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

合集下载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诗四首》第二课时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灵性,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渡荆门送别》,指导学生自读《登岳阳楼》,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

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提问上两首诗的默写情况,导入二、赏读《渡荆门送别》1.交流作者及背景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

像著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

尽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着人生如梦、纵酒狂欢的颓丧情绪,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人教版语文九上诗四首备课稿

人教版语文九上诗四首备课稿

九年级上册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一、整体概括本课的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

虽然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各不相同,但都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所以学习这四首诗,应加强朗读训练,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本课的复习重点是: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3、掌握诗歌内容、思想感情、语言特点。

复习难点是: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二、复习内容1、诗人作品陶渊明(365—427),东晋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对他的评价还有隐逸诗人,靖节先生。

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现在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登岳阳楼》共二首。

2、常用字词:草盛.荒秽.草木长.燕.然候骑.鸡豚.叩.门萧.关箫.鼓3、《诗四首》名句: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③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④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4、诗歌内容、思想感情、语言特点《归园田居》(1)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人教八上《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ppt课件(精选)共60页PPT

人教八上《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ppt课件(精选)共60页PPT
人教八上《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 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ppt课
件(精选)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谢谢你的阅读
❖ 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人教版初二语文《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

人教版初二语文《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 行到水穷处。
——《终南别业》
李 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 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 轼东坡居士)。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 奔放,别具一格。像著名的组诗《古风》,批评朝 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 难》,《梁甫吟》,《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 悲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布》、 《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秘之 笔描画祖国的壮丽山河。尽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 着人生如梦、纵酒狂欢的颓废情绪,但不满于社会 和政治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 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
著有《 简斋集》。
写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 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 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 之难为界限,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 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 (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善于书 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 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产生 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 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 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 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 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 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第30课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

第30课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
但是。) • (2)一词多义 • 长:道狭草木长(长zhǎng 动词,生长);长河
落日圆(长cháng 形容词,与“短”相对,“长 河”指的是黄河)
归园田居
陶渊明
朗诵
读通诗意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 草。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 归。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 行了。
• 著有《 简斋集》。
背景链接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 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 诗篇反应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 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 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 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 诵的五言律诗。
写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 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 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 难为界限,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 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 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善于书法,更以 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 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产生时,陈与 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 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 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 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 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 理荒秽( )
荷( )锄归
• 使至塞( )上 逢候骑( )
• 燕( )然
预习与交流
• 圈点课文生字词。
• 理荒秽(huì)
荷(hè)锄归
• 使至塞(sài)上 逢候骑(hóu jì)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课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课文

(1)描写西湖雪后水天一色的景色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 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而已。 点拨:第 l 句是正面描写,第 2 句是侧面烘托。 (2)含蓄地表达作者对故国怀念的句子是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3)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 公者!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划着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的皮衣,守在火炉边,独自前往湖心亭去看 雪。 点拨:重点理解“拿”“毳衣”等词语。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寒气弥漫,白茫茫的一片,天空与云朵、山峰、湖水、上下都一片白色。 点拨:重点理解“雾凇”“沆砀”“一白”等词语。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点拨:重点理解“焉得”“更”等词语。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张岱(人名),明末清初(朝代) 人。 学习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真挚感人的语言。
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 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把这句话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好不好?为什幺?) 2.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时揣 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 45 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 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幺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3.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 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幺特殊的意味?) 4.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 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 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 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幺?) (三)探究思考艺术美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 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拓展延伸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 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蜡烛》) 红军战士们“小声地谈论着”。请展开想像,写一段他们的对话,不少于 150 字。 五、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 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 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毳 cuì 衣雾凇 sōng 沆砀 hàngdàng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更定。定:完了,结束。 (2)余拿一小船。拿:撑,划。 (3)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5)是金陵人,客此。客:客居。 (6)及下船。及:等到。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课件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课件新人教版
(孤寂、愤懑)
3、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总结、归纳,概括本诗的主旨。
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庭之外时—— 他孤独苦闷;
看边塞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时— —他心胸开阔; 听到将士不畏艰苦驻守燕然时—— 他自豪喜悦。
这是壮年的王维,生活在盛唐时代 的他,虽然抑郁不得志,但是并未 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对政治的希望, 所以才能为我们呈现如此奇丽壮美 的画面。然而,被称为“诗佛”的 他,诗中更多的却是这些充满 “空”“静”“虚无”的人生妙悟。
陶 渊 明
• 陶渊明: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名潜,字元亮 自称“五柳先生”
世称“靖节先生”
三仕三隐
“不为五斗米折腰”
代表作品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 生传》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最为出名。
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 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他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 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 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 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苏轼评价说“味摩诘 之诗,诗中有画;观摩 诘之画,画中有诗。
品味佳句: 大 漠 孤 烟 直
长河落日圆
构图美:近长处河烽奔烟 流、—远—处空夕阳间、阔大大漠无边、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河沙水闪漫闪漫、—夕辉—橘鲜红明、优白美烟一缕、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 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首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渡远:远渡。 楚国:楚地。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 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叙送别缘起)
颔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八年级】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归田园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word教案

