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选修一戊戌变法练习题
人民版选修一戊戌变法练习题
戊戌变法练习题1.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BA.袁世凯出卖维新派B.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C.维新派的软弱妥协D.帝国主义的破坏2.戊戌政变发生后,百日维新的措施中仅保留了 BA.编练新军 B.京师大学堂C.农工商总局 D.官民上书3.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最根本的相同原因是 DA.民族危机严重B.国内阶级目睹尖锐C.资产阶级软弱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4.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D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D.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5.“公车上书”中提出当时救亡图存的上策是CA.“迁都定天下之本” B.“下诏鼓天下之气”C 。
“变法成天下之治”D “练兵强天下之势”6.我们之所以把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因为DA.论战最先打破了清朝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状态B.在论战中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兴办近代工商业的要求C. 资产阶级在论战中首次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D.论战正面抨击了封建信条和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7.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治体制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的出路8.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产生了当时最进步的思想是BA.洋务思想 B.早期维新思想 C.维新思想 D.马克思主义9.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是指D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④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10.下列著作与严复有关的是DA.《盛世危言》 B.《变法通议》 C.《仁学》 D.《天演论)11.下列近代人物中,把西方进化论和自由平等的观念与中国传统今文经学相结合的是 CA.魏源 B.曾国藩 C.康有为 D.张之洞12.“公车上书”中提出设“议郎”主要是模仿西方的( B )A 。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的现象最早应该出现于()A. 洋务运动时期B. 戊戌变法时期C. 辛亥革命时期D. 新文化运动时期【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戊戌变法中规定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2.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慈禧太后接连发布几道上谕命王文韶来京陛见以荣禄暂署直隶总督……如蒙皇太后赏加品级补授满汉侍郎以上各官均著于具折后诣皇太后前谢恩各省将军、都统、督抚、提督等官亦著一体具折奏谢慈禧太后此举()A. 实现了对光绪帝的控制B. 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失败C. 旨在提高清政府的权威D. 加强了对清廷高官的控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如蒙皇太后赏加品级补授满汉侍郎以上各官均著于具折后诣皇太后前谢恩各省将军、都统、督抚、提督等官亦著一体具折奏谢”可以得出慈禧太后加强了对清廷高官的控制故D正确AB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故选D3.梁启超认为“中国三代尚已秦汉以后取天下于马上制一切之法……咸为王者一身之私计而不复知有民事……故千疮百孔代甚一代二千年来之中国虽谓之无政焉可已”谭嗣同则提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由此可知两人意在()A.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B. 肯定三代政教典范的历史价值C. 否定君主政治体制D. 说明三代政治对秦政的影响【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的“二千年来之中国虽谓之无政焉可已”“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等信息可知梁、谭两人都认为中国古代自秦以来封建政治皆为君主私人利益而设两人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其目的是宣传维新法思想故选A项梁启超肯定三代政教的历史价值只是诠释自身政治观点的途径而已而非目的且谭嗣同没有涉及这一内容故排除B项资产阶级主张君主立宪制故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中两人的言论均不相符故排除D项故选A4.严复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但他始终为自己没有科举功名而气馁好大岁数还去参加科举考试结果也没能如愿 1909年他还欣然接受了清政府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这反映了严复()A.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受到皇帝表彰B. 思想解放的程度时进时退C. 追求科举功名思想严重倒退D. 新旧杂陈的思想特点【答案】D【解析】材料“中国西学第一人”“始终为自己没有科举功名而气馁”体现了严复的思想亦新亦旧、新旧杂陈的特点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体现出受表彰的原因故A项排除B项说法错误错在“时进时退”C项错误错在“严重倒退”故选D5.戊戌变法时光绪帝曾宣布科举一律废八股改试策论 1901年清廷又下诏乡会试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八股文的废除()A. 有利于读书人脱离思维固化B. 直接导致新式学堂的普及C. 使中国实现了教育的近代化D. 标志着中国科举制的废除【答案】A【解析】“戊戌变法时光绪帝曾宣布科举一律废八股改试策论 1901年清廷又下诏乡会试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表明八股文的废除有利于读书人脱离思维固化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6.19世纪末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论及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问题此外他还在其主创的《时务报》上刊载了《波兰灭亡记》《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论中国之将强》《论军政民政相嬗之理》《知耻学会叙》等重要论著据此可知当时()A.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 变法维新成为共识C. 国人民族意识觉醒D. 学习西方不断深入【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19世纪末”“《变法通议》”“《波兰灭亡记》《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论中国之将强》《论军政民政相嬗之理》《知耻学会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大力宣传变法图存的思想侧面反映出当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故A项正确变法维新主要局限于资产阶级维新派 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国人民族意识已经觉醒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梁启超刊载的相关论著无法推断出学习西方不断深入 D项错误故选A7.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A. 挽救民族危亡B. 实现富国强兵C. 引领思想启蒙D. 建立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故选C8.《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A. 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B. 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C.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答案】C【解析】戊戌变法没有阻止民族危机继续加深也没有改革了中国封建政治体制故可以排除A、B两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D项错误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C正确9.1895年6月光绪帝颁布的12道新政诏书遭到抵制珍妃之兄侍郎志锐及其师文廷式暗助光绪寻求宫外人士支持次年珍妃遭慈禧杖责太监寇良才问斩文廷式等被定为“翁党”遭贬斥宫闱关系紧张这从侧面反映出维新变法()A. 改变了清廷权力结构B. 激化了清廷内外朝矛盾C. 受制于旧式宫廷政治D. 开启政治博弈的新局面【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戊戌变法时期光绪帝颁布的12道新政诏书遭到抵制寻求宫外人士支持的珍妃之兄侍郎志锐及其师文廷式均被处罚由此可以看出守旧势力强大变法受制于旧式宫廷政治故C项正确维新变法因顽固派的反对而失败并没有改变清廷权力结构故A项错误材料现象不是清廷内部矛盾激化的表现故B项错误D项中的开启政治博弈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10.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了中国的转型走向了一个更加艰难更加惨烈的道路因为共和政体在中国文化传统里缺乏支撑的要素不像西方文化里有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这样的制度遗产作者旨在强调()A. 历史传统与政治制度建立密切相关B. 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漫长而曲折C. 君主立宪制更符合当时中国国情D. 戊戌变法导致了近代的动荡与徘徊【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的是戊戌变法不像西方文化中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这样的制度遗产作者意在说明历史传统与政治制度建立密切相关故A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漫长而曲折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说明君主立宪制更符合当时中国国情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了中国政治转型的艰难并不是说明戊戌变法导致了近代的动荡与徘徊故D项错误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思想与先秦儒学相比有何新特征11.(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11.(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述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答案】(1)强调“大一统” 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解析】(1)本小问的新特征依据材料一可以得出新特征是强调“大一统” 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答案】(2)异王韬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同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解析】(2)本小问的异同对比材料二、三可知不同是王韬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主张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相同点是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答案】(3)有一定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有本质差异民本思想是在君主专制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专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历史必然性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解析】(3)第一小问的关系依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二者有一定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也有本质差异民本思想是在君主专制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专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第二小问的必然性结合近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分析即可12.