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讲解》-【温病学】吴瑭《温病条辨》

合集下载

温病条辨(谢冬梅)教学文稿

温病条辨(谢冬梅)教学文稿

4/11/2020 11:30 AM
12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3. 感传途径、治法、预后及与伤寒的区别
2.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伤寒由毛窍而入,自下而上,始足太阳……治法必以仲 景六经次传为祖法。 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阴……(辨 治方法)必从河间三焦定论。 寒为阴邪……,伤寒阴邪也,阴盛伤人之阳也。 温为阳邪……,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 (上焦篇2)
4/11/2020 11:30 AM
4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二.吴鞠通著作
吴氏的主要著作有: 《温病条辨》,《医 医病书》二卷,《吴 鞠通医案》四卷。 (一为五卷)
4/11/2020 11:30 AM
5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二.吴鞠通著作
《吴鞠通医案》四卷:卷一温病,伤寒。卷二 卷三为杂病。卷四为妇儿科。 此书中温病医案可与《温病条辨》相印证,对 学习和研究温病学有很大帮助。伤寒,杂病及 妇儿各案,又与《温病条辨》中的“解产难”, “解儿难”篇相呼应,所以可以认为《吴鞠通 医案》是吴鞠通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
理解并能背诵原文: 上焦篇(1、2、4、43条) 中焦篇原文(1、17、63条) 下篇原文(1及“治病法论” )内容。
4/11/2020 11:30 AM
10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一)温病大纲
1.温病的种类
1.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 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 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 有温疟。 (上焦篇1)
4/11/2020 11:30 AM
13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二)上焦篇证治举例

【温病学】吴瑭《温病条辨》

【温病学】吴瑭《温病条辨》

1/5/2014 11:03 PM
12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注释】
1.作俑:指创始,但具贬义。
2.朗若列眉:所见真切,如人的眉毛那样
明朗,显而易见。
【提要】 温病的种类及其病因。
1/5/2014 11:03 PM
13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3. 感传途径、治法、预后及与伤寒的区别
2.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一、吴瑭生平
吴鞠通早年习儒。19岁时父亲病亡,悲痛欲绝, 认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于是 买来医书细读,当读至张仲景《伤寒论· 序》“外 逐荣辱,内忘身命”之论时,慨然弃举子业,专 攻方术。1783年秋赴京师,当时“四库”馆开放, 得以读秘阁所藏医家各书,医道大进。读吴又可 《温疫论》,佩服其学说,于是认真研究此书。
34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外感内伤治则的区别及三焦的治疗大法。
三焦分证的治疗大法:
治上焦之药物如羽毛那样轻。 治中焦如秤杆那样保持平衡,不平衡不平安。
治疗下焦则如秤铊一样,不用性质沉重的药物就不能 直达在下之病所。吴氏用“羽”、“衡”、“权”三 字,突出了三焦治疗上的主要特点。
1/5/2014 11:03 PM
35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七)名词术语解释
1.辛凉轻剂,辛凉平剂,辛凉重剂的区别和主治 辛凉轻剂指桑菊饮方,是治风热侵犯肺卫,邪浅病 轻之方. 5(上焦篇6)214: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
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1/5/2014 11:03 PM
36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辛凉平剂指银翘散,是治疗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的
1/5/2014 11:03 PM

《温病条辨》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温病条辨》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温病条辨》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温病条辨》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温病学专著。

温病条辨PPT课件

温病条辨PPT课件

.
21
【原文】 11.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 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 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 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 三仁汤主之。
.
22
【提要】 湿温初起证治及治禁
【释评】 湿温初起有三大禁忌。一则禁汗:若见 恶寒头痛,身重疼痛,误认为伤寒而用辛温发汗之 药,则会耗伤心阳,湿浊随辛温之品上蒙清窍,可 致神昏、耳聋、目闭等症。二则禁下;若见胸闷不 饥等湿热阻滞脾胃之症,误以为胃肠积滞而妄用苦 寒攻下。则脾阳受损,脾气下陷,湿邪下趋而为洞 泄。三则禁润:若见午后身热等而误认为阴虚,妄 用滋腻阴柔之药,势必使湿邪锢结难解,病情加重 而难以治愈。
.
3
(一)温病大纲
【原文】 1.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 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 有冬温、有温疟。
.
4
【提要】 温病的范围及病因
病因和发病季节,将温病分为九种 :风温;温 热(实指春温);温毒;暑温;湿温;秋燥; 冬温;温疟。
.
5
【原文】 2.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 阴。
.
10
【提要】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证治及治忌
吴氏以“恶风寒”和“不恶寒”作为药用辛 温和辛凉的依据.恶风寒较著系表邪偏盛, 可借辛温之剂暂解其表,但不可投麻、桂之 类辛温峻汗之剂,以免助热化燥。恶寒较轻 而热重者,用银翘散之辛凉以疏解之。
.
11
至若吴又可开首立一达原饮,其意以为直透膜原, 使邪速溃,其方施于藜藿壮实人之温疫病,容有愈 者,芳香辟秽之功也;若施于膏梁纨绔,及不甚壮 实人,未有不败者。盖其方中首用槟榔、草果、厚 朴为君。夫槟榔,子之坚者也,诸子皆降,槟榔苦 辛而温,体重而坚,由中走下,直达肛门,中下焦 药也;草果亦子也,其气臭烈大热,其味苦,太阴 脾经之劫药也;厚朴苦温,亦中焦药也,岂有上焦 温病,首用中下焦苦温雄烈劫夺之品,先动少阴津 液之理!

