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__屈原列传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屈原列传》教案
教案:屈原列传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4、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难点、重点1、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2、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3、屈原为什么作《离骚》三、教学时数3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情况,导入新课。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
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机规、《天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涉江》。
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沉湘蛮荒之地,也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
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
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的崛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
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
二、说明本文是史传“变体”,明确研读方法。
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
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
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燔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是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
《史记选读》之《屈原列传》--答案.doc
ku chu d离骚》。
《楚zhuonao jiao nie zi wu gai jin mo 11 men men hud 屈原自沉汨罗江的经过;屈原死后的影离同“罹”遭遇反思、追念 污浊(7)见同“现”表达记忆力 返回 ⑵ 意(3) 指同“旨”旨趣(5)见同“现”显现、表现 泥同“涅”染黑(5)改变、更改;允许、同意 (7)恨、痛心;取独;明战国、浪漫主义、楚辞体、《二、 整体感知 1、 zhu Chdnchan dd jian jiu fen pl bu zhu 2、 屈原由见“黜”而见“迁” 三、 重点研讨 1、 (1)志同“记”一、情境引读2、 (1)见闻、学识;明晓;对于;熟练、熟悉(2)信任 (3)位次;妒忌 (4) 写作 (6)自夸、炫耀;认为;除了;没有人;制定 (8)处境困难;疲困 (9) 过分而失当 (10)列举;事物;表达;称许3、 (1)入:名作状对内、在朝内。
出:名作状对外、在朝外(2) 谗谄:动词活用作名词,说好人坏话的小人。
(3) 邪曲: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邪恶不正的小人。
方正: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端方正直的 人。
(4) 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阐明。
(5)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
浊秽: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污浊环境。
(6)泥:名词活用作动词,染黑4、 (1)状语后置句 (2)判断句(3)被动句 (4)被动句(5)被动句(6)状语后置句5、 (1)(屈原)对内就与楚怀王商议国家大事,来发出号召命令;对外就接待宾客, 应付诸侯。
(2) 离骚就是(相当于)遭遇忧愁的意思。
(3) 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平写作《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 愤 引 起 的。
(4)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方正,他描述的是平常 的事物,但含义(旨趣)极其重大;列举的是近事,但表达的意义很深远。
(5)(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而游离尘埃之外(超脱尘世 之 外), 不 沾 染 尘 世 的 污 垢。
苏教版《史记》选读《屈原列传》PPT精品课件
概括内容
• 第一:写屈原由—而—,—而写《 “推其 -------—————— ”。
》,作者
• 第二:写屈原被—和—,怀王——,楚国——, 国家危难突出屈原“ ----------- ---------- ”‘------------------ ”。
• 第三:写屈原——,通过回答------- 让屈原抒 发-----------的信念。
苏教版《史记》选读《屈原列传》课 件(34张 PPT)
屈原填空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中国浪漫主义文学 的奠基人,“------”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 美人”的传统,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屈原 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 人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 《-----》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 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并称“--------”,对后世 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教版《史记》选读《屈原列传》课 件(34张 PPT)
苏教版《史记》选读《屈原列传》课 件(34张 PPT)
四
•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 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 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 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 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 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 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 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
至此?”屈原曰:“ 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屈原列传
• 屈原至于江滨,被(披)发行吟(边行走 边吟唱)泽畔(沿着水边),颜色(脸色)憔 悴,形容(形体容貌)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 “举(全)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 醒,是以(因此)见放。”渔父曰:“夫圣人 者,不凝滞于物(被外物所拘束),而能与世 推移(随着世俗的变化而变化)。举世混浊, 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顺着潮流而推波助澜)?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吃那酒糟, 喝那薄酒)?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却让自己被流放呢)?”
