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春秋笔法》教案
春秋笔法教案
春秋笔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掌握春秋笔法的基本要素和表达技巧。
3. 创作和欣赏春秋风格的作品。
二、教学内容:1. 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a. 春秋时期的起始和结束年份b. 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c. 春秋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风貌2. 春秋笔法的基本要素a. 展现时代特征的词语和句式b. 表达情感和心理活动的手法c. 运用象征和典故的修辞手段d. 运用对仗和对比的表达方式3. 春秋笔法的表达技巧a. 选择贴合主题和情感的词语和词句b. 运用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c. 注意节奏和韵律的掌握d. 精确使用古代典故和历史知识4. 创作和欣赏春秋风格的作品a. 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春秋风格的魅力b. 进行写作实践,尝试模仿和创作春秋风格的文章c. 互相交流和欣赏同学们的作品三、教学过程:1. 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a. 分享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引发学生的兴趣b. 展示春秋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风貌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2. 春秋笔法的基本要素a. 介绍春秋时期文学作品的特点和常见表现手法b. 分析并解读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春秋笔法要素3. 春秋笔法的表达技巧a. 分析和比较不同的词语和表达方式的效果b. 练习使用春秋笔法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表达c. 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4. 创作和欣赏春秋风格的作品a. 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春秋风格的魅力b. 给学生一定的写作任务,让他们尝试模仿和创作春秋风格的文章c. 互相交流和欣赏同学们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改进四、教学评价:1.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以及书面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春秋笔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在课程结束后,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春秋时期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的掌握程度。
3. 在学期末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对春秋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春秋笔法3晋灵公不君
《左传》简介
•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 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 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 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 历史著作,后来成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为“十三经”之一。《左传》 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 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 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为我们留下大量关于春秋时政治、外交、 军事、礼俗等方面活动和言论的宝贵记录,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 文学著作。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 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塑造了一个 个性格各异的贵族士大夫形象,或巧言善辩,或直言极谏,或睿智深 沉。“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便出自这样一位贵族之口。
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霸州市第一中学 王珍彩
1
目标 览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能熟练地诵读文本,阐释文中重 要语句的含意。 2.系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掌握 《史通》的理论主张。 3.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了解“春秋笔法”的文 化内涵。
单元 综述
2017/2/4
霸州市第一中学 王珍彩
6
中 华 古 典 文 化 研 读
2017/2/4 霸州市第一中学 王珍彩
晋 灵 公 不 君
7
学习目标
• 1.在通译全文的基础上梳理故 事情节,积累常用的文言实 (虚)词及句式。 • 2.分析主要人物(赵盾、晋灵 公)的性格特点,学会从多角 度分析人物(董狐以及武士们) 形象。 •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 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 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1《晋灵公不君》 安乡一中 龚德国
课题《晋灵公不君》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读全文,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2、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3、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和主旨过程与方法1、探究“春秋笔法”的运用特点和文化内涵2、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正直无畏的精神。
