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论》

合集下载

《劝学》补充教材——《天论》节选学生版

《劝学》补充教材——《天论》节选学生版

《天论》节选荀子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

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

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

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诗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彼作矣,文王康之。

”此之谓也。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

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

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

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

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拓展阅读材料一、乱世哲人——荀子由于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的时代,诸子各派的思想学说均已出现,这使得他不仅能采纳诸子思想,又可以进行批判和比较,所以荀子的思想非常丰富。

可以说,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荀子都有很大的建树。

1、天道观: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列星随旋,日月递,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是之谓天”(《荀子•天论》)。

《荀子》天论原文及译文

《荀子》天论原文及译文

《荀子》天论原文及译文天论作者:荀况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

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

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

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

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

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

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

暗其天君,乱其天官,弃其天养,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丧天功,夫是之谓大凶。

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

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

其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

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

所志于天者,已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所志于地者,已其见宜之可以息者矣:所志于四时者,已其见数之可以事者矣;所志于阴阳者,已其见和之可以治者矣。

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也。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

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答刘禹锡天论书译文

答刘禹锡天论书译文

答刘禹锡天论书译文以下是为您生成的《答刘禹锡天论书》的译文:原文:宗元白:发书得《天论》三篇,以仆所为《天说》为未究,欲毕其言。

始吾为之说,以信乎天人之不相预。

何者?举天地万物,吾见其有同归者矣。

凡物露形,皆由乎内,其召自外,实有以召之。

故窭数奸邪,所以集其身者,非天与之也。

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

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

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之必罚。

当其赏,虽三旌之贵,万种之禄,处之咸曰宜。

何也?为善而然也。

当其罚,虽族属之夷,刀锯之惨,处之咸曰宜。

何也?为恶而然也。

故其人曰:“天何预乃事耶?唯告虔报本、肆类授时之礼,曰天而已矣。

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召,奚预乎天邪?”译文:宗元我跟您说哈:收到您寄来的《天论》三篇,您觉得我写的《天说》没说透彻,想把您的观点都说完。

一开始我写那《天说》,就是为了让人相信天和人没啥相互干预的关系。

为啥这么说呢?您看这天地间的万物,我发现它们都有相同的归宿。

凡是事物显现出形状,都是由内在决定的,要是从外面召唤来的,那肯定是有啥东西把它召唤来的。

所以那些穷困又奸诈邪恶的人,之所以会变成那样,可不是老天给弄的。

老天能做的,就是生出万物。

人能做的,就是治理万物。

要是法律通行得好,那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天下的人遵循正道就肯定有赏赐,违背了就肯定有惩罚。

当给赏赐的时候,就算是高官厚禄,得到的人都会说合适。

为啥呢?因为做了好事才这样的呀。

当给惩罚的时候,就算是灭族或者遭受酷刑,被惩罚的人也都会说合适。

为啥呢?因为做了坏事才这样的嘛。

所以人们就说:“老天哪管这些事儿啊?只有那些祭祀表达虔诚、报答根本、按季节祭祀天地的礼节,才说是老天的事儿。

福呢,可以因为行善得到;祸呢,可以因为作恶招来,和老天有啥关系呢?”出处:这篇译文出自柳宗元的《答刘禹锡天论书》。

咱接着说啊,您看这文章里说的,其实就是讲清楚了天和人各有各的职责,不能混为一谈。

老天管生,人管治,多清楚明白!不能啥好事坏事都往老天身上推。

制天命而用之—《天论》赏析

制天命而用之—《天论》赏析

制天命⽽⽤之—《天论》赏析《荀⼦》是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和学者荀⼦的论⽂集。

荀⼦名况,⼜称荀卿,赵国⼈,他曾游学于稷下,稷下在当时齐国国都临淄(今⼭东省淄博市)的稷门附近。

战国时齐宣王继承了祖⽗齐桓公、⽗亲齐威王,在这⼉扩建了学宫,招揽齐国学者到此讲学、争鸣。

因⽽成为战国时代各学派的荟萃中⼼,荀况是当时稷下讲学的著名⼈物之⼀。

他的著作保存在《荀⼦》书中,计三⼗⼆篇,⼤部分为荀况⾃作。

荀⼦的著作内容丰富,他对哲学、政治、经济以致⽂学都注意研究过,并由专门采⽤⽂学形式创作的《赋篇》和《成相篇》等作品,从学派上说,他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位⼤师,但他的思想与孔、孟的有许多不同,他从儒家的观点出发,对于春秋战国时期各家的学派,都有所批评吸收,建⽴起他的思想体系,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

在道德伦理和政治思想上,他反对孟⼦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因此他强调后天的教育和隆礼重法的作⽤。

荀⼦在礼与法的问题上,提出了以礼治为主,⼜兼法治的思想。

后来的法家代表⼈物李斯、韩⾮,都是他的学⽣。

《天论》是反映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著作。

原⽂较长,这⾥只节选其中⼏段,约占全⽂的⼀半。

天⾏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节⽤,则天不能贫。

养备⽽动时,则天不能病。

修道⽽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养略⽽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倍道⽽妄⾏,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旱未⾄⽽饥,寒暑未薄⽽疾,妖怪未⾄【⽣】⽽凶。

受时与治世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之分,则可谓⾄⼈矣。

上天的运⾏变化是有⼀定的规律的,不能因为爱尧这样的圣君就保持规律的正常性,也不能因为讨厌夏桀这样的暴君就失掉规律的正常性。

顺应它的客观规律去治理就是好的,不合乎客观规律的胡作⾮为就是坏的。

只要我们发展⽣产,节省开⽀,那么天是不能使我们贫困的。

我们调养⾃⼰,有充⾜的⾐⾷条件,我们的活动⼜遵循时节,这样天就不能加害于我们。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出自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出自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出自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出自荀子《天论》。

