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发粘,舌苔白腻,脾虚湿盛,中焦有湿,健脾利湿,温中益气;补中益气汤

合集下载

补中益气汤中医故事

补中益气汤中医故事

补中益气汤中医故事中医故事中的"补中益气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病症。

故事背景是古代的一个村庄里有一位年轻人名叫李明,他身体虚弱,经常感到疲倦和无力,甚至经常晕倒。

他去见了当地的一位中医师傅,希望能够得到帮助。

医师傅经过详细的检查后,发现李明的脾胃功能较弱,导致气血不足。

他想出了使用一味补中益气汤的中药方剂来治疗李明的病情。

医师傅告诉李明,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强壮脾胃,增强气血的中药方剂,主要成分包括黄耆、党参、白术、茯苓等药材。

他还告诉李明,服用补中益气汤后可以改善全身气血不足的症状,增加体力、提高免疫力,并逐渐恢复健康和活力。

李明按照医师傅的指示,每天服用补中益气汤,并且改善了饮食习惯,遵循中医对于脾胃健康的饮食原则。

在几个月的治疗后,他逐渐感觉到自己的体力变得更加充沛,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

他不再感到疲倦,也没有再晕倒的情况发生。

李明感激地对医师傅说,补中益气汤真的帮助了他恢复了健康和活力,让他重新拥有了美好的生活。

他决定学习中医知识,成为一名中医师,以便能够帮助更多像自己一样有病的人。

这个中医故事告诉我们,中药的合理应用可以在某些病症中发挥重要的治疗作用。

对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人来说,补中益气汤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是,在服用中药之前,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根据个人病情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经过李明的治疗成功案例,越来越多的人听到了补中益气汤的神奇功效,并纷纷前来求治。

其中,有一个年纪稍大的村民王大爷,也因脾胃虚弱经常胃痛、消化不良而苦恼。

王大爷听闻李明的故事后,充满了希望,决定去寻求医师傅的帮助。

医师傅经过细致的询问和观察,确定王大爷的病情主要是脾胃阳虚、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医师傅充分利用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略有改动补中益气汤的组方。

他认为,王大爷的病情比较严重,需要增加一些温补阳气的药材,同时加入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以促进气血运行。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王大爷的病情逐渐缓解,胃痛和消化不良的症状明显减轻。

平胃散的神奇功效与作用

平胃散的神奇功效与作用

平胃散的神奇功效与作用平胃散一、古方简介【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苍术15g,炒厚朴9g,陈皮9g,甘草6g。

【功效】燥湿健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怠情嗜卧,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二、临床新用(一)内科疾病1.溃疡性结肠炎【案例】某男,37岁,于1995年4月20日初诊。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5年,泻下质稀,黏液或脓血便,日4~5次,轻度下坠,腹胀腹痛,喜温喜按,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纳呆食少,苔白腻,脉滑无力。

证属湿困脾胃,中焦虚寒,治以健脾化湿,温中升清。

药用:苍术、半夏、厚朴、熟附子(先煎)各6g,陈皮8g,炮干姜、肉豆蔻、补骨脂、吴茱萸、党参各9g,白术、黄芪各15g,地榆炭9g,甘草6g。

二诊:上方10剂,大便减至日2~3次,黏液脓血便皆失,他症亦减。

上方去炮干姜、榆炭,加乌药9g、干姜9g,共服30余剂而痊愈[刘兴山,等.应用平胃散验案四则.山东中医杂志,1997,16(3):25]。

【按语】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未明,与自身免疫及遗传因素有关的结肠炎,病程迁延,难以速愈。

该患者反复发作黏液血便,渐至脾肾阳虚,而舌苔白腻为应用平胃散的主要依据,方以平胃散加半夏化湿健脾,而各药剂量从轻,防燥湿太过之弊,伍以四神丸温补脾肾,附子理中丸健脾温中,党参、黄芪益气健脾以培土厚肠,地榆炭清理肠垢。

2.乳糜尿【案例】某女,4岁。

形瘦体弱,面色萎黄,肚大青筋,每日零食度日,大便稀溏如渣,尿浊如米泔,每受凉感寒后上症尤重,断续年余不愈。

证属脾虚湿浊下注,治以健运脾阳,升清别浊。

处方:苍术、厚朴、陈皮、云茯苓各6g,太子参、藿香各10g,砂仁、煨肉豆蔻、焦三仙各3g。

水煎温服,每日1剂。

二诊:药后食纳增进,泻止溲清,调治半月面色转荣。

继以原方10剂浓煎成膏分服,善后[吴承松..平胃散加减治疗九窍不和病证.浙江中医杂志,1988,4(12):546]。

健脾除湿中成药

健脾除湿中成药

健脾除湿中成药健脾除湿中成药是一类用于调理脾胃功能、消除湿气的中药。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视为人体的“中枢”,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人体的消化吸收能力和免疫功能。

而湿气则是人体内常见的一种体液,过多的湿气会导致脾胃功能紊乱,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因此,通过使用健脾除湿中成药来调理脾胃,清除湿气,对于维护整体健康非常重要。

健脾除湿中成药的原理是通过改善脾胃功能,增强人体的消化吸收能力,以及促进体内湿气的排除,从而达到健脾除湿的目的。

这类中成药通常由多种天然草本植物制成,每种草本植物都具有不同的功效,在脾胃健康和湿气排除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一种常见的健脾除湿中成药是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是根据中医理论中“补气健脾”的原则来制备的,它由黄芪、人参、白术、茯苓等草本植物组成。

黄芪和人参具有补气益阳的功效,可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

白术和茯苓则有健脾除湿、利水排湿的作用,可以消除体内的湿气。

补中益气汤是一种有效的健脾除湿中成药,适用于脾胃功能不足、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湿气困扰的人群。

