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d_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5)17
Removed_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7)17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7)笔精墨妙——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林散之草书巅峰时期的精品之作:运笔流畅,刚键浑厚,俊伟茂润,开合得体,行气如虹。
作品是红色题材,先后 3次出版,沈鹏等名家专家题跋称精。
作品流传有序,可谓名家名作名人藏。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这是毛泽东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的一部分。
全词是: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林散之这幅草书《毛泽东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是立轴,尺寸为97×41㎝,约3平方尺,作品落款散耳。
盖有“林散之印”(白文)、“七十年代”(朱文)。
双款,水墨纸本,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
2000年左右重新装裱,裱工精细,品相十全。
汉代书法大家杨雄说:“书,心画也。
”从此便有了“书为心画”,“诗为心声”的说法。
唐朝大家孙过庭在《书谱》中对书墨传情作了进一步的描述:“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情动形言,取会风骚”,“随其情欲,使以为姿”。
书法作品是书法家通过艺术形式,表达意愿、抒发情感的方式。
可以想象,林散之先生当时创作这幅草书作品的心情特别好,完全被毛泽东的词意感动了:“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林散之先生触景生情,想到自己明年就80岁了,党和人民给了自己很高的地位和荣誉,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必须只争朝夕,多做事,做好事。
而今,我们在林散之先生的诗作中的确看到了他是如何“只争朝夕”的,他在诗中这样写道:“终日不自闲,挥洒到夜眠。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林散之先生的草书艺术直达巅峰。
启功见到林散之书法脱帽三鞠躬,日本书法代表团访问中国点名拜见林散之,日本书法领袖青山杉雨称林散之是“草圣”。
当代草圣林散之谈草书书法传统技法【精】
当代草圣林散之谈草书、书法传统技法【精】原文地址:当代草圣林散之谈草书、书法传统技法【精】作者:肖洪当代草圣林散之谈草书【精】散之先生之所以成为现代草书之大家,与其“以楷写草”的思路分不开,他在谈到学草时说:(一)楷书笔法捉草为正“我到六十岁后才学草书,有许多甘苦体会。
没有写碑的底子,不会有成就。
先写楷书,次写行书,最后才能写草书”。
明确指出了学习草书的途径,又道:先学六朝碑版,继学二王,再进而进入汉魏,其气自古不俗。
草书宜学大王《十七帖》精印本,行书宜学僧怀仁《集圣教序》,有步可循,自然入古不俗。
散之先生告诉致力于草书学习的朋友:以草写草是写不出来的,留不住,用楷书笔法写草书才行。
对于怎样学习草书,散之先生谈了许多个人体会,总结起来,就是学习草书要先从楷书入手,由楷入行,由行入草,循序渐进,如果一步就介入草书,极易形成狂怪失理之状。
谈到草书的法度,一是草书自身的结字规律,一是楷书的法则。
从其自身的结体规律说,无论偏旁部首,钩纡盘旋,都会有一定的结构规矩。
如笔画的长一点、短一点、多一点、少一点,甚至极其微小的变化,都会使其成为另一个字或不成字,所谓“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草乖使转,不能成字。
因此,写草书是不能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
草书除了其自身规律外,还要遵循楷法。
姜夔《续书谱》说:“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转是引带,尝考其字,是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
虽复变化多端,而未尝乱其法度。
张颠怀素最好野逸,而亦不失法度。
”米芾说:“草书不入晋人格辙,徒成下品。
”散之先生的草法即出于二王,兼具楷书之严谨,所以他下笔必为楷则,其草法也必然是纯正的。
他的草书看似龙飞凤舞,随心所欲,出神入化,满纸烟云,其实,他是用楷法写成的,所以他笔笔行得开,笔笔留得住,绝无漂浮之感。
再看散之先生的学书道路:十六岁学唐碑,三十岁以后学行书,学米芾,六十岁以后才学草书。
可以说,散之先生是以楷书和行书在结字、用笔、用墨、章法等各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才学习草书的,所以他的草书沉着宁静,似快而实慢,有条不紊,一笔不苟。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0)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0)草圣精萃——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太湖东山一首》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精品是一个集合概念,精品也分上中下,精品的争论往往在于精品和非精品的边缘地带。
草书《自作诗太湖东山一首》先后4次出版。
作品刚柔相济,浓淡并生,结构巧妙,单款精裱,品相十全,是林散之书中之精品。
欣赏“草圣”林散之的草书作品,一个绕不过、避不开的题目,就是精品。
每个收藏家都喜欢收藏精品,最好自己收藏的林散之草书作品都是精品。
那么,林散之先生什么样的作品才算精品?精品又有什么标准呢?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正是!草书作品《自作诗太湖东山一首》,立轴,尺寸为 136×67㎝,约 8平方尺。
盖有“不残老人”(朱文),“大年”(朱文)。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
裱工精细,九五品相。
正文内容是:千峰竞秀白云开,西坞人家特地来。
爱煞晚枫斜照里,有人倚石画青梅。
从字体的形质和运笔的气势来看,这幅草书《自作诗太湖东山一首》与六十年代的作品相比,弱化了中规中矩的书法风格。
超出法度,左右张望,连画连字明显增多。
如“峰”、“秀”、“有”是笔画相连,以符号替代偏旁。
“枫斜”、“有人”这两组是字字相连。
此外,这幅草书作品的枯笔用得恰到好处。
如“人”、“特”、“来”中的缕缕白丝,似断若连,枯中有润,枯湿相生。
末行“画”字已呈枯笔,但林老仍坚持连写了“青”字的上半部分,然后再蘸墨续写出“青”字的下半部分“月”,接着又写出“梅”,表现出墨色浓枯的强烈节奏对比。
从“有人倚石画青梅”中,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出,开合有致,提按分明,布白疏朗,行通气顺。
因此,我们把这幅草书作品《自作诗太湖东山一首》定性为林散之七十年代的精品之作。
精品,是一个集合概念,泛指一类作品。
这个类,不是几件,而是更多件作品。
林散之草书精品,一般指的是林散之先生写得比较满意的作品,或者是有特点、有风格的作品。