(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改革是被迫进行的?这次改革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12.(2)材料二中“政治体制的改革”指什么事件?站合改革措施说明为什么在慈禧看来政改将加速权势集团的崩溃?12.(3)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12.(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认识【答案】(1)原因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之下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被迫进行改革积极意义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答对其中两个要点即可)【解析】(1)根据材料“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 ”得出答案【答案】(2)维新变法运动改革触动了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利益如废除旗人特权改革科举制度等【解析】(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答案】(3)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政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洋务运动的破产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解析】(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答案】(4)由学习西方技术发展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其他言之有理也可)【解析】(4)开放型题目言之有理即可13.(1)据材料一概括此时期中国工业发展的状况这些发展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13.(2)材料二中的竹枝词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交通出现什么问题?据材料二指出采取的解决办法13.(3)据材料三比较19世纪后期中外铁路建设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答案】(1)发展状况在洋务企业的刺激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积极作用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民族工业兴起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活力【解析】(1)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洋务企业的刺激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民族工业兴起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活力【答案】(2)问题车辆增多交通混乱、威胁安全办法设立红绿灯靠左行驶各行其道【解析】(2)根据材料“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谁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可得出问题是车辆增多交通混乱、威胁安全根据材料“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过往车轿必须靠马路左侧通行独轮车必须在马路左侧紧靠人行道通行不准乱窜”得出解决办法是设立红绿灯靠左行驶各行其道【答案】(3)差异中国铁路里程明显少于德美英三国原因中国经济落后观念保守西方受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达制度先进【解析】(3)差异根据表格可得出中国铁路里程明显少于德美英三国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中国经济落后观念保守西方受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达制度先进14.(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从中你得到了什么认识?14.(2)第⑥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不同?试从制度层面分析中国出现这一走向的主要原因【答案】(1)特征①两者都制定了法律②两者都实现了国家统一③两者都进入强盛时期④两者都出现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⑤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认识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①中古代中国商鞅变法和古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可以看出该时期的历史特征为两者都制定法律由材料②阶段关键词“统一”可以看出该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国家统一由材料③中关键词“强盛”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进入强盛时期由材料④中两个阶段“混乱”到“统一” “危机”到“中兴”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都出现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由材料⑤中“南下”“十六国”“入侵”“分裂”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得出认识是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答案】(2)不同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西罗马灭亡欧洲走向分散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解析】(2)第一小问的不同由材料⑥中“对峙”到“统一” “灭亡”到“小国林立”总结出其不同第二小问的原因从主要政治制度角度考虑即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19世纪70年代若干敏锐的人们已经看出西人“学校建而志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这反映当时的国人()A. 认为西方的军事实力取决于教育B. 意识到洋务运动已彻底宣告破产C. 民主意识觉醒维新思潮兴起D. 对西学的认识由科技延伸至政教【答案】D【解析】“议院立而下情可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表明当时的国人对西学的认识由科技延伸至政教故D正确A错在“取决于” 排除B太过绝对排除C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D2.以下表格内容是某同学的历史研究论文提纲由此判断该论文的主题应该是()A. 工业革命对亚洲的影响B. 反对殖民侵略的变革C. 富国强兵的革命浪潮D. 现代化改革是救国之道【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未体现工业革命故A排除克里米亚战争不是殖民侵略战争故B排除通过改革巩固自身统治不是“革命” 故C排除根据所学可知克里米亚战败俄国开始废除农奴制的改革“黑船事件”导致日本国门被打开不得不面向世界学习西方才有明治维新的改革运动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材料表明三个国家都是试图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实现现代化来挽救国家于危亡故D正确故选D3.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曾积极主张“保教” 立儒学为国教作为变法的重要理论根据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公开反对“保教” 他认为其最大危害是“束缚国民思想” 这一转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性质发生变化B. 梁启超思想的西化C. 意识到思想自由的重要性D. 儒学主张违背时代的需要【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可知梁启超从主张“保教”、立儒学为国教到反对“保教”的主要原因是儒家思想“束缚国民思想” 这体现了梁启超对民主、自由等观念认识的深入 C项正确梁启超生活的年代中国始终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项错误排除从宣传维新变法之日起梁启超的思想中就含有西方启蒙思想的成分但材料强调的是其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与其思想的西化无关排除B项儒家思想中含有很多符合时代潮流的东西但也含有些糟粕 D项错误排除故选C4.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上清帝第六书》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 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C. 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 明确提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惟一出路【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在此奏折中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变法主张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5.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材料说明张之洞()A. 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B. 突破中体西用思想C. 受变法图强思想影响D. 批判传统伦理道德【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马关条约》签订后”“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后张之洞不满现状、期待改革在思想上与维新派有诸多相通之处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维新变法故A项错误张之洞是中体西用思想的主张者并没有突破这一思想故B项错误张之洞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主张维护封建制度维护传统伦理道德故D项错误故选C6.梁启超在回忆19世纪80年代的情形时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人类”到了19世纪末却出现“举国若狂人人竟言西学”的局面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此时期中国()A. 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B.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C. 社会舆论环境渐趋宽松D. 政治体制发生质变【答案】B【解析】由“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人类”到“举国若狂人人竟言西学”的局面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故B项符合题意故选B7.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法吻合的是()A. 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B. 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辱之道C. 形成了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D. 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答案】C【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AB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排除C是对戊戌变法的评价故C正确D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排除8.强学会成立后不久两江总督张之洞加入这说明()A. 强学会为研究儒学的团体B. 张之洞等人与顽固派决裂C. 各省督抚赞成维新变法D. 维新变法运动影响扩大【答案】D【解析】强学会成立后不久两江总督张之洞加入这说明维新变法运动影响扩大故D 正确A项强学会为政治团体排除B、C两项不符合史实张之洞属于顽固派各省督抚大都反对变法排除9.