教学重点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掌握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春秋笔法教学难点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学习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晋赵盾弑其君’。
”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加回事。
二.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
中国的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国语》《左传》《战国策》。
两汉时期中国史学继续发展,《史记》和《汉书》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两部史书。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史学的第二个高峰。
这个时期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史书的地位也逐渐提高到仅次于经的一大部类。
隋唐五代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时期诞生了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史通》(刘知几),对唐以前的史学和史书发展做了系统的总结。
两宋时期是史学的第三个高峰,--《资治通鉴》。
元明时期史学没有大的发展,值得一提的史书只有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史学在清朝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清代史学的主要成就是史考和史论。
三.关于《左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编年体史书。
一般认为它是解释春秋的一部史书。
全书共0卷,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号称“大经”。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春秋笔法》教案3
《春秋笔法》教案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二、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一、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起源很早。
唐刘知几说:“盖史之建官,其来尚矣。
昔轩辕氏受命,仓颉、沮诵实居其职。
至于三代,其数渐繁。
”认为黄帝时已有史官,这当然是一种传说。
但有可靠证据表明,至少在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史官和官方记事制度。
甲骨卜辞中便有“作册”、“史”、“尹”等史官名称。
《尚书•多士》谓“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指的也是当时官方记载和保存文书之制。
及至西周,史职日繁,出现了太史、中史、内史等名目,不仅周天子有史官,一些诸侯国也先后设置了史官。
《左传》定公四年记周初分封诸侯的情形说:“分鲁公以大路、大旗……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
”可见鲁、晋两国在分封之初,周天子便为其配置了史官。
至春秋时,虢、卫、邾、齐、郑、宋诸国也都设有太史,秦有内史,楚有左史,由此形成了整个华夏地区从周天子到诸侯国的史官系统。
古代史官的职责范围很广,但记载史事无疑是其基本工作之一。
《国语•楚语》载:“有事不书,是史失其职守。
”《左传》僖公七年称“夫诸侯之会,其德行礼仪,无国不记”。
《礼记》也有“史载笔,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等说法。
《史记•秦本纪》还把秦文公十三年(前753)“初有史以记事,民多化之”作为一桩大事记载下来,以示重要。
史官记事制度的发达,使先秦时期出现了一批由史官录编的历史文献、世系谱和官方年代记。
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集《尚书》收录的大多就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保存的重要文件和政论。
《史记》中提及的《谍记》、《春秋历谱谍》,以及《世本》中的一些记载也当出自官修。
至于《左传》中提到的《郑志》,《孟子•离娄》所说的楚《梼杌》、晋《乘》、鲁《春秋》,《墨子•明鬼篇》所说的齐、燕、宋诸《春秋》,《史记•六国年表》所说的《秦记》,大抵皆属各诸侯国的年代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六河南省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春秋笔法
释义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
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孔子撰《春秋》,在语言平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平面上,自能见其“微言大义”,后人就称这种手法为“春秋笔法”。
所谓“不露山水”,实指不显露那些不宜明说或不愿直说本意的语句,宜与名家画山水一样,“妙在含糊,方见作乎”,或旁敲侧击,或含义模糊,或闪烁其词,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从旁烘托,或虚掩伪饰,或上下暗示,总之不露本意。
当然也有涉及本意的,则往往从轻从宽,或隐隐约约,未见庐山真面日,或扑粉涂脂,顿使恶语变美言。
为此,本文仅就读者欣赏春秋笔法必须具备的能力方面作一点管窥。
一、欲说还休,以少引多作品中所渲染、抒写的人物逐渐接近主旨时,作者忽然收笔,即“欲说还休”,不把话说尽,要留有让读者思考的余地。
由于世界观,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的不同,读者得出的主旨与作者的主旨可能迥异,各个读者得出的主旨也可能不同,但人们又不会因此去追求,这类语言正是在这种猜度、体察、品味之中显示出语言的“不露山水”之美。
例如《红楼梦、第九十八回中写林黛五弥留之际:“……猛听寞王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心冷汗,不做声了。
”有人试图为黛玉这“好……”字后面难言之隐语填空,但无法填出,也无须填出,因为黛玉临终前,哀恨交集,至情倾泄,“闲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二、不著一字,以无胜有.春秋笔法犹似画龙,见首不见其尾,方是神龙。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三单元 春秋笔法《直书 》教案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三单元春秋笔法《直书》教案教案2010-02-25 17:44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春秋笔法《直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刘知几及其作品《史通》,了解他独到的史学思想。
2.掌握重点词句,翻译文章。
