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教育与社会、人口和自然关系问题案例研究
高一下学期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优秀教学案例
![高一下学期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fbe8a08d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ee.png)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人口分布的特点、规律及影响因素。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探讨人口分布的特点、规律及影响因素。
2.明确小组合作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分配任务,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都能找到自己的责任和价值,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3.回顾上一章节的内容,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介绍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如东多西少、黑河-腾冲一线等,让学生了解人口分布的基本情况。
2.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如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政策等,引导学生掌握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人口分布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
3.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贴近实际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口分布的知识,提高地理素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贴近实际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注重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归属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口分布的知识,提高地理素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育问题案例研究
![教育问题案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938d5f676a20029bd642dd8.png)
案例3:教育与人的生活
案例1.1.1 教育帮她挽回做人的尊严P3 从该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和启示? 1.人的发展受到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因 素的制约。(性格与命运) 2.教育可以增强个体生存能力,丰富生存手 段. 3.教育可以使人更多地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 值。
案例4
升学选拔机制 学校评价问题 校长、教师的选聘问题 教育法制建设 第三编 微观教育问题 学校 班级 教师 学生 课程与教学过程 活动
课程简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课程开设目的、意义:通过对教育案例的分 析,使学习者了解教育案例的特性,掌握案例中 所蕴涵的教育规律、理论与方法,提高分析案例、 编写案例的能力。 本课程学习对学习者了解教学知识特性,提高分 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个体专业发展等都具有 积极的意义。 二、课程及其教学特点:以案例方式展示知识 (由特殊到一般);以案例为核心,围绕案例进 行教学。 三、主要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C.案例是典型性的事件。除有“问题或疑难情境” 的基本要素外,还需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 要能够从这个事件的解决当中说明、诠释类似事件, 给读者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启示。 D.案例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案例虽然展示的是一个 饶有趣味的故事,但案例与故事也有一个根本性的 区别,那就是故事可以杜撰,而案例不能杜撰,它 所反映的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是事件的真实再现。 从这一概述中可以看到,对事物的静态的缺乏过 程把握的描述不能称之为案例;信手拈来的没有问 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不能称之为案例;没有客 观真实基础、缺乏典型意义的事件也不能称之为案 例。
教育学习文章高一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学案(附答
![教育学习文章高一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学案(附答](https://img.taocdn.com/s3/m/a9d4a704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41.png)
教育学习文章高一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学案(附答专业学习第4单元高一地理:资源与人地关系的视角环境学案(附答案)课程标准:以某一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1、指导和学习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概念,理解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含义,并能加以区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原则,分析自然资源形成和分布的特点。
3、情感目标:树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资源环境的观念。
二、指导和学习过程(一)情景设置阅读课本p153图4-1-1的5幅图片中所反映的内容,哪些属于自然资源?你生活中使用的物品与哪些自然资源有关?文本学习模型专业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了解自然资源和什么是自然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资源的两个基本特征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在讨论进口问题后,我们得出以下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前两个,后一个。
自然资源可分为哪两大类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请将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资源进行分类,并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文本学习模型。
部编版】三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三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e4f65eb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2a.png)
部编版】三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本文将对【部编版】三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第四单元教材进行分析,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教授该单元内容。
教材概述第四单元的教材主要围绕品德与生活的主题展开,内容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联系等方面。
通过教材的研究,学生能够培养正确的品德观念,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并研究如何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教材内容分析1.人与自然教材通过讲述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对自然的珍惜之情。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教材提醒学生要保护环境,珍惜生态资源,同时也教授一些实际的环保行动和技巧。