温病条辨原文翻译

温病条辨原文翻译

温病条辨原文翻译温病条辨原文翻译《温病条辨》为清代吴鞠通所著,是一部温病学专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温病条辨原文翻译,欢迎阅读和参考!温病条辨原文翻译从前,淳于公说过:“一般人担心的问题,是担心病多;医生担心的问题,是担心治病的方法少。

”病多而治病方法少的疾病,没有比温病更突出的了。

什么原因呢?六气之中,君火、相火不用说了,风、湿与燥没有不同时夹杂有温的,只有寒同温相反,然而被寒邪伤害的人一定患热证。

天下的病哪有比温病更多的呢?记载和论述方剂的书是从张仲景开始的。

张仲景的书专门论述伤寒,但这只是六气之中的一种啊!其中有同时论说到风的,也有同时论说到温的,可是所讲的风,是寒中的风,所讲的温,是寒中的温,因为他的书本来就是论述伤寒的呀!其余五气一概没有涉及,因此后代也没有传下来。

即使这样,然而创作的人称作圣人,阐述的人叫做贤明的人,学习的人果真能彻底究明他们的文章,通晓他们的文义,变化和推行有关的理论和治法,用它们来治六气所造成的疾病是可以的,用它们来治疗内伤也是可以的。

无奈社会上很少有善于触类旁通的、以缺少治疗六气致病方法为可耻的、有才识的医生,而大都不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地去类推,只是拘泥不变地像按照图样去寻求好马一样地就伤寒而论伤寒。

自从王叔和以后,医生们大约都用治伤寒的方法治疗六气造成的疾病,这样做,好比用细葛布挡风,指鹿为马地混淆了伤寒、温病的'界限,到治疗时立即失败,也就知道他们的医术粗疏了。

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就仍旧袭用原来的方剂,稍微改变药味,冲和、解肌等方剂就纷纷地出现于记载。

到陶华的《伤寒六书》出现,于是竟然用臆造的治伤寒的方法治疗六气造成的所有疾病了。

不仅仅对张仲景没有讲到的内容未能阐发新的义理,就连张仲景已写定的书也都遭到了篡改。

一般人喜欢《伤寒六书》内容浅近,共同宗法它,而人民的祸害就频繁了。

又有一个叫吴又可的,编著《瘟疫论》,其中的方剂本来是治疗特定时期发生的流行性疾病的,但是一般的人错误地用它治疗平常时候发生的温热病。

温病条辨叙PPT课件

温病条辨叙PPT课件


肺腑无语,冤鬼夜嗥,二千余年,略同一
辙,可胜慨哉!
今译:肺腑不能说话,含冤而死的鬼魂在夜间号哭,二千多 年以来,情况都大致相同,怎能不令人感慨不已呢!
.
35
返回主页
返回
溯:《说文》“逆流而上曰溯 洄”
溯:多音字:sù,shuò
异体:〖泝〗〖遡〗 sù (1)逆流而上。
(2)往上推求;回想。 Shuò 水名。
逆 流 而 上
往 上 推 求
推 究 探 求
.
返回主页
36
返回
名桂,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江苏
吴县人,清代康乾时的著名医家。叶氏一
叶 天 士
生忙于诊事,在世没有亲笔著述。现传有 《临证指南医案》十卷,后附《幼科心法》 及《温热论治》各一卷;《叶天士医案存 真》三卷。据载都是他的门人和后代整理
记录的。
温 治療,敘述溫疫的各种兼挾証治。17世紀中
疫 葉細菌學出現前,《溫疫論》提出了:“夫
论 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气
間別有一种异气所感”,這种异气即“戾
气”。這种學說是十分先進的。
.
27
返回主页
返回
方 中 行
明末医家,名有执,字中行。著有 《伤寒论条辨》、《本草钞》等。
喻 明末清初伤寒学医家。名昌 ,字嘉 嘉 言。著有《医门法律》、《寓意草》、 言 《尚论篇》。
之疎也。因而沿习故方,略变药
.
9
返回主页
陶氏之书:陶华的 味,沖和、解肌诸汤纷然著录。 《伤寒六书》。 至陶氏之书出,遂居然以杜撰之
伤寒,治天下之六气。不独仲景
之书所未言者不能发明,竝仲景
已定之书尽遭窜易。世俗乐其浅
宗:遵从。

【《温病条辨》清吴瑭(鞠通)】卷三下焦篇

【《温病条辨》清吴瑭(鞠通)】卷三下焦篇

【《温病条辨》清吴瑭(鞠通)】卷三下焦篇卷三·下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一、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邪在阳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之。