3.了解本文写法,可作写作借鉴。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翻译掌握全文大意教学方法:讨论法阅读法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史通》2.熟读《直书》第一段,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
3.翻译第一段,通其大意。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翻译理解第一段大意教学方法:讨论法阅读法一、其人其书刘知几(661―721) 唐代著名史学家。
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举进士。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等职,兼修国史。
刘知几不满于当时史馆制度的混乱和监修贵臣对修史工作的横加干涉,于景龙二年(708)辞去史职,“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
◎ 《史通》◎《史通》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
二十卷。
《史通》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全书今存四十九篇。
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
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史通》总结了唐初以前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在编纂上的特点和得失,认为这两种体裁不可偏废,而在此基础上的断代为史则是今后史书编纂的主要形式。
《史通》把史学家的工作分为三个等第:一是敢于奋笔直书,彰善贬恶,如董狐、南史;二是善于编次史书,传为不朽,如左丘明、司马迁;三是具有高才博学,名重一时,如周代的史佚、楚国的倚相。
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学、史才、史识“三长”的论点。
史学,是历史知识。
史才,是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
史识,是历史见解。
“三长”必须兼备,而史识又是最重要的。
史识的核心是忠于历史事实,秉笔直书。
二、文本研读直书:不隐讳事实真相,如实记载历史事实。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春秋笔法3晋灵公不君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晋灵公不君《左传》教学目标:1.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鉴赏“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史学价值。
4.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我国历史叙述传统——春秋笔法,感受我国古代史官“秉笔直书,不避强御”的精神品质。
难点:理解我国古代史官记载的标准。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个单元要我们学习的是历史散文。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对于一部历史著作而言,它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或者说一部历史著作它所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是什么?)(答:实录)。
在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里,历史典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记载着各个朝代的历史,而且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神,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历代的史书,都可以展现出史官撰写史书时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
《左传》就是这样的历史著作。
当代史学家钱穆认为:我们要读古代的中国史应该拿这部《左传》作我们研究的一个“基准”,今天我们就以《左传》里的文章《晋灵公不君》为基准来了解“春秋笔法”。
(板书题目)二、感悟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2.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晋灵公、赵盾怎样的性格特点?(晋灵公之“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赵盾作为臣子又有哪些表现?这些事情表现了晋灵公、赵盾怎样的性格特点?)概括晋灵君的性格特征:贪婪、荒唐、残暴、昏庸。
厚敛雕墙、弹人观辟、虐杀宰夫、虚言纳谏、患谏贼之、伏甲嗾獒,作为一个国君没有国君的样子。
他不敬大臣,不子庶民,最终失去民心被赵穿所杀。
这样一个君主按现在的眼光看是死有余辜,但在那个时代只能是可谏不可杀。
作为臣子的赵盾像不像个臣子,有没有臣子的样子,表现在哪?品质特征:直言敢谏、忠诚仁义、古之良大夫。
忧心国事、骤谏灵公、恩惠养民、为法受恶、尊重史官文中是不是仅仅写了这两个人物?还有哪几个人物刻画地栩栩如生?(士季、鉏麑、提弥明、灵辄)除了士季是以臣子进谏的形象出现,其他三个都是以卫士武士的身份出现的。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05《春秋笔法》精品课件
五、关于“春秋笔法”: 1、什么叫春秋笔法?
明确: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 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 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 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 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 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
2、春秋笔功能— —惩恶劝善。刘知几曾指出:“史之为务,厥途 有三”,其中上者即为“彰善贬恶,不辟强御。” (《史通· 辨职》)“御”者,强也。在强暴的高压 下,没有史胆的人往往通过曲笔为史来巩固职位 、保住性命,“古来唯闻以直笔见诛”,(《史通· 曲笔》)惧诛则曲笔,其史书只能使忠臣义士羞 ,岂能“彰善贬恶”!
刘知几热情赞颂了古代一些史学家为真实记载
历史而“仗气直书,不避强御”的勇敢精神,同时
无情鞭挞了那些为一己私利而歪曲历史、颠倒是
非的人。提倡秉笔直书,不避强御的“实录”精神
。
主旨研讨
赞扬了正直史家的秉笔直书精神,谴责了“曲 笔阿容”“谄言媚主”的卑劣史家,希望史家都 能效法古代良史。
秉笔直书——春秋笔法
记载历史事实。
世途多隘,实录难遇 ——直书
董狐之书法不隐 齐史之书崔弑 马迁之述汉非 韦昭仗正于吴朝 崔浩犯讳于魏国
成其良直,擅名今古。
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 书填坑窖,无闻后代。
张俨发愤,私存《嘿记》文 孙盛不平,窃撰辽东本 宋孝王《风俗传》 王劭《齐志》
以兹避祸,幸 而获全。
刚亦不吐,其斯人欤?
