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指南(2015版)

合集下载

CSC2015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上)

CSC2015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上)

CSC2015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上)2015年5月8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2015中国脑卒中大会上,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编订的“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揭开了面纱。

以下为《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

制定者: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脑卒中防治系列规范指导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陇德院士根据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抽样调査报告,脑血管病目前已跃升为国民死亡原因之首,其中卒中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

根据国内外经验,卒中可防可控。

对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可以明显的降低卒中发病率,减轻卒中疾病负担。

本指导规范基于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指南编写。

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

不可干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

可干预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和不当生活方式等。

本规范主要针对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提出防治建议及措施。

—、高血压[指导规范]◢各级医院应尽快建立成年人首诊测量血压制度,及时筛査新发高血压患者并给予干预及随诊,35岁以上者每年应至少测量血压1次;有高血压和(或)卒中家族史的患者应增加血压测量次数;高血压患者应每月测量一次血压,以调整服药剂量。

除关注诊室血压外,还应关注患者动态血压、家庭血压、清晨血压等,并积极推荐家庭自测血压。

◢全面评估患者的总体危险:(1)低危人群:首选生活方式治疗,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

3个月后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降压药物治疗;(2)中危人群:首选生活方式治疗,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1个月后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降压药物治疗;(3)高危人群:立即开始对高血压及并存的危险因素进行药物治疗。

◢高血压患者应减少纳盐摄入,增加钾盐摄入;对于合并吸烟者应强烈建议患者戒烟,同时指导患者应用药物(尼古丁替代品、安非他酮缓释片和伐尼克兰等)辅助戒烟,对戒烟成功者进行随访和监督,避免复吸,对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方式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对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度的调脂治疗;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度的降糖治疗;对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度的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第三章 卒中单元
一、概念 卒中单元(stroke unit )是指改善住院卒中患者 的医疗管理模式,专为卒中患者提供药物治疗、 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提 高疗效的组织系统。 二、分类 (一)急性卒中单元
(二)康复卒中单元
(三)联合卒中单元
(四)移动卒中单元
三、建立卒中单元的意义 (一)可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二)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三)有利于继续教育 四、卒中单元的建立和实施
缓释剂200mg的复合剂,2次/d,或氯吡格雷75mg/d。(3)
如使用噻氯匹定,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检测血常规。(4) 频繁发作TIA时,可选用静脉滴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2.抗凝药物
建议:(1)抗凝治疗不作为常规治疗。(2)
对于伴发房颤和冠心病的 TIA 患者,推荐使用抗凝
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除外)。(3)TIA患者经抗
(3)不同级别的医院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 适的卒中单元类型。
第四章 脑卒中的院前处理
一、脑卒中患者的识别 二、脑卒中患者的运送 三、现场及救护车上的处理和急救应收集 的信息;急救措施及相关处理
第五章 急诊诊断及处理
一、诊断
(一)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二)诊断分析步骤:是卒中还是其他疾病;是哪一类 型的卒中;缺血性卒中者是否有溶栓治疗指征。 二、处理 基本生命支持:气道和呼吸;心脏功能;血压调控等。 三、急诊处理流程
九、其他危险因素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代谢综合征; 缺乏体育活动; 饮食营养不合理; 口服避孕药; 其它促凝危险因素。
第二章 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第一节 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不可干预的危险 因素与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两方面,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又分为生理学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 症、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和行为学危险因 素如:吸烟、酗酒、肥胖、抑郁等(参见第一章)。

