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天论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荀子·天论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荀子·天论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荀子·天论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天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闇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

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节选自《荀子·天论》,有改动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本而节用本:根本,指农业生产

B、寒暑未薄而疾薄:至,靠近

C、雩而雨雨:下雨

D、故错人而思天错:使…弄错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而殃祸与治世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禹以治何以战

C、是何也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D、因物而多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天有它自己的运动规律,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和君主好坏为转移,也不能主宰人们的吉凶祸福。

B、文章还认为,人应该在了解掌握天的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驾驭自然,征服自然,使天地为人类服务。

C、对“星队木鸣”等异象,作者认为不足畏,那只是一种自然现象罢了。并进一步认为,政治清明,则异象迭起也没什么关系。但对于“雩而雨”的现象,作者只好作出含糊的解释。

D、文章把散句和整句结合起来,挥洒自如,使说理透彻,行文气势和节奏感强。运用设问、反复、排比、对比等修辞,酣畅淋漓的表述了观点。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第一第三小题各3分,第二小题4分)(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3)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参考答案

9、D(错,通“措”,放弃,废弃。)

10、D(A“而”表转折,可是;B“以”,介词,凭借;C “何”,代词,为什么;D第一个“因”是“顺应、听任”的意思,后一个“因”是“通过”的意思。)

11、C“对于‘雩而雨’的现象,作者只能作出含糊的解释”说法错,作者旗帜鲜明,认为这是寻常现象。

12、(1)大自然运行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尧统治天下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统治天下就消亡。( 2) 统治别人的人,推崇礼制而又尊重贤人,就可以在天下称王;重视法治而又爱护人民,就可以在诸侯中称霸。(3) 与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

在全句通顺的前提下,(1)句重点关注“常”“为”两词。(2)句重点关注“君”“隆”“王”三词,全句通顺。(3)句重点关注“大”“物”和句式。

大自然运行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尧统治天下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统治天下就消亡。用正确的治理措施适应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办得好;用错误的治理措施对待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会办糟。加强农业生产而又节约开支,那末天不可能使人贫穷;生活资料充足而又能适应天时变化进行生产活动,那末天也不可能使人生病;遵循规律而又不出

差错,那末天也不可能使人遭祸。所以水旱灾害不可能使人受饥挨饿,寒暑变化不可能使人生病,自然界反常的现象不可能使人遭难。农业生产荒废而又开支浪费,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富裕;生活资料不足而又不勤于生产活动,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保全;违背事物规律而胡乱行动,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得到好结果。所以水旱灾害没有到来就发生饥荒,严寒酷暑没有迫近就发生疫病,自然界反常现象没有出现就发生祸害。遇到的天时和太平时期相同,可是遭到的灾祸却与太平时期大不相同,这不能埋怨天,事物的规律就是这样。所以说,明辨了自然界的规律和人应采取的行动,就可以称得上圣人了。……

社会的太平和动乱,是天决定的吗?回答说:日月星等天体运行和历法现象,这是夏禹和夏桀同有的自然条件,夏禹凭借这样的自然条件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夏桀却把国家搞乱了,所以太平和动乱不是天决定的。是时节变化决定的吗?回答说:庄稼在春夏都生长茂盛起来,在秋冬则收获储藏起来,这又是夏禹和夏桀同有的自然条件,夏禹凭借它把国家治理好了,夏桀却把国家搞乱了,所以治乱不是时节变化决定的。是地理条件决定的吗?回答说:庄稼得到土地便生长,离开土地就死去,这又是夏禹和夏桀同有的自然条件,夏禹凭借它使国家大治,夏桀却把国家搞乱了,所以治乱不是土地决定的。……

