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苷酸型鲜味剂在使用中性质比较稳定,在 常规贮存和食品焙烤、烹制加工中都不容易 被破坏。其影响因素有:
(1)磷酸酯酶。广泛存在在动植物组织中,
能将核苷酸分解而失去其鲜味。由于磷酸酯 酶对热不稳定,一般在80℃左右就可破坏酶 的活性。
2014-3-4
27
(2)鲜味剂的协同效应。核苷酸型鲜味剂与
氨基酸型鲜味剂混合使用时其鲜味特性不 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具有相乘的增味效果 ,这种现象称为鲜味剂的协同效应。 刘汉灵等研究了核酸酶在酵母抽提物的应用,
2014-3-4 30
4.复合鲜味剂
复配型
复 合 鲜 味 剂
由氨基酸、味精、核苷酸、天然萃取或水解物、有机酸 、甜味剂、无机盐、油脂及香辛料等调配而成,具有品 种多,口感各异,丰富多彩等特点。
畜肉浸出物
Fra Baidu bibliotek动物性和水产原料浸出物 天然浸出物 蔬菜浸出物 微生物浸出物 动植物水解蛋白
禽肉浸出物
水产类浸出物 酵母浸出物
根据来源分为: 动物性鲜味剂 植物性鲜味剂
微生物鲜味剂 化学合成鲜味剂 核苷酸型鲜味剂 复合鲜味剂
12
根据化学成分分为:
氨基酸型鲜味剂
有机酸型鲜味剂
2014-3-4
1.氨基酸型鲜味剂
氨 基 酸 型 鲜 味 剂
王齐等通过研究各类味觉氨基酸对蒲 桃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谷氨酸与天 谷氨酸及其钠盐 冬氨酸所具有的鲜味特征增强了蒲桃 天冬氨酸及其一钠盐 果实中整体风味的鲜味感官。 杨秉耀等研究了平菇、草菇、香 丙氨酸 菇鲜品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在 三种食用菌鲜品中呈味氨基酸含 甘氨酸 量分别为:谷氨酸 0.28 %、0.47 %、 蛋氨酸 0.55 %,天冬氨酸 0.15 %、0.33 %、 0.21 %,丙氨酸 0.15 %、0.23 %、 一般都是 0.17 %,甘氨酸 0.09 %、0.16 %、 L-氨基酸 0.13 %。
其鲜味强度次序为:鸟苷酸>肌苷酸>黄苷酸> 尿苷酸>胞苷酸
2014-3-4 22
(1) 5'-肌苷酸(肌苷酸钠,IMP)
性质:无色至白色结晶,或白色结晶粉末 ,无臭,有特殊滋味。不潮解,熔点不明 显,180℃时呈褐色,230℃左右时分解。 性质稳定。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几乎 不溶于乙醚。遇动植物中磷酸酯酶可被分 解而失去鲜味。 是一种比谷氨酸钠更鲜的物质,它存在于 自然界中的各种动物体中,是肉类鲜味的 主要来源之一。IMP的感受阈值为0.025% 。
13
2014-3-4
谷氨酸:
学名是α-氨基戊二酸 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是右旋体 主要存在于植物蛋白质中 微溶于水,而溶于盐酸溶液 熔点为202-203℃ 具有酸味和鲜味 是二元酸
14
2014-3-4
MSG的感受阈值为0.03%。 谷氨酸一钠(MSG) 化学式:C5H8NO4Na 溶解度:可溶解于水和酒 精溶液 外观:白色结晶 熔点:225℃ 与酸作用生成谷氨酸 与碱反应生成谷氨酸二盐
2014-3-4 18
2.核苷酸型鲜味剂
核苷酸型鲜味剂属于芳香杂环化合物,其
定味基是亲水的核糖磷酸;助味基是芳香杂 环上的疏水取代基。
通过对鲜味和核苷酸的关系进行较详细的研究, 发现5'-肌苷酸(5'-IMP)、5'-鸟苷酸(5'-GMP)、5'黄苷酸(5'-XMP)等具有嘌呤骨架的5'-核苷酸类 都具有鲜味。
