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研究综述
城乡一体化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建设状况调研报告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一)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加快推进。
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机构没有根本消除,工农关系不协调、城乡关系失衡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乡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格局。
只有广大农民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农民各项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发展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只有尽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状况,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
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重大任务。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当前,农村安定和谐局面面临许多压力,存在不少不稳定因素。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加大,农民养老等社会保障不健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和政权建设需要加强,一些农民权益受到侵犯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因素。
只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社会公平正义的环境,从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采取措施,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切实保障农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使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使广大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
因此,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村民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一、背景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无缝对接和协同发展。
我校组织了一次城乡一体化调研,以了解当前城乡一体化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二、调研对象与方法我们选择了某县作为调研对象,使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调研。
调查对象包括县城和农村的居民、农民工、企业和政府部门。
三、调研结果1. 城乡发展差距存在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地区在人口、经济、教育、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城市的工资水平普遍高于农村,农民工的收入也远低于城市居民平均水平。
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公共服务设施在农村地区相对匮乏。
2. 城乡交通不便调研结果显示,城乡之间的交通问题是制约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因素。
农村地区交通设施不完善,道路狭窄、乡村公交不便。
而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突出,主要道路拥堵现象严重,交通效率低下。
3. 农业发展面临困境由于农民工大量外出打工,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断层问题。
调研显示,农村劳动力严重流失,农业产量下降,农村经济发展乏力。
四、问题分析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资金问题:由于城市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农村缺乏投资,导致资金不均衡分配,公共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2. 城市规划问题:城市规划存在问题,城市发展不平衡,导致城市扩张过快,农村地区人口较少,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扩大。
3. 农村基础设施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水电等设施不完善,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4. 教育医疗问题: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资源相对不足,无法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
五、建议和对策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1.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交通、水电、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
2. 增加农业科技支持,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 加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工留在农村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城乡一体化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资源的有机流动和均衡配置,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城乡居民的综合素质。
为了深入了解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一、调研背景城乡一体化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解决农民问题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
通过调研,我们希望了解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实施情况,及其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二、调研方法我们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城市和农村居民进行了调查。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对城乡一体化政策的了解程度、对政策效果的评价、城乡差距问题等方面的问题。
三、调研结果1. 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宣传和实施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城乡一体化政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政策细节和具体措施了解不深。
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宣传,提高农村居民对政策的认知度。
2. 城乡一体化政策的效果评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政策对农村经济和社会有积极影响。
农村居民普遍感觉到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然而,一些农村居民表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土地流转、农民就业和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困难。
3. 城乡差距问题调查发现,城乡差距问题依然存在。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仍然较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不均衡。
四、对策建议1. 推进城乡一体化政策宣传。
加强对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认知度。
2. 完善城乡一体化政策执行机制。
加强政策的落实与执行,解决土地流转、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
3.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
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升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
4. 鼓励农村产业发展。
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结论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策略,也是推动农村振兴的关键一环。
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

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和发展方向。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农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两者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需要建立有利于城市和农村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共享机制,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农村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及现代化共同发展。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因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城乡间的发展差异过大,疏离较大,使得很多有利条件在各自的地域中并没有实现和利用。
城乡一体化发展有以下几个原因:1. 人口变动。
城市化带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而农村人口基数大,年轻人77%以上选择外出务工,导致农村人口规模不断缩小。
2. 城乡经济差距。
城市化加速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增长缓慢。
缺乏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农村产业发展困难,一些地区农业收入甚至低于城市低收入人群。
3.资源利用不合理。