流星坠落,树木爆裂作响,国都里的人都惊恐。问道:这是怎么回事?答道:没有什么。这是自然界发生的变化,事物较少出现的现象。对它感到奇怪是可以的,害怕它就不对了。日蚀月蚀发生,刮风下雨不合时节,怪星偶然出现,这是没有哪个时代不曾有过的。君主英明、政局安定,就是这些现象同时发生,也没有危害。君主昏庸、政治暴虐,即使这些观象一样也不出现,也没有好处。所以说,流星坠落,树木作响,这是自然界发生的变化,事物较少出现的现象。认为它奇怪是可以的,害怕它就不对了。……

举行求雨的祭祀便下了雨,这是为什么?答道:没有什么,就如同不举行求雨的祭祀也下雨一样。出现日蚀月蚀就敲击锣鼓去抢救,天旱就举行求雨的祭祀,先占卜然后才决定大事,不是用它来作为得到所祈求的东西的手段,只不过用它为政事作装饰。所以君子把它看作是一种文饰,可是普通百姓却把它看作神灵存在的具体表现了。认为是一种装饰手段就会有好处,认为有神灵就有害处了。

在天上的东西,没有什么比太阳月亮更显明的;在地上的东西,没有什么比水火更显明的;在万物中,没有什么比珠玉更显明的;在人类所具有的东西中,没有什么比礼义更显明的。所以说,太阳月亮如果不高悬空中,它的光辉就不会显著;水火如果不积聚起来,它们的光辉和润泽就不会广大;珠玉的光采如果不显现在外面,王公贵族就不会把它们当成

宝贝;礼义如果不用在国家的治理上,执政者的功绩和名声就不会显赫。所以人的生命受之于自然,国家的命脉决定于礼制。统治别人的人,推崇礼制而又尊重贤人,就可以在天下称王;重视法治而又爱护人民,就可以在诸侯中称霸。如果贪图私利、多用欺诈,就很危险;如果使用权术、颠覆、阴险等手段,那就彻底灭亡了。

与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与其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应天时而役使它呢?与其依顺万物的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按着人的需要有所变化呢?与其思慕万物而使它成为能供自己使用的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掉它呢?与其希望于万物能自然生长出来,哪里比得上掌握万物的生长规律呢?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只是寄希望于天,那就不能理解万物的本性,也就不能去利用它了。……

【课外阅读】荀子主要思想

【课外阅读】荀子主要思想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一、“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 天、天命、天道的问题一直是先秦时期各家关切的问题。殷商西周时期,“天”、“天命”是被作为人格神看待的。到了孔子,它的人格神色彩被淡化,孔子主要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孔子之后,其弟子和后学力图使“仁德”、“心性”“天命”得以贯通,这一方面是要使“仁德”、“心性”的追求获得存在论的支撑,另一方面又将“天”、“天命”、“天道”义理化、价值化。荀子有取于道家在“天”、“天道”“天命”上的自然观的成分,然而它的理论宗旨却不在于走向自然主义,而在于凸现“天人相分”,然后以“天人相分”为基础,建构自己的“人道”学说。 1、天道自然的思想 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2、“天行有常”的思想

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道不会因为人的情感或者意志而有所改变,对人的善恶分辨完全漠然置之。荀子对传统的宗教迷信持批判的态度,认为自然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吉凶没有必然的联系。认为祭祀哀悼死者的各种宗教仪式,仅仅是表示“志意思慕之情”,是尽“人道”而非“鬼事”。(《礼论》) 3、“天人相分”的思想 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天。并且天人各有不同的职能,“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礼论》)“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天论》) 4、“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荀况强调“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甚至以对天的态度作为君子、小人之分的标准。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确的宣称,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二、“化性起伪”的性恶论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善说直接相反。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具有和天、地同等的重要性。 1、“人之性恶”——一自然资质为性的性恶论 荀子最主要的努力使确认人在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在道德修养方面,作为前提与起点的,是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荀子从天人相分的立场出发,否定而人性中先验的道德

《荀子》天论原文及译文

《荀子》天论原文及译文 作者:荀况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 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 祆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 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 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 其所参,则惑矣。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暗其天君,乱 其天官,弃其天养,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丧天功,夫是之谓大凶。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 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其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 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所志于天者,已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所志于地者,已其见宜之可以息者矣:所志于四时者,已其 见数之可以事者矣;所志于阴阳者,已其见和之可以治者矣。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也。