内科常见指南、共识

内科常见指南、共识

1、心血管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ACC/AHA/HFSA指南:心力衰竭的管理2017)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2014右心衰竭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诊治及心脏性猝死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0慢性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中国专家共识2010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2016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ACC/AHA高血压指南2017取代JNC8美国成人高血压管理指南2014)中国急诊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10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高龄老年人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5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2016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15难治性高血压诊断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H型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6中国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的专家共识2012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专家指导意见2013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筛查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12高血压患者胆固醇管理临床指导建议2010亚洲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诊治专家共识2016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临床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3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2017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应用中的专家指导建议2013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应用专家共识2009α/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治疗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16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单片复方制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建议2016(单片复方制剂降压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新型单片联合制剂治疗老年高血压中国专家共识2012)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临床应用多学科专家建议书2014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建议2015中国血压测量指南2011家庭血压监测中国专家共识2012清晨血压临床管理的中国专家指导建议2014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5降压治疗保护血管功能中国专家共识2013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2013限盐管理控制高血压中国专家指导意见201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ACC/AHA指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中国急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实践指南2015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2016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2016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强化他汀治疗专家共识2014急性冠脉综合征后血脂管理共识2016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检测心肌肌钙蛋白的专家共识2017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糖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2009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稳定性冠心病心脏康复药物处方管理专家共识2016稳定性冠心病无创影像检查路径的专家共识201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ACC/AHA胆固醇指南)血脂相关性心血管剩余风险控制的中国专家共识2012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2015甘油三酯增高的血脂异常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11高甘油三酯血症及其心血管风险管理专家共识2017选择性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5ASCVD患者逆转斑块他汀治疗专家共识2015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专家建议2015无症状成年人心血管病危险评估中国专家共识2013中国体检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筛查与管理专家共识2015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0(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防治建议2006)糖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2015心血管疾病患者血糖代谢异常的筛查中国专家共识2012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2014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专家共识201475岁及以上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运动康复中国家共识2017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13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6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13注射用盐酸尼非卡兰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西尼地平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2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02、神经、精神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AHA/ASA卒中指南)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脑出血后脑水肿管理专家共识2017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5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5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卒中一级预防指南解读)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卒中筛查与防治技术规范2014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诊断规范2014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2017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3脑卒中患者膳食指导2017中国脑卒中血糖管理指导规范2015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血脂管理指导规范2015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策略中国专家共识201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6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15中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导规范2016自发性大容积脑出血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颅脑创伤后脑积水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4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2016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2015额颞叶变性专家共识2014中枢神经系统瘤样脱髓鞘病变诊治指南2017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多系统萎缩诊断标准中国专家共识2017中国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治专家共识2017烟雾病和烟雾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2017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规范化的专家共识2015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2中国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30153、内分泌、代谢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ADA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2017)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12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2014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2014)中国成人糖尿病肾脏病临床诊断的专家共识2015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2014糖尿病微循环障碍临床用药专家共识2016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14年)中国糖尿病血酮监测专家共识2014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2017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2013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2017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2011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2016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综合管理专家共识2016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2017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口服降糖药用药原则中国专家共识2015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2017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心血管疾病分级预防指南2016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20112型糖尿病早期大血管病变无创性检查的专家共识2014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的筛查与规范管理2013中国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12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13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2013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促泌剂应用的专家共识2012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3中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4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4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共识2013格列喹酮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基于胰高血糖素样肽1降糖药物的临床应用共识2014DPP-4抑制剂超药物说明书用法专家共识2013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2014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6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诊治指南2017中国痛风诊疗指南2016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7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膳食指导20174、肾脏、泌尿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专家共识2010(KDIGO临床实践指南2012)中国成人肾病综合征免疫抑制治疗专家共识2014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专家共识2010挤压综合征诊治方案的专家共识2012慢性肾脏病筛查诊断及防治指南2017中国慢性肾脏病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诊治专家共识2017中国肾脏疾病高尿酸血症诊治的实践指南2017α/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肾脏病高血压治疗中的实践指南2013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在慢性肾脏病高血压中应用的专家共识2006中国肾性高血压管理指南2016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14(肿瘤、结石等)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老年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下尿路症状药物治疗共识2015中国前列腺癌药物去势治疗专家共识2016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诊治专家共识2016上尿路结石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专家意见20175、呼吸、重症/急诊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GINA全球哮喘处理和预防策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系统在中国应用的专家共识201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7祛痰/抗氧化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国专家共识2015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气道黏液高分泌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5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16(雾化治疗专家共识2014;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2014;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2012)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中国急诊重症肺炎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16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2012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上-下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联合诊疗与管理专家共识2017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2011成人支气管扩张症诊治专家共识2012急性肺栓塞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慢性气道疾病患者戒烟治疗专家共识2012中国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2014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2012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14广泛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实验诊断、抗菌治疗及医院感染控制:中国专家共识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2016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诊治临床专家共识20166、消化中国急性胃黏膜病变急诊专家共识2015应激性溃疡防治专家建议2015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规范2016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2017(美国胃肠病协会ACG指南)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2014(中国巴雷特食管及其早期腺癌筛查与诊治共识2017)老年人质子泵抑制剂合理应用专家共识2015消化道恶性肿瘤合理用药指南2017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15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诊治专家共识2015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2015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罗马Ⅳ-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2016)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2015炎症性肠病合并机会性感染专家共识意见2017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15恩替卡韦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5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又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断和治疗共识2015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治专家共识2015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和治疗共识2015肝脏炎症及其防治专家共识2014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15血液病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和规范化治疗专家共识2016胰腺术后外科常见并发症诊治及预防的专家共识2017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177、风湿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风湿免疫疾病超药品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2016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骨科专家共识2012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慢病管理专家共识2014干燥综合征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糖皮质激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2014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围产期管理建议2015中国成人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诊治共识20158、血液、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6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7易栓症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2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出血性疾病治疗应用血液制剂的专家共识2017(创伤紧急救治通用型红细胞输注专家共识2017;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前试验及临床输血专家共识2017;紧急抢救时ABO 血型不相同血小板输注专家共识2017)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7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7长春碱类药物治疗恶性淋巴瘤中国专家共识2017中国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专家共识2014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流式细胞学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17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7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诊疗建议2012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2015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中国肺癌脑转移诊治专家共识2017中国肺部结节分类、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中国肿瘤热疗临床应用指南2017中国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2012甲状腺结节超声诊断规范20179、皮肤性病、眼耳鼻喉中国银屑病治疗专家共识2014(阿维A治疗银屑病专家共识2017;寻常性银屑病的常用外用药物治疗共识2012)白癜风诊疗共识2014(白癜风外科治疗共识2012)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4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2016中国甲真菌病诊疗指南2015(手癣和足癣的诊疗指南2012;体股癣诊疗指南2008;头癣诊疗指南2008)中国雄激素性秃发诊疗指南2014中国带状疱疹治疗指南2013多汗症及腋臭的肉毒素注射治疗专家共识2017中国黄褐斑治疗专家共识2015寻常型天疱疮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建议2016大疱性类天疱疮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建议2016皮肤型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12抗组胺药在皮肤科应用专家共识2017色素障碍性和感染性皮肤病的伍德灯诊断专家共识2017光斑贴试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5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皮肤镜诊断专家共识2016皮肤防晒专家共识2017中国敏感性皮肤诊治专家共识2017中国皮肤清洁指南2016护肤品皮肤科应用指南2015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版)梅毒、淋病、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诊疗指南2014生殖器疱疹临床诊疗指南2009尖锐湿疣诊疗指南2014艾滋病诊疗指南2015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4我国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眼颅压力梯度专家共识和建议2017上睑下垂诊治专家共识2017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耳鸣专家共识及解读2012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10、妇产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2014异常子宫出血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治共识2016乳腺纤维腺瘤诊治专家共识2016(乳腺增生症诊治专家共识2016)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治专家共识2016女性高催乳素血症诊治共识2016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2015绝经期管理与激素补充治疗临床应用指南2012(黄体支持与孕激素补充共识2015)复方口服避孕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5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复发性流产诊治的专家共识2016高龄女性不孕诊治指南2017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激素补充治疗专家共识2016)宫腔粘连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孕激素维持早期妊娠及防治流产的中国专家共识辅助生殖促排卵药物治疗专家共识2015围受孕期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指南(2017)妊娠期TORCH筛查指南2013妊娠期巨细胞病毒感染筛查与处理专家共识2017妊娠剧吐的诊断及临床处理专家共识2015--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2015妊娠人群早期甲状腺功能筛查获荐2012妊娠期和产后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201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15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2014妊娠期女性抗癫痫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5妊娠期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诊治指南2014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女性生育管理专家共识2014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2014分娩镇痛专家共识2016双胎妊娠临床处理指南2015胎膜早破的诊断与处理指南2015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产后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的专家共识2014哺乳期妇女膳食指南2016(备孕妇女膳食指南2016;孕期妇女膳食指南2016)--。