另外一种常见的健脾除湿中成药是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它具有健脾补气、除湿化痰的作用。

四君子汤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湿气困扰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无力、口干舌燥等症状。

除了补中益气汤和四君子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健脾除湿中成药可供选择,如六君子汤、八君子汤等。

不同的健脾除湿中成药具有不同的成分组合和功效,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健脾除湿中成药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但在使用时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选择合适的中成药需要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根据自身病情和体质来确定使用的药物和剂量。

其次,使用中成药时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吃药,并避免过量使用。

最后,健脾除湿中成药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效果,需要患者坚持使用并配合饮食调理和适量运动,以维护整体健康。

总之,健脾除湿中成药是一类用于调理脾胃功能、消除湿气的中药。

舌苔厚白粘腻怎么调养 舌苔厚白粘腻推荐食疗方

舌苔厚白粘腻怎么调养 舌苔厚白粘腻推荐食疗方

舌苔厚白粘腻怎么调养舌苔厚白粘腻推荐食疗方正常的舌象应该是舌质淡红,舌苔薄白,但是有的人却舌苔厚白粘腻,尤其多见于痰湿体质的人,那么舌苔厚白粘腻怎么调养?舌苔厚白粘腻推荐食疗方有哪些?一、舌苔厚白粘腻的调养原则舌苔厚白粘腻的调养原则是健脾利湿,化痰降浊。

舌苔白一般提示有寒症,厚苔则提示为里症为主而非表证,而腻苔常见于湿浊、痰饮、食积、湿温等,于是舌苔厚白粘腻一般提示是痰湿郁积体内,调养原则一般为健脾利湿,化痰降浊。

二、舌苔厚白粘腻调养推荐食物1.水果舌苔厚白粘腻最好以清淡的蔬菜、水果饮食为主,多吃具有化痰除湿健脾的水果,比如杏子、荔枝、柠檬、樱桃、杨梅、木瓜等。

2.蔬菜舌苔厚白粘腻用于调养的蔬菜有很多,比如白萝卜、荸荠、紫菜、海蜇、洋葱、白果、扁豆、红小豆、蚕豆、包菜、香菇、海带、冬瓜,芥菜、韭菜、包菜、大头菜、香椿、辣椒、大蒜、葱、生姜、粳米、小米、薏苡仁、玉米、芡实、豇豆、薏米等。

3.肉类虽然舌苔厚白粘腻的人应少吃油腻,但是还是可以适量吃肉,以满足身体的需要,比如牛肉、羊肉、狗肉、鸡肉、鲢鱼、鳟鱼、带鱼、泥鳅、黄鳝、河虾、海参、鲍鱼等。

三、舌苔厚白粘腻推荐食疗方1.山楂龙井茶材料:山楂12克,龙井茶叶5克,矿泉水1升,蜂蜜少量。

做法:将山楂放在矿泉水中,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半小时,用热山楂汁冲泡龙井茶,喜欢有甜味的可加适量蜂蜜。

功效: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山楂有消食化积、健脾开胃、行气散瘀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山楂可降低血清中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量,减轻肝脂肪变性的程度。

绿茶味甘、苦,性凉,有清利头目、除烦解渴、化痰消食、利尿解毒等功效。

2.陈皮茶材料:洗净的陈皮5克,切成丝。

做法:将陈皮放入茶壶内。

然后倒入煮开的矿泉水,加盖闷10分钟。

待陈皮茶稍凉后加入适量枣花蜂蜜调匀即可饮用。

功效:陈皮味苦、辛,性温,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功效。

药理学认为陈皮可以松弛平滑肌,保护损伤的胃黏膜,改善小肠的消化功能。

补中益气汤体现的治则治法

补中益气汤体现的治则治法

补中益气汤体现的治则治法
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典型的中医药方,它主要针对体虚气弱、中气不足的人群,通过调整脾胃功能、补充气血来达到益气效果。

下面是该方剂的治则治法:
治则:补气益中,调和脾胃,养血生津。

1. 补气益中:补中益气汤的主要作用就是补益脾胃,增加中气,并且可以提高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消化功能,使脾胃功能恢复正常。

因此,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症状是这个方剂的主要治疗目标。

2. 调和脾胃:补中益气汤中的药物成分具有调和脾胃气机的作用,能够帮助修复脾胃运化功能,增加胃液分泌,改善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3. 养血生津:在调和脾胃的同时,补中益气汤中的一些药材还可以养血生津,增加体内的气血含量,从而改善虚弱乏力、口干舌燥等症状。

治法:方剂中的主要药材包括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等,它们具有补气益中、调和脾胃的作用。

通过煎煮这些药材,可以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总结起来,补中益气汤的治则是通过补益脾胃、调和脾胃气机、养血生津来益气;其治法是通过煎煮药材,提取有效成分,使药物发挥相应的功效。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组成]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18g)炙甘草各五分(9g)人参三分(6g)当归二分(3g)陈皮二分或三分(6g)升麻二分或三分(6g) 柴胡二分或三分(6g)白术三分(9g)[用法]上㕮咀,都作一服。

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或作丸剂,每服9g,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虚气陷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菱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方解]本方所主为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

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则中气下陷,升举无权,故见脱肛、子官下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因非实热,故热势不甚,表现为时发时止、手心热甚于手背,与外感发热有显著区别;气虚媵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

治当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人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寒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更增其补中益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药多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

诸药合用,可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气虚发热者亦借甘温益气而除之。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以芪、参、术草益气补中为主,配升麻、柴胡升粪下陷之清阳,是补中寓升;二是针对气虚发热的机理,通过补益中气而达到退热的目的,是甘温除热。

[临床运用]1.运用要点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临床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如蔓荆子、川学:头顶痛者,<加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如五味子、麦多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 (如木香、积完以理气解郁。

