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历年考点-品德的心理结构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归纳(101)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归纳(10.1)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归纳(10.1)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一)态度的实质学习态度的实质,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态度。
从行为特征来看,态度往往表现为趋向与回避、喜爱与厌恶、接受与排斥等,但态度并不是实际反应本身,它是一种在特殊情境下以特定方式反应的内部准备状态。
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对于该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态度经常表现为趋避、喜恶等,这些倾向性可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但又不是一一对应的。
如某教师虽然对调皮的学生有排斥、回避的倾向,但不一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
第二,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如爱护公物的行为不是由能力决定的,而是由态度决定的。
第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二)态度的结构态度的结构比较复杂,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1.态度的认知成分这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不同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的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态度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分这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研究表明,态度发生变化,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同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
3.态度的行为成分这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即行为的准备状态而非实际的行为。
品德的心理结构举例
品德的心理结构举例品德是指个体内部形成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是人们行为的内在指引。
一个人的品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其言行举止以及与他人的相处方式。
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体心理结构的影响。
本文将以几个具体的心理结构为例,探讨品德的心理结构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品质的。
一、个体核心信念个体核心信念是个体内部根深蒂固的信念,是对世界和自我的价值观和认知的总结和归纳。
一个人的核心信念会直接影响其品德的发展和表现。
例如,一个人的核心信念是「诚实正直」,他会将诚实视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并将其贯彻于日常生活中。
这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不会说谎、不会欺骗,而是坚持真诚和正直的原则。
他会积极倡导透明和诚实,并且以身作则地影响他人。
二、道德自我道德自我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
它指个体对于道德标准和规范的接受程度,以及对于道德行为和品质的自我要求和评价。
举个例子,一个人的道德自我较强,他会时刻关注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并且对自己要求较高。
他会主动去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并且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这种道德自我意识的强大使得他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抉择,保持良好的品德。
三、情感和道德关联情感和道德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个体的情感体验会影响其道德行为和品质。
对于道德行为的认同和理解会激发个体内部的正能量,进而促使其做出积极的道德行为。
举个例子,一个人心怀慈悲和善良的情感,他会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弱势群体的困境,并主动伸出援手。
他的情感使得他对于他人的痛苦有更深的共鸣,激发他关爱他人的行为。
四、自我控制和道德行为自我控制是指个体通过内部的意志和决心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以达到道德的要求。
自我控制对于品德的培养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个体克服冲动和欲望,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选择。
举个例子,一个人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力,他能够在面对诱惑和困境时冷静思考并作出正确的决策。
他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因此在行为上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
简述品德的结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简述品德的结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简述品德的结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形成具有后天性,品德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二是想像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像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01教育基础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古代小学教育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古代的小学教育的特点: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近现代的小学教育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2、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3、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当代小学教育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的现状1. 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3. 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4. 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5. 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二、小学教育的特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小学教育的基础性(1)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①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②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2)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3)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小学教育的义务性(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小学的组织与运行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总务工作管理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科学规范性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责任制原则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管理方法、经济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数理统计方法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