荀子的经典语录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天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劝学》[21]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劝学》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劝学》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劝学》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劝学》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劝学》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劝学》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劝学》 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劝学》 《不苟》 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嫉怨诽以倾覆人。——《不苟》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不苟》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不苟》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不苟》 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不苟》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详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偝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人有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非相》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非十二子》 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仲尼》 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效》 言必当理,事必当务,是然后君子之所长也。——《儒效》 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儒效》 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儒效》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儒效》

关于荀子的“天人之分”说及其现实意义(精)

关于荀子的“天人之分”说及其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荀子天人之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关系 论文摘要:荀子独特的“天人之分”说主要包括“天行有常”、“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这一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借鉴意义在于,人应深入而全面地认识自然规律,进而掌握自然规律,继而遵循自然规律办事,既不要超过自然规律“与天争职”,也不能违反自然规律“倍道妄行”。苟子,又名苟况、苟卿、孙卿,战国时赵国人,是与孟子齐名的儒学大师。自少年开始,多次游学于齐,在稷下学官“三为祭酒”,有很高的声望。一度应聘到秦国,又曾在赵国“议兵”。后任楚国兰陵令。晚年定居兰陵,专心著述。荀子对儒家的《诗》、《书》、《礼》、《乐》、《易》、《春秋》都很有研究,善于吸收和批判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从而自成高格,是先秦集大成型的思想家,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著作《苟子》大部分是苟子的自撰,少部分出自f-1人的记录,是研究苟子的可靠材料。这一著作开创了儒家学派中个人著作体的先河。一、天人关系的演化早就开始对“天”是什么的问题进行思考。最初认识的“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客观物质自然界,如季节、气候、日月星辰等,这种意义上的“天”是物质的“天”.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制约人们的活动,表明人们在农耕时代建立起来的与外部世界的物质性关系:二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超越人力控制的意志性力量。这种意义上的“天”等同于现代西方宗教中的“上帝”,拥有无上的地位和权力.表明了人们在其蒙昧时代与外界建立的精神性关系。早期的人们对自然力量顶礼膜拜,“天”被笼罩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所以早期人类所谓的‘天’,根本上是一种超越性的控制力量,其意志决定着自然界与人事的基本面貌,也因而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命’总是与‘天’相连。”[1] 西周末年。各种历史事变促使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进行了理性的思考,从而逐渐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摆脱出来,此时,天人关系成为先秦诸子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虽然百家各有其思考,但在当时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是“天人合一”思想。即认为天人之间具有相通性.甚至是同一性的关系。儒家孔子通过对生命的践履与体验,来体悟天命与人之自由的关系:“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孟子日:“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认为人性根于心而禀受于天,故知性即可知天,养性即可事天,充分表达出他对天人合一关系的解答。道家庄子尤为彻底地表达了天人合一思想,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齐相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天地万物与“我”都是合一的,懂得这种关系的人就是真人,要处理好这种关系就要“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就要“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庄子·秋水》)。墨家墨子肯定意志之天的存在,认为天是自然、社会和人民的主宰。能赏善罚恶,人只有与天合一才能免除灾难:“尚同乎天子,而未上同乎天,则天灾将犹未止也,故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茁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天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墨子·尚同中》) 这些天人合一说,无论是强调天的主宰、意志或人格神的内容,还是纯粹的天道自然的内容,都没有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出合理的说明,他们共同地在强调一种

荀子名言名句大全100句带出处

荀子名言名句大全100句带出处 1、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荀子》 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3、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况《荀子》 4、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5、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况 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7、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况《荀子》 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9、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荀况 10、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荀子《儒效》 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12、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荀子《非十二子》