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

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

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根据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抽样调査报告,脑血管病目前已跃升为国民死亡原因之首,其中卒中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

根据国内外经验,卒中可防可控。

对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可以明显的降低卒中发病率,减轻卒中疾病负担。

本指导规范基于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指南编写。

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

不可干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

可干预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和不当生活方式等。

本规范主要针对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提出防治建议及措施。

—、高血压1. 指导规范1.1 各级医院应尽快建立成年人首诊测量血压制度,及时筛査新发高血压患者并给予干预及随诊,35 岁以上者每年应至少测量血压 1 次;有高血压和(或)卒中家族史的患者应增加血压测量次数;高血压患者应每月测量一次血压,以调整服药剂量。

除关注诊室血压外,还应关注患者动态血压、家庭血压、清晨血压等,并积极推荐家庭自测血压。

1.2 全面评估患者的总体危险(见表1):(1)低危人群:首选生活方式治疗,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

3 个月后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降压药物治疗;(2)中危人群:首选生活方式治疗,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1 个月后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降压药物治疗;(3)高危人群:立即开始对高血压及并存的危险因素进行药物治疗。

1.3 高血压患者应减少纳盐摄入,增加钾盐摄入;对于合并吸烟者应强烈建议患者戒烟,同时指导患者应用药物(尼古丁替代品、安非他酮缓释片和伐尼克兰等)辅助戒烟,对戒烟成功者进行随访和监督,避免复吸,对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方式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对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度的调脂治疗;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度的降糖治疗;对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度的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