这句话的意思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三皇五帝尧的圣明或者夏朝桀的暴虐而改变。

“天行有常”是指大自然的运行是有一定规律的意思。

“制天命而用之”人们只要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以利用它为自身服务,而不是把人的意志强加给天,去改变规律。

反映了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天论》的主要思想
《天论》节选自《荀子·天论》,有删节。

其主旨是揭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其客观规律,和人事没有什么关系。

其主要思想是,社会是清明富足还是动荡飘摇,也全是人事的结果和自然界(所谓的“天”)也没有什么关系。

荀子的这种思想,有力地否定了当时的各种迷信,强调了人力的作用,放到战国时期看,具有很强的进步意义。

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阅读材料

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阅读材料

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阅读材料荀子, 作为战国时期一位杰出而深邃的思想家,是先秦诸子中最有科学精神的。

《荀子》32篇中,《天论》是最引人注目、最富有思想性格的一篇。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一节,虽只有九十字,却阐述了《天论》篇的灵魂和核心。

所以对此篇章节选的解读,对了解荀子的思想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经此了解荀子的天人之分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可由此更加深入的体悟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关于荀子及其作品,学生在必修阶段就已有所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选用了荀子的《劝学》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荀子作品大量的运用排比,巧妙地运用比喻论证,文章具有鲜明的节奏,强烈的气势,明晰的层次,条分缕析的缜密的特点和他“善假于物”的认识论,这些都为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荀子》选读唯一一篇,“大天而思之”篇,上接《论语》《孟子》选读,下启《老子》《韩非子》选读,充分体现了荀子及其作品在先秦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传经之师,荀子不仅终结了先秦子学,更开启了两汉经学:一方面,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另一方面,荀子作为韩非子、李斯的老师,他的儒家思想中又始终渗透着法家思想。

一、荀子的“天”中华民族自古敬畏“天”。

自古,天,是日月山川诸神之宗主,是自然的主宰,更是人类社会的主宰,人们对它崇拜与服从,那个时候,天就是神。

孔子有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主张尽人事,听天命;孟子言:“人之性在于心”“人之性受于天”“知其性则知天”,主张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论;墨子言:“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主张顺天而有为。

荀子《天论》

荀子《天论》
与凶相对
第六页,共43页。
语词训释:乱
会意字:双手整理乱 丝
本意:无秩序,无条 理。
引申为使事物混乱起来。 战争,叛乱;
任意,随便等
第七页,共43页。
语词训释:凶
简体是指事字:象地陷 形读kan;
繁体是会意字,人在凶 下;
本义为不吉利,不幸;
引申为:饥荒,凶恶, 残暴等义
第八页,共43页。
不加能焉(对它不加 给能力),
虽精(虽然精微)
不加察言观焉(对它不 加考察);
其人不加虑焉(那至 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
人对它不加思虑)
(这叫做不跟自然争
夺职能--谓:叫做)
第十四页,共43页。
荀子《天论》-9
天有其时(天有它的时令), 舍其所以参(舍弃那用
地有其财(地有它的资
来参与配合的能力)
占吉凶叫卜,用蓍草占吉
凶叫筮),
第二十七页,共43页。
荀子《天论》-22
故君子以为文(所以君
子认为是文饰)
而百姓以为神(而百姓 却认为是神灵)
以为文则吉(认为是 文饰就吉祥)
以为神则凶也(认为是 神灵就凶险)。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天 上的没有什么比日月明亮)
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地上 的没有什么比水火更明亮)
荀子《天论》-3
强本而节用(加强农业 生产又节约用度--本: 农业为本,指农业生 产。)
则天不能贫(那么天就 不能使人贫困,指衣食 等养生物资。)
养备而动时,(养,指衣 食等养生物资。)
则天不能病(那么天就不能 使人患病。)
修道而不贰(遵循规律而
不违背,)
则天不能祸(那么天就不 能使人遭灾祸)。
畜:把天当作物来畜养。 天,即自然)

《荀子.天论》原文和译文

《荀子.天论》原文和译文

《荀子.天论》原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脩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

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

上闇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译文:大自然运行变化有一定的常规,不会因为尧统治天下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统治天下就消亡。

用正确的治理措施适应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办得好;用错误的治理措施对待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会办糟。

加强农业生产而又节约开支,那末天不可能使人贫穷;生活资料充足而又能适应天时变化进行生产活动,那末天也不可能使人生病;遵循规律而又不出差错,那末天也不可能使人遭祸。

所以水旱灾害不可能使人受饥挨饿,寒暑变化不可能使人生病,自然界反常的现象不可能使人遭难。

农业生产荒废而又开支浪费,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富裕;生活资料不足而又不勤于生产活动,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健康;违背事物规律而胡乱行动,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得到好结果。

所以水旱灾害没有到来就发生饥荒,严寒酷暑没有迫近就发生疫病,自然界反常现象没有出现就发生祸害。

刘禹锡作《天论》故事

刘禹锡作《天论》故事

刘禹锡作《天论》故事中唐诗人刘禹锡不仅诗写得好,同时,思想观念也较比同时代人们更为开明,比如,在中唐时期,刘禹锡作《天论》,阐发其对“天”的认识,意在对柳宗元的《天说》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刘禹锡是唐代对于唯物主义学说作出比较重要贡献的思想家。

他最杰出的思想贡献在于他独创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学说,刘禹锡所作《天论》上、中、下3篇补充柳宗元《天说》中提出“天人各不相预”的学说,并作进一步发展。

首先,他区别了“天”与“人”,他认为“天”即自然,不论天的日月星“三光”,还是人的头目耳鼻和其内脏器官的根本,都是客观的物质存在,认为“自然说”是对的。

其次,他独创“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

在他以前的唯物主义者多强调自然规律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而忽略抹煞社会生活的特殊性和人的自觉能动性,以致陷入宿命论或偶然论。

他认为天、人各有自己的特殊规律,自然界万物循以强胜弱的法则,而人类社会则以“是非”观念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