13、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荀况 14、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荀子《不苟》 15、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 1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1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18、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荀子》 19、知而好学,然后能才。——荀况 20、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 21、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 22、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荀子 23、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荀子《非十二子》 24、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25、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况 26、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荀子《大略》 27、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荀子 28、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荀子 29、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荀况

下颌骨缺损分类

?百花齐放?下颌骨缺损分类 廖贵清, 苏宇雄 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广东广州(510055) 【摘要】 下颌骨缺损可导致严重的外形与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下颌骨缺损的分类对规范临床治疗、 指导修复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回顾了国内外各种下颌骨缺损的分类方法,提出了下颌骨缺损的一种新的 分类方法,并且初步探讨了新分类方法的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 下颌骨缺损; 骨缺损分类; 重建 【中图分类号】 R7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245(2008)02-057-03 The Classif ication of Mandibular Defects:A N ew Approach L IAO Gui2qing,SU Yu2xiong.Depar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Hospital of Stomatology,Sun Yat2sen University,Guangzhou510055,China 【Abstract】 The malformation and disability caused by defects always impair quality of life.The clas2 sification of mandibular defects contributes to the guideline of clinical management and reconstruction.This paper reviews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the research of classification of mandibular defects,and put forward a new classifi2 cation of mandibular defects.Application of this new classification is favorable for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and re2 construction of mandibular defects.The significance of the new classification is discussed. 【K ey w ords】 Mandibular defects; Classification; Reconstruction 下颌骨位于面下1/3,呈弓形,弯曲度大,是颌面部唯一可以活动的骨骼,也是全身骨骼中形态与功能最复杂的骨骼之一。下颌骨是人体容貌美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同时由于咀嚼肌群和舌骨上肌群的附着,下颌骨对保持呼吸道通畅、行使咀嚼、吞咽和语音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下颌骨缺损的原因主要有肿瘤、外伤、感染等。不同原因造成的下颌骨缺损的解剖区域不一,相应的功能障碍及修复重建要求也不一。国内外目前关于下颌骨缺损分类方法有多种,但由于存在各种局限性,均未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分类标准的不统一,不利于临床治疗标准的制定、修复重建的规范化、治疗效果的评估以及相关文献的比较研究。在临床上规范下颌骨缺损的分类,对指导临床治疗及修复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提出下颌骨缺损的一种新分类方法,并且初步探讨该种分类方法的临床指导意义。 一、下颌骨缺损分类的现状 1.J ewer的HCL分类[1] H指包括髁状突在内的一侧下颌骨不过中线的任何长度缺损,C指双侧尖牙之间的下颌骨前部缺损,L指不包括下颌骨髁状突缺损的一侧下颌骨不过中线的任何长度缺损,H、C、L的不同组合构成骨质缺损的亚类。 2.David分类[2] 将下颌骨缺损分为6种类型。A型:单纯体部缺损;B型:单侧下颌角到颏部缺损;C型:单侧下颌角到对侧下颌骨体部缺损;D型:一侧下颌角到对侧下颌角缺损;E型:颏部缺损;F型:从中线到髁状突的单侧下颌骨缺损。 3.Urken分类[3] 按解剖部位、功能、外形3个因素进行分型:①C型缺损:髁状突缺损;②R型缺损:升支缺损; ③B型缺损:体部缺损;④S型缺损:颏部缺损,包括两侧尖牙之间的下颌骨缺损。 4.蔡志刚分类[4] 将下颌骨分为前部正中(A)、左右下颌体(Bl、Br)、左右升支乙状切迹下(Cl、Cr)和左右升支乙状切迹最低点切线位以上(Dl、Dr)7个解剖区。按缺损部位分为7类,Ⅰ类:单纯下颌体缺损(B);Ⅱ类:单侧下颌体及颏部缺损(B+A);Ⅲ类:双侧下颌体及颏部缺损(B+A+B);Ⅳ类:单纯下颌升支缺损(C 或C+D);Ⅴ类:半侧下颌骨缺损(Ⅰ+Ⅳ或Ⅱ+Ⅳ);Ⅵ类:复合下颌骨缺损(Ⅲ+Ⅳ);Ⅶ类:下颌骨方块缺损。 5.王志平分类[5] 将下颌角分界线移至下颌孔,将下颌骨缺损分为7型,其基本分型为A、B、C,其中A代表下颌孔以上缺损,B代表下颌孔和同侧颏孔之间缺损,C代表双侧颏孔间缺损。3种基本分型再相互组合成AB、BC、BCB、ABC4型共7型。