2.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教材重点呈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友谊、帮助他人等方面。
通过教材的研究,学生能够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并学会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互相帮助。
3.人与社会的联系教材引导学生了解人与社会的联系,包括社会规则、公共秩序等方面。
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活动,教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识。
教学建议为了提高教材的教学效果,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具,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研究效果。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增加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结合实际情境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小组活动等方式,将教材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去。
注重品德教育: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总结部编版】三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第四单元教材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联系来培养学生的品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建议,结合实际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具,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单元内容。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教案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教案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https://img.taocdn.com/s3/m/8414e567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12.png)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能够运用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总体特点。
2、能够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计算能力。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2、通过小组竞赛,增强个体竞争意识,树立自信心。
1、关注人口问题,养成正确的人口观。
2、增强爱国意识和全球意识。
3、对我国的人口形势形成强烈的忧患意识。
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正确认识人口问题以及各国相应的人口政策。
人口
出生率
(70亿)——增长——自然增长率
死亡率
快(多) 慢(少)
住房 贫困 教育 就业 环境 交通 资源 老龄化 劳动力短缺 兵源不足
(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鼓励生育
生育控制。
第4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思考与练习题)
![第4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思考与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e9d94afef18583d0486459db.png)
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1。
教育独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陶行知B.梁漱溟 C。
蔡元培 D。
胡适2.教育独立论的主要观点不包括( )A.教育要独立于政党B.教育要独立于宗教C。
教育要独立于社会 D。
教育经费要独立3。
过分夸大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的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是()A.爱尔维修B.迈克尔·史潘斯 C。
陶行知 D。
爱德华兹4.过分夸大教育对社会的发展的作用的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 )A. 爱尔维修B.莱布尼茨C.康德 D。
迈克尔·史潘斯5。
明确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经济学家是()A.舒尔茨 B。
迈克尔·史潘斯 C.皮奥里 D。
爱德华兹6.第一次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教育事业的纯福利性观念的是()A。
教育独立论 B.人力资本理论 C。
教育万能论 D.劳动力市场理论7.用比较精确的数学模型证明了教育事业收益率的是()A。
筛选假设理论 B。
劳动力市场理论 C.教育万能论 D.人力资本理论8.筛选假设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舒尔茨B. 迈克尔·史潘斯C.皮奥里D.爱德华兹9.从分析劳动力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育的经济价值的是( ) A。
人力资本理论 B.筛选假设理论 C。
教育万能论 D.劳动力市场理论10.劳动力市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
戈登 B。
迈克尔·史潘斯 C. 皮奥里 D.舒尔茨11。
制约着教育发展规模、速度和结构的是()A。
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水平 C.科学技术 D。
人力资本1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是()A。
生产力 B。
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
科学技术13.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的是()A。
文化 B.政治经济制度 C.生产力 D.科学技术14。
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学校教育系统中的比例的因素是()A.人口的年龄结构B.人口的性别结构C。
人口的阶级构成 D。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单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cfcf6aefe4733687f21aac1.png)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单元教学设计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是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与人类,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其中核心内容是资源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根据核心内容的知识类型,教学应该按照事实性知识、概念、原理等课型设计并实施。
2、解析(1)对核心内容的解析本单元遵循高中地理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基本地理观念的培养为重点,其中最基本的地理概念是“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该问题的认识,不仅需要分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还要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因此课程标准在列出前三部分之后,又单独安排这一部分内容。
力求从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变化、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四个方面来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基于对课程标准的分析和理解,本单元教材在内容组织上采取以点带面、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设计要求,在讲清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从自然资源、自然灾害、自然条件及其变化三个方面,通过解析不同的案例。
