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雷雨》悲剧主题的多重性

合集下载

试论《雷雨》中造成繁漪悲剧形象的原因

试论《雷雨》中造成繁漪悲剧形象的原因

浅析造成繁漪悲剧形象的原因摘要:曹禺剧作《雷雨》中的繁漪是最具“雷雨”性格、最具反叛精神的人物,繁漪受过新式教育,又深受旧式思想的影响,新旧文化的双层夹击使她在“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的性格交织中,内心向变态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

她是那个时代最坚强的女子,最惹人怜悯的女人,是剧作《雷雨》中最令人难忘的角色,她敢爱敢恨、敢于和封建势力作斗争,可最终依旧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和理想的爱情,失去爱情和亲情的她生活犹如一口枯井。

她的悲剧命运揭露了封建统治对人的精神压迫和摧残,也深刻赋予了她“雷雨”式性格,繁漪不仅是周公馆的悲剧,也是当时社会的悲剧。

关键词:繁漪雷雨式性格反叛悲剧前言曹禺的话剧《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剧作,《雷雨》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文学的成熟,曹禺笔下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并且有很多成为了广为人知的性格典型:虚伪且冷酷的周朴园;纯真且虚幻的周冲;冲动且莽撞的鲁大海;单纯且善良的四风;贪婪且势利的鲁贵……都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繁漪敢爱敢恨、不屈不挠、追求自由爱情、敢于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倔强性格是曹禺作品人物众生相中最独特、最耀眼的一个。

曹禺曾说:“在《雷雨》里的八个人物,我最早想出的,并且也较觉真切的是周繁漪……我喜欢看繁漪这样的女人,但我的才力是贫弱的……不过一个作者总是不由自主地有些姑息,对于繁漪我仿佛是个很熟的朋友……我想她应该能动我的怜悯和尊敬,我会流着泪水哀悼这可怜的女人的。

我会原谅她,虽然她做了所谓‘罪大恶极’的事情——抛弃了神圣的母亲的天职……”①这是曹禺对繁漪的人格定位,也引起了广大读者对她的同情,当然繁漪不仅仅只存在于曹禺的作品之中,更真实的生活在那个时代社会之中。

从古至今,很多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常常会用真、善、美的优良品格来塑造诸多女性形象,借此来打动读者的内心,(而曹禺剧作《雷雨》中的周繁漪却和传统女性大相径庭:作为妻子,她没有恪守传统女性应遵循的‘三从四德’,在感情上出轨背叛了自己的丈夫周朴园;作为母亲,她放弃了神圣母亲的天职,为追求自己的理想爱情,将自己丈夫、前妻的儿子周萍作为自己的情人,发生了违背伦理道德的关系——由此看来,繁漪既不是贤妻也不是良母,她的行为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可就是这样的繁漪依然能够引起广大读者的深切同情和怜悯,因为她有她的人格魅力所在:繁漪敢爱敢恨、敢于敢于打破常规追求自己的理想爱情,她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

雷雨家庭纠葛的爱情悲剧

雷雨家庭纠葛的爱情悲剧

雷雨家庭纠葛的爱情悲剧雷雨,是由曹禺所著的现实主义话剧,以揭示旧北京城市生活中的家庭纠葛和社会冲突为主题,展现了一幕幕爱情的悲剧。

该剧具有深刻的社会关怀和精细入微的人物刻画,通过对雷峰、雨果两家的情感纠缠,揭示了旧社会底层人民面临的困境和无奈。

下面将从家庭纠葛、爱情纠葛和悲剧命运三个维度,探讨这部经典作品所传达的悲剧性情感。

家庭纠葛是雷雨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当时的旧社会,封建道德伦理被无情地打破,家庭关系被利益驱使和情感错位所撕裂。

雷峰与连琪之间的父子矛盾以及雷峰与梅春之间的兄妹情感被社会所扭曲,逐渐演变为家庭纠葛的源头。

雷峰父亲雷大娘强烈要求雷峰包养黄世仁加重了雷家家庭纷争,使雷峰在亲情和责任之间陷入困惑。

梅春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她在家庭中既是兄长又是情人,更是被不公平待遇的牺牲品。

她深爱着雷峰,却被家庭和社会强行分开,直至悲剧的结局。

家庭纠葛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渐行渐远,成为雷雨中的一大悲剧元素。

雷雨中的爱情纠葛同样是悲剧的原因之一。

雷峰和连香树、雷诺之间的感情错综复杂,充满了所谓的“私心”。

连香树是雷峰一直暗恋的女孩,虽然玩具无缘,但他们彼此之间有着深深的感情。

而雷诺作为女主人公,虽然曾接纳雷峰的爱情,但最终却选择了婚姻和金钱。

这种爱情纠葛让雷峰陷入两难的境地,他的真挚感情最终因为社会环境和个人利益的挤压而支离破碎。

爱情的坠落,使得整个剧情更加悲剧,也加深了观众对其中的思考。

悲剧命运是整部雷雨所贯穿的主题。

无论是雷峰还是梅春,都在剧中遭受了命运的压迫与摧残。

雷峰为了家族和责任无法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梅春在无奈的家庭环境中失去了爱情和生命。

他们成为了命运的牺牲品,无法摆脱社会环境和个人境遇所造成的困境。

通过这两个悲剧的人物,曹禺展现了社会残酷和不公平的一面,更揭示了旧时代底层人民的命运困扰和无望出路。

总结来说,雷雨是一部充满悲剧色彩的作品,探讨了家庭纠葛、爱情纠葛和悲剧命运等多重主题。

家庭纠葛是这部作品展现的核心,爱情纠葛和悲剧命运更是在其基础上展开的。

论《雷雨》的悲剧特点及根源

论《雷雨》的悲剧特点及根源

论《雷雨》的悲剧特点及根源第一篇:论《雷雨》的悲剧特点及根源论《雷雨》的悲剧特点及根源摘要:《雷雨》是现代杰出剧作家曹禺的开山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

它不仅具有悲剧普遍意义上的特点,还具有自身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为悲剧艺术如何反映中国现实生活提供了典范。

《雷雨》的悲剧根源是多方面的,它是作者现实生活的演化,是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实的展现,它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这个社会的悲剧;它不仅是人物性格的悲剧,更是命运的悲剧。

关键词:《雷雨》悲剧特点主题故事结构和情节设置人物的性格刻画和悲剧命运自然环境的渲染悲剧根源正文:《雷雨》是现代杰出剧作家曹禺的开山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

《雷雨》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展示了一幕人生大悲剧;是一部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更是一部纠缠着复杂血缘关系和聚集着许多巧合,充满神秘、紧张和令人恐惧的命运悲剧。

《雷雨》作为中国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为我国悲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朱栋森说:“从西洋悲剧、中古古典悲剧演变、过渡到能反映中国现实生活的悲剧艺术,曹禺成功地拓开了一条新路,为悲剧艺术如何反映中国现实生活提供了典范。

