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心悸的辨证与治疗

合集下载

刘渡舟:心悸的辩证与治疗

刘渡舟:心悸的辩证与治疗

刘渡舟:心悸的辩证与治疗心悸指的是心律搏动失常而发生的心跳、心慌的一种病症。

悸,《说文》训为“内动”,心悸,也就是心内动。

有的医书也叫“心筑惕”,筑,形容心悸犹如物捣之状;惕,则指悸动而心神不安。

心是一个有节律搏动的脏器,正常情况下,这种搏动在是不知不觉中进行着。

“心悸”是一种失常的搏动,没有节律可言,它使人有明显的心跳、心慌的感觉,并往往伴有胸满、气短等症,属于病态的反应。

从中医角度来讲,心悸主要分为心虚失养,与心被邪扰两大类。

(1)心虚失养的心悸1)心阳虚类阳虚心悸:《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这段话是说心为生命的根本,而主宰神明的变化。

心有这种功能是其阳气的功能所决定的。

心属火脏,而又上居于胸中;胸为阳位,火亦属阳,两阳相合,所以把心称作“阳中之太阳”。

由于阳气主动,阴气主静,所以心脏能不息地搏动,从生到死,莫不以阳气为先决条件。

由此可见,心主血脉与神志,也与阳气的主导作用有关。

如果离开了阳气,心就停止搏动,血脉不流,神志消灭。

因此,凡是由于各种原因,伤伐心的阳气,如治疗上的发汗过多;或过服苦寒药物而内伤阳气;或因年老阳虚,以及禀赋虚弱等等,都可以导致心阳虚的心悸证。

心阳虚的心悸特点,反映于外的则是患者用两手交叉按其心上,往往伴有体疲无力,少气懒言等证象。

脉缓弱无力,有时也可出现间歇,舌质淡嫩,舌苔薄白。

治疗应当甘温扶虚,以补心胸阳气,可用桂枝甘草汤治疗。

桂枝甘草汤方桂枝12克炙甘草6克方中桂枝气味辛温,能上补心阳而温养血脉之寒;佐用炙甘草,复脉补虚,意在桂、甘相合,使其辛甘化阳,益气暖胸,温畅血脉,使心肌得养,则心悸自安。

此方妙在药味单捷,要求一次服完,则药力专一,直达病所,发挥疗效。

医案一:《印机草》载马元仪治一妇,病已一月,而脉浮虚,自汗恶风,此卫虚而阳弱也,与黄芪建中汤一剂,汗遂止……越一月,病者叉手自冒心间,脉之虚濡特甚,此汗出过多而心阳受伤也。

刘渡舟治心悸、痛泻医话

刘渡舟治心悸、痛泻医话

刘渡舟治心悸、痛泻医话1994年,笔者有幸侍诊于刘渡舟教授左右年余,聆听教诲,目睹疏方,受益良多。

老师虽仙逝有年,受业情景犹存脑际,现据当年从师笔录以及追思回忆,整理老师临证验案医话两则,藉以缅怀教导之恩,并以此文倡导弘扬老师为之一生不遗余力、上下求索的仲景学术思想。

刘渡舟老师谓:《伤寒论》方称“经方”(古方),经方以后之方称“时方”(今方),经方药少而精,出神入化,有起死回生之妙。

继《伤寒论》之后,又产生了数以万计的“时方”,经方、时方并驾齐驱,荟萃医林,各有千秋,荫庇于民,应兼收并蓄,使古今之方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即把经方与经方、时方与经方进行有机巧妙结合,此举并非“叠床架屋”之围堵,而是用“古方”以补“时方”之纤弱,用“时方”以补“古方”之不全。

经方合用,张仲景早开先河,如麻桂、柴桂合方等等,然时方与经方合用于临证,疗效确切,但医坛问津者尚少,未形成蔚然成风之势。

经方与经方合用【医话1】心悸案王某,男,36岁。

包工头,1995年8月16日来诊。

自述心悸气短,胸闷憋胀3年,在某医院心电图检查:心率52次/每分钟,诊为心动过缓。

曾用参麦、复方丹参注射液等静点,症状暂缓,近日因工程紧迫,,操劳过度,心悸加重并伴乏力。

于8月9日晚,突然心悸胸闷,气促汗出,口干舌燥,畏寒肢冷,时欲大便,眩晕欲倒,急送当地医院抢救,心电图检查:心率44次/每分钟,经吸氧、静滴(药名不详),住院数日后,心率始达55次/每分钟而出院。

为求用中药彻底治疗,慕名请刘渡舟诊治。

刻下: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口干不欲饮,畏寒肢冷,(正值炎暑,身著夹克),大便3日未行,舌淡苔少,脉沉迟时结,证属心阴阳两虚,以心阳虚为主之心悸证。

治宜温阳通脉,气血阴阳并补,拟《伤寒论》炙甘草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炙甘草15克,红参10克(另炖),桂枝15克,生姜10克,麦冬30克,生地黄30克,阿胶15克(烊化),大枣15枚,麻子仁10克,熟地黄20克,蜜麻黄5克,炮附子8克,细辛5克。

刘渡舟治心脏病独树一帜,很多人没有认识到

刘渡舟治心脏病独树一帜,很多人没有认识到

刘渡舟治心脏病独树一帜,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一说心脏病都害怕,以为心脏坏了。

其实,心脏病主要的有两大类,一类是瘀血型,有心痛,比较严重;一类是胸闷不同型,也叫心阳被蒙型。

而后者,如果上来就以为心脏有淤血就活血化瘀,就输液化瘀,不但治不好,还会损伤心阳。

《伤寒论》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刘渡舟教授曾经感叹,近世医者,只知“心主血脉”“诸脉系于心”,临床一见心脏病,每以大剂活血,欲通心血管瘀塞。

不知心为阳中之太阳,其生理特点,是以阳气为先,而并非以血脉为先。

心主血脉、主神志,必须建立在心阳督守之下来完成,心脏的阳气旺盛,搏动有力,方能保证其他作用的顺利实现。

阳气一虚,则阴霾笼罩,君主不能用事,正如朝中奸臣当道,国安能太平?治病之法,与治国同理,必须去小人,树正气,方能国泰民安。

治国须先君主明,治病须先阳气通,阳气者,心脏之功能也,心脏功能正常,瘀血焉能产生,气行则血行也。

据临床所见,多种心脏病均由阳气虚损,水气上冲所致。

心脏病而由水气上冲所致者,刘渡舟教授谓之“水心病”总由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饮,上凌无制为患。

心阳虚衰,君主失位,坐镇无权,水气因之上冲,则见胸痛、心悸、胸闷短气等证候。

临床辨识此病,当注意色、舌、脉证的变化,面色多见黎黑,此为“水色”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为水斑。

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

脉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时见脉结代或沉伏不起。

心脏病既然其病机为阳虚水气上冲,治疗当然应予温阳利水降冲之法。

刘渡舟教授根据《伤寒论》论述,认为67条“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乃水气上冲的典型症状,与“水心病”的临床表现不谋而合。

所以,选择苓桂术甘汤作为主治方剂,经过数十年的临床验证,疗效显著,充分体现了刘渡舟教授对经方的深刻理解和临床功底之深厚。

刘渡舟辨治心悸刘渡舟辨治心悸

刘渡舟辨治心悸刘渡舟辨治心悸

刘渡舟辨治心悸刘渡舟辨治心悸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导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心神不宁,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心悸发作时常伴有胸闷气短,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等。

本病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以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病证,治疗颇为棘手。

刘渡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刘老行医、执教半个多世纪,力倡仲景之学,上溯岐黄之道,下逮诸家之说,博采众长,学验宏富,形成了鲜明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

刘老诊治疾病,胆大心细,高屋建瓴,圆机活法,知守善变。

推重经方,不薄时方,倡言“古今接轨” ,主张方证相对,有是证用是方,在治疗许多疑难重症时,每能出奇制胜,化险为夷。

刘老精于伤寒学说,对经方运用有独到认识,尤其精于心脑血管类疾病的临床治疗,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诊治特色。