【八年级】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归田园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word教案

【关键字】八年级30诗四首(归田园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

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

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

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

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具准备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指导学生自读《登岳阳楼》,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

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

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

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诗四首教案_诗四首原文赏析

诗四首教案_诗四首原文赏析

诗四首教案_诗四首原文赏析课文《诗四首》出自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分别为:《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一、《归园田居其三》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陶渊明。

其古诗全文如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orG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翻译】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鉴赏】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

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

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作者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

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诗四首教案_诗四首原文赏析

诗四首教案_诗四首原文赏析

诗四首教案_诗四首原文赏析课文《诗四首》出自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分别为:《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一、《归园田居其三》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陶渊明。

其古诗全文如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缺乏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南山:指庐山。

稀:稀有。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orG 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去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反。

【翻译】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有。

早晨起来到地里去除杂草,黄昏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只要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鉴赏】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开心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宠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

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

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作者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抱负的故居。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行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

诗中虽有感情的动乱,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颜色是辉映全篇的。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比照,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八年级语文诗四首-PPT

八年级语文诗四首-PPT

第二课时
《渡荆门送别》 《登岳阳楼》(其一)
《渡荆门送别》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号 青莲居士。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位杰 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李 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象丰富,气势奔腾, 风格豪放飘逸。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725)出蜀至荆门时 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 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 田里长满了草。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 扛着锄头晚归。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 了我的衣裳。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 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为 “千古壮观”的诗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 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 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 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 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 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 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 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 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 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 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 在目前。
陈与义,宋代诗人, 字去非,号简斋,是南 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靖康之变”发生后,宋代诗人遭遇到天崩地裂 的大变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诗人逃难三年之 际,登上了岳阳楼。诗人之悲痛,实在是个人身上 熔铸国家的深沉悲痛。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四首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四首新人教版

30 诗四首☆课文导读《归园田居》写出了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作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使至塞上》写了王维出使西北边塞的经历,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抒发了作者失意的惆怅、寂寞和感伤。

《渡荆门送别》描写了李白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写出作者在政治上的抱负和豪情壮志,同时含蓄的抒发了思乡之情。

《登岳阳楼(其一)》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

诗人借对岳阳楼景象的叙写,表达了自己的身世悲凉之感和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

☆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晨兴.(xīnɡ)荒秽.(huì)荷.锄(hè)草木长.(zhǎnɡ)侯骑.(jì)燕.然(yān)帘旌.(jīnɡ)徙.倚(xǐ)二、词语释义晨兴:早起。

理:治理。

荒秽:杂草丛生。

道狭:道窄。

但使:只要让。

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单车:形容轻骑简从。

问边:慰问边士。

征蓬:被风卷起远飞的蓬草,自喻。

候骑: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

都护:边疆的统帅正率兵虎据燕然,镇守着祖国的西北边陲。

大荒:广阔的原野。

天镜:比喻明月。

海楼:即蜃楼,海上形成的一种幻景。

故乡水:指长江,来自作者的家乡四川。

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横分:这里指瓜分。

徙倚:徘徊。

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天北宋灭亡,道谢此诗时已有三年。

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三、语句解读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

“理荒秽”,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

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了景物的基本形态。

其中,“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抓住了西北高原的特色。

色彩也很丰富:大漠的黄沙,红色的晚霞,闪着白光的河水,白色的烽烟,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6单元 30《诗四首》(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6单元 30《诗四首》(新人教版)

一词多义
大漠孤烟直 (烽烟)

烟消波静 (烟雾)
衣沾不足惜 (值得)

