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天论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先秦诸子散文第三单元《荀子》3含答案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先秦诸子散文第三单元《荀子》3含答案

D.万物皆备于我矣
解析: A 项是宾语前置 ,B、 C、 D 三项均为状语后置。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第 7~10 题。
治乱天邪 ?曰 :日月、星辰、瑞历 ,是禹、桀之所同也 .;禹以治 ,桀以乱 ,治乱非天也。 时邪 ?曰 :
繁启、蕃.长于.春夏 ,畜积、收藏于秋冬 ,是又禹、桀之所同也 ;禹以.治 ,桀以乱 ,治乱非时也。地邪 ? 曰 :得地则生 ,失地则死 ,是又禹、桀之所同也 ;禹以治 ,桀以乱 ,治乱非地也。《诗》曰 :“天作高山 ,
D.勉.力.不时
()
答案: C
解析: A 项 ,古义 :经久不变的必然性。今义 :表示常量的数。 B 项,古义 :农事。今义 :本领。 C 项 , 古今义相同。 D 项 ,古义 : 力役 ,人民所服的劳役。今义 :努力 ,尽力。
5.下列句中词类活用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君子道.其常 B.雩而雨.
大王荒之。彼作矣 ,文王康之。 ”此之谓也。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
矣 ,地有常数矣 ,君子有常体矣。 君子道其常 ,而小人计其.功。 《诗》曰 :“礼义之不愆.兮 ,何恤.人之
言兮 !”此之谓也。
楚王后车千乘 ,非知也 ;君子啜菽饮水 ,非愚也 :是节然也。 若夫志意修 ,德行厚 ,知虑明 ,生于.今
精品精品
资料精 品精品 资料
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 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
一、夯基训练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三者错.,无安国
错 :错误
B. 物之罕.至者也 罕:稀少、少
C.上下乖.离 ,寇难并至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习题 鲁教3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习题 鲁教3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不同历史阶段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特点.2.三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一、地理环境决定论1.产生背景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2.核心思想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3.历史局限片面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二、人类中心论1.产生背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2.核心思想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作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

3.历史局限和影响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结果是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三、人地伙伴论1.产生背景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人类反思自身行为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核心思想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3.意义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类生存构成严重威胁人地伙伴论后工业文明时期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谋求人地和谐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系统化和科学化,人地关系趋向和谐环境和发展问题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对点演练]1.读某时期某区域的人地关系示意图,该图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A.崇拜自然B.改造自然C.征服自然D.谋求人地协调发展解析:选B图示内容为农业文明时期的农业生产活动,此时人类不再依赖自然、崇拜自然,而是改造自然。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

【推荐下载】荀子天论阅读答案-word范文 (5页)

【推荐下载】荀子天论阅读答案-word范文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荀子天论阅读答案自然的运行是有规律的,它无所偏袒。

顺应这个规律就吉祥,违背它就有灾凶。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荀子天论阅读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

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

上闇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

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

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

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阅读材料

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阅读材料

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阅读材料荀子, 作为战国时期一位杰出而深邃的思想家,是先秦诸子中最有科学精神的。

《荀子》32篇中,《天论》是最引人注目、最富有思想性格的一篇。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一节,虽只有九十字,却阐述了《天论》篇的灵魂和核心。

所以对此篇章节选的解读,对了解荀子的思想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经此了解荀子的天人之分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可由此更加深入的体悟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关于荀子及其作品,学生在必修阶段就已有所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选用了荀子的《劝学》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荀子作品大量的运用排比,巧妙地运用比喻论证,文章具有鲜明的节奏,强烈的气势,明晰的层次,条分缕析的缜密的特点和他“善假于物”的认识论,这些都为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荀子》选读唯一一篇,“大天而思之”篇,上接《论语》《孟子》选读,下启《老子》《韩非子》选读,充分体现了荀子及其作品在先秦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传经之师,荀子不仅终结了先秦子学,更开启了两汉经学:一方面,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另一方面,荀子作为韩非子、李斯的老师,他的儒家思想中又始终渗透着法家思想。

一、荀子的“天”中华民族自古敬畏“天”。

自古,天,是日月山川诸神之宗主,是自然的主宰,更是人类社会的主宰,人们对它崇拜与服从,那个时候,天就是神。

孔子有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主张尽人事,听天命;孟子言:“人之性在于心”“人之性受于天”“知其性则知天”,主张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论;墨子言:“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主张顺天而有为。