林散之先生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精品,在艺术高峰时的精品与他晚年时的精品不一样,也不好比。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 归来》赏析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归来》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草圣”林散之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
“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
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
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
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
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
60岁开始专攻草书。
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
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
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
“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
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
”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
《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赏析提要:作品取意高古,平淡优雅,禅意浓烈,布白疏朗,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珍品。
作品传承有序,先后 5次出版。
圆霖是南京江浦狮子岭兜率寺主持,林散之先生的挚友,著名画家,有“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圆霖的观音像”之美誉。
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归来》 70×40㎝“当代草圣”林散之草书作品《自作诗归来》,立轴,尺寸为70×40㎝,约 2.5平方尺。
落款散耳,印有“散之信玺”(朱文)、“大年”(朱文)。
双款,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
裱工精细,品相九品。
正文内容是:万里我归来,诗稿携满袖。
草圣林散之书法精品欣赏(40幅)
草圣林散之书法精品欣赏(40幅)草圣林散之——这40幅作品,是多名专家从林散之所有书法集、林散之纪念馆、林散之艺术馆、林散之亲属、林散之学生、林散之作品收藏家,以及社会征集等方方面面几千件作品中几次精选出来的。
——这40幅作品,是林散之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作。
——这40幅作品,有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林散之王”、“神卷”的《中日友谊诗》,有被称为“笔法经典”的《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有被称为“墨法经典”的《许瑶诗论怀素草书》,有与林散之成名作一样的《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有林散之在极其悲痛的情况下写成的《自作诗三首》,有林散之用不同字体写成的、尺幅堪称巨无霸的《自作诗颂长江大桥》,有林散之的绝笔《生天成佛》。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还有林散之纪念馆镇馆之宝《自作诗论书一首》、林散之艺术馆镇馆之宝《金顶》、李白纪念馆镇馆之宝《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
——这40幅作品,多次出版在林散之传记、论文、故事和报刊网络之中。
2012年7月12日,《扬子晚报》整版报道《林散之草书杰作结集出版》。
文章说:“40件作品每件都在百万元以上,随着时空的远去,其收藏价值无可估量。
”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每期介绍一幅作品,40幅历时4年,向世界宣传林散之。
1、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局部一)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局部二)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局部三)2、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38×35㎝桑作楷收藏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局部)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特写)3、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局部)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特写)4、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145×354㎝林散之纪念馆镇馆之宝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特写)5、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32×225㎝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特写)6、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105×35㎝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特写)7、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75×20㎝林散之艺术馆收藏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特写一)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特写二)8、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175×64㎝林筱之旧藏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特写)9、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59×228㎝林散之艺术馆镇馆之宝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特写一)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特写二)10、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26×90㎝林散之纪念馆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特写一)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特写二)11、林散之草书手卷《毛泽东词二首》