城市人们往往需要大量的食品和能源,而一些地区的农民由于缺乏市场渠道和信息交流的方式,导致生产的农产品无法销售,浪费了很多农产品和资源。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方式和模式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需要依托于城乡和环境的整合,通过优化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关系,实现城镇和农村的协同发展,这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和模式进行:1. 创新型农村和由产业驱动的农村经济这种方式是关注农村经济的增长,这样需要通过增强农村功能,提高残余资本的流动性和效率,可以实现城市和农村之间共享资源,实现城乡联动发展。
农村多样化的生产方式和方式,可以创造互利共赢的商业模式。
2. 就业培训、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的服务业发展这种方式着重关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通过在农村开展创新型的培训和培训项目,以服务业和其他发展产业为支撑,让农村地区与城市的生产力之间建立联系,并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和收入机会。
3. 建设生态城乡一体化区在现代建设中,生态环境被越来越认识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协调城市和农村发展关系,控制城市发展,内生增长的区域发展,通过生态环境和公共资源的整合,实现公共服务和公共供给的交交汇流岀满足区域多元化的需求。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为了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进行了一次城乡一体化调研。
二、调研内容1.了解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实施情况通过向相关部门负责人、当地居民及农民代表等进行访谈,我们了解到,国家对城乡一体化的政策部署已经落地实施。
各地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制定了相关行动计划和政策文件,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2.分析城乡一体化的成效和困难调研发现,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农村基础设施有所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但是,城乡一体化仍面临一些困难,如农村人口外流、农田面积减少、农业产品销售渠道受限等。
3.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调研中,我们对一些地方进行了深入走访和调研,发现一些成功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案例。
这些地方通过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探索了一条可行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
三、调研结果和建议1.加大政府投入力度2.打造农村创业环境鼓励和引导农民创业,打造良好的农村创业环境。
可以加大对农村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贷款、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农民创业就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加强城乡交通和信息互联完善农村交通网络,提高农村交通的便捷性。
同时,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
这样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四、总结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发展城乡一体化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我们通过本次调研,了解了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实施情况、成效和困难,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各地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村全面复兴的目标。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过程。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加大了城乡发展差距的缩小力度,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
本次调研报告主要围绕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首先,城乡一体化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和农村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融合体,城乡一体化可以让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和配置更加有效,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发展的全面推进。
此外,城乡一体化还可以强化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推动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建设。
其次,目前城乡一体化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方面,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
虽然政府加大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差异,城乡间的发展差距仍然明显。
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然滞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有待提高。
此外,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也存在着土地流转、户籍制度等体制机制障碍,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应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首先,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同时,要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推动土地的流转和规模经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另外,还要加强农村产业发展,培育农村新经济,提高农民的创业创新能力,推动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建设。
总之,城乡一体化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通过加大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可以促进城乡之间的互利共赢,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然而,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需要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加大改革力度,出台更为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发展,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目标。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对城乡一体化的现状、问题以及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下是本人对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的回答。
1、调研报告对城乡一体化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其中包括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农村空心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彻底、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等方面的问题。
对城乡一体化的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情况,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基础和依据。
2、调研报告对城乡一体化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例如,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导致了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农村空心化问题使得农村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彻底问题使得农村经济发展难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问题制约了农村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3、调研报告提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例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此外,提高农民收入和福利待遇,加大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和支持,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促进城乡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调研报告中的这些建议和对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4、调研报告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例如,加强城乡规划和统筹,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城乡发展的协调融合。
此外,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合作交流,推动城市的绿化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调研报告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把握城乡一体化的方向。