医学专题中国脑卒中急性期指南解读

医学专题中国脑卒中急性期指南解读
第八页,共四十九页。
(一)诊断流程
1
是否为脑卒中?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
2
是否(shì fǒu)为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脑CT/MRI检查排除出血性脑卒中
3
卒中严重程度?可参考CSS、NIHSS或SSS量表评分(píng fēn) 判断
4
能否进行(jìnxíng)溶栓治疗?核对适应症和禁忌症
5
病因分型?参考TOAST标准,结合病史、实验室、脑病变
第二页,共四十九页。
中国脑血管病疾病(jíbìng)管理 – 新指南的发布
2015年,针对(zhēnduì)缺血性卒中的新指南
第三页,共四十九页。
指南(zhǐnán)内容提纲
前言(qián yán) I 院前处理:尽量减少时间延误 Ⅱ 急诊室诊断及处理:尽快做CT,溶栓准备 Ⅲ 卒中单元 Ⅳ急性期诊断与治疗(住院期间)
(二)急性期一般处理:血压调控
1
2
3
4
准备溶栓者,血压 应控制(kòngzhì) 在收缩<180mmHg舒 张<100mmHg
缺血性脑卒中后24小时内血压升
高的患者应谨慎处理。 应先 处理紧张焦虑、疼痛、恶心 呕吐及颅内压增高等情况。 血压持续升高收缩压
≥200mmHg或舒张压≥110mmHg,
或伴有严重(yánzhòng)心功能
血小板治疗(Ⅲ级推荐,C级证据) (4)轻型卒中/TIA的双重抗血小板问题:见二级预防指南
第二十七页,共四十九页。
(三)特异性治疗(zhìliáo)-改善脑血循环
抗凝-推荐意见(yì jiàn)
(1)对大多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推荐无选择地早期进
行抗凝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2)关于特殊患者的抗凝治疗,可在谨慎评估风险/效益比后

脑卒中一级预防

脑卒中一级预防

危险因素 高血压 吸烟 腰臀比 饮食风险评分 体力活动 糖尿病 酒精摄入 心源性因素 脂蛋白 B 与 A1比值 心理应激 抑郁
Lancet. 2010;376,112-123
卒中危险因素
一般不可控危险因素
年龄
低出生体重 种族 遗传因素
Meschia JF, et al. Stroke. 2014 Dec;45(12):3754-832.
推荐 强度

证据 等级
——

——
血脂异常伴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为卒中高危/极高危状态, 此类患者不论基线LDL-C水平如何,均提倡采用改变生活方式和他汀类 药物治疗,将LDL-C降至1.8mmol/L(70mg/dL)以下或使LDL-C水 平比基线时下降30%-40%

A
2015《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8):629-41
2015《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8):629-41
中国新指南推荐意见
• 使用经过验证的卒中风险评估工具有助于识别卒中高风
险人群和可能从干预治疗中获益的人群,但对于筛检出 的高危个体,具体治疗还应根据其整体风险状况确定个 体化方案(Ⅱ级推荐,B级证据)。
2015《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8):629-41
1. Meschia JF, et al. Stroke. 2014 Dec;45(12):3754-832. 2. 2015《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8):629-41
2015中国新指南关于高血压的推荐意见: 降压目标值
患者类型 普通高血压患者 伴糖尿病或肾病的高血 压患者 推荐意见 应将血压降至<140/90mmHg 依据其危险分层及可耐受性还可进一步降低血压。 (I级推荐,A级证据)。

2015年《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解读

2015年《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解读

62中国循环杂志 2015年11月 第30卷 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November,2015,Vol. 30 Supplment2015年《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解读李迪,王文志作者单位:100050 北京市,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临床流行病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作者简介:李迪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脑血管防治工作 Email: jzlidi@ 通信作者:王文志 Email:qgnfbwwz@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3614(2015)增刊-0062-04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15.增刊.014关键词 脑血管病;脑卒中;一级预防脑卒中的一级预防是指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卒中不发生或推迟发病的目的。

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一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

由于卒中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和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痛苦,因而强调一级预防,减少卒中的发生尤为重要。

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发布了《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10》[1]。

基于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国外指南的更新[2],脑血管病学组再次对我国一级预防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

鉴于脑血管病的含义比脑卒中更宽泛,包括了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小血管病、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等疾病,而一级预防实际应涵盖上述疾病,故本次的一级预防指南更名为《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在此对该新版指南进行概要解读。

1 新版指南的主要内容新版指南同时强调了对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的预防,推荐级别和证据级别的标准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3]一致。

相较2010版指南,新版指南增加了偏头痛、遗传因素和首次脑卒中风险的评估与预警三部分新的内容,其他各种危险因素与前一版指南相同。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全文版)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全文版)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全文版)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全文版)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一、我国心血管病流行现状心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

近30年来我国人群心血管病(主要是冠心病、卒中和周围血管病)死亡率、发病率和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提前。

