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颐养部》的美学思想探析

合集下载

闲情偶寄——从造物观看李渔的美学思想

闲情偶寄——从造物观看李渔的美学思想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for the Academic Degree of Masterof Engineering ArtsFrom Creation Research Li Yu’s AestheticIdeologyCandidate: Li SuyuSupervisor: Prof.Chen JiangfengMajor: Design Art studyingSchool of art design institute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Zhengzhou 450002, P.R.ChinaMay 2012摘要处于明末清初的李渔,是一位集小说、戏曲、美学等领域丰硕成果于一身的生活艺术大师,其理论著作《闲情偶寄》一书记录了其涉及的众多创作领域。

他笔下的美学以日常造物为基础,充满生活智慧。

可以说,李渔的生活就是一部造物美学史。

本文从分析《闲情偶寄》入手,对李渔的整个生活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李渔戏曲美学、园林美学、居室美学和服饰美学等。

绪论部分梳理了《闲情偶寄》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在肯定前人成果的同时,也提出了笔者的研究思路。

除绪论和结语外,正文由四个部分组成。

论文第一部分着重研究了李渔所处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经历,这是形成李渔丰富而独特的造物美学思想的原因。

同时对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和《闲情偶寄》的创作背景与内容进行了具体分析。

论文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主要研究李渔造物美学的具体内容。

在这一部分,本文依次阐述了李渔在实践中积累的戏曲创作理论,因地制宜、崇尚自然的园林设计,人居和谐、俭朴实用的居室美学,形式功能并重的家具造物,文化内涵丰富的服饰美学,情趣艺术的饮食美学、高层次生活态度的养生美学。

论文第三部分对李渔的三座著名造园活动———伊园、芥子园、层园,进行具体分析。

李渔《闲情偶寄》·颐养部之听琴观棋、看花听鸟

李渔《闲情偶寄》·颐养部之听琴观棋、看花听鸟

李渔《闲情偶寄》·颐养部之听琴观棋、看花听鸟李渔在六十岁前后,开始系统地总结他的经验,使其上升为理论。

康熙十年(1671),《笠翁秘书第一种》即《闲情偶寄》(又叫《笠翁偶集》)问世,这是李渔一生艺术、生活经验的结晶。

《闲情偶寄》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234个小题,堪称生活艺术大全、休闲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倡导休闲文化的专著。

《闲情偶寄》其中《颐养部》总论养生,专论养生。

颐养部○听琴观棋【原文】弈棋尽可消闲,似难借以行乐;弹琴实堪养性,未易执此求。

以琴必正襟危坐而弹,棋必整槊横戈以待。

百骸尽放之时,何必再期整肃?万念俱忘之际,岂宜复较输赢?常有贵禄荣名付之一掷,而与人围棋赌胜,不肯以一着相饶者,是与让千乘之国,而争箪食豆羹者何异哉?故喜弹不若喜听,善弈不如善观。

人胜而我为之喜,人败而我不必为之忧,则是常居胜地也;人弹和缓之音而我为之吉,人弹噍杀之音而我不必为之凶,则是长为吉人也。

或观听之余,不无技痒,何妨偶一为之,但不寝食其中而莫之或出,则为善弹善弈者耳。

【译文】下棋完全可以用来消闲,但很难用来行乐;弹琴确实可以养性,却很难靠此寻一欢。

因为弹琴时一定要正襟危坐,下棋一定要严阵以待。

身体完全放松的时候,何必再求端正严肃,万念俱忘的时候,怎么能再计较输赢?常有人功名利禄都可以轻易抛弃,而跟人下棋争胜时,却不肯让一着棋,这跟出让人多的富国,却争夺一碗豆羹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喜欢弹琴不如喜欢听琴,善于下棋不如善于看棋。

人家赢了我为他高兴,人家输了我也不必为他忧愁,这样就会永远在胜利中了。

人家弹缓和的音乐我认为吉利,人家弹肃杀的音乐我也不必认为是凶兆,这就总能做处在吉祥中的人。

有时在看棋听琴之余,不免技痒,也可以偶尔下下棋弹弹琴,只要别沉浸其中废寝忘食,流连忘返,就是善于对待弹琴和下棋的人了。

颐养部○看花听鸟【原文】花鸟二物,造物生之以媚人者也。

既产娇花嫩蕊以代美人,又病其不能解语,复生群鸟以佐之。

李渔《闲情偶寄》·颐养部之睡、坐、行、立

李渔《闲情偶寄》·颐养部之睡、坐、行、立

李渔《闲情偶寄》·颐养部之睡、坐、行、立李渔在六十岁前后,开始系统地总结他的经验,使其上升为理论。

康熙十年(1671),《笠翁秘书第一种》即《闲情偶寄》(又叫《笠翁偶集》)问世,这是李渔一生艺术、生活经验的结晶。

《闲情偶寄》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234个小题,堪称生活艺术大全、休闲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倡导休闲文化的专著。