综上所述,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对城乡一体化的现状、问题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对城乡一体化的问题和对策的研究,可以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并为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支撑和依据,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概念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指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彼此融合,互为补充,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过程。
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是基于城乡融合的思想而建立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目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普遍面临着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过度扩张、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
因此,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需要进一步改善和完善。
三、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1. 就近技术转移模式就近技术转移模式是指通过向农村输送城市的新技术和新知识,以改善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2. 农村集体经济模式农村集体经济模式是指发挥集体经济在城乡一体化中的作用,带领农村劳动者共同发展,形成多种农村产业模式,实现农村经济转型。
3. 城市扶贫搬迁模式城市扶贫搬迁模式是指通过搬迁富余产能到城市,在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实现城乡一体化。
4. 地域产业链模式地域产业链模式是指在地理空间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通过产业链的形成实现城乡资源的互补和优势的互利,推动城乡一体化。
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1. 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通过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实现城市发挥对周边乡村的辐射作用,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2.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适时完善乡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连接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城乡经济一体化提供保障。
3. 发展特色农业、特色乡村旅游等产业通过培育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动城乡一体化。
4. 推动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城市和城乡接洽点更加紧密,实现城乡人口流动的自由化。
五、结语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城乡差距、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
在实践中,要发挥政府、市场等多方面的作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城乡一体化,以实现社会共同繁荣和全面发展。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调研报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一、背景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实现互动、融合,共同发展。
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之间差距较大的问题逐渐凸显,因此需要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两种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进行,覆盖范围广泛;实地走访则选择了几个城市和乡村样本,深入了解实际情况。
四、调研结果1. 城市和农村居民对城乡一体化建设有不同的认识。
城市居民认为城市与农村发展应该平衡,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供更多公共服务;农村居民则希望能够有更多机会进入城市,享受城市的优质资源和服务。
2. 城乡一体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资源和服务不均衡分布;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水平低;城市与农村居民的融合程度不高,存在差距和矛盾。
3.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解决方案:加强城乡规划,确保城市和农村发展的协调性;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对农村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的支持,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机会进入城市就业;加强城乡居民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城市和农村的融合。
五、调研结论与建议1.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推动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
2.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的幸福感。
3. 加强对农村居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居民的技能水平,增加他们进入城市就业的机会。
4. 加强城乡居民的交流和互动,减少城乡差距,提高城乡居民的融合程度。
六、反馈意见1. 相关政府部门应关注本调研报告的结果和建议,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2. 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居民的教育培训的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指在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实现互动、互补和共享发展的进程。
为了深入了解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调研是必要的。
本报告主要基于调研结果,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现状1. 城乡发展差距存在。
城市地区拥有先进的产业、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而农村地区则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人才流失等问题。
2.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地区的道路、电力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农村公共服务不平衡。
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相对不足,居民享受的权益比城市地区较低。
二、问题1. 城乡产业发展不平衡。
城市地区的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和先进化,而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集中在传统农业上。
2. 农村土地制度问题。
农村地区土地所有权不清晰、土地流转困难等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农村居民素质水平有限。
农村居民的教育素质相对较低,限制了他们参与城市化进程的能力。
三、对策1. 调整城乡发展的政策导向。
制定支持农村产业发展的政策,加大对农业科技、农村金融等方面的支持。
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农村公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
3.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4. 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承包制度改革,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5. 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流动。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促进城乡人才流动。
总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任务。
通过加大政策支持、优化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和加强人才培养和流动,可以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研究报告一、背景介绍近年来,中国的城乡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距和不平衡现象,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鸿沟逐渐加大。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制定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
二、现状分析1. 城市发展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城市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
2. 农村发展的问题:农村人口流失、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成为了农村发展的瓶颈和限制。
3. 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原因:户籍制度、政策导向、经济体制等因素导致了城乡发展差距的扩大。
三、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义1. 消除城乡发展差距: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平衡城乡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2. 实现优势互补:城市的市场和技术优势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资源和人力资本可以满足城市的需求。
3. 建立和谐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和和谐性,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四、发展策略一:改革城市管理体制1. 建立城市规划和管理制度: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2. 推进城市更新和改造:改造老旧城区,提升城市面貌和品质。