下颌角磨骨手术过程

下颌角磨骨手术过程介绍 下颌角磨骨术的手术原理 二炮总医院整形下颌角磨骨术先对求美者的下颌骨先进行三维立体雕塑,确定对下颌骨磨削范围及骨去除的量,再利用专门的磨切骨头的器械,将此部分的骨头切除或磨钝至圆弧曲线,达到改善外观,瘦脸的效果。由于二炮总医院整形中心这种磨下颌角的瘦脸方法对下颌骨磨削范围及骨去除量远大于传统下颌角截骨截骨范围,故其下颌整容效果也较传统的下颌角截骨术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并完全放弃了以往使用摆锯,骨凿、咬骨钳等器械,让整个磨下颌角过程更安全轻松。 下颌角磨骨术的手术过程 1、麻醉: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完成,从手术效果本身来说,两种麻醉都可以完成手术,但是在进行手术的时候,局部麻醉的求美者可以感受到器械的振动等,可能产生心理上的不安。所以医生建议使用全身麻醉。 2、手术:在口腔内侧接近下颚角的位置切开,并进行手术操作,切口在口腔内,手术时器械和神经还隔了一层肌肉,可以增加手术的安全性,而且术后也看不到疤痕,一举两得,整个手术时间约为30分钟。 3、止血,缝合引流:在肌肉与骨膜分离时止血,切除骨头后要在骨头的伤口处涂上骨蜡,在缝合伤口的同时按放引流管,清除淤血,一般手术后第二天可以将引流管拔除。 4、加压包扎:通过对面部包扎,既起到一定的止血作用,帮助脸部塑型。 下颌角磨骨术的恢复时间: 术后要求患者必须留院观察3-5天,术后头面罩加压包扎5至7天,中途如无特殊情况不能拆开,如印特殊情况拆开后应及时包扎,注意检查有无压坏皮肤,如口内伤口放置引流条,则于术后48小时拨除;肿胀期为一周,一个月后可以完全恢复自然,建议做磨下颌骨后一周都摄取流质食物,例如粥,清汤,果汁,牛奶或肉汁。 下颌角磨骨术的适用对象

《荀子性恶》原文及译文赏析

《荀子性恶》原文及译文赏析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①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②亡焉。然则从③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钩木必将待櫽栝④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节选自《荀子·性恶》)

[注]①伪:通“为”,人为努力。②文理:礼法。③从:通“纵”,纵容。④櫽栝: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亡:消失 B.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砻砺:打磨 C.合于犯分乱理分:等级名分 D.凡性者,天之就也就:顺应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人之学者,其性善古之学者必有师 C.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苟以天下之大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荀子对“人性恶”的看法的一组是() ①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②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③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④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 ⑤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⑥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荀子认为人缺少谦让、诚信、礼法,是因为人好利、有嫉恨、好声色。