(2)对有关事实性知识的解析关于自然资源的概念应把握其本质特点,即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自然资源共性特征需要结合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加以分析、理解,并把握这一概念的内涵:分布的不平衡性、资源间的联系性、数量的有限性、利用的发展性。
教材以土地资源为例,探讨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自然灾害的种类很多,但是一定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自然界的异常变化,二是必须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资源破坏等。
教材以我国洪灾频发的事实切入,旨在引起学生对自然灾害及其危害的关注和思考。
自然条件的变化会对人类产生很大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影响,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及科学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教材重点讲述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相应对策。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1)单元目标①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共性特征②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影响及其任何防灾减灾③全球气候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2)课堂教学目标第一节①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共性特征,结合实例辨析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②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自然资源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③理解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第二节①自然资源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其危害②通过学习洪灾,学会分析诱发自然灾害的种种因素,简述自然灾害造成的主要危害以及防灾、减灾的方法和措施第三节①通过分析不同时期全球气候的变化,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三种时间尺度及其特征②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解析(1)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旨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后落实到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学地理教学案例剖析 ——人口与人口问题的处理与应对
![中学地理教学案例剖析 ——人口与人口问题的处理与应对](https://img.taocdn.com/s3/m/76630bf8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b0.png)
中学地理教学案例剖析——人口与人口问题的处理与应对人口与人口问题的处理与应对人口问题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通过案例剖析的方式来探讨人口与人口问题的处理与应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问题的背后原因和影响,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基于中学地理教学的实践与案例,从人口增长与控制、城市人口问题和农村人口问题两方面分析人口与人口问题的处理与应对。
一、人口增长与控制人口增长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和潜在挑战。
通过案例剖析,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人口增长背后的原因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应对人口增长所采取的措施。
例如,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人口增长的挑战。
在案例分析中,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中国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和效果。
例如,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缓解了社会压力和资源压力。
然而,该政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老龄化问题和性别比例失衡等。
通过分析这些案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人口增长与控制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问题解决能力。
二、城市人口问题城市人口问题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给城市带来了许多问题。
通过案例剖析,可以使学生对城市人口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疏解和城市扩张为例。
城市疏解是指将一部分人口和产业从大城市转移至中小城市或乡村地区,以减轻大城市的过度拥堵和资源压力。
而城市扩张则是指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即城市的人口和城市面积的增加。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了解到城市疏解和城市扩张背后的原因,以及这些措施对城市人口问题的影响。
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探讨城市疏解和城市扩张策略的利弊,进而学会分析和解决城市人口问题的能力。
三、农村人口问题农村人口问题是人口与人口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自然与社会教育的案例分析
![幼儿园自然与社会教育的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62db18f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73.png)
幼儿园自然与社会教育的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该幼儿园坐落于城郊,环境优美,校园绿化率高,拥有多种植物和动物,是一所注重自然与社会教育的幼儿园。
该幼儿园的自然教育主要包括野外探索、观察自然、亲近小动物等方面,社会教育主要包括礼仪教育、文化传承、社交能力培养等方面。
二、自然教育案例分析1.野外探索该幼儿园每年都会组织幼儿进行野外探索活动。
幼儿们穿上出行的装备,带上水和食物,出发去探索附近的自然环境。
在探索过程中,幼儿们会发现各种自然景象,如山谷、河流、森林等。
他们还会发现各种动物和植物。
这样的活动让幼儿们切身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和神秘,增强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
2.观察自然该幼儿园的自然教育还包括观察自然。
幼儿们会在课堂上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如四季变化、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等。
老师还会带领幼儿们到校园内的花园里,观察和研究植物的种类和生长规律。
幼儿们还会观察小动物,如蚯蚓、蜗牛等,通过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自然界的奥妙和神秘。
3.亲近小动物该幼儿园还有一个小动物园,幼儿们可以和小动物们亲密接触。
小动物园里有各种动物,如兔子、鸟类、老鼠、龟等。
幼儿们可以喂兔子、给鸟类喝水、抚摸龟壳等,让他们感受到小动物的温顺和可爱。
通过与小动物的亲近接触,幼儿们的爱心和责任感得到了培养。
三、社会教育案例分析1.礼仪教育该幼儿园注重礼仪教育。
每天早晨,老师会带领幼儿进行升旗仪式,让幼儿们学习国旗的含义,感受国家的荣耀和自豪。
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还会教授幼儿们基本的礼仪知识,如问候、致谢等,让幼儿们懂得如何与人交往,培养了他们的社交能力。