3. 促进城市与农村的互动:加强城市与农村的交流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五、发展策略二:推动农村产业升级1. 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农业的现代化,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农民收入。
2. 发展农村旅游业:利用农村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农村旅游,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
3. 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农村企业和合作社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
六、发展策略三: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 加强农村交通建设: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提高农民出行的便利性。
2. 完善农村教育和医疗设施:提高农村教育和医疗水平,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
3. 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加大对农村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七、发展策略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1. 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老年和医疗保障,减轻农民的负担。
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综述

关 于城 乡一 体 化 问题
研 究 综 述
一
城 乡之 间的均衡 配 置 ; 是城 乡 经济 发展 与社会 四
发展 的融合 。 ( 在 内容上 , 乡经 济 社 会 发展 2) 城 体化 包括 城 乡 经 济 发 展 一 体 化 和城 乡社 会 发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李
伟( 理) 整
展 一 体 化 两 个 方 面 的 核 心 目标 。 其 中 , 乡 经 济 城 发 展 一 体 化 的 内涵 是 城 市 ( ) 乡 村 在 产 出 效 镇 与
发 展机 会 。实现 途径 主要 包括 : 快城 乡 社会 建 加
第二 、 三 产业 发展 , 进城 乡融 合 、 升现 代 化 第 促 提 整体 水平 的 有效 途 径 。城 乡 一 体 化 发 展 作 为 今
后 我 国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新 课 题 和 新 趋 势 , 必 要 有 在理 论上 、 度 的 创 新上 、 策 的制 定 上 加 强 研 制 政 究 , 保 证 我 国 城 乡 一 体 化 建 设 健 康 稳 定 地 推 以 进 。 现 将 理 论 界 有 关 城 乡 一 体 化 问 题 的 研 究 综
城 乡 一 体 化 是 人 类 从 农 业 文 明 转 向 3 业 文 2 明、 传统 社会 转 向现代 社会 的必 经之 路 。世 界 从
经济 发展 的 历史 表 明 , 乡 一 体 化 是 协 调 第 一 、 城
益 上趋 于一 致 , 点 是 促 进 城 乡经 济 要 素 ( 括 重 包 组 织 、 源 、 场 、 动 力 、 术 、 息 等 ) 多 维 资 市 劳 技 信 的 传 播 和 融 合 。 实 现 途 径 包 括 : 快 城 乡 经 济 发 加 展 、 善城 乡 经济 结 构 、 加 城 乡经 济 联 系 和优 完 增 化 城 乡经济 布局 四个 方 面 。城 乡社 会 发 展 一 体 化 的内涵则 是城 市 ( ) 乡村 居 民生 活质 量 趋 镇 与 于 一 致 , 点 是 城 乡 居 民具 有 同 等 的 I= 待 遇 和 重 4活 -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我们开展这次城乡一体化调研的目的是深入了解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城乡一体化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此次调研。
二、调研方法我们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调研,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共调查了500名城市居民和500名农村居民。
我们还进行了实地走访,并与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了交流。
三、调研结果1. 发展不平衡:虽然城乡一体化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发展仍然不平衡。
城市地区享受到了较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 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
城市居民的工资收入普遍较高,而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收入相对较低。
3. 城乡人才流失:农村地区人才流失问题严重,年轻一代普遍选择到城市就业或创业,而农村地区缺乏技术人才和创业者。
4. 农村发展机会有限:农村地区发展机会有限,经济增长缓慢。
农民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农民面临的土地减少、农产品价格波动等问题,给他们的生产带来了困难。
四、存在问题和建议1. 加大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基础。
2. 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3. 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等,在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实现均等化。
4.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农村地区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推动农村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五、总结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但目前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不平衡、收入差距、人才流失和农村发展机会有限等问题。
为此,我们建议政府加大政策支持,推动农业现代化,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均衡与共赢。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一、引言城乡一体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提高公民幸福感的必经之路。
城乡一体化需要跨学科、跨部门综合协作,涉及到政策制定、规划设计、投融资、土地管理、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探讨城乡一体化的意义和实施路径,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二、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探索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农村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是推动城市现代化和促进农村现代化的有机体现。
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理论体系构建城乡一体化理论构建首先需要明确其基本概念,如城乡、城乡一体化、农村发展、城市发展等。
其次需要深入分析城乡发展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均、基础设施不完备等。
最后需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资源整合共享、产业结构升级等。
构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理论体系,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政策支撑体系城乡一体化需要政策支撑,政策支撑体系主要包括法律法规、规划制度、政策措施等。
法律法规是保障城乡一体化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规划制度是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政策措施是落实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重要保障。
政策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3.重点问题研究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城乡收入差距、资源配置不均、城乡环境污染等。
在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中,需要重点关注这些问题,在理论上进行深入分析,为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三、城乡一体化的实践研究城乡一体化的实践需要多方协同配合,在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城乡一体化已经取得很多成绩。
1.财政体系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力。
近年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城市与农村的财政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促进社会公平、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

“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融合发展,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乡发展的均衡性。
本文将对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城乡一体化的现状目前,我国城乡一体化进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其次,农村地区逐渐实现了市场化经营,农业产业和农村企业发展迅猛,农民增收的机会逐渐增多。
再者,城市企业和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产业融合,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民的收入。
此外,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服务也有所改善。
二、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尽管城乡一体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交通、供水、电力等设施建设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其次,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较低,与城市市场需求脱节,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增长。