古人探讨天论“天”与“人”互相制约,互相消长,交互争胜。

其三,刘禹锡认为在社会关系上只要做到“法大行”,就能达到“人胜天”。

刘禹锡虽以封建的“是非”观作为封建宗法为社会秩序准则,然而他的“天与人交相胜”的不说,已初步提示客观世界与人的既对立又联系的辩证关系,这一进步观点,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是很有价值的。

刘禹锡简介刘禹锡(772~842),中国唐代思想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祖上是匈奴人,北魏时改称汉姓,居住洛阳。

自称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唐贞元间进士。

曾任京兆府渭主薄、御史等职。

后因参与王叔文革新集团,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迁边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

他工于诗,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人称“刘白”,名篇佳句流传者不下百首。

第1页共1页。

最新荀子《天论》原文和译文

最新荀子《天论》原文和译文

荀子《天论》原文和译文原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脩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

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

上闇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

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

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

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译文:大自然运行变化有一定的常规,不会因为尧统治天下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统治天下就消亡。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刘禹锡《天论》(附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刘禹锡《天论》(附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刘禹锡《天论》(附答案与译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世之言天者二道焉。

拘于昭昭者①,则曰:“天与人实影响:祸必以罪降,福必以善来,如有物的然以宰者。

”泥于冥冥者,则曰:“天与人实剌异:跖、蹻②焉而遂,孔、颜焉而厄,是茫乎无有宰者。

”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

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

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

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

其说曰: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阳而阜生,阴而肃杀;水火伤物,木坚金利;气雄相君,力雄相长:天之能也。

阳而艺树,阴而揫敛;防害用濡,禁焚用光;义制强讦,礼分长幼;右贤尚功,建极闲邪:人之能也。

人能胜乎天者,法也。

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

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之必罚。

当其赏,虽三旌之贵、万钟之禄,处之咸曰宜。

何也?为善而然也。

当其罚,虽族属之夷、刀锯之惨,处之咸曰宜。

何也?为恶而然也。

故其人曰:“天何预乃事邪?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召,奚预乎天邪?”法小弛,则是非驳,赏不必尽善,罚不必尽恶。

或贤而尊显,时以不肖参焉;或过而僇辱,时以不辜参焉。

故其人曰:“彼宜然而信然,理也。

彼不当然而固然,岂理邪?天也。

福或可以诈取,而祸亦可以苟免。

”人道驳,故天命之说亦驳焉。

法大弛,则是非易位,赏恒在佞,而罚恒在直,义不足以制其强,刑不足以胜其非,人之能胜天之具尽丧矣。

故曰: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

法大行,则其人曰:“天何预人邪?我蹈道而已。

”法大弛,则其人曰:“道竟何为邪?任人而已。

”法小弛,则天人之论驳焉。

今以一己之穷通,而欲质天之有无,惑矣!余曰:天恒执其所能以临乎下,非有预乎治乱云尔;人恒执其所能以仰乎天,非有预乎寒暑云尔;生乎治者人道明,咸知其所自,故德与怨不归乎天;生乎乱者人道昧,不可知,故由人者举归乎天,非天预乎人尔。

(取材于刘禹锡《天论》)【注】①拘于昭昭者:指那些认定天以意志而主宰人间祸福的人。

荀子的《天论》 天行有常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荀子的《天论》 天行有常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荀子的《天论》天行有常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的《天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论文,有很高的成就。

在这篇文章中,明确指出,自然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应顺应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为自己造福。

荀子还在哲学史上破天荒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即人定胜天的思想,至今仍散射出智慧的光芒。

《天论》句句都是经典!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丈夫的职责是不求而得其所欲。

如果是这样,虽然深刻,他是轻率的;虽大,不加能量;虽精而不细,夫谓不与天争。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谓能参。

放弃它的参与,并希望它,这是令人困惑的。

星辰旋转,日月照耀,四时帝王,阴阳放大,风雨宽厚。

万物各有和谐与生命,各有支撑。

不见其事,则见其功。

丈夫被称为上帝。

它的成功大家都知道,但是看不见,叫天才。

只有圣人才不懂知识。

天职立,功业成,形有形而神生,喜恶喜怒哀乐藏,夫谓之天。

眼、耳、鼻、口可分别相连,不可互连,夫谓天官。

心弱中待五官,夫谓天俊。

富贵不是其类养其类,夫谓自然养。

顺其自然的叫福,逆其道的叫祸,夫谓天政。

夫隐天君,惑天官,弃天养,逆天政,背叛天情,以失天功,是大恶。

圣人明其天君,为其天官,备其天补,顺其天政,育其天情,以充分利用其天力。

如果是,你知道自己做什么,不做什么;然后天地为官,万物为役。

据说,一个丈夫知道天堂,如果他实践屈直,养育曲艺,不伤害他的生命。

所以乔不为,大智不为。

向往天堂的人已经看到了他们所能期待的;向往土地的人可以在他们认为合适的时候休息:向往四季的人可以在他们认为合适的时候做事;立志阴阳者,见而能治。

鲁教版必修三《天论》教案及练习

鲁教版必修三《天论》教案及练习

天论》学习目标:1. 理解荀子“人定胜天”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 掌握本课出现比较多的重点实词。

3. 重点翻译一、四段。

4. 继续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重点:1. 常见文言实词的整理。

2. 一、四段翻译。

难点:对于第四段的翻译、理解。

学习活动设计:1.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将重要的文言实词整理到笔记上,重点解释文中意思,举一反三,联系以前所学整理。

2. 先自行翻译、理解重点句段,置疑,将疑问写到笔记上,交流解决。

3.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交流改正。

“荀子听到了自然的什么声音?”――理解、评价荀子的自然观,作为小论文写到周记上,下一课时交流。

一、导入课文二、作者及作品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赵国人。

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汉代因避宣帝讳,写作孙卿。

早年曾游学于齐国,广泛接触各派学说。

到过秦国、燕国,回过赵国。

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因为年高望重,曾三次被推为祭酒。

晚年到楚国,春申君黄歇任他为兰陵(今山东苍山)令。

失官后家居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

他的宇宙观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反对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肯定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政治上,他主张礼治法治并用。