” [1]一、悲剧主题《雷雨》写于20世纪前半叶,根据所涉及不同的生活范围来讲,属于家庭悲剧;就题材来讲,属于命运悲剧、爱情悲剧。

《雷雨》不仅具有典型的古希腊命运悲剧的特点,而且添加了纯熟的本地风光——即充满了民族风格,通过展现个人的内心痛苦、心灵的自我矛盾、痛苦挣扎反抗的灵魂和悲剧的结局,表达了对宇宙间诸如生死、善恶、人与“命运”及像宿命、天意和人类自由这样宇宙性质的大问题的深思,并且体现了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因果报应观念。

《雷雨》以本世纪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中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罪恶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黑暗现实。

从戏剧冲突和语言特色看《雷雨》的悲剧意蕴

从戏剧冲突和语言特色看《雷雨》的悲剧意蕴

从戏剧冲突和语言特色看《雷雨》的悲剧意蕴毕业论文摘要《雷雨》以其丰富的内涵,悲剧性的内蕴,赢得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雷雨》不仅是周、鲁两个家庭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同时也是一部人性的悲剧。

《雷雨》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当时人的生存困境,揭示了人类的心灵困境,同时对21世纪的我们也有很多的启示。

关键词《雷雨》戏剧冲突语言特色悲剧意蕴曹禺创作的《雷雨》堪称中国戏剧的杰作,发表至今始终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其原因主要在其深刻而丰富的文化意蕴:悲剧人物的人性光辉,人类的心灵困境,人生困境与命运之谜等人生哲学命题,及其思想给人的深刻启示。

剧中所有人物无一例外地都是悲剧,而《雷雨=》绝不仅是周、鲁两个家庭的悲剧,也绝不仅是个社会悲剧,同时也是一部人性的悲剧。

本文通过分析其戏剧冲突和极富特色的语言艺术,探讨其深刻而丰富的悲剧意蕴。

一、异彩纷呈的戏剧冲突戏剧冲突,是指最足以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特征、高度典型化的矛盾冲突。

在《雷雨》中,表现为多方面:毕业论文论文1、戏剧线索的明暗交互,决定着《雷雨》的戏剧冲突剧中情节线索纵横交错,侍萍、周朴园、蘩漪、周萍、四凤,五个人当中有四层婚恋关系,如此关系决定了矛盾冲突的尖锐复杂。

剧本中周萍同蘩漪、四凤两人的爱情纠葛是一条明线,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则是一条暗线。

起初是由明线牵动了暗线(蘩漪为了想从四凤手中夺回周萍的爱,而把四凤的妈妈侍萍招到周公馆),此刻明线占着主导地位:最后却是暗线决定了明线(蘩漪抢爱人的计划失败,周萍正要携四凤出逃,突然周朴园出现,承认了与侍萍早年的暧昧关系,完全打乱了已定之局),此刻相反是暗线占了主导地位,统领后篇。

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相影响,互相牵制,推动剧情向着悲剧高潮发展。

2、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体现出《雷雨》的戏剧冲突《雷雨》在塑造人物中充分设置矛盾冲突。

剧中八个主要人物可以归结为四个三角关系的爱情、婚姻矛盾:侍萍、鲁贵同周朴园的关系:周萍、繁漪同周朴园的关系:繁漪、四凤同周萍的关系:周萍、周冲同四凤的关系。

《雷雨》读后感

《雷雨》读后感

《雷雨》是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一部家庭悲剧剧本,讲述了周家家庭成员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悲剧命运。

读完《雷雨》,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剧本中的人物形象饱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和痛苦。

周朴园的专制和伪善,鲁妈的忠诚和无奈,繁漪的激情和悲剧命运,都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

在《雷雨》中,没有人是完全无辜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罪行和悲剧。

《雷雨》还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道德的虚伪。

剧本中的周家,表面上是一个和睦的家庭,但实际上充满了勾心斗角和利益交换。

这种虚伪和腐败的社会现象,让人对人性的善良和道德的正义产生了怀疑。

此外,《雷雨》还展现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常。

剧本中的角色,无论是对待亲情还是爱情,都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他们的命运被自己的性格和环境所左右,无法自主。

这种无常和无奈,让人对生活产生了深深的感慨。

说不尽的《雷雨》——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

说不尽的《雷雨》——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

说不尽的《雷雨》---------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09级中基班200900051046 沈诗萌古往今来,人们对《雷雨》的主题一直众说纷纭,虽然曹禺自己也在《<雷雨>序》中表达过自己的点:“《雷雨》对我是个诱惑。

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大地间的‘残忍’。

”“这背后的‘主宰’,它太大,太复杂,我的情感强要我表现的只是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

”①但是,很多人仍旧因雷雨的主题问题而争执不休。

我认为,或许《雷雨》的魅力也就在此。

它主题相对的模糊性和多重性表现出作者不受任何一种教条的约束与规范,而是关注情感的表达和拓展,从而使《雷雨》的主题有着某种难以说尽的意蕴。

一、社会悲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许多人都按照“社会问题剧”的思想来理解《雷雨》的主题。

“田汉在《暴风雨中的南京艺坛一瞥》一文中就赞成予倩先生把这一有点‘时代错误’的‘命运悲剧’修正为近于‘社会悲剧’的东西,而不赞成无批判的演出。

此后对《雷雨》主题的理解就一直延续着社会悲剧的视角,尤其是张庚在《悲剧的发展——评<雷雨>》论文中更是进一步指出:他底创作竟部分地有了反封建的客观意义”。

②当然,我并不是十分赞同这种观点。

《雷雨》是作者二十三岁时的作品,作为一个青年作家他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但人处于环境之中就必然会被环境所影响,所以《雷雨》体现出的反对家庭伦理的罪恶甚至是反封建的意识并不是作者刻意为之。

曹禺曾在《<雷雨>序》中澄清:“但是很奇怪,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

”因此,有些评论家们的观点似乎的确有些“过火”了。

但是我有注意到《<雷雨>序》中又有这样一句话:“有人已经替我下了注释,这些注释有的我可以追认——譬如‘暴露大家庭的罪恶。

论《雷雨》悲剧主题的多重性

论《雷雨》悲剧主题的多重性

(提纲)导语《雷雨》通过一个两代人陷落其中的爱情悲剧故事,对于亲情、爱情、人生、阶级、命运及其背后的力量,做了一次深刻的探索。

它的爱情命运,既折射出现代文学发展史中存在的问题,也反映了文学学科曾经的曲折历程。

把人间最惨烈的悲剧展现给世人看,它的悲剧是发生在每一个最普通的人身上,这就是真正的悲剧所在。

一、爱情的悲剧曹禺善于用爱、苦难与死亡来表现人生存在的悲剧状况。

所谓爱情婚姻之悲,确切地说是女子被抛弃之悲,周朴园的抛弃奠定了侍萍人生悲剧的开始,是她人生苦难的根本之所在。

作品不是从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层面来展示一个警世故事,而是将粉饰在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上的温情面纱撕毁,从而审视人类复杂深邃的灵魂。

二、性格的悲剧所有的悲剧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悲剧,而人的悲剧根本还是性格的悲剧。