头部以下颌骨下缘

头部以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端、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为界与颈部区分。 二、头皮静脉穿刺术 头皮静脉中的主要静脉有: ①滑车上静脉,起自冠状缝处的小静脉,沿额部浅层下行,与眶上静脉末端汇合。 ②眶上静脉,自额结节处起始斜向内下走行。 ③颞浅静脉,起始于颅顶及颞区软组织,在颞筋膜的浅面、颧弓根稍上方汇合成前、后两支,有交通支与颅顶导静脉相连。前、后支在颧弓根处汇合成颞浅静脉。 ④耳后静脉。 ⑤枕静脉。 (二)应用要点 1、头皮静脉被固定在皮下组织的纤维隔内,管壁回缩能力差。故穿刺完毕后,要压迫局部,以免出血形成皮下血肿。 2、头皮静脉没有瓣膜,正逆方向都能穿刺。特别适宜于小儿静脉穿刺,也可用于成人。 三、前、后囟穿刺术 前、后囟穿刺术是将针刺入硬脑膜窦(上矢状窦)内。经囟穿刺取血方法简便,成功率高,适用于前、后囟未闭合婴幼儿。 前囟位于冠状缝与矢状缝前端之间,呈菱形,男性略大于女性;随后逐渐变小,常在1~2岁间闭合。 后囟位于人字缝相交处,其形状有多种,其中三角形占46.9%,还有点状、人字形及椭圆形;后囟多在出生后2~3个月闭合。前、后囟处从皮肤到上矢状窦的软组织厚度分别为4.0~4.5mm和4.5~5.0mm。 2.穿刺点和方向前囟的穿刺点选择在前囟的后角正中,后囟的穿刺点选择在后囟正中,可用执笔式持注射器刺入穿刺深度约4~5mm,不超过10mm。前囟处上矢状窦较细,穿刺难度较大。 五、球结膜下注射术 结膜的血管结膜的动脉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泪腺动脉和睑内侧动脉的结膜后动脉二是来自睫状前动脉的结膜前动脉穿刺点和方向选择在颞侧下方靠近下穹窿部的球结膜。 七、泪道冲洗术 泪道包括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 泪小管为连接泪点与泪囊之间的小管,每一泪小管的外侧部先与睑缘成垂直方向,然后近乎直角转向内;两泪小管汇合成泪总管。 八、角膜反射 当一侧角膜受刺激时,引起双眼眼轮匝肌收缩而出现急速闭眼,这种现象叫做角膜反射。 受刺激侧的角膜反射叫做直接角膜反射。 另一侧的角膜反射叫间接角膜反射。角膜反射的感受器在角膜内。 角膜反射为防御性反射的一种,通过反射保护角膜以免受伤害。在临床上,角膜反射是判断意识障碍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当角膜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冲动沿眼神经→三叉神经→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和脊束核→脑桥网状结构→两侧面神经核→面神经颞支和颧支传递至眼轮匝肌,该肌收缩,出现闭眼动作。反射异常在护理诊断中的意义

荀子名言名句

<<荀子>>的名句 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意思:没有站在高山的顶端,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没有俯瞰深深的溪谷,就不知道大地的厚重;没有聆听先王的教诲,就不知道学问的广博。 2、君子之学业,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业,以为禽犊。——《劝学》 意思: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 3、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劝学》 意思:礼,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用来端正礼法的。没有礼,用什么来修正自己的行为?没有老师,怎么知道礼是这样的? 4、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非十二子》意思:君子以没有修养为耻,不因为被污蔑为耻,以没有信用为耻,不以不被信任为耻,以没有才能为耻,不以不被重用为耻。 警句: 1. 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2.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4.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5. 功被天下,守之以让。 6. 不知戒,后必有。 7. 思索以通之。 8. 君戒专欲,臣戒专利。 9.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10. 知而好学,然后能才。 11.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12.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13.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14. 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 15.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16.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17.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8.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19.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20.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21.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22.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3.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4.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25.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6. 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荀子·不苟>> 韩愈名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听颖师弹琴》)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 ·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 ·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事业无穷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师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圣人无常师。(《师说》)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