温邪久羁中焦,阳明阳土,未有不克少阴癸水者,或已下而阴伤,或未下而阴竭。

若实证居多,正气未至溃败,脉来沉实有力,尚可假手于一下,即《伤寒论》中急下以存津液之谓。

若中无结粪,邪热少而虚热多,其人脉必虚,手足心主里,其热必甚于手足背之主表也。

若再下其热,是竭其津而速之死也。

故以复脉汤复其津液,阴复则阳留,庶可不至于死也。

去参、桂、姜、枣之补阳,加白芍收三阴之阴,故云加减复脉汤。

在仲景当日,治伤于寒者之结代,自有取于参、桂、姜、枣,复脉中之阳;今治伤于温者之阳亢阴竭,不得再补其阳也。

用古法而不拘用古方,医者之化裁也。

二、温病误表,津液被劫,心中震震,舌强神昏,宜复脉法复其津液,舌上津回则生;汗自出,中无所主者,救逆汤主之。

误表动阳,心气伤则心震,心液伤则舌蹇,故宜复脉其津液也。

若伤之太甚,阴阳有脱离之象,复脉亦不胜任,则非救逆不可。

三、温病耳聋,病系少阴,与柴胡汤者必死,六、七日以后,宜复脉辈复其精。

温病无三阳经证,却有阳明腑证(中焦篇已申明腑证之由矣)三阴脏证。

盖脏者藏也,藏精者也。

温病最善伤精,三阴实当其冲。

如阳明结则脾阴伤而不行,脾胃脏腑切近相连,夫累及妻,理固然也,有急下以存津液一法。

土实则水虚,浸假而累及少阴矣,耳聋不卧等证是也。

水虚则木强,浸假而累及厥阴矣,目闭痉厥等证是也。

此由上及下,由阳入阴之道路,学人不可不知。

按温病耳聋,《灵》《素》称其必死,岂少阳耳聋,竞至于死耶?经谓肾开窍于耳,脱精者耳聋,盖初则阳火上闭,阴精不得上承,清窍不通,继则阳亢阴竭,若再以小柴胡汤直升少阳,其势必至下竭上厥,不死何待!何时医悉以陶氏六书,统治四时一切疾病,而不究心于《灵》《素》《难经》也哉!瑭于温病六、七日以外,壮火少减,阴火内炽耳聋者,悉以复阴得效,曰宜复脉辈者,不过立法如此,临时对证,加减尽善,是所望于当其任者。

吴瑭的医学名著《温病条辨》

吴瑭的医学名著《温病条辨》

吴瑭的医学名著《温病条辨》2021-10-20 19:10·王泽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四库全书》馆招考精通医学的人检校、抄录医学类书籍,淮阴医生吴瑭(1758-1836)一举考中。

在《四库全书》馆,吴瑭有机会饱览天下医学名著,眼界大开。

他认真钻研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吴又可的《温疫论》和叶天士的《温热论》,深感这些著作论述宏阔有力,极有创见,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医学水平大增。

乾隆五十八年,北京瘟疫流行,当时医生多沿用治疗伤寒的方法施药,均以失败告终,死去的人不计其数,北京城陷入恐慌之中。

在朋友的敦促下,吴瑭决定用所学到的温病知识拯救百姓。

许多前来就诊的患者已经病入膏肓,经他治疗,竟然奇迹般地康复了,吴瑭因此声誉鹊起,名扬北京城。

又经过数年的钻研和临床实践,嘉庆三年(1798年),吴瑭终于完成了中医四大经典名著之一的《温病条辨》。

学界认为,《温病条辨》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贡献巨大:第一,创立了“三焦辨证”学说,这是继叶天士发展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在中医理论和辨证方法上的又一创举。

“三焦辨证”就是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以心肺为主,中焦以脾胃为主,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及膀胱。

这种新的人体脏腑归类方法,十分适用于温热病体系的辨证和治疗。

第二、丰富了温病的治疗法则。

吴瑭主张重视温病过程中邪正双方,正确地运用祛邪扶正的治疗方法。

即一方面强调要祛除病邪,另一方面又处处注意顾护正气,尤其是在祛邪之时提出“预护其虚”,而在护正之时又强调要“逐其余邪”,体现了邪正并重、邪正合治的思想。

吴瑭在书中还列出了温病治疗过程应当注意的种种禁忌。

第三,完善了服药方法,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

《温病条辨》中各方剂不仅都列有剂量,而且往往注明了具体的服用方法,分为一日二次、三次、四次服药法及频服法、多剂服用法、根据病情随时增减法、多用水多取药汁法等等,更贴切临床实用。