• 屈平既嫉(痛恨)之,虽放流(流放), 眷顾(爱恋)楚国,系心(关心)怀王,不 忘欲反(返回)。冀幸(希望,同义复词) 君之一(彻底)悟,俗之一(全部)改也。 其存(思念)君兴(振兴)国,而欲反覆 (翻转过来,扭转危局)之,一篇之中,三 致(表达)志焉。然终(终究)无可奈何, 故不可以反。卒(最后)以此见怀王之终 (始终)不悟也。人君无(无论)愚智贤不 肖,莫(没有谁)不欲求忠(忠臣)以自为 (来帮助自己),举贤以自佐。
• 自疏(自己疏远)濯(浊)淖污泥之中, 蝉蜕(像蝉蜕壳那样摆脱)于浊秽,以浮 游(超脱)尘埃之外(世俗之外),不获 (沾染)世之滋垢(污垢),皭然(洁白 干净)泥而不滓(出污泥而不染)者也。 推(推论、评论)此志(不同流合污的精 神)也,虽(即使)与日月争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 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 《离骚》。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 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 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 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 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思考
2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苏教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之《屈原列传》教案设计
【思考1】两次对话揭示了屈原临死前怎样的内心世界?
①潦倒到了极点的举止:被发行吟(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
②近死的容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象干枯的树木一样。)
③他在吟什么?屈原仍在“吟”其志
渔父明知故问其见放之因,屈原答:“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既是对不合理遭遇的解释,也是对自我人格立场的持守。渔父建议屈原“与世推移”,没有必要“怀瑾握瑜”,屈原则用形象化的比喻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明自己誓不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一句可见屈原的矢志不移,宁弃生求死,不坠青云之志。死亡已经成为屈原标举清高解脱愁苦的惟一手段。
【思考3】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是怎样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1)创作原因: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2)解题:离骚者,犹离忧也。
(3)创作心理:“盖自怨生也”
(4)思想内容:上···下···中 明道德,析治乱
(5)写作艺术:“其文约……其志洁……其行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段话,是结合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说的,说明屈原的秀美文辞与高洁志行互相辉映,浑然一体。
二、知识链接
1.屈原其人: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他生于公元前 340年楚国的贵族家庭,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的官职,参与国家的政令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史记》选读(屈原列传)课件
司马迁谈屈原------“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惆代 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构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 《离骚》;左止失明,厥有帼剧;孙子胶 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 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 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 终不可用,退而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 以自见。”(司马迁《报任安书》
原
文天祥《端午感兴》
孤哀有罗《情一屈
忠怨联江离势位原
报托评自骚写伟:
楚离为沉》了大名
国骚:而,我的平
,, 死因国爱,
余生 。受第国字
风而
奸一诗原
波独
臣首人,
及开
排政,号
汉诗
挤治用灵
湘赋
,抒楚均
人立
投情辞,
。;
汩诗的第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 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机规、《天 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涉 江》。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沉湘蛮荒 之地,也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爱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己的 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这种崇高的爱 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行,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XXX万万 的仁人志士。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的崛原列 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 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 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曾称赞《史 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 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 一特点。
《史记》选读之《屈原列传》.