荀子说

荀子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谓之能参。”(《荀子·天论》)。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 荀子认为,宇宙的三种势力:天、地、人,各有自己特殊的职责。“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同上),这是天、地的职责。但是人的职责是:利用天地提供的东西,以创造自己的文化。荀子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同上)又说:“故错(措)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同上)照荀子的说法,如果忽视人所能做的一切,就会忘记人的职责,如果敢于“思天”,就会冒充天履行天的职责。这就是“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同上) 人性也必须加以教养,因为照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荀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伪,就是人为。照他看来,“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礼论》) 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刚好相反,可是他也同意:人人能够成为圣人。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这种一致,使得有些人认为这两位儒家并无不同。事实上不然,尽管这一点表面上相同,本质上大不相同。 照孟子所说,仁、义、礼、智的“四端”是天生的,只要充分发展这四端,人就成为圣人。但是照荀子所说,人不仅生来毫无善端,相反地倒是具有实际的恶端。在《性恶》篇中,荀子企图证明,人生来就有求利求乐的欲望。但是他也肯定,除了恶端,人同时还有智能,可以使人向善。用他自己的话说:“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性恶》)可见,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本来是善的;荀子论证涂之人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本来是智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思想家,他从性恶论出发,创立了“隆礼重法”的德法并举的治国思想。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以下所引《荀子》只注篇名)所有人的本性都是恶的,只不过圣人和君子能够化性起伪,而小人却“从其性,顺其情,安恣睢,以出乎贪利争夺”(《性恶》)。只有通过外在的“礼义”约束和法律制裁,才能使人为善。古代的圣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性恶》),采取德法并举的手段,就是为了把国家治理好。荀子总结说:“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成相》) 一、国之命在礼 基于性恶论,荀子在强调以德治国时,并不像孔子和孟子那样注重道德的自律、强调“仁义”,而是注重道德的他律,竭力提倡“礼”。“礼”主要包括外在的道德规范和礼节仪式。在《荀子》一书中,“礼”是道德规范和礼节仪式的总称。“礼”既贯穿在社会的分工关系中,又贯穿在封建社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妻这种“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君子》)的伦常秩序中,起着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作用。“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存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大略》)荀子把“礼”抬到极高的地位,“礼者,人道之极也”(《礼论》)。只有遵守外在的道德规范和礼节仪式,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最终结束割据状态,实现天下的统一。

荀子的思想

《荀子》全书论说方面极广,张觉在他的《荀子译著》说:“纵观荀子全书,凡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乃至语言学、文学皆有涉猎,且多精论,足以为先秦一大思想宝库。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 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荀子的主要观点是“隆礼重法”,“尊贤爱民”。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子思和孟子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 荀子和孟子的“性善”说相反,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古书“伪”与“为”相通,指心透过思虑、抉择而后作出的行动,特别是在经过学习之后,就叫做伪,也就是礼义),须要“师化之法,礼义之道”,通过“注错习俗”、“化性起伪”对人的影响,才可以为善。荀子强调后天的学习。 从哲学上说,荀子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在天人关系上,荀子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肯定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主张“明于天人之分”,认为天有“天职”,人有“人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的人定胜天思想。既说明规律的不可抗御,也强调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荀子主张“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继承孔子的地方,还在于他对于礼和师法的重视,坚持儒家“正名”之说,强调尊卑等级名分的必要性,主张“法后王”即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又由于主张“性恶论”,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荀子成为后来出现的法家的开启者。 另外,荀子在经济上主张“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和“省工贾、无夺农时”等主张。为以后历朝历代所遵守,至今仍有借鉴之处。 在军事上,其核心思想是“仁义”,主张以德兼人,反对争夺。荀子认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在乎善附民”。而要做到这些,就要隆礼贵义,好士爱民,刑赏并重。此外,还论述了为将之道,如六术,五权等。 《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他以孔子、仲弓的继承者自居,维护儒家的传统,痛斥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为

荀子·天论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荀子·天论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天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闇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

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节选自《荀子·天论》,有改动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本而节用本:根本,指农业生产 B、寒暑未薄而疾薄:至,靠近 C、雩而雨雨:下雨 D、故错人而思天错:使…弄错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而殃祸与治世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天论》原文和译文