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二、我国心血管病的医疗费用自1980年以来,XXX心脑血管病患者出院人次数和医疗费用不断增加,2000年以后增加迅速。

2015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出院总数1 887.7万人次,占同期出院总人次数的12.87%。

2015年中国心脑血管疾病住院费用中,急性心肌梗死153.40亿元,颅内出血为231.99亿元,脑梗死为524.26亿元。

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0.13%、18.06%和23.47%[2,3]。

三、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必要性冠心病、卒中等心血管疾病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和危险因素。

尽管心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尚有待研究,但其主要危险因素已经明确。

大量研究证实,高血压、血脂异常(主要是胆固醇增高)、糖尿病、肥胖、吸烟、缺乏体力活动和不健康的饮食惯是心血管病主要的、且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

我国队列研究结果表明,缺血性心血管病(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中,80%归因于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和糖尿病[13]。

改善可以改变的主要危险因素是目前心血管病防治的目标。

国内外很多临床试验和社区综合防治研究证明,针对可以改变的心血管病首要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步伐,能降低社区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和心血管病发病率,同时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

20世纪80年月,世界卫生组织(WHO)等机构已经提出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战略,包孕:(1)面向人群,控制和降低人群团体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因素的人群战略;(2)针对高危患者的筛查和干预,即高危战略。

一些发达国家经验已证实,心血管病治疗手艺前进和一级预防的实施,对大幅度降低心血管病出生率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完整版)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完整版)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完整版)中国目前约有高血压患者2.7亿,糖尿病患者1.1亿,血脂异常患者1.6亿,而且这些卒中高风险人群的数量还在继续攀升。

大量研究证明,减少脑血管病危害最有效的方法是重视一级预防,即针对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积极进行早期干预管理。

1 卒中危险因素控制1.1 不可干预危险因素推荐意见:·询问家族史可有助于识别卒中风险高的个体(IIa类推荐,A级证据)。

·患者有罕见的卒中遗传病因(如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Fabry病、COL4A1基因相关的脑出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关节松弛皮肤脆弱综合征Ⅳ型等)时,可考虑转诊去做遗传咨询(IIb类推荐,C级证据)。

不建议在人群中为预防首次卒中进行常规遗传筛查(III类推荐,C级证据)。

·对于一级亲属中有≥2例患SAH或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考虑应用CTA 或MRA等非侵袭性筛查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可能是合理的(IIb类推荐,C级证据)。

·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患者,≥1名亲属罹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合并SAH,或≥1名亲属罹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可考虑应用CTA或MRA等非侵袭性方法筛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IIb类推荐,C级证据);对肌纤维发育不良的患者,可以考虑应用CTA或MRA等非侵袭性方法筛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IIb类推荐,C级证据)。

1.2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1.2.1 证据充分的可干预危险因素1.2.1.1 高血压推荐意见:·建议常规进行人群血压筛查,并对高血压患者予以适当治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I类推荐,A级证据)。

·对于高血压前期患者(收缩压120-139mmHg或舒张压80-89mmHg),建议每年进行血压复查和高血压相关的健康体检(I类推荐,A级证据)。

·高血压患者需要规律使用降压药物,使血压达到<140/90mmHg的目标值(I类推荐,A级证据);伴糖尿病或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依据其耐受性还可进一步降低(I类推荐,B级证据)。