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二首》(前半部分)林散之草书手卷《毛泽东词二首》(局部)林散之草书手卷《毛泽东词二首》(特写)12、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127×31㎝林散之纪念馆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特写)13、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105×33㎝宋玉麟镇斋之宝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特写)14、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96×34㎝林散之艺术馆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特写)15、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360×192㎝十竹斋收藏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局部)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特写)16、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311×110㎝李白纪念馆镇馆之宝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特写)17、林散之草书册页《自作诗三首》林散之草书册页《自作诗三首》40×280㎝庄希祖收藏林散之草书册页《自作诗三首》(特写)18、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95×29㎝朱韬宇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特写)19、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98×37㎝尉天池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特写)20、林散之草书精品《李贺南园》林散之草书精品《李贺南园》96.5×32㎝王茜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李贺南园》(局部)。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8)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8)华章重器——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这幅作品是林散之先生专门为学生尉天池创作的。
淋漓挥洒,起伏连绵;流中能留,留中有涩;极似物象,姿态万千;盛年珍品,两次著录。
“草圣”林散之书法作品《王昌龄送辛渐》,立轴,尺寸为 98×37㎝,约3平方尺。
上款是天池,下款是散耳。
名章是“林散之印”(白文),引首章为“大年”(朱文)。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
裱工精细,品相十品。
正文内容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是唐朝诗人,与李白、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往甚密。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送辛渐》这首诗是王昌龄的代表作,2011年被选入九年义务教育课本。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辛渐即将离开南京,取道镇江,经扬州,北上洛阳。
在南京任职的王昌龄亲自连夜送行,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从南京送到镇江时已是第二天的清晨,在芙蓉楼为辛渐饯行,当友人登船远去之后,王昌龄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全诗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但诗的重点却在后面两句。
诗人深深地思念洛阳的亲人和朋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地想念着自己。
王昌龄临别嘱托辛渐,当洛阳亲友们问到我时,就说我的内心依然和过去一样纯洁无瑕,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
这首诗的高超之处在于,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
诗中用了一个巧妙的互为映衬的比喻,冰和玉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诗人王昌龄极高的语言技巧,不愧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
林散之先生很喜欢这首诗,经常以此为题材创作草书,赠送给亲朋好友。
这个内容的作品在已出版的林散之草书专集中有8件,相比之下,这是最好的一幅,堪称极精之作。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7)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7)世纪经典——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林散之先生一生写得最多、尺幅最大、影响最深、最能反映草书风采的题材是《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
这幅狂草是林散之先生的代表作,堪称二十世纪的经典。
巅峰命笔,珍品之作,红色题材,两次出版,尺幅较大,全名单款,名人治印,品相一等,鉴别样本。
但是,这个内容的作品仿得最多、仿得最好。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是“一代草圣”林散之狂草《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的内容。
作品是镜片,全名单款,尺寸为175×64㎝,约 10平方尺。
两方红印是著名画家、篆刻家陈大羽先生所刻:“林散之印”(朱文)、“七十年代”(朱文)。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致,品相十品。
作品先后 2次著录:1997年 9月,《林散之书法集》第 91页,古吴轩出版社。
2012年 5月,《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第35页,文物出版社。
狂草《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是林散之先生草书艺术的巅峰之作,具体特点有四个方面。
一是气势磅礴。
作品任意恣肆,力压乾坤,节奏铿锵,跌宕起伏,极具张力,非常壮观。
观后令人震撼,令人拍案称绝!二是牵丝引带。
“风雨送春归”5个字是“一笔书”,字的单体结构在这幅作品中基本被打破!你连我,我靠你,笔画相靠,字字相连,形成了一个个既独立又联系的有机体。
三是欹正相依。
作品第一行中的“飞”、“春”,第二行中的“百”明显偏离中轴,但这些字又紧靠着旁边的字,如“飞”字看似偏离,但是和“雪”在一起,又觉得不是太偏。
“百”和“丈”也是如此,欣赏者既感到新奇又不感到突然。
四是结体多变。
每行字数不一,大小相配。
“归”、“来”、“到”等,字特别大,大得出奇,而“不”、第三行的“春”、“待”则小得微妙。
