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税收原理
合集下载
第九章税收原理

三、税收分类
( 一)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 商品税 所得税 财产税 资源税 行为税
(二)按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分类
直接税
税收负担不能转嫁或难以转嫁的税种 如所得税、财产税
间接税
税负能够转嫁或易于转嫁的税种 如商品税
(三)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
价内税
税价关系 包含
计税依据 含税价格
传统观念
公需说 交换说 经济调节说
现代税收存在的依据
为公共商品的供给提 供资金保障
调节收入分配关系 宏观经济调节
(三)税收的特征
国家征税并不具有“等价交换”的性 质 国家征税不构成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 债权债务关系
二、税收要素
(一)纳税人
纳税人
自然人 法人
负税人 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关系
英国
6.4 27190 4248 1.76
第三节 税收负担
一、税收负担的含义 从不同的经济层面看
一、税收负担的含义
从具体的表现形式看
名义税收负担 实际税收负担
二、合理的税负水平
从宏观上判断一国税负水平是否合理的标准
经济发展标准
拉弗曲线
政府职能标准
结论
就实现一定的税收收入目标而言,应选择较低水 平的税率,以免影响经济的活力;
2.后转
纳税人通过压低商品购进价格将税负转嫁给供 应者。
3.税收资本化
要素购买者将所购资本品的未来应纳税款,在 购入价中预先扣除,由要素出售者实际承担税 负。
(三)税负转嫁与归宿:局部均衡分析与 一般均衡分析
政府征税对市场产生扭曲 征税产生额外负担 生产者与消费者负担的税额比例
是他们的价格弹性之比的倒数 无关性定理
B
财政学之税收原理(ppt63页).pptx

在的经济前提 4.强制性的公共权力是税收产生和存在的上
层条件
第一节 税收的概念及特征
二、税收的一般概念 155
(一)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 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 偿地取得实物或货币的一种特 殊分配活动。
第一节 税收的概念及特征
我国学术界对税收定义的认识 如下:税收是国家为满足公共需要, 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 标准和程序强制地、无偿地、定量 地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它体 现政府与纳税人之间以法律为准绳 结成的特殊分配关系。
第二节 税收原则
一、税收原则的含义
税收原则是国家制定税收政策、建立税收制度 应遵循的理论准则和行为规范。它规定的是政府对 什么征税(课税对象)、征收多少(课税规模)、 怎样征税(课税方式和方法),它既是政府在设计 税制、税收立法过程中所应遵循的理论准则,也是 税法实施的行为规范,同时还是评价税收制度优劣、 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
对税收的固定性也不能绝对化,以为标准一定,永不更改。
第一节 税收的概念及特征
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相互依、缺一不可的。税收“三 性”,作为税收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是税收区别与其他财政 收入形式的基本标志。
无偿性是税收这种特殊分配手段本质的体现;强制性是 实现税收无偿征收的保证;固定性是无偿性和强制性的必然 要求。
税收的无偿性,使得国家可以把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统一 安排使用。无偿性体现了财政分配的本质。
第一节 税收的概念及特征
3.税收的固定性 税收的固定性,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 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这种 固定性主要表现在国家通过法律,把对什么征税、对谁征税和 征多少税,在征税之前就固定下来。 税收的固定性既包括时间上的连续性,又包括征收比例的 限度性。 税收的固定性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需要。国家的存在、国家 机器的正常运转以及国家行使其职能,必须有稳定可靠的收入 来源。
层条件
第一节 税收的概念及特征
二、税收的一般概念 155
(一)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 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 偿地取得实物或货币的一种特 殊分配活动。
第一节 税收的概念及特征
我国学术界对税收定义的认识 如下:税收是国家为满足公共需要, 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 标准和程序强制地、无偿地、定量 地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它体 现政府与纳税人之间以法律为准绳 结成的特殊分配关系。
第二节 税收原则
一、税收原则的含义
税收原则是国家制定税收政策、建立税收制度 应遵循的理论准则和行为规范。它规定的是政府对 什么征税(课税对象)、征收多少(课税规模)、 怎样征税(课税方式和方法),它既是政府在设计 税制、税收立法过程中所应遵循的理论准则,也是 税法实施的行为规范,同时还是评价税收制度优劣、 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
对税收的固定性也不能绝对化,以为标准一定,永不更改。
第一节 税收的概念及特征
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相互依、缺一不可的。税收“三 性”,作为税收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是税收区别与其他财政 收入形式的基本标志。
无偿性是税收这种特殊分配手段本质的体现;强制性是 实现税收无偿征收的保证;固定性是无偿性和强制性的必然 要求。