荀子《天论》

荀子《天论》
与凶相对
第六页,共43页。
语词训释:乱
会意字:双手整理乱 丝
本意:无秩序,无条 理。
引申为使事物混乱起来。 战争,叛乱;
任意,随便等
第七页,共43页。
语词训释:凶
简体是指事字:象地陷 形读kan;
繁体是会意字,人在凶 下;
本义为不吉利,不幸;
引申为:饥荒,凶恶, 残暴等义
第八页,共43页。
不加能焉(对它不加 给能力),
虽精(虽然精微)
不加察言观焉(对它不 加考察);
其人不加虑焉(那至 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
人对它不加思虑)
(这叫做不跟自然争
夺职能--谓:叫做)
第十四页,共43页。
荀子《天论》-9
天有其时(天有它的时令), 舍其所以参(舍弃那用
地有其财(地有它的资
来参与配合的能力)
占吉凶叫卜,用蓍草占吉
凶叫筮),
第二十七页,共43页。
荀子《天论》-22
故君子以为文(所以君
子认为是文饰)
而百姓以为神(而百姓 却认为是神灵)
以为文则吉(认为是 文饰就吉祥)
以为神则凶也(认为是 神灵就凶险)。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天 上的没有什么比日月明亮)
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地上 的没有什么比水火更明亮)
荀子《天论》-3
强本而节用(加强农业 生产又节约用度--本: 农业为本,指农业生 产。)
则天不能贫(那么天就 不能使人贫困,指衣食 等养生物资。)
养备而动时,(养,指衣 食等养生物资。)
则天不能病(那么天就不能 使人患病。)
修道而不贰(遵循规律而
不违背,)
则天不能祸(那么天就不 能使人遭灾祸)。
畜:把天当作物来畜养。 天,即自然)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能强化练33 百家争鸣(含解析)新人教版高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能强化练33 百家争鸣(含解析)新人教版高

知能强化练(三十三) 百家争鸣一、选择题1.(2019·某某金丽衢十二校联考)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如:孙武,齐人,后为吴将军;荀子,赵国人,游学于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商鞅,卫人,西入秦,行变法令,相秦十年;李斯,楚人,为秦廷尉,丞相。

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才流动( ) A.导致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B.促进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C.推动列国变法运动的开展D.助推新旧社会转型的演进D[诸侯为了争霸而招揽人才推动人才流动,诸侯争霸是人才流动的原因,故A项错误;促进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的是春秋战国政治经济影响的结果,故B项错误;变法运动主要在战国时期,与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人才流动十分频繁”且材料表明各国任用他国人才做官,推动社会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D项正确。

] 2.(2019·某某某某模拟)孔子说:“鸟兽不可与之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这说明孔子( )A.主X实行礼治,反对法治B.对自身修养有极高的要求C.主X变法革新,积极入世D.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相处C[题目中并未出现法制,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涉及对自身修养的高低要求,与题目中“鸟兽不可与之同群”不相符,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鸟兽不可与之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相符,故C项正确;题目中“鸟兽不可与之同群”属于比喻,故D项错误。

] 3.(2019·某某某某质检)孔子曾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但当子贡以“管仲非仁者与”求教时,孔子却极力赞扬管仲帮扶齐桓公成就霸业,并感叹“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这表明( )A.孔子十分重视礼俗教化B.儒家学派已经出现思想分化C.儒学积极借鉴其他学说D.管仲所为合乎儒家政治理想A[材料反映了孔子对管仲的两种评价,孔子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是从性格气度、勤俭节约方面来讲的,而子贡以“管仲非仁者与”求教时,孔子对管仲大加赞扬是从儒家的“仁”——教化角度上来评判的,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子贡向孔子求教,儒家学派出现分化是在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时期,故B项错误;孔子和子贡同为儒家学派人物,故C项错误;“管仲所为”包含很广,既可以是人格魅力,也可以是行为。

天论 荀子

天论  荀子

治 乱
治 乱 非 天 也 治 乱 非 时 也 治 乱 非 地 也
与天( 与天(天、时、地)无关
关键是人为
这是二战中伤亡的一幕
这是为纪念和平而游行
世纪劫难世纪劫难-印度洋海啸
因海啸而丧生的遇难者 遗体堆放现场
印度渔民在收到海啸警告后 开始有序撤离沿海地区
2005年的南亚大地震, 2005年的南亚大地震,伤亡人 年的南亚大地震 数达2000多万, 2000多万 数达200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 400多个亿 多个亿。 达400多个亿。
而 而

天 行 有 常
不 为 应之以治 尧 应之以治 受时 则吉 存

不 应之以乱 而殃祸 应之以乱 异 为 则凶 桀 亡
不 可 以 顺 怨 应 天 其 其 常 道 然 也
这是世界上天然胡杨林面积最 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塔 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塔 里木河流域的胡杨林。 里木河流域的胡杨林。
这是伫立在楼兰古国旁的一棵有 2800多年树龄的古胡杨了,它亲眼 多年树龄的古胡杨了, 多年树龄的古胡杨了 目睹了古楼兰古国的消亡。 目睹了古楼兰古国的消亡。
而在东亚日本,由于地震防治措 而在东亚日本, 施很好,很少有如此大的灾难。 施很好,很少有如此大的灾难。
公元79年 24日 24小 公元79年8月24日,24小 79 时内, 时内,庞贝城和城里至少 5000居民在维苏威火山的 5000居民在维苏威火山的 怒吼中从大地上消失。 怒吼中从大地上消失。
而现在, 而现在,维苏威火山仍在活 动,但他已成为意大利一处 最好的风景名胜, 最好的风景名胜,每年都吸 引着世界上的许多游人。 引着世界上的许多游人。
这一切
我们本能做得很好
关键是人为!!! 关键是人为!!!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荀子》选读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荀子》选读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后篇一起提高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B.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C.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