2.文化传承该幼儿园注重文化传承。
每年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幼儿园都会组织庆祝活动。
在活动中,老师会向幼儿们介绍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文化内涵,让他们懂得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此外,幼儿园还会邀请文化名人来给孩子们讲故事、讲传统文化,让他们在快乐中接受文化的熏陶。
3.社交能力培养该幼儿园注重社交能力的培养。
教资考试人口对教育的影响案例
![教资考试人口对教育的影响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52ab057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08.png)
教师资格考试人口对教育的影响案例一、案例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流动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
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这也对城市的教育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个背景下,教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成为了衡量一个地区或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案例分析以北京市为例,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市的人口数量一直处于高位。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北京市的教育资源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尤其是在一些热门地区和名校,教师岗位的竞争非常激烈。
为了获得一个教师岗位,许多应聘者需要参加教师资格考试,而考试通过率则成为了他们能否获得岗位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对近几年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北京市教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考试难度增加: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资格考试的难度逐渐增加,对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 竞争激烈:由于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和良好的福利待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报考教师岗位。
这使得教师岗位的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对于一些热门地区和名校的岗位更是如此。
3. 教育资源不均衡:由于城市发展的不均衡,一些地区的学校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而另一些地区的学校则相对落后。
这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教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存在较大的差异。
三、案例结论人口流动和人口增长对城市的教育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教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成为了衡量一个地区或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例如:加强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福利、加强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等。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支持。
《人口、资源、环境》 学历案
![《人口、资源、环境》 学历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c92269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67.png)
《人口、资源、环境》学历案一、人口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影响资源和环境的重要因素。
在当今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人口增长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
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全球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较高。
这一方面反映了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降低;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人口过多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首先是对粮食资源的需求增加。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需要开垦更多的耕地,这可能导致森林砍伐、草原退化等生态问题。
其次,水资源的供应也面临挑战。
人口增多意味着用水量的增加,而水资源的分布并不均衡,一些地区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再者,能源的消耗也随着人口的增长而上升。
传统的化石能源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破坏。
人口的分布也会影响到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状况。
在一些地区,人口过度集中,导致城市的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问题。
而在另一些地区,人口稀少,资源开发不足,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此外,人口的素质也至关重要。
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人群往往更能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采取更环保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二、资源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
自然资源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如土地、矿产、森林、水、能源等。
然而,这些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资源的开采和利用速度超过了其再生和恢复的速度,导致许多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以矿产资源为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它们的储量是有限的。
过度开采和使用这些能源不仅会导致资源的短缺,还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加剧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
水资源是生命之源,但全球范围内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
第四单元教育和社会人口和自然关系问题案例研究
![第四单元教育和社会人口和自然关系问题案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c627536bb4cf7ec4bfed041.png)
教学目标:
• 使学生掌握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 与人口的关系、教育与自然的关系。
• 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宏观理 论与教育问题,形成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能力,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 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和教育发展的现状,提 升对教育发展的认知水平,增强热爱教育、献 身教育的信念。