史责有助于调动史学家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 忠于史职、通古联今,努力发掘传统史学的现代价 值,自觉地、有意识地用之于社会。对当代史学理 论研究颇有深度的瞿林东曾多次撰文强调史学家责 任心的重要性,并将史责具体地分析为历史责任感 和社会责任感。史学家的责任感强,就能严肃认真 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史学工作。谈迁历尽千辛万苦写 成的《国榷》书稿被人窃走之后,不惧年事已高, 毅然执笔再次写成全书。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春秋笔法3晋灵公不君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晋灵公不君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知识。
2.赏析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的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4.探究“春秋笔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荆州春秋阁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文夫子,武夫子,两个夫子”,下联是“著《春秋》,读《春秋》,一部《春秋》”。
文夫子著春秋,是指孔子亲手编订《春秋》;武夫子读春秋,是指关羽夜读《春秋》,这是《三国演义》为关羽打造的经典形象。
2.思考孔子为何要编订春秋,关羽的形象塑造中为何要加入夜读《春秋》的场景?关于前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借助孟子的话说:“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
”来作出回答。
孔子亲手编订《春秋》,此书一出,无论当时还是后世,一切乱臣贼子都会胆战心惊。
所以“夜读《春秋》”是为了凸显关羽的忠义形象,以大义凛然的姿态和白脸的曹操划清界限。
3.《春秋》真有使乱臣贼子惧的效果?例如宣公二年乙丑,晋国的国君晋灵公被杀,对于这一史实《春秋》是如下记载的“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估计读了这一句,我们连史实没有弄清楚?更无从知晓乱臣贼子惧与不惧。
我们必须求助另一本书《左传》中的篇章《晋灵公不君》。
二、基础积累前面老师已布置大家做了预习,下面做一下检测。
1.字音辨识辟.丸(bì)胹.熊蹯.(ér)(fán) 寘.诸畚.(zhì)(běn)稽.首(qǐ)饮.赵盾酒(yìn) 嗾.夫獒(sǒu) (áo)翳.桑(yì) 与.为公介(yù) 大.史(tài)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过.而能改(犯错)宣子骤.谏(多次)寝门辟.矣(打开)趋.登(快步走)提弥明死.之(为……而死)舍.于翳桑(住宿)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使……幸免)书法..不隐(记事的原则)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您)去进谏,如果(君王)不接受,就没有人可以继续进谏了。
最新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晋灵公不君单元主题春秋笔法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③填然鼓之,兵刃相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④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感悟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春秋笔法》(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春秋笔法》(选修)作者:王彩莲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27期内容分析: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春秋笔法”的第一课。
学生对“春秋笔法”了解甚少,所以作为本单元第一课时,只探究两个问题即“春秋笔法”主要特点:暗含褒贬、秉笔直书和秉笔直书的依据“守礼据实”,以教材中的《晋灵公不君》和《春秋》(节选)、《崔杼弑其君》(节选)两个拓展材料为例,通过合作、思考、探究的方式和多重对话方式了解“春秋笔法”的主要特点,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了解“春秋笔法”秉笔直书的依据。
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史官“不避强御,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培养学生传承求真务实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掌握“春秋笔法”的主要特点:含褒贬和笔直书。
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探究“春秋笔法”秉笔直书的依据即“守礼据实”。
探究:以现代观念审视“春秋笔法”的内涵,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从中寻找现代社会可借鉴的思想资源。
课堂教学设计表章节名称 3.1 文化经典阅读·春秋笔法学时 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等。
2、了解我国历史叙述传统“春秋笔法”的主要特点并探究其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合作、思考、探究、应用、拓展、创新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多重对话的方式,促进学生均衡而学生的核心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史官“不避强御,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2、培养学生传承求真务实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分析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春秋笔法”的第一课。
