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地带性分布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八章森林植被分布
森林植被分布一、水平地带性(一)概念:地球陆地表面由于气候因子的有规律变化,森林类型呈现出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或沿经度从低到高的有规律分布,称为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水平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主要由热量条件的有规律变化引起的)和经度地带性(主要由距海远近的水分引起的)。
(二)世界主要植被类型的水平地带性分布1热带植被:热带雨林、季雨林、红树林、稀树草原(1)热带雨林:分布区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无季节变化,降雨量2000mm以上,全年分配均匀,相对湿度很高。
群落的基本特点:种类成分最丰富,优势种不明显,如南美圭亚那半径为8公里的热带雨林中,有花植物达455种,亚洲马来亚岛仅树木就有2000种,而整个欧洲植物区系中的乔、灌木也不超过250种。
成层现象复杂,一般整个群落可分5-8层,层间界限不明显,乔木层高可达30-40米。
季相不明显。
植物叶子全年都呈绿色,老叶脱落几乎与新叶的开放同时或稍前;全年都有植物开花;热带雨林生活型谱中,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
热带雨林还具有“绞杀植物”(藤本植物发达,如高等植物榕树)、“一木成林”(许多植物具有板状根、气生根或支柱根)、“茎花现象”(花、果生于无叶的茎上)、“叶尖滴水”等。
支柱根来源于树干上的不定根形成的气根,支柱根一方面支撑起作用,另方面可加强对水分、养分的吸收)。
气生根是生长在地面以上空中的根,这种根在生理功能和在结构上与其他根有所不同,又可分以下几种:(1)支持根:像玉米从节上生出一些不定根,表皮往往角质化,厚壁组织发达,不定根伸入土中,继续产生侧根,成为增强植物体支持力量的辅助根系。
另像榕树从枝上产生多数下垂的气生根,部分气生根也伸进土壤,由于以后的次生生长,成为粗大的木质支持根,树冠扩展的大榕树能呈“一树成林”的壮观。
还有甘蔗等植物也属这类型的根。
(2)板根:板根常见于热带树种中,如香龙眼、臭楝、漆树科和红树科中的一些种类。
板根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主根发育不良,侧根向上侧隆起生长,与树干基部相接部位形成发达的木质板状隆脊。
最新最全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类型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类型
• 纬度地带性
沿纬度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 的更替。
• 经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方向成带状发生 有规律的更替。
流和洋流等的变化而变
化。水热结合导致植被 呈地带性分布。
• 垂直地带性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成带 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2.1 世界植被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 北半球自北到南依次出现: 寒带苔原→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是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种类组成没有热带雨林丰富, 以樟科、壳斗科、山茶科、木兰 科、金缕梅科为群落优势种。结 构比热带雨林简单,乔木层分 2~3层。 除欧洲和南极洲外各大洲均 有分布,并集中分布在我国亚热 带。
欧亚大陆 欧洲-非洲大陆西部大西洋沿岸
• 苔原-北方针叶林-针落叶混 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 林-亚热带及热带荒漠-稀树 草原-季雨林-雨林。
北美大陆
• 北美东部大西洋沿岸 • 由北向南其带谱为: 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 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 阔叶落叶混交林。
南美大陆
• 南美太平洋沿岸
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 欧亚大陆中部和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
苔原→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
欧亚大陆 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王晓云14应用生物科学摘要:本文以中国的自然地理为基础,描述了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的规律。
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植被分成八个分区,我国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关键词:植被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中国引言:纬度地带性规律: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为条状。
成因: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
即其以热量为主要基础。
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陆地自然带)经度地带性规律: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方向显示自然带的逐渐更替,大致与经线项平行伸展为条状带。
成因:以水分条件为主要影响。
分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水分条件变化较小,经度地带性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最明显。
大陆东部:(季风、常绿、落叶)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大陆西部:地中海式气候常绿硬叶林-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
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从山顶到山麓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
每增加1000没米,温度下降6度。
低纬地区的高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如青藏高原。
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并无从属关系,它们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
某一地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于当地热量和水分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种因子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置、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第七章 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
13
1)亚欧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
由北向南其带谱 为:
苔原-北方针叶林-针 阔叶混交林-落叶阔 叶林-常绿阔叶林-季 雨林、雨林
.