再者,城乡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服务不均衡,农村居民享受的服务与城市居民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此外,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也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城乡一体化的建议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以下是几个建议。
首先,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交通、供水、电力等设施,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
其次,加强农业科技拥军优属,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促进农民的收入增长。
再者,加大对农村社会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此外,建立健全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
四、结论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通过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实现城乡间的互利共赢。
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内容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发展战略。
本文通过参考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相关论文,设置了反映城乡社会发展、城乡经济发展、城乡生态环境条件、城乡基础设施、城乡人口、城乡生活等6个一级指标,共设置29个二级指标,构成了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城乡社会发展城乡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并能采用量化手段进行量化的指标因子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指标体系设计应满足以下几项原则:第一,客观性原则,即应从客观实际出发,全面准确地反映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尽量克服主观因素的影响,力求呈现出客观真实的评价。
第二,系统性原则,即应从系统整体出发,能够真实反映城乡关系的各个方面及其主要特征。
各指标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第三,可操作性原则,即要求不能过于复杂,力争简明实用,用较少指标反映较多的实质性内容。
设计的指标便于收集和量化,从而提高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范围。
第四,可比性原则,即要求能反映城乡发展的共性特征,又能测度其个性特征,从而进行地区间的横向比较。
关于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国内对于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次研究是杨荣南在1997年发表的文章《城乡一体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初探》,在该文中作者设置了城乡经济融合度、城乡人口融合度、城乡空间融合度、城乡生活融合度和城乡生态环境融合度等5个一级指标和34个二级指标来对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评价,此后十多年时间里,尤其是近几年研究城乡一体化的学者越来越多,在这些文章中关于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社会发展、城乡经济发展、城乡生态环境条件、城乡基础设施、城乡人口、城乡生活等方面的研究。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调研报告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摘要: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本报告通过调研和分析,总结了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状况,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一、背景介绍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党中央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步。
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均衡现象,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需要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二、调研方法和范围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法,调研范围包括不同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
三、调研结果分析1.城乡一体化规划不完善。
在一些地区,城乡一体化规划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导致城乡发展不协调。
2.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提升。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例如不完善的道路交通和供水、供电等设施。
3.农业发展不平衡。
农业现代化水平差异明显,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方式仍然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
4.农村人居环境亟需改善。
农村人居环境问题依然突出,例如卫生条件差、垃圾处理不当等。
四、改进建议1.完善城乡一体化规划。
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加大基础设施投资。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优先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3.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加强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和引导,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4.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五、结论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环,当前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们需要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规划和实施,优化城乡发展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文献综述

城乡一体化文献综述201301360011 陆媛媛摘要:20世纪80年代国内就已经提出并开始研究城乡一体化问题。
在实证研究方面,许多文献都对城乡差距及城市化与城乡差距的相关关系做了实证分析,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
本文是对城乡一体化问题进行的文献综述,通过对文献进行整理和评述,指出中国目前城乡一体化的程度及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对策和展望。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城乡差距一、研究背景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针对我国二元结构阻碍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来的战略要求,其目标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河北省也响应号召,积极开始了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并且取得了巨大进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阻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
因此,研究如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解决“三农”问题,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城乡一体化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有以下观点:其中认为最早提出这个概念是在19世纪西方列强侵占之时,尽管催生出了诸如上海、广州等畸形繁荣的近代大都市,但城市生活方式却未能传播到乡村,城市精神始终未能在中国大地萌发滋长。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城市化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因为在此之后,城市才大规模地发展起来。
还有一种观点比较折中:从城市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城市化的过程。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的城市化是从近代开始的,因此,城市学对城市化问题的研究,重点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化。
二、文献综述顾益康等(2004)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度、差异度和协调度为一级指标,并以42个二级指标构成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
岳丽萍等(2006)以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占GDP 的比重、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以及工农业劳动生产率比值等四项指标对陕西省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判断。
赵锋(2010)确立了城乡发展水平和城乡协调水平两个测评维度,再将其分解为18个二级指标。
我国城乡一体化研究综述

随着城 乡一体化建设 的深入推进 , 我 国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方面取 得 了丰硕的成果 ,学术界在对 我国城乡一体化 的研究方 面也 是成绩显 著 。其研究 主来自集 中在 : 一一
4 、对 阻碍我 国城 乡一体化发展 的因素和建设措施 的研 究
是认 为阻碍我 国城 乡一体化发展 的主要 因素是体制 , 由于体制的
科 学文献出版社 ,2 0 1 1 .