补中益气汤的标准配方

补中益气汤的标准配方

补中益气汤的标准配方
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益气健脾、补中益气的功效。

它主
要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虚体弱、食欲不振、乏力倦怠等症状。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补中益气汤的标准配方。

首先,补中益气汤的主要成分包括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等药材。

其中,黄
芪具有补气养血、益气固表的作用,白术能健脾胃、益气健脾,茯苓则有利尿、健脾祛湿的功效,甘草具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的作用。

这些药材的组合能够共同发挥补中益气的效果。

其次,补中益气汤的配方比例为,黄芪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甘草6克。

将这些药材按照比例配制好,就可以用于煎煮服用了。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补中益气汤的煎煮方法。

首先,将配好的药材放入煎
药壶中,加入适量清水,然后用文火煎煮约30分钟,待药液煎煮成约200毫升左右,即可关火。

最后,将药液倒入杯中,待稍凉后服用,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服用补中益气汤时,要根据医生的建议来确定剂量和服用方法,不可随意增减药量。

另外,服用期间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清淡食物,有助于药效的发挥。

总之,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明显的益气健脾、补中益气的
功效。

在使用时,需要严格按照标准配方和煎煮方法进行,同时要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不当的饮食,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

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

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
补中益气汤,治气虚之功。

四物归脾定,黄芪保元阳。

当归养血脉,白术渗长肠。

跟芍一同用,益气疗病防。

补中益气汤,中医经方汤。

用于气虚人,元气不够强。

脾胃虚弱者,气机不流畅。

久病体倦怠,补中方来方。

方中有四物,调和气血量。

当归是主草,养血保血黄。

白术辛香甜,渗中固脾肠。

芍药味苦黑,养血助花瘴。

益气方剂中,有黄芪与参。

黄芪顶重草,补中益元阳。

参与归共炖,补气身体强。

气衰肌肉软,补中方正神。

黄芪能益气,祛风解肌肉。

养血活血脉,清气化湿负。

入药散血瘀,利水生新血。

调和气血两,益气有功用。

须选致虚源,见表是治法。

久病人中虚,畏寒怕冷夜。

兼见肢体冷,气短不能说。

可选此方用,益气不受折。

脾胃虚寒人,久病体倦怠。

腹痛大便溏,气机流不畅。

舌淡苔白腻,脉细弱无力。

补中益气汤,调和肠胃它。

四物当归汤,跟此方谈机。

调和血络虚,益气血定中。

月经不调者,经络被困缩。

益气养血量,疏通身体络。

中药方剂歌诀到此结束,补中益气汤方歌。

用于气虚体弱者,调和气血传。

四物归脾定,黄芪保元阳。

当归养血脉,白术渗长肠。

与芍药一同用,益气疗病防。

补中益气汤:标准配方解析

补中益气汤:标准配方解析

补中益气汤:标准配方解析摘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补中益气汤的标准配方,以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古老的中医药方剂,包括其主要成分、制作方法、适用人群和可能的副作用等。

我们还将通过数据驱动的方法,对补中益气汤的效果进行量化评估,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一、补中益气汤的主要成分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方剂,主要由以下几种成分组成: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大枣和生姜。

这些成分在中医理论中各有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共同构成了补中益气汤的主要功效。

1. 人参:人参是补中益气汤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补气固表、生津止渴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人参被认为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2. 黄芪:黄芪也是补中益气汤的重要成分,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消肿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黄芪被认为能够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身体的抗疲劳能力。

3. 白术:白术是补中益气汤的另一种重要成分,具有健脾燥湿、利水渗湿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白术被认为能够调节人体的消化系统,改善脾胃功能。

4. 甘草:甘草是补中益气汤的常用佐药,具有和中止痛、清热解毒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甘草被认为能够调和各种药物的作用,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5. 大枣:大枣是补中益气汤的常用佐药,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大枣被认为能够补充人体的营养,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6. 生姜:生姜是补中益气汤的常用佐药,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生姜被认为能够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抗寒能力。

二、补中益气汤的制作方法补中益气汤的制作方法相对简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将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大枣和生姜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

2. 加入适量的水,将混合物煮沸。

3. 煮沸后,将火候调至小火,继续煮约30分钟。

4. 煮好后,将药液过滤出来,待其冷却后即可饮用。

三、补中益气汤的适用人群补中益气汤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人群:1. 体质虚弱的人:这类人常常感到身体乏力,容易疲劳,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

重新认识补中益气汤

重新认识补中益气汤

重新认识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由黄芪、炙甘草各五分,人参、当归身、橘皮、升麻、柴胡、白术各三分组成,是李东垣创制的中医名方。

读《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可以看出,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脾胃之证,是“始得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主证是身热而烦,脉洪大而头痛。

临床表现和外感风寒之证相类同,需要认真辨认才能区别。

“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

”既然李东垣认为自汗会损人元气,那么接下来加人参来补益元气就很顺理成章了。

“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

”脾胃虚怎么会导致心火亢甚?中土气虚就会导致升降失调,心火就不能很好地下交肾水,没有肾水相配合的心火就不是正阳而是邪火,就成了游离之火,哪里虚就跑哪里去,现在是脾胃虚,所以就“乘其土位”,如果其他脏腑也虚的话,也会跑去虚的脏腑干扰而作乱。

“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躁热,上彻头顶,旁彻皮毛,浑身躁热作,须待坦衣露居,近寒凉处即已,或热极而汗出亦。

”可以看到,这里所说的也是后世医家一直在争议的“阴火”,其实是与阳火相对应,是一切不在正位的阳气,特别以心阳为主(心火者,阴火也)变成游离态的火,这种火在最初作乱的时候,“始得之”的时候,力量也很强大,“其脉洪大”,好像是白虎汤的实热证。