14
1)亚欧大陆 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
由北向南其带谱为:
苔原-北方针叶林-温带 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 荒漠
.
15
1)亚欧大陆
欧洲-非洲大陆西部大西洋沿岸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的表现:
东部湿润森林区 自北向南依次为:
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
7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东部湿润区的表现
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性,但又其自己的特点。 4、高山植被性质因地而异。 5、植被带的海拔高度随纬度升高而逐步降低。 6、当高大山脉与盛行风向垂直时,其两侧差异很大。 7、中高纬度地区的垂直带谱更为复杂。
.
23
山地垂直带 与水平地带性的关系
水平地带性是基础,它 决定着山地垂直地带的 系统。
某一山体植被垂直带分 布,与山体所处的纬度 开始到极地为止的水平 植被带分布顺序相对应。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
8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的表现:
西部内陆腹地
受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的影响,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 从北至南出现的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打破了 原有的纬度地带性,因此自北向南的变化如下: 温带荒漠、半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 高寒草原带→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
.
18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植被分布⽔平地带性规律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在地球表⾯,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1)北半球⾃北⾄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道的⾬林,⼤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2)欧亚⼤陆中部与北美中部,⾃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臵、地形、洋流性质以及⼤⽓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我国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1)在东部湿润森林区,由于温度随着纬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在⽓候上⾃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候,因此受⽓候影响,植被⾃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林、⾬林。
2)西部由于地处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陆性⽓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系列东西⾛向的巨⼤⼭系,如阿尔泰⼭、天⼭、祁连⼭、昆仑⼭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西部从北到南的植被⽔平分布的纬度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寒荒漠带、⾼寒草原带、⾼原⼭地灌丛草原带。
我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取决于温度和湿度条件,但由于青藏⾼原、北部寒潮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使得主要植被分布的⽅向,从东南向西北延伸,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三个基本植被地带。
从⼤兴安岭—吕梁⼭—六盘⼭—青藏⾼原东缘⼀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
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林的旱⽣性草原和荒漠。
在这⾥具体描述⼀下东南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性森林,在东南半部森林区,⾃北⽽南,随着热量递增,植被的带状分布⽐较明显,它们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林带、⾚道⾬林带。
地带性植被
荒漠地区,是亚热带地区、部分温带地区中最干旱的地方,它的面积极其辽阔。荒漠地区的气候十分干旱, 日照强烈,所以植被非常稀疏,植物的种类也很贫乏,并且都带有旱生的生态特征。如植株低矮,根系扩展,叶 子厚而坚硬,其中,有些植物形成肉质多浆的茎、叶,用以贮藏水分。
影响因素
