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理论框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力资本理论框架

一般均衡理论对分析经济现象、经济问题非常有用,所有市场取向的经济活动几乎都可以借助该理论进行研究。该理论假定,任何时候经济社会总是处于均衡状态,而不管经济条件的变化。这是因为,只要假定信息和交易成本为零,任何失衡都是可以瞬间恢复的。不难看出,这是该理论的缺点:因为恢复均衡需要时间,而且信息和交易成本也不为零。不过,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公正指出:“如果不区分理论和分析属性和事实的差距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这一事实是人类并不总处于均衡状态中,而且他们不能瞬时恢复均衡。”(P43)舒尔茨除了发现人类并不总处于均衡状态且不能瞬时恢复均衡外,还发现传统的一般均衡理论没有扩展用于分析人体恢复均衡的最优行为。于是,开始研究个人的“应对失衡能力”,以及这种能力的经济价值。这一研究为后来形成的人力资本理论做出积极贡献。

人们应对失衡的能力

根据观察可以发现,人们总是在自觉地重新配置资源以适应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其配置资源的效力则取决于人们自身的“配置能力”。舒尔茨的研究表明,人们的这种能力是可以后天获得的,教育和经验有利于这种能力的形成,同时成为量度这种能力的尺度。至于这种能力的经济价值,取决于经济事件和人力资本存量两个因素:前者成为这种能力的需求曲线,后者成为这种能力的供给曲线。

理论框架

第一,假定客观上存在着(因经济失衡导致的)重新配置资源的经济激励,人们尽自己所能来应付这种激励。这里,“尽自己所能”意味着人有发现特定经济失衡并预估其性质以决定是否采取行动的能力;“激励”意味着可能从资源重新配置的活动中取得的预期收益,即进行应对失衡活动的经济收益。

第二,对上述能力的需求取决于经济失衡的特性。对于特定的失衡,存在一条需求曲线,其纵坐标衡量激励的程度(以能力回报率表示),其横坐标测度资源被重新配置的程度:被重新配置的程度越低,激励程度(能力回报率)就越高,随着资源被重新配置的程度提高,激励程度(能力回报率)就趋于下降,即资源被重新配置的程度提高,激励程度(能力回报率)就越低。

第三,对上述能力的供给,取决于某一时点上特定形式人力资本的存量以及能力回报率引致的存量增长时的成本和那里增长率。这类似于反映企业边际成本的产品供给曲线。

第四,上述能力的供给可以源于多种渠道:例如,短期内可以通过移民增加;再如,经历一段较长时间后,个人积累的经验、技术也会增加这种能力的供给;又如,只要激励存在的时间足够长,人们还会通过教育投资以形成更多的人力资本存量来增加上述能力的供给。

第五,教育与经验对于资源培植的影响是积极的、重要的。这一命题是通过在上述能力供给增加方面的观察得出的。在上述能力供给增加方面,教育是一个具有极强解释力的变量,也是可以验证的、测量的。“教育事实上既具有收入效应,又具有价格效应。随着受教育程度上升,人们的收入会增加,并且当他们的收入上升时,作为价格效应影响的结果,他们时间的价值也会上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