字间疏密错落有致,线条粗细浓淡多变,其间频出飞白,具有较强的动感力感。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1)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1)炉火纯青——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画堂》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这是林散之参加全国书展的作品。
超凡脱俗,人书俱仙,是林散之晚年的代表作,先后9次参展著录。
‚当代草圣‛林散之草书条幅《自作诗画堂》,尺寸为 127×31㎝,约 4平方尺。
落款散耳,印有‚江上老人‛(白文),‚大吉羊‛(朱文)。
水墨纸本,洒金蜡纸带暗格,长锋羊毫笔,焦墨。
裱工精细,品相十全。
作品正文内容是:才绿今年草,离离江上村。
诗留昨夜雨,春掩画堂门。
从 1973年开始,林散之先生每年都有不少草书作品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大型展览。
每次参加展览,反响强烈,好评如潮,最有影响的有两次。
一次是1987年在河南举行的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林散之送展的作品是四尺整幅草书陆游《剑门道中》。
1987年 10月28日,《书法报》发表徐本一的文章《绝唱与新调》,文章写道:‚通篇行气如虹,一往情深,超越褚墨,使观者但闻一唱三叹浏亮之声,而丝毫不显衰年之容。
林老此幅佳构举重若轻,直迈古人,堪为当代杰作。
‛另一次是1989年8月,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林散之先生选送的就是这幅作品。
当时先生身体不好,无法创作,二儿子林昌庚教授便从先生近期作品中选出 10幅,请南京的一些书法行家进行初选,根据不同人的意见和建议,结果选出 4张。
还有一张四尺对开条幅是林散之先生 1988年 8月创作的,林教授认为能代表父亲的水平,但是没有被行家选中。
于是,林教授就把这一张与行家选中的 4幅作品一共5张字挂在墙上,请林散之先生定夺,结果林老就选中这一幅草书《自作诗画堂》。
这幅参展作品与林散之其他作品不一样。
第一,用的不是生宣纸,而是洒金蜡纸。
这种纸的表面光滑,不吸墨,很难写。
第二,用的是焦墨,林散之先生没有用最拿手的淡墨。
《书法报》第 11期发表舒蒙的文章,题目是《好书不厌百回读》,文章说:‚在林散之先生的作品面前,评委们团聚一圈,品评赞赏‛。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6)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6)气息高华——林散之草书精品《鲁迅诗一首》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平中见奇,柔中有刚;形漫神凝,笔涩气润。
革命题材,传承有据;两次著录,精品之作。
“草圣”林散之书法作品《鲁迅诗一首》,立轴,尺寸为 102×34㎝,约 3平方尺,落款林散耳。
名章为“林散之印”(白文),引首章有“长寿”(朱文)。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磨墨。
原装老裱,裱工精细,品相十全。
正文内容是鲁迅赠日本友人白莲居士《无题》诗一首: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余微波。
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毛泽东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广大人民称鲁迅是“民族魂”。
鲁迅先生经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自然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著有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其中《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代表作为《阿Q正传》。
1931年 6月 14日,鲁迅先生创作这首诗。
诗中的雨花台位于南京市中华门南,因盛产五彩鹅卵石,又附会南朝梁武帝时佛教“落花如雨”的故事而得名“雨花台”。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成了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
戟是古代的一种兵器。
断戟是被折断的戟,这里用来比喻被害的革命烈士。
莫愁湖是南京城西的名胜,相传六朝时美女莫愁曾住在这里。
微波,比喻革命烈士的流风余泽。
所思美人,从字面上看是指莫愁,实际上是指被国民党当局杀害的烈士。
鲁迅的诗和杂文是匕首,是投枪。
这首诗也正是如此,抒发了鲁迅先生对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愤怒,对革命烈士深切的怀念之情。
面对东去的大江和浩瀚的长空,追思被害的革命战友,鲁迅先生从心灵深处发出了无比悲愤的浩歌。
林散之先生创作这幅草书作品的背景是: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正处于高潮阶段,政治气氛凝重,不准写唐诗宋词,只能写革命题材。
林散之书画赏析
林散之书画赏析林散之书画赏析名称:林散之 1976年作草书七言诗横幅材质、形制:纸本尺寸:106.5×38cm介绍:录文:男儿何不带吴勾,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说明:附萧平鉴定证书、林散之之子林筱之鉴定证书。
林散之草书“男儿何不带吴钩”有数幅传世。
此幅模披创作于1976年,正是林老草书艺术所处的鼎盛时期。
所录诗作者李贺为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辞瑰丽,诗多含忧国忧民的情怀与生不逢时的感慨。
李贺《南园》诗共十三首,是作者乡居时的即兴之作。
这首“男儿何不带吴钩”是第五首。
表现李贺愿弃文就武,为国效力的抱负。
与其一贯抑郁伤感的诗作不同,此诗辞意明快,情怀激越,代表了李贺诗的另一种风格。
“吴钩”,泛指宝刀。
“五十州”,指当时被军阀割据的州郡。
“凌烟阁”,是唐太宗为表彰功臣所建的殿阁。
“若个”即“哪个”。
林散之将此诗抄录赠人,既鼓励友人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也表现了自己积极用世的思想。
这与他五十年代出任过江苏江浦县副县长,从事过政务有关。
这幅草书用墨酣畅,笔势纵健,结字揖让有致,虽是应酬之作,但自然真率,功力尽现。
堪为此期林老草书的代表作品之一。
名称:林散之 1974年作草书镜心双挖镜心材质、形制:纸本尺寸:28×34cm×2介绍:录文:△犹记当年拙政园,与君抵掌话文鸳。
对对双双三十六,芦花深入共留恋。
△大好河山忆旧游,匆匆岁月十年秋。
七十二峰三万顷,烟波无限为余留。
说明:附萧平鉴定证书、林散之之子林筱之鉴定证书。
此“草书镜片双挖”,为林散之先生七十六周岁时所作。
各书自作七言绝句一首,末款为“钜其老弟,属题二首”,当是应酬友人之作,书家称“老弟”,应是“晚辈”或“学生”之谓。
诗中提及“拙政园”,为苏州名园之一。
“何山”位于苏州寒山寺西枫桥镇南约三华里处,登此山而望西南之狮子山,狮子逼真而景尤佳。
此两首诗忆写诗人兼书家与其老弟同游拙政园与何山之情景,虽寥寥数十字,却情、景交融,人、事俱清,表现了诗人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和对友谊、对人生、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珍视之情。
诗画双擅 独尊草圣