《闲情偶寄》其中《颐养部》总论养生,专论养生。

颐养部○睡【原文】有专言法术之人,遍授养生之诀,欲予北面事之。

予讯益寿之功,何物称最?颐生之地,谁处居多?如其不谋而合,则奉为师,不则友之可耳。

其人曰:“益寿之方,全凭导引;安生之计,惟赖坐功。

”予曰:“若是,则汝法最苦,惟修苦行者能之。

予懒而好动,且事事求乐,未可以语此也。

”其人曰:“然则汝意云何?试言之,不妨互为印政。

”予曰:“天地生人以时,动之者半,息之者半。

动则旦,而息则暮也。

苟劳之以日,而不息之以夜,则旦旦而伐之,其死也,可立而待矣。

吾人养生亦以时,扰之以半,静之以半,扰则行起坐立,而静则睡也。

如其劳我以经营,而不逸我以寝处,则岌岌乎殆哉!其年也,不堪指屈矣。

若是,则养生之诀,当以善睡居先。

睡能还一精一,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壮筋。

如其不信,试以无疾之人与有疾之人,合而验之。

人本无疾,而劳之以夜,使累夕不得安眠,则眼眶渐落而一精一气日颓,虽未即病,而病之情形出矣。

患疾之人,久而不寐,则病势日增;偶一沉酣,则其醒也,必有油然勃然之势。

是睡,非睡也,药也;非疗一疾之药,乃治百病,救万民,无试不验之神药也。

兹欲从事导引,并力坐功,势必先遣睡魔,使无倦态而后可。

予忍弃生平最效之药,而试未必果难之方哉?”其人艴然而去,以予不足教也。

予诚不足教哉!但自陈所得,实为有见而然,与强辩饰非者稍别。

前人睡诗云:“花竹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

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近人睡诀云:“先睡心,后睡眼。

谈谈李渔《闲情偶寄》中的日常生活美学

谈谈李渔《闲情偶寄》中的日常生活美学

谈谈李渔《闲情偶寄》中的日常生活美学作者简介:涂靖章,女,1988,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涂红艳,女,1969,垫江县城北小学,小学高级教师摘要:李渔的《闲情偶寄》包含着丰富的生活美学思想,与现代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及生活美学等有相通之处。

全书八部,其《词曲部》和《演习部》历来是大家研究重点,但其中丰富的日常生活美学思想往往让人忽略,本文主要是对《闲情偶寄》中与日常生活审美思想想通的生活美学思想做一些阐述,以便丰富其文本的全面研究价值,为现代社会所用。

关键词:《闲情偶寄》日常生活审美化生活美学一:西方现代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中国文本《闲情偶寄》日常生活审美,顾名思义就是立足于现实生活当中作审美的观照,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一是审美化的日常生活。

它导致的结果就是,正如费舍斯通在《消费社会和后现代主义》中所说的“如果我们来检讨后现代主义的定义,我们就会发现,它强调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界限的消解、高雅文化与大众通俗文化之间明确分界的消失、总体性的风格混杂及戏谑式的符码混合”①那样,在后现代社会,艺术与生活已经界限模糊。

现代社会在消费时代的背景下,日常生活越来越符号化、形式化和艺术化。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作为美学研究的领域,橱窗或者衣着的研究,美学的研究范围不再局限在艺术哲学的范围,美学得到了新的生长。

中国文本中有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思想,早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就出现了,李渔的《闲情偶寄》中将生活情趣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与现代消费文化下的日常生活审美相同的是都以日常生活为基础进行审美观照,不同的是在李渔更集中体现在生活情趣体验上,包括起居、饮食和器玩等的审美体验中,文笔通俗易懂、轻松活泼,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喜好,对其中的日常审美篇章进行研究以便服务于我们的现代生活。

二:《闲情偶寄》中的日常生活美学任何时代,人都要生活,想生活得好就需要生活美学作支撑,可以说李渔的《闲情偶寄》方方面面都是日常生活的美化学说,本文以《闲情偶寄·饮馔篇》为契机,通过对生活美学观念的分析,来谈谈李渔作品中的日常生活美学思想。

李渔《闲情偶寄》·颐养部之止忧第二、止眼前、止身外之忧

李渔《闲情偶寄》·颐养部之止忧第二、止眼前、止身外之忧

李渔《闲情偶寄》·颐养部之止忧第二、止眼前、止身外之忧李渔在六十岁前后,开始系统地总结他的经验,使其上升为理论。

康熙十年(1671),《笠翁秘书第一种》即《闲情偶寄》(又叫《笠翁偶集》)问世,这是李渔一生艺术、生活经验的结晶。

《闲情偶寄》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234个小题,堪称生活艺术大全、休闲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倡导休闲文化的专著。

《闲情偶寄》其中《颐养部》总论养生,专论养生。

颐养部◎止忧第二小序【原文】忧可忘乎?不可忘乎?曰:可忘者非忧,忧实不可忘也。

然则忧之未忘,其何能乐?曰:忧不可忘而可止,止即所以忘之也。

如人忧贫而劝之使忘,彼非不欲忘也,啼饥号寒者迫于内,课赋索逋者攻于外,忧能忘乎?欲使贫者忘忧,必先使饥者忘啼,寒者忘号,征且索者忘其逋赋而后可,此必不得之数也。

若是,则“忘忧”二字徒虚语耳。

犹慰下第者以来科必发,慰老而无嗣者以日后必生,迨其不发不生,亦止听之而已,能归咎慰我者而责之使偿乎?语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慰人忧贫者,必当授以生财之法;慰人下第者,必先予以必售之方;慰人老而无嗣者,当令蓄姬买妾,止妒息争,以为多男从出之地。

若是,则为有裨之言,不负一番劝谕。

止忧之法,亦若是也。

忧之途径虽繁,总不出可备、难防之二种,姑为汗竹,以代树萱。

【译文】忧愁能忘记吗?不能忘记吗?我说,可以忘记的就不叫忧愁了,忧愁实在是不能忘记的。

但是没有忘记忧愁,又怎么能快乐呢?我说忧愁不能忘记却可以停止,停止就是忘记的方法。

像有人为贫穷忧愁,劝他忘记忧愁,他不是不想忘记,但啼饥号寒的孩子在屋里,催税讨债的人在屋外,怎么能忘记忧愁呢?想让穷人忘记忧愁,一定要先让饥饿和寒冷的人忘记哭喊,征税讨债的人忘记索取才行,这又是不可能的。

这样,“忘忧”这两个字就只是空话。

就像安慰落榜的人下次科考一定会中,安慰到老还没有后代的人将来一定会生孩子一样,到了他没生孩子也没有中榜时,也只能听之任之,又怎能归罪于我这个安慰他的人还让我补偿呢?古人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浅谈《闲情偶寄》中李渔的美学思想