《荀子.天论》原文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脩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闇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译文: 大自然运行变化有一定的常规,不会因为尧统治天下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统治天下就消亡。用正确的治理措施适应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办得好;用错误的治理措施对待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会办糟。加强农业生产而又节约开支,那末天不可能使人贫穷;生活资料充足而又能适应天时变化进行生产活动,那末天也不可能使人生病;遵循规律而又不出差错,那末天也不可能使人遭祸。所以水旱灾害不可能使人受饥挨饿,寒暑变化不可能使人生病,自然界反常的现象不可能使人遭难。农业生产荒废而又开支浪费,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富裕;生活资料不足而又不勤于生产活动,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健康;违背事物规律而胡乱行动,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得到好结果。所以水旱灾害没有到来就发生饥荒,严寒酷暑没有迫近就发生疫病,自然界反常现象没有出现就发生祸害。遇到的天时和太平时期相同,可是遭到的灾祸却与太平时期大不相同,这不能埋怨天,事物的规律就是这样。所以说,明辨了自然界的规律和人应采取的行动,就可以称得上圣人了。…… 社会的太平和动乱,是天决定的吗?回答说:日月星等天体运行和历法现象,这是夏禹和夏桀同有的自然条件,夏禹凭借这样的自然条件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夏桀却把国家搞乱了,所以太平和动乱不是天决定的。是时节变化决定的吗?回答说:庄稼在春夏都生长茂盛起来,在秋冬则收获储藏起来,这又是夏禹和夏桀同有的自然条件,夏禹凭借它把国家治理好了,夏桀却把国家搞乱了,所以治乱不是时节变化决定的。是地理条件决定的吗?回答说:庄稼得到土地便生长,离开土地就死去,这又是夏禹和夏桀同有的自然条件,夏禹凭借它使国家大治,夏桀却把国家搞乱了,所以治乱不是土地决定的。…… 流星坠落,树木爆裂作响,国都里的人都惊恐。问道:这是怎么回事?答道:没有什么。这是自然界发生的变化,事物较少出现的现象。对它感到奇怪是可以的,害怕它就不对了。日蚀月蚀发生,刮风下雨不合时节,怪星偶然出现,这是没有哪个时代不曾有过的。君主英明、政局安定,就是这些现象同时发生,也没有危害。君主昏庸、政治暴虐,即使这些观象

最新荀子《天论》原文和译文

荀子《天论》原文和译文 原文: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脩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闇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荀子简介

荀子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荀子译注》前言 荀卿其人,废死兰陵,在当时郁郁而未得志。然其书则卓然立于诸子之林,不但为戴德、戴圣、韩婴所采录(1),而且历千百年而不废,此必有其所以不朽之道。郭沫若曾以《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为先秦散文“四大台柱”,其言云:“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是各有千秋。”(2)此虽论文之言,然按诸其说,荀子亦卓荦大家,巍巍然少与伦比。 荀子之书,乃为“嫉浊世之政”而作(3),故其“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观其善行,孔子弗过”(4)。其书颇多洞察社会政治、道破人情世故,指示立身行事之论。故读是书,非但可知古人之学术思想,亦必有益于立身处世。为助读者披阅,今将其人其说,略述于下。 荀子,名况,战国末赵国(今山西安泽)人,约生于公元前335年(5)。年十五曾游学齐国稷下(在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善为《诗》、《礼》、《易》、《春秋》。齐襄王(公元前283年~前265年在位)时,曾任稷下学官祭酒,时人尊而号为荀卿,后人亦谓之孙卿子(6)。后遭谗适楚,楚相春申君以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死而荀卿废,遂家于兰陵,疾浊世之政,发愤著书数万言而卒。李斯、韩非、浮丘伯皆尝受业为弟子。《史记》有传,可参见。 纵观《荀子》全书,凡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乃至语言学、文学,皆有涉猎,且多精论,足为先秦一大思想宝库。 以哲学观而论,荀子乃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之代表。荀子以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又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7)。既揭示了自然规律之不可抗拒,又强调人类之能动性。至如《解蔽篇》之探讨思维原则,《非相篇》之反对相术,亦皆为研究哲学者所当注意者。 荀子为性恶论者,以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