2019河源教师资格考点: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
2019河源教师资格考点: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
一、品德的心思结构
品德的心思结构包含四种基本心思成分: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品德意志和品德行为。
二、中学生品德开展的特点
(1)伦理品德开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思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2)品德开展由动乱向老练过渡
三、影响品德开展的因素
(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法
2.社会风气
3.火伴集体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2.情绪定势
3.品德认识
四、促进中学生形成杰出品德的方法
(1)有用的压服(2)建立杰出的榜样(3)利用集体约好(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剖析。
教师资格(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解析班-9下
1.撰写于我国战国末期,被认为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A.《学记》B.《论语》C.《大学》D.《中庸》【答案】A【解析】《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因此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故本题答案选择A。
B项《论语》、C项《大学》、D《中庸》都为儒家著作,与《孟子》并称“四书”。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下列哪一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活动【答案】B【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应的是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遗传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环境将遗传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起决定作用。
3.近年来我国对农村中小学的布局结构进行了调整。
这主要反映了下列哪一因素对教育的影响?()A.政治制度B.经济制度C.人口变化D.文化传统【答案】C【解析】人口的年龄结构影响教育结构的比例、教育的分配、教育需求和学校类别以及学校布局,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A选项B选项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C选项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4.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我国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是()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社会生活服务B.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C.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服务,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D.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答案】B【解析】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5.我国唐代中央官学设有“六学二馆”,其入学条件中明文规定不同级别官员的子孙进入不同的学校。
这主要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哪一特征?()A.继承性B.等级性C.历史性D.民族性【答案】B【解析】封建时期的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题目中不同级别官员的子孙进入不同的学校体现的是等级性,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2018天津教师招聘考试: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与道德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包括:判断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好坏,道德评价是道德认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
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
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网址:/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
练习题:1.王小二拿同学的文具盒,被同学发现后告诉了老师,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老师问道,王小二,你这是第几次拿别人的东西了?王小二低着头回答:第九次了。
你为什么不改呢。
我也知道不对,就是有时忍不住。
教师应从( )方面入手对王小二进行教育。
品德心理与教育
(1)品德的心理结构(一)品德心理形式品德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在心理层面,它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五方面的要素构成。
1.道德认知即行为者对于各种道德概念、道德关系、道德原理、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意义的认识和理解,也指在道德实践中,依据社会道德标准和内心道德信念进行道德判断、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等思维过程。
道德认知从形式上可分为感性与理性两个层面,感性层面主要指道德生活中的感觉和体验,理性层面主要指运用道德概念和规范进行道德判断和选择。
从内容上可分为道德理论认知、社会道德认知和自我道德认知三大方面,道德理论认知包括对道德概念、原理、规律及修养等道德基本问题的认知;社会道德认知包括对社会道德要求、关系、原则、规范等问题的认知和对各种社会道德现象的认知;自我道德认知包括对自己的道德义务、责任、境界、能力及修养方向等问题的认知。
道德认知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基础,没有一定的道德认知,就根本不可能形成某种类型的道德品质。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知和道德理想,面对现实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而产生的倾慕或鄙弃、热爱或憎恶、欣赏或不屑等态度倾向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包括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感、集体荣誉感、崇高感、荣辱感、厌恶感等。
它可以通过情绪反应,通过表情或动作传递道德信息或示意行为的道德价值,直接表明对某种道德行为的态度,也可以以某种情绪强化或弱化自己和他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在个人道德品质形成中,道德情感可以通过一种非理性的方式直接地、迅速地对某种道德现象进行道德判断,从而对自己和他人的道德行为起到评价作用,使人们的某种行为受到激励或抑制、增强或减弱、持续或中断。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面对具体的道德情景时,克服困难,作出道德决断,使自己的行为动机、目的付诸实践的自觉努力和矢志不渝的坚持精神。
它主要表现在履行道德义务的果断性、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性等方面,其主要功能在于使行为者果断地确定道德行为的方向,努力排除来自内心和外界的各种干扰,并且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都能够始终如一,恪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坚决履行道德义务,为实现道德理想顽强奋斗。
2023年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分题库附精品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分题库附精品答案单选题(共30题)1、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答案】 B2、课堂气氛往往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