“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并大虚,腹中急缩者,宜多用之。

”炙甘草的用法,原文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其实仅仅说甘草“补脾胃中元气”可能还是有点抬举甘草,甘草只有在与人参配合的时候,才会“补脾胃中元气”。

接着加当归身,是用来“和血脉”的,李东垣的“和血脉”是什么意思?原方后设的“四时用药加减法”当中有提到“若更烦乱,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五分或一钱)”。

由于气生血,气虚就会导致血涩不足,所以加当归来帮忙一下,所以就说“和血脉”。

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1)

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1)

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1)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1)补中益气汤,核桃大枣煎。

四物参归芍药,生姜香附用,大枣加当归,肉苁蓉党参。

苓术炙甘草,香附白术益,熟地大枣红芪合,治疗中气不足是良方。

补中益气汤,配方独具全。

四物参归芍药,每味药物权。

桂枝白术炙甘草,芎蒲香附同,生姜大枣核桃肉,充实补气功。

苓术熟地当归芪,红花赤芍蓉,四物汤基础上,加减用草药,治疗中气不足,调理身体养。

补中益气汤,滋阴又补肾。

四物参归芍药,益气固表忍。

健脾生津党参芪,健脾益肺归,白术心脾草甘纖,附子温阳桂枝香,肺虚心脾不足人,可用加减供。

补中益气汤,调理脾胃健。

四物参归芍药,过敏治肺疾。

核桃肉枣冬大巴,香附白术安,苓术炙甘草附入,调理脾胃宽。

人参具有益阳,升阳下气功,黄芪辛温与之和,治疗中气不足长。

补中益气汤,方方味道全。

四物参归芍药,可治血虚痰。

酒炙苓术高良姜,浸猪胆为香,黄芪养血大枣食,糯冬瓜益脾,熟地归芪汤基础上,调理阴虚之症。

补中益气汤,怀孕可安胎。

四物参归芍药,养血益气植。

苓术参归白术炙,防己龙眼汤,熟地红塘芪枣子,生姜厚朴香,安胎养血的功效,中医治疗手段。

补中益气汤,调理益阴阳。

四物参归芍药,补气治各病。

生姜大枣核桃肉,香附白术帮,苓术炙甘草合适,治病增元阳。

四物汤基础上,调理寒湿伤阳,益气为治主要,药之合与方历久弥坚。

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1)完。

补益方之补中益气汤

补益方之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方源】:《脾胃论》【组成】:黄芪一钱(15克),炙甘草五分(5克),人参去芦三分(9克),当归酒焙干或晒干二分(9克),橘皮不去白三分(6克),升麻三分(3克),柴胡三分(3克),白术三分(9克)【用法】:水煎服【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

症见身热有汗,渴喜温饮,头痛恶寒,少气懒言,体倦肢软,或饮食无味,面色㿠白,脉虚软无力,舌淡苔薄白,及脱肛,子宫脱出,胃下垂,久泄久痢。

【方解】:本方由李东垣依《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意而制。

方中重用黄芪、甘微温,入脾肺经,益肺气固表,益气升阳,故为君药;辅以人参、炙甘草甘温,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和中,东垣说:“参、芪、甘草、泻火之圣药”,盖烦劳则虚而生热,得甘温以补元气,虚热消退;佐以白术补脾,当归养血,陈皮理气;使以柴胡、升麻,升举清阳,配合主药提升下陷之阳气,正如《纲目》所说:“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素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

诸药配伍,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

【按语】:本方以身倦体软、少气懒言、阴挺脱肛、舌淡苔白、脉虚软无力为辩证要点。

现代多用本方治疗胃下垂、胃粘膜脱垂、肾下垂、重症肌无力、子宫下垂、慢性肝炎、腹股沟疝、肠套叠、肠炎、乳糜尿、小儿神经性尿频、尿失禁、肾绞痛、小儿秋季腹泻、放射性直肠炎、白细胞减少症、崩漏、带下、久泻、失眠、耳鸣、呕吐、郁证、癫痫、遗精等。

如见气虚眩晕、恶心欲吐者,加天麻、胆南星、半夏;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汗多者,加煅牡蛎、碧桃干、浮小麦;气虚泄泻者,加石榴皮、山药;气虚遗尿,加山药、乌药、益智仁;带下量多清稀,加苍术、茯苓;治崩漏,去当归,加赤石脂、补骨脂;胃纳差者,加木香、砂仁、枳壳。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增强免疫,调节肠蠕动功能、防治贫血发展、改善蛋白代谢、增强体质等多种作用。

【同名方】:《傅青主生化编》补中益气汤,本方由人参、白术、当归、川芎、白芍、莱菔子、木香、茯苓构成。

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

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

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中药方剂歌诀 - 补中益气汤方歌补中益气汤,滋阴潜阳更;丹参黄耆甘草汤,草木相伤施为真。

【方剂组成】当归,黄耆,白术,甘草。

【方剂功效】补中益气汤主要功效在于滋阴补阳、益气健脾。

适宜于气虚弱阳、脾胃虚弱及阴虚有实证的患者。

常用于治疗脾虚引起的脘腹胀满、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方剂用法用量】每日2剂,一剂分两次服用。