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A. 挽救民族危亡B. 实现富国强兵C. 引领思想启蒙D. 建立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故选C10.早期维新思想家郑观应认为西方诸国国强民富不尽在“士马之强壮船炮之坚利器用之新奇” 而在“朝野上下同心同德”“合众志以成城” 这一思想()A. 有利于西方政治文明的传播B. 冲破了“中体西用”的主导地位C. 标志维新派完整理论的形成D. 标志着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郑观应认为西方诸国国强民富不尽在器物先进而在于“朝野上下同心同德” 这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反思说明他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优势这有利于西方政治文明的传播故A项正确B项中的“主导地位”无法从材料得出而且也不符合史实排除早期维新思想为维新变法奠定思想基础故C项错误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而且材料也无法得出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故D项错误故选A11.20世纪初“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在中国诞生但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却大相径庭梁启超提出“多元混合说” 革命党人章太炎提出“汉族中心说” 孙中山则提出“五族共和说” 以下对这一现象的看法有误的是()A. 梁启超的阐释客观上纠正了革命党人的大汉族主义B. 章太炎更注重血统对中华民族形成的作用C. 孙中山的阐释呈现出于排满革命的需要D. 三者的阐释受到自身政治主张的影响【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梁启超提出‘多元混合说’”可知梁启超认为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格局承认国内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民族的概念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通过材料“章太炎提出‘汉族中心说’” 可知章太炎更注重汉族在中华民族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他对汉族血统的重视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通过材料“孙中山则提出‘五族共和说’” 结合所学可知实质上是孙中山倡导中华民族是由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同缔造的不能反映排满性质故C叙述错误符合题意梁启超章太炎孙中山他们的主张实质上都是针对当时中国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与他们各自的政治主张相适应 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12.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新学家们带来的最深远的“解放作用”是()A. 传播西方政治学说的启蒙意义B. 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C. 指导维新变法的实践经验D. 启示知识分子继承改良道路【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维新派宣传的资产阶级思想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极大反响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更多有识之士开始思索救国救民之路维新派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其主张君主立宪提高了民众的参政热情故答案为A项B项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从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已经开始排除C项该项属于“实践” 不属于“解放作用” 排除D项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在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想救国必须另寻他路而且接下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不是“继承改良道路” 排除故选A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 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答案】示例一观点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士”阶层崛起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意图改造社会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以缓和社会矛盾重建社会等级秩序但“克己复礼”思想不符合时代潮流清末西方列强入侵使得民族危机加深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 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 魏源据此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启迪人们思想但未受重视影响有限总结在历史的变革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勇立潮头引领时代发展但也难免有时代局限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过去的知识分子示例二观点时代巨变促成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礼乐崩坏矛盾丛生孔孟以天下为己任周游列国为求天下安定之道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德治、仁政等践行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晚清时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以康有为代表的维新派把救亡图存和维新变法结合起来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总结时代巨变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率先觉醒他们心忧天下为家国命运奔走呼号显示了强烈的担当精神【解析】第一小问的论题依据表格内容可以得出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以及时代巨变促成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等论题第二小问的阐述论题一可从百家争鸣背景和新思想萌发的内容分析论题二可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内容、维新思想的作用分析即可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4.(1)根据材料一提取与王安石变法相关的信息14.(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4.(3)改革要取得成功我们可以从上述材料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答案】(1)信息宋神宗支持变法变法对百姓有益(或得到百姓支持)变法触犯了士大夫的利益变法遭到以文彦博为代表的贵族集团的反对和抵制【解析】(1)根据“彦博曰“祖宗法制且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可知变法触犯了士大夫的利益遭到以文彦博为代表的贵族集团的反对根据“上(宋神宗)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并结合所学可知宋神宗支持变法变法还得到百姓支持【答案】(2)原因变法措施操之过急损害了较多人的利益招致了反对面过大反对派顽固势力强大.【解析】(2)依据材料二“光绪帝请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又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以致他们怨声载道”材料三“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知变法措施操之过急损害了较多人的利益招致了反对面过大依据所学可知反对派顽固势力强大【答案】(3)启示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改革要注重策略用人要得当措施要合理【解析】(3)启示可以从领导核心、改革策略、用人、措施等方面来回答15.(1)与传统的“华夷观”相比材料一的作者是如何认识西方的?15.(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15.(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15.(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四中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答案】(1)认识从鄙视西方到认识西方先进【解析】(1)从材料中的“至于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可以看出与传统的“华夷观”相比作者认识到西方比我们的先进之处【答案】(2)基本特点借助封建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具体体现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解析】(2)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根据材料中的“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等信息可以概括得出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的具体体现联系所学可知表现在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和发展资本主义【答案】(3)理解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思想领域里的反封建不彻底而陈独秀领导的启蒙运动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促进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解析】(3)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应当联系所学从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来回答【答案】(4)动力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解析】(4)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 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可知是救亡图存16.(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16.(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16.(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16.(4)综合以上材料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答案】(1)“西方的脚步” 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旧制度” 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解析】(1)要结合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时俄国与西方的政治制度分析【答案】(2)依据政治上提倡君主立宪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是政治民主化的有益尝试思想上宣扬民权、平等、进化论起到启蒙作用影响近代民主革命【解析】(2)要结合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分析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归纳政治上提倡君主立宪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是政治民主化的有益尝试思想上宣扬民权、平等、进化论起到启蒙作用影响近代民主革命【答案】(3)主要表现政治宪法赋予天皇拥有绝对权力形成近代天皇制文化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神道崇拜【解析】(3)要结合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找出能体现本土化的方面政治宪法赋予天皇拥有绝对权力形成近代天皇制文化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神道崇拜【答案】(4)启示既要顺应历史趋势即时改革又要与本国国情结合【解析】(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17.