税收的无偿性,使得国家可以把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统一 安排使用。无偿性体现了财政分配的本质。
第一节 税收的概念及特征
3.税收的固定性 税收的固定性,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 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这种 固定性主要表现在国家通过法律,把对什么征税、对谁征税和 征多少税,在征税之前就固定下来。 税收的固定性既包括时间上的连续性,又包括征收比例的 限度性。 税收的固定性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需要。国家的存在、国家 机器的正常运转以及国家行使其职能,必须有稳定可靠的收入 来源。
《财政学原理》9章 税收原理

2019/11/14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0
(三)税率
税率是应征税额与课税对象的比例,是 计算税款的尺度。
税率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 税率种类:
比例税率 累进税率 定额税率
2019/11/14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1
比例税率
概念:是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数量大小,均按一个 比例征税。
税收原则是财税学界长期以来一直关注 的重要问题。
2019/11/14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37
一、税收原则的历史回顾与发展
平等原则 确实原则 便利原则 节约原则
2019/11/14
财政收入原则
财政原则
国民经济原则
公平原则
社会公平原则
效率原则
税务行政原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38
(一)课税原则的提出
1. 配第的课税原则
2019/11/14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5
(三)税收的特征
1.强制性:指国家征税是凭借政治强制力,以 法律、法令为依据强制进行的。
2.无偿性:两层含义:
一是指国家征税并不直接以向纳税人提供相应数量 的公共产品为代价;
二是指国家所征税款不构成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债 权债务关系。
3.固定性:是指国家按事先规定的征税对象、 征收标准和课征办法等实施征税。
财产税的特点:
税基较为固定,收入比较稳定(地方主体税种) 具有调节财富分配的作用。
财产税有:房产税、车船税、遗产税、赠 与税等。
2019/11/14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8
4、资源税
是以纳税人占有或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为课 税对象的税类。
资源税作用: 可以增加财政收入 能够促使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调节纳税人因占有或使用自然资源的不 同情况而形成的级差收益
财政学课件第九章税收原理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税收公平原则
税收负担必须在纳税人之 间公平分配,具有相同纳 税能力的人应缴纳相同的 税款。
税收效率原则
以最小的税收成本取得最 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 包括税收行政效率和税收 经济效率两个方面。
02
税收制度
税收制度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税收制度的概念
税收制度是指一国政府为了实现税收 职能,在税收分配过程中遵循的法律 原则、法律准则、法律程序和税收组 织形式构成的税收法律规范的总称。
税收负担归宿是指最终承担税款的主 体,即税收负担的最终落脚点。
税收负担的分布
1 2
税收负担分布的公平性原则
税收负担的分布应遵循公平性原则,即相同经济 条件的人应承担相同的税负,经济条件不同的人 承担不同的税负。
税收负担分布的影响因素
影响税收负担分布的因素主要包括纳税人的支付 能力、经济效率、社会公平和财政收入等。
税收公平的原则
税收公平原则要求税制设计应遵 循比例原则,即税收负担应与纳 税人的经济能力成比例,避免对 弱势群体的歧视和过度负担。
税收效率的概念与原则
税收效率的概念
税收效率是指政府征税应尽可能减少对经济和社会的不良影响,促进资源的有效 配置和经济社会的增长。
税收效率的原则
税收效率原则要求税制设计应遵循中性原则,即税收应对经济活动不产生过度干 预,保持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
税收制度的改革
01
税收制度的改革是指对现有税收 制度的调整和完善,以适应经济 社会发展的需要。
02
税收制度的改革可以从多个方面 入手,如优化税制结构、降低企 业税负、加强税收征管等。
03
税收负担
税收负担的概念与衡量
财政学第九章税收原理

2010年8月23日,财政部官方网站转载了《人民日报》 一篇文章,文章称“我国宏观税负实际偏低”。文章指出,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口径,2007年至2009年 我国宏观税负分别为24%、24.7%和25.4%,这不仅远低于工 业化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则在其《中国财政政 策报告2009/2010》中指出,按照IMF《政府财政统计手册 》标准,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可以定义为一般预算收入、 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外收入、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社保 基金收入,这构成全口径的政府收入。以此计算,中国全 口径政府收入已经从1998年的1.73万亿元,上升到2009年 的10.8万亿元,占当年GDP的比重,也从1998年的20.4%上 升到2009年的32.2%,上升了约12个百分点。2007年至 2009年,宏观税负水平分别达到31.5%、30.9%、32.2%。