学生对“春秋笔法”了解甚少,所以作为本单元第一课时,只探究两个问题即“春秋笔法”主要特点:暗含褒贬、秉笔直书和秉笔直书的依据“守礼据实”,以教材中的《晋灵公不君》和《春秋》(节选)、《崔杼弑其君》(节选)两个拓展材料为例,通过合作、思考、探究的方式和多重对话方式了解“春秋笔法”的主要特点,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了解“春秋笔法”秉笔直书的依据。
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3第三单元春秋笔法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二、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
单元介绍这个单元学习中国历史著作及史学思想,指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和史书的体裁体例及相关史学思想。
经典原文选自《左传》,相关读物选自《史通》。
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据记载,早在周代,就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史官制度了,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各种职衔的史官,“君举必书”。
当时的各诸侯国,也都有自己的史官。
著名的如晋太史董狐、齐太史兄弟和南史,他们不避强御,秉笔直书,大胆记录了国内发生的弑君事件,“董狐笔”和“太史简”成为后世的美谈。
到了西汉,汉武帝设置了太史公,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相继担任了这个官职。
这个职位使司马迁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史籍,为他后来创作《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宣帝以后,太史公这个职位渐渐不为人所重。
东汉时期,不设专门的史官,著史的职能由兰台、东观等机构承担。
兰台、东观都是掌管图书的地方,像班固就做过兰台令史,刘珍等人撰写的史书称为《东观汉记》。
至三国魏,又开始设置史官,称为著作郎。
其后,史官名目渐多,有著作佐郎、修史学士、起居令史、起居舍人等职务。
唐朝立国之初,设立了史馆,负责修撰前代史和国史。
此后,历朝都沿袭唐朝的制度,史馆修史,宰相或重臣监修,下一个朝代编写前朝历史。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
其中,《尚书》是历史文献集,《春秋》是编年体史书。
这两部书后来都成为儒家经典,列入经部(而不是史部)。
中国的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优秀历史著作,但这些史书大多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散佚了。
在成书于东汉的《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中,史学著作附在“六艺略”“春秋”类里,只剩下了23家948篇。
流传至今的有《国语》《左传》《战国策》等。
2018人教版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春秋笔法》(3.1.2)ppt课件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合作探究
《直书》,选自《史通》。“直书”就是不隐讳事实真相,不饰恶虚 美,如实记载历史事实。中国史学的两个高峰都出现在唐以前。尤 其是从东汉至隋末,史学逐渐从经学的附庸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总结前代史书,写出了我 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史通》。在当时皇权专制“黑云压 城城欲摧”的形势下,直书精神一直顽强地承担着其应有的历史使 命。传统叙事史学因为直书精神的保持,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 中国过去的文明留下了大量可靠的历史见证,为世界各国尤其是亚 洲诸国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历史记载。
此后,刘知几名声大扬,迁官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馆学士,加银青光禄 大夫。唐玄宗时,又迁为散骑常侍。他的官职屡迁,但一直兼任史 职,先后参与撰修《姓族系录》《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 实录》《玄宗实录》等。
自主预习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合作探究
1.注字音 违忤(wǔ) 糟粕(pò) 犯跸(bì ) 箕裘未陨(jī yǔn) 惮色(dàn) 徇名(xùn) 阿容(ē) 谄媚(chǎn) 2.识通假 (1)励其匪躬之节(“匪”同“非”,不) (2)私存《嘿记》之文(“嘿”同“默”,沉默,闭口不言)
自主预习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合作探究
4.分古今 (1)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古义:风教,引申为好的风气。今义:①刮风的声音;②传播出来的消息。 (2)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 古义:倔强、不肯低头,比喻刚直不屈。 今义:实力强的项目(多指体育比赛的项目)。 5.析活用 (1)人之所贱(形容词作动词,鄙视) (2)人之所贵(形容词作动词,珍视) (3)然后能成其良直(形容词作名词,良史直笔) (4)盖近古之遗直欤(形容词作名词,直录的精神) (5)壮夫重气(形容词作动词,看重) (6)贯三光而洞九泉(名词作动词,埋)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课件38张+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问题三:
3、鉏麑当时就死了,死前的内心独白从何而知?