浅谈《闲情偶寄》中李渔的美学思想

浅谈《闲情偶寄》中李渔的美学思想摘要:《闲情偶寄》是清代戏曲家、小说家李渔所撰写的著作。

全书从戏曲器玩到衣食住行,涉及到中国古代文化生活各个领域,是中国古代文化生活闲适悠乐精美细腻的浮世绘。

这部著作集中论述了华夏民族对居住环境唯美适用的追求,反映出了作者的文学艺术修养和生活情趣。

本文以《闲情偶寄·居室部》为线索,对李渔的美学思想加以整理分析,以期对现代文艺理论创新有所启迪。

关键词: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美学观李渔,字笠鸿、谪凡,号笠翁。

明末秀才,入清后绝意仕途,工诗能文,风流倜傥。

一生从事文学创作和包括戏曲、造园在内的文化理论活动。

光绪兰谿县志记载:“李渔性极巧,凡窗栏、床榻、服饰、器具、饮食诸制度,悉出新意,人见之莫不喜悦,故倾动一时。

所交多名流才望,即妇孺亦介知者李笠翁。

”李渔还在清初年间在北京建造了伊园。

居所叠有假山,在当时被誉为京城之冠。

在李渔创作的《闲情偶寄·居室部》中广泛地论及了我国古代居所美学的情趣和感受,它侧重体现了作者的精神、思辨才能和襟怀。

这种特征的文学意识的凝聚和升华,孕育和形成了以讲“风骨”讲“意境”等为主体的我国传统的美学理论,明为闲情,而实为寄情。

笔者拟从以下从四个方面对李渔的美学观加以分析探讨。

一、李渔的美学观体现了“顺其自然”的和谐之美李渔在书中谈到,康熙八年夏,他的芥子园中两株树被水淹死,他利用枝干和盘曲的枝条制成了一扇天然的梅花窗。

李渔的“梅窗”制作是“取老干之径直者,顺其本来,不加斧凿,为窗之上下两旁……俨然活梅之初着花者”。

此外,李渔生性最大的怪癖,就是不喜欢盆中之花、笼中之鸟、缸中之鱼以及桌上有底座的石头,因为它们局促而不舒展,有种被囚禁的感觉。

李渔认为不能违背天地万物天然的生长生活趋势,应该顺其天性。

李渔作为文人,其文化品味是由他的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所决定的。

李渔深受晚明自然哲学思想的影响,这体现在他居室装饰中的渐进自然上。

他所设计的“山水图窗”、“便面窗花卉式”、“便面窗虫鸟式”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

浅析李渔《闲情偶寄》中的休闲美学思想

浅析李渔《闲情偶寄》中的休闲美学思想

性所原有 ,不能强之使无耳”。 在李渔 的思
想 中 ,他 对 主 体 性 的 强 调 ,指 涉 的是 每 一 独 立
存在 的个体 ,他认 为 ,个体 的创作活动始终使 自我 心 灵 处 于 一 种 极 其 自由的 状 态 ,所 以他 主 张 “ 自为一家 ,云所欲 云而止”。[ 5 】 他还把文 学活动 的意义定位于文学外在价值 的弃置和 自 我价值 的凸显 。在 《 词曲部 》中,李渔论及朝
明清 之 际 ,在 程 朱 理 学 的观 念 进 一 步 影 响 人 们
的价值 观的背景下 ,李贽 、李 渔等一批 进步的
以贯 之 的 审 美 文 化 观 念 ,从 艺术 和美 学 的 角
思想家积极 冲破程朱理 学的束缚 ,他们强调个
性 自由发展 , 抨击道学的伪善 , 批判礼教纲常 , 主张 “ 穿衣吃饭 ,即是人伦物理 ”,追求 物质
与 “ 闲”的结合 ,是 劳动与休憩 的结合 ,也是
文化传统观念 中的休闲美学有重要的启发。 李渔 的休 闲美学思想 的形成不仅仅是他 自 身 审美 文化追求 的表现 ,同时更有着重要 的文 化语 境方面的影响。首先 ,李渔休 闲美学思想 的形 成与明清时期 江南地 区的社会文化背景有 着深 刻的联系。在 中国明清 时期 ,江南地 区得 天独 厚 的地 理 优 势 和历 史 积 淀 促 进 了手 工 业 和
浅析李渔 闲情偶寄 中的休闲美学思想


5 1 0 0 0 6)
广 东 广州 (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要 :李渔的 《 闲情偶寄》突破 了传统 美学以诗词 曲赋 为正统研 究对 象的重道轻器厚 古薄今
的美学观念,在 日常生活的细致描绘 中孕 育着深刻 的休 闲美学思想。李渔休 闲美学具有 以人 为本 ,

独抒性灵更赋闲情——《闲情偶寄》品读

独抒性灵更赋闲情——《闲情偶寄》品读

独抒性灵更赋闲情——《闲情偶寄》品读晚明个性解放思潮和市民意识的增强,是小品文兴盛的重要原因。

明亡后,随着清王朝专制统治的加强和正统文学思潮的冲击,小品文的创作也趋于衰微。

但部分作家仍然秉承了晚明文学的传统,创出了既有晚明精神,又具有时代特色的小品文。

它们或以潇洒的情趣,或以真挚的情怀,为后人所激赏。

李渔便是其中的一位。

李渔出生于富裕的药商家庭,家道日衰时他以卖文为生,文名渐大后,又自组戏班,专事演出。

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也成为广有资财的戏班主。

李渔兼具文人和商人的双重身份,他学识渊博,一生著述甚丰,在清初文坛上堪称是一位雅俗共赏、家喻户晓的名士。

《闲情偶寄》是李渔一生艺术和生活经验的结晶和总结。

全书论及了戏曲理论、妆饰打扮、器玩古董、园林花卉、饮馔颐养等等。

清人余怀在书序中称其“事在耳目之内,思出风云之表,前人所欲发而未竟发者,李子尽发之;今人所欲言而不能言者,李子尽言之......汶者读之旷,塞者读之通,悲者读之愉,拙者读之巧,愁者读之忭且舞,病者读之霍然兴。