(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中国儒家限制君权的思想并对其作简要评价17.(2)根据材料二概括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综上分析近代德国和古代中国在限制君权上有何不同【答案】(1)思想先秦时期孔子主张德政、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荀子主张“君舟民水” 从道德和民心角度限制君权汉代董伸舒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提”和“灾异谴告”借天的神秘和权威限制君权南宋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要求君主收拾身心去私念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以限君权明末清初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提倡“君臣共治、地方分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评价儒家思想在皇权至上和法自君出的前提下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君主专制但客观上对君主权力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并为近代思想家接受、改造和传播西方民主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得出先秦时期孔子主张德政、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苟子主张“君舟民水” 从道德和民心角度限制君权根据材料一“董仲舒的天人相与及灾异谴告’说得出汉代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灾异告” 借天的神秘和权威限制君权根据材料一“从朱熹要求君主收拾身心去私念、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结合所学得出南宋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要求君主收拾身心去私念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以限制君权根据材料一到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的“君臣共治地方分治结合所学得出明末清初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提倡君臣共治、地方分治” 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 第二小问评价可从儒家提出限制君权的出发点和实际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答案】(2)特点确立君主立宪制赋予帝国皇帝外交行政、军事等大权普鲁士在联邦中享有特殊地位带有军国主义色彩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不同古代中国一通过相权(谏官)、天道(道德)、地方分权来制約君权目的是巩固君主统治本质上仍是封建专制制度近代德国一通过议会立宪以明确的法律制约君权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和容克贵族的新政权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解析】(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和同外国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得出赋予帝国皇帝外交、行政、军事等大权根据材料二“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在本宪法公布之后在全帝国内应立刻全部采行营鲁士的军事立法”得出普鲁士在联邦中享有特殊地位根据材料二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得出带有军国主义色彩结合所学得出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第二小问不同综合分析两则材料得出制约君权的方式不同古代中国通过相权(课官)、天道(道德)、地方分权来制约君权近代德国通过议会立完以明确的法律制约君权根据所学从两国的社会形式和政治形态得出两者本质和目的不同古代中国限制君权的目的是巩固君主统治本质上仍是封建专制制度近代德国限制君权的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和容克贵族的新政权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高中历史 专题九戊戌变法测试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测试人民版选修1(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1.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
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
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 B.顽固势力势单力孤C.维新变法已深入民心 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荣禄等顽固派反对变法,却无力解决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
故选A。
答案 A2.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
这反映出( )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D.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解析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向西方学习方向是与维新派一致的,二者的区别是学什么的问题。
洋务派主张只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能学习西方的制度;维新派主张既要学习西方的器物,更要学习西方的制度。
张之洞不属于保守势力,故A错;《劝学篇》的流传说明B错误;张之洞只是一个总督,不能代表清政府,故C错。
答案 D3.下图为拿起武器保家自卫的高山族战士。
这是由下列哪个条约引起的现象(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考查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
《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起了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
答案 C4.19世纪中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开始出现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其主张是( )A.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解析根据题干的时间和内容可以判断是林则徐、魏源等人的主张,故选A。
答案 A5.“(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检测题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检测题一、选择题1.面对下图瓜分豆剖的危机,如何自救?当时先进中国人对这一艰难时代课题的回答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相结合起来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D.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3.下图书籍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A.动摇守旧派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B.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运动C.为维新变法活动制造历史依据D.使国人相信“物竞天择”“自强保种”的理论4.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A.证明中国进行全面变革的必要性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5.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提出的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厚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D.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迷信6.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已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
”这位思想家主张()A.民主共和B.改良维新C.暴力革命D.君主专制7.下列论述符合康有为对中国近代政治变革产生的影响是A.率先提出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B.批判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腐朽思想C.提倡西学,否定传统的儒家思想D.反对共和革命,维护清朝专制统治8.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一切足矣。
”这一主张的根本依据应是A.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B.中国与日本的国情基本相同C.其他国家的改革很不彻底D.日本通过改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9.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颁布此诏。
人民版选修1 专题9 戊戌变法 专题综合检测 Word版含解析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今天下非不稍变旧法也,洋差商局学堂之设,开矿公司之事,电线机器轮船铁舰之用,不睹其变,反以蔽奸。
夫泰西行之而富强、中国行之而奸蠹,何哉?上体太尊而下情不达故也。
”激发该看法走向初步实践的原因之一是()A.鸦片战争的失败B.英法联军侵占北京C.甲午战争的失败D.《辛丑条约》的签订解析:选C。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材料反映的思想主张为维新思想,而维新思想实践开始于甲午战争以后,不是鸦片战争,故A项错误;英法联军侵占北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与材料思想出现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分析,该看法批判“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维新思想初步实践的表现是“公车上书”,其背景为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故C项正确;《辛丑条约》的签订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故D项错误。
2.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A.《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呈递B.强学会的成立C.《中外纪闻》的创办D.“公车上书”解析:选D。
“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使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3.《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
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
”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A.康熙帝B.乾隆帝C.光绪帝D.宣统帝解析:选C。
A、B两项时期处于康乾盛世,与题干信息“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不符,故A、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是指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启用维新派,变法图强,故C项正确;宣统帝还没亲政,清王朝就已经被推翻,与题干信息“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不符,故D项错误。
4.“议院设而废君,大逆不道之事更多矣……民主万不可设,民权万不可重,议院万不可变通。
历史人教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检测(附答案)