• 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受教育自身因素和外部多种社会 因素的共同制约。教育既不是无能的,也不是万能的。
• 学校教育中仅凭意识形态的灌输很难帮助学生实现对社 会规范的内化。对于学生的道德规范教育要遵循其身心 发展规律,为他们提供真实的教育情境,让他们在亲历 各种矛盾冲突并切实加以解决的过程中,实现道德的提 升。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问题案例研究
一、案例展示
案例1 弗吉尼亚大学的荣誉体系
自18世纪建国以来,美国在经济上一直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在政治 上提倡实 可靠,不应当以欺骗的手段牟取额外的利益。而政治上的民主则更要以全 体国民的诚实、正直为保障。虚假和欺诈是民主社会的毒瘤。因此美国十 分注重公民教育,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将学生的诚信教育放在首要位置。
四、作业
案例1 “课改”,想说爱你不容易
王同是河南省某县重点中学的一名优秀教师。 2002年9月,学校将王同老师选入“新课改先锋队”, 并将其任教的班级列为“课改实验班”。初接触“课 改”,王同老师干劲十足,有一种不干出点名堂誓不 罢休的执著。他反复参加各种培训、学习,经常听课 并尝试制作课件。课余时间,他还与同事共同研究 “课改”新思路。在课堂上,王同老师有意识将学生 的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与基础知识的 掌握结合起来。在实施“课改”中,王同老师的教学 水平发生了质的改变,从全乡“课改”教师中脱颖而 出,得到了学生和各级领导的肯定并获得全县“优质 课教师”的光荣称号。
人文地理六年级人口问题案例研究
![人文地理六年级人口问题案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2c5849d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06.png)
人文地理六年级人口问题案例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科中,人口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而在六年级的学习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这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内容。
本篇文章将通过一个案例研究,探讨人口问题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以及相关解决方案。
1. 案例背景说明我们选取的案例是某县城的人口问题。
该县城位于我国东部地区,曾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县城。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该县城的人口规模逐渐壮大。
现阶段,该县城正面临人口过多、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
2. 人口过多的影响随着人口的增加,该县城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社会资源不足。
学校、医院、交通等公共设施无法满足人口膨胀的需要,导致教育和医疗资源短缺。
此外,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也直接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3. 资源短缺问题人口过多导致该县城的资源日益紧张。
农田面积减少,农作物产量下降,无法满足居民的口粮需求。
此外,水资源也变得稀缺,居民用水困难。
由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资源短缺问题将进一步加剧。
4. 环境恶化的影响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该县城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大量的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产生,导致空气质量下降、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
这不仅影响到居民的身体健康,还给该县城带来了形象上的负面影响。
5. 解决方案针对该县城存在的人口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应对人口过多、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
(1) 调控人口增长通过加强计划生育政策,引导居民合理控制生育率,减少人口增长速度,从源头上控制人口数量。
(2) 资源优化利用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田的综合利用率,增加农作物产量。
此外,合理规划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高用水效率,保证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3) 环境保护与治理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督力度,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同时,加强城市垃圾处理和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提升环境治理的水平。
6. 案例启示和总结通过这个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人口问题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世界的人口教育教学案例(2篇)
![世界的人口教育教学案例(2篇)](https://img.taocdn.com/s3/m/17c2326d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f4.png)
第1篇一、背景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战略性的问题。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提高学生对人口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我们开展了一次以“世界人口教育”为主题的探究活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口数量、分布、增长趋势等。
2. 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让学生掌握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4.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人口增长曲线等,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人口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与人口问题相关的研究方向,如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人口城市化等。
(1)人口增长组:研究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现状及原因,探讨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发展的影响。
(2)人口老龄化组:分析世界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原因、现状及影响,探讨应对措施。
(3)人口城市化组:研究世界人口城市化进程,分析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探讨可持续发展策略。
3. 小组汇报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展示研究成果。
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4. 教师点评教师对每个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探究活动的收获,反思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并提出对未来人口问题的关注和建议。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精神、表达能力等。
2. 结果评价:评价学生对人口问题的认识程度、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探究能力的提升等。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人口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活动中有所收获。
小学地理与环境科学第四年级第四单元案例分析