《雷雨》中悲剧是人的悲剧,并不在于他是穷人还是富人,是好人还是恶人,更是男人还是女人,大家全都处在悲剧之中,全都无可逃脱地承担着悲剧的命运,上演着悲剧的角色。

三、道德的悲剧《雷雨》这部剧作,具有思想内涵的浑厚性。

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揭示和批判了带有封建性的中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道德的虚伪性,所以,它可以被看作是一部“道德的悲剧”。

四、生存的悲剧主人公们不仅以自己与悲苦人生、与生存悲剧的抗争显现出生命的活力,更以罪的意识、忏悔意识以及救赎意识表现出人性追求崇高与价值理想的光辉,在受苦、疯狂、死亡的结局里培养人类精神神圣的火花。

故事人物的悲剧结局,都是由于“命运”的特意安排。

结尾《雷雨》这一悲剧的性质和其在戏剧史上的意义,作者曹禺在创作之初是有所感悟的,但也是相当模糊的。

但我们可以从他自己的多次解释中就可看出这一点。

作家把人间最惨烈的悲剧展现给世人看,它的悲剧是发生在每一个最普通的人身上,它更没有让我们到世界之外去寻求什么悲剧的根源,因为悲剧就在生存之中。

【摘要】曹禺的《雷雨》是我国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不同时代的作家对《雷雨》的阐述有着不同的角度和方法。

语文必修3文本解读 探讨《雷雨》主题的多义性

语文必修3文本解读 探讨《雷雨》主题的多义性

探讨《雷雨》主题的多义性曹禺的《雷雨》是我国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家对《雷雨》的阐释有不同的角度和观点,他的悲剧意识表现了截然不同的观点,揭示了人性的悲剧,暴露了人性的生存困境,表现了人在困境中的抗争与提升。

下面从三个方面论述。

一、阶级主题以资产阶级主题为例。

许多人认为作家曹禺通过“雷雨”这一形象来暗示资产阶级的消亡,而《雷雨》的主题在于深层次披露资产阶级的罪恶。

阶级主题的解读有其明显道理。

对文本进行分析便会发现,周家在经济上具有十分浓郁的资本主义色彩,也能够嗅到周朴园身上所散发出来的资本主义罪恶气息。

在哈尔滨承包工程时,周朴园甚至因为保险费问题故意放水将小工淹死;在矿上工人集体闹罢工时,周朴园毫不手软地下令爪牙开枪杀人,将不愿同流合污的鲁大海开除,同时通过威逼利诱的手段来逼迫其他工人代表站到自己的阵营,与此同时,在自家居所内宴请或接待政府官员,以获取来自政府方面的支持。

由以上事情可以看出,周朴园是一个较为典型的资本家,其原始资本在积累过程中伴随着血腥和残忍。

将《雷雨》解读为阶级主题时,读者通常将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注意力放在了周朴园和鲁大海二者的矛盾和冲突上,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工人罢工事件并非《雷雨》这部作品的主要冲突,周朴园与繁漪之间的冲突、繁漪与周萍之间的冲突、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冲突,全都占有大量的篇幅,因而资产阶级主题无法将实现对该部作品的完全概括,换而言之,资产阶级主题这种解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命运主题自《雷雨》这部作品诞生以来,其中的命运观便引起了不断地关注以及广泛地讨论。

长期以来,研究者们针对《雷雨》这部作品是否存在命运观的问题展开了持久的讨论,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刘西渭认为在《雷雨》这部作品中,有一种神秘而强悍的力量,萦绕在每一个人物的身上,即命运。

该命运观念并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作者替天说话,文中所提到的报应也并非指上天刻意安排,而是“藏在人物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里,又或者是人物错综复杂的心理作用里”,换而言之,由于作者对现实的精准把握,让研究者们感到导致悲剧的并非命运,而是源于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又或者是人物本身所具有的性格特征,但《雷雨》似乎仍旧向人们传达出了一种命运观念。

《雷雨》的悲剧性意蕴五篇

《雷雨》的悲剧性意蕴五篇

《雷雨》的悲剧性意蕴五篇第一篇:《雷雨》的悲剧性意蕴《雷雨》的悲剧性意蕴内容摘要:曹禺的开山之作《雷雨》,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的旧有模式,将笔触转向了对悲剧根源性的探索,创造了“生存悲剧“的新形式,一部超越“命运”与“性格”悲剧的新的悲剧的形式。

《雷雨》对社会人生进行思索的视角是逆向的,它是将粉饰在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上的温情面纱撕毁,从而审视人类复杂深邃的灵魂,它所表达的是人性在苦苦挣扎中迫于生存而走向了毁灭,这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即人性深处的冲突,从而形成《雷雨》中令人喘不过气来的悲剧情结。

本文从对悲剧内涵的深层理解上,探究《雷雨》悲剧性主题及人物悲剧的现实主义意义,揭示《雷雨》中蕴涵着更为深广的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丰富意蕴。

关键词:曹禺《雷雨》;悲剧性;生存;人性挣扎《雷雨》,一部纠缠着复杂的血缘关系和凝聚着无数巧合的伟大剧作,在中国的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作品内容所涵括的丰厚思想底蕴和高超的审美艺术,奠定了剧作家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地位,《雷雨》也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作家在创作中立足现实,将粉饰于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上的温情面纱撕毁,沉痛的宣告了处于特殊历史文化时期两个家庭,七个人物的毁灭史,表现了作家对于人物悲剧命运的无限惋惜及残酷现实的无可奈何情绪。

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审视人类深邃的灵魂,表现出对于人类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更高层次的探索和揭示,使《雷雨》悲剧升华为一个关于中国文化心理和中国人命运的现代神话。

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雷雨》悲剧性主题及人物悲剧的现实主义意义:(一)关于悲剧的理论阐述;(二)悲剧主题的探究;(三)悲剧的“承担者”和“制造者”;(四)《雷雨》的悲剧意蕴。

揭示《雷雨》蕴涵的关于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内在底蕴。

一、关于悲剧的理论阐述“悲剧”一词,是源于西方的一个概念,是戏剧的一种大的类型和剧种,主要表现人生的悲哀和痛苦。

浅析《雷雨》

浅析《雷雨》

浅析《雷雨》在中国话剧史上,有这样一部作品,历经86年的风雨洗礼依旧耀眼夺目,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熟的话剧,是中国戏剧中的“祖师爷”,它就是曹禺先生的《雷雨》。

1933年,23岁的曹禺在《文学季刊》上发布了他的第一部戏剧作品——《雷雨》,这成为了中国戏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曹禺先生在一个压抑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这种压抑深深扎进了曹禺先生的心里,他是一个敏感、温柔却也软弱、忧郁的人,这种性格特征同样反映在了他的创作当中。

《雷雨》讲述了在封建家族——周家,发生的一系列爱恨纠葛,八个人,以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在叙述封建家族的矛盾中,痛斥封建统治对人的迫害。

用一句话来讲,我觉得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所有人的爱在雷雨中爆发,又在雷雨中消亡。