【方剂主治病症】1.脘腹胀满:常见脾胃虚弱的表现,这是补中益气汤的主要适应症之一。

2.食欲不振:补中益气汤可以增强脾胃功能,提高食欲。

3.乏力:气虚弱阳的标志性症状之一,该方剂能够补气益阳,帮助缓解乏力症状。

4.盗汗:阴虚有实证患者常见的病症,补中益气汤可以滋阴潜阳,减轻盗汗症状。

5.心悸:脾胃虚弱、阳气不足时容易出现心悸症状,该方剂可用于改善心悸。

【方剂方歌】中医汤剂方歌的编写旨在帮助学习方剂记忆,以下是补中益气汤的方歌:当归,黄耆,白术,甘草。

滋阴、潜阳更,草木相伤施为真。

愈丹参,养胃气,白术健脾功更齐;甘草调和百草力,滋阴益阳功不亏。

此方治胃脘气郁症,补中益气心自宁;脾虚失血和乏力,本方食欲必增长。

寒少气逸虚火旺,此方火气可以平;脾胃要补要和缓,如此脘腹胀特轻。

人中自守火不失,行气建脾草木之真;脾胃气虚不发胖,补中益气岂有因。

舒肝降火胃自和,阴虚实证帝王金;滋阴潜阳方胜处,盗汗心悸俱减轻。

此方治疗的病症多,补中益气也延年;学医之人莫要忘,中药方剂功效全。

【方剂总结】补中益气汤是一款非常常用的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导致的胀满、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通过滋阴潜阳、补充气血,调和脾胃功能,该方剂能够改善患者的病情。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还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具体用药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补中益气汤体现的治则治法

补中益气汤体现的治则治法

补中益气汤体现的治则治法补中益气汤是一个中医方剂名,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属于补益方剂。

补中益气汤用药以甘温为主,主要由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等组成,主治功效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临床上主要用于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等脾虚气陷证及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等气虚发热证,有时两个病证同时出现,现代运用于重症肌无力、久泻、久痢、脱肛、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等疾病。

内热炽盛、阴虚内热者忌用。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组成】黄芪24g 人参15g 白术10g 炙甘草6g 陈皮9g 当归10g 升麻6g 柴胡6g 【用法】水煎服。

若作蜜丸,宜加大剂量。

【主治】1.气虚不荣饮食减少,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动则心悸,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嫩,脉象缓弱,寸脉尤甚。

2.气虚不固形寒怯冷,体常自汗,易感外邪。

3.气虚不摄肌衄,尿血,便血,血崩;久泻,久痢,尿频,尿失禁;乳汁自出,溺后精出。

4.气虚不举脘腹坠胀,阴挺,脱肛。

5.气陷不升常觉气往下坠或气不接续;眩晕,头昏,耳鸣,目黯。

6.气郁不达发热,汗出,口渴。

【证析】此方所治一切证候,均属中气不足,少阳三焦卫气失充,清阳下陷机理。

反映了气虚不荣、气虚不固、气虚不摄、气虚不举、气陷不升、气郁不达六类证象。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阴阳升降之轴。

饮食劳倦,脾胃受伤,生化不及,谷气有亏,于是声低息短,少气懒言,无气以动,动则心悸气喘诸证见矣。

中气不足,卫气随之亦虚,表不固,于是畏寒怯冷,自汗头痛诸证见矣。

气有统摄津血作用,中气不足,气不摄血,血从窍隧而出,则便血、崩漏;气不摄津,阴津下溜,则久泻、久痢、尿频、尿失禁;气不摄精,精华外泄,则乳汁自出,溺后精出等证见矣。

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无力升举,则脏器下垂而阴挺、脱肛等证见矣。

清阳下陷,阳气不能上头,血不上濡,清空失养,则目眩、耳鸣诸证见矣。

补中益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补中益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补中益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中益气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主要由黄耆、白术、茯苓、当归、川芎、党参、炙甘草组成。

它具有以下功效与作用:
1. 益气补虚:中益气汤以黄耆、党参为主要药物,具有温补脾胃、益气固表的作用,可用于气虚体弱、乏力疲倦、食欲不振等症状。

2. 补中安神:中益气汤中的当归、川芎具有活血祛瘀、调理气血的作用,可用于气血不足、心悸失眠、头晕眩晕等症状,有助于安定神志。

3. 利水消肿:中益气汤中的茯苓具有利尿作用,可用于水肿、脘腹胀满、小便不利等症状,有助于排除体内多余水分。

4. 调理脾胃:中益气汤的成分白术具有健脾益气、利湿止泻的作用,可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

5. 增强免疫力:中益气汤中的黄耆和党参具有抗疲劳、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于抵抗外邪、提高抵抗力,预防感冒等疾病。

总之,中益气汤是一味具有补益气血、调理脾胃和安神护肝的中药汤剂,适合于气虚体弱、神疲乏力、水肿腹满等症状的调理和治疗。

补中益气汤的功能主治

补中益气汤的功能主治

补中益气汤的功能主治一、补中益气汤的药方组成补中益气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由以下药物组成: - 黄耆: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肺的功效。

- 白朮:具有补中益气、健脾止泻的作用。

- 桂枝:能够温通经络、散寒止痛。

- 干姜:有温肺化饮、理中止呕等作用。

- 甘草:能调和药物功效,缓解药物的副作用。

二、补中益气汤的功能补中益气汤具有以下功能: 1. 补益中气:补中益气汤主要是通过黄耆和白朮等药物的功效,补益中气,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力,对疲劳、乏力等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

2. 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汤中的白朮具有健脾益胃的作用,能够改善胃肠功能,增加食欲,加速消化吸收,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3. 温通经络:桂枝在补中益气汤中的作用是温通经络,活血化瘀。

它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寒凉症状,还可以舒缓关节疼痛,改善身体的运动能力。

4. 缓解胸闷:补中益气汤中的干姜具有温肺化饮、理中止呕的作用,对于胸闷、咳嗽、咳痰等症状有明显缓解作用。

5. 调和药物功效:甘草在补中益气汤中的作用是调和药物功效,缓解药物的副作用,增强药物的药效。

三、补中益气汤的主治病症补中益气汤适用于以下主治病症: - 气虚乏力:体虚乏力、乏力无力、神疲乏力等。

- 食欲不振: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功能不良等。

- 寒凉症状:寒凉体质、手脚冰凉、腰膝酸软等。

- 胸闷咳嗽:胸闷、咳嗽、咳痰等症状。

- 气虚引起的其他病症:如盗汗、心悸、失眠等症状。

四、使用补中益气汤的注意事项用药前应该咨询医生,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选择合适的剂量。