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同意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

所以他的一些思想又为法家所汲取。

在人性问题上,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即经过后天改造才变善。

这本身仍是唯心主义的。

但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他认为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是后天经过礼义教化、学习改造获得的。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积善成德”,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

荀子《天论》

荀子《天论》

译文
上天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圣君尧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暴君桀就灭亡了.(人)以礼义来配合(天)就会吉祥,(人)以暴乱(不以礼义)来配合天就会凶险.努力农业生产而节约用度,那么天不能让人贫穷.保养周备而行动合时,那么天不能让人生病.依循礼义正道而没有什么差错,那么老天不能加祸给人.所以水灾旱灾不能让人饥荒,冷热变化不能让人生病,自然灾害不能让人凶险.荒废农业生产而用度奢侈,那么天也不能让人富有.保养简略而行动逆时,那么天也不能让人保全.违背礼义正道而胡作非为,那么天也不能让人吉祥.所以水灾旱灾还没来就闹饥荒了,冷热还没逼迫就生病了,自然灾害还没产生就有了凶险.这些所接受的时间和治世完全相同,然而灾殃灾祸却和治世不一样,这不可以怨天,都是人的作为造成的.所以明了到天和人职分的不同,那就可以称得是至人了. 不必刻意去做就成功了,不必刻意去求就获得了,这就叫做“天职”.像这样子,虽然深奥,“至人”是不会刻意去加以思虑的;虽然伟大,“至人”是不会刻意去加以费力的;虽然精微,“至人”是不会刻意去加以考察的,这就叫做不和天争夺职分.天有天时,地有地利,人有人治,这就是说人(能与天地)并立为三.舍弃自身能够并立为三的部分,而(一味地)期待自己能够并立为三,那就错了. 众多星辰相随旋转,太阳月亮交替映照,春夏秋冬轮流降临,阴阳交感,大化万物,风和雨广博地沾施,万物各自得这些的调和而生长,各自得到这些的滋养而成熟,看不到他在做事情而只看到成果,这就叫做“神”.大家都知道他成就万事万物,却不知道他无形无迹,这就叫做“天功”.只有圣人是不刻意去求了解天的.“天职”建立以后,“天功”已经完成,具备了形体而人的精神就产生了出来,好,恶,喜,怒,哀,乐的情感就蕴藏在里头了,这就叫做“天情”.耳朵,眼睛,鼻子,嘴巴,形态,各有它和外物交感(的功用)而不能互相替代,这就叫做“天官”.心灵处在胸中,来主宰五官(耳,目,鼻,口,形态),这就叫做“天君”.裁择其它的物类来奉养人类,这就叫做“天养”.顺着人类的需要叫做福,违逆人类的需要叫做祸,这就叫做“天政”.遮暗“天君”,混乱“天官”,废弃“天养”,违逆“天政”,背反“天情”,以致于丧失“天功”,这就叫做大凶. 圣人清明他的“天君”,调正他的“天官”,周备他的“天养”,顺当他的“天政”,涵养他的“天情”,进而来保全他的“天功”.如此,圣人就会知道他所应该做的事情,知道他所不应该做的事情;就能够在天地间尽职而役使万事万物了.圣人的行动完全合理,他的养生完全顺适,他的存在不会伤害到万物,这叫做知天.所以一个真正大巧的人,存于他有所不为;真正一个大智慧的人,在于他有所不思虑.圣人对于天的关注,仅止于表现出来可以预期的现象;对于地的关注,仅止于表现出来适合生长的土宜;对于四时的关注,仅止于表现出来可以从事劳动的次序;对于阴阳的关注,仅止于表现出来可以治理的方法和状况.圣人会任命专家守住天的规律,而自己守住人道. 治或乱,是天造成的吗 我说:“日,月,星,辰,瑞兆,历数,是大禹,夏桀所共同面对的.大禹,天下太平,夏桀,天下大乱.(可见)治或乱,不是天造成的.”治或乱,是四时造成的吗 我说:“农作物在春夏时候纷纷萌芽,茂盛,成长,在秋冬时结谷,蓄积,收藏,这又是大禹,夏桀所共同面对的.大禹,天下太平,夏桀,天下大乱.(可见)治或乱,不是四时造成的.”治或乱,是地造成的吗 我说:“万物有了大地就会生长,万物没了大地就会死亡,这又是大禹,夏桀所共同面对的.(可见)治或乱,不是地造成的.”《诗经》说:“上天创造了高大的歧山,周太王加以开垦,经过他的经营,周文王继承后,让百姓过安定的生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就停止冬天的到来,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就停止它的广大,君子不会因为小人喧哗不休就停止他的品行修养.天有着常道,地有着常数,君子有着常规,君子强调常规,而小人(完全)只计较功利.《诗经》说:“实践礼义而没有差错,何必害怕别人的闲言闲语呢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楚王后面护从的车马有千乘之多,并不是他有多聪明;君子吃吃豆子,喝喝清水,并不是他有多笨,这都是偶然造成的.至于志意修美高洁,德性深厚笃实,生于当代而有志于古道,那是(完全)操之在我的啊!所以君子会急于(认真做)那些操之在我的事情,而不贪慕那些属于天的事情;小人会放弃那些属于操之在我的事情,而(一味地)贪慕那属于天的事情.君子会急于(认真做)那些操之在我的事情,而不贪慕那些属于天的事情,所以每天都在进步;小人放弃那些操之在我的事情,而(一味地)贪慕那些属于天的事情,所以每天都在退步.所以君子之所以每天都在进步,和小人之所以每天都在退步,是一样的道理.君子和小人之所以相差得如此悬殊,原因就在这里. 陨星坠落,林木怪呜,国人都十分恐惧.问:“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说:“这没有什么.这不过是天地的变动,阴阳的变化,事物少出现的现象罢了!觉得奇怪,可以;感到畏惧,那就不对了.太阳,月亮有亏蚀的现象,风雨有不合时的情况,怪星偶然出现,这是没有那个世代不曾出现过的啊!在上位者贤明而政治清平,那么即使是同时兴起,也没什么伤害;在上位者昏暗而政治险酷,那么即使没有一项出现,也没有什么助益.星辰坠落,林木怪呜,是天地变动,阴阳变化,事物少出现的现象罢了.觉得奇怪,可以;感到畏惧,那就不对了.”已经发生的事物里头,只有人祆是最最可怕的了.草率地耕种会伤害农作物,草率地耘草会失去收成,政治险酷会失去民心,田地荒芜,农稼枯萎,粮价昂贵,百姓挨饿,道路上有活活饿死的人,这就叫做“人祆”.政令不清不明,举动措施不合时宜,农事不好好治理,百姓服劳役不按季节来,以致于牛马杂交,六畜反常,这就叫做“人祆”.礼义不好好修治,内外没有分别,男女淫乱,父子互相猜疑,上下乖违背离,外寇内难同时产生,这就叫做“人祆”.人祆是由于混乱而产生出来的,以上三种人祆交错出现的话,国家就不得安宁了.这个说法非常浅近,它的灾害却非常惨重,可以觉得奇怪,也应该感到畏惧.古书上说:“万物的怪异现象,经典里头是不详细说明的.”没有用处的论辩,不急需的考察,都该抛弃掉而不加治理.至于君臣间的大义,父子间的亲情,夫妇间的分别,那就应该天天钻研探讨而不放弃. 祭祷祈雨而下了雨,为什么呢 我说:“这没什么啊!就好像不祭祷祈雨而下了雨一样.日蚀,月蚀而去救日月,天干旱而祭祷祈雨,卜筮一番然后决定大事情,并不是真的认为祈求就可能得到,而(只是)做为政治的文饰(安慰安慰百姓罢了).”所以在上位者认为是政治的文饰,而百姓却认为是天上神灵的表现.认为是政治上的文饰就会吉祥,认为是天上神灵的表现就会凶险.” 在天里头,没有比日,月更明亮的了;在地里头,没有比水,火更明亮的了;在万物里头,没有比珠,玉更明亮的了;在人里头,没有比礼,义更明亮的了.所以日,月不高悬的话,那么光辉就不够强烈;水火不累积起来的话,那么火光,润泽就不够广泛;珠玉不在外面闪烁的话,那么王公大人就不认为是宝贝了;礼义不施行在国内的话,那么功名就不能显耀.所以人的生命来自于天,国家的生命来自于礼义.在上位者崇尚礼义,尊敬贤人就能称王天下,重视法令,爱护百姓就可以称霸天下;在上者贪好私利,充满诈伪而国家危险,只会权谋倾轧,幽狠凶险而国家将会灭亡. 与其(一味地)推崇天而思慕他,怎么比得上将天当作物质而加以控制呢 与其(一味地)顺从天而歌颂它,怎么比得上掌握它的规律而利用它呢 与其(一味地)盼望天时的调顺而静待丰收,怎么比得上配合时令的变化而使用它呢 与其(一味地)听任物类的自然生长而望其增多,怎么比得上发挥人类的智能,来助它繁殖呢 与其(一味地)空想着天然的物资成为有用之物,怎么比得上开发物资而不让它埋没呢 与其(一味地)希望了解万物是怎样产生,怎么比得上帮助万物,使它茁长呢 所以放弃人为的努力,而寄望于天,那就违反了万物的原理.