5.8
进口环节的增值税与消费 10487.46 税
2758 35.7 14.3
证券印花交易税
544.17
33.79 6.6 0.74
20.2 0.2
12.6 0.65
车辆购置税
1792.03 628.11 54.0 2.4
4.6
2.16
上述税收税入合计
68770.75 11678.9 16.98 94.04 85.4 82.71
济活动。
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2010年全国税收收入 完成情况显示,2010年我国累计完成税收
收入73202亿元,比上年增长23%。
在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占到 88.1% 。
2010年税收收入和主要税种税入表(单位:亿元)
税种
第九章税收原理 25页

级累次进税率应税所超得过1额00%的 税率%
额13累 增值(额全超0额过,扣超累5除过0进项200税目]0金率%额的100%5,相未当5于0若%干比15例%税
累进 税率
(绝2对4 额)(增值5超额0超0额,过累扣2进除0项0税目0率金] 额2001%0的 率累 全率累进税率
个6人0%所得3税5% 未实行
纳税人:法律上的课税主体 负税人:经济上的课税主体 扣缴义务人:税法中规定的负有代扣
代缴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税负转嫁
纳税人≠负税人
税负未转嫁
纳税人=负税人
2、课税对象
课税对象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 标志。
课税对象与税源:
课税对象与税目:
具体化
课税对象
税目
课税对象与计税依据:
量化
课税对象
级超次额累进应税税所率得额
税率%
1
(0,500]
5
2 指把(课5税00对,象2数0额00大]小划1分0为不同的等级, 每个等级分别按照各自对应的税率计征税款,
3 一定(数20额0的0,课5税0对0象0]同时1使5用若干个税率。
1、全额累进负担重应,税超所额得累进负应担纳轻税额
税负增加
全额累进税率 2000
200
2全、全额合额累理项累进性目进税::率累可进能级出应25距现00税的10税所90临负得界增点加附超应3近过0纳7税所05税负.0得1额增5额进增的加实合Δ的际理1Δ现0税性5象05率.,015
超超全超超额额不额额额累累合累累累进进理进进进税税税税:率率率率可以避22233免00000010,00090合00 理
级次 应税所得额 税率%
1 速(0算,扣50除0] 数 5
第9章税收原理1

第九章 税收原理
第一节 税收概述 第二节 税收原则 第三节 税收负担 第四节 税收效应 第五节 最优课税理论
第一节 税收概述
一、税收的本质与特征 二、税收要素 三、税收分类
一、税收的本质与特征
(一)税收的本质
税收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捐税体现着表现在经济 上的国家存在。
税收成本包括
政府的征税费用:表现为政府征税的直接成本,是 政府在实施各种税收计划、征管各个税种过程中所 支出的费用,主要包括税务人员的工薪支出、办公 设备和设施的购置支出和各种业务支出等。
纳税人的纳税费用:是指纳税人在依法纳税时除税 款之外所支出的费用,包括办理税务登记的费用和 时间耗费、填写申报表的劳动耗费、聘请税务顾问 和律师的酬金以及税务人员稽查给纳税人带来的心 理影响。
所得税
又称收益税,是以纳税人的所得额为 课税对象的税类。
所得税的特点:
可以量能负担,体现税收公平原则 所得税受纳税人收入水平的制约 征收成本较高
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 税、社会保险税、资本利得税等。
财产税
是以纳税人拥有或支配的财产数量或 价值为课税对象的税类。
一、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税收效应:
国家课税对纳税人行为的影响。
收入效应(the income effect )
由于征税使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而对其商品购 买和消费行为的影响。
替代效应(the substitution effect )
国家实行选择性征税而对纳税人的经济行为的影响。
三、公平原则
社会成员的税收负担应符合公平标准
横向公平:经济情况相同或纳税能力相等的人,应 当缴纳数额相同的税收。(非歧视性的)
第一节 税收概述 第二节 税收原则 第三节 税收负担 第四节 税收效应 第五节 最优课税理论
第一节 税收概述
一、税收的本质与特征 二、税收要素 三、税收分类
一、税收的本质与特征
(一)税收的本质
税收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捐税体现着表现在经济 上的国家存在。
税收成本包括
政府的征税费用:表现为政府征税的直接成本,是 政府在实施各种税收计划、征管各个税种过程中所 支出的费用,主要包括税务人员的工薪支出、办公 设备和设施的购置支出和各种业务支出等。
纳税人的纳税费用:是指纳税人在依法纳税时除税 款之外所支出的费用,包括办理税务登记的费用和 时间耗费、填写申报表的劳动耗费、聘请税务顾问 和律师的酬金以及税务人员稽查给纳税人带来的心 理影响。
所得税
又称收益税,是以纳税人的所得额为 课税对象的税类。
所得税的特点:
可以量能负担,体现税收公平原则 所得税受纳税人收入水平的制约 征收成本较高
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 税、社会保险税、资本利得税等。
财产税
是以纳税人拥有或支配的财产数量或 价值为课税对象的税类。
一、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税收效应:
国家课税对纳税人行为的影响。
收入效应(the income effect )
由于征税使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而对其商品购 买和消费行为的影响。
替代效应(the substitution effect )
国家实行选择性征税而对纳税人的经济行为的影响。
三、公平原则
社会成员的税收负担应符合公平标准
横向公平:经济情况相同或纳税能力相等的人,应 当缴纳数额相同的税收。(非歧视性的)
税收原理(PPT 33页)

100%
18
2、微观税收负担 企业整体税负
企业个别税种的税负率
3.企业流转税负担率
流转税总额 同期销售收入
100%
4.企业所得税负担率
所得税额 同期利润所得和其他所得总额
100%
19
20
案例分析:纳税人?负税人?