一、活在名字里的救赎曹禺先生起名字很讲究,每个人都在名字里有活脱脱的形象,比如周冲,他的名字就像他本人一样,鲜活自如,有朝气、有冲劲儿;周萍和侍萍,两个人的性格和命运都像浮萍一样,无所依存,注定了他们悲剧的一生;鲁贵,无论从身份还是言谈都与“贵”字丝毫不搭边,却有着这部剧中最富贵的名字。

再比如说,蘩漪,漪,涟漪,本身就是极不安分的一个字,蘩,本义是白蒿,谐音“繁”又偏偏有着繁荣旺盛的意味,这也暗示着,蘩漪是怎样的一个女子。

曹禺说过,在这八个人物里面,“最早想出来,并且也较觉真切的,是蘩漪,其次是周冲。

其他人都是后来编出来的。

”也就是说,没有蘩漪这个角色,或许就没有雷雨这个故事。

蘩漪是一个很特别的女性形象,读选段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疯疯癫癫的女人,读全文的时候你又会发现,繁漪接受过旧式教育,诗文略通,也会画几笔画,生得雪白细弱,有气质,很会管理家庭,是个很象样的主妇。

同时她也接受过一点西式教育,她不是鲁妈那种温存顺从的旧式女性,更不是四凤那种天真烂漫的十八岁少女,她是一位有着很强自我意识的女性,她一直在以她的方式反抗,反抗周朴园的古板与封建,反抗周萍的绝情与懦弱。

周朴园的古板让整个周家死气沉沉,她在极端窒息的环境中生活,甚至她也要遵循着周朴园对侍萍的“那点愧疚”,无论多么闷热,在夏天也不可以开窗,湿热的烦闷和夏季的躁动成为了她青春的全部。

《雷雨》文学评论范文

《雷雨》文学评论范文

《雷雨》文学评论范文1500字《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剧作,通过对多个人物的塑造,展现了旧社会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冷酷无情。

本文将从剧作的主题、人物形象以及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进行评论。

首先,剧作《雷雨》的主题主要集中在旧社会的荒诞和人性的丑恶上。

通过“司马黎”家族的故事,曹禺揭示了权力、金钱和利益在旧社会中的腐朽和扭曲。

剧中的各个人物都因为自私和欲望而堕落,人性被毫不留情地放大。

例如,坚持信仰和正义的小雷子,被家庭背叛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最终成为了杀人凶手。

剧作以一种犀利的笔触,直面人性的丑陋和人性的扭曲,力图唤醒观众对旧社会的思考和警醒。

其次,曹禺通过对各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旧社会的冷酷无情。

剧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既有家族之间明争暗斗的杜少甫,也有卑鄙无耻的司马翎,还有深爱家庭的雷娘等。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具体和深入,每一个角色都有自身的特点和动机。

通过对人物性格描写的细腻和生动,曹禺将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立体,使观众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同时,曹禺还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和情感冲突,展现了旧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例如,雷妈对雷娘的虐待和对小雷子的冷漠,以及杜少甫对司马黎家庭的操控和算计,无不显示出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恶劣。

最后,剧作《雷雨》还展现了曹禺深厚的语言艺术和写作技巧。

剧本中的人物对白简洁、生动,有力地突出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曹禺善于利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将人物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得鲜明有力。

例如,雷妈对雷娘的虐待和威胁,直接道出了她的邪恶和变态;小雷子谋杀杜少甫时的对白简短而有力,直接表达了他的愤怒和无奈。

此外,剧本中的舞台设置和情节的安排也非常巧妙,通过不同的场景和时空的切换,使剧情更加紧凑和有张力。

综上所述,《雷雨》是一部对旧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冷酷无情进行揭示的作品。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艺术的运用以及舞台情节的安排,曹禺成功地展现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扭曲。

再谈《雷雨》的主题

再谈《雷雨》的主题

再谈《雷雨》的主题《雷雨》是一部中国现代话剧的杰作,其背后蕴含着深刻而复杂的主题。

本文将从《雷雨》的背景、人物角色、情节展开以及主题探讨等方面,带领读者深入理解这部经典之作。

《雷雨》的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那时正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

这部作品揭示了当时家庭伦理、社会道德、阶级矛盾等方面的种种问题,成为反映那个时代社会现象的经典之作。

在《雷雨》中,曹禺精心塑造了多种人物角色。

其中,周朴园是剧中的核心角色,他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家长,注重威严和地位,但却忽视了家庭的人情味和亲情。

而蘩漪则是另一个重要角色,她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情感,但却在家庭和社会中遭受压抑和束缚。

周萍、周冲、四凤等角色则代表了当时青年一代的命运,他们追求自由、幸福和人生价值,但却常常陷入情感的纷争和社会的矛盾之中。

曹禺通过丰富的情节展开,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其中,周朴园和蘩漪之间的感情纠葛是整个剧情发展的核心。

通过周萍和四凤的爱情悲剧,展示了封建伦理道德对青年一代的束缚和扼杀。

同时,周冲的觉醒和死亡则暗示着青年一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无助和悲剧。

《雷雨》的主题深刻而复杂,涉及了家庭伦理、社会道德、人性矛盾等多个方面。

首先,该剧揭示了封建家庭的伦理道德问题,强调了家庭中亲情和爱情的重要性,批判了封建家长制对个人感情的压抑和扼杀。

其次,该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揭示了封建地主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

此外,《雷雨》还探讨了人性的矛盾和悲剧,蘩漪和周萍之间的爱恨情仇、周冲的觉醒与死亡等情节都表现了人性的善恶与追求幸福的无助。

总之,《雷雨》是一部深刻反映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社会现象的杰作,它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悲剧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家庭伦理、社会道德、阶级矛盾和人性的矛盾等多个方面的主题。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社会现象的重要参考。

《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主题与人物对比研究《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是中西方戏剧文学的璀璨明珠,两部作品都深刻探讨了人性、家庭与社会的主题。

《雷雨》观后感

《雷雨》观后感

《雷雨》观后感曹禺的话剧《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它不仅成功地刻画了多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更通过复杂的家庭纠葛和悲剧性的命运安排,深入探讨了封建社会和伦理道德对人性的压迫与束缚。

观看这部话剧,我深感震撼与悲痛,同时也对其中反映出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在剧中,周朴园这一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位封建家庭的大家长,他既冷酷又自私,对家庭成员的控制欲极强。

他对侍萍的抛弃、对繁漪的冷漠、对周萍的漠视,都体现了他对情感和伦理道德的漠视。

而他对儿子周冲的严格要求和对女儿周萍的无情指责,更是暴露出他内心深处对权力和家族荣誉的过度追求。

这样的人物设定,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个体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沦丧和伦理缺失的问题。

与此同时,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也充满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蘩漪作为周朴园的现任妻子,她身上的爱情和疯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她身为继母却爱上了自己的儿子,这种不伦之恋不仅突破了伦理道德的束缚,也体现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然而,这种爱情最终导致了她的毁灭,使她在雷雨之夜变得痴痴呆呆,这无疑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强烈讽刺和批判。