温病学(14.1)--14-吴鞠通《温病条辨》

温病学(14.1)--14-吴鞠通《温病条辨》
痉有寒热虚实四大纲
3. 论治疗
“ 治其致痉之因而痉自止,不必沾沾但于痉中求 之”。
“ 风温痉,……风温咳嗽致痉者,用桑菊饮、银翘散 辛凉例。……暑痉,……如夏月小儿身热头痛,项 强无汗,此暑兼风寒者也,宜新加香薷饮;有汗则 仍用银翘散,重加桑叶;咳嗽则用桑菊饮。”
“ 土愈虚则肝中内风愈动”即“俗所谓慢脾风是也”。 当“实土制风”,如“参苓白术散,四君、六君、 异功、补中益气、理中等汤”。
六、吴鞠通的产后病学术思想
提出产后三主证,亡血是根本。 提出产后瘀血证, 当分虚实。 提出产后宜补也宜泻。 提出产后外感初起当“速去其邪,……或
兼顾其虚”。 纠正产后不用白芍而恣用归芎之误。 强调产后当究奇经。
七、吴鞠通对祝由的认识
由不信到信 祝:告也,由:病之所以出也。
透 热
少 转
阳 气
: :
黄 清
芩 营
黄 汤
连 、
汤 清


透泄斑疹:化斑汤
透邪开窍:三香汤
滋阴透邪:青蒿鳖甲汤
补气透邪:活人败毒散
( 3 )创新方药
共 218 方 其中引用经方约 37 首,经方化裁变方约
54 首 来源于《临证指南医案》约 101 首 自制约 26 首
3 、明确温病治疗禁忌
热、暑温、伏暑、湿温、秋燥、温疟、温毒、 温疫、痢疾、痹证、黄疸、寒湿等病证。 3 、本书体例采用“条”和“辨”结合的方式。
三、吴鞠通温病学术思想渊源
首宗《内经》 效法仲景 取舍又可 师承天士 历取诸贤
四、吴鞠通主要学术思想和成就
1 、创立温病三焦辨治纲领 2 、丰富了温病病证及理法方药 3 、明确温病治疗禁忌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选讲宜章县中医医院杨晓恒主任医师《温病条辨》的作者吴瑭,字佩珩,号鞠通,生于1 758年,殁于1836年,江苏淮阴人。

主要著作有〈〈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等,其中以〈〈温病条辨〉〉最为著名,成为后世学习研究温病学必读之书,被誉为“治温之津梁”。

《温病条辨〉〉共六卷,于1798年著成。

乃吴氏目睹当时的医生缺少治疗温病的正确理论和治法,经常用治疗伤寒的方法来混治温病,造成了不良的后果,所以广泛采辑自《黄帝内经》以下历代名医有关外感热病的论述,去其驳杂不确之处,汲取其精华。

并附以吴氏本人的见解和经验而著就。

本书以三焦为纲,分为上、中、下三篇中,均以病名为目,重点论述了风温、温热、暑温、伏暑、湿温、秋燥、冬温、温疟及痢疾、痹证、黄疸等病证,分述各病在上、中、下三焦的表现和诊治方法。

本书的写作体裁则仿《伤寒论》,逐条叙证,文字简单扼要,以便记诵,在每条之下又自加注释,对条文中未尽之意进行阐述补充。

《温病条辨》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立温病三焦辨治纲领叶天士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治纲领,对于明确温病与伤寒的不同证治,揭示温病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病机特点,确立诊断要点和治疗大法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温病卫气营血的辨治温病时仍然要联系脏腑辨证,并提出了“温热须究三焦”的卓越见解。

然而,叶氏对如何进行三焦辨证,尚未进行深入、系统地阐述。

吴氏在继承前人理论和证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丰富临床实践,深刻地体会到,温病的发生发展与三焦所属脏腑的病机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在温病的发展中,脏腑的传变也具有一定的规律。

吴氏将这些规律用三焦进行归纳,从而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理论,即以肺与心包为上焦,脾与胃为中焦,肝与肾为下焦,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三焦的治疗原则,形成了一整套的温病辨证治疗体系。

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分别反映了温病病程变化中的纵与横的关系,因而在吴鞠通提出三焦辨治纲领后,可以认为温病学的理论体系已臻于完善,温病学已趋于成熟。

温病条辨(谢冬梅)PPT演示课件

温病条辨(谢冬梅)PPT演示课件
8
四.《温病背诵原文: 上焦篇(1、2、4、43条) 中焦篇原文(1、17、63条) 下篇原文(1及“治病法论” )内容。
10
(一)温病大纲
1.温病的种类
1.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 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 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 有温疟。 (上焦篇1)
二.吴鞠通著作
吴氏的主要著作有: 《温病条辨》,《医 医病书》二卷,《吴 鞠通医案》四卷。 (一为五卷)
5
二.吴鞠通著作
《吴鞠通医案》四卷:卷一温病,伤寒。卷二 卷三为杂病。卷四为妇儿科。 此书中温病医案可与《温病条辨》相印证,对 学习和研究温病学有很大帮助。伤寒,杂病及 妇儿各案,又与《温病条辨》中的“解产难”, “解儿难”篇相呼应,所以可以认为《吴鞠通 医案》是吴鞠通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禁下:若见胸闷不饥等湿热阻滞脾胃之症,误以为胃肠 积滞而妄用苦寒攻下。则脾阳受损,脾气下陷,湿 邪下趋而为洞泄。
禁润:若见午后身热等而误认为阴虚,妄用滋腻阴柔 之药,势必使湿邪锢结难解,病情加重而难以治愈。 这些均为难得的经验之谈。
19
(三)中焦篇证治举例
1.阳明温病证治
16.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 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 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 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 汤主之。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中焦篇原文1)
15
2.湿温病初起证治及治疗禁忌
11.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 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 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 三仁汤主之(上焦篇43) 。