”D.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项,“匈”通“讻”;B 项,“党”通“傥”,“见”通“现”;D 项,“错”通“措”。

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故君子以为文B.{物之罕至者也此之谓也C.{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D.{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项,则:那么。

A 项,介词,因为/动词,当作。

B 项,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

D 项,连词,表示并列/表示转折。

3.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因物而多.之 B.彼作矣,文王康.之 C.怪.之,可也D.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觉得奇怪。

A 、B 、D 三项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礼义不加于国家。

B.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C.生而知之者,上也。

D.克己复礼为仁。

项为介宾结构后置句,其余三项都是判断句。

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

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诗》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彼作矣,文王康之。

”此之谓也。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刘禹锡《天论》(附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刘禹锡《天论》(附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刘禹锡《天论》(附答案与译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世之言天者二道焉。

拘于昭昭者①,则曰:“天与人实影响:祸必以罪降,福必以善来,如有物的然以宰者。

”泥于冥冥者,则曰:“天与人实剌异:跖、蹻②焉而遂,孔、颜焉而厄,是茫乎无有宰者。

”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

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

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

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

其说曰: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阳而阜生,阴而肃杀;水火伤物,木坚金利;气雄相君,力雄相长:天之能也。

阳而艺树,阴而揫敛;防害用濡,禁焚用光;义制强讦,礼分长幼;右贤尚功,建极闲邪:人之能也。

人能胜乎天者,法也。

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

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之必罚。

当其赏,虽三旌之贵、万钟之禄,处之咸曰宜。

何也?为善而然也。

当其罚,虽族属之夷、刀锯之惨,处之咸曰宜。

何也?为恶而然也。

故其人曰:“天何预乃事邪?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召,奚预乎天邪?”法小弛,则是非驳,赏不必尽善,罚不必尽恶。

或贤而尊显,时以不肖参焉;或过而僇辱,时以不辜参焉。

故其人曰:“彼宜然而信然,理也。

彼不当然而固然,岂理邪?天也。

福或可以诈取,而祸亦可以苟免。

”人道驳,故天命之说亦驳焉。

法大弛,则是非易位,赏恒在佞,而罚恒在直,义不足以制其强,刑不足以胜其非,人之能胜天之具尽丧矣。

故曰: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

法大行,则其人曰:“天何预人邪?我蹈道而已。

”法大弛,则其人曰:“道竟何为邪?任人而已。

”法小弛,则天人之论驳焉。

今以一己之穷通,而欲质天之有无,惑矣!余曰:天恒执其所能以临乎下,非有预乎治乱云尔;人恒执其所能以仰乎天,非有预乎寒暑云尔;生乎治者人道明,咸知其所自,故德与怨不归乎天;生乎乱者人道昧,不可知,故由人者举归乎天,非天预乎人尔。

(取材于刘禹锡《天论》)【注】①拘于昭昭者:指那些认定天以意志而主宰人间祸福的人。

先秦诸子散文第3单元《荀子》同步练习3Word版含答案

先秦诸子散文第3单元《荀子》同步练习3Word版含答案

第三单元《荀子》选读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一、夯基训练1.对以下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三者错 ,无安国错:错误.B. 物之罕至者也罕:稀罕、少.C.上下乖离 ,寇难并至乖 :违反 ,不协调.D. 籴贵民饥籴:买进粮食.答案: A分析: A 项 ,错 :交织产生。

2.以下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A. 人祅则可畏也B. 怪星之党见C.其说甚尔D.无用之辩 ,不急之察答案: D分析:A 项 ,祅 ,同“妖”,失常独特的事物。

B 项 ,党 ,通“傥”,有时地 ; 见,同“现”,出现。

C 项 ,尔 ,通“迩”,近。

3.对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君子道其常③天作高峰....④彼作矣 ,文王康之A. ①②同样 ,③④同样B. ①②不一样 ,③④不一样C.①②同样 ,③④不一样D. ①②不一样 ,③④同样答案: B分析:①名词 ,风俗 ;②动词 ,遵行 ;③动词 ,产生、盛行 ;④动词 ,建筑房子。

4.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 地有常数矣B.本领不理....C.道路有死人D.勉力时时....答案: C分析: A 项 ,古义 :持久不变的必定性。