历史人教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乃至远东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不仅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影响,而且使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下面对该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A.新兴的近代文明战胜了腐朽落后的封建文明B.简单的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足以挽救国家的危亡C.甲午战争使东方开启了近代化时代D.甲午战争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2.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这三个派别依次是()A.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B.维新派顽固派革命派C.保皇派革命派维新派D.洋务派革命派保皇派3.有人说,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
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这里的“要义”是指()A.全面学习西方,全盘西化B.政府的重视和参与C.推翻旧政府统治,建立新的政权D.封建统治腐朽4.马克思曾说:“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他们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这一评价适用于()A.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B.康有为倡导的维新变法运动C.孙中山指导的辛亥革命D.陈独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5.在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期间,严复译著《天演论》的积极意义在于()A.敲响民族危亡警钟,号召救亡图存B.用科学理论阐明社会发展的规律C.用生物进化规律来解释社会发展D.宣传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理论6.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
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练习)
1.梁启超曾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下列不能体现这一思想措施的()A. 奖励创新发明B. 鼓励私人办学.C. 废除八股D. 设立京师大学堂2.有人称清朝1901-1905年的新政是“第二次洋务运动”,这是因为A. 新政是以学西方为内容的自救运动B. 新政促进了清朝政治经济的现代化C. 新政措施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D. 新政没有提出发展实业的具体措施3.光绪帝为了贯彻新政,在人事上的重大举措是()A.颁布变法法令B.游说外国人支持C.给袁世凯加官晋爵、委以重任D.将礼部两尚书、四侍郎全部革职,任命谭嗣同等为军机章京4.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许多章程,例如《各省咨议局章程》《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资政院院章》以及《钦定宪法大纲》。
这体现了()A. 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B. 资产阶级开始参政议政C. 西方宪政在中国的最初试验D. 清朝统治基础大大加强5.“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A. 领导人B. 时间C. 参加者D. 地点6.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A. 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B. 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C. 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D. 可以走印度革命之路7.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②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③采取社会改良的办法达到目的④实行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8.戊戌变法使大小官僚及其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因为变法规定()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B.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C.废除八股取士 D.裁汰绿营9.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A、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B、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C、不敢触动封建制度D、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10.为了苟延残喘,“满族朝廷”作了一些三心二意、肤浅的宪政改革;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革命成了国家的唯一希望。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单元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
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
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
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A. 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B. 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C. 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D. 戊戌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 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 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 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3.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A. 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B. 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C. 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D. 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4.公车上书是维新派的一次重要活动,关于公车上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起因于《马关条约》的签订B. 是康有为联合各省应试举人发动的C. 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和变法等主张D. 光绪帝看后非常感动,接受了其主张5.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 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B. 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C. 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D. 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6.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
导致慈禧太后这样做的最主要原因是()A. 戊戌变法挑战了慈禧太后的权威B. 戊戌变法触动了慈禧太后统治的基础C. 戊戌变法提拔了一些维新人士D. 戊戌变法使资产阶级获取了政权7.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颁布此诏”,“百日维新”从此开始。
9.4戊戌变法每课一练(人教版选修1)
9.4 戊戌变法每课一练(人教版选修1)一、选择题1百日维新之初,慈禧太后颁布了三条上谕:“一、革除翁同龢的一切职务,驱逐回籍;二、授任新职的二品大臣须到皇太后面前谢恩;三、任命荣禄署理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
”这表明慈禧太后()。
①只是有条件地支持变法②牢牢地控制着人事权③做好随时镇压维新派的准备④仍然掌握着清政府的实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慈禧太后上谕的内容反映出她压制维新派,对变法持反对态度。
①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答案:B2下列叙述与湖南巡抚陈宝箴有关的是()。
①创办时务学堂,为变法培养人才②创办《国闻报》,宣传维新变法③在湖南积极推行新政④被光绪帝任命为军机章京,负责办理新政事宜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国闻报》的创办者是严复;在百日维新时,陈宝箴是湖南巡抚,不在北京任职。
因此,②④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答案:C3在戊戌变法运动中,顽固势力破坏百日维新的手段有()。
①对变法诏令阳奉阴违,托词抗命②控制京津地区的军队③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讨好列强④慈禧太后直接控制人事任免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与戊戌变法无关。
答案:C4某班同学在对戊戌变法进行研究学习时,绘制了下面的一幅图画,该画最好命名为()。
A.戊戌政变B.志士悲歌C.晚清丧钟D.君子之度解析:题目中的图画再现了变法志士谭嗣同慷慨赴死以警醒国人的场面。
谭嗣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无力回天”的感叹,又表现出这一派别在封建势力的镇压面前无可奈何。
综合上述分析,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最佳答案。
答案:B5在维新变法高潮时期,光绪帝曾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诚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人考究较勤,故可以补我所未及。
”这反映出光绪帝()。
A.同顽固派斗争的决心B.向西方学习的目的C.变更国体的意向D.建立民主的期望解析:光绪帝是封建皇帝,他学习西方,“补我所未及”,就是为了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整合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整合一、网络构建二、典题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官制、财政、宪法、海陆军、经营新疆、合满汉、教男女、改元迁都,农工商矿各事,上皆深然之。
新政之旨,有自上特出者,每一旨下,多出奏折之外,枢臣及朝士皆茫然不知所自来,于是疑上谕皆我所议拟,然本朝安有是事?——《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材料二(康有为)说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
当时英国有皇帝,德国、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们不必定要革命废皇帝,我们尽可一意推行宪法,让满清贵族仍做皇帝也要得……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戊戌政变之后)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种种实践活动,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历史的起点。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依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的变法主张。
如何理解“疑上谕皆我所议拟,然本朝安有是事”?(2)材料二中钱穆认为康有为的大错误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变法失败的原因还有哪些。
(3)立足现代化视角,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的“历史的起点”?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主张”,依据材料一“自官制、财政、宪法、海陆军、经营新疆、合满汉、教男女、改元迁都,农工商矿各事,上皆深然之”得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建设海陆军;第二小问“理解”,材料一“疑上谕皆我所议拟,然本朝安有是事”意思是有人怀疑皇上颁布的政策都是由我们制定的,可是在本朝会有这样的事发生么,表明君主专制,君权至上。