诗画双擅独尊草圣作者:衡正安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2年第04期中國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人才辈出,真草隶篆行各呈姿态、各具魅力,草书(尤其是大草)不管从技术层面还是审美境界来考量都是最难、最高的,因此,真正在历史上被公认的草书大家,乃凤毛麟角,而林散之就是其中的一位,有“当代草圣”之誉。
以其诗、书、画、文全面的艺术修养,成为近现代书画家的典范。
一、林散之的诗林散之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这一结论毋容置疑,不管从作诗的水平还是诗的数量来审读都当之无愧。
他有《三痴吟稿》和《江上诗存》诗集存世,前者搜集20岁之前的诗作,约百余篇;后者多作于1928年至1980年间,有2000多首,足见其童子功和所付出的心血。
从他一生诗文书画经历来看,林散之对于诗最为痴迷也是用功最勤,他曾言:“以七分精力用力学诗,功夫最深。
两分用于写字,画乃书法余事。
”还说,自己诗第一。
墓碑上自题“诗人林散之”,足见非常自负也非常看重。
散翁所作诗的内容极其广泛,有写景、叙事、议论、言志等,而我最喜欢他的“情诗”和“论诗”。
“情诗”是对妻儿、老友、亲朋、故交的挚诚之爱,感情至深、情真意切:“读莪每下王褒泪,捧檄难为毛义心”、“身残只为劳儿女,力竭皆因累米盐”,不仅用典贴切,对仗工稳,也真情地道出艰苦生活的无奈和辛酸,使人沉思、催人奋进。
林老和诗人、著名学者、书法家高二适的情谊、唱和,成为文人相互欣赏、交谊的楷模,为其撰写的联语更是感人至深,情意绵绵:“风雨忆江南,杯酒论诗,自许平生得诤友;烟波惊湖上,衰残衔泪,哪堪昨夜写君碑。
”等诗句,读后使人潸然泪下、难以平静。
所谓“诗言志”,其实诗更是言情,只要感情笃深,怎不能写出好诗?散翁曾自言:“诗,性情而已。
”“诗贵乎至情,真情出好诗。
”真是一语中的。
林老的“论诗”,大多是自我学书、作画、作文的深刻体会和独特理解,确乎鞭辟入里、见解独到。
“雨淋墙头月移壁,鸟篆虫文认旧痕。
我忆黄山山上老,却从此处悟真源。
林散之草书《字为心画》赏析
林散之草书《字为心画》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草圣”林散之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
“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
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
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
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
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
60岁开始专攻草书。
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
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
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
“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
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
”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
《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赏析提要:这幅作品用的是破墨法,水墨洇化,奇妙无比。
林散之先生自甘淡泊,喜怒哀乐全部沉浸在诗书画之中,为艺术而生,为艺术而活。
草书《字为心画》先后5次著录,是林散之先生晚年的代表作。
《林散之书法选集》,是林散之先生所有书法专集中最权威的一本。
赵朴初题写书名,林散之自己作序。
《字为心画》这幅草书作品编排在这本书的第一页,由此可以看出这幅作品的份量,非代表作而不能放在第一。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字为心画》 26×90㎝约2.5平方尺林散之纪念馆收藏草书《字为心画》,横幅,1984年创作。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6)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6)百年绝唱——林散之书法代表作《生天成佛》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作品 5次著录,淡墨禅意,以圆为主,极具立体感、金属感、现代感,是林散之先生的绝笔之作,是林散之先生晚年的代表作。
1989年10月15日,林散之先生家热闹非凡,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孙子孙女,还有学生等 20多人欢聚一堂。
因林老身体日渐衰弱,家人决定提前为他庆祝 92岁生日,寿宴全程录像。
人逢喜事精神爽。
林老十分开心,精神比以前好了很多,吃了不少菜,还喝了点酒。
之后没过多久的一个中午,林散之先生起床后突然叫二儿子林昌庚教授拿纸拿笔,说要写字。
这时候哪能写字?林昌庚教授叫父亲好好休息不要写,林散之先生两眼圆睁,怒视林教授,急得用拳头直捶桌子。
教授不敢违命,连忙裁了两张窄窄的宣纸条铺在他面前,立即磨墨。
这时林散之还是急促不安,林昌庚感到这是反常现象,立即打电话叫摄影技术比较好的三女儿贝青赶来为父亲拍照。
林昌庚教授是这样描述林散之先生书写《生天成佛》情景的:‚父亲喝了点人参汁,闭目养神了半个多小时,用有气无力的笔在宣纸上写了‘生天成佛’4个字,写好后,我在他指定的位置盖了印章。
他闭目端坐,显得那样安详、超脱。
他仿佛在告诉我们,他即将走完这个世界的终点,迈向另一个世界的起点。
‛林散之先生写下‚生天成佛‛后,再也没有拿过毛笔,1989年 12月 6日离开了人间。
《生天成佛》成了他的绝笔,由于这幅作品内容特殊、时间特殊、用墨特殊等多种因素,不少文章都提及这幅绝笔之作,有人还用这幅作品的内容‚生天成佛‛做研究林散之文章的题目,从而使《生天成佛》成为林散之先生晚年影响最大的代表作。
《生天成佛》,条幅,尺寸为75×20㎝,约2平方尺,落款散耳,钤印是‚散之信玺‛(朱文)、‚大吉羊‛(朱文)。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细,品相十品。
这幅作品线条老辣,墨色淋漓,布白精道,自然天成。
林散之草书欣赏
林散之草书欣赏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
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专心致志,积学厚,涵养富,不仅其书法功底至深,而且,又因其做人之真诚和在诗主义辞及绘画等多方面的成就,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
林散之被誉为"草圣",林散之草书被称之为"林体"。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林散之草书,希望对你有用!林散之先生人物生平林散之的父亲林成璋是一位天性诚厚、无意功名的读书人,其个性与学养对林散之有直接的遗传与影响。
林散之三岁即喜写写画画,五岁能对物写生,六岁入塾读书。
自此至十三岁,七年间读完《百家姓》、《千字文》、孔孟的经典及《左传》、《古文观止》、《诗经》、《毛诗》、《唐诗》等,又习作文、属对、作诗,习字则从描红入手,继临颜、柳名碑,十二岁已能为邻居写春联。
课余又写生,或钩摹《绣像三国演义》、《绣像水浒传》中人物,大胆而富有想象力。
因其顽皮,童年时闹出不少趣事。
林散之十四岁时其父病故,家庭生活艰难。