”如李渔所言:风俗之靡,犹于人心之坏,正俗必先正心。

然近人喜读闲书,畏听庄论。

有心劝世者,正告则不足,旁引曲譬则有余。

这大概是《闲情偶寄》的创作初衷,读罢此书,我不禁惊异于她的美妙。

其言近旨远,意味悠深,无不令人叫绝。

李渔是最会欣赏女人的。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湖上笠翁原非蠢物,不止为风雅功臣,亦可谓红裙知己”。

的确,笠翁先生对女人悦貌悦才。

在《声容部》他对女性的美容、服饰、习技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关于治服,李渔说: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以貌相宜;关于选姿,李渔说:尤物维何?媚态是已......女子一有媚态,三分姿色,便可抵过六七分;关于修容,李渔说,人谓脂粉二物,原为中材而设,美色可以不需,关于习技。

他说“使姬妾满堂,皆蠢然一物,我欲言而彼默,我思静而彼喧,所答非所问,所应非所求,是何异于入狐狸之穴,舍宣淫外,一无事事者乎?”如此说来,如果美丽的聪明的女人不遇知己,无异明珠暗投、仙桃喂猪。

明末士大夫的生活美学《闲情偶寄》中富于情致的居住

明末士大夫的生活美学《闲情偶寄》中富于情致的居住

明末士大夫的生活美学《闲情偶寄》中富于情致的居住李渔所撰写的《闲情偶寄》,共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等八个部分,除去《戏曲部》外,其他都于生活的情趣和美感有关,都可以称作生活美学。

今天是讲究美学的年代,所以对现代的设计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当然,当时的社会和现代有很大落差,也许文中的很多细节对我们没有实际用处,但我们可以接受他的理念:求新、求变、合理、合用。

把这种态度运营在当下,就可以设计出富于情致的居住空间。

厅壁装饰须简雅(出处:《居室部》厅壁)李渔认为厅堂墙壁虽然要挂名人书画,但将画裱装于墙上不如贴于墙上;将画贴于墙上,又不如直接画于墙上。

“裱轴不如实贴;轴虑风起动摇,损伤名迹,实贴则无是患。

且觉大小咸宜也。

实贴又不如实画:‘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州。

’自是高人韵事。

窗户讲求简单(出处:《居室部》窗栏)园林内的窗格,重点应先放在坚固,“其首重者,此在一字之坚,坚而后论工拙”,在坚固之后,才讲求工艺技巧。

且窗格“宜简不宜雕”。

借景的技巧在室外(出处:《居室部》取景在借)对于借景,李渔不喜欢传统园林将盆景、鸟笼、案石置于室内,“其拘束不舒,令人作囚鸾絷凤之想”;认为应该将之放于户外,借由窗格形成画景。

“设此窗于室内,必先于墙外置板,以备成物之用。

一切花盆笼鸟、蟠松怪石皆可更换置之,更可日日更换景色。

设立藏污纳垢处(出处:《居室部》藏垢纳污)李渔主张房间内要保持干净,因此必须设一个“套房”,可将废弃或者琐碎之物丢弃或放置于此,到了打扫之时一并整理。

“故必于精舍左右,另设小屋一间,有如复道,俗名‘套房’是也。

凡有败笺弃纸,垢砚秃毫之类,卒急不能料理者,姑置其间,以俟暇时检点。

”桌上物品排列要有巧思(出处:《器玩部》忌排偶)李渔认为,当置玩物于桌上时要有排列方法,千万不可以并排,不可以八字形、四方形、梅花形。

“大约摆列之法忌作八字形,二物并列不分前后,不爽分寸者是也;忌作四方形,每角一物,细如小菜碟者是也;忌作梅花体,中置一大物,四周以小物是也;余类可推。

浅析李渔《闲情偶寄》中的的休闲美学思想

浅析李渔《闲情偶寄》中的的休闲美学思想

浅析李渔《闲情偶寄》中的的休闲美学思想王卉(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内容摘要]:本文以《闲情偶寄》为切入点,探求李渔休闲美学思想的历史渊源,认为在四百年前的李渔休闲美学具有两大特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命主体与存在价值;“寓乐于用”,淡化文化活动的教化功能,追求平民化的休闲旨趣。

这对反观当下“生活审美化”现状,促进大众休闲文化的良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闲情偶寄》;休闲美学;生活审美化一“休闲”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内涵,“休”在《康熙字典》中,为“喜善也庆也”,[1]意即“吉庆、欢乐”的意思,强调人倚木而休,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闲”有娴静的含义,指思想的纯洁与安宁。

[2]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休”与“闲”的结合,是劳动与休憩的结合,也是物质生命活动与精神生命活动的融合。

休闲是人的一种生命状态,也是一种优雅的审美生存方式。

[3]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中的儒、道、释各家思想,也以不同的方式体现我们民族精神的休闲理念。

儒家的“曾点之乐”、道家的“逍遥游”、佛家的“林下风流”、理学家的“浑然天成”与“无入而不自得”,[4]无一不表达出休闲的意识和意境,以及思想家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在此重提李渔,因为李渔唤醒了我们对于“休闲”的记忆,一部《闲情偶寄》以一以贯之的美学观,广泛涉及各种艺术与生活现象的美学问题。

