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之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马拉之死》,法国,雅克·路易斯·达维特(Jacques Louis David)——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

图1-1 《马拉之死》(法国、雅克·路易·达维特)

一、情牵梦萦,点点墨笔画神奇

《马拉之死》,现藏布鲁塞尔市比利时皇家美术馆。它的作者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雅克·路易斯·达维特。19世纪法国画家达维特所画的《马拉之死》,是肖像画中的另一种典型代表。

马拉,是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领导人之一,为了革命工作他常常躲在地窖里,染上了湿疹。为此他每天得花几个小时躺在浴缸里,一边治疗,一边处理公务或进行写作。右翼保皇党分子夏洛帝·柯黛以申请困难救济为名,潜入浴室,将其杀死在浴缸里。在画面上表现的是马拉被刺杀在浴缸里的情景。匕首抛在地上,鲜血从马拉的胸口流出,他的左手仍握着便笺,脸上露出愤怒而痛苦的表情。构图中无情的水平线只用无力下垂的右臂做突破,似乎失去任何挽救的希望。上半部分空无一物,空旷而幽深,从左侧射入的光线,照亮着马拉的身躯和面部,具有纪念碑似的立体感。画面上没有繁多的色彩,也没有复杂的缩短法,力求单纯,用他的画笔唤起人们单纯质朴的感情和坚贞的正义感。

《马拉之死》这件作品纵136厘米,横157厘米,用油彩画成。达维特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马拉刚刚被刺的惨状:马拉倒在浴缸里,被刺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已染红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药液,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凶手递给他的字条,女刺客夏洛帝·柯黛是利用马拉对她的同情趁其不备下的毒手,我们还可以看到丢在地上的带血的凶器。在浴缸的旁边立有一个木台,看来,这就是马拉办公用的案台,“案台”之上有墨水、羽毛笔、纸币和马拉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5个孩子的母亲,他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

达维特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的单纯、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同时,加强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和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憋闷即莫大的悲痛之感。

马拉工作的木台有如纪念碑一般,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凝重、庄严的气氛;尤其是木台的立面画家精心安排的法文:“献给马拉·达维特。”有如石碑上的铭文。这简洁、严谨、明晰、理智的表现手法以及这深入、具体、真实再现细节的刻画,反映了达维特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古典主义的盛行以及人们渴望寻求一种时代所需要的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

马拉被刺死的两个小时后达维特就赶到了现场,并被眼前的惨状所震惊,于是他决定用画笔来记录这悲壮的历史场面。《马拉之死》既是一幅历史画又是肖像画是不朽名作。马拉是一位物理学家、医药博士,法国大革命时成为职业革命家,他是雅各宾党的领导人之一,他在1793年7月13日在家中浴盆中被与反对雅各宾党的吉伦特党有勾结的女保皇分子夏洛特.科尔黛刺杀身亡马拉的死激起了法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和抗议,也深深震惊了达维特,他真实的刻画了马拉之死的真相,画风极为写实,局部刻画也很详实。这是一副沉浸于深刻的悲剧情感中的、结构简洁而严谨的作品,达维特成功的把人物肖像描绘、历史的精确性和革命人物的悲剧性结合起来。

二、妙入毫巅,高古游丝覆古典

达维特说:并不是非得精确的勾勒轮廓或画出脸上的小疙瘩就表示画的像,应当是要画出其气质、其精神。达维特的修辞艺术是思想的、沉静端庄感的,他期望透过绘画感动,教育、促进、引导德行。除此以外,他还是爱国主义的,因此他参与政治,其艺术高峰也是其政治参与高峰。

达维特不仅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重要的美术教育家,他在拿破仑时代曾教育出一批优秀的美术家,在他死后成为法国绘画的杰出人才,并使法国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美术运动的中心。其中最为突出的画家有安格尔、格罗、席拉尔等。

雅各宾党执政期间,达维特成为共和政府的文化与教育委员。他以充沛的感情创作了《网球场宣誓》、《马拉之死》、《列弗列蒂埃》、《少年巴拉》等一系列讴歌法国大革命的优秀作品。雅各宾党失败后,他一度消沉,直到拿破仑执政,他又成为拿破仑的首席画师,以古典主义的宏大形式创作了《皇帝的加冕礼》、《皇后的加冕礼》、《拿破仑骑马像》等歌颂拿破仑的作品,极受恩宠。1816年,拿破仑失败后,达维特流亡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作有《萨平的妇女们》、《疲倦的战神马尔斯》等,流露出对于斗争的厌倦。

拥戴拿破仑的艺术家中,最有名的艺术家,就是达维特。达维特把拿破仑想成是法国大革命的继承人与混乱的终结者,对他非常崇拜,同意做拿破仑的宫廷画师。他画了一系列肖像画和历史画,精雕细琢,有惊人的效果,把我们带到了拿破仑时代的历史与生活中。因为拿破仑不耐久坐,所以画家得掌握另一种画英雄的笔法。随着拿破仑失败,传奇革命活动结束,欧洲回到复辟保守时代,达维特对革命激情的改革幻想也随之破灭,这时他宁可流亡国外。但远离法国与革命战场,他失去了他的艺术灵感与动能,画作都不佳,1825年过世。

《马拉之死》是达维特创作的最迷人的作品,画中的人是被仁慈、正直和无私的爱国情怀所美化的人。皮肤的色调如同冰冷的石头,马拉身上的伤口醒目,细致,如同十字架上耶稣身上的伤口,而马拉此时似乎也有着耶稣般的感召力,整幅画弥漫着悲凉的美感,似乎有宗教崇拜的意义,有着超强的说服力。它描绘的是一个人,而不是神,但却有着如同神般的魅力,镇定而又坚毅的遗容好像表明马拉并没有死,还在工作,只不过太疲劳了暂时休息片刻。在这里,画家塑造了一位已经死去但仍永远活着的英雄。

如果要感受更加震撼更加刺激的心灵的冲击,接下来,我们必须跨越审美的直觉,深化,扩展对画作的体验。体验是艺术批评中特有的方法,它是观者进入艺术作品的方法,但必须分清狭义的体验与广义的体验之间的区别。狭义的体验是指要充分调动身体的感官,用直觉去品味作品,但这个层次的体验有相当的局限性,虽然它可以让我们融入到艺术作品中,但是这种融入还不够深刻,不够理性,甚至会误入歧途,因为艺术就是用假象来诉说真理的。而广义的体验则不仅要用感官去体悟,还要充分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人文、历史内涵,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了解那个时代、那时的社会。当然这不是贬低感官的体验,在某种程度上,感官的体验更能够挖掘作品的主旨、意义,但前提是必须对作品有理性的认识,这是保证鉴赏批评的大方向正确的关键。

三、传世佳作,方寸间情真意切

每一个民族或时代的艺术, 都必然深嵌在那一个民族或时代的文化框架之中。以马拉被刺为背景创作的多元化艺术作品, 作为反映法国大革命时期不同政见的一种艺术现象, 在对法国大革命的正负评价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它参与和推动历史发展进程, 并体现和反映出西方特定历史阶段政治、哲学、宗教、道德等方面的内涵。近年来, 中国史学界对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雅各宾专制统治的功过是非评价已基本达成共识。但遗憾的是, 艺术史学却落后于其他领域, 尤其在对《马拉之死》的历史评价上, 似乎还未能醒悟。既然西方对此有若干不同解释和多种表现形式, 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作更加全面客观的介绍, 而只选择单一偏执、深闭固拒的模式呢?从艺术的审美认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