本文拟对刘老治疗心悸九法进行系统总结,以期有资于临床。

1、温补心阳法心属火脏,而又上居于胸,胸为阳,火亦阳,两阳相合,故心为“阳中之太阳” 。

由于阳气主动,阴气主静,故心脏能不息地搏动,从生到死,莫不以阳气为先决条件。

故心主血脉与神志,也无不与阳气的主导作用有关。

如果离开了阳气,则心就停止了搏动,而血脉不流,神志消灭,也是不言而喻。

刘老认为: 心脏以阳气为用,故心脏病亦恒多阳气之病,或阳气太过,或阳气不足。

然就临床观察所见,在现代医学所称的心脏病中,其证属心阳虚者多而心火旺者少。

凡是由于各种原因损伤心之阳气,例如: 发汗过多;或者过服苦寒之品,而内戕阳气; 或因年老阳虚,以及禀赋素弱等等,皆可发生心阳虚的心悸。

症见: 患者两手交叉按其心口之上,即张仲景所说的“心下悸,欲得按” 。

同时,还往往伴有体疲无力,少气懈言等症。

舌质淡嫩,苔薄白,脉缓弱无力,有时还会出现间歇脉。

治当甘温扶虚,补益心胸阳气,刘老常用桂枝甘草汤: 桂枝 12g,炙甘草 6g。

刘渡舟经方医案2

刘渡舟经方医案2

刘渡舟经方医案2本文转载自luoyu5200《刘渡舟经方医案 2》29、芩桂杏甘汤证(1)咳喘案刘渡舟医案:某妇,65岁。

咳而微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舌质胖嫩苔水滑,脉弦。

此为有水气。

水气犯肺则咳而兼喘,肺失治节之权而不能通调水道则小便不利而浮肿。

治用通阳下气,利水消肿之法。

茯苓12克桂枝10克杏仁l0克炙甘草6克连服五剂,小便利而诸证悉平。

(2)喘而心悸案刘渡舟医案:燕×,男,59岁。

患肺源性心脏病,住唐山市某医院治疗,喘咳逆息不能平卧,心悸,气短,面色黧黑,大便已数日未解。

舌苔白腻但根部发黄,脉弦而结。

证为痰热内凝,腑气不利,肺气受阻,故而喘咳。

但心悸气短,面色黧黑,脉结,则为心虚挟饮,此证小虚标实,当先清化痰热以利肺,然后温阳化饮而治心。

栝蒌30克(先煎) 半夏10克黄连6克服两剂后,大便通畅,喘咳减轻已能平卧。

转用通阳化饮苓桂剂以治其本。

茯苓I2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五味子6克服六剂后,喘咳止而心悸宁,遂出院治调理,以善其后。

【解说】苓桂杏甘汤由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杏仁而成。

治疗水气上冲,迫使肺气不利,不能通调水道所致的小便不利,面目浮肿以及咳喘等证。

以上我们就以苓桂术甘汤为代表方的苓桂剂的证治作了简要的介绍。

总的看来,苓桂剂作为治疗水气病的主体,有二个很明显的特点:一是病变以心脾阳虚为主,治疗以茯苓、桂枝为核心;二是水气为病,涉及范围很厂,而与肺、肝、胃、肾、肠等脏腑也有密切的关系;虽然以水气之邪为主,但也能兼挟痰湿、瘀血等。

为了能更加清楚地反映苓桂剂这些整体特点,特列下图以示归纳。

水气迫肺----苓桂杏甘汤水停胃中----苓桂姜甘汤脾气虚弱----苓桂枣甘汤肝气上逆----苓桂芥甘汤肾不纳气----苓桂味甘汤兼挟痰湿----苓桂杏苡汤兼挟淤血----苓桂茜红汤心神浮越----苓桂龙牡汤31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1)低热案刘渡舟医案:刘x x,女,53岁。

刘渡舟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刘渡舟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刘渡舟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
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这一条论述心阳不足而致心悸的证治。

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为心之液,由阳气蒸化津液而成。

因此,过汗必然要耗伤心阳。

心阳被伤,心脏失去了阳气的庇护,空虚无主,故见心中悸动而又喜按,借以安定心悸之苦,正是所谓的外有所护,则内有所恃,也就是条文中的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

根据临床观察,患者还可以见到心前区憋闷不适的证候。

治疗当用桂枝甘草汤来调补心阳。

桂枝甘草汤由桂枝、甘草组成。

桂枝辛甘以补心阳,甘草甘温以滋心液,二药相合,辛甘合化为阳,以补阳为主,阳生阴化以奉于心。

心阳得充,则悸动自安。

桂枝去芍药汤治疗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除了有这两味药外,还有生姜、大枣,就有调和荣卫之意;桂枝甘草汤单用辛甘合化助阳,不用生姜、大枣,是为了使药专力锐,能直达病所的意思。

虽然本证在临床上也可见到胸满,这是阳虚不运所致,并不是由于邪气干扰,故治疗上只宜温补心阳。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中医一代名医——刘渡舟辨治心悸宝贵经验分...

中医一代名医——刘渡舟辨治心悸宝贵经验分...

中医一代名医——刘渡舟辨治心悸宝贵经验分...中医一代名医——刘渡舟辨治心悸宝贵经验分享,收藏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导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至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心悸病情发作时常伴有胸闷气短,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等。

刘渡舟是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

刘老精于伤寒学说,尤其精于心脑血管类疾病的临床治疗,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诊治特色。

其心悸”九法“理论也得到业界的推崇,现总结如下:1、温补心阳法刘老认为: 心脏以阳气为用,故心脏病亦恒多阳气之病,或阳气太过,或阳气不足。

而在现代临床中几乎都是由于各种原因损伤心之阳气居多,例如: 过服苦寒之品而内戕阳气、因年老阳虚或禀赋素弱等,都可能发生心阳虚的心悸。

这种情况就需要进行温补,故称温补心阳法。

2、滋养心阴法刘老认为,现代人因为学习或者工作而用脑过度,甚至通宵熬夜,导致阴虚。

也有因为感情等原因导致伤神,致使心失阴血之养。

阴不制阳,阳气浮动,血脉不调,心律不齐,而发生心悸。

这种情况要静养并补阴,因此叫滋养心阴法。

3、气血同调法刘老认为,如果思虑过度,或者失血过多,会导致心脾气血两虚,不能奉养心主,则发为心悸。

这种情况会伴随浑身乏力,没有胃口,精神恍惚等。

这种情况应当补益心脾,气血两顾。

因此称气血同调法。

4、阴阳双补法刘老说:阴阳两虚之心悸,每续发于各种心脏病中;亦可发于虚人受邪,内震心宫,而脉来结代,心脏动悸不安;或见少气而烦,大便秘结,心神慌乱,不能自主等象。

这种情况要益气养血,阴阳双补,也称阴阳双补法。

5、安神定悸法《素问·灵兰秘典论》云: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 王冰注曰: “任治于物故为君主之官,清净栖灵故曰神明出焉。

” 若一旦突然受惊,则神浮气乱,心主不能自持,因而产生心悸。

刘老总结这种症状: 心悸不安,胆小善畏,睡则做恶梦,惊叫而醒,身出虚汗,六脉弦而小数,或见动脉之候,舌苔薄白而润。

心悸中医证治(转载)

心悸中医证治(转载)

心悸中医证治(转载)心动悸,始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现代医学中各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炎及部分神经官能症有此表现者,可参阅本篇论治。

心悸,是指由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等多种原因导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的一种心脏急症。

临床以病人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证,多有脉象异常,或迟或疾促,或结代。

常呈阵发性发作。

心悸包括惊悸,怔忡两大类。

西医对器质性的病变往往有较好的解释,对功能性病变则不如中医能有更确切的解释和治法。

再从自然人性角度,传统中医的意义更是积极的。

经典名著历史沿革一、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结、代脉辨证及痰湿水饮所致心悸。

1.《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

得此脉者,必难治。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

” 条文指出通过脉象辨别心悸,脉象对于诊断心悸及其类型有特征性、决定性的意义。

结脉是指脉率比较缓慢而有不规则的歇止,主阴盛气结,由气血痰食停滞及寒邪阻遏经络,致心阳被遏,脉气阻滞,故脉来迟滞中止者,故脉结而有力;由气虚血弱致脉迟而中止者,则脉结而无力。