此后,他发奋求学,先从和县陈姓廪生读书,继去南京从张青甫学画人像。
十六岁时因疮疾返乡。
诗文请教廪生范柳堂,书法从师范培开,并习武强身,十八岁应聘在和县姐丈家教书,并从张栗庵学诗方文辞,尽读其藏书,书法亦获其指授。
十九岁娶赵姓女,次年,赵氏病故。
二十一岁时大病垂危,幸张师精医道,获救。
二十二岁被全椒富户盛家选为婿,妻盛德粹贤淑达理,善治家,使其专心文艺,相伴数十年,感情甚笃。
林散之二十三岁时分得祖产水田近四亩,宅后山地数亩和原住房十间。
又购周围荒岗,辟为果园,并植大量树木,名其居日“散木山房”。
是时,其诗书画已颇有名声。
二十六岁时,他着手编著《山水类编》,至二十九岁时完稿。
三十二岁时,经张栗庵介绍,辞去教书工作,赴上海从黄宾虹学画山水,至三十四岁,因家中经济困难,还乡,仍教书。
当年秋,家乡水灾,他挺身而出,义务主持圩事,公正廉明,甚受拥戴。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6)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6)翰海奇葩——林散之草书精品册页《自作诗三首》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悲痛交加的心情,艰涩多顿的点线,任情恣意的章法,这幅作品是反映林散之先生情绪变化的代表作。
作品先后4次著录。
草书是书法中艺术性最强、变化最多、难度最大的一种书体,同时也是最能表达书法家心声、风采、神韵的书体。
书法家笔下流出来的各种线条,虽然静静地躺在平平的宣纸上,却忠实地反映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大画家吕凤子说:“凡属不愉快的线条,就一往停顿,呈现出一种艰涩状态,停顿过甚就显示焦灼和忧郁感。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评价张旭时说:“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在历代传世的作品中,不少作品就是由于情绪的影响而成为名作的,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张旭的《古诗四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
这里我们和大家共同欣赏的草书佳作《自作诗三首》也是如此,是林散之先生在得知挚友李山丧子,内心极度沉痛的情况下完成的。
草书《自作诗三首》是册页。
尺寸为 41×280㎝,约 10.3平方尺,印有“散之信玺”(朱文),“大吉羊”(朱文)。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致,品相十全。
内容是:秋思案上诗书常乱叠,重重叠叠似瑶台。
秋来何事慵如此,为有书鸿久未来。
寄曼叟门前一道水湾湾,水上人家独自闲。
忽忆江东老曼叟,却寻残墨画秋山。
学画闭门无事学荆关,涂抹经年尚未完。
点点斑斑画错了,又从秋雨学房山。
李山,著名画家。
毕业于浙江美院,早年在新疆工作,后来调入江苏省国画院,之后定居美国。
擅长画新疆风土人情,尤以画骆驼出名,画风刚健柔情,意境深沉,作品多次在北京等地展出,受到郭沫若等名家的称赞。
李山和林散之先生是同事、挚交。
李山作画,林老题字。
李山办画展,林老写展名。
林散之先生很喜欢李山画的骆驼,为李山新疆画稿题诗:“五月天山雪,骆驼叫暮寒。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7)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7)林体标本——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林散之的草书被称为“林体”。
“林体”的基本特征有四:瘦劲圆涩,璀灿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
再概括就是4个字:瘦劲飘逸。
草书《孟浩然春晓》是典型的“林体”,字字力可扛鼎,是难得的精品之作。
作品先后3次权威出版,与已出版的同样内容的作品相比,此作更为精道。
林散之先生的草书,有的人简称为“散草”,有的人称为“林体”,还有的人称为“林草”、“林书”。
综合大多数人的观点,称“林体”更好一些。
其理由有二:一是按照习俗,二是方便传承。
如毛泽东的草书叫“毛体”,颜真卿的楷书叫“颜体”,柳公权的楷书称“柳体”。
如果称“散草”等,相对来说不便普及,不懂书法的人容易产生岐义。
如果对“林体”草书进行定性分析、概括提炼,吸收马鸿增、庄希祖、衡正安、王冬龄、郑必宽等诸贤对“林体”的研究成果,就会发现“林体”主要有四个特征:一是瘦劲圆涩。
主要说的是林散之先生的用笔。
笔笔中锋,线条瘦劲,圆中有方,方中见圆,柔中有刚,遒健雄浑,力透纸背,牵丝引带,字字相连,以及生宣纸和长锋羊毫笔的选用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效果。
二是璀灿华滋。
主要指林散之草书的墨法。
包括墨破水、水破墨后形成枯湿浓淡的墨像,还涵盖宿墨、枯墨等。
三是偏正相依。
主要讲林散之草书结体布白的变化,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指林散之先生盛年大草的体态有正有偏,偏正相辅。
另一层指七十年代作品中有的字是以偏为正,八十年代作品中的字是以正为主。
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合在一起就是“偏正相依”。
四是飘逸天成。
主要从气息上分析,指林散之先生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的总和,尤指林散之先生书艺高超,人书合一,自然所为。
如果对“林体”再作进一步概括,可能就是4个字:瘦劲飘逸。
瘦劲主要指线条等方面,飘逸大体指墨色、结体,还包括林散之的人文思想和人品等。
概括“林体”的基本特征是一道难题,不像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绝对,也不同于几何题的解析,通过论证,最终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5)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5)堪称神品——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与林散之草书成名作《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同样内容、同样时间、同样布局、同样精彩,是代表之作。
作品笔走龙蛇,瘦劲欹侧,奇境横生,连绵盘郁,摇曳多姿,奔放飞动,加之纵横的书卷笔意与“风景这边独好”的词意交相呼应,彰显出优美的旋律和深远的诗境。
作品 5次出版。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40年前,林散之先生以此为内容创作的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名扬京城。
书法大家郭沫若、赵朴初称赞林散之的草书代表中国,后来任中国书协主席的启功先生带病下床向作品三鞠躬。
不久,林散之的名字威震东瀛。
日本书法家甘愿俯首称臣,‚中国书法中心开始向日本转移‛的言论顿时化为乌有,日本书法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
从此,‚草圣‛林散之的美誉传遍东南亚,传遍全世界。
40年后的今天,我们和大家共同欣赏与林散之成名作同样内容、同样时间、同样布局、同样精彩的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是一件难得的幸事。
作品尺寸为105×35㎝,约3平方尺。
落款是聋叟。
盖有3方印章:‚林散之印‛(白文),‚生在戊戌‛(朱文),‚长寿‛(朱文)。
立轴,裱工精湛,十全品相。