地球表面的热量是随着所在纬度的位置而发生变化,而水分随着距离海岸的远近,以及大气环流和洋流等而 变化,多是随着经度的位置而变化。因此,植被受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主要是受当地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二 者的组合状况的影响。最早由俄国学者在研究土壤的基础上提出了地带性植被的概念。通过观察发现,由于地球 离太阳所处的一定位置、地球自转,使气候、植物和动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按一定的顺序由北向南,有规律地 排列着,即成带状分布。随着地势的增高,无论是气候,还是植物和动物——也应该从山麓到山顶,发生有规律 地变化,它们按同一顺序的地带分布着,但已经不是呈水平地带,而是呈垂直地带分布。可见,自然地带是一种 自然现象,并表示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
划分类型
热带植被 亚热带植被
温带植被 寒带植被
热带植被,是分布在赤道南北纬十度以内的地带。在这一地带内,一般来说,终年高温多雨,生长着许多常 绿高大、枝叶茂盛的乔木林,这种森林叫做热带雨林。如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和非洲的扎伊尔河流域,都是世界 有名的热带雨林区。
亚热带植被分布在亚热带地区,由于气候条件不同,又分为湿润的亚热带、干燥的亚热带、荒漠等三个地区。 在湿润的亚热带地区,冬季温暖,夏季多雨,生长着湿润亚热带森林,也叫做照叶林,树木的叶子是常绿而带有 光泽的。世界上的湿润亚热带森林,以中国长江流域及台湾省的北部最为典型。
[全]高中地理(经纬网、植被分布、经度地带性)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经纬网、植被分布、经度地带性)考点详解•1、我国的经纬网我国幅员辽阔,南北长约5500公里,东西宽约5200公里,我国的经纬度范围大致为:4°N~53°N,73°E~135°E。
我国的疆域“四至点”分别为:①北,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53°N);②南,南海的曾母暗沙(4°N);③西,新疆帕米尔高原(73°E);④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交汇处(135°E)。
在考试中,经常考查40°N(新疆、甘肃、内蒙古、陕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北回归线(云南、广西、广东、台湾)经过的省份,北京的经纬度范围(39°N~42°N,115°E~118°E)。
我国主要的经纬线如下图所示:图1 我国的经纬网•2、我国的植被分布我国疆域辽阔,植被类型十分丰富。
主要划分为8种: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高寒植被区。
不同地区的纬度、经度与海拔高度不同,所接受的光照、热量与水分条件不同,生长的植被也会存在差异,因此植被的分布具有以下规律:①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南北两极,太阳辐射的热量逐渐减少,植被也会发生变化: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②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来自海洋的水汽越来越少,气候会变得更加干燥,温差更大,因此植被也会发生变化:森林——草原——荒漠;③垂直地带性: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并且阳坡和迎风坡的水热条件更好,因此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所生长的植被也会有差异,例如热带地区从山脚至山顶: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高山草甸。
图2 我国的植被分布例题图3 例题答案:C精讲精析:(1)分析该地的植被覆盖变化。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横坐标为经度,经度范围大致为100°E~125°E,纬度表示植被覆盖度;②随着横坐标的增大(经度逐渐增大),植被覆盖度逐渐升高;③经度(东经)增大的方向,即为“东”,因此自西向东,植被覆盖度逐渐增大;④我国西部为内陆,东部为沿海,因此自西向东,即从内陆向沿海,植被覆盖度逐渐升高(经度地带性)。
8 中国的植被地带性
原始植被
高寒草甸、高寒灌丛草甸
全国自然地带的基本格局 与地带划分
垂直地带性: 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由于海拔高 度的变化引起的大气热量、水分的地 带分异规律性
阿尔泰山山地植被垂直带谱
黄土高原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
亚高山灌丛带 山地落叶松林带 山地针阔混交林带 山地松林带 吕梁山区 草原带
湿润带
热量与水分组合的生态区
5A 4A
4B 4C 3D 4D 3C 6AB 2A 3B
3A
6CD
1A
热带、南亚热带湿润区
气温:
z 日均温10°C以上365天 z 一月均温: 10 ~ 15°C以上
年降水:
1000 ~ 2000 mm
原始植被
热带雨林、季雨林
亚热带湿润区
气温:
z 日均温10°C以上220 ~ 365天 z针阔混交林
寒温带湿润区
气温:
z日均温10°C小于100天 z一月均温: -20°C
年降水:
400 ~ 800 mm
原始植被
针叶林
中温带半干旱区
气温:
z 日均温10°C以上100~171天 z 一月均温: -12°C
年降水:
200 ~ 450 mm
原始植被
草原
中温带半湿润区
年降水:
200 mm以下
原始植被
荒漠
高寒干旱、半干旱区
气温:
z 年均温:-4 ~ 0°C z 一月均温: -20°C以下
年降水:
50 ~ 400 mm
原始植被
高寒草原、高寒荒漠
高原湿润、半湿润区
气温:
z 年均温:0 ~ 16 °C z 一月均温:-4 ~ 8 °C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王晓云14应用生物科学摘要:本文以中国的自然地理为基础,描述了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的规律。