《史记》选读之《屈原列传》
读其书想Hale Waihona Puke 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翻译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6.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
7.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当 年 呵 壁 湘 流 应 识 九 歌 心
何 处 招 魂 香 草 还 生 三 户 地
面向风雨的歌者
幽 愁 发 愤 著 成 信 史 照 尘 寰
用生命谱写人 生赞歌的志者
刚 直 不 阿 留 将 正 气 冲 霄 汉
《屈原列传》仅是一篇文章,然而由此观之, 屈原却像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 能尽其义;或者如胡适所说,是一个大箭垛,让 我们人人都可以向他那里射上心中所想,或者, 如一个大大的滚雪球,当他向时光的坡道上滚过 一代又一代时,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可以在上面附 着上自己的东西。是的,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 278年即已逝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 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荫庇着吾国吾民的精 神家园。
史记选读教案系列之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理想追求和高尚人格,理解屈原在中国文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学习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法。
3、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为什么一反其传记通常的表达方式,而是在客观记述中融入了大量的议论。
教学建议:一、本文的文言知识点较多,可指导学生进行分类归纳整理。
重点归纳如下内容:(1)通假字:①博闻强志.通“记”②穷则反.本/使于齐,顾反.通“返”③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④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通“旨”⑤靡不毕见./举类远而见.义远通“现”⑥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浊”⑦屈平既绌.通“黜”⑧厚币委质.事楚通“贽”⑨亡走赵,赵不内.通“纳”⑩被.发行吟泽畔通“披”○11泥.而不滓通“涅”○12齐与楚从.亲通“纵”(2)古今异义①故死而不容..,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第二年..不被接受②明年③一篇之中三致志..辞令: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焉表达意愿④皆祖屈原之从容⑤颜色..江滨到..憔悴,形容..枯槁:脸色,面容;形体,容貌⑥屈原至于(3)文言句式●被动句:▲用“见”表被动: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②是以见放③而自令见放为④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用“为”“为……所”表被动: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数十年竟为秦所灭▲用“于”表被动:⑦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用“受”表被动⑧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无显现标志,动词有被动意味:⑨方正之不容也故死而不容⑩屈平既绌○11虽放流,眷顾楚国○1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13其后楚日以削●宾语前置句(否定句或问句中代词作宾语):①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3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定语后置句:①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二、本文篇幅很长,但并不难懂,可用快速阅读的方式进行。
但应该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尤其要注意文章所叙一系列事件前后之间的勾连照应。
比如:(1)文章的第4—8自然段屈原的活动并不多,作者有意历叙屈原被黜之后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的一系列失利,旨在揭示屈原被贬与楚国日益衰败之间的因果关系,说明屈原被排斥对楚国造成的巨大影响。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篇一:《屈原列传》《史记选读》教案屈原列传教学目标:1、重点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2、感受屈原的洁身自好和同邪恶势力抗争而绝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3、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第三段、第九段、第十一段。
2、体会本文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结合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屈原屈原(约前340~前27幻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
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
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
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
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
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
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泰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泪罗江。
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屈原的作品,《史记·屈原列传》做中提到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
《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未指出具体篇目,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以(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等二十五篇为屈原作品。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课件:《屈原列传》
注音
• 属( zhǔ)草稿 惨怛(dá)帝喾( kù) 靡不毕见( mǐ )濯( zhuó )淖( nào)蝉 蜕( chántuì ) 滋垢( ) zīgòu
• 二. 归纳大意 • 屈原遭谗流,仍然不弃忠君爱国之情怀 • 三.翻译下列句子 • 1.屈平既嫉之………三致志焉 • 2.人君无愚智………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第十段要点
短:诋毁,说坏话.(形容词作动词) 短屈原于顷襄王(介词结构后置) 迁:放逐.