四凤作为剧中的另一个女性形象,她的命运更是充满了悲剧色彩。

在父亲鲁贵的眼中,她只是一个可以用来换取钱财的工具,这种对亲情的冷漠和忽视,让人深感心痛。

而她对周萍与蘩漪之间的不伦之恋的默默承受和最后的崩溃,更是揭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地位和无助处境。

此外,剧中的鲁大海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角色。

他作为周朴园矿上的工人,不仅承受着艰苦的体力劳动,还承受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多重压迫。

他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剧情的层次感和冲突性,也体现了曹禺对工人阶级的关注和同情。

而他在剧中与周朴园的冲突和对抗,更是揭示了当时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和激烈。

观看《雷雨》,我深感这部话剧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的深刻和沉重。

它让我看到了封建社会对个体人性的压迫和束缚,也让我看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地位和无助处境。

隐秘重负下的疯狂与毁灭——《雷雨》悲剧根源新探

隐秘重负下的疯狂与毁灭——《雷雨》悲剧根源新探

文 学本 业 的作 家 ,可 是 他 太 聪 明 ,有 如 一 个 透 明 在 所 难 免 。
的水 晶球 ,站在 那里两 只眼睛 向 四面 八方 打招 呼 ,
要 想解 密 ,我们首 先应 注意 到 ,《 雷雨 》 中的
博 取 喝采 。他 一方 面在 艺 术 深 度上 下 功 夫 ,一 方 人 物 实 际 承 载 着 太 多 的 秘 密 。最 重 要 的有 3个 : 面在 政治 上花枝 招展 ;一 方面要 表 现温 良的人 性 , 周萍 与 四凤的 隐秘恋情 ,蘩漪 与周萍 的乱 伦之 恋 ,
G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IY i ng
( i n j n e c o l u ain C l g ,Mu a a g Hel gi gPrs h o o a Ed cto ol e e d  ̄in ,Heln j n 5 0 1 i gi g 1 7 1 ) o a
Ab t a t Th r r i d f e p a a i n b u h l y Th n r tr i t o ilp o lm s r g d f sr c : e e a e k n s o x ln t s a o t t e p a u de so m n i s ca r b e ,t a e y o o s eh c n o e n r g d ff t .Bu o e o h s x l n to s s e o t u h t e n t r f ta e y I t i sa d l v ,a d t a e y o a e tn n ft e e e p a a in e ms t o c h a u e o r g d . n f c ,wh n wea p e it u d r t r ,wec n f e h t t e a t o n l z s t e p a a eu l n h ws t e at e p r ca e Th n e so m a e lt a h u h ra ay e h ly c r f l a d s o h y s c e r d al . P r a s t e i s n n s n e t u t n u d rc v r u n u d n wi e o h l ma e e r tg a u l y e h p h n a e e s a d d sr c i n e o e — p a d b r e l b c me t e u t t o l i o i i ft e ta e y i u d r tr . rg n o h r g d n Th n e s m o Ke r s y wo d :Th n e so m ;ta e y;s u c u d rtr rg d o re

雷雨主题

雷雨主题

人究竟怎样才能 “诗意地居住”在这个世界呢?
《雷雨》中“雷雨”的多重 象征意义
“雷雨”作为一种以“郁闷、压 抑、触目惊心”为特征的意象在 《雷雨》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1、“雷雨”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 繁漪和鲁大海的性格最具“雷雨”特征
• 繁漪极端、彻底、敢爱敢恨,有那种可以 摧毁一切的原始的“蛮力”。
• 她爱周萍便不顾一切,把生命、名誉整个交给 了周萍。可当周萍背叛她时,她亦不惜一切代 价不择一切手段加并没有明显地意识到我在匡 正、讽刺或攻击什么。” 《雷雨》 是“一首诗”,而不是 “社会问题剧”。
— —曹禺
“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 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
——曹禺
命运的困顿与人性的挣扎
命运的悲剧、生存的悲剧
活着就是一场苦难。
——叔本华
一切源于雷雨一切结束于雷雨。
《雷雨》主题
1、阶级主题 资产阶级罪恶说 “反封建”说 2、宗教主题 3、命运悲剧主题(“一部雷雨全都是巧合”)
4、生存悲剧主题
剧中八个人物都有各自的强烈意向 和欲望,并各自为自己的生存理想 而努力奋斗,但所有的人无一例外 的结果都是奋斗、抗争、挣扎所带 来的毁灭性的结局。
• 鲁大海身上最鲜明的性格特征是与邪恶作 斗争的清醒与嫉恶如仇。
• 鲁大海有可贵的阶级立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对资 本家清醒而深刻的认识,鲁大海这种毫不畏惧、敢说 敢做、雷厉风行的性格正如“雷雨”。
2、“雷雨”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
• “雷雨”是整个戏剧的氛围和剧情展开的节奏。 • 从郁闷燥热到轰轰雷鸣再到暴风骤雨的自然界雷雨 的发生发展过程 也是剧情发生发展进入高潮的过程 • “雷雨”是作品矛盾冲突的特征。 • 《雷雨》中的矛盾冲突特别尖锐特别突出特别复杂, 特别象“雷雨”。

《雷雨》悲剧性分析[终稿]

《雷雨》悲剧性分析[终稿]

《雷雨》悲剧性分析《雷雨》悲剧性分析总体来看社会悲剧、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在《雷雨》中相互交织,但三者在《雷雨》中扮演的角色是各不相同的,悲剧的真正核心是围绕古希腊式的命运悲剧展开的,所以我认为其主线主要表现在命运悲剧上。

人性、命运、宇宙之主宰,这些都存在于人们身体中的精神特质,就像宿命一样谜诡而难于捉摸,需要敏感的作家用心灵作笔方可捕捉和一探究竟。

曹禺曾说:“《雷雨》对我是个诱惑。

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就整个故事情节和个中人物性格而论,“神秘的事物”的“诱惑”无疑是剧作家对于冥冥中把握着人们命运走向、性格和人生悲剧的无形力量的恐慌和好奇。

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敏感作家,在灵魂深处应该是经常遭遇这些命题的困扰的。

曹禺在谈及〈雷雨〉的创作时说:“《雷雨》的主题不是以道德败坏和乱伦为主题的,也不是写因果报应,《雷雨》写的是一种情绪,是情绪的发酵,情绪的汹涌推动着我诽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所显示的是我所觉得的宇宙间的残忍,相信种种宇宙斗争的背后有一个主宰。

”〈雷雨〉中,几个主要人物在封建家庭压制下的垂死挣扎,自我救赎也显得悲怆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张扬和激荡。

蘩漪和周萍都不是一个消极等待命运宰割的人,在宿命的审判来临前,他们还要以顽强的生存意志和求生本能进行诸般打拼,尤其是魔鬼般的蘩漪,无论是开始和周萍陷入不伦之恋,还是后来不顾一切的报复,将周鲁两家人送入绝境。