笔者认为,它突破了传统的美学研究范围,从艺术和美学的角度对休闲生活加以观照和提炼,以审美的眼光来关注以往很少专门提及的吃喝玩乐等休闲活动。

这对于以诗词曲赋为正统研究对象、重道轻器、厚古薄今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来说,无疑是一大进步。

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是西方哲学思想的一面旗帜,他指出:“休闲是一种心理和精神的状态——休闲感并非仅仅是外在因素的结果,也不是闲暇时间的必然产物。

它首先应当是一种心理倾向,是一种心灵状态……” [5]休闲为人们重视自我、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获得“畅”( flow )或“心醉神迷”(ecstasy) 的心灵体验提供了机会。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的主张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的主张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的主张
李渔是清朝初时期的一位著名作家和文艺批评家,他的著作《闲情偶寄》被认为是中国文艺理论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李渔提出了许多关于文艺创作和美学理论的主张,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
1. 调和性情:李渔认为,创作者应该让自己的性情得到充分的舒展和抒发,以此来达到创作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创作者的性情应该是天真、自然、纯粹的,而不能掺杂任何杂念。

2. 注重细节:李渔认为,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注重细节,以此来达到艺术创作的精益求精。

他提倡创作者应该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3. 模仿与创新:李渔认为,创作者应该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此来达到艺术创作的最佳效果。

他认为,模仿是一种有益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创作者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和审美水平。

4. 注重形式:李渔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非常重要,应该成为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提倡创作者应该注重艺术作品的形式设计,以此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最大化。

5. 主张趣味性:李渔认为,艺术创作应该注重趣味性,以此来吸引观众和读者的注意力。

他提倡创作者应该将自己的创作意图融入到艺术作品中,以此来达到趣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这些主张反映了李渔在文艺创作和美学理论方面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对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闲情偶寄主要表达的意思

闲情偶寄主要表达的意思

闲情偶寄主要表达的意思
《闲情偶寄》表达了李渔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全书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234个小题,涵盖了生活方方面面的细节和美学。

李渔在书中不仅关注戏曲、歌舞等艺术形式,还关注居室、器玩、饮食等日常生活中的琐碎问题,强调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李渔的闲情偶寄并非逃避现实的托词,而是对生活深度思考的结果。

他认为人生的乐趣在于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享受当下的闲暇时光。

在李渔看来,想要超越庸常的生活,关键是要有一颗爱美的心,要在当下去发现领略生活的美好。

总之,《闲情偶寄》主要表达了李渔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对精神生活的重视。

这本书既展示了中国古人生活意识中的精神热力,也体现了其对生活的思考和创造。

李渔《闲情偶寄》中的闲情美学思想

李渔《闲情偶寄》中的闲情美学思想

第32卷第3期2019年5月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Vol.32No.3May.2019收稿日期:2018-12-19作者简介:张国栋(1993-),男,河北省邯郸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元明清小说。

李渔《闲情偶寄》中的闲情美学思想张国栋(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摘要:晚明清初文人李渔没有像很多遗民诗人那样去缅怀故朝,他以平民身份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其代表作之一《闲情偶寄》就是李渔一生生活经验的总结,突出表达了其生活情趣———闲情。

闲情是紧张生活下的舒缓,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人生自我价值的肯定。

关键词:李渔;《闲情偶寄》;闲情美学;生活美学中图分类号:I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61(2019)03-0057-04李渔的《闲情偶寄》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广泛的喜爱,作品一改中国传统文学严肃的题材和文笔,将琐碎的“生活”搬进书本,以闲趣的风格将生活之美展现出来,将身心充分融入到生活和自然乐趣之中,让人耳目一新。

虽然有人认为这部作品无甚功用,且部分内容趣味低俗,但仍然无法阻挡这部作品对广大读者的影响,很多学者对《闲情偶寄》进行研究和探讨。

本文拟重点阐述何为闲情、李渔思想的成因以及李渔对个人生活价值的肯定等问题。

一、闲情的内涵《闲情偶寄》最突出的字眼便是“闲情”。

闲情不是没有事情做,而是享受生活的艺术。

对于文人来说,闲情是构筑其心灵自由必须的心理时空,正是有了闲情雅致,文人阶层才能脱离世俗的纷扰而创作出优雅的作品,显示其饱满的艺术人生[1](9)。

因此,闲情不是无用之闲,恰恰相反,闲情乃有用之闲。

(一)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的“闲”,这种“闲”追求自身精神上的超越,从而达到心灵上的平衡。

“亭上独吟罢,眼前无事时。

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

人心各自是,我是良在兹。

《闲情偶寄·颐养部》的美学思想探析

《闲情偶寄·颐养部》的美学思想探析

于 《 闲情 偶 寄 》 , 向世 人 展 示 他 的 文 艺修 养 和 生 活 情
趣, 同时 形 成 了 李 渔独 特 的 审 美观 。 本 文 尝 试 运 用 自
亡 之至” 的三 伏 天 。 在“ 随时 即景 就 事 行 乐之 法 ” 一 提到行乐要“ 随时” , 便 是合 时宜 , 应 时 序 节 令 之 然 审 美与 生 活 审 美、 内感 外射 的 审 美心 理 交 流 系统 的 段 中 , 相 关原 理 , 通过 以 下 几个 问题 来 解 读 李 渔 《 闲情 偶 寄 ・ 变化 。不 管 是 养 护 生 命 还 是 日常 生 活都 离 不 开 “ 时” ,
《 闲情偶 寄 ・ 颐养部 》 的美学思想探
芬 李韶
摘 要: 在 明 末 清初 闲 赏文 化 的 大 背 景 下 , 李 渔 寄 情 夏 。 ” 这便是在强调“ 度” , 有 度 才 能 保持 其 可持 续 性 , 如若 把 精 力 在 春 天 都 用 尽 , 如何能度过“ 疾病之生 . 死
在 近 些 年 的 李 渔 研究 中 , 《 闲情 偶 寄 》 是 个 热 门 话 《 颐养 部 》 中还有很多强调 “ 度” 的例子 , 不一一列举 , 题, 但 多集 中 于对 他 戏 曲 、 小说 理 论 的研 究 , 且 多 是 从 从 中 不难 看 出李 渔 对 于 “ 度” 的重视 , 适 度 是 最 佳 的 状 文学理论和创作理论的角度 , 鲜 有 美 学 角度 的分 析 。 态, 只有 “ 度 宜” , 事 物 的性 质 才 保 持 不 变 : 在 做 人 做 事 综 合 学 界 中林语 堂 、 黄强 、 杜书 瀛 、 杨 岚 等 学 者 对 上 只 有 “ 度 宜 ”. 人 事 才 能 协调 统 一