![小学地理与环境科学第四年级第四单元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48ccf28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5d.png)
小学地理与环境科学第四年级第四单元案例分析按照要求,以下是按照案例分析的格式和要求,给你写的小学地理与环境科学第四年级第四单元的文章。
案例分析:小学地理与环境科学第四年级第四单元案例一:城市与农村的区别在地理学中,城市和农村是两个不同的地理概念,它们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案例将从人口、建筑、交通、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1. 人口差异城市通常拥有更多的人口,而农村则相对较少。
这是因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因此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
与此相反,农村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就业机会相对有限,因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
2. 建筑风格和密度城市的建筑更加高大、密集,大楼丛立,道路宽阔。
高楼大厦、购物中心、公共交通站点等都是城市中常见的建筑物。
相比之下,农村的建筑则更加矮小、分散。
农村的房屋多为农民自建,以独立的农舍为主,周围绿树成荫,环境宜人。
3. 交通方式城市的交通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公交车、地铁、出租车等。
人们可以通过多种交通工具方便地到达目的地。
而在农村,交通方式相对有限,主要依靠步行、自行车和摩托车等非机动交通工具。
4. 生活方式城市生活快节奏,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常常紧密相连,社交活动丰富多样。
相比之下,农村生活节奏相对较慢,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相对独立。
农村的生活节奏较为宁静,社交活动主要以农民互帮互助、村民集会等为主。
结尾:通过以上对城市与农村的区别进行的案例分析,我们了解到了两者在人口、建筑、交通、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的不同。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城市和农村的特点,增进对地理与环境科学的认识。
以上是根据题目“小学地理与环境科学第四年级第四单元案例分析”为依据,按照案例分析的格式和要求所写的文章。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社会第一年级第四章案例分析
![小学社会第一年级第四章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3e9c806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b6.png)
小学社会第一年级第四章案例分析在小学社会课程的第一年级中,学生们开始接触社会科学知识,其中第四章关于案例分析的教学内容非常重要。
案例分析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观察和思考,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下面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小学社会第一年级第四章的教学内容。
案例一:留学生的故事在小学社会第一年级第四章的案例中,我们选择了一位留学生的故事作为教学案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所小学中,讲述了一个外国留学生在学校中遇到的困难和他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过程。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外国留学生在陌生环境中所面临的问题,比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
学生们可以观察并分析这些问题,并思考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留学生融入学校生活。
案例分析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观察:学生们观察留学生在学校中的困难和问题,比如他们可能会发现留学生很难理解中文讲解、很害羞不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等。
2. 分析:学生们分析留学生遇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们可以通过讨论或者小组活动来分享各自的分析结果。
3. 解决问题: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分析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并与同学们一起讨论。
例如,他们可以建议用图片和手势来辅助语言理解,或者组织语言交流活动来帮助留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们不仅可以了解外国留学生的困难和问题,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将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案例二: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除了留学生的故事,小学社会第一年级第四章的案例还可以选择关于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们将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进行观察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们可以观察城市交通中的问题,比如道路狭窄、车辆过多等,然后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他们可以思考如何通过改善交通规划、提高公共交通工具的利用率等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世界的人口教育教学案例(2篇)
![世界的人口教育教学案例(2篇)](https://img.taocdn.com/s3/m/0cf05868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76.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人口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人口结构复杂,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
因此,将人口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人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本案例以某中学八年级《世界的人口》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开展有效的人口教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概况,包括人口数量、分布、增长趋势等。
- 理解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
- 掌握我国的人口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人口信息的技能。
-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
- 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口现象。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世界人口变化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人口数量是如何变化的?人口增长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讲授1. 世界人口的基本概况- 介绍世界人口数量、分布、增长趋势等基本概念。
- 分析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差异,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与农村。
2. 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 讲解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空气污染等。
- 分析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如就业、教育、医疗等。
3. 我国的人口政策- 介绍我国的人口政策,如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等。