最新 从《天论》篇试析《荀子》“论”体文-精品

最新 从《天论》篇试析《荀子》“论”体文-精品

从《天论》篇试析《荀子》“论”体文刘勰《文心雕龙》释“论”体曰:“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

”就是综合各种说法,精确钻研某一道理。

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中就首列“论辩类”,并在序中说道:“论辩类者,盖源于古之诸子,所以各学著书,昭后世。

”他以先秦诸子为论辩的起点,来立言万世,探究论体文的源流,都提到了先秦诸子。

而发展到《荀子》,就已经体现出了“论”体文体制的成熟和定型,那么本文就从《荀子?天论》篇着手,重点探究一下关于《荀子》中的“论”体文。

一、研精一理《荀子?天论》篇集中地反映了荀子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全篇阐述了他对天的看法,对天的问题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荀子在《天论》的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论点“天行有常”,他驳斥了先前的“天命观”,指出了“天”是一种客观存在,有他自身的规律,为了论证“天行有常”这个观点,他指出了“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他指出了自然界存在着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的客观性。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天职”就是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职能,荀子这里所说的这种职能,正是表明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客观性。

他得出结论说:“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常道”、“常数”,就是一定的规律或法则,自然界就是按照它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的。

为了使他的观点更准确,他举出了很多例子“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他认为这些都是自然界自身的运动规律所形成的,属于自然现象,自然现象人们是不用惧怕的。

荀子用了很多现象事实来论证“天”是自然界这一唯物主义观点,给关于“天”决定人们的命运的谬论以有力的批判,人们就不必要“畏天命”。

因此,荀子关于“天”的唯物主义观点,否定了“上帝”,否定了鬼神,否定了“天命”,这正是为新兴地主阶级彻底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反动统治提供了理论根据。