生活的逸致与闲情:《闲情偶寄》设计思想研究

生活的逸致与闲情:《闲情偶寄》设计思想研究




李 渔 的生 活 与 选 择
觉 世裨 官 、随 庵 主人 、湖 上笠 翁等 。他 自谓 “ 于 生
雉 皋” ,雉 皋 即 今 江 苏 如 皋 。时 因 父 亲去 世 而 回兰
闲情 偶 寄 》。 明 末 清 初 李 渔 所 作 的 一 部 关 于 是 戏剧 艺 术 和 生 活 设计 的 笔记 体 著 作 。李 渔一 生 著 作 众 多 ,为现 代 人 所 看 重 的主 要 是 其 戏剧 艺术 的 诸 多
生 活 的逸 致 与 闲情 : 闲情偶 寄 设 计 思想研 究
李砚祖 ( 清华大学 美术学院.北京 i 0 ) 08 0 4
[摘 要]Ⅸ闲情偶寄 》是 明末 清初 文人 李渔所 作 的一部 关于戏 剧 艺术和 生活设 计 的笔记体 著作 , 括词 曲 包
演 习、声 容、居 室 ,器玩 ,饮馔 、 植 颐养 八部 , 种 内容 多 与衣、食 、住 行 、用 相关 其 中既有李 渔诸 多设计 的 自我陈述 , 有其 作为设 计 又
溪 ,崇 祯 八 年 ( 十 五 岁 )在 金 华 应 童 子 试 ,三 十 二 岁 前 后 在 杭 州 两 次 应 乡试 ,均 未 能 中 举 而 绝 意 仕 途 。李 渔 早 年 因 为 药 商 家 庭 而 处 于 富 裕 的 生 活 之 中 ,清 兵 南 下 ,于 顺 治 三 年 破 金 华 ,李渔 回 到家 乡 兰 溪 ,此 后 ,生 活 渐 陷 贫 困 ,辗 转 于 杭 州 、南 京 诸
他 不得 不 从 事卖 文 、 戏 、设 计 、印书 等诸 多行 当 。 演
为 了养 家糊 口,甚 至 通 过 结 交权 贵 获 得 其 馈 赠 ,以 维持 其 不 菲 的 开 支 。从 李 渔 的 生 活和 他 的 才 情 与理 念来 看 ,几 乎 一 切 都 是 矛 盾 的 ,传 统 文 人 士 子 的道 德理 想 并 未 湮 灭 ,而 是 藏 之于 心 底 ;而 晚 明 和 清初

李渔《闲情偶寄》:交有道之士,享清闲之福

李渔《闲情偶寄》:交有道之士,享清闲之福

李渔《闲情偶寄》:交有道之士,享清闲之福李渔的《闲情偶寄.颐养部》是一部专讲如何颐养身心的著作,他提出了“兹论养生之法,以行乐先之”的观点,并且又为不同处境的人们指出了不同的行乐方法。

在《随时即景就事行乐之法》中写道:“善养生者,不可不交有道之士。

”认为人在清闲时与“有道而善谈者”聊天对谈,也是消遣休闲时光、有益身心健康的一大乐事。

“读书,最乐之事,而懒人常以为苦;清闲,最乐之事,而有人病其寂寞。

”读书是最令人快乐的事,懒人却常常觉得辛苦;清闲是人生最难得的快乐,有人却嫌寂寞难耐。

所以,世间只有少数人能安享读书之乐,清闲之福。

所谓“清光不厌多,高人不厌闲。

”闲情逸致中蕴涵着人生的真快乐,大快乐。

所以,高人雅士认休闲为“清福”,明人华淑在《题闲情小品序》中说:“夫闲,清福也,上帝之所吝惜,而世俗之所避也。

一吝焉而一避焉,所以能闲者绝少。

仕宦能闲,可扑长安马头前数斛红尘;平等人闲,亦可了却樱桃篮内几番好梦。

面上寒暄,胸中冰炭,忙时有之,闲则无也;忙人有之,闲则无也。

”对“清闲”毫无保留的赞美,肯定了休闲的价值。

可见闲与忙是两种相反的生活态度,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

一般人不认为闲是幸福,“病其寂寞”,因而好避闲而趋忙,故“能闲者绝少”。

但爱闲之人不等于慵懒之人,只是不愿为功名富贵而忙碌罢了。

清初文人张潮说:“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

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

天下之乐,孰大于闲?”可见,文人雅士在闲暇时也“情有所寄”,并不肯浮泛虚度光景,而其中的乐事,即闲人所好的闲情逸致,无不有益于身心健康。

而对于那些懒于读书、苦于清闲的人来说,如何消遣清闲的时光而不觉得孤独寂寞?“就乐去苦,避寂寞而享安闲,莫若与高士盘桓,文人讲论。

”李渔认为,“与高士盘桓,与文人讲论”是打发休闲时光的获益最大、快乐最多的方法。

正如金圣叹在《水浒传序》中所说:“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快莫若谈……有时风寒,有时泥雨,有时卧病,有时不值,如是等时,真住牢狱矣…吾友来,不以酒为乐,以谈为乐也。