- 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人口数量、结构、素质的变化。
(三)课堂活动1. 角色扮演- 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如政府官员、企业老板、普通市民等,讨论如何应对人口增长带来的挑战。
2. 案例分析-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如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口问题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人口问题上的认识。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教案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教案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f1680eb0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90.png)
(难点巩固)
根据实际教学设计需要增行
小结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填写示例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在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的情况下,很难进行即借位又退位的计算。
难点教学方法
填写示例
1.通过XX直观演示算理XX
2.XX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和气候反映出来。纬度过高或过低对人类生活都不相宜,高纬度地带的限制尤为严酷。寒冷、土壤冻结、光照不足使土地得不到开发,迄今人类定居的北界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 -20℃的等温线相合。地势高、起伏大也妨碍人类居住。中纬度地带居民多定居在地势较低的地方,只有部分热带国家利用气温垂直递减的规律,选择一二千米以上的高原或山间定居。干燥气候和湿热气候都有碍于人口分布,随着科技与医学的进步,湿热环境的不利影响正在克服,但干旱的环境仍然是人口活动的重大障碍。
自然环境提供了人口分布的地理框架,而人口分布的格局则决定于社会经济条件。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农业是压倒一切的生产部门,人口分布表现为土地依存型或农牧业依存型,相对分散而均衡,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常常集中大量人口。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人口向城镇集中,但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中,城市人口不占重要地位。人口密度的差异取决于土地肥力、土地利用方式(农或牧)、作物种类、灌溉条件、集约的程度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单位面积产量或载畜量。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工业、交通、商业、国际贸易的发展,使人口分布转向工业依存型。在这一转变中,工业是动力,交通运输业是杠杆。工业在城镇的集聚,相应地吸收着基本人口和服务人口,使乡村人口源源转入城镇,城镇体系逐渐形成,人口分布格局从散布型走向点、轴集中型。国际贸易的发展,更刺激了沿海港口城市的成长,促进了海岸带人口的密集。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教案人口问题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教案人口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ab2f9ab9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12.png)
《人口问题》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如果人口增长过慢会带来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2.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会带来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教学方法: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重、难点:人口过多或过少带来的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漫画《苦难的母亲》
[提问]请你举例说明,如果人口增长过快会出现哪些人口问题? (学生可广泛列举) [教师总结]
1.人口问题的表现(板书)
a.交通堵塞b.就业困难c.居住条件差
d.饥饿贫困e.环境污染
[提问]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许多人口问题,那么人口长期停止增长或减少会不会也带来人口问题呢?会带来哪些问题呢?(也会带来问题。
例如: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养老负担重等)
2.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
[提问]人口增长过快或减少都将带来人口问题,怎祥才能使人口增长比较合适呢?(a.控制人口数量,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果相质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b.提高人口素质,使人们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人才的构成包括具有不同科学文化程度的人才之 间的比例和具有不同专业和技术的人才之间的比例两 个方面。学校教育可以依据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总 需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 人才。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造就人才具有主动性、超 前性和灵活性。因而,当前学校已经成为构成和调整 社会人才体系的主导形式。 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地位和角色不再由血缘关系 来确定,人们必须运用自己的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 赢得应有的社会地位。教育具有社会化和选拔的双重 功能,促使教育成就高的人充任重要的社会角色,从 而促成竞争式的社会流动。
【选自马俏:《以我的荣誉发誓》,载《读者》2003年第21期】
观点与原理
教育主要通过使学生内化作为现代社会有效成员所必须 遵循的道德和社会规范以及为社会培育和选拔人才的方 式实现对社会运行与发展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一般而言,文化、教育的落后,往往是产生和盛行政治 上偏激、盲从、专制主义的原因之一;教育的兴旺发达, 又是政治上实行民主、进步的基础性保证。 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受教育自身因素和外部多种社会 因素的共同制约。教育既不是无能的,也不是万能的。 学校教育中仅凭意识形态的灌输很难帮助学生实现对社 会规范的内化。对于学生的道德规范教育要遵循其身心 发展规律,为他们提供真实的教育情境,让他们在亲历 各种矛盾冲突并切实加以解决的过程中,实现道德的提 升。
作业
案例:教育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张艺谋21岁时因为有一些文体特长被破例从农村招进陕西国棉八厂, 又由于出身问题而只能在厂里当辅助工,从事清扫、搬运一类的工作。 他不想虚度青春,于是在闲暇时间自学摄影。1978年,张艺谋报名参 加高考,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后又转行做导演,目前在国 内外电影界已享有盛名。在谈及自己成功经历时,张艺谋坦言“1978 年考上电影学院,是我一生最大的命运改变。” 达瓦次仁出生于珠穆朗峰山脚下的定日县措果乡,祖辈农奴,从 小跟随当差的父亲到拉萨上学,1964年步入清华大学,成为第一个到 清华读书的藏族青年。毕业后他到西藏大学藏文系工作,同时任布达 拉宫译审,是藏文国际标准编码方面的权威。接受采访时,达瓦次仁 说:“人说‘五十而知天命’,现在回想过去,觉得这一辈子让自己 最满意的一件事就是读书和获取知识。是知识,使我从一个大字不识 的西藏农奴成长为一名藏文教授。”