温病学讲稿-讲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温病条辨》

温病学讲稿-讲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温病条辨》

05《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温病学四大家之吴鞠通和《温病条辨》上节课咱们讲了叶天士和薛生白对温病学的贡献,温病学派可以说,自从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问世以后,就正式的形成了。

他形成之后又有很大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吴鞠通的著作《温热条辩》作者叫吴瑭,字配珩,号鞠通,他生于1758年到1836年,江苏淮阴人,他的著作比较多,除了《温病条辨》之外,还有《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这些书今年都有再版,都可以看得到,本来吴鞠通,他不是学医的,他是读孔孟之书,考科举的是一个儒者,他为什么学医?他在《温病条辨》自序里面说“瑭19岁时父病年余”,他父亲病了一年多,“至于不起”,最后病故了,“瑭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而不止医,尚复何言立于天地间”,遂“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从此就不考科举了,开始学医,所以说吴鞠通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也是个大家,“又越四载”他叫“犹子”,“犹子”就是侄子,“犹子巧官病温。

开始喉痹,外科就给他吹冰硼散,吹完以后呢?喉遂闭,就完全闭住了,然后又遍延诸时医治疗,请了很多医生治疗,一般用药都是双解散,人参败毒散这一类的,最后发黄而死,没治好,所以吴鞠通当时也认为这个方法不好,但是他自己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治?因为当时对温病的治法大家都不熟悉,也都不了解。

所以更激励他发奋读书。

过了三年,他来到北京,参加了检校四库全书,看到了明末吴又可的温疫论,中医学,温病学这个领域里边,进入四库全书的只有一本温疫论,因为什么呢?在温疫论之前,没有温病的专著,所以在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只有温疫论收进去去了,其他温病学著作都没有收进去,所以他就在书海里面博览群书,这个过程,他自己也有说法,我给大家念一下,他在问心堂温病条辨里面说,“盖张长沙悲宗族之死,作《玉函经》,为后世医学之祖。

奈《玉函》中之《卒病论》亡于兵火”还是讲这个《卒病论》在伤寒论里面已经丢失了。

“后世学者,后世学者无从仿效,遂至各起异说,得不偿失。

【《温病条辨》清吴瑭(鞠通)】卷二中焦篇

【《温病条辨》清吴瑭(鞠通)】卷二中焦篇

【《温病条辨》清吴瑭(鞠通)】卷二中焦篇卷二·中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一、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

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

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阳明之脉荣于面,《伤寒论》谓阳明病面缘缘正赤,火盛必克金,故目白睛亦赤也。

语声重浊,金受火刑而音不清也。

呼吸俱粗,谓鼻息来去俱粗,其粗也平等,方是实证;若来粗去不粗,去粗来不粗,或竟不粗,则非阳明实证,当细辨之,粗则喘之渐也。

大便闭,阳明实也。

小便涩,火腑不通,而阴气不化也。

口燥渴,火烁津也。

舌苔老黄,肺受胃浊,气不化津也。

(按《灵枢》论诸脏温病,独肺温病有舌苔之明文,余则无有。

可见舌苔乃胃中浊气,熏蒸肺脏,肺气不化而然),甚则黑者,黑,水色也,火极而似水也,又水胜火,大凡五行之极盛,必兼胜己之形。

芒刺,苔久不化,热极而起坚硬之刺也;倘刺软者,非实证也。

不恶寒,但恶热者,传至中焦,已无肺证,阳明者,两阳合明也,温邪之热,与阳明之热相搏,故但恶热也。

或用白虎,或用承气者,证同而脉异也,浮洪躁甚,邪气近表,脉浮者不可下,凡逐邪者,随其所在,就近而逐之,脉浮则出表为顺,故以白虎之金飙以退烦热。

若沉小有力,病纯在里,则非下夺不可矣,故主以大承气。

按吴又可《温疫论》中云∶舌苔边白但见中微黄者,即加大黄,甚不可从。

虽云伤寒重在误下,温病重在误汗,即误下不似伤寒之逆之甚,究竟承气非可轻尝之品,故云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脉体沉实,的系燥结痞满,方可用之。

或问∶子言温病以手经主治,力辟用足经药之非,今亦云阳明证者何?阳明特非足经乎?曰∶阳明如市,胃为十二经之海,土者万物之所归也,诸病未有不过此者。

前人云伤寒传足不传手,误也,一人不能分为两截。

总之伤寒由毛窍而溪,溪、肉之分理之小者;由溪而谷,谷、肉之分理之大者;由谷而孙络,孙络、络之至细者;由孙络而大络,由大络而经,此经即太阳经也。

【《温病条辨》全文、译文】

【《温病条辨》全文、译文】

【《温病条辨》全文、译文】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

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在温邪易耗伤阴液思想的指导下,吴鞠通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订了层次分明的温病治法方药体系,故《温病条辨》被称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著作。