今义:表示常量的数。

B 项,古义 :农事。

今义 :本领。

C 项 , 古今义同样。

D 项 ,古义 : 力役 ,人民所服的劳役。

今义:努力 ,全力。

5.以下句中词类活用方式不一样于其余三项的一项为哪一项( )A. 君子道其常B.雩而雨..C.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D.怪之 ,可也..答案: D分析: A 项 ,名词作动词 ,遵行 ;B 项 ,名词作动词 ,下雨 ;C 项 ,名词作动词 ,统治。

D 项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怪。

6.以下句式种类不一样于其余三项的一项为哪一项( )(导学号50730028)A. 礼义不修B.在天者莫明于日月C.繁启、蕃擅长春夏D.万物皆备于我矣答案: A分析: A 项是宾语前置,B、 C、 D 三项均为状语后置。

《荀子·天论》中说道,“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下列材料中所蕴含哲理

《荀子·天论》中说道,“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下列材料中所蕴含哲理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荀子·天论》)自然万物各自得到阴阳形成的和气而产生,各自得到相应的滋养而成长。

下列与荀子观点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A.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C.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D.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答案]B
[详解]“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说明的是自然万物各自得到阴阳形成的和气而产生,各自得到相应的滋养而成长,启示我们自然界是客观的,要坚持人与自然的统一;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的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A错误;
B:“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体现的是自然界是客观的,要坚持人与自然的统一,B正确;
C:“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体现的是矛盾的特殊性,C错误;
D:“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体现的是认识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D错误。

故本题选B。

鲁教版必修三《天论》教案及练习

鲁教版必修三《天论》教案及练习

天论》学习目标:1. 理解荀子“人定胜天”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 掌握本课出现比较多的重点实词。

3. 重点翻译一、四段。

4. 继续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重点:1. 常见文言实词的整理。

2. 一、四段翻译。

难点:对于第四段的翻译、理解。

学习活动设计:1.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将重要的文言实词整理到笔记上,重点解释文中意思,举一反三,联系以前所学整理。

2. 先自行翻译、理解重点句段,置疑,将疑问写到笔记上,交流解决。

3.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交流改正。

“荀子听到了自然的什么声音?”――理解、评价荀子的自然观,作为小论文写到周记上,下一课时交流。

一、导入课文二、作者及作品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赵国人。

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汉代因避宣帝讳,写作孙卿。

早年曾游学于齐国,广泛接触各派学说。

到过秦国、燕国,回过赵国。

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因为年高望重,曾三次被推为祭酒。

晚年到楚国,春申君黄歇任他为兰陵(今山东苍山)令。

失官后家居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

他的宇宙观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反对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肯定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政治上,他主张礼治法治并用。

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同意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

所以他的一些思想又为法家所汲取。

在人性问题上,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即经过后天改造才变善。

这本身仍是唯心主义的。

但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他认为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是后天经过礼义教化、学习改造获得的。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积善成德”,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