一电视机厂为配合税法宣传,同时也为扩大电视机 的销售量,提高市场占有率,策划出这样一个营销 方案:在产品宣传单的醒目位置上标有“亲爱的顾 客,当您购买我厂的产品后,您将很荣幸地成为了 我国的纳税人” 。
六、税收效应
税收效应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经济选择或经 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或者说,指国家课税对 消费者的选择以至于生产者决策的影响。
税收效应可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从这两个 方面分析课税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劳动投入以 及储蓄和投资等多方面的影响。
30
(一)收入效应
收入效应对纳税 衣物 人在商品购买方 A来自三、税收分类与税制结构
(一)税收分类 1、以课税对象为标准
流转额课税: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 税
所得额课税: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 财产课税:如房产税 行为课税:如印花税 2、以计税依据为标准 从价税:按一定比例计算征收的税收 从量税:采用固定税额计算征收的税收
10
3、以税收管理权限为标准 中央税:如消费税 地方税:如房产税 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如增值税
15
四、税收负担分析
(一)税收负担的概念 税收负担简称税负,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所承
受的经济负担。它表明国家课税对全社会产品价 值的集中度以及税款的不同分布所引起的不同纳 税人的负担水平。 税负水平是税制的核心问题,体现税收与政治、 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九章 税收原理

税收的分类
1.按税收计量标准分类 2.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 3.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 从价税、从量税 价内税、价外税 直接税、间接税
4.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分类 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5.按税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6.按税收的征收实体分类 对人税、对物税 实物税、货币税 正税、附加税
• 1.财政政策原则 • 2.国民经济原则 • 3.社会公正原则 • 4.税务行政原则
二、课税原则的现代观点 • (一)税收的效率标准
1.经济效率标准 (1)马歇尔—哈伯格超额负担理论 (2)制度效率标准 • (二)税收的公平原则 (1)受益原则 (2)能力原则 • (三)税收的经济稳定与增长原则
价格
S+T S
D
A B C
F E D D
P1
A
超额负担 =ABC的面积 B
△P=P1-P0
P0 =t·P0 C D’ △X=X1-X0
H
G
O 数量
X1
X2
X
第三节 税收负担 • 税收负担的含义 • 税收负担的衡量标准 (1)宏观税负 (2)微观税负 • 税负水平分析
拉弗曲线
• 拉弗曲线说明了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 的函数关系。在图中横轴代表税率,纵轴代表税 收收入。税率从原点开始为0,然后逐级增加至B 点时为100%;税收收入从原点向上计算,随着税 率的变化而变化。
7.按税收能否作为单独的征税对象
税收制度的发展 简单的直接税税制 以直接税为主体的税收制度
第二节
课税原则
• 一、课税原则的经典观点 • (一)斯密的课税原则 • (二)瓦格纳的课税原则
斯密的课税原则
• 1.平等原则 • 2.确实原则 • 3.便利原则 • 4.最少征收费用原则
第9章税收原理

– 从量税:以课税对象使用价值的形式如重量、 数量、容积、面积等为标准,采用固定税额计 算征收的税收
25
9.4.2 税制结构的概念与类型
• 税制结构的概念
– 指由若干个不同性质和作用的税种组成的具有 一定功能的税收体系
• 税制结构的类型
– 单一税制:只有一个税种的税收体系。 – 复合税制:多干税种构成的主次有序、相辅相
第9章 税收原理
1
பைடு நூலகம்
本章提要
9.1 税收的特征 9.2 税收原则 9.3 税收负担及其转嫁 9.4 税收分类与税制结构
2
9.1 税收的特征
• 强制性:指国家征税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颁布
法律、法令进行的,是一种强制课征。对国家来说,这种 分配不可侵犯;对纳税人来说,纳税是义务,税法是法律 组成部分,任何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接受法律制裁。
12
• 企业个别税种的税负率
3 .企 业 流 转 税 负 担 率 同 流 期 转 销 税 售 总 收 额 入 1 0 0 %
4 .企 业 所 得 税 负 担 率 同 期 利 润 所 所 得 得 和 税 其 额 他 所 得 总 额 1 0 0 % 流转税存在转嫁问题,纳税人不一定最后负税人, 因此企业流转税负担率只是名义上的。
• 无偿性:国家征税后的税款归国家所有,不直接归还
纳税人,也不需向纳税人支付代价或报酬。国家取得税款 最终转化为公共产品,纳税人或多或少收益,尽管所获收 益与所纳税款不对等。因此税收无偿不是绝对的,而是无 偿性与非直接、非等量的偿还相结合。
3
• 固定性:国家在征税钱就规定了征税的对象以及统一
的比例或数额,国家和纳税人都必须遵守税法规定的征收 标准。纳税人不得不纳、少纳、迟纳;纳税机关不得随意 多征、减免或改变纳税地点等。税收的固定性实际是税法 的确定性,不要误解为永远固定不变,只是在一定时期内 保持稳定。
25
9.4.2 税制结构的概念与类型
• 税制结构的概念
– 指由若干个不同性质和作用的税种组成的具有 一定功能的税收体系