自序原病篇卷一·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湿温、寒湿•温疟•秋燥•补秋燥胜气论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湿温、寒湿温疟秋燥补秋燥胜气论卷二·中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寒湿•湿温•秋燥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寒湿湿温秋燥卷三·下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寒湿•湿温•秋燥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寒湿湿温秋燥卷四·杂说•汗论•方中行先生或问六气论•伤寒注论•风论•医书亦有经子史集论•本论起银翘散论•本论粗具规模论•寒疫论•伪病名论•温病起手太阴论•燥气论•外感总数论•治病法论•吴又可温病禁黄连论•风温、温热气复论•治血论•九窍论•形体论汗论方中行先生或问六气论伤寒注论风论医书亦有经子史集论本论起银翘散论本论粗具规模论寒疫论伪病名论温病起手太阴论燥气论外感总数论治病法论吴又可温病禁黄连论风温、温热气复论治血论九窍论形体论卷五·解产难•解产难题词•产后总论•产后三大证论一•产后三大证论二•产后三大证论三•产后瘀血论•产后宜补宜泻论•产后六气为病论•产后不可用白芍辨•产后误用归芎亦能致螈论•产后当究奇经论•下死胎不可拘执论•催生不可拘执论•产后当补心气论•产后虚寒虚热分别论治论•保胎论一•保胎论二解产难题词产后总论产后三大证论一产后三大证论二产后三大证论三产后瘀血论产后宜补宜泻论产后六气为病论产后不可用白芍辨产后误用归芎亦能致螈论产后当究奇经论下死胎不可拘执论催生不可拘执论产后当补心气论产后虚寒虚热分别论治论保胎论一保胎论二卷六·解儿难•解儿难题词•儿科总论•俗传儿科为纯阳辨•儿科用药论•儿科风药禁•痉因质疑•湿痉或问•痉有寒热虚实四大纲论•小儿痉病螈病共有九大纲论•小儿易痉总论•痉病螈病总论•六气当汗不当汗论•疳疾论•痘证总论•痘证禁表药论•痘证初起用药论•治痘明家论•痘疮稀少不可恃论•痘证限期论•行浆务令满足论•疹论•泻白散不可妄用论•万物各有偏胜论•草木各得一太极论解儿难题词儿科总论俗传儿科为纯阳辨儿科用药论儿科风药禁痉因质疑湿痉或问痉有寒热虚实四大纲论小儿痉病螈病共有九大纲论小儿易痉总论痉病螈病总论六气当汗不当汗论疳疾论痘证总论痘证禁表药论痘证初起用药论治痘明家论痘疮稀少不可恃论痘证限期论行浆务令满足论疹论泻白散不可妄用论万物各有偏胜论草木各得一太极论。

温病条辨序原文和译文

温病条辨序原文和译文

温病条辨序原文和译文温病条辨序原文和译文《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

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下面是温病条辨序原文和译文。

欢迎阅读及参考!原文及注释昔淳于公有言⑴:“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

”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

何也?六气之中⑵,君相两火无论已⑶,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

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

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

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其馀五气,概未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

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⑷,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⑸,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

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⑹,以阙如为耻⑺,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⑴淳于公:即淳于意。

西汉医家。

复姓淳于。

以下引语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在叙述扁鹊的事迹后作者所写的文字。

见《扁鹊传》。

⑵六气:此指五运六气之六气,即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

⑶已:表确定语气。

相当于“了”。

⑷“作者”二句:语见《礼记·乐记》。

创作的人叫做圣人(此指张仲景),阐述的人叫做贤明的人(此指吴瑭之前注释张仲景著作的人)。

⑸“化而裁之”二句:意为加以变通。

《周易·系辞上》有“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句,故云。

⑹亡如:无奈。

知十:“闻一以知十”的略语。

语见《论语·公冶长》,意为触类旁通。

⑺阙(缺)如:谓存疑不言,语见《论语·子路》。

盖自叔和而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絺⑴,指鹿为马,迨试而辄困⑵,亦知其术之疏也。