——根据当时的情境、事情的结果和 人物的性格行为进行的合理想象。
——“悬揣”
分析疏通第三段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
给……喝
埋伏
赵盾的骖乘
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
快步走上堂去
古时的酒器
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 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 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 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 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 扬。孔子撰《春秋》,在语言平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平面上, 自能见其“微言大义”,后人就称这种手法为“春秋笔法”。所谓“不 露山水”,实指不显露那些不宜明说或不愿直说本意的语句,宜与名家 画山水一样,“妙在含糊,方见作乎”,或旁敲侧击,或含义模糊,或 闪烁其词,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从旁烘托,或虚掩伪饰,或上 下暗示,总之不露本意。当然也有涉及本意的,则往往从轻从宽,或隐 隐约约,未见庐山真面日,或扑粉涂脂,顿使恶语变美言。
对曰参:加“翳桑代指之甲士饿人倒戈也。”问其名居使.,....免不于告而退。
遂自自己亡逃走也。
住处
译文
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 人饿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 了。”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问为什么,灵辄说: “我给别人当奴仆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 近了,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 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后来灵辄做了晋灵 公的武士,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 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 桑的饿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 赵盾自己也逃亡了。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春秋笔法》教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春秋笔法》教案《春秋笔法》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笼统。
3.引导同学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想本单元次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
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
“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有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笼统饱满,性情鲜亮,较鲜亮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教学时,可把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的辩证生疏作为教学的重点。
“相关读物”所选《史通》是中国史学理论名著,节选部分论述史书的“直书”准绳,列举了大量事例说明直书的难能贵重,有助于同学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大视野”所选翦伯赞《怎样争辩中国历史》是同类文章较浅近的,文章对古代史书的体裁、史学的进展历程、史学争辩的基本方法等问题,都有深化浅出的解说。
高二同学有肯定量的文言学问积累,可通过工具书和注解理解文意。
语法句式等现象需要点拨。
必修一学过《烛之武退秦师》和《史记》的一些作品,对《左传》的叙事艺术有初步的了解,需要系统梳理学问。
“春秋笔法”秉笔直书的文化内涵相对生疏一些,需从阅读指南入手难点突破。
这个单元的学习,以老师讲解和同学自学相结合,强调文言文的朗读,同学要学会自主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的积累,要能跨过言语的妨碍,把握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本质和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晋灵公不君》的学习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晋灵公不君一、导入:由回忆学过的历史著作开头。
《左传》《史记》文学常识简介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其次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春秋笔法”学案人教课标版优教案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教学设计【单元学习目标】. 认识我国史学发展的大体脉络,回顾学习过的古代历史著作的代表作及其编写体例。
. 认识《左传》的基本内容、叙事风格、史学地位。
. 掌握《晋灵公不君》的思想倾向,解析用以支撑看法的资料,领悟其中包括的“尊礼重民”思想。
. 掌握《直书》中“直书”的内涵,理解作者经过大量事典提议秉笔直书史学精神的观点。
. 研究课文中的疑点和难点,以现代看法审查“春秋笔法”的内涵,议论其积极意义与历史限制,从中搜寻现代社会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知识梳理】. 填空。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和《》,这两部书此后都成为儒家经典,被列入经史子集中的“”部。
()中国的史学在时期经历了第一个巅峰,出现了好多优秀历史著作,流传到此刻的有《》《》《》等。
()两汉时期中国史学最重要的两部史册是《史记》和《汉书》,《史记》创立了体史册体例,《汉书》是我国第一部史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史学的第个巅峰,由于朝代更迭频频,社会思想活跃,除了史官编写史册外,个人撰史也相当宽泛,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隋唐五代时期出生了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对唐以前的史学和史册发展做了系统总结。
()时期是中国史学的第三个巅峰,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历史著作是《》。
. 依照选项填表。
①著作:《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②作者:司马迁司马光刘知几班固左丘明③史册体例:纪传体编年体④史实年代跨度:通史断代史著作作者史册体例史实年代跨度. 讲解词语“春秋笔法” :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语言积累】. 给予下加点字注音,并讲解其在句中的意思。
()宰夫胹(音:义:)熊蹯(音:..()三进及溜.(音:义:)()袞(音:义:)职有阙..()公嗾(音:义:)夫獒(音:..()寘诸橐(音:义:).. 写出以下句中通假字的本字。