• 税制结构的类型
– 单一税制:只有一个税种的税收体系。 – 复合税制:多干税种构成的主次有序、相辅相
第9章 税收原理
1
பைடு நூலகம்
本章提要
9.1 税收的特征 9.2 税收原则 9.3 税收负担及其转嫁 9.4 税收分类与税制结构
2
9.1 税收的特征
• 强制性:指国家征税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颁布
法律、法令进行的,是一种强制课征。对国家来说,这种 分配不可侵犯;对纳税人来说,纳税是义务,税法是法律 组成部分,任何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接受法律制裁。
12
• 企业个别税种的税负率
3 .企 业 流 转 税 负 担 率 同 流 期 转 销 税 售 总 收 额 入 1 0 0 %
4 .企 业 所 得 税 负 担 率 同 期 利 润 所 所 得 得 和 税 其 额 他 所 得 总 额 1 0 0 % 流转税存在转嫁问题,纳税人不一定最后负税人, 因此企业流转税负担率只是名义上的。
• 无偿性:国家征税后的税款归国家所有,不直接归还
纳税人,也不需向纳税人支付代价或报酬。国家取得税款 最终转化为公共产品,纳税人或多或少收益,尽管所获收 益与所纳税款不对等。因此税收无偿不是绝对的,而是无 偿性与非直接、非等量的偿还相结合。
3
• 固定性:国家在征税钱就规定了征税的对象以及统一
的比例或数额,国家和纳税人都必须遵守税法规定的征收 标准。纳税人不得不纳、少纳、迟纳;纳税机关不得随意 多征、减免或改变纳税地点等。税收的固定性实际是税法 的确定性,不要误解为永远固定不变,只是在一定时期内 保持稳定。
第九章 税收原理 《财政学原理》PPT课件

税收是一个古老的财政范畴,它随国家的产生而 产生,并随着国家的发展而不断得以完善,发挥着日 益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国家征税和公众缴税是社会 成员分摊和负担生产与提供公共商品费用的形式。在 人类社会形成的初期,由于公共活动的规模较小,这 种分摊行动具有偶然性和非规范性。随着人类社会的 发展,公共活动规模的扩大,由社会成员分摊公共费 用成为一种经常性的需要,从而税收就成为以法律形 式体现,由政府专门实施的规范化的筹集公共费用的 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捐税体现着表现在经济 上的国家存在。”
(二)税收存在的依据
税收存在的依据说明国家或政府为什么要征税, 社会公众为什么要缴税的问题。科学地说明税收存 在的依据,对于深入把握税收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17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 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学说,较有代表 性的为“公需说”、“交换说”和“经济调节 说”。
“公需说”起源于17世纪德国官房学派的奥布 利支、克洛克和法国的波丹。这种学说认为,国家职 能在于满足公共需要,增进公共福利,为此需要费用 支出,税收就是实现这种职能的物质条件;换言之, 国家及公共团体为充实公共需要,才要求人民纳税。
表9-1
税级(元) 1000以下 1001-5000 5001-10000 10000以上
税率(%) 10 20 30 40
速算扣除数(元) 0 100 600
1600
累进税率能体现量能负担的原则,主要适 用于所得税,是政府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 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3、定额税率
定额税率是按课税对象的实物单位直接规定 固定税额,而不采取征收比例的形式。如按吨、 平方米、辆等实物单位规定单位税额。定额税率 的特点是计算方便,且税款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 但税负不尽合理,只适用于少数税种或某些税种 中的部分税目。
第9章税收原理税收原则与税收效应

社会正义原则。税收可以影响社会财富的分配,以致影响个人的社会地位 和阶级间的相互地位。税收负担应当在各个人和各个阶级之间进行公平的 分配,要通过政府征税矫正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贫富两极分化的流弊,缓 和阶级矛盾,达到用税收政策实行社会改革的目的。由此又可以导出,普 遍和平等两个具体原则:
普遍,税收负担应遍及社会各成员,每个公民都有纳税义务。
促进主动纳税的征税方法,即赋税应当自愿缴纳。 不得侵犯臣民合理的自由和增加对产业的压迫,赋税要不危害人民
的生活和工商业的发展,也不要不正当地限制人民的自由。
平等课税,即赋税的征收要做到公平合理。 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征收迅速,其间没有不公正之处,即赋税要
确实,须对一定的目标征收,征收的方法也要做到不易避免。
税率最适度原则。政府征税事实上是剥夺纳税人用于满足个人需要或 用于再生产的产品,所以税率越低,税负越轻,对纳税人的剥夺越少 ,对再生产的破坏作用也越小。
节约征收费用原则。税收征收费用对人民是一种负担,对国家也没有 益处,应节省征收费用。该原则要求一方面尽量减少纳税人负担烦扰 ,另一方面也不给国库增加困难。
税收公平原则,就是指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 状况相适应,各个纳税人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是相对于纳税人的 纳税条件而言的。
横向公平。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相同的税收,即 以同等的方式对待条件相同的人,而不应是专断的或有差别的。又称横 的公平,或水平公平。
纵向公平。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不同的税收,即 以不同的方式对待条件不同的人。又称纵的公平,或垂直公平。
• 税务官吏过多,这些官吏,不但要耗费大部分税款贪污中饱,而且为得