因而沿习故方,略变药味,冲和、解肌诸汤纷然著录⑶。

至陶氏之书出⑷,遂居然以杜撰之伤寒治天下之六气,不独仲景之书所未言者不能发明,并仲景已定之书尽遭窜易。

【温病学】吴瑭《温病条辨》

【温病学】吴瑭《温病条辨》

8/9/2019 2:02 PM
6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三.《温病条辨》简介
《温病条辨》是一部辉煌的温 病学著作,该书以三焦为纲, 病名为目。分别论述风温、 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暑温、伏暑、湿温、秋燥、 寒湿及疟、痢、疸、痹等病 证治。共计265条文,208首 方。
8/9/2019 2:02 PM
8/9/2019 2:02 PM
17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提要】风温、温热、温疫、冬温4种温病 初起,邪在卫分的证治。 辛凉平剂银翘散是温病初起, 邪在卫分的代表方,是治疗温 病上焦证的首方。
8/9/2019 2:02 PM
18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2.湿温病初起证治及治疗禁忌
11.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 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 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 三仁汤主之(上焦篇43) 。
第十三章
吴瑭《温病条辨》(选)
8/9/2019 2:02 PM
1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一、吴瑭生平
吴 瑭 , 字 佩 珩 (heng) , 又字鞠通,江苏淮阴人。 清代著名医学家,生于清 乾 隆 道 光 年 间 1758 年 1836年。
8/9/2019 2:02 PM
2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34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外感内伤治则的区别及三焦的治疗大法。 三焦分证的治疗大法: 治上焦之药物如羽毛那样轻。 治中焦如秤杆那样保持平衡,不平衡不平安。 治疗下焦则如秤铊一样,不用性质沉重的药物就不能 直达在下之病所。吴氏用“羽”、“衡”、“权”三 字,突出了三焦治疗上的主要特点。

《温病条辨》原文加释义(41页)

《温病条辨》原文加释义(41页)

《温病条辨》原文加释义(41页)《温病条辨》《温病条辨》为清代著名医学家吴瑭(字配珩,号鞠通)所著。

全书分为七卷,以“卷一·上焦篇”、“卷二·中焦篇”、“卷三·下焦篇”为核心。

本书原文选自清·问心堂刻本,共94条,其中必须背诵的37条,必须熟读的57条。

吴氏以《内经》对三焦的论述为依据,汇集历代医家精华,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温病三焦辨治纲领,并将三焦辩证与卫气营血辩证一炉而冶,相辅而行,完善了温病的辩证论治体系。

备受后世医家推崇,被誉为“治温之津梁”。

是学习温病学的必读之书。

卷一·上焦篇【原文】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1)【释义】本条论述温病的病种。

吴鞠通在本条之按语中云:“诸家论温,有顾此失彼之病,故是编首揭诸温之大纲,而名其书曰《温病条辨》”。

可见,吴氏此条意在指明温病的病种,明确四时各种温病病名的概念,做为温病辨治的大纲。

本条提出的温病病名共有9种,关于每种温病的概念,吴氏在本条分注中云:“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