同时,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1. 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 对本方成分过敏者禁用,如对黄耆、白朮等过敏的患者。

3. 服药期间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4. 有明显的心脏病、高血压或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5. 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补中益气汤作为一种中药方剂,在中医临床上应用广泛,其具有补益气血、健脾益胃等功能,对气虚乏力、食欲不振、寒凉症状等有明显的疗效。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李东垣老人创补中益气汤,其在《内外伤辨惑论》中,就立方本旨云:本方治“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并说:“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

”东垣并论及了四时用药加减法,很值得玩味、仿效,临床确有实用价值。

本方以黄芪为君,参、草为臣,白术补脾,当归补血,陈皮理气,均为佐药;又用升麻、柴胡为使,引黄芪、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而实表。

总之,补中益气汤功用,乃为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主治身热有汗、头痛恶寒、懒言、食不知味、渴喜热饮、四肢倦怠、不耐劳作、动辄气喘、脱肛、胞宫下坠等一切清阳下陷之证,脉可见虚软或浮大无力。

明代薛己继承李氏之学,对于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证,更达到娴熟境界,从其医案可见。

《薛氏医案》曾载:“余素性爱坐观书,久则倦怠,必服补中益气加麦冬、五味、酒炒黑黄柏少许,方觉精神清安,否则夜间少寐,足内酸热,若再良久不寐,腿内亦热,且兼腿内筋似有抽缩意,致两腿左右频移,辗转不安,必至倦极方寐,此劳伤元气阴火乘虚下注。

丁酉五十一岁,齿缝中有如物塞,作胀不安,甚则口舌有如疮然,日晡益甚,若睡良久,或服前药始安。

至辛丑时五十有五,昼间齿缝中作胀,服补中益气一剂,夜间得寐。

至壬寅有内艰之变,日间虽服前剂,夜间齿缝作胀,每至午前诸齿并肢体方得稍健,午后仍胀。

观此可知,血气日衰。

”足见薛己对补中益气汤的应用,有很深刻的体验。

病案一:内伤发热平某,男,37岁。

素体虚弱,肝胃不和。

十月中旬某日,突然发生吐血,咳嗽。

伴见午后发热,饮食衰减,周身倦怠无力,二便尚调,其脉虚数,舌质淡,苔薄白。

初用“加味救肺汤”,服二剂后咯血虽止,转增腹痛,泄泻,烦悸,脘闷,不欲食,午后发热达39℃,脉仍虚数。

辨为虚劳腹痛,用小建中汤建中气,缓里急,服药后腹痛果愈。

但仍发热不退,周身无力,头晕少气,不思饮食,腹泻不止,脉象同前。

此“阴火上乘土位”,清浊失调之变,乃用东垣补中益气汤,另加生甘草6克以泻心包之热。

补脾胃去湿的中药方子大全

补脾胃去湿的中药方子大全

补脾胃去湿的中药方子大全补脾胃去湿的中药方子大全补脾胃是中医保健的重要原则之一。

脾胃为人体的“后天之本”,对于消化、吸收和利用养分、排泄废物都有重要的作用。

但现代人因为饮食不节、生活习惯不健康等原因,使得脾胃功能受到了影响,常常出现湿重、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药有很好的配方可以帮助人们补脾胃、去湿,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子:1. 补中益气汤主要成分: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

制作步骤:将制成小块的生姜破捣,一起放进锅里加水煎煮。

煮20-30分钟,滤掉渣,分3次服用。

用量:每次15-30克。

注意事项:空腹和饭后1小时内不宜饮食。

2. 四物汤主要成分:当归、熟地、白芍、枸杞子。

制作步骤:将四味药材共同用水煎煮,去渣留汤。

每次饭后服用。

用量:每次10-15克。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

3. 陈皮升麻丸主要成分:陈皮、升麻、木香、酒曲。

制作步骤:将陈皮切成小块,升麻、木香捣碎,酒曲用开水泡软,搅拌均匀。

制成药丸,每次服用。

用量:每次10-15克。

注意事项:女性朋友在月经期内不宜服用。

4. 五味调和汤主要成分:陈皮、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制作步骤:将五味药材合在一起,加水煮沸,煮30-40分钟。

每天分成3次,温热服用。

用量:每次10-15克。

注意事项:糖尿病患者不宜过量。

5. 萆薢汤主要成分:鸡内金、白术、茯苓、炙草。

制作步骤:将四味药材放进砂锅中,加水适量,煮沸20分钟,取出渣,留汤饮用。

用量:每次10-15克。

注意事项:腹泻患者应慎用。

请注意,以上方子仅供参考,具体用量和服用方式需要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

补脾胃的食谱和偏方补脾胃还可以通过一些食物来实现。

有些食物具有温和的药效,可以缓解脾胃功能失调的问题。

中医认为,有些食物本身就具有健胃的作用,如黄瓜、莲藕等。

此外,一些偏方也可以帮助人们调理脾胃,如喝热水、蜂蜜水、浓茶等等。

1. 紫菜豆腐汤主要原料:紫菜、豆腐、姜片、葱段、熟鸡肉、盐、味精。

补中益气汤方证

补中益气汤方证

补中益气汤方证是指使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疾病时所表现出的证候,主要症状包括乏力、气短、自汗、面色萎黄等。

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益气升阳、固表止汗等功效,适用于气虚证患者。

补中益气汤主要由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以及升麻、柴胡等中药组成。

方中的黄芪和人参能够大补元气,白术、甘草能够健脾益气,当归养血和血,升麻、柴胡能够升阳举陷。

这些药物组合在一起,能够起到补益脾胃、益气升阳的作用,对于气虚引起的各种症状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补中益气汤适用于气虚证患者,主要表现为乏力、气短、自汗、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状。