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是林散之先生用长锋羊毫笔醮浓厚的宿墨破水之后,在生宣纸上创作而成的。
气息高华,碑帖交融,刚柔并济,笔走龙蛇,瘦劲欹侧,连绵盘郁,奇境横生,是代表作。
特别是瘦劲盘郁的线条和左摇右曳的布白,构成了这幅作品的主要风景。
翻遍了林散之先生所有的作品集,查看了雅昌艺术网,能有如此线条和布白的实在太少。
所以说‚风景这边独好‛!让我们先来欣赏这幅草书作品的线条。
作品中的‚晓‛、‚行‛、‚踏‛,以及‚城外‛、‚高峰‛等字的线条是林散之先生花费几十年功夫才换来的‚绕指柔‛。
林散之书法对联赏析
林散之书法对联赏析一、林散之其人林散之那可是书法界的大牛啊!他的书法就像有魔力一样,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想多瞅几眼。
他在书法上那可是下了大功夫的,一辈子都在和笔墨打交道。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得很,融合了好多不同的元素,就像一个超级大杂烩,但这个杂烩可香得很呢!二、书法对联的魅力1. 整体观感林散之的书法对联,你乍一看,就觉得那字像是有生命一样。
每一个笔画都像是在跳舞,线条流畅得就像山间的溪流,自然又灵动。
那字与字之间的搭配也是妙极了,像是精心安排的一场演出,彼此呼应,互相配合,给人一种和谐又美妙的感觉。
2. 笔法的独特之处他的笔法很是细腻,起笔、行笔、收笔都有自己的讲究。
起笔的时候可能轻轻一点,就像蜻蜓点水,然后行笔的时候力量慢慢变化,有时候重如泰山,有时候轻如鸿毛。
收笔的时候又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
这种笔法让他的字充满了节奏感,就像音乐一样,有高有低,有快有慢。
3. 墨法的巧妙运用墨法在他的书法对联里也是一大亮点。
你看那墨色的变化,浓淡相宜。
有的地方墨色浓重,就像乌云密布,给人一种深沉厚重的感觉;有的地方墨色清淡,就像晨雾中的花朵,若隐若现,充满了神秘感。
这种墨法的运用让他的字更加立体,就像有了灵魂一样。
三、从对联内容看内涵1. 文化底蕴林散之的书法对联,文字内容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可能是从古诗词里化用而来,也可能是他自己对生活、对文化的深刻感悟。
这些文字通过他独特的书法表现出来,就像是给文化穿上了一件漂亮的外衣,让人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2. 情感表达从对联中还能感受到他的情感呢。
有时候是一种宁静致远的豁达,有时候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字当中,就像在和我们分享他的内心世界。
四、林散之书法对联的影响1. 对当时书法界的影响在他那个时代,他的书法对联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在书法界掀起了一阵热潮。
好多书法家都受到他的影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书法风格,从他的作品中汲取灵感。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赏析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赏析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李白的诗,妙!格调高绝,气象阔大;怀古抒情,情真意切;拟物形象,概括精准。
林散之的书,妙!碑帖结合,点画精道;行笔毛涩,浓枯不瘠;尺幅巨大,5次出版。
散之草书《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尺寸为311×110㎝,约 30平方尺,落款林散耳,盖有“林散之印”和“大年”两方印章。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细,品相十全。
是李白纪念馆镇馆之宝。
作品内容是: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草书作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是林散之先生的神品之作,堪称“诗书二妙”。
一妙为诗也《夜泊牛渚怀古》是“诗仙”李白的名作。
诗中说的牛渚,就是今天马鞍山的采石矶。
兵家要地,三国时期的周瑜曾屯兵于此,东晋的镇西将军谢尚闻袁宏咏史的地方。
相传李白在此投江捞月,现建有李白纪念馆、林散之艺术馆。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高。
立意高深,音流弦外;写出真情,言尽实感;吟景咏物,自然神妙。
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情感融二为一,人景一体,讲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讲你,命运不同,气息相关。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袁宏有那样的机遇,为谢尚所识拔,而自己则没有。
正是这望秋月思古人所带来的声声叹息。
李白自认为虽有旷世才华,却没有人能够赏识。
谢尚远矣,古虽有之,于今则无!这“空忆谢将军”,实在是难以言说的惆怅。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诗的结尾是这惆怅情怀的无限延续。
明天又要扬帆,开始新的旅途。
匆匆过客,恰如人生。
秋是时间流驶的见证,故自古有悲秋之主题,此纷纷飘落的枫叶,是对人生苦短的感悟。
林散之先生特别仰慕李白,喜欢李白的诗。
林散之是历代写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可与“诗仙”李白媲美。
《林散之诗集》 36卷及编外集 6卷,共收录诗作2000多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5)
诗书二妙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
赏析提要:李白的诗,妙!格调高绝,气象阔大;怀古抒情,情真意切;拟物形象,概括精准。
林散之的书,妙!碑帖结合,点画精道;行笔毛涩,浓枯不瘠;尺幅巨大,5次出版。
林散之草书《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尺寸为311×110㎝,约30平方尺,落款林散耳,盖有“林散之印”和“大年”两方印章。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细,品相十全。
作品内容是: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草书作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是林散之先生的神品之作,堪称“诗书二妙”。
一妙为诗也
《夜泊牛渚怀古》是“诗仙”李白的名作。
诗中说的牛渚,就是今天马鞍山的采石矶。
兵家要地,三国时期的周瑜曾屯兵于此,东晋的镇西将军谢尚闻袁宏咏史的地方。
相传李白在此投江捞月,现建有李白纪念馆、林散之艺术馆。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高。
立意高深,音流弦外;写出真情,言尽实感;吟景咏物,自然神妙。
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情感融二为一,人景一体,讲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讲你,命运不同,气息相关。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袁宏有那样的机遇,为谢尚所识拔,而自己则没有。
正是这望秋月思古人所带来的声声叹息。