到额外收人而另征附加赋税;
• 税收妨碍了生产活动,使可供纳税的资源缩减乃至消失;
第九章 税收原理 《财政学》PPT课件

二、税收的一般特征
(一)税收的强制性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以社会最高代表身份,凭借
社会公共权力,以法律形式确定征税人和纳税人之间
财
的税收分配关系。 第一,税收分配关系是一种社会最高代表和社会成
政 员必须遵守的权利义务关系。
学 第二,税收分配关系是国家以社会最高代表身份与
社会的经济组织和个人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剩余产品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形式和税收制
度,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纳税人和征税标准。
财
首先,作为课税对象的各种收入、财产或有关行为 是经常的、普遍存在的。
政
其次,课税对象和征收额之间具有规定的限度。
学
Public finance
5
第二节 税收原则理论
所谓税收原则是指国家设计税收制度、制定税收政 策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
政 3、国民收入负担率=税收收入总额÷国民收入 学 ×100%
第三节 税收负担理论
三、税收负担的衡量
(二)微观税收负担的衡量
1、居民税收负担率=居民实际所纳税款÷居民同期 收入总额 ×100%
2、企业综合税收负担率=企业实际缴纳的各项税款 总和÷企业同期利税总额(或增加值)×100%
财 3、企业所得税负担率=企业实际缴纳的所得税总额 政 ÷企业同期利润总额×100%
第四节 税负转嫁理论
一、税收转嫁与税收归宿
(一)税负转嫁
税负转嫁,也称为税收转嫁,是指经济主体将其承 受的税收负担通过各种途径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
财 (二)税负归宿 政 税负归宿,也称为税收归宿,是指处于转嫁过程中
的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或最后落脚点。
学
Public finance
第9章税收原理(ppt147).pptx

minimum cost)
• 平等原则
– 指国民应按其在国家保护下所获收入的多少 来确定纳税的数额。
– “一国国民,都必须在可能范围内,按照各 自能力的比例,即按照各自在国家保护下享 得的收入的比例,缴纳国赋,维持政府”。
• 确定原则
– 指国民应纳税额及缴纳方式(时间、地点、 手续等),都应清楚明确,不要轻易变动。
– 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 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区别
• 负税人是指最终承受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 纳税人与负税人可能一致(如所得税),也可能
不一致(如流转税)。
• 征税对象
– 也称课税客体,即对什么进行征税。
– 征税对象规定着征税的范围,是一种税区别于另 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 税基(tax base)又称计税依据,是征税对象在 量上的具体化,它表明在具体征税过程中政府按 什么计算税额。
• 采用自然单位征税称为从量计征,采用货币单位征税 称为从价计征。
– 税目:征税对象内容上的具体化
• 税率
– 指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额或税基之间的比例。
– 税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财政收入的多少和 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因此,税率被看作是税 制的中心环节。
– 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
– 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
• 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
所得税
• 是以所得为课税对象的税收 • 综合所得税
– 以各类所得的总和为计税依据
• 分类所得税
– 工薪所得税 – 利润所得税 – 土地所得税
商品流转税
• 以流通过程中的商品与劳务为课税对象 的税收
• 周转税和增值税 • 一般商品税和特定商品税
财产税
• 是以财产为课税对象,根据财产的数量或 价值课征的税收
• 平等原则
– 指国民应按其在国家保护下所获收入的多少 来确定纳税的数额。
– “一国国民,都必须在可能范围内,按照各 自能力的比例,即按照各自在国家保护下享 得的收入的比例,缴纳国赋,维持政府”。
• 确定原则
– 指国民应纳税额及缴纳方式(时间、地点、 手续等),都应清楚明确,不要轻易变动。
– 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 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区别
• 负税人是指最终承受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 纳税人与负税人可能一致(如所得税),也可能
不一致(如流转税)。
• 征税对象
– 也称课税客体,即对什么进行征税。
– 征税对象规定着征税的范围,是一种税区别于另 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 税基(tax base)又称计税依据,是征税对象在 量上的具体化,它表明在具体征税过程中政府按 什么计算税额。
• 采用自然单位征税称为从量计征,采用货币单位征税 称为从价计征。
– 税目:征税对象内容上的具体化
• 税率
– 指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额或税基之间的比例。
