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拉克方程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莱因-戈尔登方程(Klein-Gordon equation) 是相对论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中的最基本方程, 它是薛定谔方程的相对论形式,可用来描述自 旋为零的粒子。 克莱因-戈尔登方程是由瑞典理论物理学家 奥斯卡·克莱因和德国人沃尔特·戈尔登于 二是世纪二三十年代分别独立推导得出的。
2. 克莱因-戈尔登方程的获得


如果把(3.9)式看成一个方程组,然后在整个实数和复数范 围内求解,它是没有实数或复数解的,因为平方为1与相 加为0的方程彼此是矛盾的。因此,要得到满足(3.9)式的 解,只能寻找实数和复数以外的数学工具,狄拉克找到的 是泡利矩阵。 这提醒我们,任何没有实数或复数解的方程,很可能都是 我们没有找到合适的数学工具。这种思路将是创造新数学 工具的重要源泉,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狄拉克通常也被 看作是一个重要的数学家。
(3.9)

从(3.9)式可以看出,这四个系数 a1,a2 ,a3 , 的位置关系 是完全对称的,类似这样的四个系数关系称为彼此“反 对易”,它们每一个的平方都是1。可以这么理解对易 a1a2 a2a1 称为彼 a1a2 a2a1称为彼此可对易, 和反对易: 此反对易。狄拉克在量子力学中取得的第一个进展,是 借用了泊松括号 [A,B ] AB BA 来表示两个量的对易 关系, [A,B ] 0 表示两个量可对易。
H 1cPx 2cPy 3cP z mc
2
H 2 (1cPx 2cPy 3cPz m c2 ) 2 c 2 ( Px2 Py2 Pz2 ) m 2c 4
E 2 c 2 p 2 m2 c 4
i (c P mc 2 ) t
(3.11)


(3.11)式表明,当 i j 时,有 ai2 aj2 1 ;当 i j 时, 有 aiaj aj ai 0 。也就是说,(3.11)式与(3.9)式完全等 价,待求的这四个系数 a1、a2、a3、a4 必须满足(3.11)式 或(3.9)式。 必须说明的一点是,因为(3.11)式与(3.9)式等价,因此这 里采用克朗内克 δ 函数得到(3.11)式,主要是形式上的意 义。其实,(3.11)式比(3.9)式更加抽象和难以理解,去掉 (3.11)式和克朗内克δ函数丝毫不影响我们对狄拉克方程 的学习。但是,狄拉克是从克朗内克δ函数得到重要的启 发后,才提出狄拉克δ函数的。而且,克朗内克δ函数本 身就很适合描述矩阵,这对于狄拉克最后想到用矩阵表示 (3.9)式,很可能也有启发作用。由此可以想见,狄拉克 为何要在这里“多此一举”引入克朗内克δ函数。

第四步:泡利矩阵
为了最终确定这四个系数,狄拉克从泡利矩阵入手进行分析。 最初,电子的自旋是作为假设提出来的,泡利就是为了描述 电子的自旋角动量而创建的三个2阶矩阵 1、 2、 3。有时 为了表示方便,还可以加入两个辅助矩阵:单位矩阵I和0矩 阵O,
(3.12)

泡利矩阵满足如下关系(可以直接验证),或者说有如下一 些性质: (3.13)
《高等量子力学》 狄拉克方程
苏小强
内容提要
1.背景知识回顾:波函数、薛定谔方程
(非相对论的)
2.克莱因-戈尔登方程
相对论的
3.狄拉克方程
一、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
1. 物质波
德布罗意,192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 玻恩统计解释
电子源
感 光 屏
1926年,德国物理学家玻恩提出了几率波的概 念: 在数学上,用一函数表示描写粒子的波,这个 函数叫波函数。波函数在空间中某一点的强度(波 函数模的平方)和在该点找到粒子的几率成正比。 这样描写粒子的波叫几率波。
(3.7)

展开(3.7)式右边乘式,(注意:展开时,动量各分量 之间可以对易,但矩阵a1,a2 ,a3 ,之间不可对易。也就 是px py py px,但是 a1a2 a2a1 。矩阵乘法一般不满 足交换律)
(3.8)