代脉一般指有规律的歇止脉,一般主脏器衰微,气血虚衰而致脉气运行不相连续,故脉有歇止,良久不能自还。

促脉是指脉率较速或快慢不定,兼有不规则的歇止,主阳盛实热或邪实阻滞之证。

另外,发汗过多,损伤心阳致心悸,因为汗为心液,由阳气蒸化而成,故发汗过多,必损伤心阳,心阳不足,空虚无主,而见心悸不宁,虚则喜按,故患者交叉双手按压心胸部位。

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 条文指出太阳病发汗后阳虚水泛之心悸一种变证。

刘渡舟师徒谈论苓桂术甘汤的运用

刘渡舟师徒谈论苓桂术甘汤的运用

刘渡舟师徒谈论苓桂术甘汤的运用1·苓桂术甘汤治心病述要傅延龄总结了导师刘渡舟先生用苓桂剂治疗心脏病的经验,引述如下。

(1)在辨证方面刘氏经常强调,临床辨证要着眼主证,把握关键。

心脏病之属于水气上冲者,其临床表现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是水舌,即舌质淡嫩,舌苔水滑。

这是由于阳气虚弱、水饮从下而上,津液不化所致。

二是水色,即面色黧黑或面呈水斑,多见于天庭、鼻柱两侧、两颧、两颐、颏部的棕褐色或黑褐色斑点,其色暗滞,由于水之色黑,水邪为患,故面色黧黑,且水寒久客,荣卫凝泣,故面生水斑。

这种色象在临床上往往被认为是瘀血征象。

三是脉沉弦,沉脉主病在里,为阳气不振,弦脉主饮,二者皆属于阴脉,反映水寒为病。

自觉症状如水气凌心则悸,阻闭心胸之阳则胸闷、短气、喘息。

又,水为阴邪,阳虚为阴病,夜晚阴气当令而阳气减退,故胸闷等症有人夜加重之倾向。

另外,水气上冲则头晕目眩、咽噎耳鸣、面目虚浮,这是常见表现,故亦可作为辨证的重要指征。

(2)在施治方面刘氏主张,水气上冲性心脏病的治疗应以苓桂剂为主方。

所谓苓桂剂,是指经方中以茯苓、桂枝配伍为主药的方剂,苓桂术甘汤为其基本方,为苓桂诸剂之冠。

无论是冠心病、风心病,还是肺心病或心肌炎,只要其表现具备水气上冲之特征,皆可以苓桂剂化裁使用。

(傅延龄·《中国医药学报》1990,4:55)2·苓桂术甘汤治“水气上冲”病症裴永清说:吾师刘渡舟教授善用本方治疗属于水气上冲的心脏病(包括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余承师意,结合临证观察,水气上冲之见证甚多,上犯于头则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逆阻于肺则咳喘(常加厚朴、杏仁、半夏、陈皮治之);水气凌心则心悸胸闷气短;痹阻胸阳则胸痛;上扰于咽则喉咽不利,有梅核气感,诸多之情,仲景概称为“气上冲胸”,乃省文也,学者当悟之。

临床上用苓桂术甘汤治愈梅尼埃综合征,梅核气、慢性支气管炎等见有水气上冲者报导屡见,皆善学善用者。

如能再结合《金匮要略·痰饮病咳嗽病》篇“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对该方的临床应用会更全面些。

名老中医刘渡舟临床经验 临证特色

名老中医刘渡舟临床经验 临证特色

名老中医刘渡舟临床经验临证特色三、治疗心脏病的经验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为阳中之太阳,心脏之阳为君火。

心脏其所以能不息地搏动,从生到死,无有歇时,主要依赖阳气的运动;心脏主血脉与主神明的功能也依赖于阳气。

心脏以阳气为用,故心脏病亦恒多阳气之病,或阳气太过,或阳气不足。

然就临床观察所见,在现代医学所称的心脏病中,其证属心阳虚者多而心火旺者少。

如果心阳虚衰,坐镇无权,不能降伏下阴,下焦水寒之气即可能乘虚上冲心胸,尤其是在脾肾阳气同时虚弱的情况下,下焦水寒之气上冲更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所以心脏病又多见水气上冲之证。

其治疗宜温养心脏之阳以治其本,而用降逆下气、利水消阴以治其标。

经方苓桂术甘汤是基本方,无论哪种心脏病,只要其临床表现符合水气上冲的特征,就可以也应当使用这一治法。

胸中为阳位,清虚之地,水寒为阴邪,故阴邪闭阻,虚阳被遏。

在这种情况下,表现为以邪实为主的痰饮痹阻证,而心阳虚弱的症状反不突出。

对这种病证的治疗要以祛邪为主,消阴邪、通阳气,而后乃扶正固本。

单纯性心火亢盛证主要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或高冠心。

心火亢盛合并心肾阴虚以及单纯性心肾阴虚证,从理论上讲,都是继发形成的。

这类病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对单纯心火亢盛证的治疗宜用苦寒直泻心火;后两种情况则苦寒清降与甘寒或咸寒养阴合用,或者纯用咸寒养阴,并佐用重镇潜阳之品。

要注意的是,无论阴虚还是阳虚,由于阴阳互根的道理,到后来都可能出现阴阳两虚的病变,张仲景炙甘草汤就体现了这种治法,是治疗心脏病阴阳两虚的代表方。

至于心脏病中瘀血的问题,往往是继发的。

心脏病确有夹血瘀为病者,但是瘀血既非心脏病的共性,也非疾病之本。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瘀血阻络是继发于心阳虚衰和水气上冲之后的病变。

所以活血化瘀不是治疗心脏病的根本法则。

刘氏治疗心脏病较少单纯使用活血化瘀之法,即使有明确的血瘀现象,也只是在主方的基础上加入少许活血之品,其指导思想即在于此。

心脏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可以表示如下:根据刘氏的经验,心脏病可以按如下类型分而治之:(一)心火亢盛临床特征为心烦,急躁易怒,胸闷,头晕,头胀,头痛,尿黄便燥,舌红苔黄、脉滑或大;其人多形盛气实,或颜面为脂溢性皮肤。