荀子《天论》

荀子《天论》

译文
上天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圣君尧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暴君桀就灭亡了.(人)以礼义来配合(天)就会吉祥,(人)以暴乱(不以礼义)来配合天就会凶险.努力农业生产而节约用度,那么天不能让人贫穷.保养周备而行动合时,那么天不能让人生病.依循礼义正道而没有什么差错,那么老天不能加祸给人.所以水灾旱灾不能让人饥荒,冷热变化不能让人生病,自然灾害不能让人凶险.荒废农业生产而用度奢侈,那么天也不能让人富有.保养简略而行动逆时,那么天也不能让人保全.违背礼义正道而胡作非为,那么天也不能让人吉祥.所以水灾旱灾还没来就闹饥荒了,冷热还没逼迫就生病了,自然灾害还没产生就有了凶险.这些所接受的时间和治世完全相同,然而灾殃灾祸却和治世不一样,这不可以怨天,都是人的作为造成的.所以明了到天和人职分的不同,那就可以称得是至人了. 不必刻意去做就成功了,不必刻意去求就获得了,这就叫做“天职”.像这样子,虽然深奥,“至人”是不会刻意去加以思虑的;虽然伟大,“至人”是不会刻意去加以费力的;虽然精微,“至人”是不会刻意去加以考察的,这就叫做不和天争夺职分.天有天时,地有地利,人有人治,这就是说人(能与天地)并立为三.舍弃自身能够并立为三的部分,而(一味地)期待自己能够并立为三,那就错了. 众多星辰相随旋转,太阳月亮交替映照,春夏秋冬轮流降临,阴阳交感,大化万物,风和雨广博地沾施,万物各自得这些的调和而生长,各自得到这些的滋养而成熟,看不到他在做事情而只看到成果,这就叫做“神”.大家都知道他成就万事万物,却不知道他无形无迹,这就叫做“天功”.只有圣人是不刻意去求了解天的.“天职”建立以后,“天功”已经完成,具备了形体而人的精神就产生了出来,好,恶,喜,怒,哀,乐的情感就蕴藏在里头了,这就叫做“天情”.耳朵,眼睛,鼻子,嘴巴,形态,各有它和外物交感(的功用)而不能互相替代,这就叫做“天官”.心灵处在胸中,来主宰五官(耳,目,鼻,口,形态),这就叫做“天君”.裁择其它的物类来奉养人类,这就叫做“天养”.顺着人类的需要叫做福,违逆人类的需要叫做祸,这就叫做“天政”.遮暗“天君”,混乱“天官”,废弃“天养”,违逆“天政”,背反“天情”,以致于丧失“天功”,这就叫做大凶. 圣人清明他的“天君”,调正他的“天官”,周备他的“天养”,顺当他的“天政”,涵养他的“天情”,进而来保全他的“天功”.如此,圣人就会知道他所应该做的事情,知道他所不应该做的事情;就能够在天地间尽职而役使万事万物了.圣人的行动完全合理,他的养生完全顺适,他的存在不会伤害到万物,这叫做知天.所以一个真正大巧的人,存于他有所不为;真正一个大智慧的人,在于他有所不思虑.圣人对于天的关注,仅止于表现出来可以预期的现象;对于地的关注,仅止于表现出来适合生长的土宜;对于四时的关注,仅止于表现出来可以从事劳动的次序;对于阴阳的关注,仅止于表现出来可以治理的方法和状况.圣人会任命专家守住天的规律,而自己守住人道. 治或乱,是天造成的吗 我说:“日,月,星,辰,瑞兆,历数,是大禹,夏桀所共同面对的.大禹,天下太平,夏桀,天下大乱.(可见)治或乱,不是天造成的.”治或乱,是四时造成的吗 我说:“农作物在春夏时候纷纷萌芽,茂盛,成长,在秋冬时结谷,蓄积,收藏,这又是大禹,夏桀所共同面对的.大禹,天下太平,夏桀,天下大乱.(可见)治或乱,不是四时造成的.”治或乱,是地造成的吗 我说:“万物有了大地就会生长,万物没了大地就会死亡,这又是大禹,夏桀所共同面对的.(可见)治或乱,不是地造成的.”《诗经》说:“上天创造了高大的歧山,周太王加以开垦,经过他的经营,周文王继承后,让百姓过安定的生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就停止冬天的到来,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就停止它的广大,君子不会因为小人喧哗不休就停止他的品行修养.天有着常道,地有着常数,君子有着常规,君子强调常规,而小人(完全)只计较功利.《诗经》说:“实践礼义而没有差错,何必害怕别人的闲言闲语呢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楚王后面护从的车马有千乘之多,并不是他有多聪明;君子吃吃豆子,喝喝清水,并不是他有多笨,这都是偶然造成的.至于志意修美高洁,德性深厚笃实,生于当代而有志于古道,那是(完全)操之在我的啊!所以君子会急于(认真做)那些操之在我的事情,而不贪慕那些属于天的事情;小人会放弃那些属于操之在我的事情,而(一味地)贪慕那属于天的事情.君子会急于(认真做)那些操之在我的事情,而不贪慕那些属于天的事情,所以每天都在进步;小人放弃那些操之在我的事情,而(一味地)贪慕那些属于天的事情,所以每天都在退步.所以君子之所以每天都在进步,和小人之所以每天都在退步,是一样的道理.君子和小人之所以相差得如此悬殊,原因就在这里. 陨星坠落,林木怪呜,国人都十分恐惧.问:“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说:“这没有什么.这不过是天地的变动,阴阳的变化,事物少出现的现象罢了!觉得奇怪,可以;感到畏惧,那就不对了.太阳,月亮有亏蚀的现象,风雨有不合时的情况,怪星偶然出现,这是没有那个世代不曾出现过的啊!在上位者贤明而政治清平,那么即使是同时兴起,也没什么伤害;在上位者昏暗而政治险酷,那么即使没有一项出现,也没有什么助益.星辰坠落,林木怪呜,是天地变动,阴阳变化,事物少出现的现象罢了.觉得奇怪,可以;感到畏惧,那就不对了.”已经发生的事物里头,只有人祆是最最可怕的了.草率地耕种会伤害农作物,草率地耘草会失去收成,政治险酷会失去民心,田地荒芜,农稼枯萎,粮价昂贵,百姓挨饿,道路上有活活饿死的人,这就叫做“人祆”.政令不清不明,举动措施不合时宜,农事不好好治理,百姓服劳役不按季节来,以致于牛马杂交,六畜反常,这就叫做“人祆”.礼义不好好修治,内外没有分别,男女淫乱,父子互相猜疑,上下乖违背离,外寇内难同时产生,这就叫做“人祆”.人祆是由于混乱而产生出来的,以上三种人祆交错出现的话,国家就不得安宁了.这个说法非常浅近,它的灾害却非常惨重,可以觉得奇怪,也应该感到畏惧.古书上说:“万物的怪异现象,经典里头是不详细说明的.”没有用处的论辩,不急需的考察,都该抛弃掉而不加治理.至于君臣间的大义,父子间的亲情,夫妇间的分别,那就应该天天钻研探讨而不放弃. 祭祷祈雨而下了雨,为什么呢 我说:“这没什么啊!就好像不祭祷祈雨而下了雨一样.日蚀,月蚀而去救日月,天干旱而祭祷祈雨,卜筮一番然后决定大事情,并不是真的认为祈求就可能得到,而(只是)做为政治的文饰(安慰安慰百姓罢了).”所以在上位者认为是政治的文饰,而百姓却认为是天上神灵的表现.认为是政治上的文饰就会吉祥,认为是天上神灵的表现就会凶险.” 在天里头,没有比日,月更明亮的了;在地里头,没有比水,火更明亮的了;在万物里头,没有比珠,玉更明亮的了;在人里头,没有比礼,义更明亮的了.所以日,月不高悬的话,那么光辉就不够强烈;水火不累积起来的话,那么火光,润泽就不够广泛;珠玉不在外面闪烁的话,那么王公大人就不认为是宝贝了;礼义不施行在国内的话,那么功名就不能显耀.所以人的生命来自于天,国家的生命来自于礼义.在上位者崇尚礼义,尊敬贤人就能称王天下,重视法令,爱护百姓就可以称霸天下;在上者贪好私利,充满诈伪而国家危险,只会权谋倾轧,幽狠凶险而国家将会灭亡. 与其(一味地)推崇天而思慕他,怎么比得上将天当作物质而加以控制呢 与其(一味地)顺从天而歌颂它,怎么比得上掌握它的规律而利用它呢 与其(一味地)盼望天时的调顺而静待丰收,怎么比得上配合时令的变化而使用它呢 与其(一味地)听任物类的自然生长而望其增多,怎么比得上发挥人类的智能,来助它繁殖呢 与其(一味地)空想着天然的物资成为有用之物,怎么比得上开发物资而不让它埋没呢 与其(一味地)希望了解万物是怎样产生,怎么比得上帮助万物,使它茁长呢 所以放弃人为的努力,而寄望于天,那就违反了万物的原理.