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 )。
A.教学风格B.组织教学方法C.气氛区D.教学氛围【答案】 C3、一般来说,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和( )。
A.反馈B.行为C.实行D.内化【答案】 D4、“新官上任三把火”,初次见面时希望给人留下好印象。
都体现了()。
A.投射效应B.晕轮效应C.近因效应D.首因效应【答案】 D5、课外活动不包括()A.科技活动B.社会活动C.文学艺术活动D.选修课【答案】 D6、老师当众高度赞誉某学生的助人行为,随后班上出现了更多互帮互助现象,这是一种( )。
A.负强化B.直接强化C.替代强化D.自我强化【答案】 C7、根据“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一教学规律提出的教学原则是()。
A.启发性原则B.教育性原则C.目标性原则D.直观性原则【答案】 A8、教师可以边讲课、边板书,这种注意品质是注意的( )。
A.范围B.稳定性C.分配D.转移【答案】 C9、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
A.讲解B.观察C.示范D.练习【答案】 D10、从迁移的观点来看,“温故而知新”属于( )A.顺向负迁移B.逆向负迁移C.逆向正迁移D.顺向正迁移【答案】 D11、班队活动的最基本原则是( )。
A.教育性原则B.自主性原则C.针对性原则D.多样性原则【答案】 A12、对教育结构的变化具有制约作用的是()。
A.专业结构B.学科结构C.科技结构D.生产力水平【答案】 D13、教语文的王老师对学生问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倍感迷茫。
比如“地球为什么是圆的”“叶子为什么是绿的”“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等。
由此可知,王老师欠缺的是()A.主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文化知识【答案】 D14、与课堂教学联系最紧密的课外活动是( )。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品德心理》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十章品德心理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一、品德与道德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的表现。
心理学研究对象。
道德是由舆论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动规范。
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道德不以个人的存亡为转移。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最高水平是道德信念)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第二节品德的形成一、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实质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行为指南,成为人的道德信念。
二、道德品质形成的开端与基本条件(一)、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多开端性(可以从知、情、意、行根据实际选择)(二)、条件1、掌握有关的道德知识2、通过道德实践,获得与道德知识相符合的道德经验。
3、在道德实践中情感体验具有重要作用。
三、道德品质形成的特殊性1、知情意行在教育活动中经常是同时存在、共同发生作用、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2、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3、需要在人际交往中来形成(培养良好的班集体、促进同伴交往)四、品德形成的理论(一)皮亚杰的理论1、研究方法:间接故事法(对偶故事)2、发展规律:从他律到自律(10岁是分水岭),过程不可逾越。
3、发展阶段:①自我中心主义(2~5岁):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
②权威阶段(6~8岁):权威的规则与要求不能更改。
③可逆阶段(8~10岁):平等阶段,道德行为准则只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用来保障共同利益的一种社会产物。
④公正阶段(11~12岁):真正的平等。
4、评价:研究有创造性;但当时影响不大。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1、前习俗水平(0-9岁)(1)、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2)、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取向(享乐主义)2、习俗水平(9-15岁)(1)、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取向(4)、第四阶段: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的取向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1)、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2)、第六阶段:良心或普遍的道德原则取向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1、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学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单选题第七章中学德育
中学《教学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
选择题
第七章中学德育
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个体品德的核心)、道德情感(知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衡量品德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志)。
(2018下)
2.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是:依从、认同、内化。
3.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想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5.中学德育的途径(2018下)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经常、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
(2)课外、校外活动
(3)社会实践活动
(4)少先队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5.德育原则包括:方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
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2019上)
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练习法(实践锻炼法、实际锻炼法、指
导实践法、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个人修养法)、品德评价法。
(重点,每年都考)。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考点最新版(二)_3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考点最新版(二)1、填空题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2、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学生过错行为的是_____A : 调皮搗蛋B : 恶作剧C : 考试作弊D : 未经允许拿他人东西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解析】学生的不良行为可分为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两种。
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在教育过程中应正确区分。
学生的过错行为是指那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问题行为。
调皮捣蛋、恶作剧、起哄、无理取闹、作业和考试作弊等属于过错行为。
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则是指那些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3、多选题一般认为,品德包括的基本心理成分有_____A : 道德认识B : 道德情感C : 道德意识D : 道德行为参考答案: ABD本题解释:【答案】ABD。
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C 应该为道德意志,而不是意识。
4、简答题试述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小学生的品德发展特征:小学阶段是品德发展的奠基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