名老中医刘渡舟临床经验临证特色

名老中医刘渡舟临床经验临证特色

名老中医刘渡舟临床经验临证特色三、治疗心脏病(de)经验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为阳中之太阳,心脏之阳为君火.心脏其所以能不息地搏动,从生到死,无有歇时,主要依赖阳气(de)运动;心脏主血脉与主神明(de)功能也依赖于阳气.心脏以阳气为用,故心脏病亦恒多阳气之病,或阳气太过,或阳气不足.然就临床观察所见,在现代医学所称(de)心脏病中,其证属心阳虚者多而心火旺者少.如果心阳虚衰,坐镇无权,不能降伏下阴,下焦水寒之气即可能乘虚上冲心胸,尤其是在脾肾阳气同时虚弱(de)情况下,下焦水寒之气上冲更成为一种必然(de)趋势,所以心脏病又多见水气上冲之证.其治疗宜温养心脏之阳以治其本,而用降逆下气、利水消阴以治其标.经方苓桂术甘汤是基本方,无论哪种心脏病,只要其临床表现符合水气上冲(de)特征,就可以也应当使用这一治法.胸中为阳位,清虚之地,水寒为阴邪,故阴邪闭阻,虚阳被遏.在这种情况下,表现为以邪实为主(de)痰饮痹阻证,而心阳虚弱(de)症状反不突出.对这种病证(de)治疗要以祛邪为主,消阴邪、通阳气,而后乃扶正固本.单纯性心火亢盛证主要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或高冠心.心火亢盛合并心肾阴虚以及单纯性心肾阴虚证,从理论上讲,都是继发形成(de).这类病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对单纯心火亢盛证(de)治疗宜用苦寒直泻心火;后两种情况则苦寒清降与甘寒或咸寒养阴合用,或者纯用咸寒养阴,并佐用重镇潜阳之品.要注意(de)是,无论阴虚还是阳虚,由于阴阳互根(de)道理,到后来都可能出现阴阳两虚(de)病变,张仲景炙汤就体现了这种治法,是治疗心脏病阴阳两虚(de)代表方.至于心脏病中瘀血(de)问题,往往是继发(de).心脏病确有夹血瘀为病者,但是瘀血既非心脏病(de)共性,也非疾病之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瘀血阻络是继发于心阳虚衰和水气上冲之后(de)病变.所以活血化瘀不是治疗心脏病(de)根本法则.刘氏治疗心脏病较少单纯使用活血化瘀之法,即使有明确(de)血瘀现象,也只是在主方(de)基础上加入少许活血之品,其指导思想即在于此.心脏病发生发展(de)基本规律可以表示如下:根据刘氏(de)经验,心脏病可以按如下类型分而治之:(一)心火亢盛临床特征为心烦,急躁易怒,胸闷,头晕,头胀,头痛,尿黄便燥,舌红苔黄、脉滑或大;其人多形盛气实,或颜面为脂溢性皮肤.这种类型多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或高冠心,参考辨证指标为高血压、高血脂.治疗宜用苦寒直泻心火,可用三黄泻心汤或解毒汤化裁,血压高者与三草降压汤联合应用.(二)心火亢盛心肾阴虚此型(de)临床特征为心烦失眠,心悸,口渴,舌红,脉细数.治疗用汤泻心火、滋肾阴.此方用、,得三黄泻心汤之半;然阴气已虚,故有、芍药滋养心肾之阴血,此有炙汤养心阴之意.然彼者心脏之阳不足,故不用芍药;此者心火过旺,故芍药可用.(三)心肾阴虚亢阳化风此型(de)临床特征为心悸动不安,身体振振然动摇,头晕,眠差,虚羸少气,动则喘喝,脉细弦或结代,舌红少苔.治疗宜用三甲复脉汤滋养心肾之阴,镇潜熄风安神.(四)心阳不振其主要辨证指标为胸闷或心慌,欲得按之,舌淡、苔白,脉促或脉细.治之宜温养心阳,用汤或去芍药汤.此二方看似简单,药力薄弱,其实如果辨证准确,患者服汤后往往心悸定,胸闷止,有云开雾散之感.如果心阳虚弱较重,证见脉微恶寒,四肢不温,亦应遵循张仲景方法,用去芍药加汤温心肾之阳而散寒.剂,如汤、小建中汤等,皆可依据仲景辨证论治方法选用.(五)心阳不振痰饮凝阻临床特征为胸闷或闷痛,彻背连肩,舌苔白腻,脉滑.先祛邪后温阳,用白酒汤.如果兼有失眠,汤,通心胸之阳而化痰安神.如果兼见胁下气逆,上冲于胸,用汤,通阳降逆.刘氏在治疗此型病证时,也用杏仁汤.(六)心阳虚弱水气上冲这种病证临床最为多见,刘氏称之为“水气上冲”性心脏病.根据刘氏(de)经验,水气上冲(de)特征可归纳如下:水舌:舌质淡嫩,舌苔水滑.这是由于阳气虚弱,水饮从下而上,在舌象上(de)反映.水色:即面色黧黑或面见“水斑”.所谓“水斑”,即见于额部或面颊、目下、颧部、下颌部位(de)褐色斑点,其色黯滞.此由于水之色黑,水邪为患,故面色黧黑;水寒久客,而心不华面,荣卫凝涩,故面生水斑.这种表现在临床上往往被认为是瘀血所致,而多用活血化瘀之法.但刘氏认为此是阳虚水气上冲(de)确切特征,用温阳化饮方法治疗,效果甚佳.水脉:脉沉弦.脉沉主水,弦主饮,两种脉象皆属阴脉,反映水寒为病.水症:水气凌心则悸,阻闭心胸之阳则胸闷、短气、喘息.水为阴邪,阳虚为阴病,夜晚属阴而阳气渐退,故胸闷等现象有夜间加重(de)倾向.此外,若水气上冲于头是头晕目眩、咽噎耳鸣、脸面浮肿.水气上冲性心脏病(de)基本治疗方法是温心阳、化水气、降逆气,其基本方剂是苓桂术甘汤.无论何种心脏病,只要具备上述水气上冲特征,就可以使用该方,并根据具体病情加减.如若头晕较甚,其舌大者,是为水湿阻碍清阳,则加,取法于金匮汤;若胸闷脘痞、呕恶、苔腻,此属痰湿内阻,加、橘红,则二陈汤已寓其中;若肝气激扬,作嗳,头晕目胀,可加、疏肝下气;若血压偏高,头目胀痛,此为肝阳引血上逆,加、、草(此为“三草降压汤”,刘氏临床习用此汤治疗高血压之具有肝火特征者)以降气血之逆;若胸闷较重,舌苔白润,此为寒凝突出,加重,甚者加以温通阳气;如果心前区疼痛控背,手臂麻木,舌有瘀斑,是为夹有瘀血,则加、以活血化瘀,此为“苓桂茜红汤”,亦可加、,以加重活血化瘀力量;若心悸明显,胸闷短气,入夜尤甚,则加炮、;烦躁者,加、重镇安神;冲气突出者,亦须加重降逆平冲;少气明显者,加用(或,重者用);如果同时见有血瘀征象,则再加入沙参、,这便成为“苓桂三参汤”.此方对于水气上冲性心脏病合并有明显气虚血瘀病机者,效果甚佳.如果脉结代,其属中气虚陷者,加入参、芪益气升提;合并气阴两虚者,则苓桂术甘汤与生脉散合方;如果舌淡白如纸,下肢浮肿而小便不利,则以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合用,或二方交替使用,同时宜再加用;如果小便不利比较突出,则方中一味必须减量或者去而不用,再加、,是取五苓散法.由于有(de)存在,能够益气、化气行水,是春泽煎法.本为阳气不振而水气上冲(de)阴性证候,然亦有水蓄久之而蕴热者,这时舌苔转为黄厚腻,舌质微红,口反渴,纯用温药于病不妥,则取桂苓甘露饮意,于方中加入生、、.脉迟者为阳虚寒凝,参、附在所必用;如果寒凝无汗,可以将苓桂术甘汤与汤合为一方;如果脉数而无力,多为阳虚阴逼,心阳虚浮所致,亦需使用和益气温阳,用收敛,用和潜镇.(七)心阳虚弱水气泛滥此型(de)临床特征是:心悸,头眩,小便不利,身体浮肿或沉重、疼痛,或大便不实,手足不温,恶寒,舌淡苔白,脉沉,治之宜用真武汤温心肾之阳而利水.(八)心阴阳两虚其临床特征是心动悸,即心悸并伴有明显(de)身体同节律(de)振动感,脉结代.治之用炙汤,此较之复脉汤多与辛温通阳之品(从源流上讲复脉汤是炙汤去辛温之姜桂而成).临床上观察到,姜桂不仅有温阳通脉(de)作用,而且还可以预防或减轻、地黄诸阴寒凝敛之品对脾胃可能(de)副作用.如有(de)患者在服复脉汤以后脾胃之气受到抑制,出现纳呆、脘痞症状,当加入姜、桂以后,这类症状即可消失.后世温病学家有时对温热性质(de)药物畏若蛇蝎,如用小青龙汤要去麻、辛,用炙汤要去姜、桂,一概而论,未免太偏.此是有感而发,尚望同道留意焉.以上为心脏病在临床上(de)几种主要(de)和常见(de)证型,此外还有几种情况也值得提出,如少阳、厥阴为枢,肝、胆(de)疏利有助于心阳(de)运布,有助于心脉(de)通畅.若肝、胆失于疏利,则有可能影响于心,使心阳内郁,使心脉迟涩,治疗宜用小汤疏利肝、胆.如果同时见有项背强痛、肩臂疼痛或麻木者,表明病涉太阳,当以小汤合汤两解太、少.如果以气机郁结为主,以致心烦易怒而又手足不温者,则当用四逆散疏而泻之.又有肝郁而脾虚者,肝郁使心脏之血气不畅,脾虚使心脏之血脉不充,因而可能引发心脏病变,其治疗宜用逍遥散疏肝健脾,兼有郁热者,用丹栀逍遥散治疗.又有阳明胃热而又上熏于心,见虚羸少气,心悸不宁,口渴,面垢,脉大而芤,舌红苔黄,用汤治疗.医话1案王某,男,36岁.包工头,1995年8月16日来诊.自述心悸气短,憋胀3年,在某医院检查:52次/每分钟,诊为心动过缓.曾用参麦、复方丹参注射液等静点,症状暂缓,近日因工程紧迫,,操劳过度,心悸加重并伴乏力.于8月9日晚,突然心悸胸闷,气促汗出,口干舌燥,畏寒肢冷,时欲大便,眩晕欲倒,急送当地医院抢救,心电图检查:心率44次/每分钟,经吸氧、静滴(药名不详),住院数日后,心率始达55次/每分钟而出院.为求用中药彻底,慕名请刘渡舟诊治.刻下:胸闷,气短乏力,口干不欲饮,畏寒肢冷,(正值炎暑,身着夹克),大便3日未行,舌淡苔少,脉沉迟时结,证属心阴阳两虚,以心阳虚为主之心悸证.治宜温阳通脉,气血阴阳并补,拟伤寒论炙甘草汤合附子汤:炙甘草15克,红参10克(另炖),桂枝15克,生姜10克,麦冬30克,生地黄30克,阿胶15克(烊化),大枣15枚,麻子仁10克,熟地黄20克,蜜麻黄5克,炮8克,细辛5克.5剂,每日一剂,清酒合水各半煎,每日两次分服.侍诊诸生私议:暑气蒸蒸,老师缘何置麻黄于方中,不虑汗出亡阳,犯“虚虚”之戒有曰:老师用药不必多虑,只是吾等不晓个中玄奥耳药尽,患者心悸胸闷、诸症明显减轻,大便日行一次,已着单衫,脉沉无力,结象消失,脉率可达60次/每分钟.上方减麻子仁,又投7剂.服后,患者又欣然来诊,自述神清气爽,料病已愈.诊其脉率,已达68次/每分钟.刘渡舟令再取7剂.隔日一剂,以巩固疗效.老师曰:认识疾病在于证,疾病则在于方.总观是证,为心阴阳两虚尤以心阳虚为主证之,其治必从阴阳两方面权衡,用伤寒论炙甘草汤,当属合拍.然炙甘草汤补心阴之力大,补心阳之功稍逊.而患者又偏以心阳虚为主,故合用伤寒论附子汤,以补偏救弊,并非取其温经解表,而用于鼓动心阳,以治心动过缓,故使数年顽疾得愈.又曰:合方中虽有麻黄一药,汝等勿虑其有发汗亡阳之弊,因“麻黄得熟地则通经络而不发表”(中国医学大辞典谢观论阳和汤),验诸临证,其言不欺.讲毕,学生啧啧称羡,用麻黄之疑亦随之冰释.。