概括大意 (10)屈原遭短被迁 (典故
( 表反问,
怀瑾握瑜: 语出《楚辞·九音·怀沙》:“怀瑾握瑜 兮,穷不知所示。”王逸注:“在衣为怀,在手为 握;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 德博。闻强志: 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 “博闻强记”“博闻强识”,《礼记·典礼上》: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随波逐流: 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 世相沉浮。
第十二段要点
• 一.词语 • 之徒:这类,这些 好辞;爱好文学 祖:效法 • 辞令:应对的话 日:一天天地 削:被削割 • 二.归纳大意 • 屈原既死,无忠谏之臣,楚为秦灭 • 三.翻译 •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第十三段要点
• 一.词语
• 郢Yǐng
吊:吊唁死者
1
才 华 横 溢
正
直 与 邪 曲 不
正 道 直 行
怀屈 王原 三流 次放 受江 骗南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原文和译文-文本素材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屈原列传》原文和译文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译文: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
做楚怀王的左徒。
(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
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
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
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
”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
《史记选读》之《屈原列传》教案(第三四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史记选读》之《屈原列传》教案(第三四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第三课时[教学要点]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课文第一部分已经告诉我们,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这样一个才能杰出、品质高尚的人,却蒙谗见疏,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
课文第二部分记叙了“屈平既绌”以后楚国的命运和他的政治遭遇,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下面我们研读这部分内容。
二、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讨论:1.讨论归纳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概括并板书:第四段:①受骗绝齐②兵败丹淅③蓝田退兵第五段:④复释张仪第六段:⑤诸侯击楚第七段:⑥赴秦身死2.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明确: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
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
三、研读课文中第8-10自然段:1.在课文中划出可以概括第4-7自然段内容的句子。
明确:“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身客死于秦”。
2.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明确:态度:嫉之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3.这一部分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一部分作者以结语式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
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4.“顷襄王怒而迁之”说明了什么?明确:顷襄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已见糊涂,“怒而迁”屈原,更见其昏愦。
怀王:屡受秦骗,至死不悟屈原:见绌见迁,心系怀王楚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四、词语提示点拔:1.“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
亲:亲善。
2.“双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
“而”后省略主语(靳尚)。
“于……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3.“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屈原列传》课件
【教材研读】《屈原列传》课件一、教学内容《屈原列传》选自人教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
本节课主要围绕《屈原列传》第一、二自然段进行深入解读。
详细内容包括:屈原的生平简介、事迹概括以及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
2. 掌握《屈原列传》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领悟司马迁通过对屈原的评价所传达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重点:《屈原列传》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屈原的画像和简介,引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 课文诵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味,理解课文内容。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典型句子为例,讲解文言文翻译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随堂翻译练习。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司马迁的评价展开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六、板书设计1. 屈原简介2. 《屈原列传》重点词语、句式、修辞手法3. 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 答案:根据课堂讲解,提供准确的翻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屈原的评价和文言文翻译技巧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中其他列传,了解古代人物的生平事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准确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屈原列传》作为教学内容,应重点关注屈原生平的概述和司马迁的评价。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课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 生病痛苦内心疼痛(的时候)
道德端正行为正直 竭尽忠
心
直行(háng):行,道路。直行:道路端正,喻行为
正直
• 尽智, 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 而见疑(3), 忠 而被谤,能无
• 和智慧 小
处境困难 诚信 被
忠贞
• 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4)。
上
称 帝喾(5),下道
• 怨恨 古提到
不论。
• 为(9), 举 贤 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