丰年留客足鸡豚 (丰足)
词类活用
1.征蓬出汉塞 (名词作状语,像飘飞的蓬草) 2.月下飞天镜 (名词作动词,向下) 3.江入大荒流 (形容词作名词,原野) 4.晨兴理荒秽 (形容词作名词,杂草)
文言句式
倒装句: 1.种豆南山下 (状语后置,应为“南山下种豆”) 2.但使愿无违 (宾语前置,应为“但使无违愿”)
归田园居(其三)
陶渊明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 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 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 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人,代表作品《归去来兮辞》 《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朗读诗歌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种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说这是因为陶渊明初归 田园,不熟悉农务。其实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种的, 他只是参与部分劳动,这话说得没有意思。组诗第一首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有“开荒南野际”之句,可以证明南山 下的土地是新开垦的。所以不适合种其它庄稼,只好种上容易生长 的豆类。这道理种过田的人都懂得。如果不考虑运用典故的因素, 这两句就像一个老农的闲谈,起得平淡,给人以亲切感。 草盛就得锄,所以一早就下地了。这是纪实。但“理荒秽”三 字,用得比较重,似乎别有用心。杨恽诗中“芜秽不治”,是比喻 朝廷之荒乱。那么,在陶渊明看来,社会的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 呢?那是因为许多人脱离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争夺利益, 不能自拔。于是天下战乱纷起,流血无尽。“人生归有道,衣食固 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 稻》)这诗表明陶渊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根本道 理。所以,“理荒秽”,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纠治整个 社会的“芜秽”之深意。

八年级语文30诗四首

八年级语文30诗四首

画面描绘:明月映入水中,如 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 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炼字:“下”是动词,月亮下 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 飞下来了,想象奇特。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运 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拟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态,深 情为诗人送别,表达了对家乡 山水的眷恋。
写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 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史称“靖 康之难”。 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 (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 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 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 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 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 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 的一首。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 诗人辗转江湖,颠沛流离之苦, 国家瓯(ōu)缺,中原动荡之 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颔联的风格有什么变化?
“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 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 历史感; “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 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 怅惘之情。 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一种 过渡,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
请你说说“白头吊古风霜里”一句 中“风霜”一词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风霜”明指自然景物,实喻社 会现实,语意双关。
赏析“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 限悲”:
“风霜”:明指秋色浓重,又 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 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 语意双关。 “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 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 的自我写照。
诗的四联各主要写了什么?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 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 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 转而为强烈的抒情。 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 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 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 慨收束全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渠县第三中学向超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目标2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一、导入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

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

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穢)”,本作,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

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

“荷”,担、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

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

)问: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讲: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

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三、研读与赏析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明确: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语言“自然、通俗”。

四、齐背诵读《使至塞上》王维一、导入导入一: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导入二:不知大家读过这首诗没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题为《送元二是安西》,作者是王维。

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唐代的一位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也写过一些脍炙人口的边塞诗,《送元二是安西》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二、整体感知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王维(公元70l~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l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映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

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官,他也被排挤出朝,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

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诗人经历仕途挫折之后,他逐渐发现了社会的不平。

他晚年对社会的恶浊采取鄙视的态度,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他皈依佛教,信奉禅理。

朝夕徘徊于山水之间,通过对自然美的刻画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人称“诗佛”。

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又妙解音律,所以苏式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三、研读赏析,思考问题:1.品读全诗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这是第一联,“单车”,写其轻车简从,言慰问使团规模不大。

“问”,慰问。

“边”指边塞。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

本为秦汉时官名,这个官掌管投降归顺的蛮夷部族,这里指代使臣,是王维自指。

因此,“属国”就成为外交官的代词。

居延是古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酒泉一带,在汉代,此地与匈奴接境。

两句十个字,意思只是说使者要到边塞上去,已经行过居延,进入胡地。

“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这是颔联,是说使者过了居延,就像滚滚尘沙一样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

“征蓬”是在地上飞卷的尘沙,现在江南人还把随风卷地而来的尘土叫作“蓬尘”。

这两句诗包含着多重意蕴。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

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

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

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

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象本诗中听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

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

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这两句诗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颈联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气象极好。

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且大。

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抓到了西北高原的特色。

“孤烟直”“落日圆”,表示天气晴好,无风无云,也是沙漠上的气候特征。

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一个“大”字形容。

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突出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一个“长”字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长河落日本来很平常,这里用一个“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暖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

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这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它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

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

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

不见草木,断绝行旅。

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

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

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

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

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

这是一个特写镜头。

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

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

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结尾一联“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说使者到了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一问,才知道都护的军部还在离这儿很远的燕然前线作战呢。

“萧关”,地名,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