刘渡舟临证妙用小柴胡汤

刘渡舟临证妙用小柴胡汤

刘渡舟临证妙用小柴胡汤(一)柴胡加桂枝汤本方治少阳病兼见头痛、发热、脉浮等太阳表证,为小柴胡汤减去人参之碍表,加桂枝微发其汗而成。

又能治少阳证兼有心悸、气上冲之证。

张某,女,59岁。

患风湿性心脏病。

初冬感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胸胁发满,心悸。

时觉有气上冲于喉,此时则更觉烦悸不安,脉结。

辨证:少阳不和,复感风寒,且挟冲气上逆。

治法:两解少阳、太阳,兼平冲气。

处方:用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

服三剂则诸证得安。

(二)柴胡加芍药汤本方治少阳病兼见腹中痛,且有拘挛之感,按其腹肌而如条索状,此乃因肝脾不和,血脉拘挛所致。

为小柴胡汤减去苦寒之黄芩,加平肝缓急而疏利血脉的芍药而成,又能治疗妇女气血不和的月经不调与痛经等证。

郝某,女,学生,22岁。

肝气素郁,经常胸胁发满,胃脘作痛,月经来潮时,则小腹拘挛作痛,脉弦细且直,舌苔薄白。

辨证:肝气郁结,血脉不和。

肝气郁则疏泄不利而胸胁发满,胃脘作痛;血脉不和则痛经而小腹拘挛。

治法:疏肝和血止痛。

处方:柴胡12克赤白芍各6克甘草6克党参6克生姜10克半夏10克当归尾10克泽兰6克。

连服六剂,诸证即愈。

(三)柴胡桂枝汤本方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的合方。

治外有表证而见“肢节烦疼”,内有少阳气郁而见“心下支结”。

故在小柴胡汤中加桂枝、芍药,使其外和营卫,内调气血,而病可愈。

根据《伤寒论》的治疗精神,余用本方治疗下述三种病症每可取效。

1.治早期肝硬化肝病患者,日久不愈,由气及血,由经及络,而出现腹胀,胁痛如刺,面色黧黑,脉来沉弦,舌质紫暗,边有瘀斑等证。

化验检查,见白蛋白、球蛋白的比例倒置,麝香草酚浊度指数升高。

临床诊断为早期肝硬化。

用柴胡桂枝汤减去人参、大枣之补,另加鳖甲、牡蛎、红花、茜草、土鳖虫等专治肝脾血脉瘀滞、软坚消痞之药,有较好的效果。

2.治关节炎兼肝气郁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有肢节烦疼,同时又因挟有肝气郁而胸胁苦满,或者胁背作痛等证,用柴胡桂枝汤疗效满意。

3.治肝气窜肝气窜为民间土语而未见医籍记载。

刘渡舟经方医案(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图:中药茯苓26、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1)水气上冲案刘渡舟医案:陈××,女:52.岁。

患头晕,心悸,胸中满闷。

每到夜晚则气上冲胸,诸证随上冲之势而加剧。

伴有面部虚浮,目下色青,下肢轻度浮肿、小便短少不利,口虽渴但不欲饮水,强饮则胃中痞闷:问其人便反而秘结不通,五六日一次,坚如羊屎。

舌质淡胖,脉滑,脉沉滑无力。

此证为心脾阳气两虚。

脾阳不运,则水气内停,心阳不振,则水气上乖。

水气上冲,阴来搏阳,所以头晕,心悸,胸闷;水气不化津液不能布行,则小便不利而大便反秘;水气外溢皮肤则为浮肿。

治疗当用温通心阳,气化津液降冲伐水为主。

茯苓30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

服药两剂后,气上冲胸及头晕、心悸等证得以控制。

上方加肉桂3克,泽泻1O克,助阳消阴,利水行津,又服两剂,口渴止,小便利而大使下。

最后采用脾肾双温之法,又合用真武汤使阳回阴消,精神振奋。

(2)奔豚证案刘渡舟医案:陆××,男,42岁。

因患冠心病心肌梗塞而住院,经二个多月治疗,病情没有缓解。

现证:心胸疼痛,心悸气短。

每当心痛发作之时,自觉气上冲咽喉,便觉气息窒塞,周身出冷汗,恐怖欲死。

舌淡苔白.脉弦而结,此奔豚发作,属于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上冲,闭塞胸阳。

治当通阳下气,利水宁心。

茯苓 18克桂枝10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三剂药后冲气平息,心神得安,但脉仍有结象,并伴有明显的畏寒肢冷。

此下焦肾阳未复,水寒之势尚未平伏。

上方加附子10克,生姜10克,白芍10克,又服三剂,下肢转温。

但心悸,胸痛偶发,转用茯苓12克,桂枝10克,五味子6克,肉桂3克,炙甘草6克,又服六剂后,诸症皆平。

心电图检’查大致正常。

(3)鼻不闻香臭案刘渡舟医案:吴××,女,50岁。

患鼻塞难以呼吸,不闻香臭气味,每晚都要用“鼻眼净”滴鼻才能安然卧寐,否则,鼻道堵塞,气道不通而被憋醒:患病已7 年,屡治无功。

刘渡舟治心脏病经验

刘渡舟治心脏病经验

刘渡舟治心脏病经验胸痹心痛是指由于正气亏虚、气滞、瘀血、寒凝、痰浊,心脉痹阻不畅,以膻中或左胸部憋闷疼痛病证。

轻者胸部沉闷或隐痛,或膻中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绞痛,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诱发,亦可安静时发病。

胸痹心痛可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包炎等引起。

可参照本病辨证施治。

刘渡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力倡仲景之学,上溯岐黄之道,下逮诸家之说,博采众长,学验宏富。

刘老对《伤寒论》的造诣精深,治疾病,胆大心细,高屋建瓴,圆机活法,知守善变。

推重经方,不薄时方,倡言“古今接轨”,主张方证相对,治疗许多疑难重症时,每能出奇制胜,化险为夷。

善用桂枝剂、苓桂剂类方,对经方运用有独到认识,和诊治特色。

1 温通心阳法盖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为阳中之太阳,心脏之阳为君火。

心脏其所以能不息地搏动,从生到死,无有歇时,主要依赖阳气的运动,心脏主血脉与主神明的功能依赖于阳气。

心脏以阳气为用,故心脏病亦恒多阳气之病,或阳气太过,或阳气不足。

心脏之病,属心阳虚者多,心火旺者少。

心阳不足,阴霾布于胸中,气血不利,胸痹心痛。

症见:胸闷、心慌,疼痛,欲得按之,遇寒冷气候则甚,伴咳嗽气短,舌淡苔白,脉促或脉细等。

治宜温养心阳,用桂枝去芍药汤。

方义: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阳,以温心胸之阳气;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务使陷入之邪由胸出表,得以外解。