《荀子》中的所有“论”体文,基本都采用了这一写作模式,以意名篇,围绕中心展开论述,详细而又严谨的论证自己所提出的观点,体式严整,立意统一,纲目昭然。

大学语文课件-第五单元(一)——《天论》

大学语文课件-第五单元(一)——《天论》

一、文本义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译文:用合理的措施适应它就吉祥,用不合理的措施对待它就凶丧。
应:适应,对待。 之:它,指代自然规律。 以:用。治:指合理的措施。 治:合理的措施。 乱:指不合理的措施。
思考:结合文章谈谈合理的措施是什么?不合理的措施又是什么?
一、文本义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夫:语气助词。 是:代词,这。 之:助词,无意义。 谓:是。
译文:不去做就会成功,不追求就能获得,这就是自然的职能。
一、文本义
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 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
深:指自然的职能深奥。 其人:至人,修为极高的人。 能:力,这里指用力干预。
译文:象这样的情况,虽然深奥,那至人对它不加思虑;虽然广


单 元

Hale Waihona Puke 关 论 天行有常爱 自

制天命而用之
然节


目 录壹贰 叁
文背读 本景者 义义义


本 义
一、文本义
自主阅读文章, 回答问题:
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观点?
天 重
论 点 1.祅怪:祅[yāo],古同 字 “妖” ,凶恶的妖怪。 读 音 2.递炤:炤[zhào],同 “照”,照耀。递炤:交 替照耀。
荀子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和自己的学术 思想,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体系,他的思想在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 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影响。
二、作者义
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
战国中后期,一方面人们观测天象的科学技术水平已有所提高,但同 时又对于自然现象缺乏足够的了解,占星术(神秘主义)和“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等理论十分盛行。在此背景下,“天”富有神秘性和无 可比拟的控制地位,唯心主义下的“天”成为当时的主流。荀子“继承以 往‘天’论中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因素,批判盛行的宗教唯心主义‘天’ 论 ,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迈出了了不起的一步。

观点丨张志强:《荀子·天论》“制天命而用之”重探

观点丨张志强:《荀子·天论》“制天命而用之”重探

观点⼁张志强:《荀⼦·天论》“制天命⽽⽤之”重探《荀⼦·天论》“制天命⽽⽤之”重探作者简介⼁张志强,哲学博⼠,现为内蒙古⼤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原⽂载⼁《孔⼦研究》,2022年第1期。

摘要:《荀⼦·天论》“制天命⽽⽤之”的含义,通常认为是掌握⾃然规律⽽利⽤它,这种解释是把“制天命⽽⽤之”模糊化为“制天⽽⽤之”,却没有对“命”字给出明确解释,既没有坚实的⽂本依据,也不符合《天论》主旨,合理的解释应为“裁制天所禀赋的⾃然材性⽽利⽤之”。

《天论》乃⾄《荀⼦》全书认为,⼈在天⾯前并不能为所欲为,⼈只能在承认天所造就、原本就有的⾃然材性的前提下,进⾏裁制、改造、利⽤等活动,其核⼼逻辑是“天⽣⼈成”。

“制天命⽽⽤之”被错误地理解为“掌握⾃然规律⽽利⽤它”,⼀个重要原因是受到哲学史研究惯性的影响,潜意识地把“天命”理解为范畴、概念,却没有注意到“天命”⾸先是先秦诸⼦重要的观念⽤语之⼀,⽽对观念流变的忽略,往往是哲学史研究进路的盲点所在。

关键词:荀⼦;“制天命⽽⽤之”;天命;裁制;观念史众所周知,《荀⼦·天论》篇中有⼀句⽿熟能详的表达——“制天命⽽⽤之”,它与同样出⾃该篇的“明于天⼈之分”,⼀起构成荀⼦关于天⼈关系的两个⽴论。

在过去的中国哲学史书写中,“制天命⽽⽤之”被誉为“⼈定胜天”的光辉典范,成为传统哲学中富含⼈本主义、⼈⽂精神的⼀个例证。

坊间的教科书、通论通史类著作及部分代表性研究著作,多把这句话理解为“掌握⾃然规律⽽利⽤它”1。

显然,这样的理解,是把“天命”解释为“⾃然规律”,再把“制”引申为“掌握”。

然⽽,如果我们把“制天命⽽⽤之”句,放在《天论》乃⾄《荀⼦》全书的语境中,进⽽再放在先秦哲学“命”“天命”等观念的演变脉络中,则不能不对这些理解产⽣疑问,⽽这样的疑问最终⼜聚焦在对“制天命⽽⽤之”的释读上。

对于此,部分学者早就有所察觉,但可惜没有说透2。

⽬前学界就此问题的研究现状可梳理如下:(⼀)义理层⾯,主要聚焦于荀⼦对“天”的态度——荀⼦究竟是改造天、掌握天为⼈所⽤,还是⼈与天各⾏其职?多数学者认为,《荀⼦》虽然说“制天命⽽⽤之”,但仍然保留“天⼈合⼀”的成分,故有学者据此总结两者可以并存,相互之间并不⽭盾。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名家注释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名家注释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名家注释《管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部重要的兵书,其内容涉及政治、兵法、农业、道德等方方面面。

其中的《天论》一章讲述了天地之气的生成和运行规律,是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天论》中的“在天为气,在地成形”的含义,以及它对万物的化生、发展和演化的影响。

“在天为气,在地成形”一句话非常深奥,意蕴深远,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首先,我们要明确“天”和“气”的概念。

在古代哲学中,天是指时间和空间的总体,相当于“自然界”,而气则是指天地万物中存在的物质和能量,是掌控物质运动和变化的原动力。

因此,天地之气有着无穷的能量和强大的威力,它不仅可以形成自然现象,还可以改变人事世界。

在天为气,说明天空中存在着各种气流和天体运行的规律,这些气流能够影响地球上的气象和气候。

同时,天空中的气流还会影响地球上的生物活动,包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例如,太阳辐射可以调节地球的气温,降雨可以滋润万物生长,空气流动可以带来清新的氧气。

这些都是天空气流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积极贡献。

在地成形,是指地球上的气体、液体和固体等物质在地球引力和水文循环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自然景观和地貌地貌。