我 国学者对城 乡一体化从 多个角度进行 了界定 , 经济学界认为 , 城
乡一体化是通过对城 乡经济 的统一 规划 , 加强城乡之间的信息交流好资
源 的流动 ,从 而实现城 乡之 间的优势互补 和协调 发展 ;社会 学界认 为,
[ 4 ] 程水 源、 刘 汉成.《 城 乡一体化发展 的理论与 实践》[ M ] . 中国农
2 0 1 4年 第 1 4期
电 子 技 术论 坛
我 国城 乡一体 化研 究综述
.
一贺世红
通 过对城 乡一体化研 究成果 的梳理 ,得出我 国在城 乡一体化的研 究
3 、城 乡一体化路 径的研 究
一
上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一是认为我 国城 乡一体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或
五个 阶段;二是从经济学、社会 学等多个领域对城 乡一体化做 出了比较 科 学的界定;三是将城 乡 体制 、市场、产业和以城 带乡等作为城 乡 一体
对较少 。
市 阶段 ( 1 9 5 8 — 1 9 7 8年 ) ;三是 农村 、城市顺 次改 革 ,同步发展 阶段 ( 1 9 7 8 — 1 9 9 1年 ) ;四是城镇化加 快 ,城 乡发 展失衡 阶段 ( 1 9 9 2 — 2 0 0 9 年) ;五是城乡一体化 阶段 ( ( 2 0 1 0年至今 ) ( 马庆斌 , 2 0 1 1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一体化研究综述【摘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十六届三中全会又一次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乡差距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要把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市民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中去考虑,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
一、国外研究动态国外学者对二元结构的研究多以发展中国家为蓝本,对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借鉴意义。
这些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和二元结构理论等。
著名的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是最早分析二元结构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发展经济学家。
他在1954年出版的《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情况,在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社会里,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低收入的劳动力,所以劳动力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工业部门可以获得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而只支付在农业部门维持生存所需的工资,这就促使农业劳动力源源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市,直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城市完全吸收、农村工资和城市工资趋向一致、城乡差别逐步消失、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为止。
G.拉尼斯和J.费(G.Ranis and J.Fei)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对Lewis模型进行了补充,强调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工业部门扩张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刘易斯—拉尼斯—费(Lewis-Ranis-Fei)”模型。
拉尼斯和费在《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政策》中又进一步把城乡协调发展过程分为农业经济、二元结构经济和成熟经济三个阶段,强调二元经济中农业部门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以提高生产率,保持农业和工业的均衡发展。
但是,“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难以解释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与城市失业率持续并存的现象。
恩格斯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的人。
1847 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全体成员得到全面的发展。
”恩格斯指出实现城乡融合的两个标志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和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
他还指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灭,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也将消失,从事农业和工业的将是同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
而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得到全面发展。
在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学界,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首推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
他于1898年出版了《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该书1902年再版时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
在书中他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提出在工业化条件下实现城乡结合的发展道路。
他倡导“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他在序言中说:“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而‘城市—乡村’则避免了二者的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始终坚持城市外围要有相当面积的永久性绿地,相对空想社会主义者而言,他不仅提出自己的设想,用图解的形式描述了田园城市结构,而且把城市的发展从城乡协调的角度重新阐释,把城市与外围乡村当作一个整体来分析,并对资金来源、土地分配、城市财政收支和田园城市的经营管理、人口密度、城市绿化带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后人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此外,从社会学角度,城乡关系理论研究分城乡二分法、城乡连续体说和城乡共同体理论三个阶段。
前者往往只是把农村单纯地理解为城市的边缘,将其看做是土地、劳动和资本的供应地,反过来农村这一方把城市看做是对农村进行剥夺的据点以及人性和文化上的腐败之地,两者之间是相互冲突和充满矛盾的;而后者则认为城市与农村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功能,主张两者应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和完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共同体理论逐步为大家所共识,成为主流,不断发展,并为西方国家政府所采纳。
城乡关系研究的主体也由以城市为中心而不忽视农村,发展到把农村放到与城市对等的地位,进而将农村置于优先位置。
如霍华德和佛立丘提出田园城市理论,试图解决欧洲产业革命以后,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和城市平民窟大量出现等社会问题;克里斯塔勒、迪特里奇提出着眼于解决大城市拥挤问题的城市分散配置理论;巴纳明确从振兴农村的角度论述城乡关系,提出地域构造改善政策理论,该政策的要点在于,把散布于经济力量薄弱的农村地区的中小城市确立为重点发展地区,政府对基础设施进行资金补助,对所在地区内企业进行补助或租税减免,同时创造尽可能多的工商业就业机会;而收入直接补偿理论则强调在重视城乡关系和城市间关系的基础上,政府应重视农村地域内部的差别并加以弥补,体现了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以及对农业和农村多种功能的注目。
无论研究主体如何,上述理论都强调政府应在推进城乡一体中进行必要的干预。
从经济学角度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主要有:佛郎索尼·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郝希曼为代表的不平衡发展理论、源于费农的梯度转移理论、谬尔达尔的累积因果理论等。
这些理论普遍认为,经济增长的过程总是一个不平衡增长的过程,总是一个从不平衡增长到平衡增长、又从平衡增长到新的不平衡增长的过程。