她那种性格始终是雷雨般一泄千里,震耳欲聋的,也是摧枯拉朽的,没有她这个人物,周公馆就会一直死气沉沉,暗淡无光下去,不见一丝闪电雷鸣的光亮。

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感觉到自我毁灭中那种生命抗争的勇气与力量。

诚然,繁漪决非真善美的化身,然而对于命运大胆无畏的挑战张扬着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

正如王国维所说的:“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其中: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遍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

于无声处听惊雷曹禺雷雨欣赏

于无声处听惊雷曹禺雷雨欣赏

一、于无声处听惊雷——曹禺《雷雨》欣赏一、主题意蕴的多重性曹禺在《雷雨·序》中说,这出剧意在“暴露大家庭的罪恶”。

又说,始终怀有一种“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不可言喻的憧憬”。

后来这种说法被忽略,与序幕和尾声被删除有关。

最初发表时,有,但后来35年在日本演出时被删去了。

删去的内容为:悲剧发生10年后,周朴园去教会医院探望疯了的繁漪与侍萍。

1985年才恢复序幕与尾声。

序幕为十年后教堂附属医院的一间特别的客厅内——冬天内的一个下午。

在尾声中,侍萍面对周朴园不相识,侍萍立在窗前,修女坐在沙发上读《圣经》,全剧结束。

显然,此剧与基督文化、思想有关。

(1)忏悔意识基督教将原罪视为人类必须不断忏悔的缘由。

周朴园这个人物,以往论者大都认为冷酷、专横、虚伪、残忍,而很少深入剖析其性格的复杂性。

周朴园身上充满了基督教色彩的忏悔意识。

他对侍萍的忆念,大多持批评态度。

认为这是虚伪。

伪善掩饰他卑鄙的灵魂。

应该说周对侍萍是有感情的,不然他不会那样怀念她。

这其中有侍萍自尽带给他的内疚,也有后两次婚姻的不如意。

曹禺后来在谈及周时说:“他对侍萍的怀念,可能是真的”三十年后的重逢,在周朴园与侍萍的对话中可见其忏悔心态。

(2)罪孽意识《雷》中人物身上,充满了难以摆脱的罪孽之感和赎罪之心,成为该剧悲剧精神的根本。

周萍身上永远摆脱不了其内心的罪孽之感。

他当初不顾一切地与后母发生了乱伦的关系,后来却始终处在深深的罪孽感之中。

在煎熬中,他遇见了青春与美的四凤,他渴望在四凤那儿获得拯救,然而,他与四凤的爱又是一种同母异父的兄妹间的乱伦关系。

难以解脱的周萍,在对其父说了:“爸,你不该生我”后,走上自尽之路。

鲁侍萍身上也有一种罪孽之感,她不愿女儿再走她的路。

偏偏女儿又去了周家,面对不知情的女儿,感到一种深深的罪孽之感,对着女儿哭着说:可怜的孩子,妈不好,妈造的孽,妈对不起你,是妈对不起你。

本想割断四凤与萍的关系,又不想让他俩知道内情,没想到四凤怀上了孩子,面对哀求,她在苦痛中自责:啊,天知道谁犯了罪,谁造的这种孽!……天啊,如果要罚,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我一个人有罪,我先走错了一步……所有的罪孽都是我一个人惹的。

浅谈《雷雨》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浅谈《雷雨》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浅谈《雷雨》的主题及艺术特色作者:张可沁来源:《参花》2016年第08期摘要:话剧《雷雨》是作者曹禺所写的现实主义作品,带有悲剧色彩,它代表着中国现代戏剧走向成熟。

该作品的背景是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描写了一个封建资本主义家庭的悲剧。

剧作中,以周、鲁两家的悲剧为明线,以其他的剧情发展为暗线,逐步揭发封建家庭的丑陋罪恶及其产生的根源。

文章研究和分析了《雷雨》的主题以及其艺术特色。

关键词:主题艺术特色分析《雷雨》《雷雨》通过封建资本主义家庭的矛盾以及雇佣关系下劳资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庭的丑恶嘴脸及其必然被推翻的悲剧命运。

《雷雨》是中国现代艺术话剧走向成熟的代表。

[1]它的剧作结构严谨有序,剧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语言抒情化、动作化等。

一、《雷雨》的主题分析“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长期以来,大家对于《雷雨》的主题研究都从不同角度出发,加之各自的理解,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

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丰富作品的内涵,而且可以为作品研究注入生机和活力。

对《雷雨》主题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应该是多元化的。

(一)社会时代主题《雷雨》是一部现实主义戏剧,通过描述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主义家庭,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资本主义的丑恶嘴脸。

作品中,作者表现出了对侍萍、蘩漪等传统妇女的同情和关心,提出了解放妇女思想的行动口号。

同时,作者通过对鲁大海不与周朴园进行同流合污的形象进行歌颂,赞扬了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和思想觉悟,而且对未来生活寄托了美好的想象和希望。

《雷雨》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打破和推翻传统的封建家长制度和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创建全新的家庭制度和社会制度,保证成员的自由与个性。

(二)思想文化主题对于一个人来说,影响最为深刻的是思想文化层面的影响,《雷雨》之中也是通过思想文化而对人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家庭至上的思想观念。

这种观念严重地影响力人的个性,一方面,家庭至上使得自由的爱情要无条件地服从家庭秩序,另一方面,家庭至上的观念导致了家长专制的出现,使得成员出现懦弱服从性格;其次,传统贤妻良母文化观念的影响,周朴园和周萍、周冲在性格和思想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他们在选择妻子时都要求妻子具有传统美德和服从观念的贤妻良母型,是像侍萍和四凤那样,而不是具有反抗精神和追求个性及自由的蘩漪;最后,揭露了人性的虚荣,侍萍和四凤都是纯洁善良的女子,但都喜欢不值得去爱的封建家庭的少爷,而且是无条件的。

论《雷雨》的悲剧性

论《雷雨》的悲剧性

论《雷雨》的悲剧性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师范9班20140101369 袁杨[摘要] 曹禺的完整版《雷雨》共四幕,再加上“序幕”与“尾声”,戏剧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旧中国社会背景下周公馆里周家两代人与侍萍,四凤等人混乱的,纠葛不清的悲剧关系。

《雷雨》通过展示一个家庭的内部矛盾与悲剧命运,揭示了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愤慨地控诉谴责了当时旧中国的腐朽黑暗,和资本主义的罪恶。

[关键词] 命运悲剧社会悲剧性格悲剧畸形关系明暗双线[正文] 《雷雨》是作家曹禺的处女作,曹禺成长于没落封建家庭的背景使得他时常目睹中国旧社会黑暗的社会现实,因而使曹禺始终觉得他有“一种情感迫切的需要,一种情感的汹涌流在推动”,促使他“发泄着被压抑的愤窟,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而正是曹禺身上这种独属于青年人的无所畏惧,意气风发催生了《雷雨》的诞生。

在《雷雨》中,曹禺的这种愤慨不难发现,戏剧中贯穿始终的鲁大海也正是扮演了这样一个向旧中国黑暗腐朽社会现实宣战的角色,而蘩漪等人对不公命运的反抗也是在对旧社会宣泄着不满与怒火。