– 税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财政收入的多少和 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因此,税率被看作是税 制的中心环节。
– 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
– 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
• 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
所得税
• 是以所得为课税对象的税收 • 综合所得税
– 以各类所得的总和为计税依据
• 分类所得税
– 工薪所得税 – 利润所得税 – 土地所得税
商品流转税
• 以流通过程中的商品与劳务为课税对象 的税收
• 周转税和增值税 • 一般商品税和特定商品税
财产税
• 是以财产为课税对象,根据财产的数量或 价值课征的税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9.3.3 税负转嫁与归宿
税负转嫁的概念
指纳税人通过购入或卖出商品价格的变动, 指纳税人通过购入或卖出商品价格的变动,将全 部或部分税收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 部或部分税收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 税负归宿是税负转嫁过程的终点, 税负归宿是税负转嫁过程的终点,也是税收负担 的实际承受者。 的实际承受者。
马歇尔-哈伯格超额负担理论 马歇尔税收超额负担是哈伯格运用马歇尔的基数效用理论作为基 础理论提出的,这种理论在计算税收的超额负担时, 础理论提出的,这种理论在计算税收的超额负担时,利用 了消费者剩余概念和生产者剩余概念, 了消费者剩余概念和生产者剩余概念,并以消费者剩余的 大小作为衡量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时获得净福利多少的 标准。 标准。
≥
17
9.3 税收负担及其转嫁
9.3.1 宏观税收负担 9.3.2 微观税收负担 9.3.3 税负转嫁与归宿
18
9.3.1 宏观税收负担
衡量指标
税收收入总额 国民收入税收负担率= 国民收入
税收收入总额 国民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 = ×100% 国民生产总值
税收收入总额 ×100% 国内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 = 国内生产总值
第9章 税收原理
1
本章原则 税收负担及其转嫁 税收分类与税制结构
2
9.1 税收的特征
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3
9.2 税收原则
9.2.1 财政收入原则 9.2.2 效率原则 9.2.3 公平原则
4
9.2.1 财政收入原则
充分稳定
税收必须充分、 税收必须充分、稳定地满足国家财政支出的需要
8
价 格
马歇尔— 马歇尔—哈伯格超额负担理论
S+T F S
假定政府对这种商品课征FD 假定政府对这种商品课征FD的 FD的 从量税, 从量税,征税的税收收入为 ACDF的面积 的面积, ACDF的面积,消费者因课税而 损失的消费者剩余是ABEF ABEF的面 损失的消费者剩余是ABEF的面 积,生产者因课税而损失的生 产者剩余BCDE的面积。 BCDE的面积 产者剩余BCDE的面积。这两种 损失合计为ACDEF的面积, ACDEF的面积 损失合计为ACDEF的面积,显然 大于政府的税收收入( 大于政府的税收收入( ACDF 额FDE 的面积 。 者 的 额FDE 是课税的超额负担。 是课税的超额负担。 这 , 税 政府 ACDF, 税ACDF,而 因商品 格 产量( ,产量(消费量 ,消 商品, 费者 消费 商品, 消费者 商品 的 。
11
补偿需求曲线
收入的补贴
C P1’ 价格 B
收入的扣除 P0
A P1
F D D‘
Q2‘
Q1’
Q0
Q1
Q2
需求量
12
►
税收超额负担的面积为: 税收超额负担的面积为: S=1/2(T*∆Q) ( )
S=T2/2r 当各种商品的需求相互独立时, 当各种商品的需求相互独立时,对 r为需求曲线的斜率 为需求曲线的斜率 各种商品课征的各自的税率应与该 商品自身的价格弹性成反比。 商品自身的价格弹性成反比。 要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就要: 要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就要: 尽可能采用中性的税收政策, ①尽可能采用中性的税收政策,避免对相对价格的干 扰。 要谨慎地控制税率和税收收入的规模, ②要谨慎地控制税率和税收收入的规模,将它限制在 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尽可能对需求弹性小或无弹性的商品征税。——英 ③尽可能对需求弹性小或无弹性的商品征税。——英 国剑桥大学福利经济学家莱姆齐——反弹性法则。 ——反弹性法则 国剑桥大学福利经济学家莱姆齐——反弹性法则。
经济效率原则
次优原则:在获取必要收入的前提下,尽可能使 次优原则:在获取必要收入的前提下, 效率损失最小
6
税收中性( 税收中性(neutrality):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 ) 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如果政府 课税改变市场活动中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者的消费 行为,或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生产者的生产行为, 行为,或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生产者的生产行为,就会 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的资源配置状况。 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的资源配置状况。这些改变效果就是税收 的非中性( 的非中性(non-neutrality)。 )。 税收中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 税收中性包括两层含义: 以税款为限, 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 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 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 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D