但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下,经济增长的极化效应往往大于扩散效应,最终导致区域间差距扩大,因而,经济社会要达到均衡增长,最好的办法是加大国家干预,改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二、国内研究动态我国研究者对于城乡一体化的内涵还未达成共识,许多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都是围绕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乡村城市化以及城市化发展进行的。
在近两年的新形势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探讨与研究仍然是理论界的一个热点宁维(2011)认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适应形势需要、坚持科学发展、从政治和全局高度提出的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思路、大战略。
就是要按照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在协调、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扭转城乡二元结构,并逐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赵先超、周跃云、杨英(2012)认为,由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相关学者对其内涵仍然没有达成共识,评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标体系也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研究地域较少深入拓展到地级市层面,而地级市一般都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未来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级之一,也是未来中国城市群发展的主体支撑单元。
陈柳钦(2011)认为,当前,城乡一体化是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的集结点,是统领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内在主线,是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得以建成的根本保障。
而田园城市思想,给我们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可以作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想价值的参考目标。
刘丽红(2012)认为,实施城镇化战略,可以带动公共服务设施发展,推动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通过发挥沟通城乡之间的小城镇的桥梁作用,从而引发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善,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逐步得到满足。
城镇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就是提高群众幸福感的进程,绝对不能以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代价。
要有科学的远景规划,切忌冒进。
城镇化建设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推进城镇化要理论联系实际,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
张毅、王宇(2011)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经济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城乡一体化、农村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它是我国现阶段和将来的一件重要大事,必须努力解决好,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富强,实现城乡人民的共同富裕。
陈鸿彬(2007)认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构建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时注重以发展为核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
在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同时,也应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更快地发展。
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城乡的产业发展、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资金投入、规划建设等。
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对城乡生态环境统一规划、建设,对污染同步治理。
侯曼霞、罗光强(2011)认为,产业发展是指在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传统产业不断分化和综合,将产业产前、产中、产后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在组织上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经营的发展过程。
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县域经济中增长速度下降、产业趋同、产业单一、资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突现。
如不采取有效的控制或规避措施,将最终影响县域经济的稳定增长。
三、述评国际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但我们不能照抄照搬发达国家的理论方案和现成经验。
我们在研究中应注重城乡发展的时代性、特殊性、阶段性,注重中国的国情和自身发展中的创新,创造性地解决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参考文献】[1] W.Arthur Lewis: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J].Manchester School,V ol.22,1954.[2] 费景汉、拉尼斯著,王月、甘杏娣等译:劳力剩余经济的发展:理论和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3] Gunnar Myrdal.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M].London:Duckworth,1957.[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 Ebenezer Howard.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M].London:Duckworth,1898.[6] Eales,J.S.:A Further Look at Flexibilities and Elasticities:Comment American[J].Journal of Agricult ural Economics,1996.[7] Harvard.:American Agricultur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8] Alexander Berk:Agriculture Issues&Policies[M].Nova Science Publishers,Inc,2002.[9] 宁维:成渝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区域经济,2011(12).[10] 赵先超、周跃云、杨英:传统工业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实证分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2(1).[11] 郦锋:广州市城乡差异中的城乡一体化现状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5).[12] 杨梅、郝华勇:湖北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困境与战略思考[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2(3).[13] 王雪珍:湖南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6).[14] 范具才、汪萌、范敏:南京市城乡一体化实证研究[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2(5).[15] 石惠春、刘鹿、刘伟:山西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的DEA 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4).[16] 陈柳钦:田园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想城市形态[J].现代城市,2011(4).[17] 刘丽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J].经济导刊,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