第(2)问,第一小问“错误”,依据材料二“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得出他的错误是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缺少民众的支持,帝国主义与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封建势力强大,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薄弱,无法与其抗衡。
人民版 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九课后练习(有答案)
戊戌变法45分钟练习题一.选择题:48分1.19世纪末,维新派提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他们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这表明:()A.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和失败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B.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和失败都不具有历史的必然性C.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失败则带有偶然性D.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失败则是历史的必然2. 戊戌变法运动的突出功绩在于:()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政治改革C.发展社会经济D.促进思想解放3.(上海)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
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幻不可胜言。
”这个奏折针对的是:()A.太平军B.洋务派C.维新派D.义和团4.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A.清政府增加了税收,减轻了还债压力B.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C.进一步破坏了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D.为无产阶级成为革命领导阶级奠定基础5.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提出了各方面的具体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C.系统论述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6.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这一观点可适用于对下列那一理论的评价:()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7.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种政治运动,关键是:()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趋势B.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D.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8.百日维新期间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这行立宪制度D.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9.我们之所以把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因为:A.论战最先打破了清朝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状态B.在论战中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兴办近代工商业的要求C..资产阶级在论战中首次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D.论战正面抨击了封建信条和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10.下列观点中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A.B.君C.D.当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11.百日维新的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A. B.C. D.裁撤绿营,编练新式陆军12.康有为从传统儒家思想中寻找变法的理论依据是因为:()①儒家思想根深蒂固②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③变法过程的策略④个人经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二、阅读下列材料:52分13\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
人教版历史选修1戊戌政变同步测试
第四课戊戌政变优化训练基础巩固1.光绪帝贯彻新政在人事上的重大举措是A.颁布变法法令B.游说外国人支持C.给袁世凯加官晋爵、委以重任D.将礼部尚书、四侍郎全部革职,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2.新政的推行,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主要原因是A.维新志士要推翻君主制B.新政法令要推翻清政府统治C.新政法令损害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D.新政反映了人民的反帝要求3.表面支持和保护光绪帝,背地却出卖维新派的历史罪人是A.袁世凯 B.奕诉C.陈宝箴 D.翁同龢4.下列不属于“戊戌六君子”的是A.谭嗣同 B.康有为 C.杨锐 D.林旭5.维新变法的法令在戊戌政变后A.完全被废除 B.保留了绝大部分内容C.只有京师大学堂保留下来 D.变法法令依旧执行6.在百日维新中,除湖南以外各省官员均持观望态度,这充分说明A.光绪皇帝没有实权B.绝大多数官员很顽固C.封建保守势力强大D.改良主义道路行不通强化提高7.英、日等国都曾暗示愿意帮助中国变法的主要原因是A.帮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B.要推翻清王朝统治C.推翻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D.与他国争夺在华利益8.戊戌变法的结局表明A.改良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不通B.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C.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D.维新派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9.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原因是A.变法有群众基础B.变法采用的是改良的形式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D.变法表现了维新派勇于献身的精神10.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A.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B.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C.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D.可以走法、美革命之路课外延伸11.阅读下列材料:由于维新变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社会上反对势力很大。
例如废除八股文,使大批读书人通过八股文考取功名、升官发财的梦想破灭,他们自然群起而反对。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1小题每题3分共计63分)1.有学者认为借助传统文化外衣宣传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思想不失为一种高明的手段以下能作为该观点论据的是()A.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B.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C. 洋务运动和国民大革命D. 戊戌变法和文艺复兴【答案】D【解析】戊戌变法托古改制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来宣传资本主义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2.从梁启超的“新民”、谭嗣同的“新人”到鲁迅的“改造国民性” 到1949以后的“斗私批修”、“破四旧”、“灵魂深处爆发革命” 提倡所谓“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构成了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一条最主要的思想线索这条线索是()A. 思想观念对政治变革的影响B. 只有改造人才能改造社会C.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D.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答案】B【解析】A项一般默认1949年后不涉及政治革命故排除B项梁启超的“新民” 谭嗣同的“新人”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 1949以后的“斗私批修”、“破四旧”、“灵魂深处爆发革命” 提倡所谓“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强调的均是用人去改造社会改造人才能改造社会故正确C项中的新文化运动是在1915年开始的时间上无法对应梁启超和谭嗣同故排除D项材料属于近现代思想发展演变过程而不单单是解放故排除故选B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惜乎当时(注 19世纪末)已届学绝道丧之际学术之培养之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排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这一认识()A. 解释了维新运动兴起的必然性B. 说明了文化革命势在必行C. 反映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曲折性D. 促进三民主义思想的提出【答案】A【解析】材料中“19世纪末”“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等信息反映了19世纪末维新派要求改革君主专制政体的呼声日益强烈说明了自上而下的维新运动势在必行故A项正确文化革命势在必行指的是新文化运动它发生在20世纪初而非19世纪末故B项错误材料虽能体现国人的救亡图存运动但其“曲折性”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三民主义思想于1905年提出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D错误故选A4.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描述错误的是()A. 都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B. 都提倡民权和西学C. 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D. 都抨击封建思想文化【答案】C【解析】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大力提倡民权、西学都不同程度的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故ABD正确不符合题意袁世凯的执政时间是1912年3月至1916年6月而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与此不符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只适合新文化运动而不适合戊戌变法故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5.立宪派认为应力求从中国传统政体和文化中寻找宪政的根据甚至认为中国旧章本来就是立宪的“周官言宪法传称监于成宪仲尼损益四代之制以垂万世之宪” 由此可知立宪派()A. 主张西学中源说B. 质疑西方宪政制度C. 意在减少立宪阻力D. 力促中西民主结合【答案】C【解析】“力求从中国传统政体和文化中寻找宪政的根据”表明立宪派意在减少立宪阻力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6.康有为在其《大同书》里强调“去家界为天民”即实现个体自由其中特别揭露了传统家庭和社会对妇女的残酷迫害但后来其实际做的只不过是不让自己的女儿缠足成立“不缠足会”而已这说明康有为()A. 康有为思想趋于落后B. 改革的策略基于现实C. 资产阶级革命性不强D. 