X1
X0
X
10
税收超额负担的计算
►
争论——当需求曲线呈垂直状态,超额负担将不复存在, 争论——当需求曲线呈垂直状态,超额负担将不复存在,可 ——当需求曲线呈垂直状态 消费者的福利必然要变化,因为与税前状态相比, 是,消费者的福利必然要变化,因为与税前状态相比,税收 扭曲了相对价格。 扭曲了相对价格。
7
超额负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超额负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 纳税支出,另一方面增加政府部门支出, 纳税支出,另一方面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 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 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 则发生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 则发生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征税改变了商品的 相对价,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相对价,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 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希克斯超额负担理论
►
补偿需求曲线( 补偿需求曲线(compensated demand curve)——将价格变 curve)——将价格变 动所引起的收入效应剔除,使需求曲线仅反映替代效应。 动所引起的收入效应剔除,使需求曲线仅反映替代效应。而 税收的超额负担是替代效应而引发的, 税收的超额负担是替代效应而引发的,只能用补偿需求曲线 作为计算工具。 作为计算工具。
16
上述分析结果的意义在于,均等牺牲原则要求税制 上述分析结果的意义在于, 具有累进性。在等比例牺牲的情况下, 具有累进性。在等比例牺牲的情况下,高收入者缴 纳的税收高于低收入者缴纳的税收, PB; 纳的税收高于低收入者缴纳的税收,即P’B’> PB; 在等边际牺牲的情况下, 在等边际牺牲的情况下,高收入者比低收入者缴纳 的税收更多, F’B’>FB,且F’B’-FB>P’B’-PB。 的税收更多,即F’B’>FB,且F’B’-FB>P’B’-PB。我 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所得税实行累进税率是实 现纵向公平的制度保证。 现纵向公平的制度保证。 ≥ 从现实来看,一个人是否应比另一个人缴纳更多的 从现实来看, 至少可以从三方面来判断:( :(1 税,至少可以从三方面来判断:(1)具有较高的 纳税能力;( ;(2 具有较高的经济福利水平;( ;(3 纳税能力;(2)具有较高的经济福利水平;(3) 从政府那里获得较多的收益。因此, 从政府那里获得较多的收益。因此,在理论上形成 了两大原则:受益原则—谁受益谁纳税; 了两大原则:受益原则—谁受益谁纳税;能力原 能力大的多纳税,能力小的少纳税。 则—能力大的多纳税,能力小的少纳税。
13 公平、效率 公平、
9.2.3 公平原则
税收负担的公平
横向公平 纵向公平
税收的经济公平
机会平等 实现起点公平
税收的社会公平
实现结果公平
14
我们借用古典经济学家穆勒提出的均等牺牲 sacrifice)概念,阐释纵向公平。 (equality of sacrifice)概念,阐释纵向公平。
收 入 的 边 际 效 用 MUI 用 E K G D O MUL MUH G' K' E' D' 效 M 边 际 的 入 M' 收
19
9.3.2 微观税收负担
企业整体税负
企业当期各税种纳税总额 1.企业税收总负担率 = ×100% 同期销售收入
企业当期各税种纳税总额 2.企业净产值税收负担率 = ×100% 当期净产值
20
企业个别税种的税负率
流转税总额 3.企业流转税负担率 = ×100% 同期销售收入
所得税额 4.企业所得税负担率 = ×100% 同期利润所得和其他所得总额
9
A B C E
D
O
超额负担
H
G
论
量
现在,我们仅以消费者剩余概念并加入价格弹性概念进一步说 现在, 明税收的超额负担。 明税收的超额负担。 P
DD’是消费者对商品 DD’是消费者对商品X的一般 是消费者对商品X 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 X 0是在没有税收 情况下的初始价格P 情况下的初始价格P0上的需求 数量。 超额负担=ABC的面积 数量。于是消费者剩余就是三 角形DP 的面积。 角形DP0B的面积。现对商品按 A P1 税率t从价征收了一种税, 税率t从价征收了一种税,消费 ∆P= P1-P0 者价格上升到P 者价格上升到P1=(1+ t )P0, = t•P0 导致需求量下降到 X 1,消费 者剩余减少了P 者剩余减少了P1ABP0,长方形 B 代表支付的税收总额, P1ACP0代表支付的税收总额, P0 因此超额负担就是三角形ABC 因此超额负担就是三角形ABC C 的面积。 的面积。 D' 三角形ABC ABC被称为哈伯格三角 三角形ABC被称为哈伯格三角 ∆X=X1-X0 形(Harberger triangle)。 triangle)。 O
税收超额负担 (dead bur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