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山脉、河流、湖泊、地震等,都是地球上自然力量的表现,是地球历经亿万年演化而来的产物。

这些地貌地貌的形成,不仅依赖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活动,还受天气和气候、生物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火山爆发会改变地球地表,暴雨暴洪会冲刷岩石和泥土,动植物的生长会对土壤质量产生影响。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最终塑造了地球多样化的面貌。

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是指各种物质的变化和演化都是在形和气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任何物质的变化,都需要形和气的共同作用。

例如,植物能够生长,离不开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和阳光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气是事物演化的原动力,而形则是物质变化的载体。

在形和气的相互作用中,形的变化又会影响气的变化,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大系统。

《荀子·天论》中说道,“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下列材料中所蕴含哲理

《荀子·天论》中说道,“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下列材料中所蕴含哲理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荀子·天论》)自然万物各自得到阴阳形成的和气而产生,各自得到相应的滋养而成长。

下列与荀子观点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A.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C.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D.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答案]B
[详解]“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说明的是自然万物各自得到阴阳形成的和气而产生,各自得到相应的滋养而成长,启示我们自然界是客观的,要坚持人与自然的统一;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的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A错误;
B:“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体现的是自然界是客观的,要坚持人与自然的统一,B正确;
C:“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体现的是矛盾的特殊性,C错误;
D:“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体现的是认识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D错误。

故本题选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论(节录)第五段
• • • • • • • • • • • • •
故 人 之 命 在 天 , 则 功 名 不 白 。
礼 义 不 加 于 国 家 ,
则 王 公 不 以 为 宝 ;
珠 玉 不 睹 乎 外 ,
则 晖 润 不 博 ;
水 火 不 积 ,
则 光 晖 不 赫 ;
故 日 月 不 高 ,
在 人 者 莫 明 于 礼 义 。
畜积、收藏于秋冬
(在秋冬季节聚集 储藏起来——畜: 同“蓄”,聚集。)
• • • •
是又禹、桀之所同也 (这又是禹桀同有的) 禹以治,桀以乱 (夏禹凭这样的条件就安定,夏桀凭这样 的条件社会就混乱) • 治乱,非时也 • (安定和混乱不是时令造成的呀。)
• • • • •
地邪? (是地造成的吗?) 曰(回答说) 得地则生 (庄稼得到土地就能 生长——生:指庄稼 生长。一说,生,指 人类能生存 )
选段六
(1)大天:以天为大,指尊崇天。大在这里是形 容词用 作意动。 思:思慕。 (2)熟与:何如,哪里比得上。表示反问。常用 来比较两件事情的利弊,有“哪里比的上…..呢” 的意思。 (3)物畜:把天当作物来蓄养。“物”在这里是 名词用作状语。蓄:同“蓄”,蓄养。
(4)从:顺从,听从。
颂:颂扬,赞美。 (5)天命:指自然的变化规律。天,即自然。 (6)望时:盼望天时。 使:意使。 (7)待之:等待它,指等待天的恩赐 (8)因:依,顺从。 多之:使它增多。多:使……增多

(9)骋:施展。
《说文》:“骋,直驰也。” 本意是馬寳士。馬寳士:施展,发挥。 (10)化之:使它变化。化,使动用法。 物之:利用它,利用自然物。物,名词作 使动,有支配,占有的意思 所以:所由。 有:占有,指掌握。
(11)错:同“措”,置,放弃,舍弃。
《说文》:“措,置也。从手,昔声。” 段玉裁注:“立之为置,舍之亦为置”。 “措”有“安置”,“安放”的意,也有 舍弃,废置意。
• 禹以治,桀以乱 • (夏禹凭这样条件社会就安定,夏桀 凭这样条件社会就混乱。 以:凭 借(介)后省略宾语(指代日月星辰 瑞历) • 治乱,非天也 • (安定和混乱不是天造成的呀)
• 时邪? • • (是时令造成的 • 吗?) • 曰(回答说) • 繁启、蕃长于春 夏 • (庄稼在春夏节 普遍地萌芽,茂 盛地成长——繁: 众多。启:萌芽。 蕃:茂盛。蕃长: 繁殖、生长)
• 非以为得求也:不是用它来作为得到所祈求的东西
的手段 • 以文wèn 之也:只不过用它为政事作装饰 • 文:旧读wèn(问),纹饰、修饰。
• 故君子以为文:所以君子把它看作是一种文饰
• 而百姓以为神:可是普通百姓却把它看作神
灵的作用
• 以为文则吉:认为是一种装饰手段就会有
好处 • 以为神则凶也:认为有神灵就有害处了
这段话出自《荀子•天论》,道出了儒 家对祭祀鬼神礼仪的实质态度,也表 明了儒家对天地自然的理解。祭鬼神 并不是因为鬼神事实上的存在,而是 为了纹饰人的敬畏之心;祭神求雨并 不是因为相信这样真的能求下来雨, 而是为了纹饰人急于灾害的焦渴之心; 占卜算卦并不是因为真的相信它能起 什么指导作用,而是为了纹饰国家政 治事务的安排。
雩而雨:求雨就下雨
(雩: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这里用作动词。)
何也:这是什么缘故呢 曰:回答说 无何也:这没有什么 犹不雩而雨也:如同没有求雨而下雨一 样啊
• 日月食而救之:出现日蚀月蚀就敲击锣鼓
去抢救
• 天旱而雩:天旱就举行求雨的祭祀
• 卜筮然后决大事:先占卜然后才决定大事 • (卜筮:占卜。古代用龟甲或兽骨占吉凶 叫卜,用蓍草占吉凶叫筮。)
第一段简体原文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 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 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 也。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天行:指大自然的运行变化。常:常规。 为:因为。 应:适应,对待。治:治理,这里用作 名词,指正确的治理措施。乱:没有条 理,指错误的措施。 疆:“强”的本字,加强。本:指农业 生产。贫:使动用法,使· · · · · · 贫。