义:义:)不熟)焉()以观其辟(()田于首山()()寘诸畚()()亡不越竟()()袞职有阙()()自诒伊戚()). 讲解以下句中带点字的意思。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春秋笔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文化背景《左传》是《左氏春秋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所记载的历史年代大致与《春秋》相当,同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但《春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左传》的明确纪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7),并在全书最后附上了一段鲁悼公四年(前453)三家分晋的史实。
《左传》最初是单行的,至西晋杜预,始将《左传》与《春秋》逐年合并(即“经传合一”),从此相沿不易。
《左传》全文共196 000多字,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号称“大经”。
《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但与后二者重在阐发义理不同,《左传》更重视对《春秋》史实的补充。
《晋灵公不君》选自《左传·宣公二年》。
文章写晋灵公搜刮民财,残酷暴虐,最终被臣下杀死,赞扬了赵盾的敢于直谏、忠于国事和董狐的不畏权贵、秉笔直书。
1.谈谈你对“赵盾弑其君”的看法。
提示:礼是宗法社会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
比如:“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治兵于庙,礼也”;“丹桓宫之楹”,“刻其桷,皆非礼也”;“齐侯来献戎捷,非礼也”。
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
但是,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观点表示质疑。
认为所谓“春秋笔法”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
赵盾既然没有杀灵公,为什么史书上要记“赵盾弑其君”?而所谓越境就可以免予责任的说法也是十分荒唐的。
可以结合上述两种观点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2.从《左传》大量引用《诗经》看《诗经》在春秋时期内政外交中的作用。
孔子非常重视对《诗经》的学习,他曾经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春秋笔法》教案
《春秋笔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春秋笔法”的含义和特点。
2、引导学生掌握“春秋笔法”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3、培养学生运用“春秋笔法”进行简单写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春秋笔法”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2)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春秋笔法”的实例。
2、难点(1)体会“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的特点。
(2)在写作中恰当运用“春秋笔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段历史故事,引出“春秋笔法”的概念。
比如讲述“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让学生思考其中的用词和叙述方式,引发学生对“春秋笔法”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解释“春秋笔法”的含义“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一种写作方法,指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2、特点(1)微言大义:用简洁的文字表达深刻的道理和作者的褒贬。
(2)暗含褒贬:不直接表明对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而是通过用词和叙述的选择来暗示。
(3)为尊者讳:对地位尊贵的人在记录时有所避讳或委婉表达。
(三)实例分析1、选取《春秋》中的经典片段,如“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分析其中的“克”字用法,体现了对郑伯的批评。
2、以《左传》对这一事件的详细记载为例,进一步说明“春秋笔法”的运用,如称呼郑庄公为“郑伯”,暗示其对弟弟缺乏教导;写共叔段“多行不义必自毙”,表明作者的态度。
(四)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除了上述例子,还能想到哪些古代文学作品中运用了“春秋笔法”?2、这种写作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五)课堂练习给出一个简单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让学生运用“春秋笔法”进行简短的描述。
(六)总结归纳1、回顾“春秋笔法”的含义、特点和实例。
2、强调“春秋笔法”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和独特魅力。
(七)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一篇古代文学作品,找出其中运用“春秋笔法”的地方,并写一篇简短的分析报告。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通过实例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春秋笔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笔法》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想
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
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
“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教学时,可把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的辩证认识作为教学的重点。
“相关读物”所选《史通》是中国史学理论名著,节选部分论述史书的“直书”原则,列举了大量事例说明直书的难能可贵,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大视野”所选翦伯赞《怎样研究中国历史》是同类文章较浅近的,文章对古代史书的体裁、史学的发展历程、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问题,都有深入浅出的解说。
高二学生有一定量的文言知识积累,可通过工具书和注解理解文意。
语法句式等现象需要点拨。
必修一学过《烛之武退秦师》和《史记》的一些作品,对《左传》的叙事艺术有初步的了解,需要系统梳理知识。
“春秋笔法”秉笔直书的文化内涵相对陌生一些,需从阅读指南入手难点突破。
这个单元的学习,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强调文言文的朗读,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的积累,要能跨过语言的障碍,把握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本质和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晋灵公不君》的学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晋灵公不君