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植被分成八个分区,我国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关键词:植被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中国引言:纬度地带性规律: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为条状。
成因: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
即其以热量为主要基础。
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陆地自然带)经度地带性规律: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方向显示自然带的逐渐更替,大致与经线项平行伸展为条状带。
成因:以水分条件为主要影响。
分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水分条件变化较小,经度地带性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最明显。
大陆东部:(季风、常绿、落叶)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大陆西部:地中海式气候常绿硬叶林-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
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从山顶到山麓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
每增加1000没米,温度下降6度。
低纬地区的高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如青藏高原。
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并无从属关系,它们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
某一地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于当地热量和水分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种因子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安第斯山脉植被垂直分布
例子:亚洲东部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南北变化
• 山地植被带主要受构成较大规模生态序列的气候条 件制约。至于丘陵上下土层厚度、水分条件等变化 所带来的植物群落垂直变化,不应与真正的垂直地 带混为一谈。
• 山地植被带变化较快,在高度不过数公里范围内, 能够见到近似于水平距离数千公里间的植被变化。
3.植被区划的单位
• 我国植被区划的单位,从高级至低级的顺序如下: • 植被区域(region) ――植被地带(zone) ――
植被区(province) ――植被小区(district)
• 在各级单位内均可划分出“亚级”,如亚区域,亚 地带等。
2)各大陆沿岸地带和内陆的纬向植被带有很大的 差别,同一大陆的东、西两岸也不相同。
3)南、北两半球的植被带不对称,产生这种情况 的原因,除了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气候与北半 球有较大的差异外,还与两半球的植物区系发展 的历史有关。
欧亚大陆包括三个系列:
• 大陆东部的太平洋沿岸系列:苔原-北方针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 雨林或雨林
• 植被向西逐渐过渡为草原和荒漠,在一个很大的区 域内,出现了植被从东向西的有规律更替,表现出 经度地带性。
• 这主要是与从大西洋湿润气团带来的水分自东向西 逐渐减少密切相关。在北美大陆的西部,虽然受到 太平洋湿润气团的影响,雨量充沛,但却被经向的 落基山所阻挡,因而森林仅限于山脉以西。
死亡谷
南美
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 (1)纬度地带性是由于热量带沿纬度变化而变化, 导致群落类型也随纬度变化依次更替
• (2)干湿度地带性是由于降水自沿海向内陆依次 减少导致群落类型沿经度方向依次更替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
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
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
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
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
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
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
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
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
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
我国植被分为8个分区1.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的一部分,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部分。
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有些山峰接近1400米。