2014-3-4 35
接菌
原料
发酵
30~32℃
除菌
浓缩、析晶、分离
40h
谷氨酸钠
中和、精制
2014-3-4
36
安全性
味精前体为L-谷氨酸,其所含的谷氨酸95% 以上能被人体吸收,所以味精被认为具有营 养价值,有益健康。食用过量的味精本身是 一种浪费,而且还会给人体的代谢器官增加 负担。 刘庆芝等的研究表明味精的摄入量与糖尿病 的发病有关,张强等通过动物实验已证实谷 氨酸钠能够导致实验动物代谢异常,从而发 生肥胖,并且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味精的 摄入量与超重的发生可能存在着正向关联, 味精的安全性值得关注。
2014-3-4 5
鲜味剂,又称增 味剂,是指具有 鲜美的味道,可 用于补充或增强 食品风味的一类 物质。
2014-3-4
6
食品鲜味剂的发展历史
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我国 已经掌握制酱技术。 1986年,德国科学家在研究小麦 蛋白质时,首先鉴别出谷氨酸。 1908年日本科学家证实,谷氨酸及 其盐类具有鲜味,是主要的一种鲜味。
得出了较优的水解工艺条件:酵母底物浓度为 例如,按1:1混合的MSG—IMP产生的味觉 10% ~15%,pH=5.0 ;水解温度 ℃,水 强度是单独用 MSG的 7倍,按1T=60 :1混合的 解时间为 4h~产生的味觉强度是单独用 8h,最后酵母抽提物的呈味核苷 MSG—GMP MSG 酸(I+G)含量由原来的1%~2%提高到8%~ 的30倍。 10%,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式: -O-(C) -O-, n=3~9 n 即:鲜味分子需要有一条 相当于3~9个碳原子长 的脂链 当n=4~6时(5个碳是最理 想者),表现出最佳鲜 味效果。
2014-3-4 17
影响谷氨酸钠鲜味的因素
(1)pH。中性条件时鲜味最强,酸性(pH<6.0)
以及碱性(pH>7.0)条件下鲜味都会降低以至 消失。 (2)加热。将谷氨酸或其钠盐的水溶液加热至 120℃以上或长时间加热,会发生分子内失水而 生成焦性谷氨酸,焦性谷氨酸钠无鲜味。 在碱性溶液中加热会引起外消旋化,会减弱鲜 味。 (3)谷氨酸型鲜味剂经加热或细菌分解也能脱羧 生成毒性较大的胺,失去鲜味。
天然型
菇类提取物
植物水解蛋白(HVP) 动物水解蛋白(HAP)
2014-3-4
31
复合鲜味剂的特点
(1)平衡风味和滋味,使味感更丰满醇厚 (2)与谷氨酸钠和呈味核苷酸之类的调味 料并用,显示出明显的呈味相乘效果; (3)具有掩盖异味、异臭的作用和增强风 味的功效,使食品原有的风味更突出; (4)赋予香气,并增强效果。
2014-3-4 23
5'-肌苷酸的工业制法
1.动物体抽取法 2.核糖核酸(RNA)酶解法
3.发酵法
该法又分一步法(直接发酵法)和二步法 (发酵转化法)。一步法主要用于5'-肌苷 酸和5'-黄苷酸的生产。而鸟苷酸和腺 苷酸的生产普遍采用二步法。
24
2014-3-4
(2) 5'-鸟苷酸二钠(鸟苷酸钠,GMP)
2014-3-4 28
3.有机酸型鲜味剂
琥珀酸及其钠盐 琥珀酸性质:又称丁二酸,为无色晶体;
熔点185℃;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乙醚、 丙酮等;加热至熔点以上则分子内失水而形 成环状的内酐。 有特殊的酸味,用于清凉饮料、酱油、甜食 制品的调味;还可用于清酒、发酵豆酱的调 味。 琥珀酸广泛存在于鸟、畜、禽、水产品中, 犹以贝类中含量最多。