小学生品德发展具有明显的形象性、过渡性和协调性。
(1) 良好行为习惯 (自觉纪律) 的养成在小学品德发展中占据显著地位; (2)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形象性; (3)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过渡性; (4)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中学生的品德发展特征: (1) 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
表现在:①能独立、自觉地按道德标准来调节自身行为;②道德信念、理想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③道德情感发展,理性的道德情感占据主导地位,道德情感的社会性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提高;④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明显化;⑤中学生主导性道德动机明确,道德意志力有显著增长;⑥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⑦品德发展与世界观形成的一致性;⑧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完善化。
品德心理结构要素
品德心理结构要素一、品德心理结构要素之认知要素品德心理结构中的认知要素可是相当重要的呢。
这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要先认识路,才能知道往哪儿走。
认知要素就是我们对道德规范、道德现象等的认识。
比如说,我们知道诚实是一种美德,这就是一种认知。
在我们小的时候,可能是通过听故事知道的,像狼来了的故事,那个撒谎的小孩最后失去了大家的信任,我们就明白了不能撒谎。
这种认识是逐渐积累起来的。
它包括道德观念,像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还有道德判断,当我们面临一个情况时,我们能判断这个事情符不符合道德标准。
比如说在考试的时候看到同桌作弊,我们内心会知道这是不对的,这就是基于我们的道德判断。
而且道德认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我们的道德认知会不断深化。
我们可能会从简单地知道不能偷东西,到理解财产权和尊重他人权益的更深层次的内涵。
二、品德心理结构要素之情感要素情感要素在品德心理结构里就像调味剂一样。
当我们做了一件符合道德的事情,我们会感觉心里暖暖的,这就是道德情感在起作用。
比如我们帮助了一个迷路的小朋友找到家人,小朋友和他的家人对我们表示感谢的时候,我们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满足感。
这种道德情感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当我们看到不道德的行为时,会产生厌恶、愤怒等情绪。
像看到有人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并且对劝阻的人恶语相向,我们就会很生气。
道德情感还可以激励我们去做更多道德的事情。
如果我们因为帮助他人而获得了快乐,那我们就更愿意去帮助他人了。
而且道德情感还能加深我们对道德认知的理解。
因为有了情感的投入,我们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就不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有血有肉的行为准则。
三、品德心理结构要素之意志要素意志要素就像是我们品德大厦的支柱。
在面对道德考验的时候,意志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说,在我们想要遵守诺言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很多诱惑或者困难。
就像答应了朋友要一起做一件事,但是当天有一个更吸引我们的活动。
这个时候,意志就会发挥作用。
品德心理结构的主要成分
品德心理结构的主要成分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品德心理结构”这四个字。
听起来挺深奥是不是?其实说白了,就是咱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些“道德感”、“判断力”、“善恶标准”这些东西。
嗯,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人特别善良,别人一有难处,他就会伸出援手;而有些人则对别人的苦难视而不见,甚至能做出一些让人难以置信的坏事。
其实这就跟他们的品德心理结构有关系。
简单点说,品德心理结构就是你心里那些好坏对错的分辨器,是你判断事情对与错的内核。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看看这品德心理结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要明白品德心理结构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
它其实是由很多元素组成的,就像做饭一样,单靠一个调料你怎么可能做出一锅好菜呢?它包含了很多成分,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价值观”。
哎,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就有点明白了?对,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对世界的基本看法,是他认为什么事情值得做,什么又是不值得做的东西。
比如,有些人从小就教导自己要诚实待人,觉得撒谎就像吃了个馊掉的苹果,怎么也不舒服;而有些人觉得,反正人生就是一场游戏,谁能得到好处,谁就笑到最后。
你看,价值观就像一把尺子,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生活中衡量什么值得追求,什么不值得碰。
接着咱们要说的,是“情感”成分。
嗯,品德不仅仅是理性的东西,情感在其中的作用可是非常大的。
想想看,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的同情心,对别人的痛苦毫无感觉,那他怎么可能会去帮助别人呢?情感在我们判断对错的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你比如说,当你看到一个小孩迷路了,眼里含着泪水,心里肯定会不由自主地涌上一股暖流。
这个时候,你的情感就会推动你去伸出援手,可能给他指路,或者带他去找父母。
反之,如果你觉得自己心里没有那种温暖的感觉,可能就会一走了之,甚至觉得“小孩子迷路了又关我啥事”。
所以说,情感就是那种“无形的力量”,它能激发你去做出一些符合人道、符合道德的行为。
除了这两样,咱们还得提到“社会认同”这一块。
社会认同指的就是,你从小到大的教育和环境对你产生的影响。
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回顾——品德的心理结构
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回顾——品德
的心理结构
【真题回顾】
衡量学生思想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是【】(20XX上半年全国统考)
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答案:D。
【相关知识点】
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它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作出缜密的道德抉择。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
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
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
品德心理结构
品德心理结构
品德心理结构是指一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形成的有关道德行为的心理结构。
它是一个人长期的行为习惯以及道德意识、道德情感等因素的综合体现。
品德心理结构包括尊重他人、正义感、宽容、责任感等方面。
这些品德心理特征在每个人的心理结构中不同程度地得到表现,而且品德心理结构是在长期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因此,培养良好的品德心理结构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等。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1)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2)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3)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三)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实际上是道德认识的能动作用,是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来揭示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是支配行为的力量。
(四)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