年平均温度为-1.2℃——-5℃以下,七月平均气温为16~20℃,全年积温(持续日均温>10℃之总和)为1100-1700℃,无霜期为70-100天,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
由于生长素气温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山地下部为棕色森林土,中上部为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均呈酸性反应。
这里的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
海拔600米以下的谷地是含蒙古栎的兴安落叶松林。
其它树种有黑桦、山杨、紫椴、水曲柳、黄檗等。
林下灌木有二色胡枝子、榛子、毛榛等。
海拔600-1000米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局部有樟子松林。
林下灌丛有兴安杜鹃-杜香、越桔、笃斯越桔等。
海拔1100-1350米为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含有红皮云杉、岳桦等少量乔木树种。
林下藓类地被层很发育,主要有塔藓、毛梳藓、树藓等,树杆上有黑树发藓,但没有松罗。
海拔1350米以上的顶部为匍匐生长的偃松矮曲林,还有桦属植物和越桔,它们也都变成了高山型植物。
这里农业不发达。
在平坦谷地有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如马铃薯、甘兰、春大麦等。
果树有李子、山杏、山荆子以及野生的山果品——牙疙疸等。
2.东北、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域包括本区东北东部山地,华北山地,山东、辽东丘陵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等地。
由于南北热量条件的差异,可分为以下两个植被带:1.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2.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本区域包括淮河、秦岭到南岭之间的广大亚热带地区,向西直到青藏高原边缘的山地。
我国亚热带是世界上南北两半球同纬度地区,唯一的面积最广大的湿润亚热带,这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这里气候温热多雨。
植被的水平地带性名词解释
植被的水平地带性名词解释植被的水平地带性是指随着纬度的变化,不同地理区域上出现的具有相似植物群落类型和结构的现象。
该现象是由气候因素对植物生态系统的影响所导致的。
植被的水平地带性是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对我们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化和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1. 热带雨林区热带雨林地带性植被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气候湿热,终年高温高湿,日照时间长。
这种地带性植被种类繁多,植物高大且茂密。
常见的植物群落有大型乔木、木本植物、藤本植物等。
这些植物适应了高温高湿的环境,拥有宽阔的叶片、细长的树干以及发达的根系,以便获取足够的阳光和水分。
2. 温带落叶阔叶林区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性植被主要分布于温带地区,受到四季气候的影响。
这个地带的植物通过季节性的叶片脱落来适应气候的变化。
春夏季节,当阳光充足,温度适宜时,植物生长旺盛,呈现出茂密的绿色;秋冬季节,气温骤降,阳光逐渐减少,植物减少光合作用,为了避免水分蒸发过多,在叶片上生长的细胞分解,形成颜色各异的果实,最后脱落。
常见的植物群落有橡树、枫树、椴树等。
3. 寒带针叶林区寒带针叶林地带性植被主要分布于寒带地区,气候寒冷,降水较少。
该地带的植物主要是针叶植物,如云杉、松树、冷杉等。
针叶植物具有尖锐的叶片,以减少蒸发和水分流失。
另外,针叶植物还常常有坚硬的树皮和深深的根系,以对抗严寒和风沙的侵蚀。
4. 草原区草原地带性植被主要分布于干旱地区或气候条件较恶劣的地带,地下水-table 相对较低。
草原植物一般为草本植物,根系发达,能够在较浅的表土层中获得足够的水分。
草原一般缺乏树木,植物矮小而多样,适应干旱和寒冷环境。
草原植物还具有耐旱、抗风蚀和抗寒的特性,能够在干燥的环境中存活。
总之,植被的水平地带性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现象,反映了植物适应环境的特性和能力。
通过对植被的水平地带性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从而为生态保护和气候变化方面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内蒙古地带性植被的基本类型及其生态地理规律
内蒙古地带性植被的基本类型及其生态地理规律内蒙古位于我国中部,幅员广阔,地处欧亚大陆洲壳构造带的中部,形成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对植被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内蒙古地带性植被。
内蒙古地带性植被主要包括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植被荒漠等四种基本类型。
针叶林特征的植物主要是松材质植物,其中包括蒙古栎、红松、萨日林等,可以形成针叶林植被带,在内蒙古北部及东南部有较好的发育。
落叶阔叶林植物以库尔勒栎、银杏、槐树、榆树等为主,可形成落叶阔叶林植被带,分布在内蒙古中部和东南部。
草原植被主要有草年生植物的草地植被,以芒草、矢车菊等为主,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和南部,山地也有分布。
植被荒漠植物大多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以柯柳、塔蒿、鸡冠花等为主,分布在内蒙古北部和中部。