2014-3-4
32
三、鲜味剂类调味料
味精
味精的出现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1861年,德国的一位教授从小麦的面筋当中 ,第一次提取出味精的组成成分谷氨酸。 1908年,日本的池田菊苗又从海带煮出的汁 当中,分解出味精,作为人工调料第一次投 放市场。
2014-3-4
33
又名味之素或调味粉,俗名麸酸钠。 化学名称:α-氨基戊二酸一钠, 含有一个分子的结晶水(分子式为 C5H8NO4Na•H2O),相对分子质量为187.13。 性质:斜方晶系柱状八面体的无色透明晶体颗粒 ,也有粉状产品。易溶于水,不溶于纯酒精、 醚及丙酮等有机溶剂。相对密度为1.65,熔点 195℃,在120℃以上逐渐失去分子中的结晶水 而改变化学性质。
2014-3-4 29
琥珀酸二钠(C4H4Na2O4•6H2O)
性质:琥珀酸二钠盐为无色或白色的结晶或结晶粉 末,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有特殊 贝类滋味,阈值为0.03%。 琥珀酸钠作为调味料应用于酿造食品,由于味道比 较特别,使用方法较难,故不单独作为家庭用调味 料。 琥珀酸与味精一起使用具有相乘效果,但用量不能 超过味精的 1/10, 否则两者将产生消杀作用。
2014-3-4
25
(3) 5'-核糖核苷酸二钠(5'-呈味核苷酸二钠) 性质:
白色至近乎白色结晶粉末,无臭,有特殊滋 味; 与谷氨酸钠有相乘鲜味效果; 味觉阈值0.0063%; 容易吸湿,吸湿量可达20%~30%; 易溶于水,微溶于丙酮、乙醚和乙醇。
2014-3-4 26
影响核苷酸型鲜味剂鲜味的因素
第二章 食品的滋味及呈味物质
鲜味
XX XXX大学
2014-3-4
1
主要问题:
1:国标中,我国已批准的鲜味剂有哪些? 2:鲜味剂根据其化学成分可分为哪四类?
3:天然型复合鲜味剂有哪些?
2014-3-4
2
主要内容
一、鲜味及鲜味剂概述 二、鲜味剂分类及特点 三、鲜味剂类调味料
2014-3-4 3
一、鲜味及鲜味剂概述
2014-3-4 7
1910年,日本用硫酸水解小麦蛋白 质生产L-谷氨酸,开始了水解法生产谷 氨酸的工业化生产。
1936年,美国从甜菜糖蜜中分离得到L谷氨酸,用提取法进行了谷氨酸的工业化 生产。 1956年,日本以淀粉水解糖为原料,经 过谷氨酸棒杆菌发酵,生产L-谷氨酸取得成 功,1957年实现工业化生产。
2014-3-4 34
生产工艺
原料:主要是玉米、大米、木薯等粮食 方法:(1)蛋白质水解法(已逐渐淘汰)
(2)化学合成法(已失去工业意义)
(3)发酵法
产品规格:按谷氨酸钠的含量分为99%、95%、 90%、80%四种。 使用量:味精最适浓度为0.12%~0.5%,具体依烹调或
加工食品的原料特性、甜度、食盐浓度及口味要求而定。
2014-3-4 10
1960年,利用微生物发酵方法生产肌 苷酸和鸟苷酸取得成功,使食品鲜味剂的 生产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根据GB2760,中国已批准的鲜味剂共有6 种:谷氨酸钠、5'-鸟苷酸二钠、5'-肌苷酸二 钠、5'-呈味核苷酸二钠、琥珀酸二钠、L-丙 氨酸。
2014-3-4 11
二、鲜味剂分类及特点
2014-3-4
19
鲜味与分子结构间的关系
碱基必须具有嘌呤骨架
酯化的磷酸基团必须在5'位置上
其疏水性对 鲜味影响
2014-3-4
结构的改 变会引起 鲜味强度 或味道的 改变20
根据核苷 酸分子结 构规律, 相继合成 了很多2 位上含有 硫的核苷 酸,它们 均有很强 的鲜味。