曹禺这种嫉恶如仇的性格对该剧最大的影响也体现在《雷雨》的主要8个人物的悲剧命运上。

而出生即丧母与自小成长于没落官僚家庭的经历给曹禺以不小的精神创伤,使他对家庭,社会和人生产生了独特的悲剧性感受,因而在《雷雨》创作中自然赋予了其惨烈的悲剧性。

粗读《雷雨》便能简单感受到全剧氛围,情感的压抑,使人总感觉有些透不过气来,而《雷雨》的悲剧性也给人一种压抑感。

《雷雨》堪称是一幕人生的大悲剧,《雷雨》中的主要人物几乎都没什么好结果,命运似乎是只给了他们一出惨痛的悲剧。

揭露所有真相的雷雨夜后,周,鲁两家人死的死,疯的疯,给人以强烈的悲剧性冲击。

而无论是周萍与蘩漪的不伦之恋,还是周萍与四凤的兄妹乱伦,都是惨烈的命运悲剧。

《雷雨》中命运悲剧,社会悲剧,性格悲剧相互交织,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出命运弄人,辛酸凄惨的家庭悲剧。

《雷雨》与传统意义的悲剧大不相同,该剧没有投注过多的笔墨在人民疾苦上,而是从小处着手以家庭生活为题材,深刻细致地描述了一个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纠葛不清的家庭矛盾,刻画了一个个富于悲剧性的人物,并把家庭生活扩展到整个社会,令人直面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悲剧现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纲)导语《雷雨》通过一个两代人陷落其中的爱情悲剧故事,对于亲情、爱情、人生、阶级、命运及其背后的力量,做了一次深刻的探索。

它的爱情命运,既折射出现代文学发展史中存在的问题,也反映了文学学科曾经的曲折历程。

把人间最惨烈的悲剧展现给世人看,它的悲剧是发生在每一个最普通的人身上,这就是真正的悲剧所在。

一、爱情的悲剧曹禺善于用爱、苦难与死亡来表现人生存在的悲剧状况。

所谓爱情婚姻之悲,确切地说是女子被抛弃之悲,周朴园的抛弃奠定了侍萍人生悲剧的开始,是她人生苦难的根本之所在。

作品不是从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层面来展示一个警世故事,而是将粉饰在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上的温情面纱撕毁,从而审视人类复杂深邃的灵魂。

二、性格的悲剧所有的悲剧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悲剧,而人的悲剧根本还是性格的悲剧。

《雷雨》中悲剧是人的悲剧,并不在于他是穷人还是富人,是好人还是恶人,更是男人还是女人,大家全都处在悲剧之中,全都无可逃脱地承担着悲剧的命运,上演着悲剧的角色。

三、道德的悲剧《雷雨》这部剧作,具有思想内涵的浑厚性。

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揭示和批判了带有封建性的中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道德的虚伪性,所以,它可以被看作是一部“道德的悲剧”。

四、生存的悲剧主人公们不仅以自己与悲苦人生、与生存悲剧的抗争显现出生命的活力,更以罪的意识、忏悔意识以及救赎意识表现出人性追求崇高与价值理想的光辉,在受苦、疯狂、死亡的结局里培养人类精神神圣的火花。

故事人物的悲剧结局,都是由于“命运”的特意安排。

结尾《雷雨》这一悲剧的性质和其在戏剧史上的意义,作者曹禺在创作之初是有所感悟的,但也是相当模糊的。

但我们可以从他自己的多次解释中就可看出这一点。

作家把人间最惨烈的悲剧展现给世人看,它的悲剧是发生在每一个最普通的人身上,它更没有让我们到世界之外去寻求什么悲剧的根源,因为悲剧就在生存之中。

【摘要】曹禺的《雷雨》是我国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不同时代的作家对《雷雨》的阐述有着不同的角度和方法。

它的悲剧意识表现了截然不同的观点,揭示人生的悲剧性,暴露人的生存困境,表现人在困境中的抗争与提升。

而人类悲剧文化的熏陶与特殊的个体人生背景,是形成曹禺悲剧意识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悲剧命运生存多重性20世纪30年代,中国剧坛出现了一位标志性的人物——曹禺。

他以成熟的处女作《雷雨》创造了新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国话剧开始以民族的、现代的形态为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人广泛接受。

剧本以周朴园、侍萍和周萍、四凤两代人前后30年的故事为主线,繁漪推动故事进展的力量,鲁贵是整个剧本的结构因素,大海是连接这个家庭故事与时代沟通的桥梁。

这是一个两代人陷落其中的爱情悲剧,上一代人父母的恋爱故事,下一代人承受上一代人的苦果,在命运的捉弄下同母异父的兄妹相恋而酿成悲剧。

通过这些故事,反射出作者对于命运及其背后他不太清楚的根源的迷惘和愤怒,从而对于亲情、爱情、命运及其悲剧原因,作了一次彻底的分析。

正如曹禺当初在构思这个剧本时所言:“我想通过一个家庭的毁灭,表达自己一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表现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

在这个斗争的背后,也许有一个主宰,它就是上帝或说是命运,近代称它为‘自然法则’。

究竟是什么,我也说不清。

它太宽阔,太复杂。

我总觉得有一种汹涌而来的感情,催动着我发泄长期压在心中的愤怒。

”纵观《雷雨》整个剧本的悲剧根源,笔者从以下四方面来初探一下个人的观点。

一、爱情的悲剧在我们人类的情感世界里,最富有悲剧性格的就是苦难和爱情。

血源之爱,夫妻之爱,友情之爱等所引发的人生苦难,它既是人悲伤的慰藉,也是人省悟的根源。

所以在爱的最深处蕴含着最凄苦的绝望,也显现着最温馨的希望和慰藉。

作家曹禺是善于用爱、苦难与死亡来表现人生存在的悲剧状况。

所谓爱情婚姻之悲,确切地说是女子被抛弃之悲,如剧中女主人公侍萍与繁漪的悲剧。

在我国,如传统爱情婚姻悲剧《救风尘》、《王魁负桂英》、《秦香莲》等同样表现了弃妇的人生凄苦。

在爱情婚姻里被抛弃,这是女人生命里最大的不幸。

剧本《雷雨》中的侍萍三十年前作为周家的女仆与当时的周家大少爷周朴园相恋,并由此而生下两个儿子。

如此刻骨铭心的爱,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不但无可指责,而且还有着大胆反叛封建礼教的意味。

不要说这样相爱的结局使他们产下爱情的结晶;但由于周朴园母亲的极力反对、百般阻挠,他们被活活地拆散。

在周家即将迎娶一个门当户对大小姐蘩漪的前一天晚上,也就在那个寒冷的夜晚,侍萍强迫着丢下大儿子周萍,抱着刚生下三天病得奄奄一息的小儿子鲁大海,离开了周家,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从此踏上了另一个人生苦难的开始,饱经风霜,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可以说,周朴园的抛弃奠定了她人生悲剧的开始,是她人生苦难的根本之所在。