内蒙古地带性植被受到了气候变化、土壤侵蚀、火干扰、人类活动等影响,并发生了一定的转换,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植被的变化越来越明显。
内蒙古地带性植被的生态地理规律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内蒙古地带性植被与气候具有密切联系,从气候季节性变化和气候因子转换的角度出发,可以推断出内蒙古地带性植被的分布律势。
其次,内蒙古地带性植被的分布与地形有密切关系,由于内蒙古地形特征的不同,对植被的形成也有不同的影响。
最后,地带性植被的生态地理规律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植被的变化也日益明显,一些植被带也发生了变化。
从上述讨论可知,内蒙古地带性植被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生态地理规律,为研究内蒙古地带性植被以及植被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同时,也有利于采取有效的植被维护和恢复措施,保护和改善内蒙古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
总之,内蒙古地带性植被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和经济价值,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重视植被的研究,系统分析和解释内蒙古地带性植被的生态地理规律,以实现植被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内蒙古的自然环境。
第七章 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平均大陆植被分布模式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的表现: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的表现:
东部湿润森林区 自北向南依次为: 自北向南依次为: 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山地垂直带 与水平地带性的关系
水平地带性是基础,它 水平地带性是基础, 决定着山地垂直地带的 系统。 系统。
•经度起点的植被垂直带,向 经度起点的植被垂直带, 经度起点的植被垂直带 上首先变为同纬度的海洋性植 某一山体植被垂直带分 布,与山体所处的纬度 被(即近海洋处同高度的植被 开始到极地为止的水平 类型),而后, ),而后 类型),而后,随着海拔的升 植被带分布顺序相对应。 植被带分布顺序相对应。 高,出现与纬度地带性相应的 植被带。 植被带。
由北向南其带谱 由北向南其带谱 为:
苔原-北方针叶林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 阔叶林-常绿阔叶林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 季雨林、雨林
1)亚欧大陆 西西伯利亚-中亚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
由北向南其带谱为: 由北向南其带谱为: 其带谱为
苔原-北方针叶林苔原-北方针叶林-温 带草原-温带荒漠带草原-温带荒漠-亚 热带荒漠
7. 2陆地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陆地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一、几个概念
垂直带谱 山地植被垂直带 的组合排列和更替顺 序组成了一定的体系, 序组成了一定的体系, 称为垂直带谱 垂直带谱。 称为垂直带谱。 树线 雪线
二、垂直带谱的一般规律
1、受水平植被带(基带)的制约 受水平植被带(基带) 2、植被垂直带谱可分为湿润型和干旱型两类 3、植被垂直地带更替与它的水平地带更替具有一定相似 但又其自己的特点。 性,但又其自己的特点。 4、高山植被性质因地而异。 高山植被性质因地而异。 5、植被带的海拔高度随纬度升高而逐步降低。 植被带的海拔高度随纬度升高而逐步降低。 6、当高大山脉与盛行风向垂直时,其两侧差异很大。 当高大山脉与盛行风向垂直时,其两侧差异很大。 7、中高纬度地区的垂直带谱更为复杂。 中高纬度地区的垂直带谱更为复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植被分为8个分区
1.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
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的一部分,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部分。
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有些山峰接近1400米。
年平均温度为-1.2℃——-5℃以下,七月平均气温为16~20℃,全年积温(持续日均温>10℃之总和)为1100-1700℃,无霜期为70-100天,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
由于生长素气温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山地下部为棕色森林土,中上部为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均呈酸性反应。
这里的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
海拔600米以下的谷地是含蒙古栎的兴安落叶松林。
其它树种有黑桦、山杨、紫椴、水曲柳、黄檗等。
林下灌木有二色胡枝子、榛子、毛榛等。
海拔600-1000米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局部有樟子松林。
林下灌丛有兴安杜鹃-杜香、越桔、笃斯越桔等。