相随属(1), 而圣君治国累
• 已做好国君 选拔贤能来辅佐自己 的事实一件连着一件 好 国、家:对 立见义,诸侯封地叫国,大夫封地叫家
• 世 而不见 者,其
所谓 忠者 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
• 多世代都见不到 那是他们所说的忠臣并不忠 贤人
这以后 一天 祖:效法,名作动。
• 削, 数十年, 竟 为秦所灭。
• 比一天削弱
后 终于被 灭掉了
第十八页,共32页。
课文(kèwén)分析:
•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分 三部分。
• 第一部分: 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 高度评价《离骚》。
• (1--3)
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赞扬了他的爱国精
神和刚正不阿的正直品德。
第八页,共32页。
பைடு நூலகம்
• 屈原者,名平,楚
之同姓(1)也。为 楚怀王左徒
(2)。博闻强志(3),
•
楚国王族
担任
• 志:记,记忆力。名词
闻:学识,名词。
• 明 于治乱(4), 娴 于辞令(5)。 入 则与王图议
国事,以出号令; 出
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赏析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屈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屈原留给后人的财富甚丰,他的高尚品德、爱国精神乃至文学成就,至今具有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选读屈原列传》
属(zhǔ)草稿惨怛(dá) 帝喾(kù) 靡不毕见(xiàn) 举类迩(ěr)濯(zhuó)淖(nào) 蝉蜕(tuì) 滋垢(gòu) 浊秽(huì) 皦( jiào)然泥(niè)而不滓(zǐ)z者也既绌(chù)商於(wū)屈匄(gài)既咎(jiù) 眷(juàn)顾相随属(zhǔ)唐昧(mò)憔(qiáo)悴(cuì) 啜(chuò)其醴(lí) 物之汶汶(mén)者乎罹(lí)难枯槁(gǎo)温蠖(huò) 汨(mì)罗被(pī)发渔父(fǔ)
重点字义
(1)、娴于辞令(熟练、熟悉)(2)争宠而心害其能(嫉妒)
(3)、屈平属草稿(写作)(4)、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法令,两词都是同义复用)
(5)、平伐其功(自夸、炫耀)(6)、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8)、可谓穷矣(处境困难)
(9)、其文约(简约)(10)、其词微(含蓄精深)
(11)、明道德之广崇(阐明)(12)、治乱之条贯(条理,规律)
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通“罹”)
2.人穷则反本 (反,通“返”)
3.靡不毕见 (见,通“现”)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
5.屈平既绌 (绌,通“黜”)
6.亡走赵,赵不内 (内,通“纳”)
7.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合纵 )
8.厚币委质事楚。
(“质”通“贽”,信物)
9.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成语典故
怀瑾握瑜语出《楚辞•九音•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王逸注:“在衣为怀,在乎为握;瑾、瑜,美玉也。
”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博闻强志语出本文。
见识广博,记忆力强。
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礼记•典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
随波逐流语出本文。
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弹冠振衣语出本文。
整洁衣冠。
与世推移语出《楚辞•渔父》。
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词类活用
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活用作名词,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
⑵谗谄之蔽明也动词活用作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
⑶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邪恶小人。
⑷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方正之人。
⑸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阐明。
⑹蝉蜕于浊秽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
浊秽: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污浊环境。
⑺厚币委质事楚名词作状语,用厚币………
⑻泥而不滓名词活用作动词,nì,生活在污泥里。
⑼其后楚日以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⑽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败。
⑾时秦昭天与楚婚名词活用作动词,结为婚烟。
⑿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作状语,在朝内,在国外。
⒀身客死于秦名词作状语,象客那样。
一说,以客的身份。
⒁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说短处,诋毁。
⒂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动词使动用法,使……存,使……兴。
⒃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
⒄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词活用作动词,效法,模仿。
一说为意动用法。
古今异义
①“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
②“颜色”:脸色。
③“形容枯槁”:样子消瘦。
形容:形体容貌,样子。
枯槁:干枯,形容消瘦。
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身之察察:即察察之身。
物之汶汶:即汶汶之物。
都是定语后置。
⑤“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怀沙》是屈原投水前的绝笔。
“怀沙”二字,旧时解作怀抱沙石,即下句的“怀石”。
但也有人解释为“怀念长沙”。
长沙为楚之先王始封之地。
古时长沙包括的地域很广,汨罗也在其内,屈原在汨罗投水,也就是要归死先王故居之地。
“自投汨罗以死”中的“以”,连词,表行为的结果,和用作连词时表目的不同。
重点句子
A 判断句“离骚”者,犹离忧也。
B 省略句遂绝 ( 于 ) 齐 ( 省略介词 )
又因厚币 ( 赂 ) 用事者臣勒尚 ( 省谓语 )
以 ( 之 ) 出号令 ( 省介词宾语 )
C 被动句方正不容也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而自令见放为
D 倒装句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介宾短语后置 )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 介宾短语后置 )
明道德之广崇 ( 定语后置,一说,非定语后置 )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定语后置 )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介宾短语后置 )
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 ( 同上 )
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 同上 )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 否定句中代词“自”做宾语,前置,“自为 ( wéi ) ”与下文的“自佐”相对 )
美点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