李白自认为虽有旷世才华,却没有人能够赏识。
谢尚远矣,古虽有之,于今则无!这“空忆谢将军”,实在是难以言说的惆怅。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诗的结尾是这惆怅情怀的无限延续。
明天又要扬帆,开始新的旅途。
匆匆过客,恰如人生。
秋是时间流驶的见证,故自古有悲秋之
主题,此纷纷飘落的枫叶,是对人生苦短的感悟。
林散之先生特别仰慕李白,喜欢李白的诗。
林散
之是历代写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可与“诗仙”李白媲美。
《林散之诗集》 36卷及编外集6卷,共收录诗作2000多首。
或纪游,或咏史,或吟物,或论艺。
启功称赞为“无雕章啄句之心,有得心应手之乐”。
特别是论书的
诗作,见解独到,有的已成为至理名言。
我们大家都知道林散之先生是“草圣”,书法名声鹤立中外,世人仰望。
可是,林散之先生并不认为自己的草书最好,反而认为一生在写诗上用的功夫最多。
诗、书、画三者之中,诗第一位,画第二位,最后才是书法。
他曾给自己写过碑文:“诗人林散之。
”林散之先生谢世前要求安葬在马鞍山采石矶,与“诗仙”李白为邻。
可见,林散之先生对诗是如此之热爱。
1989年12月6日,林散之在南京逝世,安葬在采石矶太白楼之旁小九华山麓。
1991年10月15日,林散之艺术馆在采石矶公园落成并开馆。
这正是:大自然造化了采石矶,采石矶留住了李白,李白吸引了林散之。
大江绕绝壁,“草圣”伴“诗仙”。
二妙为书也
1977年,林散之先生创作这幅巨幅草书《李白诗
夜泊牛渚怀古》。
这幅草书作品的线条有张旭、王铎
的浑厚,有怀素、鲁直的刚挺,还有王羲之的典雅。
当然,最多的还是林散之先生自己特有的含蓄绵柔,柔中有刚,老辣毛涩,圆劲飘逸,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虚中见笔,枯中显润,这种线条的表现形式就是草书美,这种美是独特的美,超清越明,直逼宋人。
林散之的长子、著名书法家林筱之说:“家父创作草书有时行笔缓慢,如作楷书,线条凝重,沉着枯涩,似春蚕吐丝;有时行笔疾厉,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急转直下,如藤蔓檐,一气呵成。
”草书《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是前一种情形,正是这种丰富而又微妙的变化,作品展现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磅礴雄伟的气势,奔放飘逸的姿态,画沙折股的笔意。
我们在欣赏这幅书法时,还惊叹于林散之先生对墨色的考究。
“西”、“余”、“能”、“明”等,边上是淡墨,里面是浓墨,淡墨浓墨,对比强烈,特别是“余”、“明”,这些浓而不滞、枯而不瘠、润含春雨的精彩之处,让人佩服不已。
正如明代才子解缙在《春雨杂述》中讲叙的那样:“枯燥重湿,浓淡相间,盖不经意肆笔为之,适符天巧,奇妙为焉。
此不可以强为,亦不可以强学……工夫精熟,久乃自然。
”
林散之先生对笔法墨法的理解和掌握正是如此,是“工夫精熟,久乃自然”,是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不断实践、勤于博学的升华,是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
结晶。
你看这幅作品的局部,墨色淋漓、脉血贯通的磅礴气势,淡而意远、静之境深的人文思想,流露精神、神韵独具的书艺效果,真真切切地呈现在这幅精美的草书作品之中。
这幅草书作品先后5次著录:《林散之书画集》、《林散之研究》、《林散之艺术馆馆藏精品集》、《林散之书法集》和《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
草书代表作《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现由李白纪念馆永久收藏。
相关链接: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4)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5)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6)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7)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8)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9)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0)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2)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3)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4)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6)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7)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8)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9)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0)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1)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2)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3)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4)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5)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6)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7)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8)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9)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0)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1)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2)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3)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5)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6)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7)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8)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9)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