同时,患者在活动后容易感到心悸气短,容易感冒,且感冒后咳嗽无力,语言低微,稍微活动就会感到疲惫不堪。

女性患者还可能出现月经量少色淡、经闭等症状。

补中益气汤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煎煮中药,每天服用一剂,具体药物用量可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

同时,在饮食方面也要注意调整,可以适当食用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如山药、大枣、桂圆、牛肉等。

总的来说,补中益气汤方证是使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疾病时所表现出的证候,主要症状包括乏力、气短、自汗等。

通过了解补中益气汤的功效和适用范围,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该方剂治疗气虚证患者。

在使用该方剂时,可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药物用量和煎煮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发粘,舌苔白腻,脾虚湿盛,中焦有湿,健脾利湿,温中益气;补中益气汤嘴巴黏糊糊的,舌苔白腻怎么回事,怎么办嘴巴黏糊糊的,舌苔白腻是脾虚湿盛的表现,舌白主虚,舌苔腻主要是体内中焦有湿。

1、原因:脾胃可以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水湿功能失调,湿邪停留于局部。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滞于中焦肠胃,上腻于口,就会导致口中黏糊糊的,以及舌苔白腻。

2、治疗:要选择健脾利湿,温中益气的药物。

如藿香、茯苓、苍术、豆蔻、砂仁等。

也可以食疗,薏苡仁、陈皮、苏叶泡茶饮,豆蔻、白芷、山药熬粥喝。

患者在平时要改变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多喝热水,注意保护肠胃,适当锻炼,增强体魄。

石室秘录,脾虚者,用补中益气汤。

人参一钱,白术二钱,当归一钱五分,黄芪三钱,紫胡一钱,升麻五分,陈皮五分,甘草一钱,此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出自元·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配方组成】黄芪一钱(18克);炙甘草五分(9克);人参,去芦,三分(9克);当归,酒焙干或晒干,二分(3克);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6克);升麻二分或三分(6克);柴胡二分或三分(6克);白术三分(9克)。

【用法用量】上呚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或作丸剂,每服10~15克,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胃气虚证: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咣白,饮食减少,大便稀溏,舌淡,脉大而虚软。

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

3.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气短乏力。

【方解】本方证系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

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气陷,故见脱肛、子宫下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因非实火,故其热不甚,病程较长,时发时止;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

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中重用黄芪补中益气,固表止汗,升阳举陷,为君药。

人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健脾,共为臣药。

血为气之母,故用当归养血和营;陈皮理气行滞,使补而不滞,行而不伤,共为佐药。

少入柴胡、升麻升阳举陷,佐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又能透表退虚热,且引芪、参走外以固表,二药兼具佐使之用。

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作使药。

全方补气与升提并用,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为治脾虚气陷之要方,故言本方为“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补中益气汤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补中益气汤常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3.慢性胃炎:本方随证加减治疗慢性胃炎患者56例,与胃复春治疗56例对照,疗程为6周。

临床疗效评价以症状全部消失,半年至1年内未复发,胃镜检查胃黏膜正常为痊愈标准。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2.2%,对照组为48.2%,且治疗组幽门螺杆菌清除率亦优于对照组。

(《亚太传统医药》2014年第11期)4.胃下垂:补中益气汤随证加减联合消食口服液治疗胃下垂患者30例,与多潘立酮治疗组30例对照,疗程为1个月。

临床疗效评价以体重增加、食欲正常、腹部坠胀感等症状消失,腹背肌力增强,恢复正常工作和劳动,X线钡餐示胃体恢复生理位置,胃及十二指肠未发现异常为痊愈指标。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83%。

(《湖北中医杂志》2014年第3期)5.术后发热:补中益气汤结合常规术后处理治疗外科术后发热49例,与单纯常规术后处理治疗组48例对照,用药直至体温恢复正常。

临床疗效评价以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且气虚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减少95%以上为痊愈。

结果:治疗组患者平均退热时间为102.48±31.82小时,总有效率为96.96%;对照组患者平均退热时间为131.45±32.08小时,总有效率为89.58%。

(《亚太传统医药》2014年第22期)6.重症肌无力:本方随证加减联合西药治疗重症肌无力患者14例,与单纯西药(泼尼松、吡啶斯的明)治疗组14例对照,疗程为3个月。

临床疗效评价以患者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3个月无复发为痊愈标准。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57.1%,对照组为14.3%。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年第7期)7.子宫脱垂:本方加味治疗子宫脱垂患者30例,与盆底组织支持疗法治疗组18例对照,疗程为14日。

临床疗效评价以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为治愈标准。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67%,对照组为55.56%。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年第8期上)8.口腔溃疡:补中益气汤加味联合中药制剂漱口水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33例,与西药(维生素B、维生素C、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治疗组30例对照,疗程为2周。

临床疗效评价以溃疡愈合,黏膜光滑无瘢痕,间歇期延长至6个月以上不复发为治愈标准。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96%,对照组为83.33%。

(《浙江中医杂志》2014年第5期)9.崩漏:本方加味治疗脾虚型崩漏患者60例,与宫血停颗粒治疗组60例患者对照,疗程为7~14日。

临床疗效评价以阴道出血3-5日内停止为痊愈标准。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73.33%。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年第9期)10.骨质疏松: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30例,与龙牡壮骨颗粒治疗组30例患者对照,疗程为12周。

临床疗效评价以疼痛完全消失,骨密度较治疗前升高2%以上为显效标准。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7%,对照组为60%。