2014-3-4 21
2014-3-4 8
1962年,日本以丙烯腈为原料 生产DL-谷氨酸,再经拆分得到L-谷 氨酸,实现了化学法生产谷氨酸的工 业化生产。
1973年,日本用天冬氨酸酶将延 胡索酸转化生产天冬氨酸,并实现工 业化生产。
2014-3-4 9
19世纪中叶,德国科学家从牛 肉汤中分离出肌苷酸。 1913年,日本证实肌苷酸及其盐 类具有鲜味。(鱼中) 1960年,日本证实5'-鸟苷酸盐 具有鲜味,并在香菇中大量发现。
鲜味(umami)是肉 类、贝类、鱼类、酱 油等所具有的独特的 鲜美滋味。 鲜味与甜、咸、苦、 酸味一样同属于基本 味,是食品的一种重 要风味。
2014-3-4 4
鲜味生理:味觉的感觉是由舌上特定的味蕾 实现的,在不同区域对味觉的反应不同,鲜味 物质敏感性主要集中在舌根区域。 Tilak根据鲜味剂在受体上的特点,提出了一 个鲜味受体模式,其中四种基本味的感受位 置是在一个四面体边缘、表面、内部或邻近 四面体之处,而鲜味则是独立于外部的位置 ”的学说。
2014-3-4 15
氨基酸型鲜味剂属脂肪族化合物,其定 位基是两端带负电的功能团-COOH、SO3H、-SH、>C=O等;助味基是具有一 定亲水性的α-L-NH2、-OH等基团。
机理:由于a-NH3+和γ-COO-两 个基团之间产生静电吸引,形 成了五元环结构。
2014-3-4 16
亲水性氨基酸与谷氨酸羧基端 鲜味氨基酸骨架的通 连接形成的二肽、三肽也有鲜味。
性质:无色至白色结晶或白色结晶粉末,有
特殊香菇滋味;吸湿性很强;其水溶液在 pH2~14范围内稳定;熔点不明显,至 240℃时变褐色,至250℃时分解;溶于水 ,微溶于乙醇,几乎不溶于乙醚和丙酮。 鸟苷酸钠在动物体中含量很低,主要存在于 少数植物体和微生物中。 鲜味程度约为肌苷酸钠的3倍以上,与谷氨 酸钠或肌苷酸钠并用,有显著的协同作用。 GMP的感受阈值为0.0125%。
(1)磷酸酯酶。广泛存在在动植物组织中,
能将核苷酸分解而失去其鲜味。由于磷酸酯 酶对热不稳定,一般在80℃左右就可破坏酶 的活性。
2014-3-4
27
(2)鲜味剂的协同效应。核苷酸型鲜味剂与
氨基酸型鲜味剂混合使用时其鲜味特性不 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具有相乘的增味效果 ,这种现象称为鲜味剂的协同效应。 刘汉灵等研究了核酸酶在酵母抽提物的应用,
2014-3-4 30
4.复合鲜味剂
复配型
复 合 鲜 味 剂
由氨基酸、味精、核苷酸、天然萃取或水解物、有机酸 、甜味剂、无机盐、油脂及香辛料等调配而成,具有品 种多,口感各异,丰富多彩等特点。
畜肉浸出物
Fra Baidu bibliotek动物性和水产原料浸出物 天然浸出物 蔬菜浸出物 微生物浸出物 动植物水解蛋白
禽肉浸出物
水产类浸出物 酵母浸出物
根据来源分为: 动物性鲜味剂 植物性鲜味剂
微生物鲜味剂 化学合成鲜味剂 核苷酸型鲜味剂 复合鲜味剂
12
根据化学成分分为:
氨基酸型鲜味剂
有机酸型鲜味剂
2014-3-4
1.氨基酸型鲜味剂
氨 基 酸 型 鲜 味 剂
王齐等通过研究各类味觉氨基酸对蒲 桃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谷氨酸与天 谷氨酸及其钠盐 冬氨酸所具有的鲜味特征增强了蒲桃 天冬氨酸及其一钠盐 果实中整体风味的鲜味感官。 杨秉耀等研究了平菇、草菇、香 丙氨酸 菇鲜品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在 三种食用菌鲜品中呈味氨基酸含 甘氨酸 量分别为:谷氨酸 0.28 %、0.47 %、 蛋氨酸 0.55 %,天冬氨酸 0.15 %、0.33 %、 0.21 %,丙氨酸 0.15 %、0.23 %、 一般都是 0.17 %,甘氨酸 0.09 %、0.16 %、 L-氨基酸 0.13 %。