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

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

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

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

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

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

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

本条所述9种温病的名称,至今仍多沿用。

其中“温热”之名,一般认为即今所称之“春温”,是发于春季,初起即以里热为主的温病。

【原文】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3)【释义】本条论述太阴温病的临床表现。

“太阴之为病”,是指上焦温病中的太阴病,其病变部位在手太阴肺系。

中医医古文-《温病条辨》叙PPT优选课件

中医医古文-《温病条辨》叙PPT优选课件

2020/10/18
返回主页
16
返回
知十
《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 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 知二。”
方少
2020/10/18
返回主页
14
返回
前置的宾语,如 “下此以往,未之 闻也”《伤寒论》
其余五气,概未之序及。
今译:其它五气一概没有谈论到。
2020/10/18
返回主页
15
返回
《礼记•乐记》“作者之谓圣,述 者之谓明。”
作者谓圣,述者谓明。
创作的人
阐述的人
今译:创作的人称为圣人,阐述的人称为贤明的人。
内容提 要
《温病条辨》叙
随文注 释
整篇翻 译
重点提 示
参考文 献
第一课件网网站
自测练
习2020/10/18
1
【汪廷珍】(1757-1827)清协办大学士。 字玉粲,号瑟庵。淮安人。两岁丧父, 作 由母亲程氏抚养成人。孤苦力学,于乾 者 隆五十一年(1786)中举,4年后中一甲第 二名进士。授予编修,任侍读,又任祭 酒。嘉庆年间历任安徽学政、江西学政、 太仆寺卿、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翰林院 掌院学士、左都御史、上书房总师傅。 对道光皇帝尽心启迪,于嘉庆二十
下,或妄用温补,轻者以重,重
温病认识演变史 者以死。倖免则自谓己
2020/10/18
8
返回主页
一辙:喻趋向一 致。 胜:穷尽。
本段小结 洽:和谐。 长沙:指张仲景 当名辨物:按照 温病名求温病实
向方:趋向正道
功,致死则不言己过,即病者亦但 知膏肓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父 以授子,师以传弟,举世同风,牢 不可破。肺腑无语,冤鬼夜嗥,二 千馀年,略同一辙,可胜慨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氏的主要著作有: 《温病条辨》,《医 医病书》二卷,《吴 鞠通医案》四卷。 (一为五卷)
二.吴鞠通著作
《吴鞠通医案》四卷:卷一温病,伤寒。卷二 卷三为杂病。卷四为妇儿科。
此书中温病医案可与《温病条辨》相印证,对 学习和研究温病学有很大帮助。伤寒,杂病及 妇儿各案,又与《温病条辨》中的“解产难”, “解儿难”篇相呼应,所以可以认为《吴鞠通 医案》是吴鞠通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禁下:若见胸闷不饥等湿热阻滞脾胃之症,误以为胃肠 积滞而妄用苦寒攻下。则脾阳受损,脾气下陷,湿 邪下趋而为洞泄。
禁润:若见午后身热等而误认为阴虚,妄用滋腻阴柔 之药,势必使湿邪锢结难解,病情加重而难以治愈。 这些均为难得的经验之谈。
(三)中焦篇证治举例
1.阳明温病证治
16.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 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 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 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 汤主之。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中焦篇原文1)
第十三章
吴瑭《温病条辨》(选)
一、吴瑭生平
吴 瑭 , 字 佩 珩 (heng) , 又字鞠通,江苏淮阴人。 清代著名医学家,生于清 乾 隆 道 光 年 间 1758 年 1836年。
一、吴瑭生平
吴鞠通早年习儒。19岁时父亲病亡,悲痛欲绝, 认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于是 买来医书细读,当读至张仲景《伤寒论·序》“外 逐荣辱,内忘身命”之论时,慨然弃举子业,专 攻方术。1783年秋赴京师,当时“四库”馆开放, 得以读秘阁所藏医家各书,医道大进。读吴又可 《温疫论》,佩服其学说,于是认真研究此书。
2.湿温病初起证治及治疗禁忌
吴氏指出湿温病缠绵难愈的原因是:“湿为阴邪, 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温热之 一凉即退,故难速已”。吴氏经验:“湿温较诸 温,病势虽缓而实重,上焦最少,病势不甚显张, 中焦病最多…当于中焦求之”。
湿温病初起有三大禁忌:
禁汗:若见恶寒头痛,身重疼痛,误认为伤寒而用辛 温发汗之药,则会耗伤心阳,湿浊随辛温之品上蒙 清窍,可致神昏、耳聋、目闭等症。
一、吴瑭生平
吴鞠通潜心钻研医术十多年,仍然未敢轻治一 人。1793年京师温疫大行,时医以伤寒法治疗 未效,朋友们强求吴鞠通给以治疗,以温病法 救治,存活者众,从此名声大振。吴鞠通鉴于 世医墨守《伤寒论》,治疗温病不知变通,乃 撰写《温病条辨》六卷,首创“三焦辨证”学 说,对温病学作出很大贡献。
二.吴鞠通著作
【注释】 1.觱发:觱,音毕。觱发,指寒冷的风。 大明:太阳。 2.烛:照亮。此处指辨明。 3.鉴:镜子。 【提要】 温病发病的部位及受邪途径。
(二)上焦篇证治举例
1.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证治
4.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 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 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 例。 (上焦篇4)
【注释】 1.作俑:指创始,但具贬义。 2.朗若列眉:所见真切,如人的眉毛那样 明朗,显而易见。 【提要】 温病的种类及其病因。
3. 感传途径、治法、预后及与伤寒的区别
2.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伤寒由毛窍而入,自下而上,始足太阳……治法必以仲 景六经次传为祖法。 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阴……(辨 治方法)必从河间三焦定论。 寒为阴邪……,伤寒阴邪也,阴盛伤人之阳也。 温为阳邪……,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 (上温病条辨》背诵条文
理解并能背诵原文: 上焦篇(1、2、4、43条) 中焦篇原文(1、17、63条) 下篇原文(1及“治病法论” )内容。
(一)温病大纲
1.温病的种类
1.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 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 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 有温疟。 (上焦篇1)
2.湿温病初起证治及治疗禁忌
11.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 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 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 三仁汤主之(上焦篇43) 。
【注释】 1.洞泄:原指食后即腹泻,泻下物完谷不化。这 里指泻下无度。 2.氤氲:音姻晕,形容烟气弥漫很盛的样子。 3.陶氏《六书》:指陶节庵的《伤寒六书》。 【提要】 湿温初起证治及治禁
三.《温病条辨》简介
《温病条辨》是一部辉煌的温 病学著作,该书以三焦为纲, 病名为目。分别论述风温、 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暑温、伏暑、湿温、秋燥、 寒湿及疟、痢、疸、痹等病 证治。共计265条文,208首 方。
三.《温病条辨》简介
《温病条辨》创立了温 病三焦辨治纲领,丰富 了温病的证治内容。具 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实 用价值,是研究温病学 的必读之书。
2.九种温病的病因
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湿热者,春末夏初,阳气驰张,温盛为热也。 湿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 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 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 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 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 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 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
【注释】 1.日晡:指申时,即下午3~5点。 2.缘缘正赤:整个部位俱为红色。 3.溪 :指机体肌肉之间的细小缝隙。 4.谷:指机体肌肉之间的较大缝隙。 5.孙络:人体络脉中最细的部分。 6.弊窦:指不良后果。 7.弊痼:指内伏郁结。
1.阳明温病证治
【注释】 1.膜原:又称募原。此处指湿热性质的病邪初犯 人体所在的半表半里部位。 2.藜藿:泛指粗劣的饭菜。 3.膏梁:指饮食的肥美。 4.纨绔(wanku):华美衣服。 此处指富家子弟。
【提要】风温、温热、温疫、冬温4种温病 初起,邪在卫分的证治。 辛凉平剂银翘散是温病初起, 邪在卫分的代表方,是治疗温 病上焦证的首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