一、导入:
由回忆学过的历史著作开始。
《左传》
《史记》
文学常识简介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初步感知全文。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请一些学生读相关段落,师板书字词)
难认字:蹯翳食之箪橐与为公介为法受恶
自诒伊
通假字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避
宣子田于首山田-畋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境
反不讨贼反-返
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缺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贻
2、齐读全文。
三、结合注释自读第一段,生质疑,师生释疑。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词:
1.不君,不行君道。
厚敛,加重赋税。
以,连词,当译作来。
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
宰夫,厨子。
过朝,经过朝廷。
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
提示: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
'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
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 '没有谁'。
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
'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补过,补救过失。
衮,衮袍。
这里指君位。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提示: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四、作业:翻译后面部分,写在语文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一、读文章。
(齐读和个别同学朗读相结合,个别朗读主要是检查学生上节课认真程度)
二、学生读翻译,说做作业中的疑问。
疑难问题整理如下:
三、教师提醒学生积累以下字词。
1、其我之谓矣大概是说得我吧。
2.'公患之,使鉏麑(chú nń)贼之' 患:厌恶。
之:代骤谏。
贼之:杀赵盾。
这里的'之'代赵盾。
3.'晋侯饮(yìn)赵盾酒' 饮:给酒喝。
意动用法。
4.'公嗾夫獒焉'中的'嗾'、'夫'、'獒'的意思各是什么?
提示:嗾(sǒu):呼唤狗的声音。
夫:指示代词。
那个。
獒(áo):猛犬。
5.'斗且出'中的'且'的解释?
提示:且,连词,一边……一边。
6.'提弥明死之'中'死之'的解释?
提示:死之: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
7.'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中的'免之'的解释?
提示: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
8.'赵盾弑其君'中'弑'的解释?
提示: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
9、古今异义词
“宣子骤谏”的“骤”、“鉏麑贼之”的“贼”、“见灵辄饿”的“饿”、“书法不隐”的“书法”,等等。
10、省略句
四、理解课文(结合练习一、二进行)
1.晋灵公之“不君”反映在如下几件事上:
(1)“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
(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臣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
(3)“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即厨师蒸熊掌没蒸熟,晋灵公就把他给杀了。
杀了以后,还让女人拿着畚箕走过朝堂。
(4)“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
”“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嗾夫獒焉”。
即不听赵盾等大臣的劝谏,反而屡次想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
以上这些事,说明晋灵公贪婪、荒唐、残暴,完全不行君道。
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哪些事情体现?
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从以下事情上可以看出来:(1)“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
(2)看到晋灵公随意杀人,非常忧心。
多次劝谏晋灵公,希望晋灵公有所悔改,成为一个好的君主。
(3)体贴下情。
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家人,就给他家人也准备了一份丰盛的食品。
(4)虽然“为法受恶”,但充分尊重史官的记载。
3、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
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
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宗法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
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
《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
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
但是,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左传》为《春秋》所做的解释,那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就是“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相。
第三课时
一、师讲解“春秋笔法”。
(以课文和《学法大视野》上《郑伯克段于鄢》为例)
释义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
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
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孔子撰《春秋》,在语言平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平面上,自能见其“微言大义”,后人就称这种手法为“春秋笔法”。
所谓“不露山水”,实指不显露那些不宜明说或不愿直说本意的语句,宜与名家画山水一样,“妙在含糊,方见作乎”,或旁敲侧击,或含义模糊,或闪烁其词,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从旁烘托,或虚掩伪饰,或上下暗示,总之不露本意。
当然也有涉及本意的,则往往从轻从宽,或隐隐约约,未见庐山真面日,或扑粉涂脂,顿使恶语变美言。
教师参考P28
《晋灵公不君》的故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左传•隐公元年》)
二、自读其他文章P26-33。