儒家经典荀子天论题解

儒家经典荀子天论题解

•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 县帜甚高,然而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 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 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 怀钱挈壶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 不售也。
• 酤:通“沽”,买酒。下文为“卖酒”。 • 概:酒器。 • 县:后来写作“悬”。 • 迓:迎。 • 龁:咬。
荀 子 《 天 论 》
荀子《天论》-题解 • 本文从不同方面论述 了天与人的关系,有 力地批判了唯心主义 的“天命论”,发展 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思 想。是荀子唯物主义 思想的代表作。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

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 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祅怪不能 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 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 吉。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 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 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 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 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 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 蚀:亏缺。 • 党:通“傥” ,倘或,偶而。 • 见:通“现” ,显露,出现。 • 常:通 “尝” ,曾经。
• 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 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
• 雩: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
• 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 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 二、在括弧中写出相应的 今字或通假字:
• 1、倍( )道而妄行,则 天不能使之吉。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睢宁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5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历史来路中,中华文明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

所谓精神特质,是意识、思维与一般心理状态中,区别于他者的独特性质与内容。

或许有人说,强调“爱”与“百姓”、“诚信”与“正义”等并不鲜见。

但实际上,中华文明中的诸精神特质,具有的并不是抽象、孤立或暂时的价值,而是深刻的历史沉淀与现实影响。

精神特质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与上层建筑,必然由一定的物质基础产生。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相互联系。

据考古研究,中国的农作物驯化和农业起源至少可追溯到一万年前,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经济的农业社会在距今五千五百年前后正式建立。

可以说,中国在东亚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孕育的生产方式,构成了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发展的基础,塑造了传统中国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处理,而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正是孕于其中的。

同时,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不是孤立地生发于物质生产,而是作为集中体现与突出标识,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立足世俗、追求“天道”、重视包容等特征,在关于中华文化传统的众多讨论中屡被提及。

中华文明体系并非以宗教为核心,其对此岸世界和世俗性的重视包含着“仁者爱人”“民为邦本”的要求。

中华文明独特的“天道”观,其本质是对社会公德和集体伦理体系的追求,诚信、正义等正是其中的重要价值。

“和而不同”“有教无类”,见证了中华文明自古形成的包容性,大同与和合寓于其中,成为民族传承千余年的认同与追求。

可以说,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意识,在以千年计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发展、完善着自身。