两组治疗后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提高,且治疗组结果优于对照组。

(《陕西中医》2013年第12期)11.便秘:本方联合凯格尔训练治疗功能性便秘30例,与西药聚乙二醇4000(福松)治疗组30例对照,疗程为2周。

观察患者排便困难情况,粪便性状,排便时间、下坠、不尽、胀感、频度,腹胀等症状,并进行评分。

临床疗效评价以便秘症状明显好转,症状积分较治疗前降低70%以上为显效标准。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对照组为66.6%,且排便不尽感方面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现代研究】实验研究表明,脾虚证模型大鼠进行补中益气汤干预后,对其脾脏样本进行1HNMR代谢组学检测,发现模型大鼠乳酸、牛磺酸、次黄嘌呤含最升高,谷氨酸、鲨肌醇含量降低,而药物治疗组可以将以上指标回调至正常水平。

补中益气汤亦可提高血T3、T4、TSH、IL-1β、IL-2含量,调节脾虚发热模型大鼠甲状腺和免疫功能指标。

【使用注意】本方甘温升散,故对阴虚火旺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方歌】补中参草术归陈,芪得升柴用更神,劳倦内伤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珍。

陆维宏补中益气汤加减,治气虚便秘【组成】生黄芪30g,党参25g,肉苁蓉15g,陈皮6g,升麻3g,柴胡、白术、当归、杏仁、阿胶(烊)、枳壳各10g。

【用法】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煎30分钟,每剂煎2次,将所得药液混合。

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服用本方时,忌食辛辣之品。

【功效】补益气血,润燥通便。

【方解】此病用补中益气汤加阿胶养血润燥,加肉苁蓉润肠通便,枳壳理气,杏仁宣肺润肠。

药证相符,而获效也。

【加减】虚寒甚者,加肉苁蓉。

阴津不足者,加阿胶、当归、火麻仁。

【医案】陈某,女,49岁,教师,2002年2月10日初诊。

诉因饮食不节,纳谷不佳,渐至大便秘结,排便不畅,便如球状,常以润肠通便之剂(麻仁丸、通便灵胶囊等)治疗5年,疗效渐减,深以为苦。

诊见:面色萎黄,常感头晕,体倦乏力,饮食不思,气短乏力,自汗时作,大便6~7天一排,便后肛门下坠。

察其舌胖、质淡苔薄白,脉细弦。

证属脾胃虚弱,生化不足,血虚津亏。

治从补益气血,润燥通便。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生黄芪30g,党参25g,肉苁蓉15g,陈皮6g,升麻3g,柴胡、白术、当归、杏仁、阿胶(烊)、枳壳各10g。

7剂。

常规煎服,每日1剂。

服后便秘及诸症大减,后守法再进,治疗月余后,便通症除。

【按语】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历来被推崇为补中益气的代表方,临床应用广泛。

【方源】陆维宏.临床新用验案举隅.河北中医,2005,25(4):181。

寒湿(中焦)43.湿之入中焦:有寒湿,有热湿。

有自表传来,有水谷内蕴,有内外相合。

其中伤也,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有两伤脾胃。

伤脾胃之阳者,十常八九,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二。

彼此混淆,治不中窍,遗患无穷,临证细推,不可泛论。

此统言中焦湿证之总纲也。

寒湿者,湿与寒水之气相搏也。

盖湿水同类,其在天之阳时为雨露,阴时为霜雪,在江河为水,在土中为湿,体本一源,易于相合,最损人之阳气。

热湿者在天时长夏之际,盛热蒸动,湿气流行也。

在人身湿郁本身,阳气久而生热也,兼损人之阴液。

自表传来,一由经络而脏腑,一由肺而脾胃。

水谷内蕴,肺虚不能化气,脾虚不能散津,或形寒饮冷,或酒客中虚。

内外相合,客邪既从表入,而伏邪又从内发也。

伤脾阳在中则不运痞满,传下则洞泄腹痛。

伤胃阳则呕逆不食,膈胀胸痛。

两伤脾胃,既有脾证,又有胃证也。

其伤脾胃之阴若何?湿久生热,热必伤阴,古称湿火者是也。

伤胃阴则口渴不饥。

伤脾阴则舌先灰滑,后反黄燥,大便坚结。

湿为阴邪,其伤人之阳也,得理之正,故多而常见。

其伤人之阴也,乃势之变,故罕而少见。

治湿者必须审在何经何脏,兼寒兼热,气分血分,而出辛凉、辛温、甘温、苦温、淡渗、苦渗之治,庶所投必效。

若脾病治胃,胃病治脾,兼下焦者单治中焦,或笼统混治,脾胃不分,阴阳寒热不辨,将见肿胀、黄疸,洞泄、衄血、便血,诸证蜂起矣。

惟在临证者细心推求,下手有准的耳。

盖土为杂气,兼证甚多,最难分析,岂可泛论湿气而已哉?汪按:温热、湿温,为本书两大纲。

温热从口鼻吸受,兼无寒证,最忌辛温表散,但当认定门径,勿与伤寒混杂,再能按三焦投药,辨清气血荣卫,不失先后缓急之序,便不致误。

湿温,为三气杂感,浊阴弥漫,有寒有热,传变不一,全要细察兼证,辨明经络脏腑气血阴阳,湿热二气,偏多偏少,方可论治,故论湿温方法,较温热为多,读者以此意求之,无余蕴矣。

再按:热证清之则愈,湿证宣之则愈,重者往往宣之未愈,待其化热而结清,清而后愈,一为阳病,一兼阴病,至鲁至道,难易较然。

44.足太阴寒湿,痞结胸满,不饥不食,半苓汤主之。

此书以温病名,并列寒湿者,以湿温紧与寒湿相对,言寒湿而湿温更易明析。

痞结胸满,仲景列于太阴篇中,乃湿郁脾阳,足太阴之气,不为鼓动运行,脏病而累及腑,痞结于中,故亦不能食也。

故以半夏、茯苓培阳土,以吸阴土之湿,厚朴苦温以泻湿满,黄连苦以渗湿,重用通草,以利水道,使邪有出路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