康有为关注妇女解放【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但后来其实际做的只不过是不让自己的女儿缠足成立‘不缠足会’而已” 只是体现了康有为在实践中趋于保守但是并不是说明康有为的思想落后康有为代表了当时中国的先进知识的分子思想要比大多数中国人都先进故A错误通过材料“其中特别揭露了传统家庭和社会对妇女的残酷迫害但后来其实际做的只不过是不让自己的女儿缠足成立‘不缠足会’而已” 说明了康有为理论与实践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国情(封建思想和封建势力根深蒂固)决定的也说明了康有为的策略逐渐趋于现实故B正确资产阶级包括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材料中的康有为只是代表了维新派而不能代表革命派和激进派 C项说法太过绝对错误关注妇女解放只是材料中的表象而材料中的问题是“这说明” 就是要通过表象看到实质D项与问题不符错误故选B7.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批准开设经济特科以外交为六科之一“凡考求各国政治、条约公法、律例章程诸学隶之”同时诏令改八股为策论清末新政期间西学正式纳入科举考试范围这表明()A. 传播西学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B. 清政府开始关注国际法方面的问题C. 中西文化冲撞下传统价值体系被打破D. 清政府的人才选拔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答案】C【解析】8.19世纪末20世纪初天演思潮的倡导者们发生了分歧一种是以康有为、严复为代表的和平渐进论强调社会进步的循序性另一种是以孙中山等人为代表的革命突变论注重质变、飞跃这一现象()A. 说明进化论正确解释了人类演进B. 实质是先进国人的救亡路径之争C. 唤醒国人普遍投身于救国潮流中D. 说明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激烈【答案】B【解析】9.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了中国的转型走向了一个更加艰难更加惨烈的道路因为共和政体在中国文化传统里缺乏支撑的要素不像西方文化里有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这样的制度遗产作者旨在强调()A. 历史传统与政治制度建立密切相关B. 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漫长而曲折C. 君主立宪制更符合当时中国国情D. 戊戌变法导致了近代的动荡与徘徊【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的是戊戌变法不像西方文化中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这样的制度遗产作者意在说明历史传统与政治制度建立密切相关故A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漫长而曲折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说明君主立宪制更符合当时中国国情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了中国政治转型的艰难并不是说明戊戌变法导致了近代的动荡与徘徊故D项错误故选A10.维新派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材料主要反映了()A. 古代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型B. 维新派全民教育的理念C. 维新派认为教育应该为变法服务D. 维新派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答案】B【解析】材料中维新派认为不仅知识分子应该接受教育而且应该使全国所有人民接受教育因而体现了其全民教育的思想故B项正确A D两项没有注意洋务运动时期开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已经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故排除C项没有认识到题目材料没有涉及教育与维新变法的关系排除故选B11.下列哪一项内容符合维新派的主张却不在戊戌变法的政令之内()A. 实行君主立宪制B. 改革政府机构C. 改革科举制度D. 发展民族工商业【答案】A【解析】对照变法措施可知实行君主立宪制并不在变法政令之内故A正确戊戌变法提出了改革政府机构改革选官制度发展工商业的主张 BCD不符合题意12.1898年9月日本《朝日新闻》指出“満人投靠俄国汉人依赖英国” 故成政变名义上是改革派与守旧派的矛盾实际上则完全是“亲俄派与亲英派的权力争夺” 这反映出维新变法()A. 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B. 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C. 尚未提出明确的政治目标D. 得到日本政府的支持【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按照日本舆论的观点戊戌变法不仅涉及中国社会内部纷争也牵涉到俄、英等列强的利益争夺社会环境复杂故B项正确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排除A项维新变法的政治目标很明确就是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故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日本的社会舆论不能代表日本政府的态度更无法反映出其实际举措故排除D项13.“在改革过程中特别需要在现存体制不发生根本性变动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团结大多数人群……使改革过程的权力与利益再分配所引起的震动减少到最低程度”百日维新中与上述原则相抵触的措施有()①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②裁汰旧军建立新式陆军③设农工商总局奖励发明④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日维新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裁汰旧军建立新式陆军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直接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使矛盾激化故①②④符合题意设农工商总局奖励发明不会触及封建顽势力的利益③不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故选B14.范文澜曾评价19世纪末的某运动“学问分子从此在封建思想里添加一些资本主义思想比起完全封建思想来应该说前进了一步”这场运动“添加一些资本主义思想”是指()A. 伸民权、设议院B. 民主、科学C. 民主、共和、博爱D. 实业救国【答案】A【解析】根据“19世纪末的某运动”可排除BC B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C是1910年辛亥革命的主张D不符合“在封建思想里添加一些资本主义思想”联系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应该是戊戌变法维新派主张申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所以A符合题意15.下表为《晚清中国学生留日人数表(大约数)》(据《日本留学中国学生题名录》整理)以下对1896—1905年留日学生人数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③清末新政大力提倡留学④兴中会在日本东京成立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学日本的状况材料显示1896—1905年留日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显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日本明治维新成果的兴趣故①正确1895年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民族危机加深为了挽救民族于危亡之际知识分子继续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故②正确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1901年到1911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涉及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清政府选派学生出洋学习讲求专门学业故③正确根据所学知识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故④错误故选D。
人教版选修一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测试
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一、选择题1.维新变法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摸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次爱国运动。
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运动表现在( )A.变法维新运动和救亡运动相结合B.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C.维新变法与传播新式文化相结合D.维新变法运动与思想启蒙运动相结合2.有学者认为:“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于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
”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着眼点是( )A.经济的现代化B.器物的现代化C.制度的现代化D.精神的现代化3.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准各省广开民厂”的主要目的是()A.洋务运动的刺激B.民族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C.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D.抵制列强经济侵略4.“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困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
……保吾家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
”材料描述的是()A.强学会B.保国会C.兴中会D.保川会5.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形成是在( )A.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后B.洋务运动开始之时C.洋务运动开展过程中D.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6.在戊戌变法运动中,顽固势力破坏百日维新的手段有()①对变法诏令阳奉阴违、托词抗命②控制京津地区的军队③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讨好列强④慈禧太后直接控制人事任免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7.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变法过程急于求成B.变法内容贪大求全C.变法不符合中国社会需要D.这是民族危机严重的反映8.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它们(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9.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戌变法练习题1.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BA.袁世凯出卖维新派B.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C.维新派的软弱妥协D.帝国主义的破坏2.戊戌政变发生后,百日维新的措施中仅保留了 BA.编练新军 B.京师大学堂C.农工商总局 D.官民上书3.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最根本的相同原因是 DA.民族危机严重B.国内阶级目睹尖锐C.资产阶级软弱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4.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D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D.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5.“公车上书”中提出当时救亡图存的上策是CA.“迁都定天下之本” B.“下诏鼓天下之气”C 。
“变法成天下之治”D “练兵强天下之势”6.我们之所以把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因为DA.论战最先打破了清朝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状态B.在论战中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兴办近代工商业的要求C. 资产阶级在论战中首次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D.论战正面抨击了封建信条和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7.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治体制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的出路8.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产生了当时最进步的思想是BA.洋务思想 B.早期维新思想 C.维新思想 D.马克思主义9.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是指D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④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10.下列著作与严复有关的是DA.《盛世危言》 B.《变法通议》 C.《仁学》 D.《天演论)11.下列近代人物中,把西方进化论和自由平等的观念与中国传统今文经学相结合的是 CA.魏源 B.曾国藩 C.康有为 D.张之洞12.“公车上书”中提出设“议郎”主要是模仿西方的( B )A 。
