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自开商埠设立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清末自开商埠设立的原因
【摘要】近代中国自开商埠始于1898年秦皇岛、三都澳、岳州开放。这些口岸与约开口岸有本质的不同,即权自我操。清政府自行开放形势扼要之区,商贾荟萃之地的原因有四:近代重商思想发展的结果;以自开抵制约开,挽回利权;解决财政困难。
【关键词】自开商埠利权
一、清末自开商埠的设立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对通商口岸的要求有增无减。清政府为杜绝外人觊觎,以自开抵制约开,在交通便利、商业繁兴地区开辟了一批口岸,这就是所谓的自开商埠。自开商埠与约开商埠有本质的区别,即主权在我,清政府操有商埠内的行政、司法、立法等一切大权。总理衙门在1898年提出的自开商埠办法咨文中作了明确解释:“自开商埠,与约开商埠不同,其自主之权仍存未分。”
清政府最早奏准开放的是吴淞。事实上,清政府自开商埠始于1898年4月奏准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和直隶秦皇岛的开放。总理衙门上奏说:“查湖南岳州府地方滨临大江,兵商各船往来甚便。将来粤汉铁路即通,广东、香港百货皆可由此出口,实为湘粤交界第一要埠。”不论是从军事上考虑,还是从经济上考虑,把岳州辟为商埠都是有利的。福建福宁府所属之三都澳,地界福安、宁德两县之间,距福州省城陆路二百余里,为福州后路门户,形势险要,闽洋商船亦多荟萃于此。”因此,清政府把三都澳辟为自开商埠。
秦王(皇)岛隆冬不封,每年津河冻后,开平局船由此运煤,邮政包封亦附此出入,与津榆铁路甚近,殊于商务有利。因此,岳州、三都澳、秦皇岛为清末首批自开商埠。拓展商埠谕令得到全面贯彻实施是在“新政”开始之后,以奏准开埠时间为准,清末自开商埠有吴淞、岳州、三都澳、秦皇岛、南宁、武昌、济南、潍县、周村、湘潭、常德、海州、浦口、天生港、鼓浪屿、香州、公益埠、昆明、葫芦岛,还有东北地区主动开放的16个商埠,约有35口。
二、清末自开商埠的原因
(一)晚清重商思想发展的结果。
鸦片战争结束了中国闭关的时代,通商口岸也伴随着侵略出现,深受闭关传统思想束缚,中国人只看到列强利用通商口岸进行的侵略行径,对通商口岸充满了恐惧和厌恶。很多人包括一些进步思想家在内仍然幻想回到闭关时代,主张封关海禁抵制外辱。当然,1840年后的屡屡惨败也唤醒了一些有识之士,他们通过通商口岸这一窗口开始认识世界,到7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摆脱了重本抑末的传统观念,主张振兴商务,发展中外贸易,这些人被成为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如王韬提出“国计民生全恃乎商”,郑观应鼓吹“习兵战不如习商战”,重商思想的提出,为主张发展对外贸易的思想创造了环境。受其影响,统治阶级内部也有部分人认识到对外通商之利,以李鸿章为代表。他在与英国谈判订立《烟台条约》时,对通商口岸问题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人第见添开口岸,……谓通商之患将无底止,不知中土门户早经洞开,即添数口,利害各半”,“人
皆震惊于添口之多,无论口岸非自我准添也,添十口与添一二口利害轻重适均。西洋各国到处准他人寄居贸易,而仍日益强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强。”他认识到中国的弊病不在于开埠通商。不管是早期维新派还是地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他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对通商口岸的畏惧逐渐消失,逐渐接受了开埠通商的事实。到19世纪80年代陈炽在其《大兴商埠说》中明确提出了开埠通商的主张。90年代末,开埠终成事实,这与晚清重商思想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二)清政府以自开抵制约开以期保全利权。
甲午战败后,列强纷纷划定势力范围,继续要求开放商埠。面对列强的索开,清政府急于寻找一种保全利权的良策。1898年光绪帝发布的开埠上谕也突出表现了以自开抵制约开,均利益保事权的目的,上谕说:“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上谕中着重强调“不准划分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权”。由此,清政府把自开商埠确立为抵制约开,保全主权的国策。清政府的这一动机也被列强所看穿,上海英领事署在接到吴淞开埠的电谕后,做出这样的反应“近闻中国言官条陈,谓各省要害之区,久为西人垂涎,群起吞噬之心,不如将所有要害悉开通商口岸,可免他国觊觎”。因此,清末自开商埠大多处于帝国主义列强争夺势力范围之内,如果不自开,随时都有被侵占的可能。如济南,1904年胶济铁路即将竣工,铁路通车之后,德国势力必将由胶澳一隅向山东广大内地扩张渗透,而且青岛德商威斯也曾
多次请求在济南开设洋行。为了防患于未然,为了阻止德国势力的渗透,前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和山东巡抚周馥联名上折奏请济南自开,之后外务部同意山东自开商埠。由此可见,以自开抵制约开,保全主权是清政府自开商埠的重要原因之一。(三)发展商务增加财政收入。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花去了数千两白银的军费,为了偿还巨额赔款,清政府加重对老百姓的搜刮,发行内债,举借外债等。但这仍难以解决清政府严重的财政困难,为此清政府必须寻找新的财源。在总理衙门奏请光绪皇帝添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等通商口岸时,写到:“中国自通商以来,关税逐年增加,近年增至二千万两,京协各饷多半取给于此。惟是筹运洋款等项支用愈繁,筹拨恒苦不继,计为添设通商口岸”。由此可见,清政府把自开商埠作为扩充利源,解决财政问题的良策。
参考文献:
[1]朱朋寿.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赵靖,易梦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册)[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郑观应.盛世危言[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4]李长仁.李鸿章全集·朋僚函稿·卷十六[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
[5]清华大学历史系.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c].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