宜:李渔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

宜:李渔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

宜:李渔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蒋继华【摘要】在中国古代,"宜"以其内在的质的规定性而被赋予了特殊的内涵和价值。

李渔《闲情偶寄》将艺术依附在细微而琐碎的日常生活细节中,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处处流露出"宜"的思想和意识。

具体表现在自然适宜的女性妆饰观、因地制宜的居室审美观和顺情随性的闲适人生观,鲜明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美学理念,在提倡"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具有重要启示和意义。

%In ancient China,Yi was given a special meaning and value with its intrinsic essence.Xian Qing Ou Ji willbe attached to the art of trivial details of daily life,pay attention to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everywhere reveal the thinking and awareness of Yi.It includes natural appropriate female adornment,bedroom aesthetic of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and leisurely life of essentially natural character,which reflects the people-oriented aesthetic concept vividly and ecological aesthetic viewpoint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On this day of aestheticism of daily life,it has an important inspiration and meaning.【期刊名称】《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5)001【总页数】5页(P47-51)【关键词】宜;李渔;美学思想;以人为本【作者】蒋继华【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盐城224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09作为明末清初的戏曲家和小说家,李渔一生著述甚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闲情偶寄·颐养部》的美学思想探析摘要:在明末清初闲赏文化的大背景下,李渔寄情于《闲情偶寄》,向世人展示他的文艺修养和生活情趣,同时形成了李渔独特的审美观。

本文尝试运用自然审美与生活审美、内感外射的审美心理交流系统的相关原理,通过以下几个问题来解读李渔《闲情偶寄·颐养部》的美学思想——《颐养部》到底透视出李渔怎样的美学观?如果李渔的审美实践活动是指向生命个体,那么究竟如何才能使生命体趋于完美?又是什么促使李渔不断追求美?关键词:李渔审美审美心理交流系统在近些年的李渔研究中,《闲情偶寄》是个热门话题,但多集中于对他戏曲、小说理论的研究,且多是从文学理论和创作理论的角度,鲜有美学角度的分析。

综合学界中林语堂、黄强、杜书瀛、杨岚等学者对《闲情偶寄》的各种研究,发现似乎总有几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闲情偶寄》到底透视出李渔怎样的美学观?如果李渔的审美实践活动是指向生命个体,那么究竟如何才能使生命体趋于完美?又是什么促使李渔不断追求美?本文试图以《闲情偶寄·颐养部》作为切入点,结合相关的美学原理与方法,对以上问题进行整体性的分析。

李渔在晚明生活了25年,近他人生三分之一的时光。

在闲赏的晚明社会影响下,形成了李渔独特的审美观,加之他自己年轻时丰富的审美实践活动,以及之后随着他人生的种种悲剧的发生,使得他越来越参透生活的真谛,越来越关注自己作为审美主体应发挥的能量。

《闲情偶寄》就是他的主体性能量的爆发,道出了他几乎所有的人生体验。

特别是《颐养部》,由于他的家学渊源,对医药之道颇熟,但是在该部中他写的不仅仅是医药之方,而是以人文的观点来体察生活、体察生命,得出处世及生存之道。

一、“时”、“度”与“和”通观《颐养部》行乐、止忧等六篇,几乎都与“时”和“度”有关。

所谓“时”,即时机,“度”是限度。

李渔强调做人做事要讲时机、讲限度,进一步言之便是要顺应自然,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

在《行乐》篇中,李渔认为行乐要分季节,“随时行乐”,合时宜地行乐。

“人有喜怒哀乐,天有春夏秋冬。

春之为令,即天地交换之候,阴阳肆乐之时也。

”①143春天到来的时候,正是天地交欢、阴阳行乐的时候,这是作者对自然的观审,进而投射到人的身上——“人心至此,不求畅而自畅”。

在这样的季节里,人们应如何养护生命?李渔说:“必留一线之余春,以度将来之酷夏。

”这便是在强调“度”,有度才能保持其可持续性,如若把精力在春天都用尽,如何能度过“疾病之生,死亡之至”①143的三伏天。

在“随时即景就事行乐之法”一段中,提到行乐要“随时”,便是合时宜,应时序节令之变化。

不管是养护生命还是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时”,“时宜”是最佳状态,只有在时宜的时候,世界和人才是和谐统一的,才有可能实现人的价值的最大化。

另外就是“度”。

在实践过程中,要掌握适度的原则,要学会把握分寸。

《颐养部》的“调饮啜”篇中,李渔道“太饥勿饱”,①152他强调饮食要注意度,几分饥便吃几分饱,如若吃多了,脾气会受伤,数月不能调和。

在《颐养部》中还有很多强调“度”的例子,不一一列举,从中不难看出李渔对于“度”的重视,适度是最佳的状态,只有“度宜”,事物的性质才保持不变;在做人做事上只有“度宜”,人事才能协调统一。

“时”和“度”是《颐养部》贯穿始终的关键词,“时宜”和“度宜”是养生良方。

李渔善于以小见大、借物言理,在这里他同样把“时”和“度”放到了生命层面,“时宜”与“度宜”结合就是“和”。

“和者,天地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物之所生也。

”《遁天之道》早就给“和”下了定义,和即阴阳谐和。

在整个美的范畴的发展史,从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到马克思都是以和谐为美的。

虽然美的历史形态有巨大差异,但和谐是美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共同理想,是一切美共同的本质,是贯穿于整个美的范畴的发展史的一个主导思想。

李渔用“时”和“度”突破了当时人们所认识的“美”的内容,他意识到人类社会生活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并且关注的不只是个人的欢愉喜乐,而是指向整个人类的生存发展,以“时”和“度”作为审美标准,寻求让人类生命价值充分体现之方——即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使人类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与自然的规律性和谐统一。