高中语文天论 同步练习2

高中语文天论 同步练习2

高中语文天论同步练习2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寒暑未薄.(bó)而疾,妖怪未生而凶.(xiōnɡ)B.繁启蕃.(fán)长于春夏,畜.(xǜ)积收藏于秋冬C.星坠.(zhuì)木鸣.(mínɡ),国人皆恐D.风雨之不时.(shí),怪星之倘.(chánɡ)见答案:D(D.“倘”读“tǎnɡ”。

)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周备,充足。

B.强本.而节用根本,关键。

C.应之以治.则吉合乎正道的措施。

D.从.天而颂之顺从。

答案:B(B.农业生产。

)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B.治乱,天邪?C.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倘见。

D.若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答案:A(B.“邪”同“耶”;C.“见”通“现”;D.“错”通“措”。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

”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

徒请以.子所能,而加之以.好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

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注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命。

”注:括:剑的末端。

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见.孔子见:拜见。

B.岂可及.乎及:来得及。

C.达.于犀革达:穿透。

D.子路再.拜再:两次。

答案:B(B.及:赶得上。

)5.比较下列两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①徒请以.子之所能②而加之以.好问③达于.犀革④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答案:D(①介词,凭;②介词,把;③介词,到;④介词,在。

)6.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括而羽.之B.镞而砺.之C.既来.之,则安之D.既来之,则安.之答案:A(A项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其余为使动用法。

高中语文4.天论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语文4.天论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语文4.天论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5)好古文:喜欢古文。

古文,指先秦两汉言之有物的散文,与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相对。

韩愈、柳宗元大力倡导古文运动,不但用自己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2, 会天大雨,道不通伐无道,诛暴秦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道策之不以其道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何可胜道也哉道芷阳间行3, 五、阅读柳宗元关于韩愈《师说》的几段论述,进一步理解《师说》的意义。

(1)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抗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正色,态度严正)而为师。

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4,3.阅读“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可怪也欤!”一段文字,讨论下列问题:5,(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夫:发语词,无实义。

庸:岂,哪。

知:管,过问。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作“知”的宾语,这个宾语是个带“之”字的主谓结构,“之”的作用在于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

年:生年。

于:比。

“于吾”作“生”的补语,可提至谓语“先后生”前理解,即“于吾先后生”,比我早生还是晚生。

6, 项王则受璧,置之座上故木受绳则直受恐前后受其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7,(3)用在形容词之后及被比对象之前,表示比较: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苟子·劝学》)--冰,是水凝结成的,却比水寒冷。

良曰:“长于臣。

”(《史记·项羽本纪》)--张良说:“比我大”。

师不必贤于弟子--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8,2)今世固不少章句师(指在学校里教课的老师)仆幸非其人。

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

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指给社会上学业有成的士人做老师),则固吾属事。

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敢为人师。

荀子天论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荀子天论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那么吉,应之以乱那么凶。

强本而节用,那么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那么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那么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那么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那么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那么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人之分,那么可谓至人矣。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

地邪?曰:得地那么生,失地那么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那么是虽并世起,无伤也。

上闇而政险那么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

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

以为文那么吉,以为神那么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故日月不高,那么光晖不赫;水火不积,那么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那么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那么功名不白。

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那么失万物之情。

……节选自《荀子·天论》,有改动9.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强本而节用本:根本,指农业生产B、寒暑未薄而疾薄:至,靠近C、雩而雨雨:下雨D、故错人而思天错:使…弄错10.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而殃祸与治世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禹以治何以战C、是何也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D、因物而多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11.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认为天有它自己的运动规律,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和君主好坏为转移,也不能主宰人们的吉凶祸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天论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天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

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

上闇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

日月食而救
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

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

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
节选自《荀子·天论》,有改动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本而节用本:根本,指农业生产
B、寒暑未薄而疾薄:至,靠近
C、雩而雨雨:下雨
D、故错人而思天错:使…弄错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而殃祸与治世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禹以治何以战
C、是何也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D、因物而多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天有它自己的运动规律,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和君主好坏为转移,也不能主宰人们的吉凶祸福。

B、文章还认为,人应该在了解掌握天的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驾驭自然,征服自然,使天地为人类服务。

C、对“星队木鸣”等异象,作者认为不足畏,那只是一种自然现象罢了。

并进一步认为,政治清明,则异象迭起也没什么关系。

但对于“雩而雨”的现象,作者只好作出含糊的解释。

D、文章把散句和整句结合起来,挥洒自如,使说理透彻,行文气势和节奏感强。

运用设问、反复、排比、对比等修辞,酣畅淋漓的表述了观点。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第一第三小题各3分,第二小题4分)(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3)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参考答案
9、D(错,通“措”,放弃,废弃。