要保证(3.8)式成立,可以让系数 a1,a2 ,a3 , 满足如下关系
(3.5)


其中 a (a1,a2 ,a3 ) β是待定系数。不过它们不是一般的系 数,因为一般的系数很难满足(3.4)式。狄拉克后来从 泡利矩阵得到启发:它们如果是4×4的矩阵,那么就 有可能满足(3.4)式。 比较(3.4)式和(3.5)式,可以得到如下对应关系
(3.6)

(3.6)式两边平方,(右边写成乘式,是考虑到矩阵的 不可对易性)
薛定谔方程
薛定谔方程的引入
1. 单色平面波(德布罗意波)
(取实部) 2. 薛定谔方程(一维)
寻求波函数随时间空间变化的规律 从自由粒子平面单色波出发
随空间的变化:
(1)
(2)
随时间的变化:
(2), (3)
(3)
薛定谔方程
3.薛定谔方程(三维)
拉普拉斯算符
4.算符
二、克莱因-戈尔登方程
1. 简介
因为量子力学标准波动方程要求的是能量的一次项,但 是 (2)式包含有根号,如果直接作算符代换,动量算符将出 现在根号内:
(3.1)
对自由粒子,有
(3.2)
对力场中的粒子,有(注意,因为有势能项V,光速c不能 放到等号左边)
(3.3)
与薛定谔方程相比,(3.2)式和(3.3)式的潜在问题是动量 算符在根号内,这不是量子力学标准波动方程形式。

第三步:克朗内克δ函数

为了简洁和统一描述(3.9)式,狄拉克采用了克朗内克δ函 数(Kronecker),其定义为:
(3.10)


克朗内克δ函数常用来描述矩阵。通俗地理解就是:如果 i和j表示矩阵的行列序号,那么克朗内克δ函数描述的就 是一个对角元素全部为1、其余元素全部为0的单位矩阵。 如果令 a4 ,则全部(3.9)式都可以用下式统一描述:
、 2 、 3 1
(3.16)

最后,所求的四个矩阵系数 a1、a2、a3、a4 就由 1、 2、 3 和 1、2、3 组合出来,组合的公式和结果为
1、2、3
(3.17)

这就是狄拉克构造出来的满足(3.9)式或(3.11)式的一组矩 阵系数,所有满足这种关系的四个矩阵都称为狄拉克矩阵。 不过,(3.17)式并不是唯一的狄拉克矩阵,它们一般被称 为“泡利组”,因为它们是2泡利矩阵的最简扩展形式。 费米也介绍过另外一种从泡利矩阵扩展出不同狄拉克矩阵 的方法,费米称之为“标准组”,现在也称为矩阵,它在 量子场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狄拉克方程
1.
狄拉克方程的解(负能量):
i (c P mc 2 ) t
如果动量为零(假设):
i mc 2 t
1 0
0 1
1 0
0 1
2 i mc t

为了得到一组矩阵系数,狄拉克介绍了一种方法。他先把 2×2的泡利矩阵扩展为如下4×4的矩阵,用 1、 2、 3 表示。
、 2 、 3 1
(3.15)

然后,狄拉克参照这三个4×4的泡利矩阵,又拼凑出了三 、 3 个类似的4×4矩阵 1、2、3 ,( 1、2、3 不是从 1、 2 变过来的,是狄拉克凭经验拼凑出来的,两者没有关系),
(3.14)

这与(3.9)式非常相似,说明用类似泡利矩阵这样的数学工 具来构造狄拉克方程是非常合理和自然的。这就是狄拉克 会想到系数可能是矩阵的原因,也是狄拉克在数学和物理 上的巨大突破。