海拔1100-1350米为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含有红皮云杉、岳桦等少量乔木树种。
林下藓类地被层很发育,主要有塔藓、毛梳藓、树藓等,树杆上有黑树发藓,但没有松罗。
海拔1350米以上的顶部为匍匐生长的偃松矮曲林,还有桦属植物和越桔,它们也都变成了高山型植物。
这里农业不发达。
在平坦谷地有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如马铃薯、甘兰、春大麦等。
果树有李子、山杏、山荆子以及野生的山果品——牙疙疸等。
2.东北、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域包括本区东北东部山地,华北山地,山东、辽东丘陵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等地。
由于南北热量条件的差异,可分为以下两个植被带:
1.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2.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
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
本区域包括淮河、秦岭到南岭之间的广大亚热带地区,向西直到青藏高原边缘的山地。
我国亚热带是世界上南北两半球同纬度地区,唯一的面积最广大的湿润亚热带,这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这里气候温热多雨。
无霜期长达240——300天,7110℃年积温为4500——7500℃,年平均气温为14——21℃,最热月七月均温为28——29℃,年降水量为1000——1800毫米,集中在5——9月,但不像华北地区那样特别集中。
在这样温湿的气候下,植被主要是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和竹林,在山地上部和石灰岩山地为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本区域可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亚区域,大致以松潘、泸定、水城、百色一线为界。
东部亚区域西部亚区域
4.华南、西南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
这一区域包括北回归线以南的云南、广东、广西、台湾四省、区的南部以及西藏东南缘山地和南海诸岛。
它是我国热量最充足的地区,全年积温为7500——9000℃或更高,年平均气温为21——25.5℃,一月平均气温为12——20℃,年降雨量为1200——2200毫米。
这里的代表性植被是常绿阔叶雨林和季雨林。
树木有老茎生花、板状根、气根、滴水叶尖等热带植物形态特征以及大量的藤本植物、纹杀植物、附生植物等热带热带植物生活型特征。
按照热量条件和植被特点,本区域可分为两个植被带。
热带雨林、季雨林带:
5.内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
V.内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
包括东北平原、内蒙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年降水量为300——500毫米,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
植被主要为禾草草原,以耐旱的多年生根茎禾本科草类为主。
植物有明显的旱生形态,如叶子卷曲、细长,深根系,茎、叶上有茸毛等。
本区域可以划分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森林摹。
东北、内蒙东部草甸草原带:
内蒙中部典型草原带:
内蒙西部荒漠化草原: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带:
6.西北温带荒漠区域
VI.西北温带荒漠区域
我国荒漠地区年降水量大部在200毫米以下,很多地方不到100毫米,甚至不到10毫米,属于温带干旱气候和极端干旱气候。
这里的植物普遍具有旱生特征,其旱生形态有:叶片缩小,叶子退化成刺,叶片完全退化,茎、叶被有密集的绒毛,或出现肉质茎和肉质叶等,以便减少水分蒸发或贮集水分。
同时这里植物的根系特别发达,有的深达几十米,有的根系重量是地上部分的8——10倍,这样便能从土层的深度和广度吸收水分。
这是在干旱生态环境下植物长期适应演化的结果。
我国荒漠区域大致可分为三个带或区。
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带:
北疆温带半灌木、小乔木荒漠带:
南疆暖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带:
7.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区域
VII.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区域:
本区域包括青海和西藏东南半部的大部分地区,并包括川西和云南西北部部分地区。
高原面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山地都超过5000米,东部边缘的深切河谷可低于4000米。
这里的气候特点是天气多变而凉爽。
年平均气温1——6℃,一月均温
-3——-10℃,七月均温10——15℃,年降水量约300——500毫米。
植被的特点是草类普遍低矮,叶片缩小,以适应寒冷多风的气候。
可分两个植被带。
高寒草甸带:高寒草原带
8.高寒荒漠区域 VIII.高寒荒漠区域
分布在西藏西北部,海拔高度在4500——5000米以上。
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有的地方不到20毫米,气候特点是寒冷而干燥,全年平均气温在℃左右,但夏季白天气温经常升高到20℃以上。
植被是以垫状驼绒黎、藏亚菊、蒿类为主的高寒荒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