ICU常见疾病指南

ICU常见疾病指南
明》推荐意见(中文版)
AIUM:腹主动脉超声诊断和筛查实践指南(2015
心脏冲击伤临床诊疗规范(建议) 2014年ESC_EACTS 袖珍指南:血运重建(中文版)
肺炎 COPD与哮喘 肺动脉高压 呼吸衰竭
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 年版)
中国急诊重症肺炎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2016 NICE指南:脊髓损伤的评估和初始管理
以上只是常用的部分,多摘取中文版,相应指南多 有欧版及美版。
部分资料从网络收集整 理而来,供大家参考,
感谢您的关注!
冠心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 心肌病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主动脉夹层
2016 SIGN国家临床指南:急性冠脉综合征 2016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疗指南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5ESC指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
管理中文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 2016ACC_AHA指南:冠心病患者双抗疗程指南 2015AHA科学声明:慢性肾病患者急性冠脉综合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2015)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15) 2014 SOAP共识声明:妊娠期心脏停搏的管理 2015 CNGOF/SRAR指南:产后出血 2016 SMFM临床指南:羊水栓塞的诊断和管理 2011 ATS/STR临床实践指南:妊娠期可疑肺栓
塞的评估
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和外伤后癫痫的预防及治疗指南 _草案_全国神经外科癫痫防治协助组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4年更新版)
2015年心律学会关于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不
恰当的窦性心动过速和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专家共识 解读
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0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吉兰-巴雷综合征诊 治指南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9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9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2019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肾内科 Dr. HAN
前言
自《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发布以后,近几年国内外 一些大型人群研究结果陆续发表。基于此背景,中华医学会神经 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再次对《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 进行更新。
于2018年下半年启动修订工作,组织多名临床和流行病学专家, 重点查阅了大量国内外近几年发表的相关文献,经过学组专家多 次讨论后定稿。新指南更加强调应针对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积极进行早期干预。
推荐意见: (1)询问家族史可有助于识别脑卒中高风险个体(Ⅱ级推荐,A级证 据)。 (2)对于一级亲属中有≥2人患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可疑颅内动脉瘤的患 者,可以考虑应用计算机断层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等非侵袭性技术筛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Ⅲ级推荐,C级证据)。
Stroke, 2004, 35(1): 212-227. Stroke, 2012,43(12): 3161-3167.
以此数据推算,在任意时间点全国约有脑卒中存活者1 100余万人,每 年首次发生脑卒中者240 余万,每年死于脑卒中者110余万。
Circulation,2017, 135(8): 759-771.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年龄 性别 种族 遗传因素 出生体重
年龄
年龄增长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风险累计效应以及脑卒中危险因素 的增加,显著提高了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的发病风险或发病率。
(6)若能有效降压,各类抗高血压药物均可使用,以降低脑卒中风险。具 体药物选择应基于患者特点和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治疗(Ⅰ级推荐,A级 证据)。
吸烟
(1)吸烟增加脑卒中发病风险是明确的。应动员全社会参与,在社 区人群中采用综合性控烟措施对吸烟者进行干预,包括:心理辅导、 尼古丁替代疗法、口服戒烟药物等(Ⅰ级推荐,A级证据)。

替罗非班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替罗非班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2] 梁育敏 .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进展 [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4(75):14833-14834.
[3] 孟佳雪,贺帅,谢惠芳,等 .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 者的出血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8,34(14):42-45.
[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 病学组 .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2015[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8):629-643.
作者简介:夏春雨(1977.03-),女,汉族,河南淇县人,本科,主 治医师,研究方向:神经内科疾病。
此 基 础 上, 对 照 组 采 用 注 射 用 阿 替 普 酶 注 射 液 (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GmbH&Co.KG, 注 册 证 号 S20160055,50 mg/ 支) 溶 栓 治 疗, 总 剂 量 0.9 mg/kg,最大剂量≤ 90 mg,其中 10% 于 1 min 内静脉推注,余下 90% 于 60 min 内静脉滴注。
0.000
较 治疗后,观察组 NIHSS 评分、血管再闭塞发
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 2 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及血管再闭塞发生率的比较
组别
观察组(n=40) 对照组(n=40)
t/χ2 值
NIHSS 评分(分,—x±s)
治疗前 6.42±1.57 6.36±1.61
[8] 童随阳,夏豪,王欣,等 . 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心 肌梗死中的溶栓有效性与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J]. 医学研究杂 志,2015,44(6):23-27. 编辑:刘科豫
30

丁苯酞治疗新发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丁苯酞治疗新发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丁苯酞治疗新发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申莲莲【摘要】目的探讨丁苯酞治疗新发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86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信封法分为常规组与治疗组,各43例.常规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丁苯酞治疗.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认知功能[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以及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进行观察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MoCA评分、血浆SOD活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治疗组NIHSS评分(4.85±3.05)分明显低于常规组(10.24±3.31)分,MoCA评分(27.52±0.83)分、血浆SOD活性(125.86±3.53)NU/ml明显高于常规组(23.76±0.84)分、(80.69±3.23)NU/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发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丁苯酞治疗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提高血浆SOD活性,值得临床推广.【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7(011)007【总页数】3页(P24-26)【关键词】丁苯酞;急性腔隙性脑梗死;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作者】申莲莲【作者单位】124220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东湾分院药学部【正文语种】中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心脑血管病发率逐年上升, 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成为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症, 主要病因为脑部血供障碍导致脑部缺血缺氧, 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 且存活患者极容易出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 对患者预后造成不良影响。

有研究指出[1],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介于痴呆和正常认知老化的过渡阶段, 此阶段的患者虽然还达不到痴呆的诊断标准, 且具备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 但仍旧存在不同程度的记忆障碍或其他认知功能偏差[2-5],因此同时解决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促进病情恢复的主要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指南(2015版)高血压研究证实,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上升与血压升高关系密切,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血压和脑卒中风险的关系是连续、分级、一致、独立、可预测的,而且在病因学上有显著性;血压越高,脑卒中风险越高。

【推荐意见】(1)各级医院需建立成年人首诊测量血压制度,各地应积极建立示范社区,及时筛查新发高血压患者并给予治疗和随诊;30岁以上者每年应至少测量血压1次,高血压患者应严格监测血压,规律药物控制治疗,及时调整用药剂量(I级推荐,A级证据)。