去芍药,因其酸收,反掣桂枝之肘,此乃治阳而远离阴之义。

刘老指出:此方看似简单,药力薄弱,然辨证准确,服汤后往往胸闷止,心悸定,有云开雾散之感。

如心阳虚弱较重之胸痹心痛,伴见脉微恶寒,四肢不温等,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温心肾之阳散寒治之。

本方即桂枝去芍药汤中再加附子,补阳消阴,力大气雄,方能胜任。

本方用于外感病的误治变证,对胸阳不振、阴寒内盛的“胸痹心痛”诸证有较好疗效。

另外,若心阳虚衰,坐镇无权,下焦寒邪乘虚上冲,表现类似心肌梗死休克症:患者发病时感觉从脐腹部有气上冲胸心,胸痛,心悸,面色苍白,甚至上冲咽喉,咽喉窒息,出冷汗,有濒死的恐怖感。

刘渡舟经方医案赏析

刘渡舟经方医案赏析

刘渡舟经方医案赏析刘渡舟经方医案赏析奔豚某,男,54岁。

主诉脐下跳动不安,小便困难,有气从小腹上冲,至胸则心慌气闷,呼吸不利而精神恐怖。

每日发作四、五次,上午轻而下午重。

切其脉沉弦略滑,舌质淡,苔白而水滑。

乃水停下焦之苓桂枣甘汤证。

疏方:茯苓30克,桂枝10克,上肉桂6克,炙甘草6克,大枣15枚,用甘澜水煮药。

仅服3剂,则小便畅通而病愈。

按语:此证气从少腹上冲于胸,名曰“奔豚”,乃固心阳上虚.坐镇无权,使下焦之邪得以上犯。

仲景治此有两方,若气冲而小便利者,用桂枝加桂汤;气冲而小便不利者,则用苓桂甘枣汤。

今脐下悸而又小便困难,与苓桂甘枣汤之证机合,用之果获捷效。

花香丁发表于 2010-6-8 19:45:46溢饮某女,32岁。

患两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抬举。

经过询问得知,冬天用冷水洗衣物后,自觉寒气刺骨,从此便发现手臂肿痛,沉重酸楚无力,诊脉时颇觉费力。

但其人形体盛壮,脉来浮弦,舌质红绎,苔白。

此乃水寒之邪郁遏阳气,以致津液不得流畅,形成气滞水凝的“溢饮”证。

虽然经过多次治疗,但始终没有用发汗之法,所以缠绵而不愈。

处方:麻黄10克,桂枝6克,生石膏6克,杏仁10克,生姜10克,大枣I0枚,甘草6克。

服药1剂,得汗出而解。

按语:溢饮是水饮病的—种表现形式,临床以身体疼痛沉重,其形如肿为特点。

大青龙汤治溢饮,为《金厦要略》所载,但也有人认为《伤寒论》第39条大青龙汤证也属于溢饮的范畴,乃寒邪留着于四肢肌肤之间,郁闭卫阳,使气机不行,津液凝涩所致。

用大青龙汤发越阳郁,俾汗出阳气通利,津液流畅则愈。

花香丁发表于 2010-6-8 19:46:14呕利王某,男,28岁。

初夏迎风取爽,而头痛身热,医用发汗解表药,热退身凉,头痛不发,以为病已愈。

又三日,口中甚苦,且有呕意,而大便下利粘秽,日四五次,腹中作痛,且有下坠感。

切其脉弦数而滑,舌苔黄白相杂。

辨为少阳胆热下注于肠而胃气不和之证。

黄芩10克,白芍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大枣7枚,甘草6克。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由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瘀阻滞心脉,邪扰心神所致,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病证。

常伴有气短,胸闷,甚则眩晕,喘促,脉象或迟或数,或节律不齐。

其中因惊恐、劳累而发,时发时止,不发时如常人,其证较轻者,为惊悸;并无外惊,每由内因引起,自觉终日心中惕惕,稍劳即发,病来虽渐,但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为深重者,为怔忡。

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

【范围】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凡具有心悸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感受外邪风寒湿邪,侵袭体表,痹阻经脉,内舍于心,发为心悸。

2.情志所伤恼怒伤肝,肝气郁滞,日久化火,气火扰心则心悸;若气滞不解,久则血瘀,心脉瘀阻,亦可心悸;忧思伤脾,阴血亏耗,心失所养则心悸;脾胃受损,运化失司,酿生痰湿,痰浊阻络亦可致心悸;突受惊恐,心神慌乱,不能自主亦可发为心悸。

3.饮食失调过食肥甘醇酒,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聚成痰,日久痰浊阻滞心脉,或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所养,均可心悸。

4.劳欲过度房劳过度,损耗肾精,精血亏虚,心失所养;或烦劳不止,劳伤心脾,心气受损,均可发生心悸。

5.它病失养咳喘日久,心肺气虚,或肺虚及肾,心肾虚衰可引发心悸;水肿日久,或中阳不运,水饮内停,继而水饮凌心而心悸;温热病邪,稽留不除,扰乱心神,可致心悸;急性大出血或长期慢性失血均可致心血亏虚,心失所养而引起心悸。

二、病机1.发病因外感、惊恐、失血等引发者,一般发病较急,其它则发病较缓,遇诱因常反复发作。

2.病位主要病位在心,但涉及肝、脾、肺、肾诸脏。

3.病性以虚为主,本虚标实。

本虚主要为气、血、阴、阳不足,心失所养;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水饮、火热毒邪等扰乱心神。

4.病势早期主要是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气滞、血瘀、痰浊、热毒等实邪阻滞心络,扰乱心神;日久心病可及脾、肺、肾等其它脏腑,病机复杂,病情加重。

刘渡舟炙甘草汤案例

刘渡舟炙甘草汤案例

刘渡舟炙甘草汤案例
刘渡舟是著名的中医学家,他在炙甘草汤的运用上有着丰富的经验。

以下是他的炙甘草汤案例:
有一位女性患者,年约40岁,数月前曾大汗出,随后则心悸、胸闷,不能平卧。

刘渡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判断为“心阴阳两虚”。

遂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

炙甘草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方为“炙甘草(12克)生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生地黄(50克)阿胶(6克)麦门冬(10克)火麻仁(10克)大枣(30枚)”。

用法为上药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日分三次服)。

刘渡舟在此方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减化裁。

他将原方中的人参改为党参,目的是增加补气之力;生地黄减量至30克,目的是防止其滋腻碍胃;阿胶不常用,故改用同样有滋阴作用的白芍;另加黄芪以补气升阳,加酸枣仁、远志、茯苓以养心安神。

经过这一系列加减化裁之后,该方药由原来的九味药变成了现在的十一味药。

通过这种加减变化,使炙甘草汤更加符合患者病情,能够更好地发挥疗效。

通过刘渡舟的精心治疗,患者服用数剂后,心悸、胸闷等症状明显减轻。

最终患者共服药28剂,诸症消失,病告痊愈。

总的来说,刘渡舟运用炙甘草汤治疗心悸的经验和案例表明,他非常注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以提高疗效。

他通过对原方的加减变化,使炙甘草汤更加符合患者病情,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疗效。

这种灵活运用经方的做法对于中医药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刘渡舟医案精华(三)心水,心悸