二、如何使生命体走向完美人类在大自然中孕育、产生和发展,一分一秒也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

马克思说:“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决定了自然审美与生活审美的统一关系。

”②135自然本身就具有其合目的性,且作为一种有相对独立性的形象在人的审美意识领域出现;人类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则必须通过创造性的活动不断在自然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这就促使人类展开对人生的审美,随着生活意识与审美意识的不断丰富,致使审美能力逐渐增强,意味着越能合理地组织对象世界,使之符合协调统一的要求。

在这种实践的结果中,人类不断把握和肯定着自己的实践,进而越主动地生存,越主动地改造自身及自然,以达成生命体美和的目的,使一个个生命体展现其俗世生命的美。

李渔正是用这一方法告诉人们如何使生命体达成美和。

他对自然的感受力无比敏锐,从《闲情偶寄》可见一斑。

比如他通过对四季气候、物候的观察,加上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写出了四季行乐之法。

他在这个体察、观审的过程中,自我觉醒意识和审美意识不断增强,以致参透生死。

死是不祥的、可怕的,但又不可避免、无法回避,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事实和归宿。

那该怎么办呢?李渔得出了一个豁达的结论:“不仁者,仁之至也。

知我不能无死,而日以死亡相告,是恐我也。

恐我者,欲使及时为乐,当视此辈为前车也。

”既然死不可避免,那么大家就抓紧有生之年及时行乐吧!这是他参透生死之后,主动追求生命之乐的表现。

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主体的理想和追求、确定的目标和方向是否同一,主体的价值是否得以完整体现,是不是作为“完整的人”②的美学生存。

三、什么促使李渔不断追求美李渔的一生多困顿潦倒,但在写《闲情偶寄》的时期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一个阶段。

李渔将心中积累的对自然的审美意识和对生活的审美意识以文学小品的形式外射表现出来。

他的这一整个审美活动的过程便是内感外射的审美交流的过程。

从整个审美活动的过程来看,内感外射构建起了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紧密联系,且内感外射的这种吐纳机制促使审美活动依照“接受信息和刺激——引起注意,进行选择、评价——意识投射——产生创造”这一原理进行运转,这是一个由浅入深、升级推进的审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审美意识不是静止在心中的死水,而是不时运动、激荡、翻腾的意识流”,②199同时它不断被丰富和更新,心灵中的审美意象也渐趋完美,最终被主体外化出来,便产生了创造。

正因为内感外射这个不竭的动力源泉,审美心理交流系统处于不断推进、螺旋上升的运动中;它作为一种心理动力,使生活意识在吐纳中不断向审美意识跃迁,最终将主体精神推向主动自由的审美反思的高度,并促使审美意识自生展、自组织、自适应、自协调,不断更新自体,不断自我超越,不断创造追求,汹涌澎湃,涌向一定的价值目标。

②213李渔的审美活动最初可能发生于鲜花的色彩、冰川的消融、盛夏的酷热、秋天的怡爽及冬天的风雪,这些音、形、色的刺激,在他心理上留下了最初的印象,印象引起了他的情绪,并向这些音、形、色投射,同时引起注意,选择并评价对象。

接着,在他的注意和选择之下,鲜花和融冰以春天这个整体给他以刺激,同样地以不同气候、物候凝聚而成的夏、秋、冬也给李渔以刺激,在他心理上留下整体印象,并激发起对四季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欲求;在审美欲求的推动下,李渔的审美情趣向整体印象投射,注意也由随意注意上升为审美注意,开始欣赏四季。

此时的四季已是审美对象,它与李渔这个审美主体的关系已上升为审美关系。

在欣赏四季的过程中,四季气候、物候等各种特征冲击着李渔的审美心理,并给他留下强烈的审美印象和审美感受,比如消融的冰雪、萌动的绿芽给李渔留下春天万物复苏的审美印象,这一印象进一步激发他的“人当此季,满体皆春”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又投射到审美意象,二者化合交融,春天里大自然如人般有欲望的萌动,人也如大自然般需要勃发,此时李渔心里的春天已是较为成熟的审美意象,它与大自然中的春天相应和,达到审美高潮,加上以往积累的相关生活经验和审美意识的共同参与,审美主体的内感外射向更高一级推进,进入了重新自觉的审美反思的高度上,整体地审视对象。

此时的李渔跳出了那个独立的审美意象,把目光指向人类与自然的长期生存发展上,提出春天行乐不宜过度,要薄发,要“留一线之余春,以度将来之酷夏”,也就是告诫人们要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人们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由以上论述可见,正是内感外射的审美交流系统促使李渔不断更新自体,不断创造追求,最终走向生命体美和的价值目标。

在晚明闲赏文化的大背景下,李渔并没有像其他人自娱自赏、自得其乐,而是用《闲情偶寄》点缀太平,警惕人心。

通过分析发现,他的确也是这样做的,仅从《颐养部》就可以看出他正是为了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不断完善生命个体的。

作为生活审美大师,他将自然审美与生活审美巧妙、完美地融合,使二者成为统一融合的整体,为我们勾勒出他由“时宜”、“度宜”上升到“美和”的美学观念,强调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如此人类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才会得到充分肯定,人类生命价值也才会充分体现。

如果说“时”和“度”是李渔的审美标准,那内感外射的审美心理交流系统就是促进李渔不断追求“时宜”和“度宜”的动力。

注释①李渔.闲情偶寄[m].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②李健夫.现代美学原理:科学主体论美学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参考文献[1] 李渔.闲情偶寄[m].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2] 李渔.闲情偶寄[m].王辉,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3] 李健夫.现代美学原理——科学主体论美学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 杜书瀛.李渔美学心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5] 毛文芳.晚明闲赏美学[m].台湾:台湾学生书局,2000.[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