积极推荐家庭自测血压以促进血压控制(I级推荐,A级证据)。

(2)早期或轻度高血压患者首先采用改变生活方式治疗,3个月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中度以上高血压患者除应改进饮食习惯和不良生活方式外,应进行持续、合理的药物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

(3)降压目标:普通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降至<140/90mmHg;伴糖尿病或肾病的高血压患者依据其危险分层及耐受性还可进一步降低(I级推荐,A级证据)。

老年人(>65岁)收缩压可根据具体情况降至<150mmHg(I级推荐,A级证据);但如能耐受,应进一步降低(I级推荐)。

(4)正常血压高值者(收缩压120~139mmHg或舒张压80~89mmHg)应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并每年筛査高血压(I级推荐,A级证据);如其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糖尿病或慢性肾病者,应给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

(5)若能有效降压,各类抗高血压药物均应推荐以降低脑卒中风险。

具体药物选择应基于患者特点和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

吸烟吸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项强有力的危险因素,可使其风险增加近1倍,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风险增加2~4倍。

【推荐意见】(1)吸烟者应戒烟,动员全社会参与,在社区人群中采用综合性控烟措施对吸烟者进行干预,包括:心理辅导、尼古丁替代疗法、口服戒烟药物等(I级推荐,A级证据)。

(2)不吸烟者应避免被动吸烟(I级推荐,B级证据)。

(3)继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主动与被动吸烟危险性的认识。

促进各地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法规;在办公室、会议室、飞机、火车等公共场所设立禁烟区和特定吸烟区,以减少吸烟的危害(II级推荐,B级证据)。

糖尿病糖尿病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可以将脑卒中的风险增加1倍以上,而大约2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将死于脑卒中。

【推荐意见】(1)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应定期检测血糖(I级推荐),必要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浆白蛋白或糖耐量试验。

(2)糖尿病患者应改进生活方式,首先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

2~3个月血糖控制仍不满意者,应使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

(3)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在140/90mmHg以下,可依据其危险分层及耐受性进一步降低(I级推荐,A级证据)。

(4)糖尿病患者在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调脂药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的风险(I级推荐,A级证据)。

不推荐他汀类药物与贝特类药物联合应用预防脑卒中(B级证据)。

心房颤动国外研究显示调整其他血管危险因素后,单独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可以增加脑卒中风险的4~5倍。

【推荐意见】(1)40岁以上的成年人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房颤动。

确诊为心房颤动的患者,应积极找专科医师治疗。

对于年龄>65岁的患者,建议在初级医疗保健机构通过脉搏评估联合常规心电图检查进行心房颤动筛查(II级推荐,B级证据)。

(2)应根据心房颤动患者的绝对危险因素分层、出血风险评估、患者意愿以及当地医院是否可以进行必要的抗凝监测,决定进行何种抗栓治疗(I级推荐)。

(3)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如CHA2DS2-VASc评分>2且出血性并发症风险较低的人群,建议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目标值范围在2~3;I级推荐,A级证据]。

(4)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CHA2DS2-VASc评分多2分且出血性并发症风险较低的患者,建议口服抗凝治疗(I级推荐)。

可选择华法林(INR目标范围2〜3;A级证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选择新型抗凝剂,如达比加群、阿哌沙班及利伐沙班(B级证据)。

(5)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CHA2DS2-VASc评分为1分且出血性并发症风险较低的患者,可不选择抗栓治疗,也可选择抗凝或阿司匹林治疗(III级推荐,C级证据);对于CHA2DS2-VASc评分为0分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不需要抗血栓治疗(II级推荐,B级证据)。

(6)对于不适合长期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考虑行左心耳封堵术(III级推荐,B级证据)。

其他心脏病除心房颤动外,其他类型的心脏病也可能增加脑卒中的危险。

【推荐意见】成年人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脏病(I级推荐)。

怀疑为心脏病的患者,应积极找专科医师治疗;可根据患者的总体情况及可能存在的其他危险因素制定具体的脑卒中预防方案。

血脂异常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

【推荐意见】(1)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査;脑卒中高危人群建议定期(6个月)检测血脂(I级推荐)。

(2)血脂异常患者依据其危险分层决定血脂的目标值。

首先应进行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并定期复查血脂。

改变生活方式无效者采用药物治疗,药物选择应根据患者的血脂水平及血脂异常分型决定(I级推荐)。

(3)血脂异常伴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为脑卒中高危/极高危状态,此类患者不论基线LDL-C水平如何,均提倡采用改变生活方式和他汀类药物治疗,将LDL-C降至1.8mmol/L(70mg/dl)以下或使LDL-C水平比基线时下降30%-40%(I级推荐,A级证据)。