其鲜味强度次序为:鸟苷酸>肌苷酸>黄苷酸> 尿苷酸>胞苷酸
2014-3-4 22
(1) 5'-肌苷酸(肌苷酸钠,IMP)
性质:无色至白色结晶,或白色结晶粉末 ,无臭,有特殊滋味。不潮解,熔点不明 显,180℃时呈褐色,230℃左右时分解。 性质稳定。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几乎 不溶于乙醚。遇动植物中磷酸酯酶可被分 解而失去鲜味。 是一种比谷氨酸钠更鲜的物质,它存在于 自然界中的各种动物体中,是肉类鲜味的 主要来源之一。IMP的感受阈值为0.025% 。
13
2014-3-4
谷氨酸:
学名是α-氨基戊二酸 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是右旋体 主要存在于植物蛋白质中 微溶于水,而溶于盐酸溶液 熔点为202-203℃ 具有酸味和鲜味 是二元酸
14
2014-3-4
MSG的感受阈值为0.03%。 谷氨酸一钠(MSG) 化学式:C5H8NO4Na 溶解度:可溶解于水和酒 精溶液 外观:白色结晶 熔点:225℃ 与酸作用生成谷氨酸 与碱反应生成谷氨酸二盐
2014-3-4 18
2.核苷酸型鲜味剂
核苷酸型鲜味剂属于芳香杂环化合物,其
定味基是亲水的核糖磷酸;助味基是芳香杂 环上的疏水取代基。
通过对鲜味和核苷酸的关系进行较详细的研究, 发现5'-肌苷酸(5'-IMP)、5'-鸟苷酸(5'-GMP)、5'黄苷酸(5'-XMP)等具有嘌呤骨架的5'-核苷酸类 都具有鲜味。
2014-3-4 35
接菌
原料
发酵
30~32℃
除菌
浓缩、析晶、分离
40h
谷氨酸钠
中和、精制
2014-3-4
36
安全性
味精前体为L-谷氨酸,其所含的谷氨酸95% 以上能被人体吸收,所以味精被认为具有营 养价值,有益健康。食用过量的味精本身是 一种浪费,而且还会给人体的代谢器官增加 负担。 刘庆芝等的研究表明味精的摄入量与糖尿病 的发病有关,张强等通过动物实验已证实谷 氨酸钠能够导致实验动物代谢异常,从而发 生肥胖,并且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味精的 摄入量与超重的发生可能存在着正向关联, 味精的安全性值得关注。
2014-3-4 5
鲜味剂,又称增 味剂,是指具有 鲜美的味道,可 用于补充或增强 食品风味的一类 物质。
2014-3-4
6
食品鲜味剂的发展历史
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我国 已经掌握制酱技术。 1986年,德国科学家在研究小麦 蛋白质时,首先鉴别出谷氨酸。 1908年日本科学家证实,谷氨酸及 其盐类具有鲜味,是主要的一种鲜味。
得出了较优的水解工艺条件:酵母底物浓度为 例如,按1:1混合的MSG—IMP产生的味觉 10% ~15%,pH=5.0 ;水解温度 ℃,水 强度是单独用 MSG的 7倍,按1T=60 :1混合的 解时间为 4h~产生的味觉强度是单独用 8h,最后酵母抽提物的呈味核苷 MSG—GMP MSG 酸(I+G)含量由原来的1%~2%提高到8%~ 的30倍。 10%,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式: -O-(C) -O-, n=3~9 n 即:鲜味分子需要有一条 相当于3~9个碳原子长 的脂链 当n=4~6时(5个碳是最理 想者),表现出最佳鲜 味效果。