10、D(A“而”表转折,可是;B“以”,介词,凭借;C “何”,代词,为什么;D第一个“因”是“顺应、听任”的意思,后一个“因”是“通过”的意思。


11、C“对于‘雩而雨’的现象,作者只能作出含糊的解释”说法错,作者旗帜鲜明,认为这是寻常现象。

12、(1)大自然运行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尧统治天下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统治天下就消亡。

( 2) 统治别人的人,推崇礼制而又尊重贤人,就可以在天下称王;重视法治而又爱护人民,就可以在诸侯中称霸。

(3) 与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
在全句通顺的前提下,(1)句重点关注“常”“为”两词。

(2)句重点关注“君”“隆”“王”三词,全句通顺。

(3)句重点关注“大”“物”和句式。

大自然运行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尧统治天下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统治天下就消亡。

用正确的治理措施适应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办得好;用错误的治理措施对待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会办糟。

加强农业生产而又节约开支,那末天不可能使人贫穷;生活资料充足而又能适应天时变化进行生产活动,那末天也不可能使人生病;遵循规律而又不出
差错,那末天也不可能使人遭祸。

所以水旱灾害不可能使人受饥挨饿,寒暑变化不可能使人生病,自然界反常的现象不可能使人遭难。

农业生产荒废而又开支浪费,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富裕;生活资料不足而又不勤于生产活动,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保全;违背事物规律而胡乱行动,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得到好结果。

所以水旱灾害没有到来就发生饥荒,严寒酷暑没有迫近就发生疫病,自然界反常现象没有出现就发生祸害。

遇到的天时和太平时期相同,可是遭到的灾祸却与太平时期大不相同,这不能埋怨天,事物的规律就是这样。

所以说,明辨了自然界的规律和人应采取的行动,就可以称得上圣人了。

……
社会的太平和动乱,是天决定的吗?回答说:日月星等天体运行和历法现象,这是夏禹和夏桀同有的自然条件,夏禹凭借这样的自然条件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夏桀却把国家搞乱了,所以太平和动乱不是天决定的。

是时节变化决定的吗?回答说:庄稼在春夏都生长茂盛起来,在秋冬则收获储藏起来,这又是夏禹和夏桀同有的自然条件,夏禹凭借它把国家治理好了,夏桀却把国家搞乱了,所以治乱不是时节变化决定的。

是地理条件决定的吗?回答说:庄稼得到土地便生长,离开土地就死去,这又是夏禹和夏桀同有的自然条件,夏禹凭借它使国家大治,夏桀却把国家搞乱了,所以治乱不是土地决定的。

……
流星坠落,树木爆裂作响,国都里的人都惊恐。

问道:这是怎么回事?答道:没有什么。

这是自然界发生的变化,事物较少出现的现象。

对它感到奇怪是可以的,害怕它就不对了。

日蚀月蚀发生,刮风下雨不合时节,怪星偶然出现,这是没有哪个时代不曾有过的。

君主英明、政局安定,就是这些现象同时发生,也没有危害。

君主昏庸、政治暴虐,即使这些观象一样也不出现,也没有好处。

所以说,流星坠落,树木作响,这是自然界发生的变化,事物较少出现的现象。

认为它奇怪是可以的,害怕它就不对了。

……
举行求雨的祭祀便下了雨,这是为什么?答道:没有什么,就如同不举行求雨的祭祀也下雨一样。

出现日蚀月蚀就敲击锣鼓去抢救,天旱就举行求雨的祭祀,先占卜然后才决定大事,不是用它来作为得到所祈求的东西的手段,只不过用它为政事作装饰。

所以君子把它看作是一种文饰,可是普通百姓却把它看作神灵存在的具体表现了。

认为是一种装饰手段就会有好处,认为有神灵就有害处了。

在天上的东西,没有什么比太阳月亮更显明的;在地上的东西,没有什么比水火更显明的;在万物中,没有什么比珠玉更显明的;在人类所具有的东西中,没有什么比礼义更显明的。

所以说,太阳月亮如果不高悬空中,它的光辉就不会显著;水火如果不积聚起来,它们的光辉和润泽就不会广大;珠玉的光采如果不显现在外面,王公贵族就不会把它们当成
宝贝;礼义如果不用在国家的治理上,执政者的功绩和名声就不会显赫。

所以人的生命受之于自然,国家的命脉决定于礼制。

统治别人的人,推崇礼制而又尊重贤人,就可以在天下称王;重视法治而又爱护人民,就可以在诸侯中称霸。

如果贪图私利、多用欺诈,就很危险;如果使用权术、颠覆、阴险等手段,那就彻底灭亡了。

与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与其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应天时而役使它呢?与其依顺万物的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按着人的需要有所变化呢?与其思慕万物而使它成为能供自己使用的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掉它呢?与其希望于万物能自然生长出来,哪里比得上掌握万物的生长规律呢?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只是寄希望于天,那就不能理解万物的本性,也就不能去利用它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