第五步:狄拉克矩阵

狄拉克认为,如果把这四个系数看成矩阵,那么它们应该 具有与泡利矩阵类似的性质。但是,基于两个理由,它们 应该是4×4的矩阵,而不是2×2的矩阵:第一、 2×2的 矩阵无法描述超过三个以上的反对易量,而现在有四个反 对易量。第二、原来假设的电子自旋只要求波函数有两个 分量,但是现在因为出现了负能量的状态,波动方程解的 数目必定是以前的两倍,即波函数必须要有四个分量。
2 1 i mc t 0
0 1
2 1 i mc t 0
A B
0 1
根据上述方程: 波函数也必须为矩阵形式
玻恩,195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粒子在t时刻r点出现的几率
注意
(1)
概率振幅 归一化条件 态叠加、干涉
(2) (3)
干涉项
薛定谔方程
薛定谔、奥地利物理学家,1926 年建立了以薛定谔方程为基础的 波动力学,1933年获诺贝尔物理 学奖。
质点运动、电磁波(光学) 牛顿方程、麦克斯韦方程
物质波函数满足的规律
E
德布罗意波
Ae
i ( r P Et )
2 4 mc 2 2 c (k k ) 2
E c p m c
2 2 2
2 2
2 4
E c p m c
“+” 相对论
2 4
(2)
“-” 量子力学、负能量
保罗·狄拉克: 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者之一。
三、狄拉克方程
薛定谔方程因为不是相对论性的,它必然要向 相对论扩展。克莱因-戈登方程就是第一个相对论性 的波动方程,然而却不能计算氢原子,且一直为负 能态和负概率所困扰,所以长期不被物理学家所接 受。狄拉克方程正是在这种困境中应运而生的。它 融合了狭义相对论、海森伯矩阵力学、薛定谔波动 力学三方理论,能够计算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并且自动产生电子的自旋量子数。更巧妙的是,狄 拉克认为负能态对应着一种电子的反粒子,由此预 言了正电子的存在,并避免了负概率的困难。下面 详细介绍狄拉克方程的建立过程。
(1)
自由粒子薛定谔方程
KG方程
3. 自由粒子解
mc 2 2 c 2 2 t
2 2 4
Ae
i ( k r t )
2 4 mc 2 2 c (k k ) 2
Ae
i ( k r t )
P k

第六步:自由粒子狄拉克方程

得到狄拉克矩阵后,实际上(3.5)式的待定系数 a(a1,a2 ,a3 )
和 a4 就求出来了,这样,去掉根号的自由粒子相 对论能量动量关系也就得到了,其一般形式就是
利用能量和动量算符
进行代换,并作用于波函数,就得到了自由粒子的狄拉克 方程
i H t
Fra Baidu bibliotek 第一步:建立相对论方程的条件
与建立薛定谔方程类似,我们也是先建立自由粒子的狄 拉克方程,然后建立力场中的狄拉克方程。这里先列出 建立狄拉克方程的两个假设条件: 第一、方程具有量子力学标准波动方程 形式, ˆ 不一样。 Pˆ 仅哈密顿算符 H 第二、方程必须满足相对论的一次能量动量关系,所以 应该是(2)式,而不是(1)式。 这两个条件归结为要确定一个合适的、满足相对论能量 ˆ ,这是建立狄拉克方程的关键。 动量关系的哈密顿算符 H ˆ 因为波动方程左边是能量算符,所以右边的哈密顿算符 H 中就应该包含动量算符 Pˆ 。
虽然已经有了克莱因-戈尔登方程,但狄拉克认 为问题并未被解决。这个方程可能给出负值的概 率,量子力学对概率的诠释无法解释。 1928年狄拉克提出了描述电子的相对论性方程: 狄拉克方程。并独立于泡利的工作发现了描述自 旋的2x2矩阵。然而狄拉克方程与克莱因-戈登方 程有相同的问题,存在无法解释的负能量解。 这促使狄拉克预测电子的反粒子(正电子)的存 在。正电子于1932年由安德森在宇宙射线中观察 到而证实。狄拉克方程同时能够解释自旋是 作为一种相对论性的现象。 1933年、狄拉克和薛定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二步:待定系数能量动量关系


为了去掉根号,狄拉克采用了一种很巧妙的思路,实际上 就是一种待定系数法。 对自由粒子,可以把相对论能量动量关系写成如下形式:
(3.4)

狄拉克假定自由粒子的能量E与动量分量 (p x ,p y ,pz ) 质量m 0 之间存在最简单的一次线性关系。这样,对应于(3.4)式, 可以拼凑出一个去掉根号的待定系数方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