养:给养,指衣食等生活资料。 备:完 备,充足。 动时:动以时,即按时活动, 指行动适应天时的变化。 时:天时。病: 使动用法,使人得病。 休:应是“循”之误,遵循。 贰:应是 “貣”之误。“貣”同“忒”,差错。 饥:饥荒。渴:应是“衍文”,传抄时 多出来的字。

祅怪:指自然灾异等反常现象。 祅:也 作“妖”。 荒:荒废。 侈:奢侈,浪费。 略:简略,不充足。 动罕:活动少,指 懒惰而很少从事生产活动。 全:保全。 倍:通“背”,违背。 妄行:乱动。 薄:迫近。 受时:遇到的天时(指水旱寒暑等)。 受:接受,受到。 殃:灾殃。
• 统治人民的人推崇礼制,尊重贤人, 就可以来称重了(统治天下),重视 法治,爱护人民,就可以来称霸(做 盟主),贪图私利,多用欺诈,就很 危险了,用权术,(想)损害,搞垮 别人,阴险就会彻底灭亡。
选段六
(1)大天:以天为大,指尊崇天。大在这里是形 容词用 作意动。 思:思慕。 (2)熟与:何如,哪里比得上。表示反问。常用 来比较两件事情的利弊,有“哪里比的上…..呢” 的意思。 (3)物畜:把天当作物来蓄养。“物”在这里是 名词用作状语。蓄:同“蓄”,蓄养。

(11)错:同“措”,置,放弃,舍弃。
《说文》:“措,置也。形声,从手,昔 声。” 本义:安放,放置。 段玉裁注:“立之为置,舍之亦为置”。 “措”有“安置”,“安放”的意,也有 舍弃,废置意。

YOUR TOPIC GOES HERE
• • 臧:《说文· 臣部》:“臧,善也。从臣,戕声 。”本义当为战争中被俘转为奴隶的人。引申 指顺从,称赞,隐藏,储存的东西等。 藏:《说文· 艹部》:“藏,匿也。从艹,臧声 。”本义为藏匿。引申指收藏,储藏东西的地 方。 “臧”与“藏”应为古今字。问为何不是通假字
• 所以太阳、月亮如果不悬挂在空中, 它的光辉就不盛大;水火如果不积 聚起来,它们的光辉和润泽就不会 广大;珠玉的光彩如果不显现在外 面,那么天子诸侯就不会把它们看 作珍宝;礼义如果不在国家实施, 那么一国的功业声誉也就不会显赫。 因此人的命运决定于如何对待大自 然,国家的命运决定于怎样对待礼 制。
• • • •
失地则死 (失去土地就会死亡) 是又禹、桀之所同也 (这又是禹桀同有的)
• 禹以治,桀以乱 • (夏禹凭这样的条件社会就安定,下桀 凭这样的条件社会就混乱) • 治乱,非地也 • (安定和混乱不是滴造成的呀。)

• •
畜:《说文· 田部》:“畜,田畜也。《淮南子 》曰:“玄田为畜。”本义为家中积存有衣食。 引申指积存,积蓄,饲养等。 蓄:《说文· 艹部》:“积也,从艹,蓄声。”本 义当为集聚。引申指积蓄,保留等。 “畜”与“蓄”应为古今字,,
在 地 者 莫 明 于 水 火 ,
在 天 者 莫 明 于 日 月 ,
个别字词的解析
• 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什么东西 • 赫:盛大,显著。这是个假设复句,“则” 字前是偏句,它不用假设连词,但含有 “假如”的意思。“则”字后是正句,表 示结论。 • 幽险:却阴险,这句意思是,用权术,耍 手腕,玩弄阴谋诡计,想把人搞垮,那就 会彻底灭亡。


天人之分:天和人的职分。天的职分指 水旱寒暑等,人的职分指“强本而节用” 等。 至人:最高的人,指圣人。
• 治乱,天邪? • (社会的安定、混乱 是天造成的吗?) • 曰(回答说) • 日月、星辰、瑞历 • (日月星辰和一切 天象——瑞历:指 历象,天文岁时的 自然现象。
• 瑞,吉祥。古人重视 历象,故称“瑞历”) • 判断句。“是”复指“日 月星辰瑞历”,做主语 • 是禹、桀之所同也 • (这是禹桀时同有的)
蚀:亏缺 党通“倘” 副词或许 ,偶然 见通“现”出现 常通“尝”曾经 明:英明,明智 平:安定 并:一起, 同时 伤:损害 闇:昏暗,愚昧 险: 险恶
夫星之隊,木之鸣,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天论· 第四讲
黄三江
天论· 原文
雩yú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 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 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wèn 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 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第三段 星隊木鸣,国人皆恐。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 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隊: 落下,掉下 恐:惊恐,害 怕 是:指示代词,这或这个 罕:稀 少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畏:以„„ 为恐惧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 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 上闇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法既是治国的开端又是治国
的根本 不信鬼神 性恶论的伦理观 强调后天学习的教育思想
第一段简体原文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疆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 妖怪不能使之凶。
• • • • • • 权 谋 倾 覆 幽 险 而 尽 亡 矣 。
好 利 多 诈 而 危 ,
重 法 爱 民 而 霸 ,
隆 礼 尊 贤 而 王 ,
君 人 者 ,
国 之 命 在 礼 。
• • • • •
白:指显赫。 隆礼:推崇礼制。 重法:重视法制。 隆:高指推崇。 尊贤:指任用贤人。
译文
• 在天上,没有什么东西比太阳更明亮;在 地上,没有什么东西比水火更明亮;在万 物中没有什么比珠玉更明亮的;在人类的 社会里,没有什么东西比礼义更明显了 (也就是“按”,荀子主张“法后王,他 讲的“礼义”不止是伦理道德,还包括 “法治”思想,因而主张“法先王”的孔 子所讲的“礼义”有所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