学生必须在平时的每份作业、论文或考试的首页上部写有一段誓 言,英文原文如下:On my honor as a student I have neither given nor received any help for this assignment/test.翻译成中 文就是:“作为学生我以我的荣誉起誓,我没有为了这份作业、这场 考试给予或接受任何的帮助。” 每个学生需要将这段文字手写一遍,然后庄严地签名。教授有权 拒绝批改没有荣誉保证的作业或试卷。未经教授允许,学生也不得与 人合作完成作业或考试。 尽管有时这种荣誉体系有些不近人情,但它的确在培养学生诚信 品质方面起到了独特的效果,而且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充分信任。平 时,弗吉尼亚大学的大考小考从来没有监考老师,但却很少出现过任 何形式的作弊行为。一次,有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女生在社会学的期末 考试那一天要回家奔丧,教授将试卷交给她说:“回去吧,在飞机上 把它做完。”教授并没有要求她提供任何人的监督。这位女生真的在 飞机上把试卷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将试卷封好交给了一位 空姐代为寄出。空姐在信封上写下了:“林西· 柏德小姐在旅程中用3 个小时独立完成了这场考试,全体在美国国家联合航空公司第1433号 民航客机的服务人员可以作证。我们可以以我们的名誉担保并祝贺弗 吉尼亚大学有如此卓有成效的荣誉体系和信誉卓著的学生。”
【选自《课改,爱你真的不容易》, 载2004年3月30日《教育时报》】
问题与思考
1.对于王同老师放弃“课改”的做法,你持何 种态度?请说明理由。 2.结合本书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原理,谈谈 在教育改革中学校及相关部门应当如何确立自 身教学目标,调动一线教师教育改革的积极性, 推动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选自金新:《“淑女绅士”观的底蕴是什么》,载2003年11月1Fra bibliotek日《南方周 末》】
1.你对该校提出的“绅士”、“淑女”的培养 目标持何态度? 2.为什么“绅士”、“淑女”教育能在教育实 践中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这一结果给道德教 育带来什么启示? 3.你认为“绅士”、“淑女”培养目标在学校 道德教育中是否具有生命力?请说明理由。
问题与思考
教育与人口关系问题 案例研究
案例2 教育帮助金寨县实现了人口与经济的 良性循环
金寨县地处鄂豫皖三省七县两区结合处,辖29个乡镇(办事处),总 面积3814平方公里,总人口63.5万,是安徽省面积最大、山区人口最多的 县。20世纪80年代初,这个人多地少、人多粮少、山多林少的县,常流传 着一句顺口溜“冬天晒太阳,吃饭倚门框,四季靠救济,贼来心不慌”。 为了改变金寨县的落后状况,积极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1983年县政府 率先喊出了“贫困山区要致富,少生孩子多栽树”的口号。 由于当地群众始终抱着传统的“多子多福”,“不生男孩不罢休” 的观念,因此推行计划生育困难重重。于是,金寨县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基 础上,大力提高人口质量,力图通过宣传计划生育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方式 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金寨县1980年成人受教育年限仅为3.7学年,1990年 上升到4.5学年,2000年上升为8.3学年。1998年,全县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升学率也由1978年的10%上升为30%以上。
第四单元 教育与社会、人口 和自然关系问题案例研究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问题案例研究
案例1 弗吉尼亚大学的荣誉体系
自18世纪建国以来,美国在经济上一直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在政治 上提倡民主和平等。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公平竞争,要求买卖双方都要诚实 可靠,不应当以欺骗的手段牟取额外的利益。而政治上的民主则更要以全 体国民的诚实、正直为保障。虚假和欺诈是民主社会的毒瘤。因此美国十 分注重公民教育,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将学生的诚信教育放在首要位置。 弗吉尼亚大学以建立荣誉体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荣誉体系 把每位跨入弗大校门的学生纳入其中。每个人,必须在弗大之父杰弗逊的 塑像前宣誓不得背叛荣誉体系。荣誉体系的执行者全由学生组成,每个学 院选出两名代表成为学生法官,一旦发现弗吉尼亚大学学生的违反荣誉的 行为(即说谎、欺骗和偷窃),学生法官将会立即报告学校,请求学校将 该生开除。荣誉法庭铁面无私,毫无情面,一旦案情确凿,则该生无论背 景、家境、以往成就、对学校的贡献大小,必须在规定的时间之内离开弗 吉尼亚大学。
在过去的20年里,随着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他 们的观念果真有了巨大的转变。他们把眼光从“生男 孩”转到勤劳致富和改善生态环境上,真正实现了当 年“少生孩子多栽树”的发展目标。2001年,全县人 口出生率由1980年的25.3%下降到11.37%,全县无孩 和一孩妇女占已婚育龄妇女的54%,多孩妇女仅占 9.3%。按“三普”的生育水平推算,20年来全县少生 了10余万人,少生人口减少毁林面积6.7万多公顷。同 时,20年间,全县多造林1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已由 1980年的33.4%上升到目前的70%以上。而今,金寨 县的顺口溜变成了“绿山绿岭绿村庄,多数农户楼瓦 房”。
【选自陈昌清:《推行计划生育 改善生态环境——金寨县实施“少生孩 子多栽树”发展思路20年之调查》,载《人口与经济》2002年第5期】
观点与原理
教育具有控制人口数量的功能。教育可以增强人们对于自然界、 人类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认识;提高人们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 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及在人类自身再生产中的计划性和目的性。 一般而言,在现代化社会里,国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越高, 人口出生率越低;反之,教育越不发达,国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 水平越低,人口出生率就越高,越难以控制。 教育可以实现人口质量的提高。一方面,教育可以提高育龄成年 人的科学文化水平,使其做到科学怀孕、科学分娩、科学抚养, 从而实现人类的优生优育;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终身教育有助于年轻一代的 健康成长,并使之发展成为质量较高的各种专门人才,进而推动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然而,出乎王同老师的意料,学校在实施“课改”后 对学生和教师的考核方式未发生丝毫变化。对于学生 的评价仅仅依据其考试分数,对于教师的排名则依然 只参照学生统考成绩。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创 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师生关系的融洽,学校 根本不闻不问。王同老师的学生在统考中没有取得理 想的成绩,甚至排在全乡的后列。对此王同老师十分 伤心。他非常爱他的学生,他一直在反思,自己的教 学改革到底是对学生的关爱还是对他们的不负责任? 也有些同事劝说他,“好学校只抠死知识,课改不课 改没什么两样。你两头兼顾怎么能考过别人?”经过 一番思想斗争,2004年3月王同老师放弃了已进行一年 半的“课改”工作,重新回到“非课改实验班”任教。
案例2 “绅士”和“淑女”教育到底该不该?
由于受一些传媒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有些青少年学生动辄出口成 “脏”,在学校内传播灰色口头禅,破坏学校的校风,引发师生以及学生 之间的关系紧张。面对此现象,南京四中的王苏民校长召集全校教师共同 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将他们塑造成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文明 人。全校教师集思广益,最终就语言文明拟出了专项教育活动的计划书。 在学校综合楼前悬挂两条宣传标语:“出言吐语勿忘语言文明可净化心灵, 行为举止切记恶小不为能修身养性”,“和声细语展淑女气质,谦恭礼让 显绅士风度”。 有人对“绅士”、“淑女”这一“立人”标准的制定过程产生置疑, 他们认为,学校确立这一培养目标并非是“居高临下”通盘考虑的结果, 纯属偶然之举。教育者自己对“淑女绅士”观的认识仅是处于朦胧状态, 只是救急的权宜之计;学生对于“淑女绅士”标准的理解也不一。 有人对“绅士淑女”本身的内涵给予批评,认为“淑女绅士”是封建 时代的道德标准,与“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密切相关。现代中学生 性格活泼,用不加界定与不作重新审视的“淑女绅士”标准统一要求他们, 很可能桎梏他们个性的自由发展空间。而且,现代教育注重的是平民意识 培养,“淑女绅士”有意无意地强化了一种贵族意向,负面效应可谓立竿 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