2014-3-4 17
影响谷氨酸钠鲜味的因素
(1)pH。中性条件时鲜味最强,酸性(pH<6.0)
以及碱性(pH>7.0)条件下鲜味都会降低以至 消失。 (2)加热。将谷氨酸或其钠盐的水溶液加热至 120℃以上或长时间加热,会发生分子内失水而 生成焦性谷氨酸,焦性谷氨酸钠无鲜味。 在碱性溶液中加热会引起外消旋化,会减弱鲜 味。 (3)谷氨酸型鲜味剂经加热或细菌分解也能脱羧 生成毒性较大的胺,失去鲜味。
天然型
菇类提取物
植物水解蛋白(HVP) 动物水解蛋白(HAP)
2014-3-4
31
复合鲜味剂的特点
(1)平衡风味和滋味,使味感更丰满醇厚 (2)与谷氨酸钠和呈味核苷酸之类的调味 料并用,显示出明显的呈味相乘效果; (3)具有掩盖异味、异臭的作用和增强风 味的功效,使食品原有的风味更突出; (4)赋予香气,并增强效果。
2014-3-4 23
5'-肌苷酸的工业制法
1.动物体抽取法 2.核糖核酸(RNA)酶解法
3.发酵法
该法又分一步法(直接发酵法)和二步法 (发酵转化法)。一步法主要用于5'-肌苷 酸和5'-黄苷酸的生产。而鸟苷酸和腺 苷酸的生产普遍采用二步法。
24
2014-3-4
(2) 5'-鸟苷酸二钠(鸟苷酸钠,GMP)
2014-3-4 28
3.有机酸型鲜味剂
琥珀酸及其钠盐 琥珀酸性质:又称丁二酸,为无色晶体;
熔点185℃;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乙醚、 丙酮等;加热至熔点以上则分子内失水而形 成环状的内酐。 有特殊的酸味,用于清凉饮料、酱油、甜食 制品的调味;还可用于清酒、发酵豆酱的调 味。 琥珀酸广泛存在于鸟、畜、禽、水产品中, 犹以贝类中含量最多。
2014-3-4
32
三、鲜味剂类调味料
味精
味精的出现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1861年,德国的一位教授从小麦的面筋当中 ,第一次提取出味精的组成成分谷氨酸。 1908年,日本的池田菊苗又从海带煮出的汁 当中,分解出味精,作为人工调料第一次投 放市场。
2014-3-4
33
又名味之素或调味粉,俗名麸酸钠。 化学名称:α-氨基戊二酸一钠, 含有一个分子的结晶水(分子式为 C5H8NO4Na•H2O),相对分子质量为187.13。 性质:斜方晶系柱状八面体的无色透明晶体颗粒 ,也有粉状产品。易溶于水,不溶于纯酒精、 醚及丙酮等有机溶剂。相对密度为1.65,熔点 195℃,在120℃以上逐渐失去分子中的结晶水 而改变化学性质。
2014-3-4 29
琥珀酸二钠(C4H4Na2O4•6H2O)
性质:琥珀酸二钠盐为无色或白色的结晶或结晶粉 末,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有特殊 贝类滋味,阈值为0.03%。 琥珀酸钠作为调味料应用于酿造食品,由于味道比 较特别,使用方法较难,故不单独作为家庭用调味 料。 琥珀酸与味精一起使用具有相乘效果,但用量不能 超过味精的 1/10, 否则两者将产生消杀作用。
2014-3-4
25
(3) 5'-核糖核苷酸二钠(5'-呈味核苷酸二钠) 性质:
白色至近乎白色结晶粉末,无臭,有特殊滋 味; 与谷氨酸钠有相乘鲜味效果; 味觉阈值0.0063%; 容易吸湿,吸湿量可达20%~30%; 易溶于水,微溶于丙酮、乙醚和乙醇。
2014-3-4 26
影响核苷酸型鲜味剂鲜味的因素
第二章 食品的滋味及呈味物质
鲜味
XX XXX大学
2014-3-4
1
主要问题:
1:国标中,我国已批准的鲜味剂有哪些? 2:鲜味剂根据其化学成分可分为哪四类?
3:天然型复合鲜味剂有哪些?
