了“太极元行说”和“命门元神说”, 另一方面采用西医胎生学说解释命门学说, “是 提出比较成系统的中西医汇通理论的第一人” 。



二、中西医汇通派代表医家及其学术思想
• • • • •
代表人物 1、 2、 3、 4、
一、中西医汇通思想的产生
• 赵学敏很善于吸收西医学中的有用部分,所著的 《本草纲目拾遗》中收录了很多西药,如吸毒石!日 精油!药露!金鸡纳!强水等,并详细介绍了它们的功 用和主治,记载西医炼制药露法 • 王学权肯定西方解剖研究方法, 王清任与陈定泰亲 验脏腑等, 其中王清任之为汇通医家,而陈定泰开 始接触到近代西方医学, 并进行了探究, 被评为 “ 第一个希望从解剖角度弄清经络本质的人” • 这时的中西医沟通是自发的,认识和实践活动都很 简单,仅限于表面比较,试图互相对照解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