因为是带着一个孩子的侍萍,此后为了生存她又不得不转嫁了两次人,而每一次都让侍萍尝尽了人间的苦楚与悲痛。

作为周朴园的现任妻子——蘩漪,她表面上看上去像似周朴园最尊贵的夫人,享受着周家的一切荣华富贵,但实际上却是周朴园变相抛弃的女人。

自从她嫁给周朴园后,周朴园18年来似乎从来就没有在乎过她,从来就没有真正关怀过她,甚至没有她所谓想过的做人的自由。

他一直都是在凶横地对待她,左右着她的所有生活,根本不把她当作一个妻子来对待,让她生活在情感的死河里,渐渐地她磨成了一个石头般的“活死人”。

《雷雨》蕴藏着人生情感,让人感到深沉和厚重,甚至是压抑。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悲剧风格。

同时,作品不是从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层面来展示一个警世故事,而是将粉饰在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上的温情面纱撕毁,从而进一步审视人类复杂深邃的灵魂。

二、性格的悲剧《雷雨》中悲剧是人的悲剧,并不在于他是穷人还是富人,是好人还是恶人,更是男人还是女人,大家全都处在悲剧之中,全都无可逃脱地承担着悲剧的命运,上演着悲剧的角色。

整个作品中有八个主要人物,而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性格与情感追求,并为着自己的目标而行动,但又与他人追求目标相冲突,直接或间接的发生矛盾冲突。

这样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可以让人感觉到人间地狱的意境。

所有的悲剧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悲剧,而人的悲剧根本还是性格的悲剧。

在《雷雨》众多的悲剧人物中,周朴园既是一位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

然而,周朴园又何尝不是故事中一个最大的悲剧命运的承担者。

他不但一手“制造”了悲剧,而且也承担了悲剧的结果,这其实都是他主观意愿造成的。

他在年轻时受新思想影响,也曾有一度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追求要过自由恋爱和美满婚姻的梦想。

一个大家公子,一个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现代青年,能与一个女仆真正相爱,这在本质意义上是有着非常积极的社会意义。

而且,我认为这样的相爱也是完全真诚的和真挚的。

为此,他对侍萍的爱是真情流露。

但由于他当时所处的环境和教育,致使他的性格中又变得懦弱,不能与自己出身的阶级彻底相抵触,不能与自己的封建家长制决裂,最终又回到封建的阵营之中,背叛了侍萍,背叛了自己的理想。

在这样民族资产阶级残酷的生存环境,使他既有资产阶级铁的手腕,果断而残酷地镇压矿工罢工,不择手段地收买、瓦解工会;又有封建家长的专制,要求繁漪恪守封建妇道,不允许有任何独立意志和情感要求。

他独断专制甚至连生活中的琐事如吃药和看病等,都得让繁漪听从他,不许违背他的意愿。

他不但是经济、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且也是家庭伦理关系和道德精神上的君主。

这一切使他和周围的人之间有着尖锐的矛盾冲突。

他每天陷在这重重矛盾之中,处在难以自拔的境地。

专横、自以为是、倔强,这是男主人公周朴园性格中一个最为突出的表现,而这也是他在残酷的生存斗争中事业成功的性格要素。

但他的内心世界时常处在软弱和痛苦之中。

对自己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生活,使他不得不保留对侍萍怀着无尽的亏欠与思念,但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最终还是瓦解了。

这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使周围人痛苦,也给自己带来了难以摆脱的苦痛。

故事的最后是在修女读《圣经》中落下帷幕,它暗示着男主人公周朴园在逐渐忏悔:这是周朴园的最后归宿,他的悲剧是封建伦理道德侵蚀资本主义精神后导致的性格悲剧。

作品中侍萍和四风也是悲剧性格的典范,她们都是旧社会中国两代劳动妇女的典型。

但是性格上有很强的局限性,以至于很多时候是她们的软弱造成了自己悲惨的命运。

这也是一个时代赋予妇女的不幸,她们不知道怎么反抗的,也不知道如何反抗,只知道一味地顺从自己的命运。

侍萍忍辱负重,遭遇那么多不幸,却只认为那是自己造孽所致,甘心承受心里所有的痛苦。

如果她们也学会反抗,也具有一点“雷雨”的性格,那么也就不会承受那么大心理负担,如果那样,可能还会获得他人生中的一点点的幸福。

三、道德的悲剧在《雷雨》悲剧中,无论是善恶,也无论是道德或不道德,都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

作者直面人生的死亡,不给主人公们任何苟活的机会。

在剧本中父子之间的关系不是父亲慈祥儿子孝顺,其乐融融,而是相互对立,相互敌视。

儿子们不但没有继承父亲的那种生活方式和处事原则,反而走上了背离和反叛的道路。

对周家父子来说,大儿子周萍以一种含蓄的方式背叛周朴园,在肉体上他与后母发生亲密关系,精神上不求上进,贪图享乐,不自觉地暗中毁坏着周朴园一手创下的基业。

而小儿子周冲则以疏远的方式反叛周朴园,他知道自己要过自主、独立、平等的生活意愿,但是不可能通过父亲来实现,自己也决不愿像父亲那样独断专行地、充满罪恶地活着,只好疏离他在另一条路上追求自己的幸福。

剧中鲁大海十分明确站在了周朴园的对立面,作为以一种敌对势力的身份和周朴园相抗争,因为周朴园是他和母亲苦难生活的倡导者,是自己生活阶层罪恶的多余者,双方进入犹如水火不能相容的局面。

他对周朴园诅咒、辱骂,恨不能杀了他。

就鲁家而言,鲁贵虽然是大海的养父,养父和养子之间也同样仇视对立,鲁贵指桑骂槐、咬牙切齿地对待大海,大海则也毫不客气回敬他,不加掩饰地表现出蔑视他、想动手打他的意愿。

剧本中的母子之间同样充满凄怆意味。

侍萍视骨肉儿女如生命,却三十年不能见到自己的亲生儿子。

兄弟兄妹手足也是互相伤害,周萍与周冲争夺恋人;周萍与大海对峙谩骂,大打出手;周萍则在无意中与四风陷入乱伦的悲剧。

蘩漪违背伦理和前妻之子乱伦,因之发疯似的无所不为,甚至为了得到周萍的爱,她不惜以伤害自己亲生儿子为代价。

原本宽阔繁华的周家大宅院,现只留下了苍老的周朴园独自一人饱尝男女之爱、亲情之爱结出的悲剧的苦果,天天来回于教会医院,为两个疯女人身边与弥撒合唱声中忏悔自己人生的罪恶,实现着他人与自我灵魂的救赎。

周朴园的自我忏悔与灵魂救赎行为贯穿于《雷雨》的始终。

在他的意识里,侍萍是他永远的生活伴侣,三十年前侍萍被母亲赶出了周家跳河而“死”,他自感罪孽深重。

在揭示人生存困境的同时,《雷雨》的悲剧意识也表现了人类在困境中不断抗争、不断提升自己的最高目标的真实情形,从而使其具有人性化色彩,表现人类尊严的光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