2014-3-4
2
主要内容
一、鲜味及鲜味剂概述 二、鲜味剂分类及特点 三、鲜味剂类调味料
2014-3-4 3
一、鲜味及鲜味剂概述
2014-3-4 7
1910年,日本用硫酸水解小麦蛋白 质生产L-谷氨酸,开始了水解法生产谷 氨酸的工业化生产。
1936年,美国从甜菜糖蜜中分离得到L谷氨酸,用提取法进行了谷氨酸的工业化 生产。 1956年,日本以淀粉水解糖为原料,经 过谷氨酸棒杆菌发酵,生产L-谷氨酸取得成 功,1957年实现工业化生产。
2014-3-4 34
生产工艺
原料:主要是玉米、大米、木薯等粮食 方法:(1)蛋白质水解法(已逐渐淘汰)
(2)化学合成法(已失去工业意义)
(3)发酵法
产品规格:按谷氨酸钠的含量分为99%、95%、 90%、80%四种。 使用量:味精最适浓度为0.12%~0.5%,具体依烹调或
加工食品的原料特性、甜度、食盐浓度及口味要求而定。
2014-3-4 10
1960年,利用微生物发酵方法生产肌 苷酸和鸟苷酸取得成功,使食品鲜味剂的 生产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根据GB2760,中国已批准的鲜味剂共有6 种:谷氨酸钠、5'-鸟苷酸二钠、5'-肌苷酸二 钠、5'-呈味核苷酸二钠、琥珀酸二钠、L-丙 氨酸。
2014-3-4 11
二、鲜味剂分类及特点
2014-3-4
19
鲜味与分子结构间的关系
碱基必须具有嘌呤骨架
酯化的磷酸基团必须在5'位置上
其疏水性对 鲜味影响
2014-3-4
结构的改 变会引起 鲜味强度 或味道的 改变20
根据核苷 酸分子结 构规律, 相继合成 了很多2 位上含有 硫的核苷 酸,它们 均有很强 的鲜味。
2014-3-4 21
2014-3-4 8
1962年,日本以丙烯腈为原料 生产DL-谷氨酸,再经拆分得到L-谷 氨酸,实现了化学法生产谷氨酸的工 业化生产。
1973年,日本用天冬氨酸酶将延 胡索酸转化生产天冬氨酸,并实现工 业化生产。
2014-3-4 9
19世纪中叶,德国科学家从牛 肉汤中分离出肌苷酸。 1913年,日本证实肌苷酸及其盐 类具有鲜味。(鱼中) 1960年,日本证实5'-鸟苷酸盐 具有鲜味,并在香菇中大量发现。
鲜味(umami)是肉 类、贝类、鱼类、酱 油等所具有的独特的 鲜美滋味。 鲜味与甜、咸、苦、 酸味一样同属于基本 味,是食品的一种重 要风味。
2014-3-4 4
鲜味生理:味觉的感觉是由舌上特定的味蕾 实现的,在不同区域对味觉的反应不同,鲜味 物质敏感性主要集中在舌根区域。 Tilak根据鲜味剂在受体上的特点,提出了一 个鲜味受体模式,其中四种基本味的感受位 置是在一个四面体边缘、表面、内部或邻近 四面体之处,而鲜味则是独立于外部的位置 ”的学说。
2014-3-4 15
氨基酸型鲜味剂属脂肪族化合物,其定 位基是两端带负电的功能团-COOH、SO3H、-SH、>C=O等;助味基是具有一 定亲水性的α-L-NH2、-OH等基团。
机理:由于a-NH3+和γ-COO-两 个基团之间产生静电吸引,形 成了五元环结构。
2014-3-4 16
亲水性氨基酸与谷氨酸羧基端 鲜味氨基酸骨架的通 连接形成的二肽、三肽也有鲜味。
性质:无色至白色结晶或白色结晶粉末,有
特殊香菇滋味;吸湿性很强;其水溶液在 pH2~14范围内稳定;熔点不明显,至 240℃时变褐色,至250℃时分解;溶于水 ,微溶于乙醇,几乎不溶于乙醚和丙酮。 鸟苷酸钠在动物体中含量很低,主要存在于 少数植物体和微生物中。 鲜味程度约为肌苷酸钠的3倍以上,与谷氨 酸钠或肌苷酸钠并用,有显著的协同作用。 GMP的感受阈值为0.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