(4)对于他汀类药物无法耐受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非他汀的降脂疗法,例如贝特类、依折麦布、烟酸等,但这些药物降低脑卒中风险的作用尚未得到证实(III级推荐,C级证据)。

(5)可以考虑将烟酸用于HDL-C降低或脂蛋白(a)[Lp(a)]升高者,但其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尚未得到证实。

因烟酸治疗有增加肌病的风险,应谨慎使用(B级证据)。

(6)可考虑贝特类药物用于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但其对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有效性尚未得到证实(III级推荐,C级证据)。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推荐意见】(1)建议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筛查其他可治疗的脑卒中风险因素,进行合理的治疗并改变生活方式(I级推荐,C级证据)。

(2)脑卒中高危患者(狭窄>70%),在有条件的医院(围手术期脑卒中和死亡发生率<3%的医院)可以考虑行CEA(II级推荐,A级证据)。

行CEA的患者,如无禁忌证,围手术期与手术后均建议服用阿司匹林(I级推荐,C级证据)。

(3)对慎重选择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70%),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考虑行预防性CAS(III级推荐,B级证据),但CAS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的有效性尚未得到充分证实。

(4)对无症状颈动脉狭窄>50%的患者,建议在有条件的医院定期进行超声随访,评估疾病的进展(II级推荐,C级证据)。

饮食和营养观察性研究显示饮食中的一些营养素与脑卒中风险相关。

【推荐意见】(1)每日饮食种类应多样化,使能量和营养的摄入趋于合理;采用包括水果、蔬菜和低脂奶制品以及总脂肪和饱和脂肪含量较低的均衡食谱(I级推荐,A级证据)。

(2)建议降低钠摄入量和增加钾摄入量,有益于降低血压,从而降低脑卒中风险。

推荐的食盐摄入量<6g/d,钾摄入量多4.7g/d(I级推荐,A级证据)。

(3)强调增加水果、蔬菜和低脂肪奶制品的摄入并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每日总脂肪摄入量应小于总热量的30%,饱和脂肪小于10%;每日摄入新鲜蔬菜400~500g、水果100g、肉类50~100g、鱼虾类50g;蛋类每周3~4个;奶类每日250g;食油每日20~25g;少吃糖类和甜食(I级推荐,A级证据)。

缺乏身体活动身体活动可降低脑卒中风险,且不受性别或年龄的影响。

【推荐意见】(1)应选择适合自己的体力活动来降低脑卒中风险(I级推荐,B级证据)。

中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进行体力活动前,应考虑进行心脏应激检查,全方位考虑患者的运动限度,个体化制定运动方案。

(2)健康成人每周应至少有3~4次、每次至少持续40min中等或中等以上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或其他有氧代谢运动等)(I级推荐,B级证据)。

肥胖伴发高血压、心脏病及糖尿病的脑卒中与超重或肥胖相关。

【推荐意见】(1)在超重和肥胖者中,推荐减轻体重,降低血压,以减少脑卒中风险(I级推荐,A级证据)。

(2)超重和肥胖者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加身体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I级推荐)。

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是由一组独立疾病组成的疾病群,其定义或诊断标准尚未统一,目前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和国际糖尿病联盟等4个标准,这些标准在入选诊断条件的多少和诊断值的切点上仍存在差异。

【推荐意见】(1)代谢综合征患者应从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2个方面给予积极主动干预,针对代谢综合征的各个独立疾病进行管理(I级推荐)。

(2)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危险因素,实施个体化治疗(包括降低血压、调节血脂、控制血糖及抗血小板治疗等)。

饮酒大多数研究表明,酒精消耗和全部脑卒中及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呈一种“J”形关系。

也就是说,轻、中度饮酒可能具有一定保护作用,而过量饮酒则会使脑卒中的风险升高。

【推荐意见】(1)饮酒者不提倡大量饮酒(I级推荐,A级证据)。

不饮酒者不提倡用少量饮酒的方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2)饮酒者应适度,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含量不应超过25g,女性减半(II级推荐,B级证据)。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大量研究结果均支持同型半胱氨酸血浆水平的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存在联系,可使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的危险性增加2~3倍。

【推荐意见】(1)普通人群(非妊娠、非哺乳期)应通过食用蔬菜、水果、豆类、肉类、鱼类和加工过的强化谷类满足每日推荐摄入叶酸(400μg/d)、维生素B6(1.7mg/d)和维生素B12(2.4μg/d),可能有助于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II级推荐,B级证据)。

(2)高血压病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加用叶酸可能会减少首次脑卒中发生的风险(II级推荐,B级证据)。

口服避孕药口服避孕药(oral contraceptive,OC)与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风险之间的联系目前仍然存在争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