刘渡舟医案精华(三)心水,心悸

刘渡舟医案精华(三)心水,心悸【29】水心病(冠心病) 苓桂术甘汤合参附汤肉桂,五味子。

陆××,男,42岁。

形体肥胖,患有冠心病、心肌梗塞而住院,抢救治疗两月有余,未见功效。

现症:心胸疼痛、心悸气短,多在夜晚发作。

每当发作之时,自觉有气上冲咽喉,顿感气息窒塞,有时憋气而周身出冷汗,有死亡来临之感。

颈旁之血脉又随气上冲,心悸而胀痛不休。

视其舌水滑欲滴,切其脉沉弦,偶见结象。

刘老辨为水气凌心,心阳受阻,血脉不利之水心病。

处方:茯苓30g、桂枝12g、白术10g、炙甘草10g。

此方服三剂,气冲得平,心神得安,心悸、胸痛及颈脉胀痛诸症明显减轻。

但脉仍带结,犹显露出畏寒肢冷等阳虚见证。

乃于上方加附子9g、肉桂6g以复心肾阳气。

服三剂手足转温而不恶寒,然心悸气短犹未全瘳。

再于上方中加党参、五味子各10g,以补心肺脉络之气。

连服六剂,诸症皆瘥。

[按语]本案冠心病为水气上冲之所致,刘老名之谓“水心病”。

总由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饮,上凌无制为患。

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因之上冲,则见胸痛、心悸、短气等心病证候。

临床辨识此病,当注意色、舌、脉、证的变化如下:望色:多见面色黧黑,此为“水色”。

病重者,在额、颊、鼻柱、唇围、下颏等处,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为水斑。

察舌: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

切脉: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

病重时见脉结代或沉伏不起。

辨证:(1)有水气上冲之候。

病人自觉有一股气从心下上冲胸咽。

(2)胸满,夜间为甚,遇寒加重,多伴有咽喉不利,如物梗阻。

(3)心悸,多发于晨起、夜卧、饮食之后,或伴有左侧颈部血脉胀痛。

(4)短气。

表现为动则胸闷发憋,呼吸不利,甚则冷汗自出。

治疗水气上冲之“水心病”,首选苓桂术甘汤。

本方《伤寒论》用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金匮要略》用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等水气凌心射肺的病症。

苓桂术甘汤有两大作用:一、温阳下气而治心悸、胸满;二、利小便以消水阴,而治痰饮咳逆。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沉弦并见,病重者见结代或沉弦不起。

辨证:(1)有水气上冲之候。

病人自觉有一股气从心下上冲胸咽;(2)胸满,夜间为甚,遇寒加重,多伴有咽喉不利,如物梗阻;(3)心悸,多发于晨起、夜卧、饮食之后,或伴有左侧颈部血脉胀痛;(4)短气。

表现为动则胸闷发憋,呼吸不利,甚则冷汗自出。

治疗“水气上冲”的“水心病”,首选苓桂术甘汤,本方温阳下气而治心悸、胸满,利小便以消水阴而治痰饮咳逆。

药仅四味,但配伍精当,大有干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疗效惊人,尤治“水心病”一证,可谓独树一帜。

本方用于临床时,可以随证加减。

如痰多脉滑的,可与二陈汤配合使用;如头眩较重的,可加泽泻;若头面有烘热之象的,可加白薇;若血压偏高的,可加红花、茜草、益母草、牛膝;若脉见结代,则减去白术而加五味子;若湿痰作咳,则减去白术而加薏米;若见惊悸不安的,可加龙骨、牡蛎。

4. 麻杏甘石汤咳喘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18岁。

患喘证颇剧,已有五六日之久,询其病因为与同学游北海公园失足落水,经救上岸则一身衣服尽湿,乃晒衣挂于树上,时值深秋,金风送冷,因而感寒。

请医诊治,曾用发汗之药,外感虽解,而变为喘息,撷肚耸肩,病情为剧。

其父请中医高手服生石膏、杏仁、鲜枇杷叶、甜停苈子等清肺利气平喘之药不效。

经人介绍,延余诊治。

切其脉滑数,舌苔薄黄。

余曰:肺热作喘,用生石膏清热凉肺,本为正治之法,然不用麻黄之治喘以解肺系之急,则石膏弗所能止。

乃于原方加麻黄4克,服1剂喘减,又服一剂而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21》按语:肺喘一证,从外邪论有寒、热之分;从内因言则有虚、实之不同。

本案为肺热作喘,以表证已解,舌苔薄黄,脉象滑数而为验也。

本当用麻杏甘膏汤清热宣肺以止喘,可借前医不识本方运用之真谛,一见热象,便弃去麻黄,只用石膏清肺热,不用麻黄宣肺气,肺系之急不得解,则气喘终不能愈。

故刘老于原方中补入麻黄一味,全其仲景之意,故仅服两剂即安。

足见仲景方配伍之奥妙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悸的辨证与治疗心悸指的是心律搏动失常而发生的心跳、心慌的一种病症。

悸,《说文》训为“动”,心悸,也就是心动。

有的医书也叫“心筑惕”,筑,形容心悸犹如物捣之状;惕,则指悸动而心神不安。

心是一个有节律搏动的脏器,正常情况下,这种博动在是不知不觉中进行着。

“心悸”是一种失常的搏动没有节律可言,它使人有明显的心跳、心慌的感觉,并往往伴有胸满、气短等等症,属于病态的反应。

从中医角度来讲,心悸主要分为心虚失养,与心被邪扰两大类。

(1)心虚失养的心悸1)心阳虚类阳虚心悸:《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这段话是说心为生命的根本,而主宰神明的变化。

心有这种功能是其阳气的功能所决定的。

心属火脏,而又上居于胸中;胸为阳位,火亦属阳,两阳相合,所以把心称作“阳中之太阳”。

由于阳气主动,阴气主静,所以心脏能不息地博动,从生到死,莫不以阳气为先决条件。

由此可见,心主血脉与神志,也与阳气的主导作用有关。

如果离开了阳气,心就停止搏动,血脉不流、神志消灭。

因此,凡是由于各种原因,伤伐心的阳气,如治疗上的发汗过多;或过服苦寒药物而伤阳气;或因年老阳虚,以及禀赋虛弱等等,都可以导致心阳虚的心悸证。

心阳虚的心悸特点,反映于外的则是患者用两手交叉按其心上,往往伴有体疲无力,少气懒言等证象。

脉缓弱无力,有时也可出现间歇,舌质淡嫩,舌苔薄白。

治疗应当甘温扶虚,以补心胸阳气,可用桂枝甘草汤治疗。

桂枝甘草汤方桂枝12克炙甘草6克方中桂枝气味辛温,能上补心阳而温养血脉之寒;佐用炙甘草,复脉补虚,意在桂、甘相合,使其辛甘化阳,益气暖胸,温畅血脉,使心肌得养,则心悸自安。

此方妙在药味单捷,要求一次服完,则药力专一,直达病所,发挥疗效。

医案一:《印机草》载马元仪治一妇,病已一月,而脉浮虚,自汗恶风,此卫虚而阳弱也,与黄芪建中汤一剂,汗遂止………越一月,病者叉手自冒心间,脉之虚濡特甚,此汗出过多而心阳受伤也。

仲景云:发汗过多,病人又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与一剂良已。

阳虚心悸烦躁:如果在上述阳虚心悸的基础上,又兼见烦躁不安等、说明了阳虚面心神不能潜敛。

治疗应该补心敛阳、镇静安神,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桂枝6克炙甘草6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本方用桂校、甘草补心阳之虚;龙骨、牡蛎潜敛神气而镇静安神。

阳虚心悸烦躁而手足厥冷:若在阳虚心悸的基础上、又兼见烦而手足厥冷、脉沉而舌质淡者,反映了少阴心肾上下阳气皆虚。

治疗应当心肾同温,上下兼顾,方剂选用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汤方茯苓12克人参6克炙甘草6克附子12克干6克本方用茯苓、人参补益心气;干、附子、炙甘草温补心肾阳气,使心肾阳气得以充,则心悸、烦躁、手足冷等证自然而解。

如果症见手足发冷,胸满气短,尤其以入夜为甚,憋气情况非常危急,在上方中加入桂枝9克,生9克,大枣7枚,减去干,服用多有效验。

阳虚心悸而气冲胸咽:上述阳虚心悸,也可兼见气从少腹上冲胸咽,颜面翕热如醉状,头目眩晕,这是由于阳虚于上,阴乘于下所致,其脉按之无力,舌质淡苔水滑。

治疗应当温补心阳,纳气归根,可用苓桂味甘汤治疗。

苓桂味甘汤方茯苓12克桂枝10克五味子10克炙甘草6克本方桂枝配甘草能温补心阳:桂枝配茯苓则下气消阴:桂枝配五味子能潜阳于下,而敛气归根。

阳虚心悸作呃:阳虚心悸,也可伴发呃逆,这种呃逆,属于心肾两虚,肾气不潜所致。

呃逆发作时,有的气从下来,冲口作声而出;有的气至胸而还,不能冲口呃出;则使病人憋闷特别严重,痛苦莫可言喻。

治疗应该心肾两温,纳气归根,可用都气汤治疗。

都气汤方熟地30克山萸肉10克山药10克丹皮6克泽泻6克茯苓6克肉桂6克五味子6克本方用六味地黄汤滋补肾水;加肉桂能水中补火,以温阳气之虚:加五味子酸收、敛气归根,以收摄上冲之气。