经济模式 B.议会政治 C.教育制度 D.统治制度1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的根本措施是 (A ) A.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 B.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C.变科举、开学校 D.办报刊、立学会14.使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的事件是( A )A.公车上书 B.保国会成立 C.强学会的成立 D.创办(万国公报》15.以谭嗣同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被杀害于此。
六君子中除谭、杨之外,还应有 C①康有为②康广仁③梁启超④林旭⑤杨锐⑥刘光第A.①③④⑤ B.①②⑤⑥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16.揭示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 D )A.创办强学会 B.创办《时务报) C.维新思潮兴起 D.公车上书17.戊戌变法运动是 ( D )①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②一次爱国救亡运动③一次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8.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发布诏令 ( A )A.裁撤部分中央机构服 B.设立议院 C.定宪法 D.实行君主立宪制19、维新运动在19世纪末兴起的主要原因是DA、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B、甲午战败的震撼C、帝国主义支持光绪帝变法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0、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DA、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B、对洋务运动有所批评C、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D、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2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决定性因素是DA、康有为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严格教育B、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D、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软弱性和妥协性22、19世纪末,维新思潮得以发展成为政治运动,关键C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趋势B、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D、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23、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定宪法,是他们DA、不敢出动封建制度B、认为这一主张不符合国情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以减少变法阻力24、戊戌变法将使大小官员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这是因为变法规定BA、提出官民上书言事B、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C、废除八股取士D、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25、戊戌变法运动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DA、挽救了民族危亡B、推动了政治改革C、发展了社会经济D、推进了思想启蒙26.保国会成立后,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迅速高涨,这主要是因为AA 保国会议救亡图存为号召,宣传变法,符合时代要求B 保国会在各省府县设立分会,扩大了影响C 光绪帝支持保国会 D保国会扶植清朝统治,得到广泛支持27.戊戌变法运动的实质是CA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斗争B开明地主与顽固官僚的斗争 C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D西方文化与传统儒学的斗争28.在戊戌变法的诏令中,致使“举国守旧迂廖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内容是: D①改定律例,裁撤冗员②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④裁汰旧军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②③④D ①③④2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材料二梁启超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材料三谭嗣同说:“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材料四严复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然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
但是,‘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弱国只要肯发愤图强,奋起直追,就能够在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中,由弱变强。
”请回答;(1)上述材料分别出自四位思想家的哪本著作(或译著):A.《新学伪经考》《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B.《仁学》《变法通议》《天演论》《孔子改制考》C.《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D.《变法通议》《仁学》《孔子改制考》《天演论》(2)上述四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又各有什么特点?30、有人说,如果没有袁世凯的告密,就不会有戊戌变法的失败。
这种观点对吗?你是如何认识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戊戌变法练习题1-5BBDDC 6-10DABDD11-15CBAAC 16-20DDADD21-25DCDBD 26ACD29题,答:共同点:都主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特点:康有为:利用孔子权威,托古改制;梁启超:力倡“民权”,认识到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谭嗣同: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伦理观念,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严复:宜传西方思想,介绍《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观点。
30题,这种观点不对。
袁世凯告密仅仅是变法失败的偶然因素。
中国的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而维新派的力量比较薄弱。
当时维新派依靠的光绪帝没有实权,他们也没有得到下层群众的支持,脱离了人民群众。
加上策略不够稳妥,触犯顽固派利益较多,遭到了顽固派的激烈反对。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扼杀了变法。
专题测评一、选择题1.约公元前9~前8世纪,雅典建立了城邦国家的雏形,其标志是( B )A.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B.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的设立C.长老会议成为最高决策机关D.债务奴隶制被彻底废除2.关于贵族政治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 )A.最高行政长官——执政官从所有公民中选举产生B.是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C.废除了个人独裁、世袭制、终身制等D.与君主制相比是一种进步3.下列对雅典贵族政治的表述,正确的是( C )①战神山议事会是雅典贵族的议会②最高行政长官为执政官③建立了集体统治的法治原则④维护了平民的利益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关于梭伦改革背景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平民发生大规模暴动B.普通民众没有充分享受民主C.雅典贵族大肆侵吞平民土地财产D.个人独裁现象严重5.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雅典的首席执政官。
他上台后推行的第一项重大改革是( A )A.颁布“解负令”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设立陪审法庭D.设立“四百人会议”6.梭伦改革并没有实现雅典公民的完全平等,主要是因为( A)A.用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B.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C.不同等级的公民承担的义务也不相同D.梭伦改革仅适应了奴隶主阶级的需要7.财产等级制度之所以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关键是( C )A.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B.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C.以财产资格来取代血缘资格确定公民权利D.废除了债务奴隶制8.梭伦改革后( A )A.贵族仍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B.平民比贵族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C.工商业奴隶主的政治权利减小D.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从根本上得以解决9.之所以说梭伦改革从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特权的基础,主要是因为这场改革( B )A.重新分配贵族占有的土地B.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资格C.恢复公民大会的应有地位D.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10.在梭伦改革的措施中,为民主制打下坚实的阶级基础的是( C )A.颁布“解负令”B.废除债务奴隶制C.鼓励发展工商业D.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11.关于梭伦改革中政治改革的评述正确的是( B )①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带有否定贵族特权的进步性②按财产多少进行权力分配,不能满足所有公民参与政治的要求,带有局限性③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民主化改革,有利于民主制的发展④其民主改革是非常彻底的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12.梭伦语:“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
”这段话体现了梭伦在改革中坚持( D )A.民主原则B.公平原则C.财产原则D.中庸原则13.右图是古雅典时期著名的民主政治家,对其评述正确的是( A )A.他的改革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B.他在雅典最终确立了民主制C.他取消了高级职官的财产资格限制D.他的中庸原则大大加强了改革进程14.梭伦改革改变了贵族政治的权力分配原则,主要是指( A )A.财产等级制度的确立B.债务奴隶制的废除C.创立“四百人会议”D.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15.梭伦改革带有历史局限性,主要是因为( D )A.改革措施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B.梭伦对民主政治的认识不足C.梭伦改革触犯了贵族利益D.改革措施带有“折中”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