医案二:某,女,23岁。

症见:心悸而脉结代,呃逆不时发作,如果气能呃出、则心胸为快,如果不能呃出,或及半而罢,则憋闷难忍。

开始时投以苓桂剂虽然有效但不巩固,所以改用都气汤、另加人参扶虚养气,定悸安心。

服三剂则呃逆止,服六剂则心悸平,后用苓桂味甘汤巩固疗效。

2)心阴虚类阴虚心悸:多因青灯读,劳神少寐:或用心不息,而阳用过极;或因情志之火伤其阴、则心失阴血之养。

阴不制阳,阳气浮动、血脉不调、心律不齐面发心悸。

表现为心悸而烦、失眠少寐、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应滋补心阴、凉血清热、可用补心汤为宜。

补心汤方生地12克玄参10克丹参10克天冬6克麦冬10克柏子仁10克当归10克酸枣仁10克远志10克茯神10克党参10克桔梗3克朱砂粉1克(为包分冲)五味子3克本方用生地、玄参、天冬、麦冬滋养心阴;丹参凉血清心;柏子仁润心定志;茯神、远志安神养心;酸枣仁、五味子敛阴潜阳;当归补血;党参益气;朱砂镇心宁神;桔梗载药以达病所。

医案三:某,女,21岁。

为考大学而温习功课,日夜相续,字字不倦。

一日突然心悸发作,心烦意乱,夜不能寐、几天后又发现口舌赤烂,脉细数,舌光红无苔、月经先期而至。

心阴虚而火动,先以黄连阿胶汤泻南补北;续用补心汤滋阴和阳,服十十余剂而获效。

虚阳亢心悸:如果阴虚心悸,续发厥阴心包风阳发动、班见心动,头目眩晕,行路不稳,耳鸣如蝉、装颜手麻,心烦少寐,脉细而弦,或带结象,舌光红似锦而无苔。

治疗应当滋阴补血,平息风阳。

方用三甲复脉汤。

三甲复脉汤方龟板15克壮蛎15克鳖甲15克麦冬30克生地30克阿胶10克白芍10克麻子仁10克炙甘草12克本方集大队滋阴之药与血肉有情之品,具有很很强的滋阴息风功效。

其中阿胶味甘,龟板、鳖甲、牡蛎味咸、能直走心、肝、肾三经而峻补其阴,阴滋则阳潜,配以麦冬、生地、白芍、麻仁滋阴润燥协助其功而万无一失。

甘草扶心脾化赤而为血,复脉生营息风定悸。

3)心之气血阴阳两虚类心牌气血两虚而心悸:此证由于思虑过度,或亡血失血之后,心牌气血两伤,不能奉养心主,而发为心悸。

往往伴有周身无力,饮食不馨,精神恍愡,或健忘等证,面色晄白不泽,脉濡软无力。

治疗应当温补心牌,气血两顾,可用归脾汤治疗。

归脾汤方白术10克人参10克黄芪10克炙甘草10克当归10克茯神10克远志10克炒枣仁12克龙眼肉12克木香3克生3片大枣3枚本方用白术、人参、黄芪、炙甘草以补心牌之气;当归、龙眼肉则补心脾之血;茯神、远志宁心安神;枣仁补肝安魂;木香既能使诸药补而不滞,又以味香通脾奉心,以发挥“归脾”的优势。

医案四:许某,女,32岁。

因其父去世而悲恸,又为家庭生活而忧虑,心绪万千,从而患心悸。

终日痴坐,两目直视,夜不成寐,饮食俱废,延迟一个多月,形销骨立,卧床不起。

脉弦出于寸口,舌苔薄白而默默少言。

辨为肝气抑郁而脾气不和,用逍道遥散原方加香附、郁金,服药后神情转佳,饮食有增,但仍夜不成寐,心悸不安。

于是改用归脾汤加白芍、蒺藜,服至十余剂,心悸不发,夜能安睡,逐渐康复。

心之阴阳两虚而心悸:心的阴阳两虚证,往往伴发于各种心脏病中;亦可发于虚人受邪,震心宫。

脉来结代,心脏动悸不安,或见少气,心神慌乱,不能自主等象。

治疗应当益气养血,阴阳双补。

方用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方炙甘草15克人参10克麦冬30克生地30克桂枝10克生10克大枣15枚阿胶10克麻子仁10克用清酒与水各半,浓煎后分三次服用,令一日尽。

本方用炙甘草、桂枝温补心阳;麦冬、生地滋养心阴;人参补心气以复脉;阿胶育心阴而滋血;麻仁润燥以和胃肠;、枣调中而和营卫。

本方补心阴之功大于补心阳。

医案五:曾治一姓农民,患风湿性心脏病已有数年,最近出现心慌,心跳,悸动不安,脉结代,舌苔薄白。

辨为阴阳两虚证,援用炙甘草汤原方。

因病人路途遥远,所以持方而归,连服百余剂,值春节前来京叩见,告知心慌心悸得愈,同时“风心病”也大有改善(2)心被邪扰作悸心被邪扰作悸,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况1)因惊作悸《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根据王冰的注释:“任治于物故为君主之官,清静栖灵故曰神明出焉。

”如果一旦受到惊吓,神气浮乱,则心主不能自持,因而产生心悸。

此证的特点是心悸不安,胆小善畏,入睡则噩梦连绵,惊叫而醒,身出虚汗,六脉弦而小数,或见动脉,舌苔薄白而润。

治疗应当安神定悸,补心养正。

方用朱砂安神汤。

朱砂安神汤方:人参9克龙齿12克珍珠母30克茯神10克远志6克炙甘草6克当归10克另研朱砂粉1克分冲本方用人参、当归补正安魂;龙齿、珍珠母潜敛心神;茯神、远志宁心安神;炙甘草补心脾而和血脉;朱砂镇惊定悸而使神清梦稳。

医案六:学生某,11岁,读书不用功,贪玩要而又淘气。

一日触动父怒,苛责之余,又加打骂,因而受到惊吓而发病。

心慌神乱,每次入睡后不久便从梦中惊叫而醒,见人则两手抱持不放,两眼发直。

其脉弦,印堂部位呈现青色,肌肉不时颤抖。

用小剂朱砂安神汤,同时吞服牛黄镇惊丸而愈。

2)痰热扰心而作悸此证多因气郁不达,日久化热生痰,痰热相结,既犯胆腑又扰心神,发为心悸。

往往伴有口苦,恶心呕吐,胆小善畏,或兼见“三幻”(即幻视、幻听、幻觉)症状,脉弦而舌苔白腻。

治疗应清热化痰,定惊宁悸,方用温胆汤。

温胆汤方半夏12克茯苓12克竹茹12克生12克枳实9克皮9克炙甘草6克本方用半夏、竹茹清化痰热;皮、积实利气行津以散痞结;茯苓健脾利水以消生痰之源;生健胃降逆以止呕,又能散水饮之结;炙甘草扶正而和诸药。

3)膈饮犯心而作悸此证因膈间停饮,饮为阴邪,必来搏阳,所以心悸不安,心下痞满,呕吐,头目眩晕。

脉弦,舌苔水滑。

治疗应渗饮于下,涤痰于中。

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半夏15克生20克茯苓30克本方用小半夏汤温化痰饮而治呕吐;茯苓淡滲利水,以消膈间饮邪从小便而去。

医案七:王某,男,26岁。

心悸,头目眩晕,重则呕吐,曾服中药不效。

因其舌苔水滑,脉弦直,辨为膈间支饮,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小便畅通,其证随之而消。

4)水气凌心而作悸水气凌心之心悸是属于水饮邪气,上犯心阳的一种病变。

其特点是气从心下上冲心胸,从而心悸胸满,短气作咳,头目眩晕。

脉沉弦,舌苔水滑。

治判疗应当温养阳气,降逆平冲。

方用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方茯苓15克桂枝10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本方桂枝配甘草温补心阳;桂枝配茯苓利水消阴通阳下气;茯苓配白术,则行水消饮;茯苓配炙甘草,能扶虚宁心;炙甘草配白术可以祟土制水,扶正去邪。

用药只有四味,但其中变化奥妙,相须相使,颇有千军万马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